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

合集下载

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

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

护理工作流程
包括接诊、分诊和处理三个方面。
一 接诊
医护人员对到达急诊科的急诊病人, 以最短的时间,用最精练的医学技巧, 迅速对病人的病情作出一个较明确的 判断。
(一)接诊方法
以医德为动力,以医术为武器, 以心理交往为桥梁,以 法律为保证, 以社会效益为归属,以治病救人为目 的。具体方法包括望闻问切法、选择 诊治法等。
快速、尽职和准确。 1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高度
责任感和同情心;思维敏捷,动作迅 速, 作风严谨。 2 熟练的护理技术。 3 具有全科知识和经验。 4 掌握专科知识和技能:分诊原则、常用 药品、常用化验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抢救技术操作
护理工作的制度和常规
1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职责明确,有章 可循。
3 急诊病房:有利于急诊病人的系统治疗。
(三)辅助单元 检验室 收费室 药房 影像诊断等
二 设施和设备
(一)分诊台(室) 1 各种检查用物 血压表、听诊器、手电
筒、体温表、压舌板、检诊椅(床)等。 2 各种书写表格 常规化验单、病历单 (本)和病人登记本。 3 通讯设备 电话和对讲机等。
(二)抢 救 室
确保绿色通道的畅通无阻。 5 良好的通讯系统,确保急诊医疗体系
的完整性。
设置原则
1 地点醒目、便利,道路通畅。 2 标志明显,环境舒适、空气流通,
形成独立的医疗单元。
3 单元设置即要考虑医疗流程,也要 考虑人员的合理安排。
4 应考虑门诊急诊共用的原则,合理 安排医疗资源。
5 分区、分单元诊治,确保危重病人 的抢救工作。
3 常用药品
循环类: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异丙肾上 腺素、阿托品 西地兰、利多卡因、胺碘酮 多巴胺、阿拉明 硝酸甘油、硝普钠

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

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
• 9. 辅助科室 与急诊科密切相关的X线、B超、常规化验等检查科室, 药房及收费室均应集中在急诊区,以便做到不出急诊区就能完成基本 的辅助检查与处置。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概述
• 二、急救绿色通道
• 急救绿色通道即急救绿色生命安全通道,是指对危急重病人一律实行 优先抢救、优先检查和优先住院的原则,医疗相关手续按情补办。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概述
• (3)醒目的标志牌:急救绿色通道的各个环节,包括预检台、抢救 通道、抢救室、急诊手术室、急诊药房、急诊化验室、急诊影像中心 、急诊留观室和急诊输液室等均有醒目的标志,一般用绿色或红色的 标牌和箭头。
• (4)齐全的医疗设备:一般应备有可移动的推车或床、输液泵、心 电图机、多参数监护仪、负压吸引设备、气管插管包、除颤器、心脏 起搏泵、简易人工呼吸囊、面罩、呼吸机等。
第三章 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急诊科的管理 • 第三节 急诊护理工作流程
返回
第一节 概述
• 一、急诊科的任务与设置
• (一)急诊科的任务 • 1. 急诊 急诊科24小时开放,负责急诊病人和院外救护转送来的伤病
员的接收、诊治和处置。 • 2. 急救 制订各种急诊抢救的实施预案。负责组织人力、物力对危重
的时间观念,诸如医护人员的接诊时间,值班护士通知医生时间,抢 救开始时间,进行治疗处理时间,留观察确诊时间,转入院时间及病 人死亡短是评价工作效率、医护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 (3)强调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可根据医院的技术水平拟定常见
• 2. 急救绿色通道的硬件要求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概述
• (1)有效的呼叫系统:根据地区不同状况,选用对讲机、移动电话 、可视电话等通信设备,设立急救绿色通道专线,24小时接收院内、 外的急救信息。

