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 专题14 人类与环境的协调与发展例

合集下载

高三地理复习必备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

高三地理复习必备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

C.②③④
D.②③⑤
(4)在工业发展中我国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应注 意的是________(选择填空)
A.要减慢工业发展步伐,降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B.先大力发展经济,有一定资金积累后,再加大环保 投入,治理污染 C.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减小环境污染程度 D.我国目前环境质量较好,无须采取治理环境的措 施
(2)上图中 A—C 阶段的主要产业可能有________(选择
填空)
A.核工业
B.耕作业
C.钢铁工业
D.电子工业
(3)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处于 C 点以后,其原
因是________(选择填空)
①增加环保投入 ②工业技术进步 ③产业结构调整
④工业发展迅速减慢 ⑤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A.①②⑤
B.①②③
(6)实施清洁生产后,该厂( ) A.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 B.生产重点转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C.隔断了与其他工厂的工业联系 D.从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答案:(1)污染物、排污量减小,资源消耗减少,资源 的利用率提高,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且不存在污染 物转移 经济 环境
(2)河南省是我国粮食生产大省,原料丰富 有利于农 村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深加工,增加农民收入;缓解我 国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有利于大气环境保护;有利于解 决农民卖粮食难的问题
3.以实际生活的事例为背景,考查可持续发展在具体 社会实践中的应用。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2.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①人类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________。 ②人类活动的________要排放到环境中。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 代品的再生速度。 ②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_____。

高考地理复习—— 人类与环境的协调与发展

高考地理复习—— 人类与环境的协调与发展

专题14 人类与环境的协调与发展高频考点考情扫描环境问题2011年安徽文综卷27~28题,2012年安徽文综卷35题第(2)问,2012年江苏高考卷17~18题,2012年四川文综卷4题,2012年山东文综卷34题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2012年浙江文综卷1题,2012年天津文综卷13题第(1)(2)问(2012·江苏高考,17~18)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随着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逐步改善,秸秆利用问题日益突出。

下图是“秸秆利用方式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2题。

1.既能提供生活能源,又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的秸秆利用方式是()A.①B.②C.③D.④2.在农田里大面积焚烧秸秆的影响主要是()①引起大气污染②造成资源浪费③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④阻碍农村能源结构调整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3.〔2012·天津文综,13(1)(2)〕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二氧化碳排放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1)下图中甲省的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什么?请列举两条原因。

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布示意图a城市应对矿产资源枯竭问题,更加重视发展旅游业。

(2)请填表说明,发展旅游业对促进a城市持续发展的作用。

考向前瞻1.今后高考对本专题内容的考查仍会以区域图、关联图及文字材料为线索,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问题的分析,考查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本专题出现的焦点可能仍以关注环境问题为主,考查环境问题的成因、表现、危害及治理,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

热点突破一、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例1】(2012·吉林重点中学一模)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江西省1990~2005年的“三废”排放变化特征(1)江西省21世纪工业废弃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的是()A.工业废水B.工业废气C.工业固体废弃物D.没有(2)江西省工业废气排放量在21世纪迅速上升的原因不可能是()A.城市发展使绿地减少B.东部地区产业升级,把部分产业迁往江西C.机动车增多D.完善能源消费结构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江西省21世纪工业废弃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的是工业固体废弃物。

高考地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复习最新版最新版

高考地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复习最新版最新版

生态 农业
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充 分发挥生态经济效益以促进持续增产的农业经营方式。使农业区形成 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良性生态系统,如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
适度 适度消费提倡满足基本需求条件下的适度、适量消费,减轻对资源、 消费 环境的压力、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 4.解决的措施和建议。针对环境问题的 原因、危害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错施,这 是对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 培养与训练。
• 对于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可分不同的环 境问题采取不同措施:
• (1)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 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 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 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 际合作。
•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 的主要途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 本专题从考查形式上看,多以文字材料或 统计图表等方式呈现信息,侧重考查重大 环境问题或可持续发展问题。复习时以某 一重大环境问题为材料,详细分析其成因、 危害及防治措施,提高提取有效信息、运 用相关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二、解答有关环境问题试题的基本思路
• 解答有关环境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 1.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首先 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资料判断出 环境问题是什么,属哪种类型(生态破坏或 环境污染),它的表现特征、分布等。弄清 环境问题的类型,便容易与自己已有的有 关环境问题的知识结构进行联系。
• (2)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 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 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加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地理高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题训练(附答案)

地理高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题训练(附答案)

