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业大学学科建设及研究报告生教育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农林类大学盘点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农林类大学盘点●嘉鱼国家对农业高等教育一直十分重视,近年更是提出了新农科建设的要求,即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现有的涉农专业,并布局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的新型涉农专业;同时,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等方面的改革,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农林类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我国现有农林院校120科建设的践行者,也是国家在农业发展等关键领域的重点支持对象。
2021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提到,加大涉农高校、涉农职业院校、涉农学科专业建设力度。
根据院校的归属,我们可以把农林类大学分两大类,一类是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农林类大学,一类是省属的农林类大学。
部属农林类大学包括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其中,中国农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985、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其余四所为“211工程”、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省属农林类大学中东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是“211工程”、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其他农林类大学为双非高校,比较知名的有华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
44院校属性:“985工程”院校简介:中国农业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是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其历史起源于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
历经百年的世纪风雨,中国农业大学已经发展成一所以农学、生命科学、农业工程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型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围绕人类营养院校属性:“985工程”院校属性:“211工程”院校简介:南京农业大学的前身是师范学堂农学博物科和1914学校是一所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理、经、管、工、文、法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院校简介:华南农业大学坐落在素有“花城”美誉的广州市,土地总面积8199增城教学科研基地3804亩。
高校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高校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作者:安成日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9年第7期摘要: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完善的体系,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前提。
文章以H高校国际政治专业的培养方案为具体案例,详细分析了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存的问题,认为高校应调整现有硕士研究生课程中的公共课、学位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比例,适当增加专业实践方面的课程,减少不必要的学位基础课、相应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及门类,在研究生课程中不再重复本科教学内容,真正发挥硕士研究生课程在本科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培养体系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7-0067-041977年我国恢复了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生层面的招生考试制度也很快得到了恢复。
恢复招生考试后的我国高等教育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是“精英”教育,研究生教育也是如此,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也是各行各业的“精英”。
但是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本科生乃至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
据2017年11月6日,教育部发布的《2017年度教育部直属高校信息公开年度报告》,2017年“全国共有在校研究生191.1万人(硕士+博士),应届毕业研究生55.2万人,研究生招生64.5万人”[1]。
但是,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培养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诟病”,许多用人单位指出,当前大学教育质量下滑,形成了“今天的博士不如5年前的硕士,5年前的硕士不如10年前的本科”的贬值链[2]。
这一说法,虽有些偏颇,但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这严重背离了我国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宗旨,值得高校从事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笔者认为,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以研究生课程设置、课程体系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不完善,缺乏个性、缺乏专业特色等问题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的至关重要的原因。
高等农业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的探讨与实践
20 03年 , 北农业 大 学 理学 院 在原 数 学 教研 东 室 的基础上 建立 信 息 与计 算 科 学 系 , 于 同年 开 并 始招 收该 专 业 的 本 科 生 ,03年 到 2 0 20 0 7年 招 生
规模 6 0人/ ,0 8 2 0 年 2 0 、0 9年招 生 规模 3 0人/ 。 年
[ 作者 简介]李放歌 (98 )女 , 江哈尔滨人 , 1 一 , 黑龙 7 东北农 业大学理 学院讲师 ; 研究方 向: 数学及应用数学
第6 期
李放 歌 , : 等 高等农业学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的探讨与实践
一
、
专业建设 情 况
( ) 学培养 计划 的制订 二 教
培养计划 是专业最重 要 的教 学文件 , 办学重 对
第 卷 第 期
2 1 1 01 年 2月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Vo_ No 6 l9 .