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

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

第三章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教学目标】1.掌握急诊科的任务。

2.熟悉急诊科的主要工作制度。

3.掌握急诊科工作质量要求。

【教学重点】1、急诊科的任务。

2、急诊科工作质量要求。

【教学难点】急诊科的主要工作制度。

【学时分配】 90分钟1、课前提问5分钟2、认定目标5分钟3、达标教学70分钟4、课后作业5分钟5、课堂小结5分钟【引入新课】急诊科的任务和概念【教师启发】1、急诊科的作用是什么?2、你去过急诊科就诊吗?【讲授新课】【教学内容】第一节急诊科的设置与任务一、急诊科的设置急诊科作为医院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区,直接面向社会,接受的是急危重病人,其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方便病人就诊;(二)有利于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一般情况下,500张床位以下的医院设急诊室,5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设急诊科。

急诊科的面积应与全院总床位数及急诊就诊总人次成合理的比例。

急诊科应设有预检分诊处、各科急诊诊断室、抢救室、治疗室、急诊输液室、急诊手术室、急诊观察室、急诊监护室(EICU)、综合检查室。

(一)预检分诊处预检分诊处是患者就诊的第一站,应设在急诊科入口处,有足够的使用面积。

预检员一般由有经验的护士担任,预检护士是急诊就诊环境与诊疗过程的主要管理者。

具体负责分诊和挂号工作,做到迅速疏导病人进入抢救室或专科诊室。

预检分诊处应配备以下设备:1.各种检查用品如血压计、听诊器、手电筒、体温表、压舌板、常规化验用品等。

2.通讯设备如电话、对讲机、呼叫器等,以便联系医生和护士。

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安装闭路电视监控装置,持续显示抢救情况及各诊室工作状态。

3.各种资料记录如各科诊号票、急诊登记本、常规化验单等。

目前许多医院的急诊记录实行了计算机信息化管理。

4.检查床和候诊椅为便于预诊护士给患者做初步护理检查和明确分诊,患者可在此测试体温和等候急诊化验结果。

(二)急诊诊断室设立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眼科、口腔口、耳鼻喉科、皮肤科等分科急诊诊断室,并配置相应的器械,位置最好接近分诊处,急诊室的医师由专职和各科派值班医师轮流担任相结合,护士应设专职人员,外科附近设立清创室,骨科附近设石膏间。

急诊科设置与管理课件

急诊科设置与管理课件

04
辅助设备:如担架、轮椅、 氧气瓶等
05
信息化设备:如电子病历 系统、远程会诊系统等
急诊科的人员配置
管理人员:负责急诊科 的管理和协调,包括急 4
诊科主任、护士长等
辅助人员:负责辅助医 生和护士,包括药剂师、 3
检验师、影像技师等
医生:负责诊断和治疗, 1 包括急诊科主任、主治
医师、住院医师等
护士:负责护理和协助 2 医生,包括护士长、护
法律法规培训:包括 医疗法规、医疗事故
处理等方面的知识
医学伦理培训:包括 医患沟通、患者隐私
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心理素质培训:包 括应对压力、保持 冷静等方面的能力
谢谢
急诊科的作用
紧急救治:对 危重病人进行
紧急救治,挽 1
救生命
预防感染:对 4
传染病病人进 行隔离,防止
感染扩散
快速诊断:快 速诊断病情,
2 为后续治疗提
供依据
3 紧急转运:对
需要转院的病 人进行紧急转 运,确保安全
急诊科的意义
01
急诊科是医院 最重要的部门 之一,负责处 理各种紧急医 疗情况
02
诊室:设置独立的诊室,保证 患者隐私
治疗室:配备相应的医疗设备, 如心电图机、呼吸机等
抢救室:设置专门的抢救室, 用于紧急救治患者
通道:设置宽敞的通道,方便 患者和医护人员快速通行
急诊科的设备
01
急救设备:如心电图机、 呼吸机、除颤器等
02
诊断设备:如X光机、CT 机、超声波等
03
治疗设备:如输液泵、注 射泵、手术床等
士等
急诊科的流程管理
0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急诊科的流程包括接诊、诊断、治疗、 出院等环节