地理高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题训练(附答案)地理2019高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题训练(附答案)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下面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题训练,请考生练习。

1 读下面两幅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生产活动图,完成(1)~(2)题。

(1)图反映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A.采集与渔猎B.耕作与灌溉C.采矿与冶炼D.建坝与筑路(2)图所示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A.崇拜自然,恐惧依赖B.改造自然,开垦土地,兴修水利C.征服自然,成为主宰D.人地协调,顺应自然【解析】两幅图均取自教材,甲图反映了东汉时期典型的农业文明,乙图则反映了19世纪的工业文明。

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主要通过耕作、灌溉、施肥等技术手段,作用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生产出稳定而可靠的食物。

工业文明时期,科技进步、生产力飞速发展、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提出征服自然的口号。

【答案】 (1)B (2)C【解析】第(1)题,根据环境问题的分类和发生原因进行分析。

第(2)题注意理解节能减排、低碳经济是针对全球气候变暖提出的应对措施,需联系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原理进行分析。

【答案】 (1)图中环境问题分两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酸雨现象和河流水污染属环境污染,沙漠化、水土流失属生态破坏。

原因:人口增长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以及生产生活中向环境排放废弃物数量超过环境净化能力。

(2)气候变暖。

人类大量消费煤、石油等矿物能源,向大气中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同时破坏热带雨林,使森林面积减小,减弱了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致使大气增温,气候变暖。

针对训练2 读下面漫画,回答(1)~(2)题。

(1)漫画中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A.水资源短缺B.全球变暖C.生物多样性减少D.沙尘暴(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这种环境问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突出B.造成这种危险的人为原因有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C.除中国外,这种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还有北非、西亚、美国、澳大利亚D.为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必须禁止人类的开发活动解析第(1)题,漫画形象地展示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危险,树没了、沙来了,因此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沙尘暴。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

主要问题
具体措施
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的勘探等)和“节流
资源短缺 ”(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的循环利用等)两个方
面入手
知识点三: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 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减轻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 转变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与生态农业。 ◇ 实现资源、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体系。 ◇ 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和消费观。 ◇ 加强国际合作,明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控制人口规模是协调人地关系的最紧迫的任务。
数量

人口膨胀
人口激增与膨胀
环境 问题
不严重
环境污染、生态 地理环境趋
破坏,威胁人类 于恶化
的生存
公害泛滥,人类开始 认识环境问题、逐步 解决环境问题
2.可持续发展 (1)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 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 会可持续发展。 (2)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三个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
4.环境问题解决的措施和建议
主要 问题
具体措施
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废弃 环境 物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 污染 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的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要加
强国际合作
生态 根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破坏 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追求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人文地理3.4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人文地理3.4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

基础梳理
基础梳理
基础梳理
基础梳理
二、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的实质:发展问题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的理解
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代际之间的纵向公平性,人类生存与其他物种生存
的公平性,各国有权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环境造成损害,人类需要与子孙后代 共享资源和环境;
基础梳理
F
西南横断山区,云贵 亚热带的横断山区 高原西部亚热带丘陵 、云贵高原 山地区
土壤侵蚀(水土流失 ),森林破坏,物 灭绝,生物多样性锐 减
G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高寒地区
土壤侵蚀(冻融侵蚀 ,冰川侵蚀),草地 退化
亚热带丘陵 山地地区, 地质条件复 杂,坡度陡 峻,土层浅 薄,降水丰 富 高寒地区, 气候变化, 生态环境脆 弱
基础梳理
四、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特征
地区名称 A B 大兴安岭西侧 自然背景 大兴安岭西侧,内蒙古 半干旱草原区 主要生态问题 森林破坏、土壤侵蚀 (风蚀)、草地退化 草地退化,土壤侵蚀
形成原因
自然 认为 半干旱草原地 过垦,过牧, 区,降水少 过樵 降水少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 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荒漠绿 洲区
属半干旱内陆或春旱 严重地区
基础梳理反馈
(2017·昆明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二战后,因电力紧缺,美国大兴水坝建设,在20世纪60年代达到了高峰,大部分为私人修建, 水坝的设计使用寿命平均为50年。目前,一些水坝维护成本远远高于水坝带来的利益,美国正在拆 除部分老化水坝,下表为美国部分垮塌水坝造成的灾难。
属湿润低平原湖泊海 洋边缘地区
物种资源丰富 半湿润湿润丘陵地区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课件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课件