De e e 0 e mb r2 1 1
高农院信与算学业设探与践 等 业校 息 计 科 专 建 的 讨 实
李放歌 尹海 东 任永泰 刘振忠
在数学 类学科 快速 发展 、 会对 数 学类 人才 社
识 , 立 为 “ 基 础 、 口径 、 特 色 ”的办 学 思 确 强 宽 有 想 。在 强化 基础 知 识 教 学 的基 础 上 , 合各 自学 结 校 的特色来 拓展 专 业 的 内涵 , 区别 于 之 前数 学 类 专 业 的 以数 学理 论教 学 为 主导 的教 学 理念 。“ 信 息与计 算科 学 ” 业 是在 保 证 数学 理 论 知识 基 础 专
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 并在十余年 的教学实践中, 对 各学科 的融合方式 、 主次地位 、 前后顺序等具体教 学问题进行 了探索。经过各方的积极努力 , 各院
东北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东北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一、农学类
(一)植物生产类
1、农学(含农学基地班)
2、农业资源与环境
3、植物保护
4、园艺
(二)畜牧兽医类
1、动物科学
2、畜牧学
3、兽医学
(三)林学类
1、森林保护
2、森林经理
(四)蚕学
1、蚕学
二、农业工程类
(一)农业机械类
1、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二)农业水利类
1、农业水土工程
(三)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
1、农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2、农业电气化及自动化
3、农业工程
(四)农业排水类
1、农业排水及其自动化
三、农业经济管理类
(一)农业经济管理
1、农林经济管理
2、农业技术经济
3、经济信息管理
四、农业技术管理类
(一)农业技术
1、农业育种
2、动物遗传育种
3、作物遗传育种
5、作物栽培学
6、园艺学
7、植物保护
8、茶学
(二)农产品加工及贮藏
1、农产品加工工程
2、农产品贮藏
五、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一)食品科学
1、食品科学与工程
2、营养与食品卫生
六、农业资源与环境类
1、农业资源利用
2、植物资源保护
3、自然资源。
东北农业大学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暂行办法
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推免生)工作是选拔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渠道,是鼓励在校大学生勤奋学习、全面发展的有效措施,是提高研究生选拔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是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进一步做好我校的推免生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推荐范围推免生必须是纳入国家普通本科招生计划录取的应届毕业生,不含专升本、第二学士学位、独立学院学生。
二、推荐原则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以学习成绩为主,全面衡量,择优推荐,确保质量;同时,注重对申请人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核。
推免生名额按照每年度教育部下达的推免生计划执行。
三、推免生应具备的条件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大学学习期间没有受过任何纪律处分,毕业时可获得学士学位。
2.推免生排名依据学习成绩排名确定,学生须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门课程,且无违纪记录。
前六学期(四年制)或前八学期(五年制)考核累计未超过2门(每门考试或考查课均按一门计)不及格,且第一次补考合格。
学术型学位推免生学习成绩在本专业年级排名前15%,专业型学位推免生学习成绩在本专业年级排名前25%,志愿担任专职辅导员的人员,学习成绩在本专业年级排名前20%,且须通过相应的审查及面试考核。
3.通过全国大学外语四级考试;在其他条件相近情况下,英语通过六级者优先。
接受小语种推荐免试生仅限于招生目录中招收小语种的专业。
4.外语水平高、具有特别突出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本专业年级学习成绩排名前30%的学生,可以特殊学术专长和具有培养潜质身份申请推荐免试研究生。
申请者获得全国挑战杯大赛三等奖、全国数学建模及电子科技大赛二等奖及以上,并符合推免生应具备条件第1、2、3条中除成绩排名外的其他要求,可直接推荐;申请者在省级科技大赛上(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科技大赛等)获得二等奖及以上,并在国家重点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或在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较高水平学术论文,需填写《以特殊学术专长/具有突出培养潜质身份推荐免试研究生申请表》,经专家、学院推荐,学校统一组织审核。
东北农业大学全国排名情况
东北农业大学全国排名情况东北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农、工、理、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黑龙江省人民某某某府与农业部省部共建大学、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入选高校、某某某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
学校1948年创建于哈尔滨,始称东北农学院,是中国某某某在某某某区创办的第一所普通高等农业院校,知名教育家、哈尔滨市第一任市长刘达为学校第一任院长。
建校以来,先后隶属于东北行某某某委员会农业部、国家高等某某某、国家农业部、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黑龙江省教育厅,1981年被确定为黑龙江省省属重点院校,1994年与黑龙江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东北农业大学。
学校设有17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
现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农业部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群,10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农业科学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
学校是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之一,现有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5个本科专业。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8671人,其中研究生3605人、本科生24841人、外国留学生225人,是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某某某、农业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4个,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基地1个,全国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1个;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提名4篇。
