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子戏
安徽戏曲旅游文化:嗨子戏
二、艺术形式
嗨子戏的唱腔委婉清脆,优美动听,在表演时是一人独唱,众人帮腔 的形式。
嗨子戏的行当分生、旦、净、丑。对应的唱腔也有四种:一是苦嗨子, 常用于叙事抒情;二是喜嗨子,用于表达欢愉;三是平嗨子,多用于平铺 直述;四是花嗨子,也叫曲牌或杂调,多反应民风民俗。
一、历史溯源
嗨子戏的雏形来自民间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大都是手工艺人在工余之时, 即兴演唱,多为当时流行的民歌、小调。逐渐丰富,说唱形式也发展为歌 舞表演形式,被艺人称为“杂出子”。
在后来的表演过程中,老艺人为适应流动演出的需求,逐渐剔除演出 中庞杂的部分,创造了一种新的表演舞蹈——“花挑子”。即演员肩挑两只 由百余朵彩花点缀的花篮,在欢乐的锣鼓声中载歌载舞跳起花场。一来吸 引目光,招揽观众,二来提前热场,抛砖引玉,群众称之为“花篮戏”。
第
七
本 节 结
嗨章 子第
束
戏三
节
——
安 徽 各戏 地曲 剧百 种花 闻开 香 来
三、特色剧目
新中国成立后,嗨子戏绽放全新的 艺术生命力,人民群众满怀翻身解放的 喜悦,创作出一批表达新时代的喜悦、 批判封建礼教的剧目。艺术形式上也日 渐成熟,演出场所也逐渐由田间地头的 草台班子向舞台转移。既整理改编出了 《打桃花》、《三击掌》等传统剧目, 也新编了《考官》、《沙家浜》等新时 代剧目,反响空前,传播深远。
——
第 七 嗨章 子第 戏三 节
安
各 地 剧 种 闻 香
徽 戏 曲 百 花 开
来
目录
contents
0
02
03
1
历
艺
特
信阳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信阳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64项,含扩展名录1项,一、民间文学,17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 1、 ?—6 香稻丸的传说 ,息县,2、 ?—7 民间歌谣 ,息县,3、 ?—8 信阳毛尖的传说 ,信阳市,4、 ?—9 董督堂免麦粮 ,平桥, 5、 ?—10 亡羊补牢 ,平桥, 6、 ?—11 太子城的传说 ,平桥, 7、 ?—12 负函城的传说 ,平桥, 8、 ?—13 叶公问政 ,平桥, 9、 ?—14 乌龙集传说 ,淮滨, 10、 ?—15 楚相孙叔敖的故事 ,淮滨, 11、 ?—16 淮河歌谣 ,淮滨, 12、 ?—17 皇姑山传说 ,固始, 13、 ?—18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光山, 14、 ?—19 子路问津的传说 ,罗山, 15、 ?—20 花山的传说 ,光山, 16、 ?—21 东岳寺的传说 ,光山, 17、 ?—22 二龙戏珠的传说 ,光山,1二、民间美术,7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 18、 ?—2 淮滨泥塑——小叫吹,淮滨, 19、 ?—3 固始刺绣 ,固始, 20、 ?—4 固始染布衣花 ,固始, 21、 ?—5 叶雕 ,商城, 22、 ?—6 河口古戏楼 ,罗山, 23、 ?—7 定远黎士序亭 ,罗山, 24、 ?—8 柳林老街 ,浉河,三、民间音乐,3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 25、 ?—7 浉河民间吹打乐 ,浉河,26、 ?—8 道教民俗礼乐 ,平桥, 27、 ?—9 闹台锣鼓 ,光山,四、民间舞蹈,14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 28、 ?—9 春牛舞 ,潢川,,商城,229、 ?—10 卖花 ,潢川, 30、 ?—11 拣棉花 ,潢川, 31、 ?—12 十把扇子 ,潢川, 32、 ?—13 火伞 ,潢川, 33、 ?—14 旱船 ,潢川,,光山, 34、 ?—15 商城花伞舞 ,商城, 35、 ?—16 商城花挑舞 ,商城, 36、 ?—17 信阳龙灯舞 ,商城, 37、 ?—18 大头和尚逗柳翠 ,商城, 38、 ?—19 信阳高跷舞 ,平桥, 39、 ?—20 信阳竹马舞 ,光山, 40、 ?—21 信阳狮子舞 ,光山, 41、 ?—22 九连环 ,息县,五、民间戏曲,6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 42、 ?—5 息县皮影戏 ,息县,43、 ?—6 平桥皮影戏 ,平桥, 44、 ?—7 光山皮影戏 ,光山, 45、 ?—8 地灯戏 ,新县, 46、 ?—9 花篮戏 ,商城,347、 ?—10 嗨子戏 ,潢川,六、民间曲艺,3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 48、 ?—3 光州渔鼓 ,潢川,49、 ?—4 地灯 ,潢川, 50、 ?—5 大鼓书 ,息县,,平桥,,光山,七、民间手工技艺,8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 51、 ?—4 手工制作古秤技艺 ,潢川, 52、 ?—5 空心贡面制作技艺 ,潢川, 53、 ?—6 罗山大肠汤制作技艺 ,罗山, 54、 ?—7 油酥馍制作技艺 ,息县, 55、 ?—8 乌龙酒酿造工艺 ,淮滨, 56、 ?—9 皮影制作技艺 ,光山, 57、 ?—10 息半夏泡制技艺 ,息县, 58、 ?—11 中医针灸技艺 ,平桥,4八、民间习俗,1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 59、 ?—2 放河灯 ,淮滨,九、民间信仰,4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 60、 ?—2 观音山庙会 ,商城,61、 ?—3 三教洞庙会 ,商城, 62、 ?—4 亮山观音寺庙会 ,固始, 63、 ?—5 猪山寺庙会 ,光山,第一批信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1项,民间美术64、 ?—1 信阳剪纸,平桥、固始、息县,5信阳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简介1、香稻丸的传说,息县,河南省息县香稻丸种植地为息县项店镇和夏庄镇~总面积150平方公里。
阜南嗨子戏的兴盛与衰落
阜南嗨子戏的兴盛与衰落一张张生动的脸谱,一曲曲优美动听的旋律,一幕幕温馨感人的生活场景……沉浸在阜南嗨子戏艺术世界里,令人如痴如醉,每个毛孔都融入到浓浓的戏中。
作为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嗨子戏早已为淮河儿女所熟悉,在刚刚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阜南嗨子戏榜上有名。
身为江淮儿女,对于嗨子戏,曾也只是耳闻,很多渊源并不是深刻了解,透过一些资料的分析和向其他讯息的了解,在下文中,将作一些浅显的阐述。
一,嗨子戏的发源及特色首先,介绍下嗨子戏的发源地一一阜南。
阜南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淮河上、中游结合部左岸,黄淮平原南端,辖29 个乡镇,国土面积1768平方公里,人口162 万。
阜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历史文化遗产十分丰富。
在淮河流域民间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里,阜南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深受群众喜爱的“天下独一戏一一嗨子戏。
阜南嗨剧主要流行于淮河中上游地区,安徽的阜南、颍上、临泉、金寨、霍山及蚌埠市的周边地区,河南省的固始、商城、潢川、淮滨、息县等地。
阜南嗨子戏有着古老的历史渊源,起源于阜南沿淮区域,形成于清乾隆年间。
嗨子戏,也称海子戏、嗨剧、嘿剧,其唱腔委婉、清脆、优美、动听,嗨子戏每句开头都用“嗨”字起腔,然后定腔,打板上韵。
因此,嗨子戏便以其起腔多用“嗨”字而得名。
1920 年中村岗嗨子戏老艺人袁海波、耿老斋、刘献珍为适应流动的方便,删去了庞杂的部分,创造了一种新的表演舞蹈“花挑子”。