据图可知,20世纪70年代(1976年)大熊猫的 栖息地为一个整体,呈片状分布;到80年 代后期(1987年),可以观察到栖息地面积明 显缩减,且不再呈一个整体,碎片化严重;
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可以看出栖息
地面积增加,向北、向西扩展明显,且碎
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
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
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
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
解析:本题考查地理事物分布特征的描述。
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要描述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关键是
着重从材料和图中获取信息,20世纪70年代(1976年)到80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 人为原因。
年代后期(1987年):根据材料中“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 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可知,大规模 地砍伐森林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导致大熊猫的栖息地
答案: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 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
2019卷Ⅲ,1~2 2016卷Ⅱ,37
2015卷Ⅱ, 37(3)(4)
考点
命题情境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厨余垃圾处理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秦岭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环境问题
河套平原灌渠与乌梁素海污染
4
思维导图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 协调发展
5
01
生态破坏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6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陕西南部的
要准确表述出变化的特征。描述时先结合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项复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项复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项复习一、考纲要求运用资料,描述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解释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二、命题趋势往往以世界和我国重大环境问题事件或主要自然生态环境问题为背景,以选择题或非选择题形式考查主要环境问题的分布、成因和应对措施。

难度中等。

可能会以区域生态农业、清洁生产等循环经济图为背景,联系农业生产、工业地域、区域开发、国土整治等内容,考查可持续发展在具体案例中的措施和意义,强化运用人地协调观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体系构建四、直击考点命题角度一环境问题的类型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

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

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

据此完成1题。

1、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A.水土流失B. 沼泽化C. 土地沙化D. 盐碱化命题角度二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区域差异下图为“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和SO2多年平均浓度日变化曲线图”。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两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浓度一般在10时以后下降,其主要原因是()A.户外活动减少,利于污染物沉降B降水频率增加,有利于空气净化C.热岛效应增强,利于污染物扩散D.汽车流量减少,尾气排放量减少(2)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气SO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能源结构B.人口密度C.资源条件D.出行方式命题角度三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也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据此完成1~2题。

1. 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下列说法或做法中可以证实的有①“竭泽而渔……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而明年无兽”②历代各朝均大兴土木建宫殿等大型建筑③盛世滋丁,永不加赋④封山育林,定期开禁以保护繁育期的鸟、兽、鱼、鳖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 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我国首次引入了国外野生动物通道的理念,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了3种基本类型的野生动物通道。

14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讲义)-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14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讲义)-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14 人与自然地理环境协调发展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对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的成因:1.直接原因:①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②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

2.根本原因: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

(二)环境问题的类型及表现:环境问题包括: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

1.资源短缺。

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表现:煤炭、石油、天然气、土地、水、森林等短缺。

2.环境污染。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

表现: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

3.生态破坏。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过度砍伐 + 过度放牧 + 过度捕捞 + 不合理用水表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4.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全球10大环境问题:①气候变暖②臭氧层破坏③生物多样性减少④酸雨蔓延⑤森林锐减⑥土地荒漠化⑦大气污染⑧水体污染⑨海洋污染⑩固体废物污染但环境问题存在地区差异。

(三)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1.乡村和城市。

城乡之间环境问题存在差异:城市以环境污染为主;乡村以生态破坏为主。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以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为主;发展中国家以生态破坏为主。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1)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2)限于经济、技术水平,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而且在环境问题发生后,不能及时、充分解决;(3)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三、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考点14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考点14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我国南方降水丰富,有利于形成酸雨;我国南方为酸性
土壤,不利于中和大气中的酸性气体;南方多丘陵地形,且
风速小,不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有色冶金工业发达,酸性
气体排放量大。
(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清洁能源消费 比重;发展和利用清洁燃烧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 经济;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等。(答案合理即可)
③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 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④气候条件:湿润的气候易形成酸雨;干旱的气候易形 成荒漠化、盐渍化;大风天气易使污染物扩散
2.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应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 问题不同,解决措施不同:
①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 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 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 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点知: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但可持续发展中的经 济增长不仅指经济数量的增长,而且更加追求环境质量的改 善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庞大的 人口压力 (1)严峻挑战 人均资源 不足 环境污染 严重 (2)行动:1994 年 3 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 21 世纪议 程——中国 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1)指出我国酸雨空间分布的特点,并说明其成因。 (2)请为减轻我国酸雨危害提出合理化建议。
解析:根据图例可总结出我国酸雨空间分布的特点。酸 雨的形成除了与酸性气体的排放有关外,还要与降雨的多 少、土壤的酸碱性和地形等因素有关。减轻酸雨危害的措施, 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
答案:(1)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4 人类与环境的协调与发展高频考点考情扫描环境问题2012年江苏地理卷第17~18题,2012年四川文综卷第4题,2012年山东文综卷第34题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2012年浙江文综卷第1题,2012年天津文综卷第13题第(1)(2)问,2011年浙江文综卷第37题第(1)问,2011年浙江文综卷第37题(2012·江苏地理,17~18)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随着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逐步改善,秸秆利用问题日益突出。

