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人教二年级上册1长度单位第1单元长度单位
第1单元长度单位一、单元教材分析: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
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4课时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一认识厘米和米
观察:三个小朋友哪个测量的对,哪个不对?理由
是什么?
学生观察谈论。
发表看法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复
备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怎么测量的,遇到哪些
1)填一填:
困难了,怎么解决的?
图上物品的长度是多少?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学生动手填。
汇报答案。
2)量一量
自己动手;量一量身边的课桌,椅子,字典的各边
长度。体会几十厘米是多少。
分析 够准确进行单位换算。
重点 难点
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知道 1 米=100 厘米。 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知道 1 米=100 厘米。
教学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 1 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 目标 长度,知道 1 米=100 厘米。建立几何直观。
课前 教师
米尺及各种尺子
厘米。(学生任意说)教师指导学生用词:如大
约、大概等。
②认识 1 厘米。 1
厘米有多长(从刻度 0
到刻度 1 是 1 厘米,从
刻度 1 到刻度 2 是 1 厘
米,从刻度 2 到刻度 3
也是 1 厘米)
③认识刻度尺上 的几厘米。 从刻度 0 到刻度 2 是几厘米?4 厘米有几大格?请同 学们说一说。 学生汇 报。
厘米是长度单位,可以
1) 2 说明: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长度就是 用字母 cm
1 厘米,板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 米做单位。厘米是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 cm 表 补充:(1) 认识厘米。
示。指一指:在尺子上指出 1 厘米、3 厘米、8
①认识刻度尺。
教学环节
厘米的长度。
大格、小格、数字和厘
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说课稿2
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是小学数学课程中长度单位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厘米和米两种长度单位,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长度测量。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图片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感受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量关系和一些基本的长度单位概念。
但他们对厘米和米两种单位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不够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厘米和米两种长度单位,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长度测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厘米和米两种长度单位,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长度单位换算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测量工具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介绍厘米和米两种长度单位,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途径,理解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巩固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巩固长度单位的概念。
4.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会整理和归纳知识。
5.布置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长度单位:厘米、米换算关系:1米 = 100厘米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对长度单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厘米和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厘米和米是长度的单位,并能正确使用它们进行描述和测量。
2.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测量物体的长度,并用适当的单位表示。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测量能力,提高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厘米和米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这两个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能够通过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灵活运用厘米和米进行表示。
三、教学内容1.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进行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动手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通过积木等教具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会使用厘米和米表示长度。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根线或一本书等实物,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它们的长度。
提问:你们知道我们测量长度时会用到哪些单位吗?第二步:新知讲解(15分钟)1.通过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和米的概念,介绍它们分别适用的场合。
2.给学生展示不同长度的物体,让他们猜测并描述使用厘米或米来表示这些长度。
第三步:实践操作(2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活动,用卷尺、尺子等工具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记录在纸上。
2.让学生交流分享自己测量的结果,讨论不同学生的测量数据是否一致,帮助他们检验和纠正自己的操作。
第四步:巩固提高(10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长度单位换算的题目,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答,巩固掌握厘米和米的换算关系。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帮助他们理解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增强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生学会了厘米和米的概念及用法,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提高测量长度的能力。
六、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测量家里的几件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或米表示,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引入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通过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学会了如何使用这两个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长度单位教材分析_(1)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2.认识线段二、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3.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特点1.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以前的教材在出现某个数学概念时,常常省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抽象的形式展现出来。
小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
根据课标的精神,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如本单元的长度单位,以往都是直接告诉学生“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量”,现在要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
(3)培养估测意识。
3.改变了线段的单元。
线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把直线和线段单元在一起,并利用“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来引出线段。
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其“无限长”的特点学生不容易理解,也无法借助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并采取给出线段的图形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四、具体单元1.长度单位例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源。
(2)从量化的角度测量物体的长度:选一个物品作测量标准,了解所测物体有多少个测量标准那么长。
(3)通过两方面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米和厘米的认识教案设计
米和厘米的认识教案设计教案设计:米和厘米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米和厘米的概念与含义;(2)学会米和厘米的换算方法;(3)能够正确运用米和厘米进行测量和比较。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展示图片、实物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米与厘米的概念;(2)通过观察实物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米和厘米的换算方法;(3)通过实际测量、比较等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注重实践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和时空观念。
