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散文:农家土屋(不得转录)
走进甘肃农村土房子散文
走进甘肃农村土房子散文前几年看到村小学没有改造的危房,我就想起了老家的土屋,它像几粒故乡人司空见惯的荞壳,立在一片树木掩映中的黄土坡下,灰暗、窄小、封闭。
脱落的泥皮掉在日子的背后,悄无声息,风雨创伤的土块裸露在岁月深处,阳光的纸片捂着痛处,沤黑的墙头苍青的苔藓是时间的颜色,瓦椤上长出的一株冰蕻撑起土屋生命的旗帜,而从屋顶上冒出的炊烟,是它活着的全部底气——这便是土屋的面容、生存的境地以及它内敛的价值,更是我长久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
土屋除了屋顶门窗用些木料外,其余都是用土垒起的,准确地说应该称其为土木房子。
盖土屋时,先在左右及后背打三堵土墙,等土墙干透后再在墙上坐上早已打好晒干的土块,我们叫它胡墼。
坐胡墼时两边墙上要砌成坡度,前檐墙全部用胡墼垒起。
接下来就是立木、安门窗、挂椽、摆栈子、草泥封顶,最后撒上瓦片,一个“一泼水”土屋的毛坯子就算做成了。
只有用细泥抹成光墙,再盘一个能睡五六个人的大通炕,土屋才算盖成了。
土屋虽土且陋,但厚厚的土墙和干燥的房顶,使得它冬暖夏凉。
住在土屋里的人们大多数一生都与土打着交道,土地里刨食,土路上行走,土屋里生息,于是他们都与土结缘,土屋里也就藏着他们的心事,他们的秘密,他们的盼头,他们的酸甜苦辣……他们爱惜土屋就像爱着自己的生命一样,虽然他们的生活中离不开土,但他们却拒绝人世间纷杂的尘埃,只要有时间,总会把土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只要有空闲,他们总会在掉落泥皮的墙壁上抹一杴泥,在漏雨的地方重新摆好瓦片,及时的修缮和精心的呵护,使这些土屋在风吹日晒雨打雪侵中,顽强地站立着,为他们撑起一个温暖的家,一片生存的蓝天。
我就是出生在这样的土屋里,土生土长注定了我对泥土有着切肤之爱,那些金土土银土土像云南白药一样曾经撒在我划破的伤口上,止住了童年的血岁月的痛;一坨热炕的养育牵扯出我对土屋的缱绻之情,那呛人的炕烟味和熟悉的汗腥气一遍遍熏陶感染了我的性情,甚至成了流淌在血脉中的潮音,让我一遍遍绾着关注农村、思念故乡的情结。
田边小院散文
田边小院散文乡下人家的.房子有前院和后院。
他们喜欢在前院搭上瓜架,种上葡萄,让那些碧绿的葡萄藤左绕一圈右绕一圈攀上棚架,等到秋收的时候藤上便结出酸甜可口的葡萄,它们一个个水灵灵的,犹如紫色的水晶一般。
棚架在夏天的时候还能撒下绿荫,整个夏天这里都洋溢着孩子们的欢笑。
有些大户人家给自己的后院里养上几头牛,有奶牛、耕牛等,有些小孩把床单铺在牛背上当鞍,但是牛儿们并不生气,你看它们高高兴兴地驮着小孩在后院观赏美景。
这些牛儿个个神气十足,仪态端庄,像贵夫人一样,即使有顽皮的孩子用石子和鞭子吓唬它们,它们也不吃惊,好像已经看穿似的。
乡下人家吃饭很讲究,必须吃完,吃的干干净净,因为他们常说:珍惜粮食不浪费,节约饭菜好习惯。
在我去吃的时候从没剩过,因为他们的饭菜堪称色香味俱全。
我最喜欢吃他们做的水饺,首先把面和菠菜混在一起,把面染成绿色做成饺子皮与大肉包在一起,下在羊肉汤里,吃起来香喷喷的。
我喜欢这自然、朴实,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小院。
我算得上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出生在农村,成长在农村,也一直生活在农村。
因此,多少年来,我对于农村的生活,常常是因熟悉而眷恋,因眷恋而深爱着。
而就在这眷恋与深爱之中,最令我感到欣慰的,就是在农村里生活,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院。
你可别小看这个小院,它可是让农家人留下欢声笑语、快乐与幸福最多的地方。
每到冬去春来,冰雪融化,在北方的农家小院里,就会盛开着各种的花:梨花开了,白的如雪;桃花开了,粉的可爱;杏花开了,艳丽多姿。
那一树一树的花儿,五颜六色,芳香怡人,开在枝头。
有的满面含羞,宛若少女;有的婀娜妩媚,令你遐想;有的风姿绰约,春意撩人。
除了这些,还有房前屋后的花花草草,该开的也都开了,该绿的也都绿了,它们彼此间相互辉映着、衬托着,就如朱自清在他的《春》里写到的‘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花赶趟儿’。
清晨踱步在院中,到处都是鸟语花香。
真可谓是花开满院迎春来,东风阵阵沁心扉,让你足不出户而之春了。
农家小院的散文
农家小院的散文农家小院的散文大山深处有人家,人间烟火不间断。
今年“双节”前夕,我受母亲的委托,将自家侍弄的葡萄送给一位最亲密的远房表叔。