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_图文

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_图文
组织能力与业务水平直接影响急诊患者的救治成功 率。 • 2 稳定的急诊护理专业队伍 • 3 明确的各级护士职责 • 4 健全的规章制度
急诊科的工作质量要求
• 5 优化的急诊工作流程:救治流程;抢救流程 ;转归流程。
• 6 完善的急救备用物质管理机制:各种抢救物 品、药品要实行“四定”,即定数量、定地点、 定人管理、定期检查,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原 则上急救仪器不得轻易外借。每周检查仪器设 备功能及保养清洁,并记录。有故障的仪器悬 挂故障牌,转移至非医疗区,及时送修。
急诊科的布局
• 辅助设施: • 急诊挂号室
急诊检验室 急诊CT室
急诊收费处 急诊超声室
急诊药房 急诊X光室
具体设置与布局
• 预检分诊处
• 急诊诊室
• 急诊抢救室 • 监护室
• 急诊观察室 • 急诊手术室
急诊科的设置
• 急诊科人员编制 • 根据规模确定编制 • 发展趋势:专业急诊医护人员 • 注意:新老搭配,梯队建设
长时间?Βιβλιοθήκη 急诊分诊病情分类如得不到紧急救治, 很快会导致生命危险
有潜在危及 生命的可能
Ⅰ类:危急症 Ⅱ类:急重症
一般急诊急性症 状不能缓解的病人
Ⅲ类:亚紧急症
可等候
Ⅳ类:非紧急症
• 病人就诊的先后顺序 第一类:需紧急抢救,立即处理 第二类:优先就诊 第三类:病人病情较稳定,但仍需在3—6 小时内治疗者 第四类:病人病情轻,无生命危险,可在门诊治 疗或次日就诊者
(2)急救绿色通道的硬件要求
1
2
3
4
方便有效的 通讯设备: 设立急救绿 色通道专线
急救绿色通 道流程图
急救绿色通 道的醒目标 志
急救绿色通 道的医疗设 备

急诊科设施配置及管理制度

急诊科设施配置及管理制度

急诊科设施配置及管理制度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部门之一,负责接收、病情评估和治疗急诊患者。

为了提高急诊科的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需要合理配置设施并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

以下是急诊科设施配置及管理制度的一些建议。

一、设施配置1.抢救区:抢救区是急诊科最核心的区域,应设置为独立的空间,包括手术室、重症监护室和急救车停放区。

手术室应配备先进的手术设备和器材,重症监护室应有足够的床位和专业的监护设备。

2.暂留区:暂留区是对急诊患者进行短期观察和治疗的区域,应设置舒适的病床和必备的医疗设备。

同时,应为患者提供基本的休息设施,如卫生间、咖啡厅和阅览区。

3.分诊区:分诊区是急诊科的首道门诊环节,应配置足够的医生和护士,并配备分诊台、诊室和相关的医疗器械和设备。

分诊区还应设置等候区,以保护患者的隐私和提供舒适的就诊环境。

4.检查区:急诊科应配置必要的检查设备和设施,如X射线机、CT机、超声仪等。

这些设备应能够提供快速、准确的检查结果,以便及时制定治疗方案。

5.药房和药品库:急诊科应设立药房和药品库,药房应配备专业的药剂师和药品管理人员,并按照规定操作程序进行药品配药和管理。

同时,药品库应具备充足的存货量和合理的库存管理制度,以应对不同时间段和患者数量的需求。

6.医疗废物处理和防护设施:急诊科应设有医疗废物处理区和防护设施,包括洗手间、消毒设备和防护服。

这些设施的配置能够保障急诊医护人员的安全和卫生。

二、管理制度1.人员配置:急诊科的人员配置应根据科室的规模和工作量来确定。

核心医生和护士的数量应充足,以应对不同时间段和患者数量的需求。

同时,需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医生和护士的轮班和加班,以保障工作质量和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

2.紧急救治流程:针对急诊患者,急诊科应制定紧急救治流程。

流程应明确医生和护士的职责,包括患者接诊、病情评估、治疗措施、转诊等环节,并设置必要的监测和记录措施。

3.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急诊科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制度,包括规范的操作程序、清晰的工作指引和培训计划。