学校是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院校,设有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
学校是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 东北农业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3 《管理学原理》
杨文士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微观经济学》李新文、王健
《宏观经济学》王健、李新文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金融学 《金融学》曹龙骐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苏东水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 会计中级职称考试教材 813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
自己收集整理的
错误在所难免
仅供参考交流
如有错误
请指正!谢谢
部分参考书目
科目 书目 植物生物技术 植物基因工程(第三版)王关林
科学出版社 植物学 植物学 胡宝忠
中国农业出版社 702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第三版)王镜岩
科学出版社 801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周德庆
徐寿昌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724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综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陈先达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张耀灿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85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发展综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卫兴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陈岸涛
外研社)
2.《美国文学简史》(常耀信
南开大学出版社)
3.《语言学教程》(胡壮麟
北京大学出版社)
4.《英美概况》(来安方
河南出版社)
刘肇伟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灌排工程学 灌排工程学
郭元裕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水土保持学 水土保持学
王礼先
东北农业大学
简介东北农业大学是一所 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农、工、理、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 建设大学,也是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农业部省部共建大学。
学校1948年创建于哈尔滨,始称东北农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第一所普通高等农业院校,知名教育家、哈尔滨市第一 任市长刘达为学校第一任院长。
建校以来,先后隶属于东北行政委员会农业部、国家高等教育部、国家农业部、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 黑龙江省教育厅,1981年被确定为黑龙江省省属重点院校,1994年与黑龙江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东北农业大学学校设有18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
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2个农业部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群,10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
现有专任教师1 393人,其中教授294人、副教授409人;具有博士学位者 672人,具有硕士学位者 5041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 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1人,国家级教学名 东北农业大学”的国家“211工程”重点人。
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 师1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18人、讲座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179人学校是全国首批具有博士、 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之一。
拥有 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 2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9个本科专业。
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4 916人,其中研究生3 520人、本科生21 293人、外国留学生103人。
建校至今,已累计培养各级各类学生 10多万人,其中既有一批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 创新型”人才,也有一批遍布全国的创业型”人才,更有一大批活跃在黑龙江省和全国农业生产第一线的落地型”人才。
学校设有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4个农业部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是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首批建设院校之一。
东北农业大学开题报告模板
报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开题报告是项目研究的重 要环节
开题报告可以明确研究目 标、内容和方案
开题报告可以提高项目研 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开题报告可以为项目研究 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03
研究背景和现状
研究背景
介绍研究领域的背景信息 简要说明研究目的和意义 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阐述本研究的研究问题和假设
研究计划和时间表
研究计划
研究内容:详细列出研究内 容、方法和步骤
研究目标:明确研究目的、 意义和预期成果
研究进度:制定合理的研究 进度安排和时间表
研究团队:介绍研究团队成 员的背景、职责和分工
时间表和进度安排
确定研究计划和 时间表
制定详细的研究 计划
安排合理的进度 和时间表
确保研究计划的 顺利实施
研究现状
国内外研究现状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未来研究方向预测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意 义
国内外研究进展
国内研究进展: 介绍国内相关领 域的研究现状、 主要研究成果和 趋势
国外研究进展: 介绍国外相关领 域的研究现状、 主要研究成果和 趋势
国内外研究差异: 分析国内外研究 的差异和不足, 提出本研究的创 新点和重要性
研究空白:指出 国内外研究中存 在的空白和不足, 为本研究提供研 究空间和方向
04
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研究背景:介 绍研究问题的
背景和意义
研究目的:明 确研究的主要