表叔也是我多年的朋友,由于都占了点“文字”的边缘,我们已经成为“忘年交”,那种亲密无间的情谊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我骑着电动三轮车,经过小镇的十字路口,往东走,在普兰店市第九中学边陲有一条羊肠小道,我径直走了进去,山路很陡峭,我骑着车子缓慢前进,当走到半山腰时,便来到了表叔的家。
正好表叔往下走,他看见我来了,是那么得高兴,帮助我推着车子,在通往他家的坡路上,表叔铺了几块三差不齐的石板,车子便在他家的门口停了下来,我来过好几次他家了,没太注意观察。
在这个秋高气爽的季节里,我再次走进这个农家小院,别有一番风味,心中产生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我观察着,体验着。
这是一座真正的农家小院,六间瓦房,两个门,墙面上都是用混合泥刷成的,没有格外的'装修,窗明几净的塑钢门口显得格外耀眼夺目。
房前面有个不高不低的台阶,台阶两边还有用白钢做成的扶手,上边有个小门,出入自如,台阶的边上都镶上了白白净净的护栏。
院落的两旁都盖上了偏厦子,一些防水的物品都放在里面。
我观察着,体验着。
这是一座正宗的农家小院,在通往台阶的小径上,都是用石砖铺成的,一米多宽,走上去,轻轻的、柔柔的,好像灰色的地毯,一种亲近的感觉油然而生。
小径的左边种上了向日葵,矮矮的秸秆,绿蓝相间的盘子下坠着成熟的瓜子。
小径的右边都是萝卜、白菜、香菜等常用的绿色产品,绿油油的一片,一切都是那么丰收在望。
我观察着,体验着。
我临走的时候,表叔上山摘了几个瓜叫我拿回家,我这才注意到,在山顶上,安波镇政府修了一座庙,庙底下都是表叔自己的自留田,都种上了玉米,周围栽上了瓜,现在已经是丰收的季节,红彤彤的玉米穗子挂在秸上,绿绿的瓜笑弯了腰儿……表叔是个半拉农民,曾参了军,当过中学语文教师,在小镇政府里当过文秘和文化站站长。
还有一对双胞胎儿子,如今,都成家立业,在大连住进了楼房。
老土屋是我的百草园 散文
老土屋是我的百草园散文我的“百草屋”就是故乡的老土屋,小时候,我在那里度过了许多美好时光。
老土屋并不是很大的屋子,里面有很多野草,其中有一种,我们小孩儿把它叫作“臭花苗”的,长得非常茂密。
那是一种很怪异的草,开着小白花,当你把它揪在手里,手上就会沾有一种难闻的气味儿,它们密密麻麻地长在墙根儿,悄悄地生长着,大人们对它们不屑一顾,只有我们小孩儿才偶尔会掐它们的一两朵花,架在手上吹着玩儿。
老土屋里长着不少的树,有枣树、椿树、槐树,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则是梨树和另一棵杜梨树。
每当春天到来,大地复苏时,梨树便开满了一树的白花,在老土屋的众树之间显得非常扎眼。
它的躯干可不象它的花那么美,又矮又弯曲,还没有站直身子就生出了两个枝杈,顶起了与身子颇不相称的树冠。
当秋天挂起梨子的时候,就是我最烦恼的时候,我看着小梨在一天天长大,当有鸡蛋大小时,村里的小伙伴们就开始偷偷地用石头往下投小梨了,倘若在屋里正碰上我们家的人,他们便会发一声喊,越墙逃散。
所以我至今不能回忆起吃没吃过那棵树上成熟的梨子,即便吃过,那也是个头很小、皮很厚,吃起来很涩的那种梨。
后来父亲便把它刨去了。
杜梨树生长的时间要长得多,有小瓮口般粗细,据说它已有几十年的树龄了。
至今我还记得站在它下面,听风吹过树叶发出的那种声响,那是一种自然,是一种天籁,我感觉,在我五六岁时,我已听懂了,并且感受到了那种美妙。
后来,大概在母亲去世不久,家里的生活发生了困难,父亲把它刨了下来,让我一个会做木工的表哥锯装成面板卖掉了。
我记得它的身子在土下面还有一米来深,上面已长出了一些根毛。
屋子里的树多,夏天里就有很多荫凉,父亲常搬着躺椅在树下午睡。
我则在傍晚时,在地上或树上找知了猴,有时能抓十来个,用碗扣在窗户台上等着它们变知了。
椿树上常有一些象虫,我不知它学名叫什么。
反正它的外形很有点像大象,只不过它的身上长着一些红斑点。
这种虫子很会装死,我和小伙伴们常从树上抓几个放在地上逗它们玩。
土房子及其他(散文)
土房子1997年我出生在靠近河滩的一间土房子里,而后的数十年里,和庄廓院里的芍药牡丹一同长大。
牡丹在时间的催化下日渐丰满,用一棵树的姿态占据了庄廓的一角,在干涸的土地里日复一日地延续着生命。
芍药也每年春天发芽,夏天开花,冬天就成了一墩枯枝,被爷爷点一把火烧了。
土房子在我们一家人居住的时候,凡是不种菜不堆放杂物的地方,都被我们过来过去地踏成了平滑而坚硬的地势,虽然屋子的角落里有几个老鼠洞,台沿底下有几个蚂蚁窝,漏瓦槽下面有一个被雨水冲刷的浅坑,但是吹风或者人走过的时候,几乎扬不起一丝尘土。
我们身上的尘土来自于庄廓以外的田地、小路,还有烧柴、麦捆和一天也离不开的农具。
都说庄廓是养人的,其实是人在养着庄廓。
后来,我们离开了,庄廓在几年不住人的情况下扬起了一星半点的土。
那些扬起的土里有我奔跑的脚丫,也有机械辗过的痕迹。