二、教学重点1.学习米与厘米的概念与换算方法;2.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米和厘米进行测量和比较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引入(10分钟)教师出示一米长的卷尺及一根一米长的线段,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单位吗?我们平时用这个单位来测量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解释这是米的概念,用于测量长度。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一根一米长的线段,然后分别展示1米和0.1米的实物(如棍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了解1米由10个0.1米组成。
学生观察后,教师板书1米=10×0.1米。
3.梳理(10分钟)教师出示一根1米长的线段,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如果我把这根线段划分成10等份,每份是多长?”学生回答后,教师告诉学生每份是0.1米,教师板书0.1米=1/10米。
然后教师出示一根0.1米长的线段,引导学生观察,告诉学生0.1米也可以叫做10厘米,教师板书1厘米=0.1米。
4.巩固(20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实物,比如铅笔、橡皮、书等,让学生用卷尺测量它们的长度,并把测量结果以米和厘米的形式记录在表格中。
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结果,观察和比较。
(2)教师出示一些长度不等的线段,并让学生按指示用卷尺测量它们的长度,并记录在表格中。
表格包含不同长度的线段和相应的测量结果,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5.拓展(1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自己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并通过计算换算成米和厘米的形式。
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1
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转换,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厘米和米的意义,掌握长度单位换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测量和估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厘米和米的概念和换算方法还不够清晰,因此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此外,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能够使用直尺等工具进行测量和估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转换,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转换。
2.难点:能够运用长度单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换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直尺、米尺、实物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铅笔、橡皮等。
3.教学课件:相关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小明的身高是多少米?”,“教室的长度是多少米?”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长度单位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物和教学课件,介绍厘米和米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的长度,并进行形象的展示和解释。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使用直尺和米尺进行实际测量,体验厘米和米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认识厘米和米 北京版 (5)
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认识厘米和米(北京版)一、教材解析本课的教材为《北京市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本课是教材的第五课,主要内容为认识厘米和米。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试验等方式认识厘米和米,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认识和掌握厘米和米的定义和基本用法。
2.掌握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3.学会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巩固和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和掌握。
难点难点在于如何通过具体实践活动来让学生真正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和换算关系。
三、教学设计1. 活动1:认识厘米和米活动内容:•准备一段细绳和一个计量表,展示绳子的长度。
•引导学生观察绳子的长度,并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个长度是多少?•告诉学生这个长度是一米,并让学生思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到哪些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呢?•让学生通过观察护士、q仔大小比较出一厘米的长度,并告诉学生一厘米是一米的百分之一。
•引导学生感受一下1米和1厘米的长度差异,并告诉学生当我们需要更精确的长度时就需要用到厘米来衡量。
活动目的:•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的定义和基本用法。
•培养学生对长度的观察能力和较强的数量感觉。
•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数量关系。
2. 活动2:感知厘米和米的长度差异活动内容:•拿出一定长度的纸条,让学生感知其长度。
•再从纸条中抽出同样长度的一段,告诉学生这是一厘米的长度。
•给学生论粉笔、q仔、铅笔等不同物品,让学生比较它们和1厘米的长度之间的差异。
•让学生通过测量比较的方式来感知厘米和米的长度差异。
活动目的:•让学生感知厘米和米的长度差异,并培养学生较强的数量感觉。
•通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厘米和米,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 活动3:厘米和米的换算活动内容:•拿出一个纸箱,让学生试着估算它的长度。
•让学生用一米长的卡尺来测量纸箱的长度,然后让学生将测量结果转化为厘米。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来解决各种问题。
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说课稿1
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是小学数学课程中一个重要的单元,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学会进行长度测量和单位换算。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提高学生的测量和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厘米和米,学习长度单位换算,测量物体长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长度单位的概念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数能力和简单的加减运算。
他们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认知,但可能对厘米和米的概念和换算关系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长度单位观念。
此外,学生可能对长度测量和单位换算的实际应用还不够熟悉。
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厘米和米,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换算关系,学会进行长度测量和单位换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实践活动,培养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厘米和米的概念,学会进行长度单位换算,并进行实际测量。
2.教学难点:学生对长度单位换算的理解和应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时对长度单位的转换和计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参与教学过程。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测量工具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长度单位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数学教材分析 (1)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2.认识线段二、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3.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特点1.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以前的教材在出现某个数学概念时,常常省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抽象的形式展现出来。
小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
根据课标的精神,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如本单元的长度单位,以往都是直接告诉学生“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量”,现在要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
(3)培养估测意识。
3.改变了线段的单元。
线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把直线和线段单元在一起,并利用“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来引出线段。