21.2急诊科的布局和设置

21.2急诊科的布局和设置

急危重症护理学
3.急诊护理工作质量管理-----目标及措施
◎ 稳定急诊护理专业队伍; ◎ 提高分诊准确率; ◎ 提高患者身份识别准确性; ◎ 完善急救备用物资管理; ◎ 提高抢救成功率; ◎ 提高救治效率,缩短救治时间;
急危重症护理学
3.急诊护理工作质量管理-----目标及措施
◎ 稳定急诊护理专业队伍; ◎ 提高分诊准确率; ◎ 提高患者身份识别准确性; ◎ 完善急救备用物资管理; ◎ 提高抢救成功率; ◎ 提高救治效率,缩短救治时间; ◎ 规范文书书写;
分区救治、优化流程;定期评价、持续改进;
急危重症护理学
1.急救绿色通道
管理: 醒目标识、抢救优先; 合理配置、规范培训; 正确分诊、有效分流; 首诊负责、无缝衔接; 分区救治、优化流程; 定期评价、持续改进; 规范运行、有效救治。
急危重症护理学
2.急诊护理应激预案
是为迅速有序的应对危重症患者、批量伤员开展及时 有效的救治而预先制定的实施方案。
急危重症护理学
3.急诊护理工作质量管理-----目标及措施
◎ 稳定急诊护理专业队伍; ◎ 提高分诊准确率; ◎ 提高患者身份识别准确性; ◎ 完善急救备用物资管理; ◎ 提高抢救成功率; ◎ 提高救治效率,缩短救治时间; ◎ 规范文书书写; ◎ 保证护患沟通畅通。
急危重症护理学
1.急救绿色通道
管理: 醒目标识、抢救优先;合理配置、规范培训; 正确分诊、有效分流;首诊负责、无缝衔接;
急危重症护理学
1.急救绿色通道
管理: 醒目标识、抢救优先;合理配置、规范培训; 正确分诊、有效分流;首诊负责、无缝衔接;
分区救治、优化流程;
急危重症护理学
1.急救绿色通道
管理: 醒目标识、抢救优先;合理配置、规范培训; 正确分诊、有效分流;首诊负责、无缝衔接;

急诊诊室管理规章制度内容

急诊诊室管理规章制度内容

急诊诊室管理规章制度内容一、急诊诊室管理机构1. 急诊诊室设立急诊科,急诊科下设一个科长,由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担任,负责诊室的日常管理和工作安排。

2. 急诊科设立护理长,由护士长或主管护士担任,负责护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管理。

3. 急诊诊室设立值班制度,每天24小时轮流值班,确保急诊诊室随时待命。

4. 急诊诊室设立清洁防疫岗,定期对诊室及器械进行清洁消毒,确保环境卫生。

二、急诊诊室医护人员管理1. 医生应具备临床医学专业知识和执业资格证书,每周定期进行学术讨论和病例讨论,提高医疗水平。

2. 护士应具备专业护理技能和执业资格证书,每年定期进行技能培训和考核,提高护理质量。

3. 医生和护士在工作时应佩戴工作证,并严格按照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进行工作,杜绝差错和疏漏。

4. 医生和护士在工作中要互相配合,共同应对各种急危重症患者,确保医疗工作质量和效率。

5. 医护人员要尊重患者的人格和隐私,不得泄露患者信息,保护患者权益。

6. 医护人员要保持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工作态度,积极服务患者,解决患者问题,维护医患关系和谐。

三、急诊诊室工作流程1. 患者到达急诊诊室后,由护士先进行初步评估和登记,根据症状和病情分级,安排医生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2. 医生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进行详细检查和诊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指导护士执行护理措施。

3. 护士负责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保证患者在急诊诊室得到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4. 医生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进展,决定是否需要转入重症监护室或住院治疗,安排医护人员协助转院工作。