它们在没有人的空隙里毫不客气地落在土房子的角角落落里,包括曾经视若珍宝的面柜上,和散发着霉味的粮食上。
它们才不会管土房子孕育了几代人,才不会理土房子经年久月的存在,没有了人,一切就好像不存在一样。
土房子及其他(散文)■刘永霞菁菁校园100土房子里出生和逝去的人就好像是院子里一季一季长出的植物,总会有新的一部分去替代。
庄廓院里几乎没有树,家里的老人认为院子里兴土是不吉利的。
芍药牡丹是母亲嫁过来时从娘家带过来的,起初种在院子里的时候也还是幼小的苗,用一两间土房子构成的庄廓显得有一些空旷、寂寥,即便是栽种一些作物也觉得院子缺少了灵性,于是牡丹栽种也没费多少功夫。
只是不曾想牡丹的根一扎便是二十几年,人也没想过会在牡丹之前离开这个院子。
庄廓院在不住人的时间里以惊人的速度老化,椽子间存在的不再是灰尘,是一些密密麻麻的虫眼,它们用不同的姿态表示着土房子被丢弃之后的面目。
有时候梦里出现的土房子与眼前是截然不同的。
墙围子、面柜、陪嫁箱子,好像这些东西比土房子存在的时间更要久远。
芍药牡丹在没有人照料的时间里开得比人在院子里时还要繁盛,好像花取悦的从来都不是人,是日复一日无法回得去的土房子。
那段岁月的土院墙散文
那段岁月的土院墙散文那段岁月的土院墙散文苍茫、广漠的大平原上,有一条小河,曲曲弯弯,自西向东流淌而去。
小河边上,有座村庄,像华北平原上无数个村子一样,很普通,不显眼。
村子里,到处都是土屋土墙土打的院落。
这些土墙,有的用土坯垒砌;有的用麦秸泥一层泥一层土慢慢踩高;有的直接用两扇门板,直接填入湿土,夯实,然后把门板提高再填土夯实,把土墙逐渐打起来。
一起起厚实的墙,一座座敦实的土房,构成了朴实的村庄。
无论是土坯的坯墙,泥巴踩出的踩墙,还是土打的夯墙,都是筑成村子的主体的墙。
从夯实的地基上开始,打墙的汉子们挥汗如雨,从不懈怠,那土墙就一寸一寸地往上长。
逐渐长高的土墙,便围成了一个家,留住了一家人温暖。
这厚实的土墙,阻挡着冬天彻骨的寒冷,阻挡了外面的不安,让这个家里的人,都感到了有家的温暖、安全的湾港。
有了土墙的围墙,也就有了一个温暖、安逸的家。
有了家的人,便逐渐有了建设自己的财产的梦想。
首先是这家的老人,在院子里喂一头猪仔儿,再撒几只鸡鸭鹅,不是为了当做宠物,来陪伴玩耍的孩子,而是养大了,为了它们能够下蛋。
鸡鸭鹅是庄户人每家必不可少的家禽,不为了吃它的肉,就指着它们下了蛋,去集上卖了,换些零钱,买回急需的火柴和酱油盐醋。
还有一只狗,那只从五奶奶家抱来的小黄狗。
猪仔儿喂到过年,也长不了太大,贫苦人家,哪有多余的粮食给它吃?只有家里的孩子去割来青菜嫩草,填饱它饥肠辘辘的肚子。
等着过年时卖掉,能换回或多或少的钞票,那个过年的年货,便有了着落。
初来乍到的小狗,开始觉得很害怕,蜷缩在狗窝里,瞪得很大很大的眼睛,恐惧地看着陌生的人们。
等到夜深人静时,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吱吱叫着找妈妈。
夜里吵得不能睡,累了一天的庄稼汉,翻个身,继续酣睡,呼声如雷,还做他高粱地里的美梦。
而女主人,却心生怜悯,起身去灶头掀开锅盖,摸摸窝头,舍不得,又摸到一块被烤糊了的糊饼子,转身来到院子里,丢进晚上才给小黄狗垒砌的狗窝里。
吃了糊饼子的小黄狗,不再吱吱地叫,安静下来。
篱笆墙的农家院儿散文
篱笆墙的农家院儿散文
篱笆墙的农家院儿散文
乡村中用篱笆墙围起的一个个农家小院儿已经有很久远、很长的历史了,一直长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时,还像歌曲《篱笆墙的影子》唱的那样长!那时我们这儿仍有很多的农户家用秫秆、苞米秆或是树枝围起的篱笆墙的院儿,我们这的人们给这样的篱笆墙统称为架障子。
这样的篱笆墙的障子,经历了一年的春夏秋的风吹雨淋后就已经破破烂烂了,特别是埋在土里的根部已经腐烂,这样到了冬天时家家户户的.篱笆墙的障子就几乎全破损,家家就只好把破损的障子当成柴火烧了。
篱笆墙的障子一没,就出现了好几家,甚至是半个街人家的院儿都连成了一大片,这时看上去村里就更像个破大家似的破破烂烂的!
所以那时每年一到开春地化通了时,家家都要架障子,即便是有的人家的界墙是用石头砌的,但院儿里种菜的园子也得架障子,这是为了防止自家或是邻居家散养的鸡、鸭什么的进园子祸害。
记得那时我们这儿的各个村里看不见谁家有安装铁大门的,那时最好的大门是用木板或是木棍弄的,也有的人家大门是用秫秆勒的,更多的人家就干脆没有大门,院儿就常年那样敞开着。
那时的人们常这样说:反正家里也没啥值钱的东西,到了没粮食吃的时候就连老鼠都饿跑了,别说是小偷了。
如今星星还是那星星,月亮还是那月亮,可如今的乡村啊为啥就变了样?家家漂亮的住房农家院儿安上了阔气的铁大门,当年用篱笆墙围成的破破烂烂的农家院儿的影子再也没影了!。
土屋
土屋
最近几天总是看到有些朋友发布有些关于儿童节的信息,不禁让村长偷偷回想了一下那早已经逝去的童年。
我的童年是什么样子了?
