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复习要点)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复习要点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一、社会保障制度的类型:救助型(非洲)、保险型(德国、西欧、美国、日本)、福利型(英国、北欧包含瑞典及丹麦)、国家保障型(原苏联)、自助型(新加波、马来西亚)五种模式。
二、中国的社会保障内容是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组成。
1)社会救助: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保障公民的最低生活要求。
、2)社会保险:基本保障,保障劳动者失去或暂时推动劳动能力从而中断收入后任能享有基本生活。
3)社会福利:增进城乡全体公民生活福利的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4)社会优抚: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保障社会上备爱尊敬的军人及其眷属以及因维护国家或社会利益,从事公务活动而致使生命或健康受到损害的人员及其眷属的基本生活。
第二章社会保障理论一、西方社会保障理论主要流派:新老自由主义学派、民主社会主义学派、中间道理学派第三章社会保障基金一、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单位及个人统筹而积累起来的专项基金,当受益人出现生、老、病、死、失业等情况时,提供给他们的一定的社会物质帮助。
二、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有:财政拔款、社会保险费(税)、基金运营收入、其他资金(募捐、发行福利彩票、服务收费)。
三、社会保障基金的特征:1)基金的共担性(由法律明确规定由国家、统筹单位、个人三者按一定比例合理负担社会保障费,建立起社会保障基金。
)2)基金的共济性(社会保障制度所提供的物质帮助的对象是最广大的劳动者,包括企业事单位的职工、国家公务员、城镇个体劳动者、农民等)3)基金的公益性:社会保障基金的建立不以营业为目的,而是为了社会上绝大多数劳动者的福利,为的是社会安定与文明)。
4)基金的强制性:社会保障机构依法强制缴费义务主体参加社会保障,履行法定缴费义务,强化有关主体的法律责任,对违反者给予制裁,这是社会保障基金实现统筹共济目标的关键一环。
5)基金的保值性(社会保障由保险经办机构通过投资收益使其价值量增多)。
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提供社会福利而建立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的互助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社会保障制度也逐渐演变和完善。
一、古代互助制度的起源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们生活在原始社会中,面临着狩猎、采集等生存困境。
为了共同应对生存挑战,人们形成了互助制度。
在互助制度中,人们相互帮助,共同分担食物、住所等资源,以确保每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这种互助制度奠定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逐渐从个人互助转变为国家层面的保障。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欧洲的工业革命时期。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社会出现了大规模的工人阶级,他们面临着工伤、失业等风险。
为了保障工人的权益,一些国家开始实施社会保险制度,包括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
这些制度的建立为后来的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保障制度逐渐扩大和完善。
20世纪初,一些国家开始实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为公民提供医疗保障。
20世纪中叶,一些国家开始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为老年人提供经济保障。
此外,还有失业保险、住房保障等多个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建立和发展。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与挑战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
其次,它可以缓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最后,它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然而,社会保障制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减少会给社会保障制度带来压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保险等制度需要更多的经费支持。
其次,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仍然存在差异。
一些弱势群体仍然面临着保障不足的问题。
最后,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也需要考虑。
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的关系,确保制度的可持续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ppt
2、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得社会与理论背景
(1)社会背景:
19世纪70年代,德统一后,需要保持国内政治社会稳定,而当时德国得工人运动迅速 发展,阶级斗争十分尖锐,为了缓与劳资矛盾,俾斯麦政府采用了“胡萝卜”得软化 政策。
(2)理论背景:以“福利国家论”为核心得新历史学派(施穆勒、阿道夫、布 伦坦诺等)
主张社会改良,崇尚国家作用;认为在进步得文明社会中,国家应该直接干预经济生 活,负起“文明与福利”职责。提出一系列增进社会福利,改善劳资矛盾得政策主 张:劳动保险法,孤寡救济法等。
我国1986年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得“七五”计划首次 使用社会保障:国家与社会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 入进行再分配,形成社会消费基金,对由于年老、疾病、伤残、 死亡、失业以及其她灾难发生而使生存出现困难得社会成员, 给予物质上得帮助,以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得一系列有组织得 措施、制度与事业得总称。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调节器:间接或直接调节社会总需求、促 进劳动力扩大再生产、统一劳动力市场;
维护社会公平——社会公平显示器:通过筹资与支付创造社会公平。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三、社会保障得特点
保障性 社会性 公平性
互济性 福利性 强制性
最终责任主体:国家或社会,社会性 目得:稳定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依法