演员肩挑两只由百余朵彩花点缀的花篮,在欢乐的锣鼓声中载歌载舞跳起花场。
一为招揽观众,二为“打底场”,群众称之为“花篮戏”。
花篮戏的出现,精简了队伍,适应了流动演出。
其起初是一种在乡间场院演出的街坊小戏,是由民间歌舞“红灯”、“旱船”、“小车子灯”等基础上演变发展起来的,只能唱些民歌小调和反映劳动者生活的小戏。
在嗨子戏形成初期,艺人采取“围鼓坐唱”形式,演唱一些带有故事情节的“花腔小调”,表演简单朴实。
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民间音乐(19项)34Ⅲ-1板头曲(南阳市)35Ⅲ-2中州筝派(河南省艺术研究院)36Ⅲ-3筹音乐(许昌市)37Ⅲ-4司马懿得胜鼓(温县)38Ⅲ-5超化吹歌(新密市)39Ⅲ-6唢呐(沁阳市)40Ⅲ-7大铜器(西平县、遂平县、郏县)41Ⅲ-8开封盘鼓(开封市)42Ⅲ-9武陟盘鼓(武陟县)43Ⅲ-10官会响锣(项城市)44Ⅲ-11轧琴(舞钢市)45Ⅲ-12信阳民歌(信阳市)46Ⅲ-13郑王词曲(沁阳市)47Ⅲ-14西坪民歌(西峡县)48Ⅲ-15武德镇抬鼓(温县)49Ⅲ-16洛阳海神乐(洛阳市)50Ⅲ-17黄河号子(河南黄河河务局)51Ⅲ-18中州大鼓(新乡县)52Ⅲ-19大相国寺梵乐(开封市大相国寺)四、民间舞蹈(15项)53Ⅳ-1火龙舞(孟州市)54Ⅳ-2苏家作龙凤灯(博爱县)55Ⅳ-3高抬火轿(沁阳市)56Ⅳ-4齐天圣鼓(灵宝市)57Ⅳ-5回民秧歌(项城市)58Ⅳ-6大仵民间舞蹈(柘城县)59Ⅳ-7跑帷子(汤阴县)60Ⅳ-8花挑舞(固始县)61Ⅳ-9艾庄铜器舞(许昌县)62Ⅳ-10豫西狮舞(洛阳市大里王狮舞、巩义市小相狮舞)(洛阳市、巩义市)63Ⅳ-11麒麟舞(兰考县、睢县)64Ⅳ-12火绫子(商城杈伞舞)(商城县)65Ⅳ-13双人旱船舞(临颍县)66Ⅳ-14沈丘回族文狮舞(沈丘县)67Ⅳ-15内乡县衙春节岁时节令“打春牛”(内乡县)五、民间戏剧(22项)68Ⅴ-1豫剧(河南省艺术研究院)69Ⅴ-2曲剧(河南省艺术研究院)70Ⅴ-3越调(周口市、许昌市)71Ⅴ-4大弦戏(滑县、濮阳县)72Ⅴ-5罗卷戏(汝南县、滑县、内黄县、通许县、范县、邓州市)73Ⅴ-6目连戏(南乐县)74Ⅴ-7道情(太康县)75Ⅴ-8宛梆(内乡县)76Ⅴ-9四平调(商丘市、濮阳县)77Ⅴ-10大平调(濮阳县、滑县、延津县)78Ⅴ-11皮影戏(灵宝市、罗山县)79Ⅴ-12杠天神(新蔡县)80Ⅴ-13怀梆(沁阳市)81Ⅴ-14清丰柳子戏(清丰县)82Ⅴ-15河阳花鼓戏(孟州市)83Ⅴ-16二股弦(武陟县)84Ⅴ-17光山花鼓戏(光山县)85Ⅴ-18淮调(安阳县)86Ⅴ-19扁担戏(新蔡县)87Ⅴ-20扬高戏(三门峡市)88Ⅴ-21二夹弦(开封市、睢县、滑县、延津县) 89Ⅴ-22落腔(内黄县、辉县市、长垣县、淇县) 六、曲艺(8项)90Ⅵ-1河洛大鼓(洛阳市)91Ⅵ-2河南坠子(河南省艺术研究院)92Ⅵ-3王屋琴书(济源市)93Ⅵ-4灶书(固始县)94Ⅵ-5丝弦道(平舆县)95Ⅵ-6锣鼓书(三门峡市)96Ⅵ-7三弦书(南阳市)97Ⅵ-8大调曲子(南阳市)第二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共154项,合并后为125项)三、传统音乐(8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23 Ⅲ—20 小咚鼓艺术(新乡市凤泉区)24 Ⅲ—21 啸乐(口哨音乐)(新乡市)25 Ⅲ—22 杨韩村乡唱秧歌(清丰县)26 Ⅲ—23 桐柏山歌(桐柏县)27 Ⅲ—24 淅川锣鼓曲(淅川县)28 Ⅲ—25 锣鼓十八番(潢川县)29 Ⅲ—26 沙河船工号子(漯河市)30 Ⅲ—27 丹江号子(淅川县)四、传统舞蹈(22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31 Ⅳ—16 卧拐秧歌(兰考县)32 Ⅳ—17 九连灯(新安县)33 Ⅳ—18 曹屯排鼓(洛阳市)34 Ⅲ—19 鱼灯花社舞(舞钢市)35 Ⅳ—20 吕村战鼓舞(安阳县)36 Ⅳ—21 金龟舞(鹤壁市)37 Ⅳ—22 马皮舞(获嘉县)38 Ⅳ—23 独脚舞[独腿高跷](获嘉县)。
息县陈湖嗨子戏班调查研究
息 县陈湖 村 息 县陈湖 村 息 县陈湖 村 村长 息县陈湖 村 息 县陈湖 村 息县陈湖 村 息县陈湖 村 息 县陈湖村
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独特 的 人 员 构 成 . 从而存活至今 . 并 保 持 着 自己 独 特 的 艺 术 魅
力, 并 在 戏 曲 的百 花 园 中绽 放 光 彩 。 随着 社 会 大环 境 的 不 变化 , 戏 曲 艺 术 不 断 的 式微 . 而 戏 班 也 逐 渐 的发 生着 变化 . 陈 湖 嗨 子 戏 班 应 跟 随 时 代 的 脉 搏 而 不 断做 出 调 适 .找 到 一 条 适 合 自 己的 发
1 9 5 7 钲 鼓 师 小学 1 9 6 5 正 旦 初 中 1 9 6 5 焦 小生 初 中 1 9 7 3 篮 丑 1 9 6 5 笠 日 1 9 5 7 生 丑 1 9 6 1 焦 丑 1 9 7 0 芷 丑 小 学 小 学 小 学 小 学 小 学
陈 湖 嗨 子戏 以 羽调 式 居 多 。 其次是宫调式和徵调式 。 唱 词 采
用 当地 的 方 言 土 语 , 通俗易懂 , 具 有 浓 郁 的 乡 土 气 息 唱 念 多 用
姓名
性 别 出生年 份 角色 文化程 度 籍 贯 1 9 3 5 年 日 1 9 5 1 焦 旦 小 学 小 学 息 县陈湖村 息 县陈湖 村
的人员构成 , 其 人 员精 简 , 仍保持着 “ 七忙 八不忙 , 九人打 满堂 ” 的 演 出 特 点 。 目前 其 经 常演 出的 人 员 情 况 表如 To( 部分 )
【 喜娃子 】 速度较快 , 多表 现活泼、 欢快 的情绪 ; 【 老 生调 】 旋 律 平朴 , 多表 现稳重 、 激 昂 的情 绪。花调 包括 【 放鹦 哥 】 、 【 三 清 板】 、 【 祭塔】 、 【 打货】 等。
嗨子戏音乐中的戏剧性研究
嗨子戏音乐中的戏剧性研究嗨子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其表演形式中,音乐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仅是为了烘托气氛、配合演员表演,更是承载了丰富的戏剧性元素。
本文将对嗨子戏音乐中的戏剧性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在戏曲艺术中的作用和意义。
嗨子戏音乐是中国戏曲音乐的一种,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的古代戏曲艺术密不可分。
由于受到地域文化、历史时代、民族风情等因素的影响,嗨子戏音乐在表现手法上有其独特之处。
在戏曲表演过程中,音乐不仅具有辅助、烘托、提升戏曲表演的作用,更是对剧情、人物性格、情感变化等方面进行深刻描绘的重要手段。
在戏曲音乐中,旋律的起伏、音调的变化、节奏的加快减慢等都能够通过听觉传达出戏剧性的特征。
嗨子戏音乐中的戏剧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韵味。
嗨子戏音乐中的旋律表现出戏剧性的特点。
嗨子戏音乐在旋律上常常采用跌宕起伏、变化多端的手法,通过旋律的高低、快慢、起伏等来营造不同的气氛和情感表达。
比如在描写人物性格的时候,音乐可以以柔和的旋律来诠释人物的柔情、细腻;在描写紧张激烈的戏剧情节时,则可以运用激昂的旋律来增强气氛。
通过旋律的运用,嗨子戏音乐能够使戏剧更加丰富多彩,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嗨子戏音乐中的音调变化表现出戏剧性的特色。
音调的高低、升降、起伏等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到戏曲表演的效果。
嗨子戏音乐在音调的运用上往往非常精妙,能够通过音调的变化来传达出不同情感和内在含义。
比如在表现戏剧情节转折的时候,音调可以突然转折,使观众产生紧张、悬疑的感觉;在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时候,音调可以通过细微的变化来传达角色的愤怒、忧伤、喜悦等情感。
嗨子戏音乐中的音调变化是表现戏剧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嗨子戏音乐中的声音特点也是表现戏剧性的重要因素。