20年前吧,那时候村长还年轻也曾有那转迅即逝的童年,我们的童年的是什么样了?于是村长翻看那已泛黄的记忆,努力的回想20年轻的童年我在做什么?记得那时候条件还是非常艰苦的,父母在自己的勤劳奋斗中,盖起的三间土房,也是我那遮风挡雨的居所,那也是存在我记忆里的一个家。
三间屋正中间是堂屋,靠左边的卧室,被土墙隔成了两个,前面是父母住的,后面是我和姐姐的房间,靠右边的前面放着一些农具和其他杂物,后面是厨房。
这个家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每逢下雨天,父亲总是要时不时的冒雨在家周围转悠,我曾好奇的问目前为什么,母亲说父亲再检查有没有渗水和积水,免得把房子冲坏了或泡坏了。
我就是在这个土屋中,度过了我的人生的第一个10年。
三间土房散文
三间土房散文三间土房散文在我的案前,放着一张旧照片,那是我们的全家福——白发苍苍的母亲和她的七个儿女们,在自己的旧居前的合影,三间破旧的土房和她的主人们永远定格在历史的镜头中,让我思绪万千。
我们的祖辈并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遗产,我们的父亲,一个辛苦了半辈子的中年汉子,在他的`儿女们尚未长大成人,父母健在时,撒手而去了。
撇下了我的母亲,一个正值中年的家庭妇女和我的五个姐姐、一个哥哥,七个孩子七张嘴,每天张着嘴要吃饭,母亲愁得头发都发白了,萝卜、野菜、棒子面、红薯面,一日三餐凑合着吃,那时候,由于饥饿的缘故,吃什么都是香的。
吃的好凑合,可住的问题却难倒了母亲,当时,我们住的房子是借住别人的,而分家时分给我们的房子,早在家里揭不开锅时,被爷爷典当出去了,望着一家人拥挤在别人的一间屋子里,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母亲暗下决心,咬紧牙关,再难,借钱也要把房子赎回来!于是,母亲开始四处奔走,请人说和不成,又亲自到人家家里,说尽了千般好话,经历了许多磨难;遭受了无数次挫折,跑断了双腿,磨破了双嘴,在由于年代久远,法院不受理,在状告无门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力量,用东拼西凑,高于原价十倍的价钱,以舍掉一间房子的代价,把房子赎了回来!“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家了”!记得赎回房子的那一天,我们都高兴得跳了起来,众姐妹忙到那房子去打扫屋子,当我们走进院子,傻眼了,这是三件什么房子呀:窄窄小小的院子,低低矮矮的小屋,院子里的地比屋子里的地还高,一进屋跟下坑似的;几根破旧的大梁横卧在屋顶,眼看要塌似的,摇摇欲坠,幸好有两行垒起来的垛子顶着;四壁墙上一动,哗哗地往下掉土……见我们呆呆地站在院子里,母亲过来说:“先凑合住吧,等将来咱们条件好了,我们盖楼房。
”母亲的话,给了我们一线希望,是呀,房子虽破,毕竟是我们遮风挡雨的港湾啊!大家转忧为喜,张罗着收拾自己的屋子,我们把房子里里外外打扫的干干净净,把墙上贴上年画,屋子里布置得喜气洋洋,最后,还不忘在院子中央贴上个观音菩萨,希望来年能给我们带来好运气!记不清我们在那三间土屋里度过了几个春秋,只记得,每逢下雨时,屋子里摆满了盆盆罐罐,外面下大雨,屋子里下小雨,院子里的雨水倒流进屋里,屋里泥泞不堪;外面挂大风时,屋子里进冷风,桌子上,床上都是土;下大雪时,两边高处的房子上的雪,都被飘落到低矮的屋顶上,屋顶上被压得厚厚的一层雪,仿佛要压塌似的……我们熬啊熬,坚信“房子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
乡村记忆:老家老院(散文)
乡村记忆:老家老院(散文)老家老院我的老家在农村。
农村家庭都有个院子,我家也不例外。
刚搬进去时,院子一片荒草戚戚,没有围墙。
秋收后,父母用那一季的玉米秸杆竖起了三面纸老虎“围墙”。
那些秸秆要当柴火做饭,还要喂羊。
一冬天下来,围墙越来越单薄,父母又用枯树枝围了一圈。
那道篱笆墙用了好几年。
父亲会唱戏。
壮年时,他常年跟着剧团在外地演出,很少顾家。
他热爱生活,不甘平凡,却阅尽人生艰辛,饱尝戏里奢华,戏外人生的炎凉。
步入老年,他才停止漂泊,像飞倦的鸟归巢一样。
他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他的庄稼和院子上。
种植了几亩果园。
像侍候孩子一样,照顾这些果树。
三年后,果树挂果。
1999年,父亲用卖苹果的钱买来红砖,盖起了高高的围墙、门楼。
门楼上立一匾额:上书木刻的四个金色大字‘祥麟臻圃’,右下方小字落款,一九九九年夏月。
这是满腹才华的父亲对这院子所寄予的最大的希望和寓意了。
至此,小院算是走完了它的青涩童年,步入强健的中年。
院子里种了桃树、杏树、柿子树、葡萄树等。
春有百花,夏有凉风,秋有果,冬有雪,四季分明地在我们家的大院子里变换。
一方小院,被他经营的浓郁而热烈。
葡萄树是我从学校要回来种在院子里的,同时要回来的还有芭蕉。
一时间院子里姹紫嫣红开遍,热闹非凡。
