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 专题14 人类与环境的协调与发展例

合集下载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强化:(十一)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强化:(十一)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强化(十一):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按常理,鸭子长得越快,鸭农越赚钱。但在湖北云梦、京山等地,一些鸭农却养起了“慢生鸭”。在自然环境捕食,辅之以麦麸、玉米、谷糠和青饲料,这样养的鸭比用有添加剂的浓缩饲料喂养的晚2个多月才能出栏,但肉质好,价格高,成为更有赚头的绿色食品。据此完成1—2题。

1.“慢生鸭”饲养者在利于消费者健康前提下获取高利润的做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持续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公正性原则

D.公平性原则

2.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合理的是( )

①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②使用有剧毒的农药防治病虫害

③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防治虫害

④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下图是“北京市某监测点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图”。读图, 回答下列各题。

1.该监测点附近的主要污染源可能是( )

A.工业生产

B.居民生活

C.建筑工地

D.交通运输

2.图中污染物引起的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

A.光化学烟雾

B.全球变暖

C.紫外线增多

D.臭氧层破坏

3.下列行为既有利于生态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是( )

A.拒用“一次性”产品

B.分类回收垃圾

C.增加私家汽车

D.发展乡镇企业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北京市推出16种野草替代人工草坪增加绿地面积, 减少了维护人工草坪景观所需要的大量除草剂和化肥。同时,试点采用18种吸附PM2.5的植物,配置乔木、灌木和草搭配的绿化带。

1.与人工草坪相比,野草( )

A.更加美观整齐

B.减少灌溉用水量

2022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课件 流域内协调发展

2022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课件 流域内协调发展

3.图示河道铅丝网石笼边坡采用梯级设计 的主要目的是
√A.营造亲河的滨水环境
B.使流速变化趋于简单 C.减少工程石料的投入 D.增加河道泥沙的淤积
解析 此图示是我国东南地区某铅丝网石 笼河段,我国东南地区人口较多,人口多 分布在河流附近,一些生产、生活活动和 河流密切相关,梯级设计利于营造亲河的 滨水环境,A正确。
2.坝后设置排水沟的主要目的是 A.引水灌溉下游农田
√B.防止下游土壤盐渍化
C.收集下渗水资源 D.维持恰拉水库库区水位
解析 从材料可知,可以从水库引水灌溉下游农田,A错。 坝后设置排水沟,可降低地下水位,防止下游土壤盐渍化,B正确。 库底水平铺盖防渗体,排水沟收集渗水的作用小,C错。 排水沟设置在坝后下游的一定距离,对恰拉水库库区水位的影响小,D错。 选B。
保护山地水源涵养林,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库区生态 植树保护
环境 水源利用 合理分配各河段水源;保持水质,防治水污染
建立自然保护区;调整农、林、牧业结构(退耕还林、 土地利用
还牧);治理采矿区的土地生态
2.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及目的
综合治理措施
目的
建设水利工程
开发水能,调蓄径流,加强灌溉
修建分洪、蓄洪区
调蓄洪水,减轻洪涝灾害
修筑河堤,疏浚河道
防洪和航运
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
减轻水土流失及减小河流含沙量

【地理高考复习】专题十四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202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

【地理高考复习】专题十四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202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

考点1 自然资源与资源安全
2.自然资源的特征或特点的答题思路和答题术语(1)数P量9:3解自题然必资源备
是否丰富,总量多/少,种类多/少,品质好/劣,人均多/少。(2)分布: ①空间分布:分布不均匀,××地方多,××地方少,集中分布在 ××地方。②时间分布:分布不均匀,××季节多,××季节少,季 节/年际变化大/小。
应 对 措 施
战略,以煤炭为主、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提高石油利 用率,节约使用;加强石油的勘探开发;加强石油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 ②积极拓展石油的国际市场,保证石油来源的多元化和石油运输(运输线 路和运输方式)的多元化 ③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降低石油供应突然中断的风险,规避油价波
动的严重影响
3.我国石油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P95解题必备
①国内石油资源不足,供需矛盾突出 面 ②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越来越大,抵御风险的能力差 临 ③国际石油资源竞争激烈 挑 ④进口来源单一,过分依赖中东和非洲 战 ⑤运输方式和运输通道较单一,过分依赖海洋运输,单一的运输路线
⑥缺乏石油战略储备
①降低对石油的依赖性:调整能源结构,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多元化
4.应对能源问题的措施——“开源”“节流”和“储备
”(1)“开源”
P96解题必备
区域内
加大勘探和开发,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 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

