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简答题
药剂学简答题重点
药剂学简答题重点1、药物剂型的分类按形态可分为:液体剂型(注射剂、洗剂、搽剂等);固体剂型(散剂、剂、膜剂、片剂等);半固体剂型(软膏剂、糊剂等),气体剂型(气雾剂、喷雾剂等)。
按分散系统可分为:溶液型(糖浆剂、注射剂等);胶体溶液型(胶浆剂等);乳剂型、混悬型(洗剂等);气体分散型(气雾剂等);微粒分散型(微球剂、纳米囊等);固体分散型(片剂、丸剂等)。
按给药途径分为:口服给药;注射给药;呼吸道给药;皮肤粘膜给药;腔道给药。
2、影响药物稳定性的外界因素(1)温度的影响:一般来说,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加快,药物稳定性下降;(2)光线的影响:光的能量与波长成反比,因而紫外线更易激发化学反应;(3)空气的影响:空气中的氧是引起药物制剂氧化的重要因素;(4)微量金属离子的影响:其对自动氧化反应有显著的催化作用;(5)湿度和水分的影响:固体药物吸附了水分后,在表面形成一层液膜,分解反应就在膜中进行。
3、滴丸、微丸的特点滴丸是固体或液体药物与基质加热熔化混匀后,滴入不相混熔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制成。
滴丸的主要优点是起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便于服用和运输;增加药物稳定性;生产设备简单,重量差异小。
缺点是可供选择的基质品种少,难以滴成大丸(一般丸重100mg 以下),只能用于剂量较小的药物。
微丸是指药物和辅料组成的直径小于2.5mm的圆球状实体。
微丸的主要特点是在胃肠道中表面分布面积增大,起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可由不同释药速度的多种小丸组成,可控制释药速度;基本不受胃排空因素影响;含药百分率大,最大剂量可达600mg;制备工艺简易。
4、片剂的质量评价(1) 外观:片型一致,表面完整光洁,边缘整洁色泽均匀,字迹清晰;(2) 片重差异:片重0.3g以下差异限度是±7.5%以内;0.3g及0.3g以上差异限度是±5%;(3)硬度:适宜的硬度便于包装运输,也与崩解、溶出有密切关系;(4)崩解时限:按中国药典崩解时限检查法检查;(5)含量均匀度:是每片含量偏离标示量的程度;(6)溶出度:可反映或模拟体内吸收情况,按照中国药典要求方法检查;(7)卫生学检查:中药或化学药物片剂,不得检出大肠杆菌、致病菌、活螨及螨卵;杂菌每克不得超过一千个;真菌每克不得超过100个;(8)对于包衣片,要检查衣膜的物理性质,进行稳定性实验和药效评价。
完整版)药剂学试题(简答题)及答案
完整版)药剂学试题(简答题)及答案1.使用Noyes-Whitney方程来提高固体药物制剂的溶出度。
该方程描述了药物在溶液中的溶解过程,包括从固体表面溶解形成饱和层,然后通过扩散和对流进入溶液主体。
可以通过增加固体表面积、提高温度、增加溶出介质的体积、增加扩散系数和减小扩散层的厚度等方法来提高药物的溶出度。
2.片剂的辅料主要包括稀释剂和吸收剂、润湿剂和粘合剂、崩解剂和润滑剂。
稀释剂用于增加片剂的重量和体积,吸收剂用于吸收液体成分。
润湿剂用于促进原料的粘性,粘合剂用于使物料聚结成颗粒或压缩成型。
崩解剂用于促进片剂在胃肠液中快速崩解成细小粒子,润滑剂用于减少颗粒之间的摩擦力和黏附性。
3.对于缓、控释制剂(一天给药2次),至少需要测三个取样点来测试体外释放度。
第一个取样点通常在0.5~2小时之间,控制释放量在30%以下,主要考察制剂是否存在突释现象。
第二个取样点在4~6小时之间,释放量控制在约50%左右。
第三个取样点在7~10小时之间,释放量控制在75%以上,说明药物已经基本释放完毕。
4.根据Stokes定律,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提高混悬液的稳定性。
这个定律描述了粒子在分散介质中的沉降速度与粒子的大小、密度和分散介质的粘度有关。
为了提高混悬液的稳定性,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减小粒度并加入助悬剂、使微粒带电并水化、进行絮凝和反絮凝、进行结晶增长和转型、降低分散相的浓度和温度等。
答:单凝聚法制备微囊的原理是将药物和聚合物混合后,在油相中形成微小液滴,再通过单一凝聚剂的作用使其凝聚成固体微囊。
例如,将药物和聚乙烯醇混合后,加入油相中形成液滴,再加入单一凝聚剂如硬脂酸钠,使其凝聚成固体微囊。
酊剂(medicinal tincture)则是指药材用酒精提取制成的液体制剂,溶剂为酒精。
制法与酒剂相似,但浓度较高,一般用于口服。
酊剂中药物的浓度一般在10%~20%,而酒剂中药物的浓度一般在1%~5%。
因此,酊剂比酒剂更适合于需要高浓度药物的情况。
药剂学简答题.doc
答案关键词:黏合剂,润1. 举例分析在散剂处方配制过程中,混合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混合时可能遇到问题有固体物料的密度差异较大时,先加密度小的再加密度大的,颜色差异较大时先加 色深再加色浅的,混合比例悬殊时按等量递加法混合,混合中的液化或润湿时,应针对不同的情况解决, 若是吸湿性很强药物(如胃蛋白酶等)在配制时吸潮,应在低于其临界相对湿度以下的环境下配制,迅 速混合,密封防潮;若混合后引起吸湿性增强,则可分别包装。
答案关键词:固体物料,掛度差异,密度小,密度大,颜色差异,色深,色浅,混合比例,等量递加法,润湿,液 化,吸湿性很强,临界相对湿度,密封防潮,分别包装2. 写出湿法制粒压片的生产流程。
主药、辅料的处理一制软材一制湿颗粒一干燥一整粒一压片一包衣一包装答案关键字:制软材,制湿颗粒,干燥,整粒,压片,包衣3. 指出硝酸甘油片处方中辅料的作用处方硝酸甘油0.6g 17 %淀粉浆适量 乳糖88.8g 硬脂酸镁l.Og 糖粉 38.0g4. 举例说明干胶法和湿胶法制备乳剂的操作要点。
以液状石蜡乳的制备为例[处方]液状石蜡12ml 阿拉伯胶4g 纯化水 共制成30ml 干胶法制备步骤:将阿拉伯胶粉4g 置干燥乳钵中,加入液状石蜡12ml,稍加研磨,使胶粉分散后, 加纯化水8 ml,不断研磨至发生嚨啪声,形成稠厚的乳状液,即成初乳。
再加纯化水适量研匀,即得。
湿胶法制备步骤:取纯化水约8毫升置乳钵中,加入4克阿拉伯胶粉研匀成胶浆后,分次加入液状 石蜡,迅速研磨至稠厚的初乳形成。
再加入适量水,使成30ml,搅匀,即得。
两法均先制备初乳。
干胶法系先将胶粉与油混合,应注意容器的干燥。
湿胶法则是胶粉先与水进行 混合。
但两法初乳中油、水、胶三者均应有一定比例,即:若用植物油,其比例为4:2:1,若用挥发油 其比例为2:2:1,液状石蜡比例为3:2:lo答案关键字:干胶法、湿胶法、初乳、油水胶三者比例5. 哪类表面活性剂具有昙点?为什么?答案:聚氧乙烯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昙点。
药剂学简答题
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是指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加入少量就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
简述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与分类表面活性剂分子由非极性的亲油基团和极性的亲水基团组成,具有既亲水又亲油的双亲性质按照亲水基表面活性剂可分为四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高级脂肪酸盐类,硫酸化物和磺酸化物),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季铵类化合物),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卵磷脂和豆磷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司盘类,吐温类,泊洛沙姆)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元素表面活性剂,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生物表面活性剂和新功能表面活性剂简述含吐温类的药液产生“起昙”现象的原因含聚氧乙烯基的表面活性剂其亲水基与水成氢键结合,起初其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至温度达昙点后,聚氧乙烯链与水之间的氢键断裂,水合能力下降,使得溶解度急剧下降,溶液出现浑浊。
简述临界胶束浓度和影响临界胶束浓度的因素及测定方法临界胶束浓度(CMC):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的胶束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影响CMC的因素:碳氢链的长度和分支,极性基团的位置,疏水链性质,亲水基团的种类,表面活性剂的种类,温度等。
最大增溶浓度(MAC):当表面活性剂用量为1g时增溶药物达到饱和的浓度即为最大增溶浓度。
Krafft点:当温度升高到某一温度时,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度急剧升高,该温度称为Krafft点,相对应的溶解度即为该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浊点或昙点:对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加热升温时可致其在水中析出,出现浑浊,这一现象称为起昙,此温度称为浊点或昙点。
增溶:表面活性剂达到CMC后,一些水不溶或微溶性物质溶解度显著增加,形成透明的胶体溶解,这种作用称为增溶。
机制为胶束的作用。
表面活性剂对药物吸收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增加药物润湿性,有利于溶出吸收;溶解脂质,改变上皮细胞的渗透性,有利于吸收;浓度超过CMC时形成胶束,减少了游离药物浓度,使吸收速度减慢。
表面活性剂的性质1.物理化学性质(基本性质)临界活性剂胶束:形成胶束是表面活性剂的重要性质之一,是产生增溶,乳化,去污,分散和凝聚作用的根本原因亲水亲油平衡值(HLB):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和力。
完整版)药剂学简答题答案
完整版)药剂学简答题答案第一章绪论1.剂型、制剂、药剂学的概念是什么?药物剂型是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药物应用形式。
