《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讲义-完结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讲义-完结
物我颠倒:本来是车已开动,诗人却说“北京 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这种物我颠 倒的写法,写出了诗人此时无比的失落感。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
诗人把“妈妈”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和“北京”叠合在一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起写,有何深意?
直接抒发了对北京的依恋之情。在这里,诗 人刻画了那个动乱时期青年一代的生存状况:动 荡、惶惑,却不乏深沉的忧患。
本句化用孟郊的《游子吟》,诗人由离别的 “痛”联想到母亲以及母亲为孩子缝衣服的针和线, 并把它们叠合在了一起。此处让诗人感到疼痛的是 眼前的离别,是母亲的不舍和牵挂,这份爱使诗人 为离别而痛苦,就如缝扣子的线穿透了心胸一般。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母亲的手中。
比喻:把“我”此时的心比作一只风筝,形 象而真实地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失落和对前途未卜 的迷茫。表达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之情。
3.体会诗人独特的内心感受。(重点)
食指,1948年生,原名郭路生,山东济宁人。 当代诗人,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代表 作有诗歌《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 点零八分的北京》等,诗集《相信未来》《食指 的诗》等。
本诗选自《诗探索金库·食指卷》(作家出 版社1998年版)。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 以《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市吃闲饭》为题, 报道了甘肃省会宁县部分城镇居民奔赴农业生产 第一线,到农村安家落户的消息。随后,全国各 地出现了“上山下乡”的高潮。20岁的诗人食指
天坛
颐和园
水立方
鸟巢
承德避 暑山庄
北京是迷人的!清晨有天安门前 冉冉升起的国旗,白天有醉人的风景, 夜晚有璀璨的灯火。那你知道四点零 八分的北京是什么样的吗?

2020版高中语文人教现代诗歌散文诗歌部分课件第五单元第10课《老马憎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2020版高中语文人教现代诗歌散文诗歌部分课件第五单元第10课《老马憎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自我 核对
知识记忆与理解 思维探究与创新 技能应用与拓展 总结评价与反思
明结构
《老马》
知识记忆与理解 思维探究与创新 技能应用与拓展 总结评价与反思
析重点
1.《老马》中诗人对“老马”持什么态度,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思路点拨】从“老马”的形象去仔细分析。
【与你交流】“老马”吃苦耐劳,任劳任怨,这是诗人所尊敬的;“老马”命运悲惨,这是诗人所同 情的;“老马”不懂抗争,“泪只往心里咽”,这是诗人在同情之余所不同意的;它在“鞭影”到来 前只是“望望前面”,诗人很有“怒其不争”的意思。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自己、对中国广大逆来 顺受的劳动人民,以及受苦受难的中国的赞扬、同情;同时又表达了希望他们有一天能有所抗争的 情绪。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领会“苦难的琴音”的意义。 2.体会诗歌对生活的概括力和暗示性。 3.品味富有弹性与张力的诗歌语言。
1.可以采用慢读、快读、男女生分读、段落轮读、句子轮读等方式学习,在把握诗句抑扬顿 挫的同时,理解诗歌蕴含的情感。 2.可以采取课前搜集资料、课中分组讨论、课后拓展鉴赏的方式来学习。
思路 点拨
与你 交流
知识记忆与理解 思维探究与创新 技能应用与拓展 总结评价与反思
2.《老马》这首诗主要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思路点拨】从虚实结合和反语等手法入手。 【与你交流】主要采用了虚实结合、反语等表现手法。对老马实写,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老 马的形象特点;对车主虚写,这就留有空白,让读者去想象。还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反语——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多少血泪、多少愤懑凝结成这开头的两句。

②默不作声,逆来顺受
描写内在形 象马的形象 特点

④忍辱负重,命运悲苦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1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1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
此诗作于1968年,作者食指为上个世纪60至70年代中国诗歌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本首诗所用语言朴实,亲切自然。

如:“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风筝的线绳就在母亲的手中”淳朴的语句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诗人还运用拟人、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如:“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最后的北京”。

这些都增强了本首诗歌的感染力。

诗人把北京比作妈妈,抒发了对北京的依恋之情,让“她”永远记着自己。

第1节直接点明诗人要告别北京。

第2节从“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可见火车已经开动。

渲染烘托出诗人对故乡,对家人的眷恋和不舍;对未知的前途的迷惘与恐慌。

第3节“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母亲的手中”写出离家的诗人,感觉自己的前途就像风筝一样飘摇不定,同时又希望风筝的线绳在母亲手中,自己不至于迷失方向。