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人口与环境 专项模拟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人口与环境 专项模拟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人口与环境专项模拟测试卷

一、选择题

(2021山东淄博一模)我国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缴纳养老保险费,在劳动者

退休后获取养老金。自2018年7月起,我国开始实施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中央调剂基金由各省级行政区养老保险基金上缴的资金构成,按照各省级行

政区在职应参保人数等指标计算上缴总额;当年筹集的资金按照各省级行政区领

保人数人均定额全部拨付地方。下表示意我国福建、辽宁、广东3个省级行政

区2019年中央调剂基金预算情况。据此完成1~2题。

省级行政区上缴/亿元下拨/亿元

①省741.6267.6

②省157.871.4

③省131346.8

A.广东、福建、辽宁

B.辽宁、福建、广东

C.福建、广东、辽宁

D.广东、辽宁、福建

2.与③省相比,①省较低的是()

A.劳动人口比重

B.人口自然增长率

C.老年人口比重

D.人口机械增长率

下图是我国基于密度分级的人口—面积比重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显示()

A.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为人口密度高值区

B.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高值区

C.人口集中在人口密度为100~150人/千米2的区域

D.人口密度越大,其所占的人口比重也越大

4.图中K处最可能位于()

A.长江三角洲

B.黄土高原

C.四川盆地

D.东北平原

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生态足迹是

指某区域满足人口生存所需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读图,完成5~6题。

5.没有生态赤字的省级行政区是()

A.新疆

B.西藏

C.山西

D.河北

6.西藏人均生态承载力较大的原因是()

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强化复习第二部分专题导学通关 专题十四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强化复习第二部分专题导学通关 专题十四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专题十四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研读课标·洞悉高考

网络构建·主干再现

核心考点一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典题感悟】

[典例][2021·成都市三模]玉门油田开发于1939年。1957年12月,在甘肃玉门建成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1999年,玉门油田的原油产量下跌到了历史最低谷。1997年玉门建成了甘肃省首个示范性风电场,经过20多年不懈努力,现已建成投产风电场几十个。2003年,具有60多年光辉历史的玉门油田在发展的道路上举步维艰、危机重重,玉门市实施了政府驻地从玉门老城迁往玉门市的工程。下图为玉门周边区域简图及风电场景观图。据此完成(1)~(3)题。

(1)在甘肃玉门建成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的有利条件是( ) ①农业基础保障良好 ②当地消费市场广阔 ③石油工业基础好 ④石油资源丰富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目前玉门风电场的风电机组运行率不足70%,造成“弃风”现象严重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风速变化大

B .设备容易出现问题

C .当地消费市场小

D .风力发电成本高 (3)玉门市政府驻地迁址的主要原因是( ) A .新城靠近绿洲 B .新城交通便利 C .新城水源充足 D .老城产业衰落

【我的答案】 (1) (2) (3)

【技法突破】

1.矿物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的开发条件评价 (1)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内容

区域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一般可从三个方面进行:资源储量和开采条件(资源丰富、埋藏浅或露天开采、地质条件好的地区优先开采);市场条件(位于或靠近经济发达地区、市场需求量大的地区优先开采);交通运输条件(对外交通便利的地区优先开采)。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2课时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案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2课时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案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考试说明要求】

第二学时环境问题

【设计思路】

环境问题是当代人类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之一。学习这部分知识,对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具有重要作用。本专题从考查内容上看,侧重考查环境问题的分布、表现及危害;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考查形式上看,信息呈现方式多以示意图、坐标图和文字材料等图表为主,题型为选择题、综合题并重,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今后仍将是考查的重点。从考查能力上,注重图表资料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注重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识记、迁移能力与人们关注的实际问题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考复习的学案中应继续关注:(1)以某环境问题为主,考查环境问题的表现、危害及治理措施;(2)热点时政材料,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知识构建】