目的和目标
研究问题:提 出具体的研究
问题或假设
研究方法:详 细描述所采用 的研究方法和 具体操作步骤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文献综述、实地调查、实验研 究等
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专业介绍
资源与环境学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是由原资源与环境学院和规划与发展学院合并组建的。
资源与环境学院现下设资源科学系、环境科学系、⼟地规划系、城镇规划系、⽣态科学系、应⽤微⽣物系等六个教学系。
学院有农业资源与环境、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资源管理、环境科学、⽣态学、和应⽤⽣物科学等六个本科专业。
有⼟壤学、植物营养学、环境科学、⽣态学、⽓象学、微⽣物学、⼟地资源管理、农业遥感与⼟地利⽤、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和区域经济学等10个学科。
学院师资⼒量雄厚,现有教职⼯90⼈。
其中教授16⼈,占教师总数的17.7%;副教授20⼈,占教师总数的22.2%;21⼈,占教师总数的23.3%;助教9⼈,占教师总数的10.5%。
获得博⼠学位的教师22⼈,在职攻读博⼠学位的教师12⼈,具有硕⼠学位以上的教师45⼈,占教师总数的77.6%。
博⼠⽣导师12⼈,硕⼠⽣导师42⼈。
学院现有2个⾃主设置⼆级学科博⼠点、5个硕⼠点和1个专业硕⼠点。
共有国家统招博⼠研究⽣29⼈,硕⼠研究⽣200⼈,推⼴硕⼠86⼈。
在校全⽇制本科⽣1628⼈,函授⽣283⼈,各类学⽣总数达2226⼈;学院下设6个教学系和2个教学实验中⼼,有教学和实验⽤房3000多平⽅⽶,有5个综合实验设计室和8个专业实验室,有先进和常规仪器设备814台(件),总资产价值577.8万元;学院⾮常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学⽣实践和动⼿能⼒的培养,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有校外固定实习基地23个。
学院现有⿊龙江省贫困地区发展研究中⼼、⿊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农业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龙江省教育厅新型肥料研发中⼼和东北农业⼤学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多个研究机构,另外还有学校“211⼯程”建设的“植物营养与⽣长调控⼯程中⼼”和“农业⽣态与环境⼯程中⼼”。
为学院加强对外交流和⼴泛开展项⽬合作及社会服务⼯作,创造了⾮常好的条件。
学院现涵盖农学、理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同时也是学校发展较快和规模较⼤的学院之⼀,现逐步形成具有明显办学特⾊和优势的学院。
学科建设与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
[ 摘 要] 把创新型研 究生培养 的理念贯 穿于学科建 设之 中, 能实现创 新型研 究生的培 才 养, 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解析在加强学科建设这个过程 中, 寻求提高创新型研 究生培养质量
的有效 途径 与对 策 。
[ 关键词 ] 学科建设 , 创新型研究生 , 对策 [ 中图分类号 ] 6 3 G 4 [ 文献标识码] A 《 中华人 民共 和国高等教育法》 规定 : 高等 “ 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 级 专 门人才 , 发展 科 学技术 文 化 , 进 社会 主义 经 促
济 建设 ” 。高 等 学 校 作 为 人 才 培 养 的 摇 篮 , 键 关
[ 文章编号]6 2 8 5 20 )503 - 17 - 0 (0 9 0 - 1 4 3 0 0
观上 是指 在 一个 学校 内 , 影响 一个 学科 产 生 、 展 发
的各种因素之总和。它既包括一个学校所拥有的 图书资料 、 实验仪器等硬件环境 , 也包括一个学校。 的历 史 文 化 传 统 、 学层 次 、 办 目标 、 水平 及 师 资 队 伍结构 、 学科布局 、 教学功能 、 学术氛围等软件环 境 。对学 科 发 展 作 用 最 直 接 的是 学 科 的微 观 环 境。一个学科的微观环境不仅决定了该学科的发
的需 要 , 也是适 应 和满 足 国家 和社会 发 展 的需要 , 同时还是 研究 生教 育遵 循 自身 发展 规律 的迫切 要 求 。 因此 , 探讨 在 学 科 建 设 过 程 中如 何 加 强 创 新
利环境 因素的合力作用 。美 国心理学家索里和特 尔福特认为, 创新性是 由主体生活在其 中的那种 “ 社会气氛” 即“ , 创造性环境 ” 培养 出来 的。研究 生教育本身作 为一种促进创 造力形 成 的环境 因 素, 主要是通过学科文化环境来发挥作用的。 东北农 业 大学 动 物 营养与 饲料 科学 学科 是 国
东北农业大学成绩绩点怎么算
东北农业大学成绩绩点怎么算东北农业大学成绩绩点怎么算东北农业大学,简称为“东北农大”,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东北农业大学成绩绩点怎么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东北农业大学成绩绩点怎么算1、东北农业大学成绩绩点是按照德育分和智育分进行计算。
智育就是考试成绩,占70%,德育30%是平时在班上bai担任的'职务,社团,以及院里校里的活动等。
2、东北农业大学简称为“东北农大“”,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一所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农、工、理、经、管等多学科发展的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3、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共建高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是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省重点建设的省属特色高水平大学,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40所重点高校之一。
扩展资料:东北农业大学的师资力量:1、截至2019年3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386人,其中教授311人、副教授475人;具有博士学位者837人,具有硕士学位者465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万人计划”入选者14人(含青年拔尖人才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9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0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
3、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人、委员12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7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18人、讲座教授3人,青年“龙江学者”2人,博士生导师228人,省部级教学团队5个。
我国农林学科研究生教育动态数据平台建设研究
的字段 在备 注 中给 出 了其著 录格 式要求 。
农林 学科研 究生 教育 动态数 据库著 录规 范的
制定 首先 以 国务 院学位 委 员会 办 公 室编 制 的《 高 等 教育和科 研机 构学位 与研 究生教 育管理 信息标
准》 为依 据 , 格 遵 循 国内关 于 学位 与研 究 生教 严 育 的国家标 准代码 和教 育部标 准代码 。严格 按照
内部 , 校 问没有有 机联 系 , 学 很难 拿 到全 面准确 的
数 据 。对 于全 国性 的研 究 生 教 育数 据 , 目前 只有