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其“无限长”的特点学生不容易理解,也无法借助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并采取给出线段的图形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四、具体单元1.长度单位例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源。
(2)从量化的角度测量物体的长度:选一个物品作测量标准,了解所测物体有多少个测量标准那么长。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厘米的认识说课、教案及教学反思.doc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厘米的认识说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三田小学:李萍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厘米的认识、用厘米量》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厘米的认识”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第二课时的内容。
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厘米的认识”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
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量课桌的宽)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学生尺,指出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 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为今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进行测量。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知识(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子量物质长度的方法。
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找出身边1厘米长的物体。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
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学法指导: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说教法。
1、创设情景。
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前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
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动手操作。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小朋友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
小朋友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
1. 能够认识和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
2. 能够使用适当的单位来描述长度。
3. 能够通过实际测量和比较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厘米和米的概念及其转换。
2. 难点,如何让小朋友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用具,尺子、米尺、小米粒、小米袋、小米箱、小米团等。
2. 教学资源,图片、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老师向学生展示一根尺子,问学生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回答是尺子。
然后老师问学生知道尺子是用来干什么的吗?学生回答是用来量长度的。
接着老师问学生知道尺子上的刻度是什么单位吗?学生回答是厘米和米。
然后老师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厘米和米的知识。
2. 学习新知识。
(1)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看厘米和米的实际应用场景,例如用尺子测量书桌的长度、用米尺测量篮球场的长度等。
(2)引导学生讨论厘米和米的概念,例如厘米是比较小的长度单位,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
(3)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用尺子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然后记录下来,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
3. 拓展练习。
(1)让学生分组,每组给出一些不同长度的物体,让学生用尺子测量并记录下来,然后比较各组的测量结果。
(2)让学生用小米粒、小米袋、小米箱、小米团等物品来比喻厘米和米的概念,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4. 总结归纳。
让学生总结厘米和米的概念及其转换方法,并举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加深理解。
五、课堂作业。
让学生回家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体,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并记录下来,然后和家人一起讨论厘米和米的概念。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图片、视频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操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简单地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
《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主要内容是拃量让学生明白测量单位不一样,测得的结果就自然不同,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认识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着重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观察,动手测量。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级“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是二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长度单位,抽象逻辑思维水平也比较低,因此要让学生已实际操作体验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也要从表象更直观地建立起对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
三、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长度单位产生的过程,通过自己实际操作深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通过实际测形成对1厘米和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认识,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
3、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
4、初步学会估测物体长度,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与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建立1厘米和1米长度的观念。
五、教学方法
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准备
课件、厘米尺、纸条、米尺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和米
1、统一长度单位刻度线
2、认识厘米尺刻度
3、认识1厘米标注:厘米(cm)
4、用厘米量
5、认识米(m):1米=100厘米。
2024版小学二年级《米和厘米的认识》教案
换算公式介绍
1米 = 100厘米 1厘米 = 0.01米
实例演示换算过程
将1米换算成厘米
1米 × 100 = 100厘米
将50厘米换算成米
50厘米 × 0.01 = 0.5米
学生自主练习换算
01
练习一
将2米换算成厘米。
02
练习二
将75厘米换算成米。
03
04
练习三
将4米50厘米换算成厘米。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分组测量
学生分组使用测量工具,对教室内的不同物品进行测量,并记 录测量结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制作长度单位海报
每个小组选择一种长度单位,制作海报展示该单位的定义、符 号、应用实例等,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分享交流学习成果
小组展示
01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测量成果和海报,分享
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解答
问
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答
根据被测物体的长度和精度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对于较长的距离或需要高精度测量的场合,应选择 更精确的测量工具。
PART 05
生活中的长度单位应用
REPORTING
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购物
在购买衣物、鞋子等商品 时,需要了解尺寸和长度, 以确保选购的商品合适。
厘米通常用于衡量较 小的距离,如书本的 长度、铅笔的直径等。
米与厘米的关系
1米等于100厘米,这是米与厘 米之间的基本关系。
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换算,将米 转换为厘米或将厘米转换为米。
理解米与厘米的关系有助于学生 建立长度单位的整体概念,并为 后续学习其他长度单位打下基础。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
教案:认识厘米和米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厘米和米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运用直尺进行测量,并能够准确地读取数据。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的概念:长度是用来描述物体的长短的物理量,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厘米和米。
