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 第一课时 (1)

合集下载

《自相矛盾》(第1课时)-五年级下册语文PPT课件

《自相矛盾》(第1课时)-五年级下册语文PPT课件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
15自相矛盾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重点) 2.理解课文内容, 知道自相矛盾的含义。 (难点)
同学们, 大家都听过哪些寓言故事?
认真读, 圈出本课新词语, 再思考: 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我会认


fúBiblioteka 吾 弗夫多音字( fū )夫妻

(fú)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其 势弱于秦。
我会写
矛盾 誉吾
máo

我会写
笔顺
组词 矛盾 矛头 飞矛
造句: 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对 立统一的。
dùn

我会写
笔顺 组词 矛盾 盾牌 金盾
造句: 世上再没有比隐忍 更好的盾牌了。


我会写
笔顺 组词 荣誉 名誉 声誉
造句: 他的成功给他带来了荣 誉。


我会写
笔顺 组词 支吾 吾辈 吾爱
陷: 刺穿。
句意: 我的矛很锋利, 没有什么物体不是它能刺 穿的。
或曰: “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 何如? ”
或: 有人 句意: 用你的矛刺你的盾, 会怎么样呢?
其人弗(fú)能应也。
弗: 不。 句意: 那个人不能回答了。
一、连一连。
鬻 弗 曰 吾 莫 誉 陷 者
不 卖 我 说 穿透 没有什么 夸耀 ……的人
造句: 张三支支吾吾地说不 出话来。
思考讨论
通读全文, 说说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鬻: 卖。 句意: 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
誉之曰: “吾盾之坚, 物莫能陷也。 ”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自相矛盾(第一课时)人教部编版(1)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自相矛盾(第一课时)人教部编版(1)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科目语文年级五课题15.自相矛盾+词句段运用主备人课时2辅备人【学习目标】1.认识“吾、弗”等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誉、吾”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

【学习重难点、关键】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一是引导学生学懂单音节词,扫清字词障碍;二是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

【课前预设】1.借助工具书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并从生活中搜集自己或别人身上发生的自相矛盾的事情。

2.思考并分析现实生活中,产生自相矛盾的原因及其解决策略。

学习流程(第一课时)【课上生成】【自主学习】一、字词学习1.字词前测(1)出示要求会认的字,学生指认并发现不认识的。

吾.(wú)盾之坚、吾.(wú)矛之利、其人弗.(fú)能应也(2)出示多音字,据义辨音:①夫(),指“成年男子”“丈夫”;②夫(),在文言文中用于句首或句末表示语气。

(3)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和词,学生读写,发现本次学习的重点。

①多一笔,少一笔:矛(不要漏了第二笔“点”)、盾(下面是个“目”)②笔画变化:誉(上半部分最后一笔要变为“捺”)③笔画组合的协调性:誉(笔画数较多,把握笔画间的长短变化和间距宽窄)、吾(笔画数较少,关注其笔画组合的协调性,确定每一笔在方格中的书写位置)2.借助工具书,或结合语境,学习生字词。

二、课文学习1.学习成语“自相矛盾”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2.借助注音、注释,边朗读课文边了解大意,并尝试标出停顿。

预设: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统编版语文五下课件-15 自相矛盾第一课时

统编版语文五下课件-15 自相矛盾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
韩非子 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 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 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 “韩非子”。韩非所写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 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
初步感知
文言文的简单演变 从文言文到白话文,语体变了,
学习生字
fú fú
弗夫
学习生字
máo dùn yù wú
矛盾誉吾
学习词语
(1)楚人:楚国人。
(2)鬻(yù):卖。 (3)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5)利:锋利。 (6)以:用。 (7)弗:不 。 (8)应:回答。 (9)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2.请同学们课下自由朗读,试着背诵课文。
而记录语言的符号没有变。汉字这种 超时代的特点,使古今汉语在书面上 衔接得天衣无缝。
初步感知
文言文与白话文的简单区别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文
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 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白话文,浅显通俗,在语言上,生动、泼辣、 粗犷、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表现、语 法结构,在语言、文字、思想等多层面展开。
语文 五年级 下册
15 自相矛盾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 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 简意赅。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 化的动植物或其它事物。该词最早见于《庄子》, 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 体裁。简单地说“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 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指导朗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 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 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统编版语文五下15《自相矛盾》第一课时 课件(24张PPT)