4 万 人 ,0年 增 长 了近 l 8 2 6倍 。研究 生 教育 的快 速发展使 研 究 生 培 养 与管 理 工 作 信 息 量 不 断 增
加 , 理工 作 趋 向多层 次 、 方位 , 究 生教 育 数 管 多 研 据 管理 的重要性 也 日益 凸显 。 我 国的研究 生 教 育管 理 从 最初 的手 工 、 格 表
18 9 2年 的 1 8 1 0人发展 到 2 0 0 0 7年 的 4 85 2人 , 1 9
供统计 分析 、 决策 校 都有 不 同 的管 理 信 息 , 乏全 国范 围 缺
内或学 科领 域间 的综合 和开 发利用 。 由于研究 生 教 育 是 高 等 人 才 的培 养 , 涉 到很 多 环 节 , 牵 如招 生、 教学 、 研 、 位 、 业等 , 些 数据 由教 育部 科 学 就 这
第 卷 第 期
2 0年 1 01 2月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Vo . No 6 18 .
De e b r 2 0 c m e 01
我 国农 林 学 科 研 究 生 教 育 动 态 数 据 平 台建 设 研 究
东北农业大学本科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植物学实验.doc
主要参考书:1. 《植物学实验》2. 《东北地区植物实习》 东北农业大学本科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植物学实验Botany experiment一、课程课号:09610003g 校级公共课适用专业:草业科学、农学、农学(农产品)、农学(种子)、生技(植)、植保侬药)、植保(植)、 生技(动)、园艺(设)、园艺(种)、园林(园)、园林、农学、园艺、植保、园林、资环、环科 等 理论课程总学时:48学时总学时(周学时):48学时(4学时) 总学分:1.5开课实验个数:(验证实验A 个;综合实验_匸个;设计实验2个) 二、实验课程简介植物学实验是植物学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植物形态解剖学实验部分和植物 系统分类部分,实验内容采用研究型实验与综合设计实验为主,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主 动进行科学研究的意识与能力。
多媒体实验室与开放实验室的建立为植物学实验教学提供 了有利的保障。
三、实验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实验教学的目标和基本要求是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熟练掌 握徒手切片方法及临时制片和压片的制作;掌握植物绘图技术,能够形象绘制植物组织、 器官的详图及简图;能够熟练地掌握植物分类工具书的使用。
能够正确识别本地区常见的 植物,特别是校园植物。
能够独立完成某地区植物资源调查及植物蠟叶标本制作、鉴定等 工作。
能够独立完成实验、实习大纲的任务。
能够独立开展与植物学相关的科学研究。
四、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植物学实验》(第1版) 胡宝忠主编 中国农业岀版社2005何凤仙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刘保东等主编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武维华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7五、考核办法主要是进行上课期间的实验报告的考核。
大纲主撰人:胡国富教学大纲一、课堂讲授部分(一)实验项目1植物显微技术1. 实验特点实验类型:综合实验类别:基础 计划学时:4 每组人数:1首开日期:开学后第三周2. 实验目的和要点(1)(2)(3)(4)(5)(6) 双子叶无胚乳种子双子叶有胚乳种子单子叶有胚乳种子单子叶无胚乳种子多子叶有胚乳种子(大豆)(蒐麻)(小麦,的观察的观察玉米)的观察的观察的观察子叶出土幼苗(大豆)的观察了解生物显微镜的基本构造与原理。
东北农大应用气象学学科评级
东北农大应用气象学学科评级东北农业大学应用气象学学科评级引言:气象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规律,对于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灾害预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东北农业大学应用气象学学科作为该校的重点学科之一,致力于培养具备气象学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为社会和农业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本文将对东北农业大学应用气象学学科的评级进行探讨。
一、学科背景东北农业大学应用气象学学科是在气象学基础上,结合农业生产实践和需求,开展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它旨在将气象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应用于农业生产、农田环境监测、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等方面,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二、学科建设东北农业大学应用气象学学科的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支具备较强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教师队伍。
学科建设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校还积极与气象部门、农业企业进行合作,开展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
三、教学与科研东北农业大学应用气象学学科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气象观测方法、气象数据处理与分析、农田环境监测与评价、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实习等形式,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科研方面,学科注重应用研究,关注气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开展了一系列研究项目,如气象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气象灾害的预警与防御等。
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提高了学科的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四、学科评级东北农业大学应用气象学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和影响力。
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和优势,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和社会效益。
因此,可以给予该学科一个较高的评级。
五、学科前景随着气候变化和农业发展的需求,东北农业大学应用气象学学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未来,学科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合作,形成更加综合化的学科体系。
同时,加强与农业企业、气象部门的合作,将学科研究成果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产中,为农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农业大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十一五”规划根据国家和XX省战略发展需求,紧密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定位,坚持“突出重点、发展特色、分层次建设”的方针,重点建设一流学科,注重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有发展潜力的学科;建设结构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学位点体系;建设一流的导师队伍,注重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教育的基础设施条件建设。