5. 急诊诊室医护人员要及时记录患者病历和治疗过程,确保资料完整、可追溯,为医疗质量评估提供依据。

四、急诊诊室器材设备管理1. 急诊诊室设备设施要定期维护保养和检查,确保正常运转和安全使用。

2. 急诊诊室药品要按照药品管理规定进行分类存放和定期清点,保证用药准确无误。

3. 急诊诊室器械要严格消毒和灭菌处理,避免交叉感染和传染疾病。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一、急诊科的布局与设施1、位置选择急诊科应位于医院的显眼位置,方便患者快速到达。

通常靠近医院的主要出入口,并有明显的标识引导。

2、分区设置分诊区:用于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和分类,确定病情的紧急程度。

抢救区:配备先进的抢救设备和药品,为危急重症患者提供紧急救治。

诊疗区:设有诊室、治疗室等,进行常规的诊断和治疗操作。

观察区:供病情相对稳定但仍需观察的患者使用。

3、通道设置要确保通道宽敞、畅通,包括患者通道、医护人员通道和物资通道,以方便人员和设备的快速移动。

4、设施配备医疗设备:如心电图机、除颤仪、呼吸机、监护仪等,应定期维护和检测,确保性能良好。

通讯设备:包括内部电话、对讲机等,保证医护人员之间的及时沟通。

急救车辆:配备齐全的急救设备和药品,随时处于待命状态。

二、人员配置与团队建设1、医生急诊科医生应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急救技能,能够快速准确地判断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护士护士应熟练掌握急救护理技术,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支持人员包括担架员、保洁员等,要经过专业培训,明确各自的职责。

4、培训与演练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急救技能培训和模拟演练,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5、团队协作强调团队成员之间的密切配合,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响应,协同工作。

三、急诊科的工作流程与规范1、分诊流程患者到达急诊科后,分诊护士应迅速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症状等,按照病情的轻重缓急进行分类,引导患者到相应的区域就诊。

2、抢救流程对于危急重症患者,应立即启动抢救流程,医护人员紧密配合,按照既定的抢救方案进行操作。

3、诊疗流程明确各种常见疾病的诊疗流程,确保医疗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4、转诊流程对于需要转往其他科室或医院进一步治疗的患者,要建立完善的转诊流程,保障患者的安全转运。

5、质量控制建立工作质量评估指标,定期对急诊科的工作进行评估和改进。

四、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1、病历管理如实、详细地记录患者的病情、诊疗过程和结果,保证病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PPT课件

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PPT课件

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
激励优秀表现
02
通过奖励、晋升等方式激励表现优秀的医护人员,提高其工作
积极性和满意度。
持续改进
03
针对绩效评价结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相应的改进
措施,促进急诊科整体水平的提升。
04 急诊科的人才培养与团队 建设
急诊科的人才培养
急诊医学专业培训
提供急诊医学专业培训课程,包 括急症诊断、急救技能、重症监 护等,确保医务人员具备扎实的
急救设施
急诊科应配备完善的急救设施,包括抢救室、手术室、复苏室、观察室等,以 满足不同患者的救治需求。
急诊科的人员配置
医护人员
急诊科应配备足够数量的医生和护士,他们应具备丰富的急救经验和专业技能, 能够迅速应对各种紧急情况。
辅助人员
急诊科还应配备必要的行政、后勤等辅助人员,负责患者的接待、登记、转运等 工作,保障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急诊科的设备与药品
急救设备
急诊科应配备先进的急救设备,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除 颤仪等,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急救药品
急诊科应储备充足的急救药品,包括常用急救药物、抗生素 、镇痛药等,以满足患者的救治需求。
急诊科的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系统
急诊科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实现患者信息的快速录入、查询和共 享,提高救治效率。
简化挂号、缴费、取药等环节,提高 诊疗效率,减少患者等待时间。
急诊科的质量安全管理
严格遵守诊疗规范
医护人员应遵循相关诊疗规范和操作规程,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
强化医疗设备管理
定期对急救设备、药品等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
完善不良事件上报制度
鼓励医护人员及时上报医疗不良事件,分析原因并采取改进措施。