那时,我们都像蚂蚁搬家一样,为院子的繁盛添砖加瓦。
我最喜欢秋季的小院。
夏秋之交,紫红的葡萄挂满枝头。
那时还在教书的我,一到星期天总是飞奔着回家,拿来一只小盆采下,细细的洗好,拿一颗放在唇齿间,轻轻的咬破皮,顿时琼浆玉液溢满口中。
父亲很少吃,看着我们吃,他总是非常高兴!年轻的时候不知家的好,把它当成牢笼,一心想飞。
一旦到离开他的时候,才体会到撕心裂肺的痛。
我结婚那天,无意间抬头,看到。
堂屋门楣上贴着大红对联,有一副横联:良辰美景,是父亲手书的。
我仰天似自言自语:良辰美景奈何天……姐姐不解的凝视我好久……离开院子时,我感觉自己就像一根树枝,被硬生生从大树上折断。
时光流逝。
为了生存,又去南方漂泊。
关于农家小院的散文
关于农家小院的散文那时候,在农家小院里,有四样是不可缺少的,鸡屋子,狗窝子,咸菜瓮和石磨,几乎是家家户户都这样,那么有哪些描写农家小院的散文呢?下面是有关于农家小院的散文,欢迎参阅。
关于农家小院的散文:农家小院花儿仰着迷人的小脸,风儿划着轻快的舞步,萤火虫在草丛中转悠,轻轻地呼唤着你的小名……这就是令我最喜欢的农家小院。
奶奶家坐落在一座大山脚下。
那座山就像一个士兵,守卫着乡村。
屋后种着纤纤的垂柳,生得一副秀气相:“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细细的树枝,嫩嫩的细叶,随风飘逸,纤俏的身影在微微地舞动,颇显几分灵气。
屋前有个大大的菜园。
奶奶总爱在菜园里种上新鲜的蔬菜,或种绿茵茵的青菜,或种水灵灵的白菜,或种红彤彤的西红柿,或种小灯笼似的青椒……奶奶种的蔬菜,我们都爱吃。
因为这些菜没有使用农药和化肥,是真正的“绿色蔬菜”,是城市里买不到的无公害蔬菜。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来临时,奶奶家的大公鸡,亮出那洪亮的歌喉,它在催农民伯伯去地里劳动,它在催小学生早早起床读书。
窗外,可爱的小鸟已立在枝头不时地歌唱,有的在枝头上跳跃着,有的在院子里飞来飞去,有的欢快地叫着,歌声回荡在农家小院。
傍晚时分,我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
又看着那晚霞一点一点地退去,聆听树叶沙沙的耳语,透过叶隙欣赏那斜阳洒落在地上的斑斑点点,嗅着泥土的芳香,那种沁人肺腑的感觉,让你飘飘然。
夜幕降临了,幽蓝幽蓝的天空中点缀着无数小星星。
这里的星星似乎远比我们城市的星星还要多,还要亮。
远处时不时的传来几声狗吠,夜间的昆虫也开始游荡,萤火虫提着灯笼在院中转悠。
院子一下子变得安静起来,丰富起来。
花儿、风儿、萤火虫在夜晚渐渐沉睡了……关于农家小院的散文:农家小院从春节至今有近两个月的时间了,我想不是时间过得那么匆忙,而是一颗不安定的内心在作怪吧!既然小弟在外无所事事,就和我一起在家把房子整理整理。
这小子最怕我了,可能是小时候被我打怕了,在这一点上总会有些自责。
【四年级作文】农家小院
【四年级作文】农家小院“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这诗句说的是农村人家都很勤劳。
是啊,这从农家的小院子也可以看见一斑。
农村家庭基本上种植蔬菜。
在门前种一些绿色的大白菜,上面是黄色的,下面是白色的。
它烧起来有甜味。
他们还在院子的空地上种了几棵绿竹。
夏天,那些绿色的竹子是荫凉的。
你可以坐在椅子上,从井水里取一个西瓜,倚在绿色的竹子上,与家人和朋友聊天,同时吃甜西瓜。
不用谢。
现代的农村人很爱美,不仅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还会种上各种鲜花。
春天,这里百花齐放,每一朵花都争奇斗艳,生怕自己被人挤到最后,主人看不到自己的艳丽,客人看不到自己的热情。
房子后面还有一些牲畜、鸡、鹅和猪。
它们要么睡在猪舍里,要么在各种各样的树间飞来飞去。
他们和睦相处,从不打架。
每天早上,公鸡都会站在屋顶上,叫着“哦哦哦”,叫着太阳东升,叫醒熟睡的人们。
夏天到了,杨梅树结满了树枝,一颗颗杨梅又大又红,特别诱人。
摘一颗放在嘴里,又甜又多汁。
假如有人来做客,农家人会热情地摘下一筐杨梅,馈赠给客人。
这时,在院墙外的田野里,金色的稻子就像金色的地毯。
它一被风吹动,就会泛起金色的涟漪。
太阳一出来,金光就直射天空,一派丰收的景象。
当然,每位农家都会养一两头狗。
我老家就有一只狗,叫大黄,每次我回乡,它都会跑过来扑到我身上,叫我跟他玩飞盘。
我把飞盘一扔,它就会敏捷地飞奔而去,稳稳地用嘴巴咬住飞盘,然而跑回来给我,真是个乖狗狗。
农家庭院里,有热情的农民,美丽的风景和许多美味的东西。
欢迎来到农家庭院。
土屋不再散文范文
土屋不再散文范文一直以为,最具乡土气息的建筑是土坯房。
那曾寄住着乡村灵魂的土屋,也曾予我无尽的温暖。
土屋朴素而简单。
它的地基是绝对夯实的,这才保证了土屋的稳重方正,秋末收割完剩下的牛羊不吃的秸秆,是构建墙体的最佳材料,和特制的粘土混在一起,便成了土屋坚硬脊梁上的骨骼筋脉。