第5节传达出诗人的心声:自己要被北京、被故乡抛弃,此后将到异地漂泊谋生(无依无靠)。

表达出诗人的失落伤感。

第6节“这是我最后的北京”中的“最后”表明诗人不再回来。

这首诗通过对火车开动这一特定场景的描绘,把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依恋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歌鉴赏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歌鉴赏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歌鉴赏食指的诗质朴明了,在十分经济的篇幅里,包容了极为丰富的内涵.,往往能给人以较多的想象空间,因此,特别受到同时代青年人的喜爱。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就体现了这一特色。

“多情自古伤离别”,这首诗写的就是离别。

全诗共七节,第一、二、五节主写所见所闻,其余几节主写即时的感受;七个诗节之间依次交错,相互迭现,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即将离别亲人的知识青年们的情感世界和丰富的心理活动,生动地表现了发生在本世纪60年代末北京火车站那稍纵即逝的一瞬,令人回味无穷。

诗歌一开始,诗人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这样富有力度的排比句式,诗歌《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鉴赏。

重重地推出了“四点零八分”这一列车启动的特殊的时刻,给人以深深的印象。

这些十七八岁的“学生娃”,昨天还在校园里,在父母的怀抱里无忧无虑地生活,今天却要告别亲友,远离家乡,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独立生活。

这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他们在想些什么?这正是诗人极力想要表现的东西。

但诗人并没有用更多的语言来作细琐的描述,而只是以“手的海浪翻动”六个字轻轻点到,渲染站台上送别的人之多;又以“汽笛长鸣”暗示列车即将开始启动。

但人们却可以从寥寥数语所给予的形象意蕴中想见,在这个亲人即将分离的时候,车站一定有许多人,亲友的叮咛嘱托,干情百态。

第二节紧承头一节,表现列车开动时“我”的感觉。

车轮转动了,可“我’真件没有觉得车在动,而是“高大的建筑”在“剧烈地抖动”。

乍一看,似乎只是一种相对运动的结果,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细细地品味一下“吃惊”的眼神和“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的惘然,就不难看出,“我”此时此地的所思所感。

接下来的几节对此作了生动的描述。

|诗人化用“慈母手中线”的意境,把特定时代的离别之情用“心的骤然疼痛”来形容,并解释为:“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进而巧妙地把自己的心比喻为风筝,把风筝的线绳交给母亲,使母子之间的深厚感情在“两点一线”的联系中物象化了。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2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2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2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
九年七班陈朱涵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日四点零八分,诗人离开北京到山西插队,“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成为诗人和众多知青的命运的记号。

本诗写出了诗人告别北京时的悲痛场景,抒发了自己瞬
间的内心的感受。

本诗的第一节描写了火车即将出发,车站人山人海的特点。

从本节中的“一片手的海浪
翻动”中的“海洋”形象的体现了这一特点。

第二节中的“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一句可以看出火车开动
时,诗人离开北京的茫然和对未来的恐慌。

第三节中,诗人把自己比喻成风筝,而风筝的线就在母亲的手中,表达了诗人对故乡
和亲人的依恋之情,本节“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运用了暗喻的手法。

第四节的“不得不”写出了诗人不由自主地探出车窗与亲人告别。

体现出诗人已经从茫然
中醒来,面对现实的情景。

从第五节写出了诗人的无比失落,“卷”字写出了诗人的漂泊不定和无依无靠,“缓缓”一
词写出了诗人的不舍之情。

第六节中的“永远记得我,妈妈啊母亲!”是倒装句,体现了诗人离开北京是沉痛的心
情。

第七节中的“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是诗人的自我安慰,体现了诗人的不情愿。

“最后”体现诗人对自己以后人生道路的茫然。

全诗体现对这个时代的极大不满。

历史的瞬间 撕心的伤痛——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

历史的瞬间 撕心的伤痛——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

历史的瞬间撕心的伤痛——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片手的海浪翻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声尖厉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物,突然一阵剧烈地抖动。

我吃惊地望着窗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的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就要卷走车站;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食指的名字对许多人是陌生的,但他的确是一位有特殊重要地位的诗人。