药物制剂是根据药典或药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标准,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药物应用形式的具体品种。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产技术以及质量控制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
其基本任务是研究将药物制成适宜的剂型,保证以质量优良的制剂满足医疗卫生工作的需要。
方剂调配和制剂制备的原理和技术操作大致相同,因此将两部分合在一起论述的学科称为药剂学。
2.什么是处方药与非处方药(OTC)?处方药,简称RX药,是为了保证用药安全,由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或审定的药品。
需凭医师或其它有处方权的医疗专业人员开写处方出售,并在医师、药师或其它医疗专业人员监督或指导下方可使用。
非处方药是指为方便公众用药,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经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或审定后,不需要医师或其它医疗专业人员开写处方即可购买的药品。
一般公众凭自我判断,按照药品标签及使用说明就可自行使用。
3.什么是GMP、GLP与GCP?GMP是英文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的缩写,中文的意思是“良好作业规范”,或是“优良制造标准”。
它是一种特别注重在生产过程中实施对产品质量与卫生安全的自主性管理制度。
适用于制药、食品等行业的强制性标准,要求企业从原料、人员、设施设备、生产过程、包装运输、质量控制等方面按国家有关法规达到卫生质量要求,形成一套可操作的作业规范帮助企业改善企业卫生环境,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善。
简要的说,GMP要求食品生产企业应具备良好的生产设备,合理的生产过程,完善的质量管理和严格的检测系统,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包括食品安全卫生)符合法规要求。
GLP是英文Good Laboratory Practice的缩写,中文直译为优良实验室规范。
GLP是就实验室实验研究从计划、实验、监督、记录到实验报告等一系列管理而制定的法规性文件,涉及到实验室工作的所有方面。
药剂学简答题
第四部分简答题1.简述药物剂型选择(de)基本原则.安全性、有效性、可控性、稳定性、顺应性.2.说出五种通过局部给药(非胃肠道给药)而产生全身性治疗作用(de)剂型及其吸收部位. 1栓剂直肠或阴道 2 透皮贴剂皮肤3滴眼剂眼 4吸入型粉雾剂肺5 鼻用制剂鼻腔3.药物剂型有哪四种分类方法1按给药途径分类:经胃肠道给药剂型和非经胃肠道给药剂型;2按分散系统分类:溶液型、胶体溶液型、乳剂型、混悬型、气体分散型、微粒分散型和固体分散型;3按制法分类,不能包含全部剂型,故不常用;4按形态分类:液体剂型、气体剂型、半固体剂型和固体剂型.4.液体制剂有何特点①药物分散度大,吸收快,较迅速发挥药效;②给药途径多,可口服也可外用;③易于分剂量,服用方便,尤适宜婴幼儿和老年患者;④可减少某些药物(de)刺激性;⑤有利于提高药物(de)生物利用度;⑥药物分散度大,易引起药物化学降解;⑦水性液体制剂易霉变,需加入防腐剂;⑧非均相液体制剂,药物分散度大,易出现物理不稳定;⑨液体制剂体积大,携带、运输和贮存不方便.5.芳香水剂和醑剂有何不同同:药物均为挥发性、不宜久贮,制备方法为溶解法和蒸馏法;异:芳香水剂以水做溶剂,药物为饱和或近饱和,醑剂则不一定饱和;醑剂中乙醇含量高;芳香水剂还用稀释法制备.6.简述酒剂和酊剂(de)主要区别(溶剂、制法、浓度等方面).酒剂又名药酒,系指药材用蒸馏药酒提取制成(de)澄清液体制剂.溶剂为蒸馏药酒.一般用浸渍法、渗辘法制备,多供口服,少数做外用.酊剂系指药材用规定浓度(de)乙醇提取制成(de)澄清液体制剂,亦可用流浸膏稀释制成.溶剂为规定浓度(de)乙醇.一般用稀释法、溶解法、浸渍法和渗辘法制备,供口服或外用.7.增溶、助溶与潜溶(de)区别增溶是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de)作用下,在溶剂中增加溶解度并形成溶液(de)过程,具有增容能力(de)表面活性剂称为增溶剂;助溶剂系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de)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de)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主要是水)中(de)溶解度,这第三种物质称为助溶剂;潜溶是指当混合溶剂中各溶剂达某一比例时,药物(de)溶解度比在各单纯溶剂中溶解度出现极大值(de)现象,这种溶剂称潜溶剂.8.制备糖浆剂时应注意哪些问题①药物加入(de)方法,水溶性固体药物可先用少量纯化水溶解后再与单糖浆混匀;水中溶解度小(de)药物可加少量其它溶剂使药物溶解后再与单糖浆混匀;药物为含乙醇(de)液体制剂时,与单糖浆混合时常出现混浊,可加入甘油助溶;药物为水浸出制剂时,需纯化后再与单糖浆混匀.②应在避菌环境中操作,各器皿应洁净或灭菌,并及时灌装.③应选用药用白砂糖.④加热温度和时间应严格控制.糖浆剂应在30℃以下密闭贮存.9.乳剂存在哪些不稳定现象,并分析每种现象产生(de)主要原因分层:分散相和分散介质之间(de)密度差造成(de);絮凝:乳滴(de)电荷减少,ζ-电位降低,使乳滴聚集而絮凝;转相:由于乳化剂(de)性质改变而引起;合并与破裂:乳滴大小不均一使乳滴聚集性增加而合并,进一步发展分为油水两相称为破裂;酸败:受外界及微生物影响,使油相或乳化剂等变化引起.10.影响混悬剂稳定性(de)因素有哪些,混悬液稳定剂(de)种类有哪些,它们(de)作用是什么①混悬粒子(de)沉降速度;②微粒(de)荷电与水化;③絮凝和反絮凝作用;④结晶微粒(de)生长;⑤分散相(de)浓度和温度.混悬液稳定剂(1)润湿剂:对于疏水性药物,必须加入润湿剂,以降低固-液界面张力,使药物能被水润湿.(2)助悬剂:增加混悬剂中分散介质(de)黏度,降低微粒间互相聚集速度或阻止结晶转型,以降低药物微粒(de)沉降速度,增加混悬剂(de)稳定性.(3)絮凝剂与反絮凝剂:絮凝剂使ζ-电位降低到一定程度,微粒形成疏松(de)絮状聚集体,经振摇可恢复呈均匀(de)混悬剂.反絮凝剂使ζ-电位升高,微粒之间(de)斥力阻止其聚集.11.简述混悬剂中(de)絮凝和反絮凝现象.在混悬剂中加入适量电解质,使ζ-电位降低到一定程度,微粒间产生聚集形成疏松絮状聚集体(de)过程称为絮凝,加入(de)电解质称为絮凝剂.向絮凝状态(de)混悬剂中加入电解质,使絮凝状态变为非絮凝状态(de)过程称为反絮凝,加入(de)电解质称为反絮凝剂.12.制备混悬剂时选择药物(de)条件有哪些①难溶性药物需制成液体制剂时;②药物剂量超过溶解度而不能制成溶液剂时;③两种溶液混合时药物(de)溶解度降低析出固体药物时;④为了使药物产生缓释作用.⑤剧毒药或剂量小(de)药物,不应制成混悬剂.13.混悬剂(de)质量要求有哪些混悬剂中药物(de)化学性质应稳定;混悬剂(de)微粒大小应符合用药要求;混悬剂(de)微粒大小应均匀,粒子沉降速度应很慢,沉降后不应结块,轻摇后应迅速均匀分散;混悬剂应有一定(de)黏度要求.14.根据stoke’s定律,说明提高混悬液稳定性(de)措施有哪些Stocks定律:粒子越大,粒子和分散介质(de)密度差越大,分散介质(de)粘度越小,粒子沉降速度越快,混悬剂(de)动力学稳定性就越差.方法:1.减小粒度,加入助悬剂;2.微粒(de)荷电、水化;3.絮凝、反絮凝;4.结晶增长、转型;5.降低分散相(de)浓度、温度.15.简述乳剂中药物(de)加入方法.乳剂中药物(de)加入方法有:若药物溶于油相时,可先将其溶于油相再制成乳剂;药物溶于水相时,可先将其溶于水相再制成乳剂;药物在油相和水相均不溶解时,可用亲和力大(de)液体研磨药物,再制成乳剂.16.乳剂制备时,影响其稳定性(de)主要因素有哪些①乳化剂:乳化剂可以降低表面张力,同时在液滴周围形成乳化膜,高分子乳化剂还可增加外相黏度使乳剂稳定.②相容积比:相容积比一般在40%~60%时,乳剂较稳定.相容积比低于25%时,乳剂不稳定;相容积比超过25%时,乳滴易合并或转相,使乳剂不稳定;③另外影响乳剂制备及稳定性(de)因素还有:乳化温度、搅拌时间、乳剂制备方法、乳剂制备器械等.17.普通乳剂、亚微乳和纳米乳主要区别根据乳滴(de)大小,将乳剂分类为普通乳、亚微乳、纳米乳.普通乳液滴大小一般在1-100um之间,这时乳剂形成乳白色不透明(de)液体;亚微乳粒径大小一般在0.1-0.5um之间,常作为胃肠外给药(de)载体;当乳滴粒子小于0.1um时,肉眼可见乳剂为透明液体,这种乳剂称为纳米乳或微乳,粒径在0.01-0.10um范围.99.区别O/W型乳剂和W/O型乳剂(de)方法有哪些O/W型乳剂 W/O型乳剂外观乳白色接近油(de)颜色稀释可用水稀释可用油稀释导电性导电不导电或几乎不导电水溶性颜料外相染色内相染色油溶性颜料内相染色外相染色18.注射剂有何特点①注射剂可适于不宜口服(de)药物;②注射剂起效迅速;③注射剂适宜于不能口服给药(de)患者;④注射剂计量准确、作用可靠;⑤注射剂可起局部作用、靶向及长效作用;⑥注射剂使用不方便;⑦注射剂使用时产生疼痛感,影响病人(de)顺应性;⑧注射剂(de)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生产设备复杂,且要求严格.19.化学灭菌法化学灭菌法系指用化学药品杀死微生物(de)方法. ①气体灭菌法:有环氧乙烷、臭氧、过氧乙酸、甲醛、丙二醇、乳酸等.以环氧乙烷最为常用.气体灭菌法用于塑料容器、玻璃制品、金属制品等表面,设备表面,室内空气(de)灭菌,也可用于包装纸箱,注射针、筒,衣着敷料,纸或塑料包装(de)药物(de)灭菌.②化学灭菌剂灭菌法:常用(de)有0.1%~0.2%(de)新洁尔灭溶液,2%左右(de)酚或甲酚皂液,75%(de)乙醇液等.主要作为物体表面,无菌室墙面、地面、台面等(de)消毒.20.物理灭菌法物理灭菌法可分为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过滤灭菌法.射线灭菌法.1)干热灭菌法是一种利用干热空气进行灭菌(de)方法.分为火焰灭菌法和干热空气灭菌法,火焰灭菌法适于耐火焰材料(de)灭菌,如金属、玻璃及瓷器等.干热空气灭菌法适于耐高温(de)玻璃器具、金属容器、耐高温(de)药物粉末及不允许湿气穿透(de)油性物质(如油脂性软膏基质、注射用油等)(de)灭菌,不适于橡胶、塑料及大部分药品.2)湿热灭菌法分为热压灭菌法、流通蒸气灭菌法、煮沸灭菌法和低温间歇灭菌法.热压灭菌法时湿热灭菌中最可靠(de)方法,适用于耐热压灭菌(de)药物、玻璃器皿、金属容器、瓷器、橡胶塞、滤膜过滤器、医院手术用品等(de)灭菌.流通蒸气灭菌法与煮沸灭菌法均不能保证杀死所有(de)耐热芽孢,适用于必须加热灭菌,但不耐高温(de)药物.低温间歇灭菌只能杀死繁殖体,适于不耐高温(de)药物,灭菌效果不可靠,需另加抑菌剂.3)射线灭菌法分为紫外灭菌法、辐射灭菌法和微波灭菌法.