2. 厘米和米的关系:1米等于100厘米。
3. 直尺的使用方法:正确使用直尺进行测量,确保直尺边缘与被测物体平行,读数时要准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厘米和米的基本知识,学会使用直尺进行测量。
2. 教学难点:正确读取测量数据,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厘米和米的关系。
2. 演示法:展示直尺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并模仿。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2. 讲解:讲解长度单位的概念,介绍厘米和米的基本知识,阐述厘米和米的关系。
3. 演示:演示直尺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并模仿。
4.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互相交流测量结果。
5.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正确使用直尺进行测量和准确读取数据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用厘米和米表示,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2. 课后思考:思考如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测量房间的大小、家具的尺寸等。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在实践环节,教师要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3. 课后要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认识厘米和米 北京版 (2)
标题: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厘米和米北京版 (2)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数学,乐于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
2. 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3. 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2. 教学难点: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尺子、测量工具(如绳子、直尺等)。
2. 学具:学生用尺子、测量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不同长度的物体,引发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思考。
2. 探究:引导学生使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厘米和米的概念。
3. 讲解:讲解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以及使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4.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进行巩固。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长度单位概念的理解程度。
2. 检查学生在测量练习中的操作是否正确,评价学生对测量方法的掌握程度。
3. 通过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长度单位换算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 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测量方法。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
4.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加强家校合作,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掌握使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为后续学习长度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教师必备: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
敬爱的各位教师:大家好!本篇文章将会为您带来一份非常实用的教案设计,主题是,“教师必备:厘米和米的认识”。
无论您是小学、中学和高中的教师,都可以从本文中获得很多实用的教学资源,以帮助您更好地教授这门知识。
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正确识别并且辨别厘米和米的区别;2、学生们应当能够清楚地了解到厘米和米这两个度量单位的关系,并且掌握如何在两个单位之间进行转换;3、提高学生们的数学运算能力,使他们能够熟练地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并且能够灵活地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认识厘米和米:在开始本课教学之前,必须让学生们明白什么是厘米和米。
厘米是长度的单位,等于一百分之一的米。
而米是长度单位,等于100厘米。
我们可以用以下的图片来帮助学生们理解:2、如何辨别厘米和米:辨别厘米和米的最好方法是直接比大小。
学生们必须了解到哪个单位更小。
厘米比米要小,因此我们可以说,1米 = 100厘米。
如果我们要将下面的物体分别用厘米和米来表达,那么应该怎么办?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图像进行缩放。
小图使用每个方格代表1厘米,大图使用每个方格代表1米。
3、如何进行度量单位转换:度量单位转换是非常关键的。
在教学中,让学生们熟练地转换度量单位,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我们可以依据以下流程进行教学:(1)把题目转换成标准单位。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们选择合适的标准单位,并且将题目中的度量值进行转换,并且进行计算;(2)让学生们互相比较答案,从中找到错误,进行讨论;(3)在以上的基础上,让学生们设计更复杂的问题,以帮助他们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有些题目还可能需要使用到换算关系。
例如:1千米等于多少米?这类问题也需告诉他们,1千米等于1000米,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建议使用启发式教学法,也就是“让学生自学,老师帮助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应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们能够自行发现问题,并且尝试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厘米和米》的理解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青岛版《厘米和米的理解》这个内容设计在一年级下册,单独设立一单元,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
第一个信息窗是“阿福做上衣”。
通过“怎么回事?”的问题引出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理解厘米;第二个信息窗是“阿福做长袍”,通过“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的问题引出对长度单位米、及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而对于《分米和毫米的理解》和《千米的理解》则分别编排在二年级下册和四年级下册教材中。
二、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单元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厘米”和“米”是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它是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相关测量问题的基础,所以地位至关重要。
三、目标要求分析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理解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实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实行测量。
所以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定为:
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含义,知道1米=100厘米;能估计一些物并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实行测量。
2.结合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观点;经历对物体的长度实行估计的过程,形成初步估计的意识。
3.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是厘米、米的理解,难点是建立长度观点。
四、不同版本之间的对比分析
人教版教材将此内容安排在二年级上册,它的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协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初步建
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点,并初步理解线段。
分米和毫米的理解以及千米的理解则在三年级上册同时学习。
而北师大版教材本内容的编排和青岛版相同,但千米、分米和毫米的理解均安排在了二年级的下册教材上。
较之以上两种版本此项内容的编排规律,我觉得青岛版的优势在于,内容分开编排,理解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教易接受。
二青岛版教材的一大特点是情境串中隐含策略串,青岛版教材的数学思想把教材作为载体,在大的情境串中使用一定的教学对策和方法,使教材的数学思想贴近于学生的数学思想,让教材渗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真正被受教者接受、转化和使用。
本单元中编者设计了阿福做新衣的情境,学生在故事中开始了新课的学习,这就是激趣导课的策略;“都是三拃的长度,但衣服却做小了”,这又是为什么呢?在质疑中,学生必然体验要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从而引入了尺子的理解和厘米的学习,这就是合作探究的策略,探究性学习方式丰富了知识的生成过程,真正体现了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的宗旨;在巩固新知的过程中,编者又设计了多种形式、不同层面的练习,针对不同的学生,搭建了一个使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台,使用了强化提升的策略。
整节课的学习,编者抓住不同阶段的学习时机,设计了一连串的应对策略,形成了策略串。
图示:
知识串策略串
讲故事——激趣导课的策略
质疑探究——自主探究的策略
巩固使用——强化提升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