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

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

二、急诊护理工作的流程
(二)分诊 3.分诊技巧 PQRST公式 公式: (2)PQRST公式:适用于疼痛病人 P(诱因):诱因、加重、缓解因素 诱因):诱因、加重、 ):诱因 Q(性质):绞痛、钝痛、烧灼痛、刀割样 性质):绞痛、钝痛、烧灼痛、 ):绞痛 R(放射): 放射): S(程度):能忍受程度 程度): ):能忍受程度 T(时间):开始、持续、终止 时间):开始、持续、 ):开始
二、急诊科的设置
2. 急诊诊察室 基本设有内科、 ①基本设有内科、 外科、骨科、小儿科、 外科、骨科、小儿科、 妇产科、五管科、 妇产科、五管科、 皮肤科等。 皮肤科等。 ②外科附近设清创室 骨科附近设石膏室。 骨科附近设石膏室。
二、急诊科的设置
3. 急诊抢救室 设内科抢救室、 ①设内科抢救室、 中毒抢救室、外科抢救室、 中毒抢救室、外科抢救室、 急诊手术室。 急诊手术室。 ②备有抢救所必需的 仪器设备、物品及药品。 仪器设备、物品及药品。 ③有权求助相关科室会诊 并共同抢救。 并共同抢救。
二、急诊科的设置
1. 预检分诊处 2. 诊查室 3. 抢救室 4. 重症监护室(EICU) 重症监护室(EICU) 5. 观察室 6. 综合检查室 7. 治疗室 8. 隔离室
二、急诊科的设置
1. 预检分诊处 ①应设在急诊科入口 的明显位置。 的明显位置。 ②应由有丰富临床 经验的护士担任。 经验的护士担任。 ③需备有通讯装置 和检查设备。 和检查设备。
二、急诊科的设置
5. 观察室 (1)观察对象 病情需住院,但暂时不能转出者。 ①病情需住院,但暂时不能转出者。 不能确诊,病情可能有变化者。 ②不能确诊,病情可能有变化者。 经治疗病情尚未稳定者。 ③经治疗病情尚未稳定者。 传染病、精神病患者不予留观察。 不予留观察 ④传染病、精神病患者不予留观察。 观察时间:一般为24小时 最多5 小时, (2)观察时间:一般为24小时,最多5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局与设置设医疗区和支持区
医疗区:分诊处、就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抢救室和观
察室。 三级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应当设急诊手术室 和急诊重症监护室
支持区:挂号、各类辅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等部门。
医疗区和支持区合理布局,有利于快速确诊和争取抢救时间
布局与设置
• 醒目的指示通道• 与手源自室、ICU等相连接的人员配置
• 急诊科医护配备要求:
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急诊医学的基本理 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 人员。
人员配置
急诊医师要求: 1、有固定的急诊医师,且不少于在岗医师的75%,医师梯 队结构合理。 2、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外,急诊医师应当具 有3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具备独立处理常见急诊病症的 基本能力。
心电监护仪、中心负压吸引、中心供氧装置、洗胃机
• 便携式超声仪和床旁X线机 • 血液净化设备和快速床旁检验设备
快速电解质分析仪 心脏标志物检测仪
急救器械
• 搬动、转运器械 • 手术器械 • 急救包、穿刺包
急救药品
心脏复苏药物;呼吸兴奋药;血管活性药、利尿及脱水 药;抗心律失常药;镇静药;止痛、解热药;止血药;常 见中毒的解毒药、平喘药、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类药、 各种静脉补液液体、局部麻醉药、激素类药物等。
布局与设置(EICU)
• 专业医护人员将各类危重病人集中管理
• 应用现代化的医疗设施和先进的临床监测技术对病人进行
严密的监护、有力的治疗和护理
• 使病人度过危险期,是EMSS(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的第三个环节
仪器设备
• 心电图机、除颤仪、心肺复苏仪、简易呼吸器、呼吸机、
布局与设置(分诊室)
• 检查床、候诊椅
• 电话、对讲机、呼叫器、信号灯
• 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安装监控装置
• 急诊登记本、各种登记表格、常用检验单
• 检查仪器及用物,如监护仪、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
压舌板、手电筒等
布局与设置(抢救室)
尽量靠近分诊室,备有急救仪器、常用的急救用物及各
类急救药品
根据需要设置相应数量的抢救床,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
方便急诊病人就诊 快捷、简单、安全 有利于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布局与设置
• 空间设置上要求有利于缩短抢救半径,争
取抢救时间
• 设施设备上配置留有空间
• 医护人员优化配置
布局与设置
1、位于医院内便于患者迅速到达的区域,并临近大型影像检查 。 2、入口通畅,设有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 3、设有救护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