本着“制度规X、管理创新、规模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加强研究生教育和促进学科建设为工作重点,特制订本规划。
一、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形势在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学校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积极推进“211工程”重点大学的建设,构建文明、和谐、平安校园。
“十五”是东北农业大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5年,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学位点的申报成功,标志着我校向综合性农业大学又迈进了一大步。
经过不懈的努力,实现并超额完成了“十五”制定的总体目标,为建设一流的农业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取得的成绩1.学科规模不断扩大,学位点建设成效显著经过“十五”期间的建设,我校学科规模稳步扩大,多学科学位点体系基本形成,学科建设成绩突出,确定了我校在全国高校,尤其是农业高校中的地位。
学校现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2个部级重点学科,18个省级重点学科,16个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梯队,41个校级重点学科,已经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重点学科建设层次。
“十五”期间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1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博士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硕士点。
目前,我校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博士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硕士点。
学科建设覆盖了农、工、理、经、管、文、法、教育等学科门类,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位点体系。
在2003年国家一级学科点评估中兽医学、畜牧学、农业工程均排名全国同学科前列。
2005年在国家博士后管委会对博士后流动站进行的评估中,我校参评的四个博士后流动站分别取得了“三个第一、一个第二”的好成绩。
其中作物学、畜牧学和兽医学博士后流动站为全国同学科第一,农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排名全国同学科第二,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称号,畜牧学博士后流动站获得全省“优秀博士后流动站”称号。
2.学术队伍实力日益增强、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明显提高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整体水平较高。
现有专任教师1 006人,其中教授197人,副教授318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42人,博士生导师149人,硕士生导师413人。
教师中有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讲座教授2人。
“十五”期间,有4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受聘担任省级和学校的特聘教授;袁隆平院士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受聘担任我校的兼职研究生指导教师,更加壮大了我校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随着导师队伍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各学科梯队的学历、年龄、职称和学缘结构日趋合理,学术队伍整体实力日益增强,为我校的学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保证。
学校多层次办学,人才培养体系健全。
现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246人,博士研究生478人,在职人员攻读学位研究生665人。
“十五”期间,共招收研究生3019名,其中硕士研究生2469名,博士研究生550名,在职人员攻读学位研究生678名,研究生招生规模是1990—2000年的2.6倍。
仅2005年招收各类研究生1286名,是1996年“211工程”立项之初的13倍。
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和培养质量的提高,办学效益明显提高。
我校研究生“十五”期间共发表科研论文4200余篇,80%的科研项目由研究生参与完成,每年大批次的研究生、博士后深入基层,面向“三农”服务,连续十几年受到中央、省有关部门的表彰。
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明显加快,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效益也明显提高,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学校发展和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保证。
3.条件支撑与保障更加完善,优势与特色日益明显“十五”期间,学校重点建设了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1个工程(研究)中心,4个农业科技园区,并设立了10个研究生创新基地,建立2万多平方米的研究生教育中心,并配备研究生专用的了公共实验室、语音室合多媒体教室。
为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撑与保障。
学校现有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科技园区和研究生创新基地的建设初步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中试到成果转化的研发体系,使学校具备了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条件,为研究生教育提供良好的科技创新平台。
研究基地建设遵循“集中、公共、开放”的原则,实行科研项目对校内外公开招标,积极鼓励客座人员、访问学者投标并承担有关项目,争取出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经过全校共同努力,已初步建设成为我国特别是北方寒地现代农业方面高层次人才培养和解决重大农业科技问题的重要基地,学科水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产生了一批标志性成果,综合办学实力明显增强,为地方建设服务能力快速提升。
“十五”期间,学校提出了“建立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农、工、理、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的建设目标。
在各学科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学科群的建设,已经形成了具有东北亚和我国寒地区域现代农业特色的“种、养、加、管”4个学科群。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优势与特色日益明显,打造了我校鲜明的学科特色与品牌。