统编版语文五下15《自相矛盾》第一课时 课件(24张PPT)
矛盾 誉 吾
独体字结构: 上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生字书写
熟字加偏旁
兴+言=誉 五+口+吾
生字书写
máo

组词:矛盾 长矛 造句:他的观点前后有矛盾。
书写指导: 字头稍小,横钩竖长,竖
勾略弯,撇笔伸展。
生字书写
dùn

组词:矛盾 盾牌
造句:同学之间产生矛盾要及时解 决,以免影响团结。
书写指导: 首撇短而平,第二撇长而伸。 “目”稍窄,内两横靠左。
生字书写


组词:名誉 荣誉
书写指导:
造句:造谣中伤,破坏别人的名誉,是
“兴”撇捺伸展盖住下面,
违法的行为。
“言”略窄,“口”稍扁。
生字书写


组词:吾辈 支吾
造句: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 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
书写指导: “五”末横长,“口”居
中。
生字书写
要求: 看准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看清每个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严格按笔顺描写。
识字解词
吾 弗 夫
吾辈 支吾
弗能 弗如
丈夫
我来组词
识字解词

古文识字

知识链接
本文选自《韩非子•难一》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法
家韩非的著作总集,是法家学派的代表 著作,共二十卷。《韩非子》是在韩非 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著作中许多 当时的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 典故的出处。
作者简介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 233年),又称韩非子,韩国新郑( 今河南新郑)人,华夏族,战国末期 韩国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 文家,法家代表人物,被誉为最得老 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15课《自相矛盾》教学课件(第一课时)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15课《自相矛盾》教学课件(第一课时)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不可/同世而立。
读完课文后,你来说一说,课文的主人 公是谁?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楚人是怎样夸赞自己的矛与盾的?有人向 他提出了怎样的问题?为什么他回答不上别人 的问题?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今天我们就再学 一个寓言成语:
自相矛盾
15 自相矛盾
第一课时
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 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非子”。 代表作品《韩非子》。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我会认

吾盾之坚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我会写
máo dùn
矛盾


盾牌是古代防御武器。
整体感知
根据下面的朗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课后第1题) 2.注意断句,读出古文的韵味。
自 相 矛 盾 根据划分节


奏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
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
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誉吾
识字方法
加一加:兴+言=誉 五+口=吾
比一比: 予——矛
máo

易写错
“予”字多一撇。
组词:长矛 矛枪
dùn

半包围结构,下 面一个“目”。
组词:盾牌 铁盾
识字游戏
矛盾 赞誉
吾等 弗能
词语解释
矛:长柄尖刀,古代一种 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古代士兵作战都使用长矛。
盾:盾牌,古代兵器,是 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 刀箭的牌。

15 自相矛盾 第一课时(课件)-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5 自相矛盾  第一课时(课件)-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主要作品:《孤愤》《五蠹》《说难》等。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ຫໍສະໝຸດ 借助注音和注释,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在句中停顿处做记号。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破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破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
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存在。
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刺破。”有的人问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答不上来。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破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破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
训练目标
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
15 自相矛盾
第1课时
第2课时
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
盾:古代打仗时用来防护身体,
挡住敌人刀箭等的防护兵器。
第1课时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荀子的学生,后世称他为韩非子。
笔顺:
返回
dùn
笔顺:
返回

笔顺:
返回

笔顺:
返回
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内容。
称赞。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破它。”

《自相矛盾》(第1课时)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自相矛盾》(第1课时)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1.盾牌,古 代打仗时用来防护身体、 遮挡刀箭等的牌形武器。 2.盾形的东西:金~。
感谢您的聆听
联系上下文,说说画线词的意思。 (1)誉之曰。 (2)其人弗能应也。 (3)不可同世而立。
课堂巩固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同学间相互补
充,教师适时指导。
指 导 写 字 独体字
máo