【教学目标】

1.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积极地在头脑中建模。

2.列表比较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常见环境问题(全球变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锐减、酸雨等)的成因、危害、分布及治理措施应烂熟于心。

3.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通过对典型习题的练习,熟悉因果关系框图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常见环境问题(全球变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锐减、酸雨等)的成因、危害、分布及治理措施。2.教学难点

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归纳解答有关环境问题试题的基本思路。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热点专题:区域认知与区域协调发展(附答案与解析)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热点专题:区域认知与区域协调发展(附答案与解析)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热点专题:区域认知与区域协调发展

〖热点解读〗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与人地关系的学科,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两大特色。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之一就是区域认知,区域认知是在探寻地理事物和现象潜在空间秩序、规律时表现出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认知区域时还要会从不同的尺度去认识区域,分析区域特征。高考试题更是给出具体的文字、图表材料,要求考生依据相关情境,从自然、人文方面进行区域特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典例探究〗(2019•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京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带来了“全民上冰雪”热潮。近年来,浙江省建立了10余个室外人工滑雪场。这些滑雪场散布于全省各地的山地丘陵中,且多建于当地旅游景区内或其附近。雪道厚度一般维持在1米以上,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目前,浙江省滑雪场多为初级雪道,主要接待一日体验型滑雪者,平均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排在全国前列。下图示意浙江省主要滑雪场分布。

(1)分析浙江省室外滑雪场布局分散的原因。(6分)

(2)说明滑雪场建于旅游景区内或其附近的益处。(4分)

(3)解释浙江省室外滑雪场雪道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的原因。(6分)

(4)有人建议浙江省各滑雪场应由一日体验型向多日度假型转变,并增建酒店和中高级雪道等。你是否赞同此建议,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及地理实践力。本题取材浙江省滑雪场,考查滑雪场的分布、维护和建设、今后发展方向等,着重考查学生获取地理材料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 环境与国家安全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 环境与国家安全

2.在湿地保护生态修复中,较为合理的途径是( )A.引进外来物种,扩大滩涂种植
B.河道种植芦苇,修复水生植物C.增加水域面B积,扩大养殖规模
D.河道整治
清淤,清除全部河滩
核心考点3 污染物跨境转移与国家安全
(2022·青岛二模)2021年4月,日本政府单方面宣布在2023年春季前后,将福岛第一核电站 的125吨核废水分批排放到太平洋。为了处理这些核废水,日本政府曾讨论过包括蒸发释 放、电解排放、稀释入海、地下掩埋以及注入地层五种处理方案,但最后选择了排入大海。
(1)分析导致当地候鸟栖息地减少的原因。
海平面上升,涨潮时水位升高, 淹没栖息地;植被减少,候鸟 食物来源不足;农业围垦占用 湿地,沿海地区的盐业、渔业、 旅游业等行业发展导致栖息地 受到破坏。 (2)说明“720高地”建设与维护的具体做法。
建设:对720亩鱼塘进行地形改造、湿地修复、环境整治,建成“720高地”。维护:加 强生态修复,可以增加海洋生物资源、增加植被覆盖率;加强生态管理,可以按照绿色 食品生产要求组织农业生产,养殖用水净化后确保达标排放。
林地与草地分别向农田转出了0.052 km2与0.034 km2,生态用地面积占比减少0.009%; 土地利用类型总体变化波动不大,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移规模小、速度慢。
1.情境设计 国家公园的土地利用国家公园作为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其建设受到了政府的 高度关注。武夷山是首批“中国生态旅游示范区实验基地”,武夷山国家公园位于浙闽赣交界山地,国家公园体制试 点始于2016年。试点以来,武夷山通过打造生态旅游业为主的发展方式,探索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促 进生态保护与社区经济协调发展。 下表为2016-2019年武夷山国家公园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练习(六)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练习(六)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

专题练习(六)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

[读图填图·回扣基础]