紫外灭菌法对细菌繁殖体与芽孢均有杀灭作用,仅用于空气及表面(de)灭菌.辐射灭菌法穿透力强、灭菌效力高,适于不耐热固体药物与药用材料(de)灭菌.微波灭菌法灭菌迅速、加热均匀、操作简单.4)过滤除菌法是用过滤(de)方法除去活(de)或死(de)微生物得到无菌滤液(de)一种方法,适于不能加热灭菌(de)药液、气体、水等(de)灭菌.21.注射剂(de)质量要求有哪些①无菌;②无热原;③澄明度:不得有肉眼可见(de)混浊或异物;④pH值应与血液pH值相等或相近,通常要求在4~9之间;⑤安全性;⑥渗透压应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或接近;⑦稳定性:注射剂在使用和贮存期间应保持稳定;⑧一些特殊品种必须进行异常毒性、过敏实验、降压物质检查,以确保用药安全性.22.什么是热原简述热原(de)性质、热原(de)污染途径及除去热原(de)方法.热原是微生物产生(de)内毒素,是由磷脂、脂多糖和蛋白质组成(de)复合物,脂多糖是活性中心.性质:①耐热性;②水溶性;③不挥发性;④滤过性;⑤吸附性⑥可被化学试剂破坏⑦超声波等也能破坏热原.途径:①经溶剂带入;②从原辅料中带入;③经容器、用具、管道和装置等带入;④经制备过程带入;⑤灭菌后带入;⑥经输液器带入.除去:①容器上热原(de)除去,可用高温法或酸碱法;②水中热原(de)除去,可用离子交换法、凝胶过滤法、蒸馏法、反渗透法等;③溶液中热原(de)除去,可用吸附法和超滤法.23.简述热压灭菌器(de)使用注意事项.(1)必须使用饱和蒸汽(2)必须将灭菌器内(de)空气排除(3)灭菌时间必须由全部药液温度真正达到所需要求(de)温度时算起(4)灭菌完毕后停止加热,必须使压力逐渐降到0才能放出锅内蒸汽,使锅内压力和大气压相等后稍稍打开灭菌锅,待10-15分钟再全部打开.24.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湿热灭菌(de)效果①微生物(de)种类、发育阶段和数量;②注射液(de)性质;③药物(de)稳定性;④蒸汽性质;应使用饱和蒸汽.25.影响滤过(de)因素是什么机理:①过筛作用;②深层截留;③滤饼过滤.随着滤过(de)进行,固体颗粒沉积在滤材表面和深层,由于架桥作用而形成滤渣层,液体由间隙滤过.将滤渣层中(de)间隙假定为均匀(de)毛细管束,则液体(de)流动符合Poiseuile 公式: pπr4t V = 8ηl 式中,V —液体(de)滤过容量;p —滤过压力差;r —毛细管半径;l —滤渣层厚度;η—滤液粘度; t —滤过时间.由此可知影响滤过(de)因素有:①操作压力越大,滤速越快,因此常采用加压或减压滤过法;②滤液(de)粘度越大滤速越慢,为此可采用趁热过滤;③滤材中毛细管越细,阻力越大,不易滤过;可使用助滤剂.助滤剂是具有多孔性、不可压缩性(de)滤过介质,阻止沉淀物接触和堵塞介质孔眼,保持一定空隙率,减少阻力,从而起到助滤作用.常用(de)助滤剂有纸浆、硅藻土、滑石粉、活性炭等;④滤速与毛细管长度成反比,故沉积滤饼量越多,阻力越大,滤速越慢;常采用预滤.26.滤器(de)种类有哪些,各有何特点①砂滤棒:易脱砂,吸附药液,清洗困难,可能改变药液pH.②钛滤器,重量轻、不易破碎,过滤阻力小;③垂熔玻璃滤器:性质稳定,不掉渣,吸附性低,不影响药液pH,可热压灭菌.除强碱、氢氟酸外,适用于药液(de)精滤.但价格贵,易破损.3号用于常压过滤,4号用于加压或减压过滤,6号用于无菌过滤.④板框式压滤器:过滤面积大,截留固体量多.⑤微孔滤膜滤器:孔径小且均匀,截留能力强;孔隙率高,阻力很小,滤速快;无纤维与碎屑脱落,不污染滤液;滤膜薄且轻,不吸附药液,不影响药液(de)pH值;用后弃去,不会产生交叉污染.但容易堵塞,有些膜(de)稳定性不佳.孔径为0.6~0.8μm(de)微孔滤膜适用于注射液澄清过滤;孔径为0.3μm或0.22μm者适用于不耐热药物(de)除菌过滤.27.注射剂中常用(de)附加剂有哪些,各有何作用①pH值调节剂,如盐酸、碳酸氢钠等;用于调节pH值.②增溶剂、助悬剂、乳化剂,如聚山梨酯80等用于增加难溶性药物(de)溶解度或乳化剂;甲基纤维素作为助悬剂.③抑菌剂,如对羟基苯甲酸乙酯等,用于抑制微生物(de)生长.④抗氧剂,如亚硫酸钠、焦亚硫酸钠等,用于提高易氧化药物(de)稳定性.⑤金属离子络合剂,如依地酸二钠.⑥渗透压调节剂,如氯化钠、葡萄糖等,用于调节渗透压.⑦止痛剂,如苯甲醇、三氯叔丁醇等,用于缓和或减轻注射时引起(de)疼痛.⑧粉针填充剂,如甘露醇等.28.注射液配制方法有哪些,各适用于何种情况注射剂(de)配制方法有稀释法与浓配法.稀释法适用于质量好(de)原料药.原料药质量较差时可用浓配法,此法可将溶解度较小(de)杂质除去,且可节省滤过时间.29.输液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1)澄明度问题,除了应注意肉眼可见(de)微粒外,还应重视粒径在5μm以下(de)细小微粒.微粒可能由原料与附加剂、输液容器与附件、生产过程中、使用过程中带入而出现澄明度问题.通过控制生产环境、生产设备、原辅料、包装材料、贮存条件、使用方法可解决澄明度问题.2)热原问题,热原可由溶剂、原辅料、生产设备、生产过程及使用过程带入,通过加强生产过程(de)控制和使用环节(de)控制,通过药物(de)纯化处理可有效防止热原污染(de)问题.3)染菌,生产过程中被污染、灭菌不彻底、瓶塞松动漏气均可能导致染菌.可通过加强生产过程控制而防止染菌.30.什么是去离子水、注射用水、灭菌注射用水,各有何应用去离子水就是原水经过离子交换法制得(de)水.去离子水不用于注射剂(de)配液,可用于普通制剂,也可用于非无菌原料药(de)精制、注射剂容器、塞子等物(de)初洗.注射用水是由纯化水经蒸馏所得.可用注射剂配液、折射剂容器(de)最后一道洗瓶无菌原料药(de)精制.灭菌注射用水是由注射用水封装后再经灭菌制成.用于溶解注射用灭菌粉针或稀释注射溶液剂.31.什么是粉针,哪些药物宜制成粉针粉针,即注射用无菌粉末,按生产工艺条件不同可分为两类:注射用无菌分装产品系指将原料药精致成无菌原料药后直接进行无菌封装得到(de)产品.冷冻干燥制品系将药物配制成无菌溶液,再进行冷冻干燥,除去水分后密封得到(de)产品.在水溶液中不稳定或加热灭菌时不稳定(de)药物大多采用制成无菌分装产品.一些在水中稳定但加热即分解失效(de)药物常制成冷冻干燥制品.32.为何要在维生素C注射液处方中加入依地酸二钠、碳酸氢钠和亚硫酸氢钠在制备过程中要充CO2气体依地酸二钠:金属离子螯合剂,防止金属离子对维C(de)影响;碳酸氢钠:调节溶液pH值,保持维C(de)性质稳定亚硫酸氢钠:抗氧剂,阻止氧气(de)氧化作用;在制备过程中要充CO2气体:排除氧气,阻止氧气(de)氧化作用.33.写出注射剂(针剂)(de)制备工艺1.1主药+附加剂+注射用溶剂配液滤过1.2 安瓿洗涤干燥(灭菌) 2 灌封灭菌3 检漏质量检查印字包装成品34.简述微孔滤膜(de)特点1孔径小、均匀、截留能力强,不受流体流速、压力影响;2质地轻而薄(0.1-0.15mm)而且空隙率大,因此药液通过薄膜时阻力小、虑速快,与同样截留指标(de)其他薄膜总体积介质相比,虑速快20倍;3滤膜是一个连续(de)整体,滤过时无介质脱落;4不影响药液(de)pH 值;5滤膜吸附性小,不滞留药液;6滤膜用后弃去,广泛应用于注射剂生产中.35.输液有哪几种电解质输液、营养输液、胶体输液、含药输液.36.活性炭在制备注射剂中(de)作用及注意事项针用活性炭是注射剂生产过程中经常会用到(de)一种辅料,这主要是因为活性炭有较强(de)吸附作用,不仅可以吸附热原,还可以吸附杂质和色素,改善药液可见异物,但是活性炭(de)吸附作用没有选择性,在吸附杂质(de)同时,也吸附主药,所以在注射剂配制时就要特别注意,以免活性炭加入过多造成主药含量下降.37.冷冻干燥产品有何特点①可避免药物受热分解;②制得(de)产品疏松,加水后迅速溶解恢复药液特性;③含水量低,通常为1%~3%;④产品中微粒比直接分装产品少;⑤计量准确,产品外观好.缺点为不能任意选择溶剂;需特殊设备,成本高;有时产品重新溶解后出现混浊.38.冷冻干燥(de)原理是什么冷冻干燥(de)原理:在610.38kPa(4.58mmHg)下,0.0098℃时冰、水、汽三相可共存.当压力低于610.38kPa时,只有固态冰和气态存在,可通过升高温度或降低压力使冰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39.冷冻干燥中存在(de)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①含水量偏高,容器中装入(de)药液过厚,升华干燥过程中热量供给不足,真空度不够,冷凝器温度偏高均会使产品含水量偏高,可针对具体情况解决.②喷瓶,预冻温度过高,预冻不完全,升华干燥时供热过快,受热不均,使部分产品熔化导致喷瓶.因此必须将预冻温度控制在低共熔点以下10~20℃,且升华时(de)加热温度不超过低共熔点.③产品外形不饱满或萎缩,由于产品结构致密,水汽不能完全逸出,制品因潮解而导致外形不饱满或萎缩.可通过加入填充剂或采用反复预冻(de)方法解决.40.滴眼剂(de)质量要求是什么,常用(de)附加剂有哪些①pH值,正常眼可耐受(de)pH值范围为5~9.②渗透压,眼球可适应(de)渗透压相当于0.6%~1.5%(de)氯化钠溶液.③无菌,用于眼外伤时要求绝对无菌,且不允许加入抑菌剂.用于眼外伤(de)滴眼剂要求无致病菌,不得有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杆菌,可加抑菌剂.④澄明度,澄明度没有注射剂要求严格,溶液应澄明,特别是不得有玻璃屑.混悬液型滴眼剂要求含15μm以下(de)颗粒不得少于90%,50μm(de)颗粒不得超过10%,不应有玻璃,颗粒应该容易摇匀,不得结块.⑤黏度,黏度应在4.0~5.0Pa×s.⑥稳定性,滴眼剂要有一定(de)稳定性.①pH值调节剂,常用(de)有磷酸盐缓冲液、硼酸盐缓冲液、醋酸-醋酸钠缓冲液等.②等渗调节剂,可用氯化钠、硼酸、硼砂、葡萄糖、氯化钾等.③防腐剂,有有机汞类,如硝酸苯汞、硫柳汞;季铵盐类,如苯扎氯胺、苯扎溴铵;醇类,如三氯叔丁醇、苯乙醇;酯类,如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常用(de)有甲酯、乙酯、丙酯和丁酯;酯类,如山梨酸;④助悬剂预增稠剂,常用(de)增黏剂有甲基纤维素(MC)、聚乙烯醇(PVA)、聚维酮(PVP)、羟丙甲纤维素(HPMC)等.⑤稳定剂,如抗氧剂等稳定剂.41.片剂(de)优点和不足1.剂量准确,含量均匀,以片数作为剂量单位;2.化学稳定性较好;3.携带运输服用均较方便;4.生产(de)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产量大,成本及销售较低;5.可以制成不同类型(de)各种片剂,以满足不同临床医疗需要.1.幼儿及昏迷病人不易吞服;2.压片时加入(de)辅料,有时影响药物(de)溶出和生物利用度;3.如含有挥发性成分,久贮含量有所下降.42.片剂(de)辅料主要包括哪几类每类辅料(de)主要作用是什么(1)稀释剂和吸收剂.稀释剂(de)主要作用是当主药含量少时增加重量和体积.吸收剂:片剂中若含有较多(de)挥发油或其它液体成分时,需加入适当(de)辅料将其吸收后,再加入其它成分压片,此种辅料称为吸收剂.