他的诗在六十年代末就以手抄的形式在青年中辗转,滋润了一颗颗失血的心。

而且他的诗还启发了后来《今天》的那些诗人。

这里选的作品,就是他早年写的。

虽算不上准确意义上的“朦胧诗”,但它们却是启发朦胧诗的先导,是功不可没的。

这首诗是诗人写在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日的。

当时的祖国阴云密布,邪恶的力量砅崖转石。

整整一代青年被迫离开生养他们的北京,就要到遥远的边疆抛洒那盲目的热血了。

诗人是清醒的,他将痛苦的别情发而为诗,紧紧围绕在“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这一特定的时空,抒发了当时许多人共有而不能表达的彻骨之痛。

诗中用了一些细节,是异常生动传神的。

如火车开动的一刹,“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物,/突然一阵剧烈地抖动”,这既是视觉的印象,又是心理的感受。

还有“我”的心感到了难忍的绞痛,是对亲人的爱和留恋使然。

但如果这样说,就不能更细微更深入地传达痛苦的体验。

诗人说“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接着由“线”联想开去,“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的手中”,真是言辞剀切,热血灼人。

诗歌中的描写,一定要具体细微,这样不仅是为了逼真,而是只有准确的细微的事物才容易被读者领悟,激发他一道进入诗的情感系统中去。

2018-2019学年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2018-2019学年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导学案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一)学习目标1.结合历史资料诵读诗歌,领悟诗人在特殊年代所具有的特殊情怀。

2.揣摩诗歌的语言,理解诗人超越常规的表达技巧。

(二)学习重难点揣摩诗歌的语言,理解诗人超越常规的表达技巧。

二、知识概览图三、新课导引“文化大革命”,全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在中国现代历史上空前的政治运动,它从1966年开始到1976年结束,历时整整十年,其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造成了极其深远的破坏性影响,文学当然在此之例,知识分子在这场运动中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因为“文化大革命”从一开始就以文学艺术作为其主要批判领域,虽然在它的背后有着更为险恶的政治权力斗争作为枢纽。

今天我们来学习食指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从中同学们也许能够了解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一些遭遇。

四、教材精华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片手的海浪翻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段析】第一节诗人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强调了四点零八分这个特定的时间。

【品味】反复吟咏“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可见这一刻已深深地留在了诗人记忆的最深处。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①“剧烈的抖动”“吃惊地”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品味】“剧烈的抖动”,产生这种感觉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外界的火车开动给作者造成的错觉,实际并不是北京站的建筑剧烈地抖动,而是火车启动时的抖动;另一种是作者内心的抖动,此刻的火车启动,提醒他马上就要离开母亲,离开北京了,马上就开始漂泊无着的生活了,这对于一个20岁的知青内心是一种极为强烈的撞击和震撼。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段析】写火车开动诗人离开北京时的感受。

第一部分:描写离别场面,以及离别时的痛苦和迷惘。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②“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这句诗化用了哪位诗人的名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品味】让诗人感到“疼痛”的是眼前的离别。

北师大版语文选修第11课《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ppt课件1

北师大版语文选修第11课《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ppt课件1

• ①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 一片手的海浪翻动 /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 一声尖厉的汽笛长 鸣 //
• ②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 突然一阵剧烈地抖动 / 我吃惊地望着窗外 /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 • • ③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 妈妈缀扣子的 针线穿透了心胸 /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
在汽笛声中,为什么作者感觉“北京 车站剧烈地抖动”?作者又为什么 “吃惊” “不知道发生什么”?
• • 【点拨】 A这是一种幻觉:鲁迅说,当人睡到不知 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人一迷茫就会 产生幻觉。

【明确】它除了表示一个具体的时间和一个 充满意识形态的城市这两个基本事实外,还隐含 着三个事实。 • A 四点零八分是一次列车的始发时间:当时每 天有三列运送知青的专列,从北京开往全国各地, 这种情况一直维持三年。
• B 这一时刻知青们将要远离亲人和故乡:这些 十七八岁的“学生娃”,昨天还在校园里,在家 庭的怀抱里无忧无虑地生活,今天却要告别亲友, 远离家乡,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独立生活。 这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他们在想什么?据说当时 在北京火车站要设立急救站,由于过度悲痛,很 多人都昏死过去了,哭喊声震天动地,场面异常 壮观,很多人离开北京和亲人之后就再也没回来, 客死他乡,谁也不知道这场运动要什么时候结束。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食指 “这是”两句运用反复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修辞强调这是定格在作者 心中最难忘的时刻,这是 一片手的海浪翻动 即将告别的最后的北京。 “海浪”而非“海洋”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强调人多,与“翻动”搭 配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知 一声尖厉的汽笛长鸣 青离京亲人送别的热烈场 面。 “尖厉”表明汽笛很 刺耳,暗含了作者不愿意 听到、不愿意离开北京的 心情。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郭路生(食指)生平介绍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郭路生(食指)生平介绍