1.全球气候变化示意图的判读

(1)由图1可知,地质时期气温波动特点是波动变化、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2)由图2可知,近现代气温波动特点是气温呈波动上升,特别是1980年以后气温上升速度加快。

(3)全球变暖的自然原因是目前全球气候正处于温暖期,人为原因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城市化、森林砍伐、过度放牧等。

(4)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有: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温室气体吸收;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加强国际间合作。

2.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发展关联图的判读

(1)按自然资源的再生性质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如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等)。

(2)列表归纳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历史阶段农业社会阶段工业社会阶段后工业化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中高

对自然资源

的依赖程度

强较强减弱

自然资源的

开发利用X围

与规模

小中大

利用方式单一中等多样化利用率低中高

自然资源对产业布局的

影响自然条件比较好、自然

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农

业文明才得以发展

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

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

影响

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

的作用下降,对经济发

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日

趋弱化

3.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图的判读

(1)图中自然灾害中属于地质灾害的有地震、火山、滑坡,属于气象灾害的有风暴,属于水文灾害的有洪水、海啸。

(2)由图可知,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自然灾害带和北纬20°~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

(3)为什么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灾害频发?

提示:①我国处于两大灾害带的交会处;②多山的地貌;③强烈的地壳运动;④不稳定的季风环流等。

2023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环境与发展专题强化(4)人地关系

2023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环境与发展专题强化(4)人地关系

2023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环境与发展专题强化(4)人地关系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读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联系图,回答下列小题。

1、关于图中序号的含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

A.①为生产规模过大

B.②为过度利用自然资源

C.③为生产活动遵循自然规律

D.④为破坏生态环境

2、下列关于该图所反映的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

A.人类必须停止开发资源,恢复自然环境原始面貌

B.人类与自然环境具有对立性

C.必须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

D.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向恶性循环方向发展

翁丁佤寨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如下图),是佤族历史文化和传统建筑保留最完

整的原生态村落。村寨四周大山相围,寨内民居均为全木结构茅草房,当地为开发旅

游业,原住民已基本搬离老寨。2021年2月14日下午,一场突发大火在数小时内将老

寨夷为平地。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翁丁佤寨的民居体现了人地和谐的思想,表现在( )

A.建在海拔较高处,有利于减少外界的干扰

B.底层架空的干栏式茅草屋,有利于防风避寒

C.村落呈向心型布局,有利于抵御外来入侵

D.原住民搬离老寨,有利于传统聚落的保护

4、翁丁佤寨2月份易发生火灾,主要原因是( )

A.天气干燥,茅草容易起火燃烧

B.位于冬季风迎风坡,火势蔓延快

C.植物蒸腾耗水量大,水源干涸

D.四周被高山环绕,水汽难以进入

林盘是川西一种典型的聚落。林盘里竹树成林,掩映农舍,溪流穿林,鸟鸣雀飞。下图为林盘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21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人地协调含答案

【2021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人地协调含答案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人地协调

高考评价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0·重庆云阳江口中学高三月考)生态农业分析模型(EA-SD模型)体系主要由农业产业链、综合效应和调控政策三个子系统组成。其中农业部分由肉牛养殖、制沼产业、有机种植等产业部门构成,形成“养牛—制沼—粮、果、菜种植—秸秆造纸、秸秆饲料—养牛”的近似闭合的产业循环系统(如下图)。据此完成1~3题。

1.EA-SD模型体系无法实现的是( )

A.提高资源利用率 B.增加经济收入

C.达到零污染排放 D.增加就业机会

答案 C

解析读图,该模型体系中,有CO

的排放,有沼液沼渣的污染排放,造纸

2

和皮革产业有污染排放,无法达到零污染排放,C项无法实现,其他选项均是该体系能够实现的效益。故C项符合题意。

2.据图分析,促使EA-SD模型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 )

A.农业发展的模式 B.政策的调控

C.综合效应子系统 D.产业链结构

答案 B

解析读图,农业产业链(即图中的肉牛养殖、制沼产业、有机种植等)需要政策的调控,政策又根据体系的综合效应反馈,进行适当的调整,政策调控处于

该体系的中心环节,因此才形成了该农业发展的模式,所以促使该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政策的调控,B项正确。