下图是“秸秆利用方式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2题。

1.既能提供生活能源,又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的秸秆利用方式是()A.① B.②C.③ D.④2.在农田里大面积焚烧秸秆的影响主要是()①引起大气污染②造成资源浪费③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④阻碍农村能源结构调整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①④3.(2010浙江文综,37)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科学院构建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体系,由生存、发展、环境、社会和智力五个支持系统组成。

其中生存支持系统与生存资源禀赋(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农业投入水平、资源转化效率等有关,发展支持系统与区域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等)、区域发展成本等有关。

下图是1995~2007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趋势图,下表是2007年中国东、中、西部发展支持系统评估表。

地区发展支持系统东部地区121.2中部地区113.3西部地区110.2注:1995年全国为(1)说明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主要是由哪些支持系统的变化来驱动的?(2)中国生存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试从农业角度简析其原因。

(3)中国环境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简析其原因。

(4)中国东、中、西部的发展支持系统存在着差异,请从三次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角度给予说明。

考向前瞻1.今后高考对本单元内容的考查仍会以区域图、关联图及文字材料为线索,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问题的分析,考查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本单元出现的焦点可能仍以关注环境问题为主,考查环境问题的成因、表现、危害及治理,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

热点突破一、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江西省1990~2005年的“三废”排放变化特征(1)江西省21世纪工业废弃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的是()A.工业废水B.工业废气C.工业固体废弃物 D.没有(2)江西省工业废气排放量在21世纪迅速上升的原因不可能是()A.城市发展使绿地减少B.东部地区产业升级,把部分产业迁往江西C.机动车增多D.完善能源消费结构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江西省21世纪工业废弃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的是工业固体废弃物。

工业废气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在21世纪均有上升。

第(2)题,城市发展使绿地减少,东部地区产业升级,把部分产业迁往江西,工厂增多均可导致江西省工业废气排放量在21世纪迅速上升。

完善能源消费结构应该改善大气质量,不可能使工业废气排放量迅速上升。

答案:(1)C (2)D方法技巧如何分析环境问题(1)区别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是从人地关系角度宏观分析;主要原因是从人口、资源和经济的特点具体分析。

(2)在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时,往往对人为原因高度关注,而忽视自然原因的分析。

分析自然原因应要注意以下几方面:①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②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③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缓慢的流速,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热点突破二、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基本原则(1)内涵: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其中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最终的目的。

原则具体含义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应共享地球资源;不能以损害他人(其他地区)的利益来获得自己(本地区)的发展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应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共同性原则各国把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作为共同的任务【例2】(2012·天津十二区县重点学校联考)下图为某区域平均每万元生产总值的碳排放量和该区域产业CO2减排效率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地区中节能减排压力最大和最小的组合最佳的是()A.东北地区和南部沿海地区B.西北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C.中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D.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2)上图中()①CO2排放总量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②我国CO2减排效率西部高于东部,南部高于北部③南部沿海因高耗能的重工业比例小,减排压力较小④西北地区减排效率最低,主要原因是科技水平低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总体上是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的减排效率较高。

南部沿海工业多为轻工业,高耗能的重工业比例小,减排压力较小,西北地区减排效率最低,主要原因是科技水平低。

答案:(1)A (2)B方法技巧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的关系节能,就是减少能耗,包括电、煤、油等直接用于生产、生活的能源的节约。

减排,就是最大限度地循环利用废旧产品和废弃物,减少全社会的废弃物排放,并对各种最终无法再生利用的终极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节能减排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目标和手段,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节能减排的最有效途径。

(2012·吉林重点中学一模)据统计,仅近5年来,某市平均每年维修更换的破损废旧路灯就达5 500余盏。

一年更换下来的废旧路灯中汞的总含量约为76克。

由于路灯部门采取措施得力,截至目前,该市没有发生一起因路灯有毒金属而引起的环境污染或中毒事件。

据此完成第1~2题。

1.废旧路灯造成的污染主要属于()A.大气污染B.水污染C.固体废弃物污染 D.放射性污染2.该市采取的得力处理措施可能是()A.填埋B.回收再处理C.压缩作建筑材料 D.生物降解下图是“2000年世界濒危物种数量位居前列的部分国家的濒危哺乳动物、鸟类种数统计图”。