由于嗨子戏音乐中的表演场景通常是在舞台上,而且戏曲表演的音乐会伴随着演员的唱腔、念白和动作,声音特点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嗨子戏音乐中常常会运用高亢激昂、婉转动人、抑扬顿挫等不同的声音特点来表现出戏剧性的特色。
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1.黄山市:民间文学:徽州民谣(黄山市)徽州楹联匾额(黄山市)传统音乐:徽州民歌(黄山市国家名录)齐云山道教音乐(黄山市休宁县国家名录)传统舞蹈:祁门傩舞(黄山市祁门县国家名录)黎阳仗鼓(黄山市屯溪区)徽州板凳龙(黄山市休宁县、徽州区)采茶扑蝶舞(黄山市祁门县)跳钟馗(黄山市徽州区)传统戏剧:徽剧(安徽省徽剧团、黄山市国家名录)徽州目连戏(黄山市国家名录)杂技与竞技:三阳打秋千(黄山市歙县)民间美术:徽州“三雕”(黄山市国家名录)徽州根雕(黄山市)徽州竹编(黄山市黄山区)徽州竹雕(黄山市徽州区)徽州竹编(黄山市屯溪区)徽州篆刻、黟县彩绘壁画(黄山市黟县)徽派版画(黄山市歙县)传统手工技艺:万安罗盘制作技艺(黄山市休宁县国家名录)徽墨制作技艺(黄山市歙县屯溪区)歙砚制作技艺(黄山市歙县国家名录)徽州漆器制作技艺(黄山市屯溪区国家名录)徽州建筑技艺(黄山市国家名录)徽派盆景技艺(黄山市歙县国家名录)祁门红茶制作技艺(黄山市祁门县国家名录)绿茶制作技艺之黄山毛峰、太平猴魁(黄山市国家名录)绿茶制作技艺之屯溪绿茶、徽州毛笔制作技艺(黄山市屯溪区)火腿腌制技艺(黄山市黄山区)顶谷大方制作技艺、观音豆腐制作技艺(黄山市歙县)五城米酒酿制技艺、五城豆腐干制作技艺、兰花火腿腌制技艺、松萝茶(黄山市休宁县)汤口利源手工制麻技艺、余香石笛制作技艺(黄山市黟县)传统医药:张一贴内科、新安医学(黄山市)西园喉科(黄山市歙县)祁门胡氏骨伤科(黄山市祁门县)民俗:程大位珠算法(黄山市国家名录)徽州祠祭(黄山市祁门县、黟县)隆阜抬阁(黄山市屯溪区)轩辕车会、徽菜、上九庙会、婆溪河灯、五福神会(黄山市)齐云山道场表演(黄山市休宁县)2.宣城市:民间文学:徽州民谣(绩溪民歌民谣)(绩溪县)传统音乐:云梯畲族民歌(宣城市宁国市)大小锣鼓(宣城市郎溪县)传统舞蹈:云舞(宣城市郎溪县)舞徊、火狮舞、手龙舞、火马舞(宣城市绩溪县)传统戏剧:皖南花鼓戏(宣城市国家名录)皖南皮影戏(宣城市宣州区)徽剧(徽戏童子班)(宣城市绩溪县)杂技与竞技:叶村叠罗汉(黄山市歙县)游龙舟、抬五帝、跳旗(宣城市绩溪县)民间美术:剪纸、皖南木雕(宣城市宣州区)传统手工技艺:宣纸制作技艺(宣城市泾县国家名录)徽墨制作技艺(宣城市绩溪县国家名录)宣笔制作技艺(宣城市宣州区、泾县国家名录)宣酒纪氏古法酿造技艺(宣城市)绿茶制作技艺之涌溪火青(宣城市泾县)徽墨制作技艺宣城市(宣城市旌德县)古南丰徽派本坊小缸酿造技艺(宣城市郎溪县)民俗:小马灯、跳五猖(宣城市郎溪县)安苗节、赛琼碗、花车转阁、花车转阁、徽菜、祭社、湖村抬阁(宣城市绩溪县)畲族婚嫁习俗(宣城市宁国市)3.安庆市:民间文学:桐城歌(安庆市桐城市国家名录)六尺巷传说(安庆市桐城市)小孤山传说(安庆市宿松县)孔雀东南飞传说(潜山县、怀宁县)传统音乐:潜山弹腔(安庆市潜山县)断丝弦锣鼓(安庆市宿松县)传统舞蹈:十二月花神(安庆市潜山县)花梆舞(安庆市太湖县)莲湘舞(安庆市望江县)传统戏剧:黄梅戏(安庆市国家名录)岳西高腔(安庆市岳西县国家名录)文南词(安庆市宿松县国家名录)曲子戏(安庆市太湖县)木偶戏(安庆市潜山县)杂技与竞技:东乡武术(安庆市枞阳县)民间美术:望江挑花(安庆市望江县国家名录)竹编(安庆市潜山县)传统手工技艺:桑皮纸制作技艺(安庆市潜山县、岳西县国家名录)秋石制作技艺、铸胎掐丝珐琅制作技艺(安庆市桐城市)痘姆陶器手工制作艺(安庆市潜山县)顶雪贡糕制作技艺(安庆市怀宁县)绿茶制作技艺之岳西翠兰(安庆市岳西县)民俗:王圩灯会(安庆市桐城市)4.池州市、铜陵市:传统音乐:牛歌(铜陵市)贵池民歌(池州市贵池区)石台唱曲(池州市石台县)九华山佛教音乐(池州市九华山风景区)传统舞蹈:东至花灯(池州市东至县国家名录)竹马灯(铜陵市铜陵县)平安草龙灯(池州市东至县)戏剧:青阳腔(池州市青阳县国家名录)贵池傩戏(池州市国家名录)石台目连戏(池州市石台县)文南词、鸡公调(池州市东至县)曲艺:酉华唱经锣鼓(池州市青阳县)民间美术:青阳农民画(池州市青阳县)传统手工技艺:铜陵白姜制作技艺、中国传统失蜡法(铜陵市)石台油坊榨制技艺(池州市石台县)红茶制作技艺(池州市东至县)大九华水磨玉骨绢扇制作技艺(池州市青阳县)民俗:九华山庙会(池州市九华山风景区)5.芜湖市、马鞍山市、滁州市:传统音乐:当涂民歌(马鞍山市当涂县国家名录)繁昌民歌(芜湖市繁昌县)丰收锣鼓(滁州市明光市)凤阳民歌(滁州市凤阳县)凉亭锣鼓(滁州市定远县)传统舞蹈:采石跳和合(马鞍山市雨山区)流星赶月(滁州明光市)凤阳花鼓戏(滁州市凤阳县)秧歌灯、手狮灯(滁州市来安县)二龙戏蛛(滁州市定远县)十兽灯(芜湖市南陵县)戏剧:梨簧戏(芜湖市)南陵目连戏(芜湖市南陵县)洪山戏(滁州市来安县)曲艺:凤阳花鼓(滁州市凤阳县国家名录)端鼓(滁州市明光市)白曲(滁州市来安县)杂技与竞技:湖阳打水浒(马鞍山市当涂县)民间美术:天官画(滁州市天长市)凤画(滁州凤阳县)传统手工技艺:芜湖铁画锻制技艺(芜湖市国家名录)耿福兴传统小吃制作技艺(芜湖市镜湖区)滁菊制作技艺(滁州市)博望打铁工艺、太平府铜壶技艺(马鞍山市当涂县)大王冲佛香制作技艺(芜湖市南陵县)民俗:琅琊山初九庙会(滁州市琅琊区)天长孝文化(滁州市天长市)走太平(滁州市全椒县)广济寺庙会(芜湖市镜湖区)八社神灯(芜湖市芜湖县)繁昌县中分村徐姓祭祖习俗、群龙朝神山、九连麒麟灯会(芜湖市繁昌县)送春(芜湖市南陵县)6.阜阳市、亳州市:民间文学:老子传说故事、捻军歌谣(亳州市涡阳县)管仲的传说(阜阳市颍上县)传统音乐:淮河锣鼓(阜阳市颍上县)传统舞蹈:肘歌抬歌(阜阳市临泉县国家名录)棒鼓舞(亳州市涡阳县)太和狮子灯(阜阳市太和县)花鼓灯(阜阳市颍上县)传统戏剧:淮北梆子戏(阜阳市)泗州戏(拉魂腔)(亳州市利辛县)推剧(阜阳市颍上县)嗨子戏(阜阳市阜南县)亳州二夹弦(亳州市谯城区)曲艺:清音(阜阳市太和县)清音、清音戏(亳州市利辛县)淮北大鼓(亳州市利辛县)淮河琴书(阜阳市阜南县)扁担戏、渔鼓(阜阳市界首市)杂技与竞技:华佗五禽戏、晰扬掌(亳州市)鲖城火叉、火鞭、民间杂技马戏(阜阳市临泉县)民间美术:民间剪纸(阜阳市、国家名录)剪纸(亳州市谯城区)传统手工技艺:界首彩陶烧制技艺(阜阳市界首市、国家名录)千年古井贡酒酿造工艺(亳州市)临泉毛笔制作技艺(阜阳市临泉县)河柳编工艺(阜阳市阜南县)阜阳刺绣(阜阳市太和县、界首市)颍州枕头馍制作技艺(阜阳市颍州区)杜氏刻铜技艺(阜阳市)传统医药:武氏手诊手疗医术(阜阳市颍东区)民俗:界首苗湖书会(阜阳市界首市国家名录)九曲黄河阵(亳州市利辛县)大班会(亳州市谯城区)大黄庙会(阜阳市界首市)7.淮北市、宿州市:民间文学:鞭打芦花、皇藏峪的传说(宿州市萧县)传统音乐:砀山唢呐(宿州市砀山县)灵璧菠林喇叭(宿州市灵璧县)传统戏剧:泗州戏(宿州市国家名录)坠子戏(宿州市国家名录)淮北花鼓戏(宿州市埇桥区、淮北市国家名录)淮北梆子戏(宿州市)灵璧皮影戏(宿州市灵璧县)砀山四平调(宿州市砀山县)曲艺:淮北大鼓(淮北市濉溪县)花腔渔鼓、萧县坠子(宿州市萧县)灵璧琴书(宿州市灵璧县)杂技与竞技:民间杂技马戏(宿州市埇桥区国家名录)民间美术:砀山年画(宿州市砀山县)萧县农民画、剪纸、萧县石刻(宿州市萧县)灵璧磬石雕刻、灵璧钟馗画(宿州市灵璧县)传统手工技艺:宿州乐石砚制作技艺(宿州市)口子窖酒酿造技艺、临涣酱培包瓜制作工艺(淮北市)符离集烧鸡制作技艺(宿州市埇桥区)泗县药物布鞋制作技艺(宿州市泗县)传统医药:王氏接骨膏药(宿州市砀山县)8.蚌埠市、淮南市:民间文学:涂山大禹传说(蚌埠市怀远县)垓下民间传说(蚌埠市固镇县)传统音乐:五河民歌(蚌埠市五河县国家名录)谢郢锣鼓(淮南市凤台县)传统舞蹈:花鼓灯(蚌埠、淮南凤台县国家名录)火老虎(淮南市凤台县国家名录)卫调花鼓(蚌埠市龙子湖区)临北狮子舞、钱杆舞、旱船舞(蚌埠市五河县)马戏灯(淮南市毛集区)采莲灯(淮南市潘集区)藤牌对马(淮南市田家庵区)传统戏剧:泗州戏(蚌埠市国家名录)推剧(淮南市凤台县)余家皮影戏(蚌埠市禹会区)曲艺:淮河琴书(蚌埠市)端公腔(蚌埠市怀远县)清明庙会(蚌埠市五河县)杂技与竞技:六洲棋、永京拳(淮南市)民间美术:杨氏微雕(蚌埠市)传统手工技艺:紫金砚制作技艺、豆腐传统制作技艺(淮南市)寿州窑陶瓷制作技艺(淮南市八公山区、大通区)传统医药:石良道膏药(蚌埠市怀远县)民俗:涂山禹王庙会(蚌埠市怀远县)9.