尤其房顶最具乡土气息,河中的草苇被精心剪裁成合适的尺寸,编制成席面,再抹上蜡油,盖在土屋上,便成了最实用的房顶,远远望去,还泛着青色的席面犹如一匹丝滑的绸缎披在土屋的肩上,为整个小村庄平添一抹生机。
土屋是一份最温馨的记忆,洋溢着最难舍的情怀。
夏日,村庄是多雨的,一下就是两三天。
细如牛毛的雨丝,密密地斜织着,房顶笼着一层水汽,席面经过雨丝荡涤,越发得苍翠欲滴。
雨丝在席面凝结成滴,顺着斑驳的墙面,缓缓滑下,勾勒出一道道生命线条。
几缕炊烟袅然升起,房顶又罩在一片朦胧之中,在雨中定格成一帧祥和恬静的画面。
田里劳作的男人们扛着铁锹,走在泥泞的小路。
雨丝顺着宽松的领口,钻进衣服,凉丝丝的。
土屋悄悄地张开怀抱,屋里,女人关切地替男人擦干湿漉漉的头发;屋外,炊烟袅袅,细雨霏霏,土屋安然。
临近新年,一场冬雪仿佛是上天赐予土屋的一件新衣,雪花飘落,素洁一片天地,一棵树落尽了树叶,脱去生动,留下梦一般的剪影。
孩童们在雪地上跑着跳着,女人们从土屋里追出来给孩子们微皱的衣襟,男人在土屋肩膀贴上大红福字,鞭炮炸开的烟火照亮了土屋,温馨而祥和。
空气中弥漫着硝硫的味道,杂着年夜饭的诱人气息,在土屋房顶上氤氲成浓烈的新年气氛。
昏黄的油灯灯光从土屋眼角流露出来,欢笑声回响在土屋心中。
屋里,人们围坐在一起,举杯把盏共叙团圆,屋外,雪花飘飘,灯火点点,土屋欣然。
土屋精心地维系着这一份温馨,它渴望这样一个美梦,永不醒来。
然而,人们总是喜新厌旧的,于是土屋注定要消失在人们的视野。
人们开始喜欢上了红砖白瓦搭建的高楼别墅,于是土屋被无情抛弃,时间的车轮碾过一切,当发展之势展现出他不可阻挡的力量时,土屋在这摧枯拉朽的攻势下,土崩瓦解……如今,整个村庄像极了一座萧瑟荒凉的古战场,它在和时间的较量中一败涂地,于是时间以胜利者的姿态,搜刮一切,占领一切,摧毁一切,徒留断壁残垣,满目苍凉。
描写老家的散文
描写老家的散文老家是黄土做的,屋子是泥垒的,瓦是灰色的,房门是敞开的,老家的民风是淳朴的。
老家的院墙也是泥巴垒的,墙上仙人掌花是黄色的。
老家的屋子是油灯熏黑的,麻绳是灯下搓的,布鞋是用真情纳成的。
老家里一家办喜事,热闹了半个村;一家有难事,急坏了街坊四邻。
东家的狗叫唤,西家的狗也汪汪,老家的人是善良的。
老家的烧火棍是木头的,炊烟是飘渺的,相片是黑白的,相框是挂在墙上的,老家的生活是平淡的。
老家的镰刀是挂在窗棂上的,大蒜是挂在架子上的,笑容是挂在脸上的,烦恼和忧愁是埋在心里的。
老家,我的老家,就算走到海角天涯,你也会把我牵挂,你不会忘记我是你的娃......从老家到老家所在的城里20里,从老家到我长期工作的城市200公里。
不管在老家的人怎么想,对于我来说,在老家城里工作也等于是在自己家里工作。
可是我,曾经千百次地向往老家城里的工作,不管付出多少努力,始终是一个梦想。
我在年轻时,曾经天真的想过,老家的生活虽然自在,可是毕竟如同温室里的花朵,是不能经风雨见世面的。
于是,头脑一发热,毅然选择分配在当时四个小时车程的外地城里。
等到刚刚工作不到两个月,就感觉到自己的选择大错特错,我为自己的选择追悔莫及。
可是,生米已然做成熟饭,木已成舟,我已如风箱里的耗子,两头都不是好空气:在外地工作,处处不方便,别人大部分说的都是当地方言,只有我如贸然迁入的生灵,别人是难以信任你的:表现得不好,别人说你外地胚子,好不了的;表现得好,别人说你出什么风头,臭美。
加之老家的事情一点也关照不到,真的十分无耐。
有比较才有鉴别,我于是十分思念老家城里。
老家城里有我曾经学习过两个学期的学校,有我无数次进出的图书馆,有我很多亲如兄弟的同学,有我熟悉的恩师,有我攀登过多次的烈士纪念塔。
老家城里表演赣剧的旧剧场虽然早已经黄鹤远去、大楼再起,可我只要往这个老地方上一站,依稀能听见悦耳的乡曲乡韵。
我工作以后,我的父母及兄弟姐妹到过多少次老家城里,我已无法知晓。
小说土屋描写
小说土屋描写
来到土屋前,鸟瞰大地,一切尽在眼底。
它坐落在村子的北山上,每天都有大小朋友的光临,嬉戏,玩耍。
走进土屋,感到丝丝凉意。
这些洞口分列在四面八方,洞洞想通,是孩子们玩捉迷藏的天地。
洞内,还有一些废弃的木板,定睛看去,虽很简陋,但它就像一本厚厚的史书,记录着岁月的点点滴滴有的石门已经被巨大的石砖堵住,屏闭了史书。
但不难看出,石砖背后一定有许多曲折动人的故事。
在走入另一扇石门,仔细摸索,有些凸凹不平的痕迹,这仿佛是当年战争的证据。
再观察,墙壁上有一层层暗红的血渍,这又仿佛。
一个农村娃的记忆——土屋
【导读】墙是用来承重的,没有盖瓦,墙无重可承,十分脆弱。
这时,需要檩木上系绳,绳上系筐,筐里装土来压重。
等到横的檩子上钉了直的瓦板,瓦板之间铺了青瓦,墙得了压力,才得了安全。
小时候,我很羡慕村里那些用红砖建成房子的人,嫉妒那些红砖之上又建起楼房的人。
我讨厌我们家土砖垒成的墙壁和泥筑的地面,觉得它暗淡、灰多、落后。
等我长大了知道了买房不易,再来看这种冬暖夏凉的土屋,我心里十分佩服先祖们:他们在贫穷的境地里就地取材,抟土成砖,伐木做梁,智慧地解决了住房问题。
建房先要有砖。
选一块土质比较粘的水田,秋收时将稻杆齐土割去,露出平整干硬的泥地。
水稻收尽,油菜种完,爷爷每天早晚赶了牛去那块地里,套上石磙,一遍一遍地压着,边压边浇水。