(2)局部性或选 择性得福利措
助得社会保障制度。 施;
失业保险、医疗 社会救助就是社会 (3)员工福利;
保险、工伤保险、 保障制度中最具再 (4)特殊福利 。
生育保险等5个 分配意义得项目 。
设立基金得险种。
又称特殊保障,就是 国家与社会依法对 社会上得特殊公 民——为保卫国家 安全而作出贡献与 牺牲得军属、烈属、 残废军人、退伍军 人——所给予得优 待、抚恤与社会褒 扬得一种社会保障 制度 。
第二章 社会保障制度概要《社会保障概论》PPT课件
二、社会保障的概念
(1)社会保障的对象。完全的社会保障应该把全 体社会成员列为保障的对象。
(2)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社会保障作为一种社 会制度,其责任的主体主要是政府。
(3)社会保障的目的。总体上说,社会保障是为 了保证社会的稳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 稳定发展。
(4)社会保障的资金与受保障者收益。
福利型
保险型
强制储蓄型。
一、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再建
2. 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共同特征 (1)以国家举办为主体,采取立法等强制手
段建立起来。
(2)普遍福利为特色。 (3)资金来源的多渠道。 (4)多层次的管理和监督机构保障制度运行。
一、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再建
3.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存在的共同性问题 (1)社会保障开支庞大,造成政府财政负担
第四,社会救助强调国家及社会对社会救助对象的 责任和义务。
社会救助的三个方面
一是自然灾害救助。 二是失业破产救助。 三是孤寡病残救助。
三、社会福利
广义的社会福利实际上是广义的社会保障的同义 语,是国家和社会对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全部物 质和文化生活的保障和福利,除前述社会保险, 社会救助外,还包括其他旨在改善与提高国民生 活质量的物质福利,以及全部公共的文化、教育、 卫生、体育设施和服务。
第三,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
第四,改革完善社会救助,逐步建立城市居民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五,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改革。 第六,社会保障的法律制度建设有了较大发展。
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一,社会保障还没有实现全社会的覆盖。
第二,社会保险资金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第三,各项社会保险制度有待进一步改革和 完善。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历史发展
会公正,更突出地提出了用法律条文来规定社会准则, 并用法律条文的形式提出了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一 是财产公有,除直接用于消费和生产的东西外,一切不 得私有;二是人人有工作,人人依靠社会供养;三是每 个公民都要依其能力和条件来促进公益的增长。
由此可见,《自然法典》中其实已经包括了社会保障 的普遍意义和社会保障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等内容。
或见解。 在公元前400多年前,古希腊的人们就不满当时奴隶制
度的剥削与压迫,幻想着建立一个没有私有制、没有压迫 与剥削、人人自由平等、生活幸福的社会,并著书立说来 阐述自己对理想社会的主张,当时最有影响的是柏拉图所 著的《理想国》。在古罗马帝国,P.维吉尔亦描述过“天 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等等。
此外,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由于先天疾病而不具备劳 动能力的人和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生活上无依无靠的人 以及各类弱势群体。如果这些人的生活没有保障,也会 影响社会的安定。由政府通过立法,以相应的制度保障 他们的生活,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正常运行。 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已经作为社会的“稳定器”, “安全网” 和改革的 “ 缓冲剂” 。
造理想的社会模式。他们主张在现代化大生产的基础
上实现按劳分配乃至按需分配,同时有许多主张与社
会保障有着直接关联。
例如,圣西门把“满足人民的需要”、“促进无
产者福利的提高”、“保证社会的安宁”作为社会制度
的“唯一的和固定的目的”,并提出了满足这种要求的
手段,包括一切人都要 劳动,按照社会成员的贡献来
困苦,照顾到别人的康乐与幸福。这种思想成为近代社 会保障制度重要的思想来源之一,并在社会主义思想史 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意大利的康帕内拉是早期空想社会 主义的又一代表性人物,尽管在莫尔与康帕内拉之间事 实上还有着一位很有影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即德国的闵 采尔(约1490-1525),但闵采尔并未留下像莫尔的《 乌托邦》和康帕内拉的《太阳城》这样的 传世之作。在 《太阳城》一书中,康帕内拉描绘了一个政治民主、一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历史发展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评析
1.社会保障制度以促进经济效率为优先原则。 2.社会保障以高税收为基础。 3.完善的社会保障法规在福利体系中发挥较 强作用。 5.德国社会保障人才素质较高。 4.政府在社会保障中发挥主导作用,各种社 会力量共同参加管理。
德国福利制度全方位国家照顾 财政不 堪重负
福利制度用不好,也会滋养“懒汉”,
(二)社会保险制度的技术基础:商 业保险
15世纪海上保险(银行、放债人、抵押贷款) 17世纪中叶:火灾(英国保险公司) 18世纪 人寿保险 →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 险 商业保险(技术体系) 爱德华· 哈雷:生命表→精算技术。 詹姆斯· 多德森:自然保险费法→均衡保险费 法; 之后数学方法与位代方法; 二者的区别。
从第一张保单到世界保险业的兴起
1666年伦敦城大火图
伊丽莎白一世女王颁布了 第一产生与发展
英国数学家、天 文学家埃德蒙· 哈雷 博士于1693年用数学 方法编制了世界上第 一张生命表,奠定了 现代人寿保险的数理 基础。
英国天文学家哈雷绘像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
二:社会保障对个人的意义
1、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不防 不行,不保不行。 2、最无法抗拒的风险:越好越老,老无 新养。老态龙钟疾未消,更甚俗事败幽 情。 3、人生三大风险:有什么别有病,没什 么别没钱。少年、中年、老年。
香港产子潮
香港生子很多好处