目前,农学类学科、食品学科、生物学科拥有多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科技园区、研究中心以及多个省部级的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和研究中心,同时也拥有许多在国际和国内知名的专家和学者。
学校坚持对这些优势与特色学科进行提升和整和,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4.经费投入大幅度增加、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从“九五”开始,学校将学科建设整体纳入“211工程”建设,并作为重点内容进行建设。
“十五”期间,学校投入学科建设共计1.199亿元,其中投入重点实验室建设及仪器设备经费9578万元;用于学术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及引进)经费2409万元。
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和创新基地等为依托,“十五”以来,我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共919项,国家级项目132项,省部级项目285项。
其中国家“863”项目3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5项,973项目2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项目2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54项,国际合作重点项目1项,总计获得科技经费约1.29亿元;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3项,XX省省长特别奖2项,获得授权专利32项,推广各类科研成果和适用技术100多项。
2006年1月在第四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暨2005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李景富教授主持的《番茄高效育种技术及优质、多抗、丰产系列专用新品种选育与推广》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同时,在作物遗传育种与栽培、动物养殖、动物疫病防治、乳制品加工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5.积极探索新时期研究生党建工作,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初见成效研究生思想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层次的人才,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我校非常重视研究生的党建工作,认真抓好研究生党支部建设,积极组织各种学习活动,为研究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提供了组织上和思想上的保证。
研究生的学术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也是研究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我校研究生科技服务小分队10多次受到省委宣传部、团省委表彰,5次受到团中央表彰,2004年8月13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以“博士生搞了村规划”为题报导了我校“三下乡”活动,研究生已成为我校“科技之冬”活动的主力军。
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我们感到做好研究生教育工作,不仅要搭好学科建设这个平台,还要对研究生进行全面的培养,不仅要树立其创新意识,培养其创造能力,而且更要激发其创业精神,注重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这也是我们长抓不懈的工作重点。
(二)面临的形势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优先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高校的改革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和环境;教育部积极推进“援疆学科建设”,为我校学科建设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为我校更好地“立足龙江、面向三农、发挥优势、积极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十五”期间,我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1.学科建设经费的投入满足不了学科快速发展的需要;2.个别学科学术梯队存在断档问题,急需高层次人才的补充;3.学科的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4.各学科间发展不均衡,部分新兴学科发展条件不足;5.四大学科群需要进一步整合,以优化资源配置,突出整体实力;6.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导致的研究生教育资源不足现象;7.研究生生源结构与质量亟需改善;8.研究生培养,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问题;9.学位论文质量有待加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需要突破;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到2010年的5年时间里是我校全面建设、全面提升的重要时期。
能否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能否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坚持“科教兴国”、“科教兴农”、“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在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发挥我校的学科、科研、人才培养优势,为我们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这些问题的解决对我校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增加紧迫感。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任务(一)指导思想学校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围绕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主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十一五”“211工程”建设为契机,强化优势学科,支持重点学科,积极发展人文社会学科,培植新兴特色学科,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加大学科资源整合力度,不断增强学科整体的创新能力,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加强学科群的建设。
坚持“促进交叉,发展新兴、突出重点,带动一般”的原则,整体审视学科的研究方向、学术队伍、实验室条件、科研工作、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从国家和XX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出发,依据当今国内外学科发展的趋势和走向,加大对学科布局、学科结构和学科研究方向的调整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