读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濒危物种分布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描述错误的是()A.处在低纬度的国家B.处在热带的国家C.岛屿或临海的国家D.地处内陆的国家4.印度尼西亚濒危物种数量较多的原因是()①物种相对单一②人类过度采伐、毁林,破坏了其生存环境③火山、地震、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多④人类的过度捕杀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读“我国某地生态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模式图”,完成第5~6题。

5.该循环系统中a、b、c、d依次为()A.污水处理厂、服装生产、棉纺厂、创意产业B.棉纺厂、创意产业、污水处理厂、服装生产C.创意产业、棉纺厂、服装生产、污水处理厂D.污水处理厂、棉纺厂、创意产业、服装生产6.关于该生态工业园区的说法,正确的是()A.产业生产处于工业发展的成长阶段B.该工业园属于高科技产业园C.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D.生产过程中所有工业产品都能循环利用7.(2012·广州三模)读“我国某河流(河段)流域示意图”及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该河段流域面积约13万平方千米,流域内年平均降水量为375.3毫米。

历史上这里曾经水草丰美、牲畜兴旺,现在该地不仅为重要的农业区,同时矿产也得到进一步开发。

近20年来,该河流多次出现断流现象。

材料二:(1)________。

(2)该河段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自东向西具有过渡性特征:其气候方面主要表现为从________向________过渡,地形方面主要表现为从________向________过渡。

(3)根据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河上游来水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趋势形成的主要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4)该河段断流现象的延续将会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请针对该流域在农业生产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8.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世界某区域(半岛及附近岛屿)图。

世界某区域图材料二:该半岛所在国的能源领域相关数据统计。

材料三:该半岛所在国的GDP增长与能耗比较。

GDP增长与能耗比较(1)依据材料一,描述图示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2)图示区域受____________和________影响,冬季平均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

(3)据材料一分析该半岛水能蕴藏量不丰富的原因。

(4)我国是CO2排放总量的大国,而图示区域所在国是全球将能源问题解决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并走上一条能源可持续发展之路。

试说明我国CO2排放总量大的原因,并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就该国解决能源问题谈谈对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参考答案命题调研·明晰考向真题试做1~2.1.D 2.A 解析:第1题,读图可看出,秸秆焚烧只产生烟尘和灰烬,既不能提供生活能源,又不能提高土壤肥力;作为饲料,可以为农田提供粪肥,也可获取畜产,但不能提供生活能源;秸秆作为工业原料,可获取工业产品,也可用来发电,但不能提高土壤肥力;作为沼气原料,其沼渣、沼液可提高土壤肥力,沼气为生活提供生活能源。

④方式符合题意。

第2题,在田间焚烧秸秆带来烟尘和灰烬,烟尘会引起大气污染;灰烬是无机物,不能作为有机质还田,造成资源浪费。

3.答案:(1)呈上升态势;发展、智力和社会三个支持系统。

(2)2003年前徘徊波动,2003年较快上升,2004年后平稳发展。

农业投入水平增加,资源转化效率提高,农业政策调控取得成效。

(3)变化缓慢,近几年有所下降,但基本保持稳定(或尚未持续恶化)。

原因: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环境冲击部分得到缓解和遏制(或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取得一定的成效)。

(4)三次产业结构差异:东部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

中、西部农业占较大的比重。

工业结构:东部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

西部以重型产业为主。

中部呈过渡性特征。

创新模拟·预测演练1~2.1.C 2.B 解析:第1题,废旧路灯造成的污染主要属于固体废弃物污染。

第2题,废旧路灯中含有汞,应回收再处理,防止汞中毒。

3~4.3.D 4.B 解析:第3题,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对图中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进行归纳,可以看出这些国家不位于内陆。

第4题,印度尼西亚的濒危物种多是由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大量丰富的物种,但由于一些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使很多物种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

5~6.5.D 6.C 解析:第5题,联系生产过程,从原料来源和产品去向寻找突破口,运用循环经济的原理来分析。

a的产品是达标水,因此应是污水处理厂;b的产品是棉布,应为棉纺厂;d的产品是服装产品,故应为服装生产;c是通过服装设计为服装生产提供服务,应为创意产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