1、香港护照享有全球135个国家免签证,国际平台高起点100%就业率。 2、拥有香港户口的孩子可以享受香港12年中英文免费义务教育。 3、拥有香港户口孩子的亲人享有三个月多次往返香港,自由出入。 4、香港拥有5所达到世界一级的大学,香港宝宝在国内名牌学校免试就 读。 5、香港宽松的人口政策(香港没有计划生育政策,在香港生二胎不用 罚钱)。 6、拥有香港户口的孩子可终生享受香港特区政府提供的特惠医疗服务。 7、香港精湛的医疗技术,先进的医疗设备。 8、拥有香港户口的孩子可为日后节省1000万港元的香港投资移民费用。 9、香港宝宝的内地父母60岁后可移民香港,并享受香港的社会福利。 10、拥有香港户口的孩子申领回乡证后即可自由往返内地,并随意选择 在内地或香港居住
我国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社会保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我国社会保障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类型和特点以及我国未来社会保障的发展方向和策略三个方面,阐述我国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
一、我国社会保障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我国社会保障的起点可以追溯到清代的“官保”和“民保”,但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
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受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观念,但由于历史原因、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较为漫长的历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开始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1951年,我国印发了《关于全民社会保障的决定》,规定全民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1952年,我国开始实行社会保险制度,逐渐扩大了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1986年,我国开始试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标志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正式实施。
此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和扩大,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保障的水平也不断提高。
二、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类型和特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三个方面。
1.社会保险制度我国社会保险制度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社会保险制度的实施旨在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社会救助制度我国社会救助制度主要是指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和特困人员救助制度。
社会救助制度是为了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防止社会贫困化问题的发生。
3.社会福利制度我国社会福利制度主要包括医疗保障、住房保障、教育保障、文化体育保障和残疾人保障。
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范围不断扩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年扩大。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历史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历史发展引言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政府为了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建立的制度。
它的出现源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等问题和贫富差距的加大,旨在提供社会风险的保护和资源的重新分配。
本文将探讨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以及它的历史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以后的欧洲国家。
随着现代工业的兴起,农业社会开始向工业社会转变,城市化进程加速,工人阶级的崛起导致了社会的结构变化和社会问题的增加。
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生产关系和劳动力组织形式,同时也暴露出工人在劳动过程中遭受的风险和不公平。
他们面临的问题包括工伤、失业、疾病和贫困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开始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探索和实践。
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发展法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法国是欧洲第一个引入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之一。
19世纪末,法国政府在社会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1884年颁布的工伤保险法、1898年颁布的养老金保险法以及1910年颁布的医疗保险法。
这些法律为工人提供了一定的保护,实现了工人的社会保障。
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德国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发源地之一。
1883年,德国政府实施了世界上第一个全面的社会保险制度,包括工伤保险、疾病保险和养老金保险。
这个制度以强制性参保为基础,通过雇主和雇员的共同缴费来实现社会保障的目标。
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国家干预和社会责任的理念,为工人提供了全面的社会保障。
这一制度模式被其他欧洲国家借鉴,并逐渐形成了欧洲的社会保障模式。
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美国政府才开始大力推行社会保障制度。
1935年,美国通过了《社会保障法案》,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包括老年人保险、失业保险和福利援助等。
这一制度为美国的弱势群体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和救助,减轻了社会矛盾和不公平现象。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问题的不断变化,社会保障制度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论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制度改革