3.最适合推广EA-SD模型体系的地区是( )

A.西北地区 B.青藏地区

C.东北地区 D.华北地区

答案 D

解析图中牛肉产业的产品以及有机种植的产品需要靠近市场,制沼产业产生沼气能源,因此相比而言,该地的能源供需矛盾较为突出。选项的四个地区中,东北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相比于华北地区而言,人口少,市场较小,且华北地区能源供应相对较为紧张,沼气能源能提供一部分生活用能。故选D项。

2021年3月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讲座《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试题命制趋向》

2021年3月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讲座《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试题命制趋向》
选取马来西亚休闲城的建设和发展案例承载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和工业农业区位因素之必备知识以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念为引领从交通土地市场等角度要求考生在工业农业区位因素等必备知识基础上建构运用休闲服务业区位因素等生成知识以要素综合和地方综合的思维方法分析与解答该组试题由此全面考人地协调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
2.学科素养指标体系 学科素养是指经过高中阶段学习后,学生面对复杂现实问题情境或
复杂学术问题情境时,能够在正确思想观念指导下,运用学科的知识与 技能、思维方式方法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 质。
地理科考查的学科素养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其 中:区域认知要求考生能够以地理视角观察世界,着眼于地理事物和现 象背后的空间因素,根据具体空间背景考虑问题,包括空间位置、空间 格局、空间联系、空间演变等考查维度;综合思维要求考生能够用地理 思维方式思考,按地理学基本逻辑,从分析和综合2个维度分析、解决地 理问题;地理实践力要求考生具备地理行动实践能力,在面临需要解决 的地理问题时,能够沿着地理视角的引领,遵循地理思维的基本方式, 秉持正确的价值观,确定合理的“做事”方向、选择合适的“做事”工 具、采用合宜的“做事”方法,形成迅速、高效的“做事”本领及其表 达方式。
2、由传统的“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命题理念向“价值 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综合评价的转变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人地协调观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是现代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人地协调观的内涵可细化为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安全观、可持续发展观。

1.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1)基本条件和发展基础

(2)正面和负面

(3)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间接影响在增强)

2.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1)不同的方式、强度和结果

(2)遵循自然规律

3.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自然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关系

要素综合(综合性)

(1)低层次:两个要素综合(如气候与水文的关系)

(2)中层次:多个要素综合(地貌、水文、气候、土壤和植被的关系)

(3)高层次:全部要素综合(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

时空综合(动态性)

(1)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一定是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

(2)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方向

地方综合(区域性)

(1)地点或区位(地表的一个点)

(2)地方意识(人们对某个点的主观感受)

(3)场所(人们日常交往和活动的场所)

区域认知

(一)是一种认识地球表面复杂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理学家不同的划分依据:

以尺度大小划分,大陆、地区、地方和地点;以地理事物的基本属性划分,自然区域;社会文化区域;经济区域;功能区。

1.具有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和习惯

(1)空间是”网“,地方或区域是”节点“

(2)透过某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看到的是它的空间秩序或空间规律。

2.正确采用认识区域的方法与工具

(1)认识区域的位置:选择合适的比例尺及位置信息的地图,参照物、与参照物的空间关系(方位、距离、邻接关系等)

人地关系主题(课件)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全国通用)

人地关系主题(课件)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全国通用)
(2)分析罗马时代和17世纪对M地区湿地开垦结果存在
差异的原因。 (8分) 【答案】①M地区湿地面积广,地势低,抽(排)水工程量大,对动力要求高; ②罗马时代以人力、畜力为主,排水能力有限,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 ③17世纪,采用风力排水,排水能力大幅度提高,加之水利工程技术进步,湿地得到成 片开垦。
专题一 人地关系分析框架