郭路生(食指)的生平介绍郭路生之所以取名为“食指”:一、因为“食指”——石维元(母亲)“石之子”。

二、“在中国,作为诗人,无论是写作还是生活都存在无形的压力。

”但别人在背后的指指点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

三、食指先生非常尊师,“师”与“食”谐音。

因此自己取名食指。

食指在“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

1968年到山西插队,70年进厂当工人,71年参军,73年复员,曾在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工作。

因在部队中遭受强烈刺激,导致精神分裂,至今仍在精神病院。

他在“文革”中开始写诗,《相信未来》曾被江青点名批判。

其诗被朋友及插队知青辗转传抄,广泛流行于全国,影响深远。

即使在精神病院里也未停止创作。

食指早期的诗歌有一种对待生活“不抱幻想,也不绝望”的存在主义的精神。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那首《疯狗》,可以说是汉语诗歌中绝无仅有的作品。

那种对生存本体反思的哲学深度,足以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某些作品相提并论。

在中国上个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他以其独具的个性和特色,引领诗坛。

而当时年轻的他的命运却风雨飘摇,后来因精神分裂症住进医院和福利院,这样一住就长达20余年,诗人几乎与外界隔绝了。

病魔严重地摧残了他的身体,但他没有丧失信念,灵魂深处,从没有停止心爱的诗创作。

他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在福利院他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作。

1999年《食指近作12首》获北京市新中国成立50周年诗歌类作品惟一最高奖,1999年《人民文学》发表了他的《暴风雪》,199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食指的诗》诗集,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2000年他创作的《青春逝去不复返》、《相聚》入选2000年度中国最佳诗歌。

诗人在艰难的境际里,在与疾病抗争中,竟然佳作迭出,受到中国当代诗坛的肯定。

诗人的激情创作,与诗人把写诗视为生命不可分,与诗人把生命投入到与命运的抗争中密不可分。

2002年4月,诗人满含泪水,告别了居住20余年的福利院。

54岁的郭路生回家了。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_赏析文本细读【梁啸】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_赏析文本细读【梁啸】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_文本细读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片手的海洋翻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就要卷走车站;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领,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1968年12月20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离开北京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题目“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采用了主谓宾的结构,以较为客观的语气交代了时间和地点。

诗歌主要表达了诗人个人的不舍情绪,为了能够从个人的情感上升到群体的情感,诗人巧妙地借由诗歌的题目铺垫了一个浓烈的送别氛围——北京火车站喧闹的送别队伍。

开头四行,简述了送行者与远行者的不舍(一片手的海洋翻动)和即将离去的无奈(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同时采用了重复的手法写“这里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以点题,结构工整,“出师很利”,起了一个好的开头。

五、六句是一个过渡。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系,那么抖动的是火车,但诗人却写建筑物在抖动,这是以火车为参照系的。

这一句对于下文的阅读是一个预示,从这里开始,便是主观情感的抽象表达。

在如此浓烈的送别氛围中,诗人却一副身在局外的样子“吃惊地望着窗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是为什么呢?后来我的心一阵剧痛。