论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非常重要的一项制度。
它的存在可以有效地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
但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改进的历史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本文就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制度改革做一下简要的分析。
1.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自17世纪起,以法国为代表的国家建立了“抚养金”制度,为军队和公务员提供了保障。
19世纪末,德国社会学家劳伦茨·冯·施泰因提出了“社会保险”制度的概念,引领了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20世纪初,许多国家相继建立起了社会保险制度,如美国的社会安全制度、英国的国民保险制度等。
这些制度都是建立在政府强力介入的基础上,为劳动者提供了养老金、医疗保障、失业救助等多项社会福利。
2.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和现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也逐步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
1951年,中国制定了《劳动保险条例》,确立了国家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1963年颁布了《社会医疗保险条例》,建立了全民医保制度。
而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
1985年,中国制定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暂行条例》,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向城市居民扩展。
2009年,中国推出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农民福利制度的全面覆盖。
目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还在不断完善升级中,已形成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多项保障。
3.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保障标准和质量仍需提高,有些省份和地区社保等公共福利仍然偏低。
其次,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生育率下降等因素的影响,社会养老保险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
还有一些地区人口流动问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也需要改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第二章 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
专题国家的力量— 一、英国济贫法的社会保障萌芽
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政府颁布《济贫法》(亦称《旧 济贫法》)
例如,规定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 救济 标志社会救助制度的诞生
一、英国济贫法的社会保障萌芽
社会背景、制度安排
为了解决圈地运动所产生的的流离失所的农民生存问题和社会动 荡,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颁布了《济贫法》(即《旧济贫法》, 第一次依法明确了国家克服贫困的义务和政府组织社会保障项目的责任。
经济危机、工人运动
1889年德国 《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
社会保险制度形成
圈地运动、羊吃人
第一次明确国家
瓦解自然经济、失地农民
扶贫义务
初步发展时期
强调公平但忽略 自我保障和社会互济
(1890~1952)
苏联 低工资、高福利
国家承担最终责任 法制化、专业化
经济危机
1935年美国 劳资矛盾 《社会保障法》 凯恩斯主义
基层员工收入很
低 极其高风险
死亡率超过了死囚
黑帮会给“殉难者”发放抚恤金
电影《教父》剧照
阻止叛变
树立好的形象
“他们的家人就是我们的家人,我们不能把他们扔下不管 ”
1 7
文卡特斯《黑老大的一天》
Sudhir Venkatesh
《Gang Leader for a Day》
美国著名印度裔社会学家
胡萝卜:一整套的社会保险法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爱好者不应去观察其制作过 程,一个是香肠,一个是法律 ——奥托·冯·俾斯麦
德国社会保险制度
1883年《疾病社会保险法》 1884年《工伤事故保险法》 1889年《老年和残疾社会保险法》 合并为:1911年《帝国社会保险法》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讲稿 第一章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的发展
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产业革命-手工业生产-机器大生产-失业风险-劳资关系-工人运动-社会保障制度一、社会保障的定义国际劳工局社会保障司编著的《社会保障导论》对社会保障的概括:社会通过一系列的公共措施向其成员提供的用以抵御因疾病、生育、工伤、失业、伤残、年老和死亡而丧失收入或收入锐减引起的经济和社会灾难的保护,医疗保险的提供,以及有子女家庭补贴的提供。
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而建立的一种安全制度。
主要由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安置等制度组成。
二、社会保障产生的理论基础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是渐进式的,纵观其理论史我们发现,有以下理论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英国古典学派的反社会救济思想代表人物:李嘉图、马尔萨斯、萨伊。
主要思想:1.贫穷和懒惰有关,社会对于贫困的责任应当让位于社会对于穷人的压制。
2.济贫行为不是使贫者富而使富者贫,它能够制造出一个穷人世界,使人人变得懒惰与傲慢,极易摧毁英国的制造业。
(二)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社会改良思想代表人物:施穆勒强调伦理道德因素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被称为历史伦理学派。
主要思想:1.认为劳资问题不是利益问题而是伦理道德问题,不需要阶级斗争,只需要对工人进行教育,改变其心理和伦理道德的观点便可以解决。
2.主张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的管理,负起“文明和福利”的职责。
1855年德国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疾病保险法,随后颁布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保险法律。