时 人地关系
空 的时间变



不同时间 尺度人地 关系的变

科学技术 对人地关 系变化的 中介作用
(1)从人类发展阶段<四个> 看人地关系的变化。
(2)从现代社会发展的角度(尤其是大规模工业化和
城镇化)关注人地关系近百年的变化。
(1)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开发技术发生着变化。 (2)人类对灾害的认识和应对措施也发生着变化,可 通过预警等方式减少损失,有些情况下甚至能将自 然灾害转化为自然资源。 (3)人类对自然干扰的方式和程度发生着变化。灌溉 技术的发明使得人类能够大面积开发原先不适宜耕 种的土地。 (4)人类通过废弃某项技术,或使用新技术减少环境 污染、恢复生态。
(1)结合图,描述“养耕共生”模式的农业生产过程。6分
①微生物分解之后的营养物质一方面可以用于 栽培蔬果,种植农产品, ②另一方面可以将水进行净化,用于渔业养殖, 实现农产品和养殖业的共同发展,构成一个良性 的生态系统。

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详解)

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详解)

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详解)

爱地理走天涯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的“地下四合院”,据说自其出现至今已有约四千年了。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6~7 m,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洞,其中一孔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其他孔洞作为房屋使用。结合下图回答1~3题。

1.地坑院直接反映的当地环境特点是

A.土层深厚B.冬暖夏凉 C.降水较少 D.木材短缺

2.图中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主要作用是

A.挡风B.防水 C.阻沙 D.遮阳

3.图示地区可能位于

A.陕西 B.黑龙江 C.新疆D.福建

传统民谣是对当地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的精准描述,具有深刻的地理学内涵。读下表,回答4~5题。

4.甲、乙、丙所示的地理现象分别出现在

A.山东、北京、上海 B.黑龙江、陕西、云南

C.辽宁、山西、西藏 D.江西、内蒙古、贵州

5.“大缸小缸腌酸菜”是甲地区常见的习俗,而如今这一习俗已逐渐淡化,其原因主要是该地区

①气温升高②交通运输条件改善③教育水平提高④作物种植类型改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下图是沿我国境内某一经线的气候统计表。据图回答下列6~8题。

6.图中①区域地形区的名称是

A.太行山B.四川盆地

C.云贵高原 D.秦岭

7.图中②区域的区域特征是

A.河流谷地泥沙沉积,形成“黄土地”

B.地势低平,多数地区海拔在100m以下

届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专题导练PPT课件

届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专题导练PPT课件

2.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 有利于回补地下水;遏制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
质量提高
环境质量下降
劳动力从第二产业转 劳动力从第一产
对人文地理 向第三产业
业转向第二产业
环境的影响 产业结构优化,国民 增加就业,国民
经济收入提高
经济收入提高
变式训练1: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抓住机遇, 大力发展外向型出口加工制造业,工业化和城市 化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珠三角面临着自身发 展的障碍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持续发展“难 以为继”。为此,广东省政府提出“2008~2012 年产业与劳动力双转移战略”,实现劳动密集型、 附加值低的低端制造业的区域转移。同时,将粤 东、粤西、粤北等地农村劳动力600万人转移进入 工业和服务业。
点睛:从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角度分析人口回流 现象 思路点拨:注意审题“从产业转移角度”分析部 分在沪皖籍从业人员返乡创业的原因,需考虑到 转入地区和转出地区产业的区位条件,通过对比 分析各自的优势条件。
答案:安徽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机会增多;与上 海相比,安徽的生产生活成本较低,劳动力资源 丰富,能源、原料充足;安徽政策优惠,交通等 基础设施条件改善;返乡人员掌握了技术、市场 信息,积累了资金,具有乡土情感。(亦可从上海 产业结构升级等角度分析)
(2011·安徽节选)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下列问题: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4 人类与环境的协调与发展

高频考点考情扫描

环境问题2012年江苏地理卷第17~18题,2012年四川文综卷第4题,2012年山东文综卷第34题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2012年浙江文综卷第1题,2012年天津文综卷第13题第(1)(2)问,2011年浙江文综卷第37题第(1)问,2011年浙江文综卷第37题

(2012·江苏地理,17~18)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随着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逐步改善,秸秆利用问题日益突出。下图是“秸秆利用方式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2题。

1.既能提供生活能源,又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的秸秆利用方式是()

A.① B.②C.③ D.④

2.在农田里大面积焚烧秸秆的影响主要是()