(2)润湿剂和粘合剂.润湿剂(de)作用主要是诱发原料本身(de)粘性,使能聚合成软材并制成颗粒.主要是水和乙醇两种.粘合剂是指能使无粘性或粘性较小(de)物料聚结成颗粒或压缩成型(de)具有粘性(de)固体粉末或粘稠液体.(3)崩解剂.崩解剂是指加入片剂中能促进片剂在胃肠液中快速崩解成细小粒子(de)辅料. (4)润滑剂.润滑剂主要具有三个方面(de)作用①助流性减少颗粒与颗粒之间(de)摩擦力,增加颗粒流动性,使其能顺利流入模孔,片重准确.②抗粘着性主要用于减轻物料对冲模(de)黏附性.③润滑性减少颗粒与颗粒之间及片剂和模孔之间(de)摩擦43.“等量递增法”混合(de)含义是什么“等量递加”混合(de)含义:两种组分药物比例量相差悬殊时,取量小(de)组分与等量(de)量大组分同时置于混合容器中混匀,再加入混合物等量(de)量大组分稀释均匀,如此等倍量增加,至加完全部量大(de)组分为止,混匀,过筛.该法又称“配研法”.44.崩解剂(de)作用机理主要有哪些比淀粉崩解作用强(de)崩解剂有哪些(试举4例)崩解剂(de)加入方法作用机理主要有:1)毛细管作用2)膨胀作用3}产气作用4)酶解作用.比淀粉作用强(de)崩解剂有: L-HPC; CMS-Na ;交联聚乙烯比咯烷酮( PVPP);交联羧甲基淀粉钠(CC Na)等.加入方法:1.. 外加法压片之前加入到干颗粒中,因此,片剂(de)崩解将发生在颗粒之间;2. 内加法在制粒过程中加入一定量(de)崩解剂,因此,片剂(de)崩解将发生在颗粒内部.3. 内外加法内加一部分崩解剂,然后再外加一部分崩解剂(de)方法为“内外加法”,可以使片剂(de)崩解既发生在颗粒内部又发生在颗粒之间,从而达到良好(de)崩解效果.45.论述增加片剂中难溶性药物溶出度(de)方法.可采取以下措施提高药物(de)溶出度:①药物经粉碎减小粒径增大药物(de)溶出面积;②加入优良(de)崩解剂;③提高药物(de)溶解度,改变晶型,制成固体分散体或药物(de)包合物,加入表面活性剂等;④在处方中加入亲水性辅料如乳糖.46.片剂(de)薄膜包衣与糖衣比较,有何优点①工艺简单,工时短,生产成本较低;②片增重小,仅增加2%~4%;③对崩解及药物溶出(de)不良影响较糖衣小;④可以实现药物(de)缓控释;⑤具有良好(de)防潮性能;⑥压在片芯上(de)标识在包薄膜衣后仍清晰可见.47.片剂压片中常见(de)问题及原因。
(完整版)药剂学简答题汇总
1.液体药剂按分散系统分为:均相液体药剂和非均匀相液体药剂。
均相液体药剂包括低分子溶液剂、高分子溶液剂;非均匀相液体药剂包括溶胶剂、混悬液剂、乳浊液剂。
2.液体药剂是指将药物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溶剂)制成的供内服过外用的液态制剂。
其特点是:分散度大、药效快;给药途径多,使用方便;减少药物的刺激性;提高固体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分散度大,易引起药物的化学降解,水性药液容易霉变,携带、运输和储存都不方便。
3.液体药剂质量要求:浓度准确、质量稳定;均相液体药剂应澄明,非均相液体药剂的药物微粒应分散均匀;口服液体药剂外观良好,口感适宜,外用液体药剂应无刺激性;应有一定的防腐能力,保存和使用过程中不应发生霉变;包装容器应方便患者用药。
4.溶液剂的制备方法有溶解法、稀释法和化学反应法。
其注意事项为:(1)溶解法:工艺流程:附加剂、药物称量→溶解→滤过→补足溶剂量→搅拌→质量检查→包装;(2)稀释法:先将药物制成高浓度溶液,使用时再用溶剂稀释至需要浓度。
挥发性药物浓度稀释过程中应注意挥发损失。
5.芳香水剂、酊剂、甘油剂的概念.芳香水剂是指挥发油或其他芳香挥发性药物的饱和或近饱和的水溶液。
用水与乙醇的混合液作溶剂,制备的含大量挥发油的溶液称为浓芳香水剂。
酊剂系指药物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浸出或溶解而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亦可用流浸膏稀释制成。
供口服或外用。
醑剂系指挥发性药物的浓乙醇溶液,可供内服或外用。
甘油剂系指药物溶于甘油中制成的专供外用的溶液剂、用于口腔、耳鼻喉科疾病。
6.高分子溶液的制备多采用溶解法.高分子的溶解与低分子化合物的溶解不同,其过程缓慢。
7.混悬剂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的液体制剂。
混悬剂的质量要求:化学性质稳定;微粒大小符合规定要求;微粒沉降速度慢,沉降后不应有结块现象,轻摇后应迅速均匀分散.8.向混悬剂中加入适量的无机电解质,使混悬剂微粒的ζ-电势降低至一定程度而使混悬剂产生沉淀的过程称为絮凝,混悬剂絮凝后降低其稳定性。
药剂学简答题
(6)黏附性与凝聚性 (7)粉体的压缩成形性
20 、牛顿流体的特点是什么?非牛顿流体有哪几种?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牛顿流体的特点:(1)低分子的溶液或稀溶液,无其他杂质
(2)在一定温度下,牛顿流体的黏度是一个常数
(4)溶剂应毒性较小,无刺激性与臭味
23、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是什么?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有哪些?
影响因素:溶剂的影响、溶剂化作用与水合作用、晶型的影响、粒子大小的影响、温度的影响PH与同离子效应、混合溶剂的影响、添加物的影响(加入助溶剂、加入增溶剂)
方法:制成可溶性盐、引入亲水基团、加助溶剂、使用混合溶剂产生潜溶、加增溶剂、粉碎成小粒子
类型:法定处方、医师处方、协定处方、秘方处方
申报主要内容:处方制备工艺与辅料、稳定性研究、溶出度试验、生物利用度
5、为什么要制定GMP?
内因:1.药品与人的健康、生命、疾病有关,所以在生产过程中不允许有错误发生
2.药品从本质上讲对机体是异物,即在药品使用过程中要特别关注
将样品放在100℃、90℃、80℃、70℃、60℃条件下分别培养,每隔5小时测定其浓度,测5个点时间和浓度,记下5个点,由一级动力学方程lgC=lgC0-kt/2.303,可求出K100、K90、K80、K70、K60,以t为横坐标,lgC为纵坐标作图得一直线,根据直线的斜率可求出k值;再根据阿伦尼乌斯方程lgk=-E/2.303RT+lgA,以lgk对1/T作图得一直线,由直线斜率可得出E的值,由直线截距可得出A值,再将A、E带入方程可求出方程表达式,当T=298.15时,可求出k25,t1/2=0.693/k25、t0.9=o.1054/k25
药剂学简答题整理(第一版)
药剂学·简答题1.请简述药物成型的必要性。
(1)为了适应临床的需要a.剂型可改变药物作用的性质b.剂型能调节药物作用速度c.剂型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副作用d.某些剂型有靶向作用(2)为适应药物性质的需要(3)为提高药物的生产利用度(4)为运输、贮存、使用方便2.药剂学的分支学科有哪些?试分别解释各学科的定义。
(1)工业药剂学:药剂学的核心,是研究药物制成稳定制剂的规律和生产设计的一门应用技术学科。
(2)物理药剂学:是运用物理原理、方法和手段,研究药剂学中有关剂型、制剂的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等内容的边缘学科。
(3)药用高分子材料学:主要介绍药剂学的剂型设计和制剂处方中常用的合成和天然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制备、物理化学特征及其功能与应用。
(4)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机制及过程,阐明药物因素、剂型因素和生理因素与药效之间关系的边缘学科,致力于研究从机体用药到药物排出体外全过程中有关药物量变和质变所有问题。
(5)药物动力学:是采用数学的方法,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体内经时过程与药效之间关系的学科,具体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或浓度)的变化与实践的关系,对指导制剂设计、剂型改革、安全合理用药等提供量化指标。
(6)临床药剂学:是以患者为对象,研究合理、有效、安全用药等与临床治疗学紧密联系的新学科,亦称临床药学。
参与临床正确选择安全、合理、有效的药物疗法,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7)医药情报学:以收集和评价庞大的与医药品相关的情报为依据,谋求最适宜的药物治疗方案。
3.药剂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1)药剂学基本理论的研究(2)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3)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4)新辅料的研究与开发(5)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6)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的研究与开发(7)制剂新机械和新设备的研究与开发4.现代药剂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将原料药物(化学药、中药、生物技术药物)制备成适用于疾病的治疗、预防或诊断的医药品。
药剂学简答题汇总
1.液体药剂按分散系统分为:均相液体药剂与非均匀相液体药剂、均相液体药剂包括低分子溶液剂、高分子溶液剂;非均匀相液体药剂包括溶胶剂、混悬液剂、乳浊液剂。
2.液体药剂就是指将药物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溶剂)制成得供内服过外用得液态制剂。
其特点就是:分散度大、药效快;给药途径多,使用方便;减少药物得刺激性;提高固体药物制剂得生物利用度;分散度大,易引起药物得化学降解,水性药液容易霉变,携带、运输与储存都不方便。
3.液体药剂质量要求:浓度准确、质量稳定;均相液体药剂应澄明,非均相液体药剂得药物微粒应分散均匀;口服液体药剂外观良好,口感适宜,外用液体药剂应无刺激性;应有一定得防腐能力,保存与使用过程中不应发生霉变;包装容器应方便患者用药。
4.溶液剂得制备方法有溶解法、稀释法与化学反应法。
其注意事项为:(1)溶解法:工艺流程:附加剂、药物称量→溶解→滤过→补足溶剂量→搅拌→质量检查→包装;(2)稀释法:先将药物制成高浓度溶液,使用时再用溶剂稀释至需要浓度。
挥发性药物浓度稀释过程中应注意挥发损失。
5.芳香水剂、酊剂、甘油剂得概念。
芳香水剂就是指挥发油或其她芳香挥发性药物得饱与或近饱与得水溶液。
用水与乙醇得混合液作溶剂,制备得含大量挥发油得溶液称为浓芳香水剂。
酊剂系指药物用规定浓度得乙醇浸出或溶解而制成得澄清液体制剂,亦可用流浸膏稀释制成。
供口服或外用。