(三)庇古的“经济福利”思想代表人物:庇古他认为,一个社会要增进福利,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作出努力:1.为增进国民福利就必须增进国民收入量,而要增进国民收入量,就必须使生产资源在各个部门中的配置能够达到最佳状态。
2.政府通过税收机制把富人收入的一部分转移给穷人,社会福利就会增大。
(四)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与国家干预思想代表人物:凯恩斯他认为:1.一个国家的总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的大小,失业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心理上的流动偏好),市场机制本身没有力量使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只有通过国家干预( Y=C(消费需求)+I (投资需求)+G(政府需求)+NX(净出口))。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引言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为了保障公民的权益和提升社会福利而制定的一套政策和制度体系。
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本文将从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主要内容和形式、发展阶段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和作用。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
在古代社会,人们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关怀和互助的观念,尤其是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观念逐渐形成了制度化的形式,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发展起来。
在现代社会,社会保障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劳动力的大规模聚集和劳动条件的恶化,人们对社会保障的需求更加迫切。
为了维护劳动者的利益,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社会保障法律和政策,为劳动者提供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方面的保障。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形式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
其中,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之一。
养老保险旨在为退休人员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医疗保险是为了解决医疗费用过高带来的问题,保障人们的健康权益。
失业保险是为了帮助失去工作的人们渡过难关,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
工伤保险旨在保护工人在工作中受伤或患病时的权益,帮助他们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恢复。
生育保险旨在为准父母提供生育的费用补贴和产假的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的形式多样,包括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企业提供的职工福利和保险,以及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的社会保障活动。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发展阶段和完善阶段。
初级阶段是指社会保障制度刚刚形成的阶段,此时的社会保障制度相对简单,主要是针对特定群体的保障,如养老院、福利院等。
发展阶段是指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完善和扩大的阶段。
此阶段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向全民覆盖和普及,涵盖的保障内容也逐渐增多,形成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多个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范仲淹(义田)、朱熹(社仓)、刘宰(粥局)、熊希龄(慈幼局); ——德国:“基尔特”(手工业者互助基金会);
17
社会保障的不同阶段: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阶段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萌芽的标志是英国实行的济贫法。 1、旧济贫法
旧《济贫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地方行政和征税机构;为有劳 动能力的人提供劳动场所,强制他们去劳动;为老人、盲人建立收容所; 组织穷人和儿童学艺;提倡父母和子女的社会责任; 从比较富裕的地 区征税补贴贫困地区。
•“罗斯福新政”大体上具有三方面内容:一是恢复陷入空前严重危机的经济; 二是救济大规模的失业者和贫民;三是革除垄断资本主义的某些弊病;也称 “3R(Recovery, Relief, Reform)”。 •“罗斯福新政”也可分为两个阶段:1935年以前以复兴和救济为主,通过与 私营企业的密切合作刺激经济复苏,鼓励“物价上涨”,促使利润增加,并用 提高工资的方式使购买力落入可以刺激复兴的集团手里;1935年到1939年以改 革为主,通过把购买力注入到特权较少的人们的手里,并且用“社会保障制度” 的方法担保他们的未来,以使全国经济转变为持久的复兴。
• 政治学者也因为实践中的社会保障事关国家的政治稳定,甚 至关系到党派竞争和政治家个人的前途,而将其划归政治学 范畴。
14
•社会学与社会保障 •若从社会保障的出发点与追求目标来考虑,社会学无疑是社会保障最重要的理论 基础之一。 •首先,社会保障的出发点是诸如养老、医疗、贫困、灾害等诸种社会问题的客观 存在,并需要通过社会保障机制才能获得解决; •其次,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与发展,通常被视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和重要标志; •再次,社会学还构成了社会保障理论发展进程中最早最直接的渊源,如人道主义、 伦理道德、历史文化传统就业是社会保障的道德基础和最初的理论源泉。 •社会学研究的社会问题、社会公正、社会稳定、社会价值、社会进步、家庭与社 区、社会化、社会阶层与人口问题等等,不仅为社会保障研究奠定了必要而坚实 的理论基础,而且直接指导着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与制度实践的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历史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起源于欧洲,后逐渐推广到全球 社会保障制度的类型:分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类型 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强调公平、公正、可持续性