合肥市、六安市:民间文学:包公故事(合肥市)刘铭传故事(合肥市肥西县)伍子胥过昭关的传说(巢湖市含山县)白牡丹的传说(巢湖市居巢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六安市舒城县)安丰塘的传说(六安市寿县)传统音乐:巢湖民歌(巢湖市国家名录)大别山民歌(六安市国家名录)寿州锣鼓(六安市寿县)金寨古碑丝弦锣鼓、思帝乡锣鼓(六安市金寨县)无为民歌(巢湖市无为县)传统舞蹈:肘歌抬歌(六安市寿县国家名录)无为鱼灯(巢湖市无为县)抛头狮(肥市蜀山区)传统戏剧:庐剧(合肥市、六安市国家名录)东路庐剧(巢湖市和县)含弓戏(巢湖市含山县)曲艺:门歌(合肥市包河区)锣鼓书(六安市金安区)庐州大鼓(合肥市肥东县、肥西县)小调胡琴书(六安市舒城县)四弦书(六安市霍山县)寿州大鼓、淮词(六安市寿县)民间美术:火笔画(合肥市)剪纸(巢湖市和县)吴山铁字(合肥市长丰县)葫芦烙画(合肥市瑶海区)民间扎彩(合肥市包河区、巢湖市含山县)羽毛画(巢湖市和县)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加工纸制作技艺(巢湖市国家名录)舒席制作技艺(六安市舒城县国家名录)绿茶制作技艺之六安瓜片(六安市裕安区、国家名录)无为剔墨纱灯技艺(巢湖市无为县)绿茶制作技艺之舒城小兰花(六安市舒城县)豆腐传统制作技艺、紫金砚制作技艺、大救驾制作工艺(六安市寿县)迎驾酒传统酿造技艺、石斛泡制技艺、绿茶制作技艺之霍山黄芽(六安市霍山县)霍邱柳编(六安市霍邱县)“公和堂”狮子头制作技艺(合肥市肥东县)庐江小红头制作技艺、传统钾明矾制作技艺(巢湖市庐江县)一品玉带糕制作技艺(巢湖市居巢区)民俗:洋蛇灯(合肥市肥东县国家名录)邀大岭(六安市金安区)紫蓬山庙会(合肥市肥西县)霸王祠三月三庙会(巢湖市和县)四顶山庙会(六安市寿县)。
嗨子戏衰落的因素论析
济传统文化 背景 之下 的地 方性格 、 心理 特征 、 情感 体验方 式 及该地域的生 活形态 、 文化品格 和人生 态度为 特色的 同时 , 也预示着 当它面临历史 的进 步 , 环境 的改变 , 民生存条 件 农
静静地伫立 在那里 , 默默地注视着 我们 , 像黑 暗中的一尊雕
像。
记忆里。 这快要 消失的戏剧 , 快要 消失 了的戏剧的灵魂 , 仿佛
戏 曲表演的大都是农民 , 民 自身 的文化素质和 音乐戏剧表 农 现能力有 限 , 这使得 嗨子戏在发 展过 程中动 力不足 . 曲 内 戏 部运动空间受到限制。
嗨子戏在 以浓郁 的地 方色 彩 、 乡野文 化 , 映 以农业 经 反
维普资讯
20 0 6年 第 1 期
N o. 20 6 1, 0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u n lo y n a h r l g ( o ilS in e o r a fFu a gTe c esCol e S ca ce c ) e
入困境 的因 素十分复 杂 , 至 少 以下几 个方 面是 其关 键原 但
因:
一
嗨子戏 又叫“ 嘿子戏” “ 、嘿剧” “ 、嗨剧” 属安徽稀有地方 , 戏曲剧种。 因其 主调 唱腔每句开头用“ ”感叹词) 嘿” 嗨 ( 或“ 字 起腔 , 然后打板上韵 , 由此得名 。 清嘉庆 、 道光年间形成 , 流行
他剧种 , 演出活动此起彼伏 , 连绵不断 , 曲事业 呈现出一 片 戏 繁忙景象 。与此同时 , 政府开 始赞助 、 支持嗨子戏 的保存 、 继 承和展演活动 , 嗨子戏始有一个较 好的发展环境 。但 随着 中 国改 革开放的不断深 入 , 入八十年 代 以后 . 个社会 生 活 进 整 和人 们的思想观念都发生 了巨大变化 , 们的文 化需求和审 人
江淮咳子戏(苦娃子)唱腔音乐形态分析
江淮咳子戏(苦娃子)唱腔音乐形态分析作者:吴凯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01期【摘要】江淮咳子戏是鄂豫皖地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地方戏曲艺术。
其唱腔主调分为【苦娃子】、【喜娃子】、【平咳子】三类。
【苦娃子】唱腔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其戏文词格、调式和旋律、伴奏音乐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魅力。
【关键词】咳子戏;苦娃子;戏文词格;调式、旋律、伴奏音乐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64-02咳子戏又称为“嗨子戏”“花篮戏”“灯戏”“花鼓灯”“山歌班子”“地扑笼子戏”“哈子戏”“嘿子戏”等。
其主要流行在河南省南部(信阳地区)、安徽省西北部(阜阳、六安)和湖北省北部(红安、麻城)沿淮河一带地区,是豫、鄂、皖淮河流域地区花鼓灯①系列艺术的一种戏曲形式。
它是由地灯歌舞演变发展而成的民间戏曲。
旧时“花篮戏班”逢大场面演出时,常以花绷子出场,向观众恭贺吉庆,在赶集②串乡时,又用花篮盛装戏装行头。
由于该戏服装道具简单,只需要两只精制的花篮一挑就能赶集串乡流动演出,因而群众叫它“花篮戏”。
据现有的研究和一些艺人介绍,咳子戏是因在每句起腔前先用“咳”起腔定调,然后再唱,唱句间亦用“咳”作虚词或甩腔而得名的。
咳子戏产生于素称“歌舞之乡”的淮河、大别山地区,是在绚丽多彩的民间歌舞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
至今仍能从它的唱腔旋律和戏文词格,以及虚词衬字里明显地辨认出它脱胎于大别山及淮河上游一带的民间音乐的痕迹。
它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又受到一些兄弟剧种的影响和相互交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演唱艺术。
咳子戏生活气息浓郁,表演形式活泼,唱腔音乐朴实优美,加之唱、白均用乡土语言,具有浓厚的淮河地区特色,好懂易学,很多农民都会哼唱,有强大的生命力,为江淮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咳子戏根据不同的声腔形式、曲调结构以及表现特性,通常分为两大类,即:主调类(板腔类)和花调类(曲牌类)。
阜阳非遗保护
阜阳阜阳素有“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之称,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享誉国内外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颍上花鼓灯、界首彩陶、阜阳剪纸、苗湖书会等就发源于阜阳。
据福客民俗网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记载显示:阜阳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两处,分别是: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和颍上花鼓灯。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数不胜数,其中包括:界首苗湖书会、阜阳民间剪纸、界首市的曲艺渔鼓、太和县的曲艺清音、阜南县的传统戏剧嗨子戏等。
阜阳市普查登记的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15大类208项,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剧和曲艺、民间杂技等。
目前,已有阜阳剪纸等8项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太和清音等16项入选省级非遗保护名录;临泉木雕制作技艺等21项入选市级保护名录;农民书画等82项入选县级保护名录。
共有普查登记的非遗传承人23510人,其中国家级3人,省级29人。
阜阳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步较晚,有些文化遗产已经被人们所淡忘,很多老年人都已经不再关注这些老祖宗留下的遗产,更不要说年轻人。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阜阳市越来越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今共有普查登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3510人,其中国家级3人,省级29人。