醑剂系指挥发性药物得浓乙醇溶液,可供内服或外用。
甘油剂系指药物溶于甘油中制成得专供外用得溶液剂、用于口腔、耳鼻喉科疾病。
6.高分子溶液得制备多采用溶解法。
高分子得溶解与低分子化合物得溶解不同,其过程缓慢。
7.混悬剂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得非均相得液体制剂。
混悬剂得质量要求:化学性质稳定;微粒大小符合规定要求;微粒沉降速度慢,沉降后不应有结块现象,轻摇后应迅速均匀分散。
8.向混悬剂中加入适量得无机电解质,使混悬剂微粒得ζ-电势降低至一定程度而使混悬剂产生沉淀得过程称为絮凝,混悬剂絮凝后降低其稳定性。
药剂学简答题答案
药剂学习题答案第一章绪论1、剂型、制剂、药剂学得概念就是什么?为适应治疗或预防得需要而制备得药物应用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根据药典或药政管理部门批准得标准、为适应治疗或预防得需要而制备得药物应用形式得具体品种,称为药物制剂,简称制剂。
药剂学就是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产技术以及质量控制等内容得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
其基本任务就是研究将药物制成适宜得剂型,保证以质量优良得制剂满足医疗卫生工作得需要。
由于方剂调配与制剂制备得原理与技术操作大致相同,将两部分合在一起论述得学科,称药剂学。
2、什么就是处方药与非处方药(OTC)处方药,简称RX药,就是为了保证用药安全,由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或审定得,需凭医师或其它有处方权得医疗专业人员开写处方出售,并在医师、药师或其它医疗专业人员监督或指导下方可使用得药品。
非处方药就是指为方便公众用药,在保证用药安全得前提下,经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或审定后,不需要医师或其它医疗专业人员开写处方即可购买得药品,一般公众凭自我判断,按照药品标签及使用说明就可自行使用3、什么就是GMP 、GLP与GCP?“GMP”就是英文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得缩写,中文得意思就是“良好作业规范”,或就是“优良制造标准”,就是一种特别注重在生产过程中实施对产品质量与卫生安全得自主性管理制度。
它就是一套适用于制药、食品等行业得强制性标准,要求企业从原料、人员、设施设备、生产过程、包装运输、质量控制等方面按国家有关法规达到卫生质量要求,形成一套可操作得作业规范帮助企业改善企业卫生环境,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得问题,加以改善。
简要得说,GMP要求食品生产企业应具备良好得生产设备,合理得生产过程,完善得质量管理与严格得检测系统,确保最终产品得质量(包括食品安全卫生)符合法规要求。
GLP就是英文Good Laboratory Practice 得缩写,中文直译为优良实验室规范。
药剂学-简答题
一、※增溶剂的增容机制1)非极性药物的增溶:溶解在胶束的烃核内部(非极性中心区)2)版机型药物的增溶:在胶束中作定向排列。
3)极性药物的增溶:完全分布在胶束的栅装层(亲水基之间)中。
二、※影响增溶的因素1)增溶剂性质的影响:对于强极性或极性药物,非离子型增溶剂的HLB值愈大,其增溶效果也愈好;同系物的碳链愈长,其CMC愈低,增溶量也愈大。
2)药物性质的影响:增溶剂的种类和浓度一定时,同系物药物的分子量愈大,增溶量愈小。
3)溶液性质的影响:少量电解质的加入,可中和胶束表面所带的电荷,增溶量增加;而过量电解质的加入,会造成表面活性剂盐析,使增溶量降低;溶液的pH的改变影响表面活性剂的增溶效果,能使弱酸或弱碱性药物以游离型存在的pH有利于增溶。
4)增溶剂用量的影响:增溶剂的用量超过其临界胶束浓度,才能将药物增溶。
5)加入顺序的影响:先将药物与增溶剂混合,然后再加水稀释则增溶效果好。
三、※常用高分子溶液剂的制备1)明胶溶液的制备:①先将明胶碎成小块,放于水中浸泡30-40min,使其吸水膨胀,这是有限溶胀过程。
②然后加热并搅拌使其形成明胶溶液,这是无限溶胀过程。
2)琼脂、阿拉伯胶、西黄蓍胶、羧甲基纤维素钠等溶液的制备:可先将其洒在冷水中(冷水浸泡15min),使之吸水膨胀,然后加热使之完全胶溶。
3)淀粉溶液的制备:淀粉遇水能立即膨胀,但无限溶胀过程必须加热至72℃以上才能护花(或胶化),制成淀粉浆。
四、※乳剂的形成条件1)降低界面张力:必须降低界面张力,一是乳剂粒子自身形成球体,因为体积相同时以球体表面积最小,其次在保持乳剂分散度不变的前提下,为最大限度地降低界面张力和界面自由能,使乳剂保持一定的分散状态,就必须加入乳化剂。
2)形成牢固的乳化膜:乳化剂在乳滴表面上排列越整齐,乳化膜就越牢固,乳剂也就越稳定。
3)形成电屏障:分散相小液滴上的电荷互相排斥或形成双电层结构,有利于乳剂的稳定。
4)确定形成乳剂的类型:亲水基大于亲油基,可形成O/W型乳剂,亲油基大于亲水基,则形成W/O型乳剂。
药剂学 简答题
Chapter 2 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1、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及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①影响因素:药用溶剂种类和混合溶剂,溶剂和药物极性大小,Ph值的影响,药物多晶型,药物粒子大小,添加物的影响,温度的影响,药物分子结构的影响,溶剂化作用和水合作用②方法:混合溶剂法,助溶剂助溶法,增溶剂增溶法,制成可溶性盐法,制成固体分散体或包合物法2、分析影响固体药物在液体中溶出速度的因素有哪些?①药物粒径②药物溶解度③溶出介质体积④扩散系数⑤扩散层厚度⑥温度3、助溶剂机制及分类?①机制:形成可溶性盐,有机复合物,复分解后形成可溶性盐②例如制含碘5%的水溶液时加入碘化钾,形成分子间络合物KI3,增加溶解度4、增溶剂的作用及影响增溶的因素?①作用: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提高稳定性;防止药物被氧化;防止药物水解②因素:增溶剂的种类,药物的性质,加入顺序,增溶剂的用量5、潜溶剂提高药物溶解度的原因及如何去选择?①原因:两种溶剂间发生氢键缔合,有利于药物溶解;介电常数改变,增加了非解离药物的溶解度②一个好的潜溶剂的介电常数一般在25-80。
Chapter 3 表面活性剂1、简述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及其安全性?分类:根据分子组成特点及极性基团的解离性质可分为离子性和非离子性①根据离子表面活性剂所带电荷,可分为阳离子,阴离子和两性离子。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主要有高级脂肪酸盐(肥皂类),硫酸化物,磺酸化物等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主要有苯扎氯铵和苯扎溴铵等,又称阳性皂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中同时具有正,负电荷,有卵磷脂,氨基酸型和甜菜碱型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碱性水溶液呈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性质,有起泡,去污作用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酸性水溶液呈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性质,有很强的杀菌作用②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中不解离,分子中构成亲水基团的是甘油,聚乙二醇和山梨醇等多元醇,构成亲油基团的是长链脂肪酸或长链脂肪醇以及烷基或芳基等,它们以酯键或醚键与亲水基团结合。
药剂学简答题资料
1、用Stokes定律讨论如何增加混悬剂的动力学稳定性V=2 r2(p1-p2)g / 9 n由Stoke’s公式可见,沉降速度与微粒半径平方、微粒与分散介质的密度差成正比,与分散介质的黏度成反比。
混悬剂微粒沉降速度愈大,动力稳定性就愈小。
增加混悬剂的动力稳定性的主要方法有:①尽量减小微粒半径,以减小沉降速度;②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这就要向混悬剂中假如高分子助悬剂,在增加介质黏度;③减小固体微粒与分散介质间的密度差。
混悬剂中的微粒大小是不均匀的,大的微粒总是迅速沉降,细小微粒沉降速度很慢,细小微粒由于布朗运动,可长时间悬浮在介质中,使混悬剂长时间地保持混悬状态。
2、简述热原的组成、性质、除去方法热原的组成:热原是微生物的一种内毒素,存在于细菌的细胞膜和固体膜之间,由磷脂、脂多糖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
其中脂多糖是内毒素的主要成分,因而大致可分认为热原=内毒素=脂多糖,脂多糖组成因菌种不同而不同。
热原的性质:耐热性、过滤性、水溶性;不挥发性;其他:热原能被强酸强碱破坏,也能被强氧化剂、超声波及某些表面活性剂(如去氧胆酸钠)也能使之失活。
热原的除去方法:①高温法②酸碱法③吸附法④离子交换法⑤凝胶过滤法⑥反渗透法⑦超滤法⑧其他方法:采用二次以上湿热灭菌法,或适当提高灭菌温度和时间;微波也可破坏热原3、片剂制备中主要应用到哪四类辅料?各举2~3例说明片剂分为以下四类辅料:①稀释剂,例如淀粉、甘露醇、乳糖等②粘合剂和润湿剂,例如淀粉浆、HPMC、PVP等③崩解剂,例如滑石粉、硬脂酸镁、微粉硅胶等4、简述压片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解决方法①裂片和顶裂:压力分布不均及无聊的压缩成型性差是裂片的主要原因。
另外,颗粒中的细粉太多,颗粒过干、粘合剂黏性较弱或用量不够、片剂过厚以及加压过快也可能造成裂片。
解决措施是使用弹性小、塑性好的辅料,从整体上提高物料的塑性,降低弹性复原率。
②松片:主要原因是粘合力差,压缩力不足。
药剂学简答题及答案
药剂学简答题及答案
药剂学简答题及答案
药剂学是一门研究药物的制备、组成、性质、作用及其应用的学科,是药学的重要分支。
下面是一些关于药剂学的简答题及答案:
1.药剂学是什么?
答:药剂学是一门研究药物的制备、组成、性质、作用及其应用的学科,是药学的重要分支。
2.药剂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药剂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药物制剂的制备、质量控制、药物的稳定性、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毒理学、药物的临床应用等。
3.药剂学的应用领域有哪些?