①引起大气污染②造成资源浪费③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④阻碍农村能源结构调整

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①④

3.(2010浙江文综,37)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科学院构建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体系,由生存、发展、环境、社会和智力五个支持系统组成。其中生存支持系统与生存资源禀赋(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农业投入水平、资源转化效率等有关,发展支持系统与区域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等)、区域发展成本等有关。下图是1995~2007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趋势图,下表是2007年中国东、中、西部发展支持系统评估表。

地区发展支持系统

东部地区121.2

中部地区113.3

西部地区110.2

注:1995年全国为

(1)说明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主要是由哪些支持系统的变化来驱动的?

(2)中国生存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试从农业角度简析其原因。

(3)中国环境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简析其原因。

(4)中国东、中、西部的发展支持系统存在着差异,请从三次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角度给予说明。

考向前瞻

1.今后高考对本单元内容的考查仍会以区域图、关联图及文字材料为线索,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问题的分析,考查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本单元出现的焦点可能仍以关注环境问题为主,考查环境问题的成因、表现、危害及治理,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

热点突破一、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江西省1990~2005年的“三废”排放变化特征

(1)江西省21世纪工业废弃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的是()

A.工业废水B.工业废气C.工业固体废弃物 D.没有

(2)江西省工业废气排放量在21世纪迅速上升的原因不可能是()

A.城市发展使绿地减少B.东部地区产业升级,把部分产业迁往江西C.机动车增多D.完善能源消费结构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江西省21世纪工业废弃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的是工业固体废弃物。工业废气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在21世纪均有上升。第(2)题,城市发展使绿地减少,东部地区产业升级,把部分产业迁往江西,工厂增多均可导致江西省工业废气排放量在21世纪迅速上升。完善能源消费结构应该改善大气质量,不可能使工业废气排放量迅速上升。

答案:(1)C (2)D

方法技巧如何分析环境问题

(1)区别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是从人地关系角度宏观分析;主要原因是从人口、资源和经济的特点具体分析。

(2)在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时,往往对人为原因高度关注,而忽视自然原因的分析。分析自然原因应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②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③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缓慢的流速,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热点突破二、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基本原则

(1)内涵: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其中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最终的目的。

原则具体含义

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应共享地球资源;不能以损害他人(其他地区)的利益来获得自己(本地区)的发展

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应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共同性原则各国把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作为共同的任务

【例2】(2012·天津十二区县重点学校联考)下图为某区域平均每万元生产总值的碳排放量和该区域产业CO2减排效率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地区中节能减排压力最大和最小的组合最佳的是()

A.东北地区和南部沿海地区B.西北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

C.中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D.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

(2)上图中()

①CO2排放总量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②我国CO2减排效率西部高于东部,南部高于北部③南部沿海因高耗能的重工业比例小,减排压力较小④西北地区减排效率最低,主要原因是科技水平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总体上是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的减排效率较高。南部沿海工业多为轻工业,高耗能的重工业比例小,减排压力较小,西北地区减排效率最低,主要原因是科技水平低。

答案:(1)A (2)B

方法技巧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节能,就是减少能耗,包括电、煤、油等直接用于生产、生活的能源的节约。减排,就是最大限度地循环利用废旧产品和废弃物,减少全社会的废弃物排放,并对各种最终无法再生利用的终极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节能减排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目标和手段,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节能减排的最有效途径。

(2012·吉林重点中学一模)据统计,仅近5年来,某市平均每年维修更换的破损废旧路灯就达5 500余盏。一年更换下来的废旧路灯中汞的总含量约为76克。由于路灯部门采取措施得力,截至目前,该市没有发生一起因路灯有毒金属而引起的环境污染或中毒事件。据此完成第1~2题。

1.废旧路灯造成的污染主要属于()

A.大气污染B.水污染C.固体废弃物污染 D.放射性污染2.该市采取的得力处理措施可能是()

A.填埋B.回收再处理C.压缩作建筑材料 D.生物降解

下图是“2000年世界濒危物种数量位居前列的部分国家的濒危哺乳动物、鸟类种数统计图”。读图完成第3~4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