作为皖北重镇,阜阳的民间文化非常繁荣,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支撑整个民间文化发展的骨架。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一览表另外,从阜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网站和一些民间网站上也能看到近年来政府及一些民间非物质文化爱好者对阜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所做出的贡献,各种传承活动让我们应接不暇:“文艺下乡”演出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业务培训等都给阜阳非遗的传承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我们阜阳人民在不断丰富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形式,不断培养着新的优秀的传承人。
下面我稍微介绍几样为人们所熟悉的阜阳土生土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阜阳剪纸安徽省阜阳地区的剪纸,是最为人们所熟知,也是应用范围很广的。
中国的戏种有哪些种类(中国的戏种有哪些类型)
中国的戏种有哪些种类(中国的戏种有哪些类型)戏曲剧种是指中国不同种类的传统戏曲的特定称谓,且中国的戏曲种类丰富,主要有1、京剧:腔调以二黄、西皮为主,伴奏使用胡琴和锣鼓等,被称为中国国粹,是介绍和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中介;2、越剧:被称为第二国剧。
多用于抒情,唱腔优美动人,表演情真意切,具有江南灵秀之气。
题材多为“才子佳人”,流派繁多;3、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为安徽省的重要地方戏种。
唱腔淳朴,表演细腻,真实活泼;4、评剧:流传于中国北方,发展于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分为东路和西路评剧;5、豫剧:起源于河南,唱腔铿锵有力,抑扬顿挫,行腔酣畅淋漓,有血有肉,擅长展现人物内心情感,广受欢迎。
6、秦腔:它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源于西周时期,成熟于秦朝,流行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7、汉剧:中国汉族戏曲剧种、湖北省地方戏曲之一,俗称二黄,它为湖北的主要戏种之一。
8、皮影戏:它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为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稀罕时期,在唐朝时期达到顶峰,其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9、花鼓戏:它是全国地方戏曲中同名最多的剧种,通常指湖南花鼓戏;10、傣剧:其发源于具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以及佛经讲唱,后吸收皮影戏、滇剧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此戏种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以及欢迎。
中国的“戏种”有哪些?中国的“戏种”有豫剧、评剧、黄梅戏、越剧、京剧。
1、豫剧:豫剧,发源于中原。
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与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汉族戏曲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
2、评剧:评剧,流传于中国北方,是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
3、黄梅戏: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安徽省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徽省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一、民间文学(计1项)1 Ⅰ—1 桐城歌安庆市桐城市二、传统音乐(计6项)2 Ⅰ—1 当涂民歌马鞍山市当涂县3 Ⅰ—2 巢湖民歌巢湖市4 Ⅱ—3 五河民歌蚌埠市五河县5 Ⅱ—4 徽州民歌黄山市6 Ⅱ—5 大别山民歌六安市7 Ⅱ—6 道教音乐(齐云山道场音乐)黄山市休宁县三、传统舞蹈(计4项)8 Ⅱ—1 花鼓灯蚌埠市、淮南市凤台县、阜阳市颍上县9 Ⅲ—2 火老虎淮南市凤台县10 Ⅲ—3 灯舞(东至花灯舞)池州市东至县11 Ⅲ—4 傩舞(祁门傩舞)黄山市祁门县四、传统戏剧(12项)12 Ⅲ—1 徽剧安徽省徽剧团、黄山市13 Ⅲ—2 黄梅戏安庆市14 Ⅲ—3 庐剧合肥市、六安市15 Ⅲ—4 泗州戏宿州市、蚌埠市16 Ⅲ—5 青阳腔池州市青阳县17 Ⅲ—6 岳西高腔安庆市岳西县18 Ⅲ—7 徽州目连戏黄山市19 Ⅲ—8 贵池傩戏池州市20 Ⅳ—9 文南词安庆市宿松县21 Ⅳ—10 坠子戏宿州市22 Ⅳ—11 花鼓戏宿州市、淮北市、宣城市23 Ⅳ—12 二夹弦亳州市五、曲艺(1项)24 Ⅳ—1 凤阳花鼓滁州市凤阳县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计1项)25 Ⅵ—1 马戏(墉桥马戏)宿州市埇桥区七、传统美术(计4项)26 Ⅶ—1 盆景技艺(徽派盆景技艺)黄山市歙县27 Ⅶ—2 阜阳剪纸阜阳市28 Ⅶ—3 挑花(望江挑花)安庆市望江县29 Ⅶ—4 竹编(舒席)六安市舒城县八、传统技艺(计14项)30 Ⅴ—1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阜阳市界首市31 Ⅴ—2 芜湖铁画锻制技艺芜湖市32 Ⅴ—3 万安罗盘制作技艺黄山市休宁县33 Ⅴ—4 宣纸制作技艺宣城市泾县34 Ⅴ—5 徽墨制作技艺宣城市绩溪县,黄山市歙县、屯溪区35 Ⅴ—6 歙砚制作技艺黄山市歙县36 Ⅴ—7 徽州三雕黄山市37 Ⅷ—8 漆器髹饰技艺黄山市屯溪区38 Ⅷ—9 纸笺加工技艺巢湖市39 Ⅷ—10 红茶制作技艺黄山市祁门县40 Ⅷ—11 宣笔制作技艺宣城市41 Ⅷ—12 绿茶制作技艺黄山市徽州区、黄山区、(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六安市裕安区42 Ⅷ—13 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黄山市43 Ⅷ—14 桑皮纸制作技艺安庆市潜山县、岳西县九、传统医药(无)十、民俗(计4项)44 Ⅹ—1 珠算黄山市屯溪区、中国珠算心算协会(程大位珠算法、珠算文化)45 Ⅹ—2 界首书会阜阳市界首市46 Ⅹ—3 抬阁(肘阁抬阁)六安市寿县、阜阳市临泉县47 Ⅹ—4 肥东洋蛇灯合肥市肥东县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类)四、传统戏剧(一)梨簧戏申报单位:芜湖市芜湖梨簧戏,具有近三百年的悠久历史,是芜湖人十分喜爱的“草根戏”。
【组词大全】嗨组词_嗨的拼音含义_组词造句解释_嗨字的组词
【组词大全】嗨组词_嗨的拼音含义_组词造句解释_嗨字的组词
一、嗨组词
【精选组词列表】:嗨哟、嗨子戏
二、嗨的拼音、嗨的组词及词对应的注释和嗨的繁体字和嗨的QQ繁体字
【嗨的拼音】:hāi
【嗨的组词及词对应的注释】:
1、嗨哟
造句
:在其之后,嗨哟更小的企业??配件制造商、供应商和亚洲的零件供应商??填满了剩余的摊位,一直摆到大厅的后面。
解释:叹词,做重体力劳动(大多集体操作)时呼喊的声音:加油干呐,~!
【嗨繁体字和QQ繁体字】:嗨→繁体字为:嗨→QQ繁体字为:嗨
三、嗨字的含义及相关资料
【嗨字的含义】:(1)象声词。
(2)叹词;同“咳”。
【嗨字的相关资料】:
部首:口部外笔画:10总笔画:13