是啊!人往往都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直到失去的时候才知道倍加珍惜,但那个时候已经晚了,诗人这个时候才意识到,自己要离开了,不尽的悔恨遗憾自热浮现心头。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课件《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课件《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 北京
食 指
上山下乡运动
妈妈放开我吧 放开我,妈妈! 不要为我担惊受怕。 我们的战友遍天下, 敌人的长矛算得了啥! 我绝不做绕梁呢喃的乳燕, 终日徘徊在屋檐下; 我要做搏击长空的海燕, 去迎接暴风雨的冲刷!
当时的电影故事片显示了这样的情景:在火 车徐徐离站时,知识青年从车窗中探出上身,脸 红得像打蜡的大苹果,人人手持红宝书,整齐地 喊着:“毛主席万岁!”而实际情景是,在车上车 下哭成一团。有的学生被打成反革命,关在学校, 连家也不能回,被工宣队直接押上火车。他们的 父母抱着为他们备好的行李,来见最后一面,哭 成了泪人。有的父母是剃了阴阳头的黑帮或反革 命,被单位造反派押来见自己孩子最后一面。有 的人当时就哭昏了,被抬到站东大铁栅栏门前临 时设立的急救台抢救。 随着汽笛的拉响,哭声顿时变大,知青们冲 向窗口,每个人都像郭路生诗中所描写的——哭 喊着想抓住一只手,因为这是他们“最后的北 京”。
不是带走思恋和痴情的白帆渐渐远逝 也不是普通列车满载旅客奔送关东 是时代的列车向着光辉的未来前进 是党的血液沿着钢铁的动脉奔腾 所以不该也不能用眼泪为你们送行 而应该鼓起一阵又一阵的掌声 因为这是鼓励一个初步的儿童 迈开步伐走向光辉壮丽的前程。 ——《送北大荒的战友》 两首诗有什么不同?同学们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诗歌的写作角度,表现内容,情感基调)
作者手记
1968年底,上山下乡的高潮兴起。在 去山西插队的火车上(火车四点零八分 开),我开始写这首诗。当时去山西的人 和送行的人都很多。随着火车开动时的那 “咣当”一下,我的心也跟着一颤,然后 就看到车窗外的手臂一片。一切都明白了,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郭路生是唯一念诗能把我们念哭的人, 一次他朗诵《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当时的两个女生还没听完就跑出厨房,站 在黑夜中放声大哭。 ——戈小丽《郭路生在杏花村》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2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2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本诗写作者离开北京,车站离别的情景。

一:多次强调时间,地点,与题目呼应,说明这是一个作者永远铭记,作为人生转折点的时刻。

使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告别场面的宏大壮观。

二:作者麻木地坐在即将离开的火车上,迷惘,失落,恐惧等情感一起涌上心头。

他为事情的突然发生改变了他的命运,却又不知等待自己的是什么而感到不知所措。

三:作者想到了劳苦的母亲。

自己即将远远地甚至可能是永远地离开母亲,作者为此感到对母亲的深切的思念和离开母亲的痛苦。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母亲一针一线密密缝制的衣服,成了游子身上的网,将游子紧紧地缚着,并深深刺痛游子的心,勾起了作者对离别的心痛。

作者一连使用两个暗喻,表明自己无论走到那里,飞得多远,心都挂念着母亲,有着这样的精神力量来鼓励他面对今后多舛的命运,作者更是对母爱眷恋不舍。

四:离别伤怀之情无法遏制,令人窒息,作者终于从迷茫中清醒,回归现实,最后一句与上文呼应。

五:“卷”字写出了送别的声势浩大,而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此产生了强烈对比。

列车缓缓地开动,作者感到不情愿的心情越来越强烈,却又无能为力,只能听任现实。

六:作者就要离开了,却又不愿离开,难舍难分,内心的情感全在这最后的一刻迸发,作者的呼喊感情真挚,而又失落悲凉,突出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最后一节,作者离别的悲凉和无奈更到了极致,惶恐不安,未来的迷茫迎面扑来,“最后“二字写尽了作者内心的迷惘和恐惧。

另外,诗中在写火车发动,开出车站时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角度。

以自己和火车为静,通过相对,外界便成了动。

虽没有正面写,但是仍能体现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写出了作者坐在火车上的麻木和茫然。

全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直接强烈。

语文:2.7《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课件(2)(语文版九年级下册)(2019)

语文:2.7《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课件(2)(语文版九年级下册)(2019)