几天以后,土质变得更密实,细缝都弥合了,整块地油光水亮的,就可以取砖了。
取砖要请人帮忙。
请一个瓦工师傅(不是做瓦的,是建房的师傅),在地里按土砖的大小,一行一行,一截一截地划出砖的痕迹来。
四五个帮工便用一种特制的直而薄的铁锹,蘸着水,按瓦工师傅的痕迹,将每块砖的四面裁断。
忙完这些,差不多就要吃早饭了。
早饭后,家人和帮工齐上阵,开始了重头戏取砖。
取砖有专门的工具Z字形的砖锹,。
一人手持砖锹的木柄,在后面把握方向发号施令。
木柄的前端系一根粗绳,七八个人紧握绳上的短棒,听到持锹人的号令拉,一起倾身用力,宽大的砖锹便在砖的底面割断了它与大地的联系。
持锹人喊一声停,大家放松绳子,持锹人端起砖锹,将湿砖侧放在一边。
取完一块,小孩子用水壶给锹面淋一点水,就可以接着取下一块。
到了十点左右,奶奶煮了米酒,带上碗筷,用竹篮挑到工地上,按照先师傅后帮工最后家人的顺序舀给大家喝。
在早饭和中饭之间的这顿小吃,称为腰中,是请人干活时的特餐。
小孩子喜欢它,因为它是野餐。
砖取完后,还要将它们垛起来,每一列都要上盖茅草旁开小沟。
等到第二年的冬季,它们全都阴干变得更硬挺,就可以用来砌墙。
除了砌墙盖瓦的瓦工师傅外,建房子还要请木工师傅来做门窗、削平木梁、检查屋面的斜度,更要请大量的亲戚朋友来做劳工。
家乡的土屋
土房小时候,家乡的经济还没有得到发展,建筑以土房为主。
放眼望去,清一色的茅顶、土墙,灰暗的格调,有一种莫名的压抑感。
每个家庭通常会有三间主屋,坐北朝南,其中的两间作为卧室,中间为客厅兼做饭厅。
主屋内的摆设异常简陋,卧室内各有一张木床,父母亲一侧,小朋友在另一侧;饭厅仅有一张低矮的饭桌,配上几张小凳子,靠着墙体对着正门的一侧还会摆上一张“八仙桌”,放上简单的茶具。
条件好者,会在卧室的一侧,放置一个红色的木箱子,多为主妇的陪嫁品,仅此而已。
卧室与餐厅之间通常会筑起一道土墙,或以秸秆相隔,或空落落的不去隔挡,依据各家的喜好而定。
有家庭条件好者,会另建两间侧房,通常是坐东朝西。
一间作为厨房,另一间储物,若家庭人口多,还可作为简易卧室,大多是老人居住。
房子建好了,理应还要围上院墙,但当时村民却没有建筑院落的习好。
家家房门敞开,户户笑脸迎人,显得光明磊落,豪气大方,邻里和谐,也算是穷得有骨气。
因为没有了院落,村民都喜欢在房前屋后种树。
夏天繁荫如盖,点点落阳洒下,一如斑驳的岁月。
空暇之余,大家搬张凳子,随意聚在某家的大树下,聊着那家长里短的香火之缘。
没有围墙还有一个好处,吃饭的时候,端起碗,可以从村头到村尾挨家尝个遍。
烟火的味道,更可以肆无忌惮地向外奔放。
东家土豆、西家豆角、南家腊肉、北家醋鱼,一鼓脑地在时光中炖成了一锅大杂烩。
土房的结构、大小、方位基本一致,不一致的是房屋的主人。
勤劳的、懒散的、勇敢的、怯懦的、精明的、憨厚的……不一而足。
许多故事,许多情怀,在这个小山村摇曳风姿,也在这个小山村落地成丘。
勤劳能干的主人,会定期对土房打扫、修葺。
他家的土房则会干净利落,让人视之心情愉悦。
这样的家庭,即便贫寒,亦会得到村民的尊重。
如若土房的主人好逸恶劳、游手好闲,则会得过且过,试想自己不修边幅,怎么会对土房进行维护。
他家的土房必定年久失修、残垣断壁、破败不堪,加之不务农事,又常和邻里相恶,村民惟恐避之而不及。
土房为上世纪七十年代前的代表性建筑,自土地包产到户后,村民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终于有能力改善自己的住房条件了。
土屋
土屋
我是一个农村的孩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
自幼便于这广阔的天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我眼里,无论多么美丽的高楼大厦,都比不上故乡那
几排破旧的土屋。
土屋前有一条细而长的水沟,将家家户户串联
起来。
水沟上用几块石板搭成一座简易的桥。
每
逢大雨过后,水沟便成了小溪,携着冲刷下的泥土,哼着欢快的歌儿流入屋后的田野。
在水沟与
土屋间有一小块儿土地,虽然只有那么一两平米,还不及一块门板大,却也被农民伯伯装点成了一
道亮丽的风景线。
有的种上了菜,有的栽上了花儿,一年四季绿意盎然,花香弥漫。
土屋土屋,顾名思义,就是用土垒起来的房子。
敦实的土墙,古作文朴的木门,层次分明的瓦,
油绿的青苔,是土屋显著的特点。
土屋由内而外
散发着那个年代下劳动人民所特有的朴实无华,
包绕着丝丝烟火气息,如迟暮的老人般安详可爱。
土屋的院子里总是会栽着一棵用来镇宅的老树,这些老树与土屋同生,伴着它们度过了几十年的
风吹雨打,棵棵粗壮挺拔。
无论是枣树、柿树还
是槐树,亦或是柳树、梧桐,皆生着繁密的枝丫。
放眼望去,只一排土屋,几棵老树,便遮挡了半
壁天空。
而沉寂的老屋,也因这无边的绿意染上
了勃勃生机。
土屋是古老的,是安详的,又是充满活力的。
土屋的朴实让人心安,土屋的淡泊令人陶醉。
土
屋不土,土屋是美的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创散文:农家土屋(不得转录)
原创散文:农家土屋(不得转录)江北语文网