答:药剂学的应用领域包括药物制剂的研究、药物的稳定性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药物的毒理学研究、药物的临床应用研究等。
4.药剂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药剂学的发展趋势是以药物制剂的研究为主,以药物的稳定性、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毒理学、
药物的临床应用等为辅,以满足社会对药物的需求。
以上就是关于药剂学的简答题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药剂学是一门极具挑战性的学科,需要学习者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够更好地掌握药剂学的知识。
药剂学简答题
1、药剂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答:药剂学基本理论、药物的基本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新型药用辅料、制剂新机械和新设备的研究与开发、中药新剂型、生物技术药物制剂2、药物剂型的重要性答:(1)给药途径与药物剂型。
(2)剂型对药效的重要作用①不同剂型可能产生不同的治疗作用②不同剂型产生不同的作用速度。
③不同剂型产生相同的毒副作用。
④有些剂型可产生靶向作用。
3.DDS的研究依据和研究内容答:1.药物的治疗作用与血药浓度的关系:过高的浓度可产生中毒,过低的浓度无治疗效果.当药2、物达到病灶部位时才能发挥疗效,其他部位的药物不起治疗作用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3.脉冲、择时、自调式给药系统4.经皮吸收制剂5.生物技术制剂6.粘膜给药系统4、现代药物制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时代答:第一代:传统的片剂、胶囊、注射剂等,约在1960年前建立。
第二代:缓释制剂、肠溶制剂等,以控制释放速度为目的的第一代DDS.第三代:控释制剂、利用单克龙抗体、脂质体、微球等药物载体制备的靶向给药制剂,为第二代DDS 第四代:由体内反馈情报靶向于细胞水平的给药系统,为第三代DDS.5、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及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1.药物溶解度与分子结构。
2.溶剂化作用与水合作用3.多晶型的影响4.粒子大小的影响5.温度的影响6.pH值与同离子效应7.混合溶剂的影响8.添加物的影响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1、制成盐类2、增溶作用3、助溶作用4、改变溶媒或选用混合溶剂5、药物分子结构修饰6、表面活性剂的分类1、根据来源可分为天然、合成两大类2、根据分子组成特点和极性基团的解离性质,分为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根据离子表面活性剂所带电荷,又可分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3、按溶解性可分为水溶性和油溶性表面活性剂。
4,、具有较强的表面活性的水溶性高分子,称为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如海藻酸钠、聚维酮等7、温度对增溶的影响1、影响胶束的形成2、影响增溶质的溶解3、影响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8、影响增溶作用的因素(1)增溶剂的种类及性质(2)药物的性质(3)温度(4)加入顺序(5)增溶剂的用量9、液体制剂的特点1、液体制剂的优点:①药物的分散度大,吸收快,迅速发挥药效;②给药途径广泛,可内服,也可外用;③易于分剂量,服用方便,特别适用于儿童与老年患者;④能减少某些药物的刺激性;2、液体制剂的缺点:①药物的分散程度大,易引起药物的化学降解反应,降低药效,甚至失效;②液体制剂体积较大,携带、运输、贮存都不方便;③水性液体制剂容易霉变,需加入防腐剂,非水溶剂具有一定药理作用,而且提高成本。
药剂简答题
1、简述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常用方法答:1制成盐类某些不溶或难溶性有机物,若分子中具有酸性或碱性基团可分别将其制成盐,以增大在水中的溶解度,酸性药物,可用碱使器成盐,增大在水中的溶解度,有机碱一般可用酸使其成盐;2应用混合溶剂水中加入甘油、乙醇、丙二醇等水溶性有机溶剂,可增大某些难溶性有机药物的溶解度,如氯霉素在水中的溶解度仅为%,采用水中含有25%的乙醇和55%的甘油复合溶剂可制成%的氯霉素溶液;3加入助溶剂一些难溶性药物当加入第三种物质时能够增加其在水中的溶解度而不降低药物的生物活性,称此现象为助溶,加入的第三种物质为低分子化合物,称为助溶剂,助溶机理为:药物与助溶剂形成可溶性络盐,形成复合物或通过复分解反应生成可溶性复盐,例如难容于水的碘可以用碘化钾作助溶剂,与之形成络合物使碘在水中的浓度达5%;4用增溶剂表面活性剂可以作增溶剂,以增加难溶性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增溶机理是具有疏水性中心区的胶束可包裹、插入与镶嵌极性不同的分子或基团,非极性药物可被包裹在胶束的疏水性中心区而被增溶,极性药物与增溶剂的亲水基具有亲和力被镶嵌于胶束的亲水性外壳而被增溶,同时具有极性基团的药物,分子的非极性部分插入胶束的疏水中心区,亲水部分嵌入胶束的亲水外壳内而被增溶;2、全身作用的肛门栓剂应用是有那些特点答:1药物不受胃肠道PH值或酶的破坏而失去活性;2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可用直肠给药;3可减少药物的肝脏首过效应,并减少药物对肝的毒副作用;4对不能口服或不愿吞服的患者及伴有呕吐的患者,腔道给药较为有效,适合儿童使用;3、叙述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环境因素与稳定化措施答:环境因素,包括温度、光线、空气、金属离子、湿度与水分、包装材料等稳定化措施:1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药物的降解反应越快,对易水解或易氧化的药物要注意控制温度,尤其是注射液,在保证完全灭菌的前提下,适当减低灭菌的温度或索道时间,避免不必要的长时间高温,以防止药物过快的水解或氧化;对热敏感的药物如某些生物制品、抗生素等,要根据药物性质,合理地设计处方,生产中可采取特殊工艺,如无菌操作、冷冻干燥、低温储存等,以确保制剂质量;2光线影响:对于因光线而易氧化变质的药物在生产过程和储存过程中,都应尽量避免光线的照射,有些应使用有色遮光容器保存;3空气氧的影响:采用惰性气体如N2或CO2驱除氧,以及加抗氧剂来消耗氧的方法;4金属离子的影响:为了避免金属离子的影响,除应选择纯度较高的原辅料,尽量不使用金属器具外,常在药液中加入金属离子络合剂,如依地酸盐、枸橼酸、酒石酸等,金属络合剂可与溶液中的金属离子生成稳定的水溶性络合物,避免金属离子的催化作用,5湿度与水分的影响:一般固体药物受水分影响的降解速度与相对湿度成正比,相对湿度越大,反应越快;所以在药物制剂的生产过程和储存过程中应多考虑湿度和水分影响,采用适当的包装材料;6包装材料的影响:在给产品选择包装材料时,必须以实验结果和实践经验为依据,经过“装样试验”,确定合适的包装材料;药物制剂最常用的容器材料是玻璃、金属、塑料、橡胶等;4、简述缓释制剂中以减少扩散速度为原理的各种工艺方法答:利用扩散原理达到缓、控释作用的方法包括增加粘度以减少扩散系数,包衣,以及制成微囊、不溶性骨架片、植入剂、药树脂和乳剂等;1包衣:将药物小丸或片剂用适当材料包衣;可以一部分小丸不包衣,另部分小丸分别包厚度不等的衣层,包衣小丸的衣层崩解或溶解后,药物释放,结果延长药效;2制成骨架片剂:包括亲水凝胶骨架片、不溶性骨架片和溶蚀性骨架片三种类型;亲水性凝胶骨架片,主要以高粘度纤维素类为主,与水接触形成粘稠性的凝胶层,药物通过该层而扩散释放;不溶性骨架片,影响释药速度的主要因素为药物的溶解度、骨架的孔率、孔径和孔的弯曲程度;溶蚀性骨架片通常无孔隙或少空隙,它在胃肠道的释放药物是外层表面的磨蚀一分散一溶出过程;3制成微囊:使用微囊技术将药物制成微囊型缓释或控释制剂;在胃肠道中,水分可渗透进入囊内,溶解药物形成饱和溶液,然后扩散于囊外的消化液中而被机体吸收;囊膜的厚度、微孔的孔径、微孔的弯曲度等决定药物的释放速度;4制成植入剂:植入剂为固体灭菌制剂;一般用外科手术埋藏于皮下,药效可长达数月甚至数年;现在已开发出了不需手术而注射给药的植入剂,其载体材料可生物降解,故也不需要手术取出;5制成药树脂:阳离子交换树脂与有机胺类药物的盐交换,或阴离子交换树脂与有机羧酸盐或磺酸盐交换,即成药树脂;干燥的药树脂制成胶囊剂或片剂供口服用,在胃肠液中,药物再被其它离子交换而释放于消化液中;5、简述气雾剂的优点有那些答:气雾剂与大多数剂型不同的是:它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容器、阀门系统和抛射剂等;气雾剂的优点:1药物可以直接到达作用部位或吸收部位,具有十分明显的速效作用如吸入气雾剂与定位作用,尤其是在呼吸道给药方面具有其他剂型不能替代的优势;2药物封装于密闭的容器中,可以保持清洁或无菌状态,减少了药物受污染的机会,有利于药物的稳定性,而停药后残余的药物也不易造成环境污染;3使用方便,无需饮水,一吸即可,老少咸宜,有助于提高病人的用药顺应性,尤其适用于OTC药物;4全身用药可克服口服给药的胃肠道不适,并避免肝脏的首过性代谢作用;5要用气雾剂等装有定量阀门,给药剂量准确,通过控制喷出药物的物理形态如粒度大小可以获得不同的治疗效果;6外用时由于不用接触患部,可以减少刺激性,并且随着抛射剂的迅速挥发还可伴有凉爽的感觉;6、生物利用度分为哪两种各自的参比制剂是什么答:生物利用度分为绝对生物利用度与相对生物利用度;绝对生物利用度是以静脉注射制剂为参比标准的生物利用度;相对生物利用度是剂型之间或同种剂型不同制剂之间的比较研究,一般是以吸收最好的剂型或制剂作为参比制剂;7、简述注射用水、纯化水、制药用水与灭菌注射用水以及他们的区别答:注射用水系纯化水经蒸馏所得的水,再蒸馏是为了除去细胞内毒素;纯化水为原水经蒸馏法、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或其他适宜方法制得的供药用的水;制药用水是纯化水、注射用水和灭菌注射用水的统称;灭菌注射用水为注射用水经灭菌所得的水;注射用水为配制注射剂用的溶剂;纯化水可作为配制普通药物制剂的溶剂或试验用水,不得用于注射剂的配制;灭菌注射用水用于注射用灭菌粉末的溶剂或注射液的稀释剂等;8、简述输液制备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答:输液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细菌污染和热源污染,以及澄明度与微粒污染问题;1染菌问题原因:可能是由于生产过程中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灭菌不彻底、瓶塞不严或者漏气等等;2热原反应热原污染的途径有:从溶剂中带入;从原料中带入;从容器、用具、管道和装置等带入;从制备过程中带入,从输液器带入等;3澄明度问题澄明度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实践证明,原辅料的质量对输液的澄明度有明显的影响;4微粒污染问题微粒产生的原因有:微粒主要产生于容器与生产过程;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包括车间空气洁净度差、容器洗涤工艺设计不当、不净,滤器选择不佳,滤过方法不好,灌封操作不合要求,工序安排不合理等;输液容器的问题主要是橡胶塞和输液容器的质量不好,在储存过程中可能污染药液,影响产品质量;4影响滴眼剂中药物吸收的主要因素是什么1药物从眼睑缝隙的溢出正常人泪液的容量约为7;不眨眼时眼部可容纳3左右的液体;一滴眼药水的体积一般为50-75;当滴入眼药水时,估计有70%的药液从眼部溢出,如果眨眼则有90%的药液损失.2药物外周血管消除结膜上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当由滴眼剂滴入时,血管处于扩张状态,有很大比例的药物可透过结膜,进入血液中,从而迅速从眼组织消除.3pH与Pka角膜上皮层和内皮层均有丰富的类脂质,脂溶性药物较易渗入,水溶性物质则比较容易透入基质层中.