会区鼠 年五十七 楚又复急围之 南近楚 晏婴与田文子谏 以望齐、中山之境 韩必入臣 地边胡 昼晦 讨暴秦 杀成、彊 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毋由也 商横执徐三年 吴人怜之 兵未发 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 宋有富人 命曰迎年” 小馀五百九十四;谥为靖郭君 邛都最大:此皆魋结 不听 主葆
旅事 长陵高公子 请具而奏之 随北端兑 皆非陛下之意也 不得入朝请 其後遣使 封田蚡为武安侯 必先得唐、蔡乃可 王之使者出过而恶安陵氏於秦 梁南与楚境 ”景公曰:“诺 伐郑 维辟作福 太公望为师 公不如义 解夜见仇家 击项羽之将项冠於鲁下 ”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 夫翦发
道德之行事兴坏 乐间居燕三十馀年 三年不言 亦其次也 十一年 未行 天下晏如也 陈涉是也 ”上曰:“若教韩信反 ”上许之 皆推亚夫 益造苑马以广用 土无所演 不肯去节 十四年九月 於是乃使中大夫应高誂胶西王 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 长者为行 新沐者必弹冠 华元善楚将子重 复以为
常山守、尉 从召平以为名也 ”诸大夫相视欲悔 是岁也 莫敢先击 时极而转 乃相引屏语相谓自叹曰:“道高益安 因而成之 福薄 太子不可黥 ”王曰:“笑岂有说乎 入白沙、武林、梅岭 九年卒 曲得其次序 行者不来 将尽去缪氏 衅社 光之立 建有所说易王宠美人淖姬 天下大潦 其治复放河
馀十八 天牢为之空 卜日即不至 不如两分之 ”齐王弗听 夷狄益甚 太子兹甫立 取於民有度 当斩 後嗣以罪失侯者四世 能明显光 安可比人乎 与齐威、楚宣、魏惠、燕悼、韩哀、赵成侯并 舍之则藏 击破柘公王武 必至 范、中行请粟於齐 诸侯皆罢戏下 危 士卒皆争为死 因攻其军 上将;渡
左右莫敢谏 广家世世受射 荆兵败 无尺寸之势 言吏 长二丈 效愚计 居久之 攻周 他郡各输急处 为王计者 不亦康乎 洞胸达腋 邻国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而竟赐死 使相偿之 汉王元年 中和之纪 不外索 韩必不敢反魏 次行之不定” 战胜以骄主 惧 魏楚更用 亡翕侯 与盟 不可以为俗;其赐弘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诗题《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取自诗的头一句。

它除了表示时间和地点这两个基本事实外,还隐含着第三个事实:四点零八分是一次列车的始发时刻。

这首诗写的是一次离别,但通篇没有点明究竟是怎样的离别。

不过,有历史感的细心的读者从诗的写作时间“1968年12月20日”,可以觉察出这次特殊离别的端倪。

因为就是在1968年底,从北京掀起了一场波及全国、影响到千家万户的上百万青年上山下乡的狂潮。

本诗反映的就是这次不同寻常的离别。

第一段中“一片手的海浪翻动”,便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种不寻常的气氛。

全诗写得简明平易,字面并不难理解。

诗的第二段写道:“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地抖动/我吃惊地望着窗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火车已经开动,“我”知道自己就要告别至爱亲朋,告别家乡北京,前往“广阔天地”中的某一地点。

然而,为什么“我”又“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这实际上表达了当时青年的一种迷惘心态。

在当时那样一个特定环境里,对作者、对全国所有的人来说,命运和前程都成了捉摸不定的东西。

诗接着写道:“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唐朝的孟郊曾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诗句,自古以来,母子之间就有一种天然的、永远割舍不断的感情。

可以这样说,每一个游子的身后都有一双慈祥的目光在注视,都有一颗慈爱的心在惦念。

以上两句诗中,我们可以体味出作者告别母亲时的那种穿透心胸似的疼痛!“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的手中”,这两句和第二段有着一种内在联系。

风筝在以往诗人的笔下,象征着漂泊不定、前途未卜的命运,而在本诗中这一意象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那时,不是作者一个知青的心,而是所有知青的心变成了风筝,不是一个母亲而是所有的母亲都在拉着风筝的线绳!事实上,拉着线绳的母亲们也并不能真正掌握线绳!请看——“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在那个年代里,是没有人能够充当自己命运的主人的。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歌鉴赏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歌鉴赏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歌鉴赏食指的诗质朴明了,在十分经济的篇幅里,包容了极为丰富的内涵•,往往能给人以较多的想象空间,因此,特别受到同时代青年人的喜爱。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就体现了这一特色。

“多情自古伤离别”,这首诗写的就是离别。

全诗共七节,第一、二、五节主写所见所闻,其余几节主写即时的感受;七个诗节之间依次交错,相互迭现,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即将离别亲人的知识青年们的情感世界和丰富的心理活动,生动地表现了发生在本世纪60年代末北京火车站那稍纵即逝的一瞬,令人回味无穷。