五笔86:KITU五笔98:KITX仓颉:REOY
笔顺编号:2514413155414四角号码:68057Unicode:CJK统一汉字U 55E8
四、嗨组词的发散思维组词法(分别以嗨字开头、嗨字在中间和嗨字在结尾的组词)
『嗨』字在开头的词语
嗨哟,嗨子戏
『嗨』字在中间的词语
『嗨』字在结尾的词语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工作]话说河南地方戏
话说河南地方戏(续)河南地方戏又叫河南古装戏、传统戏,与现代戏相对。
河南是戏剧之乡,明清以来,在河南有据可查的曾经流行的剧种有45种之多。
除豫剧、曲剧和越调三大剧种外,其它剧种有河南坠子、怀梆、二夹弦、大平调、四平调、太康道情等。
光南阳本地就有南阳大调曲、三弦书和内乡宛梆三个剧种。
明末清初以来,河南有据可查的剧种达80余种,以锣戏、卷戏、梆子戏最为盛行,几乎遍及全省。
梆子戏因地域而存在艺术风格的差异,以开封、商丘、洛阳一带为中心的称河南梆子,以豫北滑县为中心的称大平调,沁阳一带为怀庆梆子,安阳一带为怀调,南阳称宛梆,陕县一带称乱弹。
其他有大弦戏、越调,还有流行于豫北的南调。
清代曾有不少外来剧种如昆曲、弋阳腔、徽戏、汉调等流入河南,对河南民间戏剧的发展产生过影响,有的扎根河南,演化为具有乡土特色的民间剧种,如流行于南阳一带的汉调二簧,以及新乡、许昌的“土二簧”。
清中后期出现了二夹弦、落子腔、道情戏、扬高戏及豫南花鼓戏、嗨子戏、四股弦、四平调等等。
先说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产生于明末清初,多以清唱为主,深受老百姓喜爱。
其发展速度迅速,流布地域不断扩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分支:有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还有活动在漯河、许昌、周口一带的沙河调。
豫剧演唱以旦角为主,逐步形成了常、陈、崔、马、阎五大名旦,再加上桑派,就成了六大名旦。
以六大名旦为代表,形成了豫剧六大流派。
说起豫剧六大流派,我可以说如数家珍。
常派的唱腔特点是激越奔放、大气磅礴、刚健清新,代表人物是常香玉。
她是河南巩县人,自幼随父张福仙学戏,10岁即登台演出。
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率领剧社义演,以全部收入购得一架战斗机“香玉剧社号”捐赠给前线。
在艺术上,她广泛吸收京剧、评剧、秦腔、河南曲剧以及坠子、大鼓等艺术之长,同时把风格不同的各种豫剧唱腔豫东调、祥符调、沙河调等,融会于豫西调中,独创新腔,成为豫剧中的一支主要流派,被誉为“豫剧皇后”。
安徽地方名戏曲
又见xx一台人生戏一曲xx腔文/璇子戏曲是我国特有的民族艺术,历史上也称戏剧。
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门传统艺术。
世界上把它和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戏曲始终扎根于中国民间,为人民喜闻乐见,各种地方剧种都有其自己的观众对象。
远离故土家乡的人甚至把听、看民族戏曲作为思念故乡的一种表现。
安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遗产丰富。
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安徽曲艺约有60种,其中源于安徽和流行较广的约20种。
除了闻名中外的黄梅戏;成就了国粹经典的徽剧。
本文还将重点为大家介绍一些不大为众人所知却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安徽传统地方戏曲。
傩戏: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流传于中国佛教圣地——九华山麓方圆百公里的贵池傩戏源于图腾崇拜意识。
它是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请神敬祖、驱邪纳福为目的,以佩戴面具为表演特征的古老戏曲艺术形式。
目前流传于贵池、石台和青阳等县(区),尤其集中于池州市贵池区的刘街、梅街、茅坦等乡镇几十个大姓家族。
清代贵池人郎遂所编《杏花村志》记载,贵池傩戏源于对昭明太子的祭祀活动;明嘉靖《池州府志》对贵池傩戏活动内容有较明确的记载:“凡乡落自(正月)十三至十六夜,同社者轮迎社神于家,或踹竹马,或肖狮像,或滚球灯,妆神像,扮杂戏,震以锣鼓,和以喧号,群饮毕,返社神于庙。
”贵池傩戏一般只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七至十五祭祀时择日演唱,演员和观众都是本宗族成员。
各宗族之间在演出日期安排、剧目顺序、演出形式,以及剧本、唱腔、面具、服饰、道具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这与当地的习俗风尚、自然条件、经济状况有密切关系。
池州傩戏有“傩仪”、“傩舞”和“傩戏”等表现形式。
整台“正戏”,饰演既有戏剧情节、表演程式,又有脚色行当和舞台砌末等戏曲特征的“本戏”。
每年例行“春祭”和“秋祭”,“春祭”即每年农历正月初七(人日)至十五择日进行,“秋祭”即农历八月十五进行,平时不演出。
演唱艺术的传授,大都是以"口传心授"的民间传袭方式,父子相传和宗族师承。
嗨子戏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发行范围嗨子戏,民间传统戏剧,主要流行于安徽阜南、六安、蚌埠,湖北麻城、罗山及河南固始、商城等30多个县市。
因主调每句开头,多以“嗨”字起腔,唱腔中多以“嗨”字连接而得名。
由花挑、旱船、红灯等民间舞蹈发展而来,清朝中期已有班社。
在长期流动演出中,不断吸取灶书、淮词、端公戏、花鼓戏等地方传统戏曲曲调、剧目,日趋成熟、完善。
民国初年,受京剧、庐剧、豫剧、花鼓采茶戏的影响,嗨子戏由歌舞发展为戏剧,正式搬上舞台。
代表剧目有《打桃花》《三击掌》《何氏劝姑》《站花墙》等。
2011年,嗨子戏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安徽省非遗保护中心供稿)。
嗨子戏音乐中的戏剧性研究
嗨子戏音乐中的戏剧性研究嗨子戏音乐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流行于北方地区,以河北、山东、河南、内蒙古为主要流传地区。
它音乐节奏明快,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情感表达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嗨子戏音乐中的戏剧性进行研究,探索其表演特点及戏曲美学。
一、嗨子戏音乐的历史与发展嗨子戏音乐起源于明清时期,受到元曲和南戏的影响,逐渐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
嗨子戏音乐的剧目内容广泛,包括历史剧、传奇剧、现实题材等,反映了当时社会、人文和民俗风情。
嗨子戏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韵律和表现方式吸引着许多观众,成为中国戏曲中的重要流派之一。
二、嗨子戏音乐的表演特点1. 明快的旋律和韵律嗨子戏音乐的旋律明快、优美,节奏鲜明,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和律动感。
它以其独特的旋律和韵律形式将角色的情感、内心变化和剧情发展表达得淋漓尽致,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剧中人物的心理世界。
2. 悠扬的唱腔嗨子戏音乐的唱腔悠扬婉转,富有感染力,能够准确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3. 夸张的表演方式嗨子戏音乐的表演方式夸张而生动,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和声音变化等手段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使得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