布局与设置
4、急诊科应当有醒目的路标和标识 。
5、环境明亮,通风良好,候诊区宽敞 。
6、分设普通急诊患者、危重伤病患者区域
布局与设置
• 自成一区,建设布局及人物流向合理,室内采光及色彩设
计符合卫生学要求
• 建立绿色通道,设有醒目的急诊和分区标志
• 病人就诊程序简捷、方便、合理、设施完善
• 儿科单设,急诊传染病隔离病房独立成区
人员配置
急诊科管理层要求: 急诊科主任负责本科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行政管 理工作 。三级医院急诊科主任应由具备急诊医学副高以上 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二级医院的应当由具 备急诊医学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
人员配置
• 急诊科管理层要求:
护士长负责本科的护理管理工作,是本科护理质量的第 一责任人。 三级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应当由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任职资格 和2年以上急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的护士担任。二级医院 的应当由具备护师以上任职资格和1年以上急诊临床护理 工作经验的护士担任。
于12平方米,并配备相关的抢救设备 。
抢救室
面积宽阔
较大间距
布局与设置(清创缝合室)
• 清创缝合包 • 备有其他各种无菌包 • 手术床、无影灯 • 各种无菌敷料
布局与设置(观察室)
➢ 暂时不需要住院治疗,回去又可能发生意外 ➢ 对短时难以确诊的病人,可留在急诊观察室观察和治疗 ➢ 根据实际设置观察床,留观时间原则上不超过72小时。
急诊科设置与管理
谁创建的现代急诊医学
• 60年代急诊医学的开端 • 70~80年代,急诊医学快速发展的阶段 • 90年代以后,急诊发展理性化年代
急诊医学是社会需要的产物
急诊医学在中国的发展
• 中医没有急诊的专有名词 • 1978年北京协和医院实施急诊主治医师负责制 • 1979年邵孝洪教授出席“WHO”西太平洋会议 • 1983年卫生部号召“有条件的医院成立急诊科” • 1985年召开第一届全国性急诊工作会议 • 1986年正式成立急诊医学学会
院内紧急救治绿色通道标识
• 挂号、化验、药房、收费等
窗口有抢救患者优先的措施。
布局与设置
医疗急救应当与院前急救有效衔接,并与紧急诊疗相关
科室的服务保持连续与畅通 ,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的可 能性!
明亮、通风良好,候诊区宽敞 就诊流程便捷通畅 建筑格局和设施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儿科急诊应根据儿童的特点,提供适合患儿的就诊环境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 急诊科定位及任务:
急诊科是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也是社会医 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急诊科实行24小时开放,承担来院急诊患者的紧 急诊疗服务,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的专科诊疗服 务提供支持和保障。 监 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
急诊科设置与布局的原则
人员配置
• 急诊护士要求:
1、有固定的急诊护士,且不少于在岗护士的75%,护士结 构梯队合理。 2、具有3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经规范化培训合格, 掌握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急救护理技能,常见急救操作技 术的配合及急诊护理工作内涵与流程,并定期接受急救技 能的再培训,再培训间隔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年。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急诊=院前急救+急诊科处理
急诊医学的发展




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 2009年5月2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

• 制定目的: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规
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急诊医学的发展 。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 内容 共六章 +2附件 • 第一章 总则 • 第二章 设置与运行 • 第三章 人员配备 • 第四章 科室管理 • 第五章 检查评估 • 第六章 附则 • 附件1 急诊科仪器设备及药品配置基本标准 • 附件2 急诊医师、护士技术和技能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