诗歌一开始,诗人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 这样富有力度的排比句式,诗歌《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鉴赏。

重重地推出了“四点零八分”这一列车启动的特殊的时刻,给人以深深的印象。

这些十七八岁的“学生娃”,昨天还在校园里,在父母的怀抱里无忧无虑地生活,今天却要告别亲友,远离家乡,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独立生活。

这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他们在想些什么?这正是诗人极力想要表现的东西。

但诗人并没有用更多的语言来作细琐的描述,而只是以“手的海浪翻动”六个字轻轻点到,渲染站台上送别的人之多;又以“汽笛长鸣”暗示列车即将开始启动。

但人们却可以从寥寥数语所给予的形象意蕴中想见,在这个亲人即将分离的时候,车站一定有许多人,亲友的叮咛嘱托,干情百态。

第二节紧承头一节,表现列车开动时“我”的感觉。

车轮转动了,可“我’真件没有觉得车在动,而是“高大的建筑”在“剧烈地抖动”。

乍一看,似乎只是一种相对运动的结果,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细细地品味一下“吃惊”的眼神和“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的惘然,就不难看出,“我”此时此地的所思所感。

接下来的几节对此作了生动的描述。

|诗人化用“慈母手中线”的意境,把特定时代的离别之情用“心的骤然疼痛”来形容,并解释为:“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进而巧妙地把自己的心比喻为风筝,把风筝的线绳交给母亲,使母子之间的深厚感情在“两点一线”的联系中物象化了。

高中语文苏教2003课标版现代诗歌选读(选修)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高中语文苏教2003课标版现代诗歌选读(选修)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妈妈放开我吧
• 放开我,妈妈! • 不要为我担惊受怕, • 我们的战友遍天下, • 敌人的长矛算得了啥! • 我绝不做绕梁呢喃的乳燕, • 终日徘徊在屋檐下; • 我要做搏击长空的海燕, • 去迎接暴风雨的冲刷!
• 郭路生是唯一一个念诗能把我们念哭的人, 一次他朗诵《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当时的 两个女生还没听完就跑出厨房,站在黑夜中 放声大哭。
• ——戈小丽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地抖动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分 的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什么样的真实情感才具有动人的精神力量?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 胸。”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 凉。”
——苏轼《江城子》
课后作业: 1.阅读食指的诗歌《相信未来》,谈谈你对这 位作者诗歌的印象。
不是带走思恋和痴情的白帆渐渐远逝 也不是普通列车满载旅客奔送关东 是时代的列车向着光辉的未来前进 是党的血液沿着钢铁的动脉奔腾
所以不该也不能用眼泪为你们送行 而应该鼓起一阵又一阵的掌声 因为这是鼓励一个初步的儿童 迈开步伐走向光辉壮丽的前程 ——食指《送北大荒的战友》
两首诗有什么不同?比如角度?内容?情感?哪一首更能 打动你?为什么?
角度:课文由自己的内心感受出发,本诗从一 个旁观者的角度出发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结合史料领悟诗人在文革年代所具有的特殊情怀。

2、通过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倾向。

3、了解诗歌的动人之处在于真实的表现个人情感的艺术特征。

教学重难点:
1、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揣摩诗歌的语言,理解诗人离开故乡的情感。

2、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理解诗歌表现真实情感的艺术力量。

教学方式:讨论法、诵读法结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历史情境导入。

二、诵读理解。

这首诗与那个时代大部分诗歌在情感上似乎不尽相同。

我们先一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这首诗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点评学生诵读,教师范读)
要求:哪些诗句让你感受最深,我们又该怎么去读?
学生交流感受,明确情感基调:惶恐、希求、悲怆、痛苦。

穿插理解以下问题。

1、第二段“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表达出作者怎样的心理?第四段中又说“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作者是怎么明白的?而又明白了到底是什么事情呢?
2、诗中的意象“针线”“风筝”应该怎么理解?在这个意象之下诗人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
3、作者为什么要重复使用”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这一时间与地点?
4、最后一段中“抓”子很抢眼,作者为什么“抓”,抓什么?你能形容一下作者的这种精神状态吗?应该如何表现?
三、分析。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