三、嗨子戏音乐的戏曲美学1. 音乐与舞蹈的结合嗨子戏音乐中音乐和舞蹈是密不可分的,通过音乐和舞蹈的结合,能够更好地表现剧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增强舞台效果,提升观众的审美享受。
2. 丰富的声音表现手法嗨子戏音乐中采用了丰富多样的声音表现手法,包括嘶、鲁、风、呼等,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特征,增强角色的个性魅力,使得观众更易于对人物进行认知和理解。
3. 快节奏的表演形式嗨子戏音乐的表演形式以快节奏为主,能够更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增强戏剧的紧张感和戏剧冲突的表现力,使得观众更容易投入到剧情中,体验和感受剧中人物的命运变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众审美观念的变化,嗨子戏音乐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进,推出了许多现代元素,如舞台效果、服装造型和音乐制作等,使得嗨子戏音乐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欣赏需求,提升了其表演效果和感染力。
安徽戏剧剧种全介绍
安徽戏剧文化徽剧明末清初形成于安徽徽州、池州、太平(今歙县、贵池、当涂)一带。
徽剧有其辉煌历史,四大徽班进京曾对京剧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徽剧的音乐唱腔可分为徽昆、吹腔、拨子、二簧、西皮、花腔小调等类。
以演唱武戏为主,气势宏伟。
唱腔结构体制比较复杂,有曲牌、板式变化加曲牌体、板式变化体三类。
拨子以枣木梆击节,初用弹拨乐器伴奏,与吹腔结合后改用唢呐、笛和徽胡。
吹腔和拨子结合使用,抒情时唱吹腔,激昂处唱拨子;文戏唱吹腔,武戏唱拨子,交替使用,丰富多彩。
脚色行当早期为末、生、小生、外、旦、贴、夫、净、丑9行。
浙江徽班又衍化为15行,表演上具有动作粗犷、气势豪壮的特点,有翻台子、跳圈、窜火、飞叉、滚打、变脸等许多特技。
传统剧目非常丰富,京剧风行后逐渐衰落。
1949年后重建了安徽省徽剧团。
60年代再次进京,公演了《水淹七军》等剧,获得好评。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是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以黄梅采茶调为主的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而成。
其中一支东移到以安徽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用当地语音歌唱,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的发展大致经过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从清代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
初从歌舞发展成“两小戏”和“三小戏”,后又吸收当地流行的一种叫“罗汉桩”的说唱艺术,并受青阳腔和弹腔(指徽调)的影响,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
这一阶段,积累的剧目,号称“大戏三十六本。
小戏七十二折”。
大戏多表现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断,如《打猪草》、《卖斗箩》等。
演唱时,只用打击乐器伴奏,人声帮腔,以载歌载舞为特点,表演着重对自然生活的细致模拟,而无固定程式。
这个时期的黄梅戏,基本上还是农村劳动者一种自唱自乐的文艺形式。
第二阶段,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
黄梅戏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
1926年,著名演员丁永泉(旦)和曹增祥(生)、丁和寿(丑)等进入安庆市区,先是分散清唱,影响日渐扩大,后进入固定场所,作营业性演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阜南嗨子戏的历史与发展摘要:本文主要是对阜南嗨子戏的历史发展和音乐形态进行梳理和分析,分为三个时期进行分析介绍,分别是:萌芽发展期、成熟期和新的发展时期。
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间上分别对历史发展情况和音乐形态上进行介绍分析,以及对阜南嗨子戏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阜南嗨子戏;历史发展;音乐形态;现状;Approach of The Southern HEIZI's history anddevelppmentWangyaping,ConservatoryAbstract:This article mainly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to The Southern HEIZI music forcarding and analysis, introduction to analysis is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namely: Bud development stage, the mature stage and a new period of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time respectively to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music analysis as described on, as well as on present status and reflection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The Southern HEIZI Music.Key words:Historical development; current music patterns;引言阜南嗨子戏(当地人念上声hěi)又称“花篮戏”、“嗨剧”,嗨子戏因唱腔起音“嗨”而得名,发源于淮河两岸,流行于安徽西北部阜南、颍上、临泉及河南淮滨、固始、商城、息县等地。
一、起源时间与社会人文背景:关于阜南嗨子戏的历史起源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形成于清朝乾隆年间(《皖志述略》①),另一种认为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多年从事皖北民俗文化及地方戏曲研究的阜阳师范学院的教授刘宏提出②)。
本文比较偏向于第一种说法,因为清朝乾隆年间正是地方歌舞小戏小曲的兴盛时期,阜南是个历史悠久有地域历史和故事的地方,属于内陆开发较早的地区,在新时期时期就有人类开始居住,在春秋后期属于楚地,农耕发达。
在农耕之余或逢年过节都会在村头聚会,演唱歌舞小戏和村坊小戏,具有典型的村野文化特征。
也因为如此,此地依赖于淮河而多有旱涝之灾,人们的生活多困苦而波折,富有故事性。
而到清末民初的时期应该是嗨子戏发展的小有规模的时期。
二、历史发展概况下面将阜南嗨子戏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进行分别进行介绍和分析,分别为萌芽发展期、成熟期、新的发展时期。
(一)萌芽期(清乾隆年间----1949)阜南嗨子戏最初是一些民间歌舞红灯、花挑、旱船等小调小演唱演变而成,其主要的四个大调也是在小调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和完善的。
嗨子戏在这一时期是以“两小戏”和“三小戏”为主要表演形式,是具有简单戏剧情节的乡野歌舞小戏。
演出形式比较随意,三两个人,一套锣鼓即可表演了。
在这一时期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光绪年间,清廷四王爷曾赐予中岗籍翰林卢香久一个40余人的京剧班,在民国10年(1921年),淮北梆子李集业余剧团。