农家土屋
孙守名
中国的古民居独具特色的不少,比如北京的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安徽桐庐一带的住宅、福建的客家土楼等。
这些古民居是中国悠久建筑史的代表,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
与此相比,鲁西南一带的农家土屋似乎显得微不足道。
不过,细细考察,我们却能从中发现独具特色的功能与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建材无外乎砖木土石,如安徽的古民居大都以砖木为建筑材料,周围有高大的围墙;再比如山西平遥的民居有砖拱窑洞和木构披檐。
而我在这里所说的农家土屋,其建材就比较单一,基本以泥土为主,木石为辅。
建筑农家土屋首先必须夯实地基。
选房址是个非常重要的系统工程,其最为关键的要求就是地址要处于地势比较高的位置。
当然也有相信风水学的,其实,在这里依风水选址也并不神秘,那些规矩与我们想像的大同小异。
选址后就要挖地槽,起初,鲁西南一带的土屋建制大都为三间,相对来说地槽不大。
挖好后要回填从别处选来的上好的土质,用木夯夯实,再用山石平铺好。
这样,土屋的建造就算暂告一段落。
建筑土屋也并非不需要砖石,只是当初人们缺乏开山取石和烧制土砖的技术。
那些生活在平原上的农家距离大山较远,取石又特别艰难,也是建筑房屋以土为建材的重要因素。
鲁西南一带的高山也不算少,但有些山是土山,也没有石头可取的。
因而,土屋的建造在这一带势在必行。
为了防水防潮,有些土屋地基上面必须用一些石块。
建造的时候,人们千方百计去搜寻一些相对完整的石材,有时甚至要出昂贵的价格去购买。
在过去来说,地基上垒筑一两层石块比较普遍,但要是能四五层,那就算比较富裕的家庭。
接下来是“挑墙”。
所谓“挑墙”,就是用和好的泥块将墙壁构筑起来。
“和泥”的过程相当讲究:先要挑选上好的泥土,再加上麻捻、稻草等,倒入适量的水后还要来回翻搅抄拌,一直到泥土变成了“熟泥”。
用铁叉挑起,筑放在已经建好的石块围墙上面。
“挑墙”一般三五个人为宜,墙壁一旦筑高了,下面的人只好用铁叉传泥,上面的人再用铁叉接住。
有时两人还要编出号子来,前者呼,后者应,也颇为有趣。
筑到相应的高度就要封顶。
封顶需要木材,鲁西南一带,树木种类繁多,选用时往往取木质密实的松木、榆木和杉木,但主要是柳木,杨木木质松软,一般不被选用。
做顶梁和梁头的相对要粗壮,半大小伙子合抱的那种才可以。
椽子也要选上好的,只是起初,人们没有经验,用些简易的木材搭建,效果相对就差些。
椽子架设后,用编织好的苇席搭盖,再用松土铺平实,随后用和好的稀泥抹平。
一层又一层,如法炮制,土屋的屋顶就算建成了。
一座农家土屋的建造非常复杂,大都要用十来个劳力一个半月的时间才能建成。
因而,建造房屋的主人家既要耗财又要耗时,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操心”。
过去,农家的孩子多,结婚后又要分开住,所以建造的房屋也相对多。
三两座这样的土屋建成,作为父亲的也就白发苍苍了。
农家土屋相对低矮、昏暗,唐代的冯渚就曾作《燕衔泥诗》说“尔莫厌老翁茅屋低,梁头作窠梁下栖”,这不能不说是农家土屋的弱点。
在建筑过程中为了克服这些困难,人们往往要在四壁开些窗子。
像三间的正房,前辟两窗,左右各辟一窗,后面开凿两个相对窄小的通光通气的孔道即可,这种做法比较普遍。
但也有例外,在山东曲阜一带,有些房屋的建造往往后墙开出两个大的窗口,当然,这些也就成了通光通风通气的重要通道。
鲁西南一带的农家小屋,大门一律是木质的,两扇对称,做好后用红漆或黑漆上好,外
观庄重。
从里面合封,门闩一闩,严实合缝,安全可靠。
土屋冬暖夏凉,居住起来适宜方便。
所以,这类土屋历史相对久远,堪与北京四合院媲美。
只是后来,攀比之风盛行,人们纷纷改建石质大屋,土屋也就渐渐销声匿迹了。
农家土屋更大的弱点还在于怕水怕潮怕地震,所以说潜在的危险也不容忽视。
北方的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大雨过后,水势不退,既潮又热,土屋长时间浸泡,势必会松散开裂,每年因为这种情况倒塌的房屋都有。
土屋建造技术相对较差,防震效果也不好,因而五级以上的地震往往能摧毁相当一批。
像《聊斋志异》中记载康熙七年六月的地震“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这对土屋来说,简直就是致命的。
土屋一座挨着一座连成胡同,胡同挨着胡同就形成了村落。
一个村落与另一个村落相对较远,但由于不断联姻,各种关系也就丝丝缕缕,错综复杂。
整个鲁西南的历史和文化,就是这样在土屋建筑的漫长过程中渐渐积淀起来。
农家土屋是时代的产物,它在鲁西南建筑史上应该有一席之地。
岁月流逝,土屋已经不再辉煌,但它曾经的价值和作用却永远也不能抹煞。
残阳下,荒草间,似乎还有它们若隐若现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