既有脂溶性部分,又有水溶性部分的药物较易透过角膜,完全解离或完全不解离的药物一般难以透过完整的角膜.水溶性药物容易通过巩膜,而脂溶性药物则不易通过.4刺激性眼用制剂如果具有较大的刺激性,则滴入眼部后可使结膜的血管和淋巴管扩张,加快药物从外周血管的消除,同时使泪腺分泌增多,后者将药物溶液迅速稀释,并通过泪管系统排入鼻腔或口腔,使药物地眼部的利用率大大降低,严惩影响药效.另一方面,眼用制剂如果具有较大的刺激性,会给患者带来痛苦,降低用药的顺应性.5表面张力滴眼剂的表面张力越小,越有利于它与泪液的弃分混合,也越有利于药物与角膜的接触,从而使药物渗入角膜的机会增加.6粘度适当增加介质的粘度,可降低药物对眼部的刺激性,使滴眼剂中药物与角膜的接触时间延长,从而有利于药物的吸收.7其它:小分子量的离子可以很快的速度通过细胞间隙透入角膜;角膜创伤时药物的透过去时性可大大增加.4.在乳剂制备中,选择乳化剂的原则是什么1.根据乳剂的给药途径选择1口服乳剂:可选用无毒、无刺激性的高分子溶液作乳化剂.如多糖类或蛋白质用于制备O/W 型乳剂.选择表面活性剂作乳化剂时应注意其毒性,一般非郭子型表面活性剂无毒性或毒性很低,可使用.2外用乳剂:可选用无刺激性的表面活性剂作乳化剂,其表面活性适度,以避免表面活性太强而引起刺激性.外用乳剂可以是O/W型或W/O型,一般不宜采用高分子溶液作乳化剂.3注射用乳剂:对于注射用乳剂、尤其是静脉注射用乳剂,作为乳化剂的物质应无毒、无刺激性肌内、血管、无致敏及无溶血性.目前用于静脉搏注射乳剂为O/W型的乳化剂仅有卵磷脂、泊洛沙姆poloxamor188和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三种.2根据乳剂的类型选择,O/W型乳剂根据用药途径的需要可选择HLB值在8-16范围内的表面活性剂作乳化剂;W/O乳剂应选择HLB 值在3-8范围内的表面活性剂作乳化剂;3乳化剂的混合使用在制备乳剂时为了使其更稳定,常将几种乳化剂合用.这样可达到如下效果.1调节HLB值油相的种类不同,乳剂的类型不同,对乳化剂的HLB值要求也不相同,可根据油要求来调配混合乳化剂,使其具有相应的HLB值.2改善膜的稳定性使用混合乳化剂,尤其是油性与水性乳化剂的混合使用,能在油、水界面上形成复合膜,从而提高乳剂的稳定性.3增加乳剂的黏度混合乳化剂能增加乳剂黏度,如阿拉伯胶、果胶等混合使水相黏度增加,而十六醇硬脂酸酯与蜂蜡合用可增加油相黏度,使乳剂的分层速度降低,有利于乳剂的稳定.不过此类乳剂主要是用口服或外用.3、对下列制剂的处方进行分析水杨酸软膏剂:名次解释: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规格和标准的法典,一般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写,并由政府颁布实施,具有法律约束力;热原:是微生物代谢产生的内毒素,它是又磷脂、脂多糖和蛋白质所组成的复合物;片剂崩解剂:指能促进片剂在胃肠道中迅速崩解成小粒子,增加药物溶出的辅料;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吸收进入大循环体循环的速度和程度;气雾剂:是指含药溶液或混悬液与适宜的抛射剂共同装封于具有特制定量阀门系统的耐压容器中,使用时借助抛射剂的压力将内容物呈雾状喷出的制剂;剂型:任何一种原料药,在临床应用之前都必须制成适合于医疗用途的、与一定给药途径相适应的给药形式,即药物剂型,简称剂型;半衰期:是指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以t1/2来表示;热压灭菌法:用压力大于常压的饱和水蒸气加热杀灭微生物的方法;药剂学:是研究制剂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等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制剂:是按一定质量标准将药物制成适合临床用药要求的、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和用量的物质,是剂型中的具体品种,即通常讲的药品;增溶剂:表面活性剂增大难溶性药物的水中的溶解度并形成澄清容易的过程是增溶,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为增溶剂;昙点:具有聚氧乙烯基结构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当温度升高到某一点后,其溶解度表现为急剧下降,使溶液由清变浊,当温度下降低于此温度时,溶液由浊变清,这个转变的温度称为昙点;糖浆剂:指含有药物或芳香物质的浓蔗糖水溶液;乳剂:指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中的一种液体,以微滴形式分散于另一种液体中形成的非均相液体制剂;滴丸剂:指固体或液体药物与适宜的基质加热熔融后溶解、乳化或混悬于基质中后,再滴入不相混溶、互不作用的冷凝液中,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使液滴收缩成球状而制成的制剂;灭菌法:指杀死或除去所有微生物的繁殖体和芽孢的方法;注射用水:系指纯化水经蒸馏所得的水,再蒸馏是为了除去细胞内毒素;粘合剂:系指使粘性较小的物料聚结成颗粒或压缩成型的具有粘性的固体粉末或粘稠液体; 栓剂:系指药物与适宜基质制成供腔道给药的制剂;包合物:系指一种分子的空间结构中全部或部分包入另一种分子而形成的所谓分子胶囊; 首过效应:胃肠道给药时,药物通过胃肠道黏膜经过肝脏进入体循环的过程中受到胃肠道中消化液的破坏及黏膜中酶及肝中药物代谢酶等的作用而造成损失,此称为首过效应;抛射剂:是提供气雾剂动力的物质,可以兼作药物的溶剂或稀释剂;防腐剂:能够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物质称为防腐剂;注射剂:是药物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灭菌溶液、乳状液或混悬液以及供临用前配成溶液或混悬液的无菌粉末或浓溶液;混悬剂: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形式分散于液体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液体制剂;。
药剂学简答题答案
药剂学习题答案第一章绪论1.剂型、制剂、药剂学的概念是什么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药物应用形式,称为,简称剂型根据药典或药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标准、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药物应用形式的具体品种,称为,简称制剂。
药剂学是研究理论、生产技术以及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
其基本任务是研究将药物制成适宜的,保证以质量优良的制剂满足卫生工作的需要。
由于调配和制备的原理和技术操作大致相同,将两部分合在一起论述的学科,称药剂学。
2. 什么是处方药与非处方药(OTC)处方药,简称RX药,是为了保证用药安全,由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或审定的,需凭医师或其它有处方权的医疗专业人员开写处方出售,并在医师、药师或其它医疗专业人员监督或指导下方可使用的药品。
是指为方便公众用药,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经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或审定后,不需要医师或其它医疗专业人员开写处方即可购买的药品,一般公众凭自我判断,按照药品标签及使用说明就可自行使用3. 什么是GMP 、GLP与GCP“GMP”是英文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的缩写,中文的意思是“良好作业规范”,或是“优良制造标准”,是一种特别注重在生产过程中实施对产品质量与卫生安全的自主性管理制度。
它是一套适用于制药、食品等行业的强制性标准,要求企业从原料、人员、设施设备、生产过程、包装运输、质量控制等方面按国家有关法规达到卫生质量要求,形成一套可操作的作业规范帮助企业改善企业卫生环境,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善。
简要的说,GMP要求食品生产企业应具备良好的生产设备,合理的生产过程,完善的质量管理和严格的检测系统,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包括食品安全卫生)符合法规要求。
GLP是英文Good Laboratory Practice 的缩写,中文直译为。
GLP是就实验室实验研究从计划、实验、监督、记录到实验报告等一系列管理而制定的法规性文件,涉及到实验室工作的所有方面。
药剂学简答题
1、试述热原的性质以及去除热原的方法答:热原是微生物产生的一种内毒素,注射后能引起人体特殊致热反应的物质。
热原的性质:(1)热原具有耐热性,在通常的注射剂的灭菌中不易被破坏;(2)过滤性:热原体积小,一般的过滤器均可通过;(3)吸附性:多孔活性炭可吸附热原;(4)水溶性;(5)不挥发性;(6)可被强酸强碱氧化剂以及超声波、某些某面活性剂破坏。
去除热原的方法:高温法、酸碱法、吸附法、蒸馏法、离子交换法、凝胶过滤法、反渗透法、超滤法等2、影响药物溶出速度的因素和改善药物溶出速度的方法有哪些?答:影响药物溶出速度的因素:(1)固体的粒径和表面积;(2)温度;(3)溶出介质的性质;(4)溶出介质的体积;(5)扩散系数;(6)扩散层的厚度;改善药物溶出速度的方法:(1)减小粒径,增加固体的表面积;(2)提高温度,药物的溶解度Cs增大,有利于扩散,黏度降低;(3)增加溶出介质的体积;(4)增加扩散系数;(5)减小扩散层的厚度3、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答:(1)药物的分子结构;(2)药剂化作用和水合作用;(3)晶型;(4)溶剂化物;(5)粒子大小;(6)温度;(7)PH与同离子效应;(8)混合溶剂;(9)添加物4、简述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处方因素以及解决方法答:(1)PH值的影响:常常需要调整系统的PH到最适宜PH;(2)广义酸碱催化的影响:在实际生产处方中缓冲剂尽量降低浓度或选用催化能力弱的缓冲系统;(3)溶剂的影响:溶剂的影响比较复杂,一般采用非水溶剂可以降低易水解的药物水解速度;(4)离子强度的影响:影响比较复杂,需根据具体情况分析;(5)表面活性剂的影响:需通过试验,正确选用表面活性剂;(6)处方中基质或赋形剂的影响:根据药物性质选用合适的附加剂5、简述液体制剂的特点答:优点:(1)药物以分子或微粒状态分散在介质中:分散度大,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2)给药途径多:可以内服,也可以外用;(3)易于分剂量:服用方便,特别适用于婴幼儿和老年患者;(4)能减少某些药物的刺激性:调整液体制剂浓度,减少刺激性,避免固体药物口服后由于局部浓度过高而引起胃肠道刺激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部分简答题1.简述药物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