社会保障制度的借鉴:各国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提供医疗、 养老、失业等保障,提高人民生 活水平
促进经济发展:通过社会保障制 度,提高人民消费能力,促进经 济增长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社会保障制度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对 社保基金的负
数字化:社会保障制度将更加智能化、数字化,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公平性:社会保障制度将更加注重公平性,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应有的 福利
覆盖面扩大:社会保障制度将覆盖更多的人群,包括农村地区、低收入人 群等
创新性:社会保障制度将不断创新,适应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汇报人:XX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促进社会公平:通过社会保障制 度,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 平
提高社会稳定性:通过社会保障 制度,减少社会矛盾,提高社会 稳定性
提高收入水平: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缩小贫富差距。 保障基本生活:通过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如医疗、教育、住房等。 促进消费: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人民的消费能力,促进经济增长。 提高社会公平: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公平,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起源:19世纪末,欧洲国家开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发展:20世纪初,美国、日本等国家相继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二战后,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现状:全球范围内,社会保障制度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世界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社会保障制度是随着生产的社会化与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的德国,发展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完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里程碑和发展阶段:
1.1601年,英国女王颁行了世界上第一部《济贫法》,这是现代社会保障
制度的萌芽。
2.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
3.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一词
由此产生,它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
4.目前,社会保障制度已推行到全世界的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建立健全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世界社会保障制度也在不断变革和完善中,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社会保障产生和发展
社会保障产生和发展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为保障公民基本生存权利和提高社会公平正义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总称。
社会保障产生和发展的背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本文将从社会保障的产生原因、发展历程和对社会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社会保障的产生有多个原因。
首先,社会分工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使得个体无法独立维持生计,需要依靠社会共同承担生活的成本。
其次,人民对于公平正义的诉求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要求,也催生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
再次,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因而需要社会保障来满足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期待。
社会保障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程。
早期社会保障以家庭为单位,家庭成员共同承担养老、医疗等风险,体现了传统的亲情关系和家族责任。
工业革命带来了现代工业社会的出现,劳动者与雇主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雇主责任的增加和劳工状况的恶化导致了工人运动的兴起。
随着工人阶级觉悟的提高,普遍的社会保障要求逐渐形成。
20世纪,社会保障制度在西方国家扩大和发展,涵盖范围和保障水平逐步提高。
在我国,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更为曲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经历了从“铁饭碗”到市场化的过程。
但无论是哪种历程,社会保障的发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和促进社会稳定。
社会保障对社会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首先,社会保障是公平正义的体现。
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弥补个体能力和机会不平等带来的不公平,提供相对平等的公共服务与资源分配,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其次,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在市场经济中,个体经济风险增加,没有充分的社会保障制度会导致社会动荡,阻碍经济的发展。
社会保障可以减少社会不确定性,稳定社会秩序。