民国29年(1940),成立了会龙集曲剧班。
③这三种戏剧在一定程度上对嗨子戏的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滋润,其中以梆剧团的影响尤为重要。
在地域方言上,阜南地区的人们普遍对梆剧接受度很高,在当时梆剧的演出都是要搭戏台演出的,所以在当地谁家有大喜事就会“搭戏台唱大戏”。
很长一段时间里,梆剧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超过嗨剧的。
其实现在阜南县的梆剧团和嗨剧团是一个单位,剧团中的演员两种剧种都唱,所以在唱腔和演出上受梆剧团的影响最为明显。
(二)成熟期(1950----1980)这一时期是嗨子戏最为辉煌的时期,解放后,人民群众满怀着翻身解放的喜悦心情,把嗨子戏的创作和演出活动推向了新阶段。
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的新作品,多是对旧社会苦难的追忆和对新生活的歌颂。
创作和演出①《皖志述略》安徽史志丛书,安徽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出版,第160页②中国知网,“天下独一戏”—安徽阜南嗨剧考察,刘宏③即将出版的《淮河明珠》阜南县政协主办活动使得嗨子戏在艺术上日趋成熟,演出场所也渐渐的由村坊场院(原来的嗨子戏演出从来不搭戏台,只有大戏才会搭戏台)移到了剧场舞台。
同时在戏剧结构方面,嗨子戏在三小戏的基础上向折子戏和正本戏发展,如:《讨学钱》、《安安送米》等。
1958年正式成立“阜南县嗨剧团”,并招收了40名学员,从农村选调嗨子戏老艺人于德发、袁海波及中年艺人叶建、周国平。
县政府又把时任阜南二中的音乐教师周学忠和县文化馆吕乃轩调到嗨剧团。
老艺人负责演唱原生态嗨子戏唱腔,周学忠负责记谱整理并加上丝竹乐器伴奏,吕乃宣负责挖掘移植剧目。
于1959年夏排演了由嗨子戏老艺人周国平和嗨子戏新秀谢学芳、吴传芳联袂出演的《三击掌》和《鞭打桃花》,在阜阳地区汇演,一炮叫响,成为嗨子戏的代表剧目。
《鞭打桃花》亦是嗨子戏的代表剧目。
这一时期,虽然是嗨子戏的巅峰时期,但是七十年代强迫移植的京剧八大样板戏严重破坏了嗨子戏的艺术特色,对嗨子戏这样的成熟较晚的年轻戏种无疑是一种致命的摧残,幸而在文革过后,嗨剧团重新排练上演了许多传统剧目,并创作了一批揭露批判四人帮和歌颂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新剧目《万分之一秒》,在省内演出获得强烈反响。
被当时的安徽省委书记万里同志称为“天下独一戏”。
嗨子戏在1980年,因各种原因取消嗨剧团而改为梆剧团。
辉煌了30余年的嗨子戏戛然而止,只保留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嗨子戏研究小组。
新老嗨子戏演员退的退,调的调,辉煌20年的嗨子戏就这样销声匿迹了,被迫倒退为解放前的乡间歌舞小戏的形式。
在地城、焦坡、苗集合三塔几个乡镇还有四个民间嗨子戏演唱班约50多人。
但他们还是原始唱法,以梆子和锣鼓伴奏。
①(三)新时期(2006年至今)在国家政策上,从“十五”的第一年提出文化产业开始到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到2005年试点基本结束,到2006年的开局之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强在全国全面推开。
也是在2006年阜南县政府开始重视地方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嗨子戏,成立了阜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嗨子戏被批准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随后在嗨子戏的传承人谢学芳、孙丽霞、尹建民、李玉英和从事过嗨子戏音乐的王朝金(即现代大型新嗨剧《王家坝之歌》的作曲人)等人的指导下,排练了《三击掌》、《窦娥冤》、《鞭打桃花》、《十八里相送》和《双出嫁》、《新娘子抬轿》等6个小剧目。
这几个小剧目标志着嗨子戏新的崛起的开始。
2009年8月,成功排演了王朝金编剧并作曲的大型嗨子戏《王家坝之歌》,向建国60周年献礼,收到各界好评,同年正式恢复了阜南县嗨剧团。
也因为嗨子戏《王家坝之歌》的成功演出,在2011年5月,阜南嗨子戏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三、嗨子戏的演变:(一)萌芽期嗨子戏在逐渐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后,为了满足当地人民群众的需要,一些老艺人就自编和移植了“杂出子”,如:《打货》、《打常工》、《打小禿》、《劝赌》、《点大麦》等,多为一男一女两人演出,称为“两小戏”。
随着剧情的需要,生、①即将出版的《淮河明珠》阜南县政协主办旦、丑同演一出戏,称为“三小戏”。
在这个时期,演员们演唱是都是没有丝竹乐伴奏的,在演唱中加入锣鼓的伴奏,在需要换调和转调时,以锣鼓作过门如:仓仓 | 才才仓 | 令仓衣令 | 仓 - | 台 0 | 下面唱正词;一段唱腔结束时也用锣鼓收尾,大都用仓仓 |才仓 | 仓才衣才 | 仓 - | 台 0 | 或 |仓才 | 仓 - | 台 0 |。
(1)调式:在这个时期的嗨子戏表演和演唱多是采用小调。
小调一般是四句,即“四句达子”然后不断的进行反复,如:花挑子、旱船。
这一时期因为演出形式很简单,这些小调是形成最后的四个大调的基础。
小调因为涉及内容的题材非常广泛,很有内容感,直至现在很多小调依然在使用,如:踏青调、伤心调、下陈州等。
(2)演出道具:一张桌子,两条板凳,一套锣鼓。
(3)伴奏乐器:大锣、小锣、钹、鼓及梆子等打击乐器。
这一时期的嗨子戏由于没有丝竹乐的伴奏,再加上喧闹的锣鼓伴奏的抑制,就导致了演唱一般没有行腔,字多腔少,乡野之气浓郁。
(二)成熟期在这个时期嗨子戏发展为一个完整的剧种,在主要的调式、唱腔、表演方式和剧目上都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1)调式:在这一时期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四个主要大调分别为:《老声调》、《喜娃子》、《放鹦哥》、《哭娃子》。
下面这几个谱①分别是四个调的开腔旋律,根据不同的剧目和角色在相同或是类似的情感表达上都套用这段旋律作为起腔旋律。
《老声调》男唱为主,高亢有力,感情色彩正义或悲愤;这是老生调的固定开始旋律,以嗨起腔,老生调是四大调中唯一一个起腔是必带嗨的调。
老生调一般为C调,以五声音阶为主,在周学忠等人在整理和改编嗨子戏的过程中略有旋律调整以发展和适应大戏的角色和人物唱腔。
《喜娃子》和《放鹦哥》旋律明快婉转,主要用于表达人物欢快的情感和情思。
这是喜娃子的开腔旋律,一般是采用C调或D调,以五声音阶为主。
旋律简单明了,多为表现男女青年喜悦的心情。
这是放鹦哥的开腔旋律,多采用的C调,同样以五声音阶为主,在旋律上同样略有改动,音程间多有跳进,旋律进行较开阔,多用来表达男女青年间的情思。
在表达少女的喜悦之情和男女之情时与喜娃子互相可以转调。
《哭娃子》是悲调,多是用来唱出角色悲惨痛苦的心声。
这是苦娃子的开腔旋律,一般用二胡定弦,多是采用的D调,旋律进行同样是以五声音阶为主。
旋律进行跳进较少,以下行的小三度音为骨干音。
苦娃子是四大调中唯一个完全按照其原始的旋律保存下来的调,在表现人物的悲苦和伤心上尤为感人。
(2)花腔、帮腔与唱词的行腔:花腔:即是在“喜娃子”和“放鹦哥”中,在唱词的中间和结尾处加少量的花腔音,一般用“哪个”、“咳吆”、“喂咳哪么”来演唱。
帮腔:即是在情节欢快处,众人在主要演唱句子间隙中齐声的唱“嗨”几声用以烘托气氛,并没有长句的进行帮唱。
在新时期王朝金老师在帮腔上又有发展,加上了长音帮腔,听起来很优美。
•唱词的行腔:在这一时期,由周学忠老师和专业嗨子戏艺人在加入旋律乐器伴奏后,在唱词中开始加入行腔,尤其是在六十年代排演的古装戏中行腔部分开始明显增多。
在新时期,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集中剧情需要,设计了更多的行腔。
(3)唱腔特点:演唱上一直是使用本嗓,因旋律跳动较大,在高音时用小腔(即假嗓)挑上去唱,在唱句的最后也往往是向上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