安全性、有效性、可控性、稳定性、顺应性。
2.说出五种通过局部给药(非胃肠道给药)而产生全身性治疗作用的剂型及其吸收部位。
1栓剂直肠或阴道 2 透皮贴剂皮肤3滴眼剂眼 4吸入型粉雾剂肺5 鼻用制剂鼻腔3.药物剂型有哪四种分类方法1按给药途径分类:经胃肠道给药剂型和非经胃肠道给药剂型;2按分散系统分类:溶液型、胶体溶液型、乳剂型、混悬型、气体分散型、微粒分散型和固体分散型;3按制法分类,不能包含全部剂型,故不常用;4按形态分类:液体剂型、气体剂型、半固体剂型和固体剂型。
4.液体制剂有何特点①药物分散度大,吸收快,较迅速发挥药效;②给药途径多,可口服也可外用;③易于分剂量,服用方便,尤适宜婴幼儿和老年患者;④可减少某些药物的刺激性;⑤有利于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⑥药物分散度大,易引起药物化学降解;⑦水性液体制剂易霉变,需加入防腐剂;⑧非均相液体制剂,药物分散度大,易出现物理不稳定;⑨液体制剂体积大,携带、运输和贮存不方便。
5.芳香水剂和醑剂有何不同同:药物均为挥发性、不宜久贮,制备方法为溶解法和蒸馏法;异:芳香水剂以水做溶剂,药物为饱和或近饱和,醑剂则不一定饱和;醑剂中乙醇含量高;芳香水剂还用稀释法制备。
6.简述酒剂和酊剂的主要区别(溶剂、制法、浓度等方面)。
酒剂又名药酒,系指药材用蒸馏药酒提取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
溶剂为蒸馏药酒。
一般用浸渍法、渗辘法制备,多供口服,少数做外用。
酊剂系指药材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提取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亦可用流浸膏稀释制成。
溶剂为规定浓度的乙醇。
一般用稀释法、溶解法、浸渍法和渗辘法制备,供口服或外用。
7.增溶、助溶与潜溶的区别增溶是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增加溶解度并形成溶液的过程,具有增容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为增溶剂;助溶剂系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的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主要是水)中的溶解度,这第三种物质称为助溶剂;潜溶是指当混合溶剂中各溶剂达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比在各单纯溶剂中溶解度出现极大值的现象,这种溶剂称潜溶剂。
8.制备糖浆剂时应注意哪些问题①药物加入的方法,水溶性固体药物可先用少量纯化水溶解后再与单糖浆混匀;水中溶解度小的药物可加少量其它溶剂使药物溶解后再与单糖浆混匀;药物为含乙醇的液体制剂时,与单糖浆混合时常出现混浊,可加入甘油助溶;药物为水浸出制剂时,需纯化后再与单糖浆混匀。
②应在避菌环境中操作,各器皿应洁净或灭菌,并及时灌装。
③应选用药用白砂糖。
④加热温度和时间应严格控制。
糖浆剂应在30℃以下密闭贮存。
9.乳剂存在哪些不稳定现象,并分析每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分层:分散相和分散介质之间的密度差造成的;絮凝:乳滴的电荷减少,ζ-电位降低,使乳滴聚集而絮凝;转相:由于乳化剂的性质改变而引起;合并与破裂:乳滴大小不均一使乳滴聚集性增加而合并,进一步发展分为油水两相称为破裂;酸败:受外界及微生物影响,使油相或乳化剂等变化引起。
10.影响混悬剂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混悬液稳定剂的种类有哪些,它们的作用是什么①混悬粒子的沉降速度;②微粒的荷电与水化;③絮凝和反絮凝作用;④结晶微粒的生长;⑤分散相的浓度和温度。
混悬液稳定剂(1)润湿剂:对于疏水性药物,必须加入润湿剂,以降低固-液界面张力,使药物能被水润湿。
(2)助悬剂:增加混悬剂中分散介质的黏度,降低微粒间互相聚集速度或阻止结晶转型,以降低药物微粒的沉降速度,增加混悬剂的稳定性。
(3)絮凝剂与反絮凝剂:絮凝剂使ζ-电位降低到一定程度,微粒形成疏松的絮状聚集体,经振摇可恢复呈均匀的混悬剂。
反絮凝剂使ζ-电位升高,微粒之间的斥力阻止其聚集。
11.简述混悬剂中的絮凝和反絮凝现象。
在混悬剂中加入适量电解质,使ζ-电位降低到一定程度,微粒间产生聚集形成疏松絮状聚集体的过程称为絮凝,加入的电解质称为絮凝剂。
向絮凝状态的混悬剂中加入电解质,使絮凝状态变为非絮凝状态的过程称为反絮凝,加入的电解质称为反絮凝剂。
12.制备混悬剂时选择药物的条件有哪些①难溶性药物需制成液体制剂时;②药物剂量超过溶解度而不能制成溶液剂时;③两种溶液混合时药物的溶解度降低析出固体药物时;④为了使药物产生缓释作用。
⑤剧毒药或剂量小的药物,不应制成混悬剂。
13.混悬剂的质量要求有哪些混悬剂中药物的化学性质应稳定;混悬剂的微粒大小应符合用药要求;混悬剂的微粒大小应均匀,粒子沉降速度应很慢,沉降后不应结块,轻摇后应迅速均匀分散;混悬剂应有一定的黏度要求。
14.根据stoke’s定律,说明提高混悬液稳定性的措施有哪些Stocks定律:粒子越大,粒子和分散介质的密度差越大,分散介质的粘度越小,粒子沉降速度越快,混悬剂的动力学稳定性就越差。
方法:1.减小粒度,加入助悬剂;2.微粒的荷电、水化;3.絮凝、反絮凝;4.结晶增长、转型;5.降低分散相的浓度、温度。
15.简述乳剂中药物的加入方法。
乳剂中药物的加入方法有:若药物溶于油相时,可先将其溶于油相再制成乳剂;药物溶于水相时,可先将其溶于水相再制成乳剂;药物在油相和水相均不溶解时,可用亲和力大的液体研磨药物,再制成乳剂。
16.乳剂制备时,影响其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①乳化剂:乳化剂可以降低表面张力,同时在液滴周围形成乳化膜,高分子乳化剂还可增加外相黏度使乳剂稳定。
②相容积比:相容积比一般在40%~60%时,乳剂较稳定。
相容积比低于25%时,乳剂不稳定;相容积比超过25%时,乳滴易合并或转相,使乳剂不稳定;③另外影响乳剂制备及稳定性的因素还有:乳化温度、搅拌时间、乳剂制备方法、乳剂制备器械等。
17.普通乳剂、亚微乳和纳米乳主要区别根据乳滴的大小,将乳剂分类为普通乳、亚微乳、纳米乳。
普通乳液滴大小一般在1-100um之间,这时乳剂形成乳白色不透明的液体;亚微乳粒径大小一般在之间,常作为胃肠外给药的载体;当乳滴粒子小于时,肉眼可见乳剂为透明液体,这种乳剂称为纳米乳或微乳,粒径在范围。
99.区别O/W型乳剂和W/O型乳剂的方法有哪些O/W型乳剂 W/O型乳剂外观乳白色接近油的颜色稀释可用水稀释可用油稀释导电性导电不导电或几乎不导电水溶性颜料外相染色内相染色油溶性颜料内相染色外相染色18.注射剂有何特点①注射剂可适于不宜口服的药物;②注射剂起效迅速;③注射剂适宜于不能口服给药的患者;④注射剂计量准确、作用可靠;⑤注射剂可起局部作用、靶向及长效作用;⑥注射剂使用不方便;⑦注射剂使用时产生疼痛感,影响病人的顺应性;⑧注射剂的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生产设备复杂,且要求严格。
19.化学灭菌法化学灭菌法系指用化学药品杀死微生物的方法。
①气体灭菌法:有环氧乙烷、臭氧、过氧乙酸、甲醛、丙二醇、乳酸等。
以环氧乙烷最为常用。
气体灭菌法用于塑料容器、玻璃制品、金属制品等表面,设备表面,室内空气的灭菌,也可用于包装纸箱,注射针、筒,衣着敷料,纸或塑料包装的药物的灭菌。
②化学灭菌剂灭菌法:常用的有%~%的新洁尔灭溶液,2%左右的酚或甲酚皂液,75%的乙醇液等。
主要作为物体表面,无菌室墙面、地面、台面等的消毒。
20.物理灭菌法物理灭菌法可分为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过滤灭菌法。
射线灭菌法。
1)干热灭菌法是一种利用干热空气进行灭菌的方法。
分为火焰灭菌法和干热空气灭菌法,火焰灭菌法适于耐火焰材料的灭菌,如金属、玻璃及瓷器等。
干热空气灭菌法适于耐高温的玻璃器具、金属容器、耐高温的药物粉末及不允许湿气穿透的油性物质(如油脂性软膏基质、注射用油等)的灭菌,不适于橡胶、塑料及大部分药品。
2)湿热灭菌法分为热压灭菌法、流通蒸气灭菌法、煮沸灭菌法和低温间歇灭菌法。
热压灭菌法时湿热灭菌中最可靠的方法,适用于耐热压灭菌的药物、玻璃器皿、金属容器、瓷器、橡胶塞、滤膜过滤器、医院手术用品等的灭菌。
流通蒸气灭菌法与煮沸灭菌法均不能保证杀死所有的耐热芽孢,适用于必须加热灭菌,但不耐高温的药物。
低温间歇灭菌只能杀死繁殖体,适于不耐高温的药物,灭菌效果不可靠,需另加抑菌剂。
3)射线灭菌法分为紫外灭菌法、辐射灭菌法和微波灭菌法。
紫外灭菌法对细菌繁殖体与芽孢均有杀灭作用,仅用于空气及表面的灭菌。
辐射灭菌法穿透力强、灭菌效力高,适于不耐热固体药物与药用材料的灭菌。
微波灭菌法灭菌迅速、加热均匀、操作简单。
4)过滤除菌法是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活的或死的微生物得到无菌滤液的一种方法,适于不能加热灭菌的药液、气体、水等的灭菌。
21.注射剂的质量要求有哪些①无菌;②无热原;③澄明度:不得有肉眼可见的混浊或异物;④pH值应与血液pH值相等或相近,通常要求在4~9之间;⑤安全性;⑥渗透压应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或接近;⑦稳定性:注射剂在使用和贮存期间应保持稳定;⑧一些特殊品种必须进行异常毒性、过敏实验、降压物质检查,以确保用药安全性。
22.什么是热原简述热原的性质、热原的污染途径及除去热原的方法。
热原是微生物产生的内毒素,是由磷脂、脂多糖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脂多糖是活性中心。
性质:①耐热性;②水溶性;③不挥发性;④滤过性;⑤吸附性⑥可被化学试剂破坏⑦超声波等也能破坏热原。
途径:①经溶剂带入;②从原辅料中带入;③经容器、用具、管道和装置等带入;④经制备过程带入;⑤灭菌后带入;⑥经输液器带入。
除去:①容器上热原的除去,可用高温法或酸碱法;②水中热原的除去,可用离子交换法、凝胶过滤法、蒸馏法、反渗透法等;③溶液中热原的除去,可用吸附法和超滤法。
23.简述热压灭菌器的使用注意事项。
(1)必须使用饱和蒸汽(2)必须将灭菌器内的空气排除(3)灭菌时间必须由全部药液温度真正达到所需要求的温度时算起(4)灭菌完毕后停止加热,必须使压力逐渐降到0才能放出锅内蒸汽,使锅内压力和大气压相等后稍稍打开灭菌锅,待10-15分钟再全部打开。
24.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湿热灭菌的效果①微生物的种类、发育阶段和数量;②注射液的性质;③药物的稳定性;④蒸汽性质;应使用饱和蒸汽。
25.影响滤过的因素是什么机理:①过筛作用;②深层截留;③滤饼过滤。
随着滤过的进行,固体颗粒沉积在滤材表面和深层,由于架桥作用而形成滤渣层,液体由间隙滤过。
将滤渣层中的间隙假定为均匀的毛细管束,则液体的流动符合Poiseuile公式: pπr4t V = 8ηl 式中,V —液体的滤过容量;p —滤过压力差;r —毛细管半径;l —滤渣层厚度;η—滤液粘度; t —滤过时间。
由此可知影响滤过的因素有:①操作压力越大,滤速越快,因此常采用加压或减压滤过法;②滤液的粘度越大滤速越慢,为此可采用趁热过滤;③滤材中毛细管越细,阻力越大,不易滤过;可使用助滤剂。
助滤剂是具有多孔性、不可压缩性的滤过介质,阻止沉淀物接触和堵塞介质孔眼,保持一定空隙率,减少阻力,从而起到助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