再次,社会保障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通过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个体可以更加放心地从事经济活动,减少因疾病、失业等风险导致的经济损失和不确定性,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总而言之,社会保障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幸福生活的需求的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现实生活中,人总会遇到生、老、病、死,以及就业、各种自然灾害等情况,面临这些困难和风险,依靠什么?当学生毕业走上社会以后,作为一名即将从业的人员,我们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如何保护?作为一名从事社会管理专业的学生,今后的从业领域,发展空间是什么?能干什么?这些都与社会保障制度相关。
社会保障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结果,已有170多年的历史。
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实施的社会政策。
它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稳定器”、“安全网”的作用。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定义社会保障作为一个概念(理论概念)的出现,源于1935年的美国颁行的《社会保障法》中的Socialsecurity,通常被解释为社会保障或社会安全。
在实践中,社会保障源于19世纪末欧洲工业社会,1938年,社会保障一词出现于新西兰的一项法案中,1941年《大西洋宪章》中也使用了社会保障一词,1944年,第26届国际劳工大会发表《费城宣言》,国际组织开始正式作用社会保障的概念。
1986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中首次提出“我国将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雏形”,“社会保障”一词在我国开始广泛作用。
经过170多年的发展,现已推行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性的一项制度,成为各国政府治国安邦的一项基本手段。
由于不同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社会保障在各国实践中也就有着较大的差异,从而使其在不同国家或地区有不同的念义,但综合起来,社会保障有着如下共同特征:(1) 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与政府,需要国家与政府统一管理。
(2) 社会保障的目的是稳定社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因而需要依法实施,体现出强制性。
(3) 社会保障保障采用的是经济或物质援助手段,为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以确保成员不因特定事件的发生而陷入生存困境,并体现公平性。
(4) 社会保障以国家财政为基本经济后盾,其资金来源既有政府财政部分,也有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缴纳部分及社会成员的损赠,社会保障体现经济福利性。
(5) 社会保障的方式是自成体系的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方式。
综合上述,我们认为: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二、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条件、社会条件与理论依据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经济条件、社会条件和理论依据。
(一)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条件人类社会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社会保障制度的。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极为低下,使用粗糙的石制工具,以采集和狞猎为生,靠集体劳动才能获得有限的生活资料,没有剩余产品可以供人们在遇到天灾人祸时享用。
因此,人们共同生产、共同享受,多则同饱,少则同饥。
老幼病残等不能从事生产劳动者作为氏族成员得到自然照顾,不存在特殊性待遇。
这时,不存在产生社会保障的物质基础,也不存在任何社会保障的形式。
当发展到氏族公社,特别是父系氏族公社时,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提高,社会有了剩余产品,出现了私有财产及以私有财产为基础的父权制家庭。
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史过程中,社会生产方式一直停留在以手工生产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
劳动力的再生产是在家庭的内部进行的,生产技艺祖辈相传,劳动者的生、老、病、死、伤、残的生活费用,完全由家庭负担。
社会除了出自道德的原因对个别极度困难的人进行一些慈善性的救济外,不负担任何费用。
因此,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下,存在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亲属保障。
老年农民在家庭“共同体”的框架中得到照料,他们一般都继续与子女同住,由此得到固定的食物供应和必要的住宿条件。
“养儿防老”成为普遍的风俗,有时也扩大到其他直系亲属或旁系亲属,形成家族养老。
社会保障制度出现的经济条件就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社会有一定的剩余产品可供扣除和储存,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调节收入分配的制度。
一般认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随着生产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出现而产生的。
1、工业化是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根源18世纪中叶,疯狂的殖民地掠夺和罪恶的奴隶贸易使英国积累起雄厚的货币资本,并且殖民地还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英国资产阶级政府也高度重视国内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如把财富用于生产的投资,采用奖励等方式刺激技术发明和应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出现,并随之在欧洲大陆快速发展。
工业革命就是以机器代替人力,以工厂生产代替手工工场劳动。
工业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工业化尤其是机器大工业生产使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事故增多。
由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劳动生产方式变化,产业形式多样化,不仅有较早出现的纺织业,还有了各种采矿业、加工业等,生产过程中伤残、事故、职业病等事件时有发生,影响到劳动者的人身安全和生活质量。
工人患病或伤残后靠本人工资无法医治,失去劳动能力后生活更是难以维持。
工业革命带来社会化大生产,社会化大生产强调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对劳动者技能素质要求提高,也促使劳动者过早地退出生产领域,因为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往往赶不上由于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机器的不断涌现而对劳动者的生产技能提出的更高要求。
同时由于技术的进步和机器的普遍采用,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出现“机器代替人”的现象,劳动力相对过剩,结构性失业增加。
失业的劳动者及其供养的家庭也就暂时失去了生活来源,这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迫切要求对他们的基本生活实行社会保障。
生产社会化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而且也引起了社会、政治文化的变迁。
生产社会化导致社会结构变迁,使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步过渡到工业社会,家庭结构及其功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农业社会中,以农业、手工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家庭功能全的,家庭既是生产单位,具有生产职能;又是消费单位,具有消费职能;同时还具有生育、教育、养老的功能,家庭保障成为劳动者和其他社会成员在遭遇不幸时的“保护伞”。
在生产社会化的条件下,机器大工业生产以其低廉的生产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高效率的生产,在竞争中彻底摧垮了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基础。
大工业在瓦解家庭制度的经济基础及与之相适应的家庭劳动的同时,也瓦解了旧的家庭关系本身。
家庭的职能不得不发生转换,由生产实体转变为单纯的消费实体,家庭的保障功能大大缩小。
工业社会中的家庭尤其是雇用劳动者家庭,主要是靠工资安排家庭生活,一旦工资收入中断,生活便陷入困境,既无资产可依赖,又无家庭可保障。
因为无产者根本不可能从微薄的工资收入中拿出一些钱来储蓄,以备在伤残、疾病、年老等情况下丧失劳动时以及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紧密联系的失业时的生活需要。
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和家庭传统功能的变化,使传统的家庭保障和家族保障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另一方面,社会化生产的发展,也意味着劳动力的再生产必须社会化。
生活社会化的组织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教育、卫生、城乡生活服务都逐步成为社会公共事业,走上了社会化发展的进程,成员的个人需求成为一种社会需求,于是便产生了社会保障社会化的要求。
2、市场经济的发展强化了社会保障的需求现代工业化的进程是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深化的。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调节为主要手段配置资源的经济,它得以运行的主要机制之一就是竞争机制,注重企业之间在市场上的“搏杀”。
竞争的结局是优胜劣汰,企业间不断出现破产、重组、壮大等发展前景,不同的企业发展前景会给劳动者带来不同的生活前景。
同时,实践证明,纯粹的市场机制有利于实现效率、却不利于社会公平,会导致社会成员间的“马太效应”,即“穷的越穷,富的越富”,出现两极分化,产生社会不公,导致社会矛盾甚至社会动荡。
显然,单纯依靠市场是不能保证社会公平的,也不能使“人人有钣吃”。
为了维护社会安定,政府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弥补市场的缺陷,对在市场竞争中出现的生存难以为继的失败者给予物质上的帮助,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市场经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也要求实行社会保障。
市场经济是不稳定经济,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的共同作用,使经济形态在复苏、繁荣、停滞、萧条、甚至是危机状态中交替运行。
在经济处于繁荣时期,社会生产规模扩大,如果技术条件相对稳定,要吸纳大批劳动力,形成大量的劳动力需求。
在经济处于收缩、停滞、衰退时期,尤其当经济危机到来时,大量企业会破产,出现劳动力供给过剩,导致大量工人失业,陷入生活困境。
即使在经济正常发展时期,由于市场经济调节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导致市场供求不平衡,也会有企业破产和工人失业现象。
在失业工人失去收入,生活来源断绝时,必须给其生活保障,一方面避免他们流离失所,铤而走险,危及社会安定;另一方面又可以保存这部份劳动力,以备经济繁荣劳动需求扩大时,不致出现劳动力供不应求的状况。
(二)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社会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的提高只是产生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条件,有了这些条件,社会保障制度并不会自发地产生。
经济利益的分配和社会权利的分配,取决于各阶级、各集团政治力量的对比。
工人阶级的坚决斗争是把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可能性变为社会现实的决定性因素。
正是基于这些客观的社会原因,社会保障制度才首先在西欧国家形成。
具体来说,产生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实客观条件有如下一些,这些客观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关联。
1、工业化大生产使工人失去土地保障是现实原因英国持续300多年的圈地运动,使得大量农民无以为生,流入城镇,对当局仇恨,成为麻烦的制造者,英政府软硬兼施,一手高压政策,严厉打击,一手安抚驯服,1601年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pool law》(也称旧《济贫法》),在全国各地设济贫院,收容、接济老人、孤儿、残疾人。
18世纪的工业革命、劳动生产率提高,大量工人失业,陷入贫困,这时慈善家主张网开一面,大力推行福利主义,政府救济面更广,儿童免费体检治病,穷学生享有免费牛奶,工伤受赔偿,失业领救济,70岁以上低收入者,只要在英国住12年,可拿养老金。
2、阶级矛盾尖锐是政治原因资本主义发展到19世纪后半期,一方面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压迫变本加厉,工人阶级相对贫困问题益发严重,另一方面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失业大军队伍不断扩大,绝对贫困人口迅速增加。
剥削、贫困和生存无保障激起了工人的愤怒和抗争,无产阶级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与资产阶级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罢工、游行、示威、起义此起彼伏,如何缓解社会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成为一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