基本释义 古代兵器,在长杆的一
端装有青铜或铁制成的枪头: 长~。
指导写字
部首“目”
máo 基本释义
1.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同桌同学互读课文,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读文,进行反馈。
再读课文, 整体把握
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 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 点词句的含义。
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默读课文,说说自己为什么 这样看这个人。
课堂巩固, 指导写字
课堂巩固
第十五课
自相矛盾
第1课时
01 谈话导入,解释课题


02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03 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04 课堂巩固,指导写字
谈话导入, 解释课题
谈话导入,解释课题
同学们,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 积累成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 个成语古诗。
《自相矛盾》
初读课文, 学习生字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五年级语文(统编版)-15.自相矛盾(第一课时)-1教案

五年级语文(统编版)-15.自相矛盾(第一课时)-1教案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一、
立足单元整体,明确学习目标
(一)立足单元整体,了解学习内容
1.教师引导: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进入第六单元的学习了。在这一单元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在等待着我们呢,让我们一起先来看一看吧!
2.师生交流中初步了解单元学习内容。
(二)共读单元导语页,明确学习主题与目标
五、
指导书写本课生字
教师归类指导本课生字。
引导学生关注生字中的重点笔画,力求书写正确、美观。
六、
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
2.背诵课文《自相矛盾》。
巩固本课所学,为第二课时的学习铺垫。
(2)师生交流中明确语句意思。
6.出示: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教师引导:至此,故事我们都读懂了,在此之后作者还发表了自己的议论,又一次提到了这盾和矛,这是怎样的盾和怎样的矛?
(2)师生交流。
(3)教师引导:“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不可同世而立”。你们能读明白作者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吗?
(4)师生交流中明确:这样的盾和这样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
(5)教师引导:借助“夫”字我们知道这是作者在发表议论呢,你能试着读出这语气么?
7.师生交流,完整说出故事的意思。
回顾交流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猜测等方法,读懂故事。
四、
熟读成诵,背诵课文
(一)熟读成诵
1.教师引导:我们借注释和联系上下文进行猜测的方法读懂了整篇课文,现在让我们一起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再来读一读课文吧。
教 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15.《自相矛盾》第一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第一课时(课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第一课时(课件)

主要作品:《孤愤》《五蠹》《说难》等。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借助注音和注释,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在句中停顿处做记号。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破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破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
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存在。
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刺破。”有的人问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答不上来。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破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破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
笔顺:
返回
dùn
笔顺:
返回

笔顺:
返回

笔顺:
返回
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内容。
称赞。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破它。”
弗( )________佛( )________费( )________



吾辈
语言
觉悟


fèi
自愧弗如
佛像
花费
多音字


指“成年男子”“丈夫”时读第一声。

在文言文中用于句首或句末表示语气时读第二声。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五课 《自相矛盾》 第一课时 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五课 《自相矛盾》 第一课时 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五课《自相矛盾》第一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五课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楚国卖盾和矛的人自我矛盾的言论,从而引出了“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

本文语言简洁,寓意深刻,适合五年级的学生学习。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理解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成语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来历和深刻含义,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成语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认识到说话办事要言行一致,不能自相矛盾。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含义。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寓意,能够将成语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和掌握成语含义的目的。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3.课文翻译和解析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成语故事,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吗?它是什么意思?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朗读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讲述了哪个国家的人卖盾和矛?他们说了什么话?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文中人的语气和表情,体会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

教师选取几位学生进行表演,并给予评价。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自相矛盾》课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自相矛盾》课件

·以·植·物·为·食·。···
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数千万年后, 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
这无疑为该项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 的证据, 加速了此项研究的进程。
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特点
说明的角度

有些两足奔跑
各 异
有些四足行走
生活习性上
的 庞
有些身长几十米, 重达数十吨 有些身材小巧, 体重只有几千克
身体形态上


有些凶猛异常, 茹毛饮血
性情上
族 有些温顺可爱, 以植物为食
通过这份表格,你知道了什么? 我知道了恐龙的生活习性、形体特征等。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 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 不陷也。”
谁来帮他吆喝吆喝生意。
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 者,听了楚人的吆喝,有没有人买呢?
没有 你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假如你是一位孩子,你会说: 叔叔—— 假如你是一位中年人,你会说: 兄弟—— 假如你是一位老人,你会说: 年轻人——
化石: 指古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 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 确定地层的年代。
遇到不懂的问题, 你是怎么解决的。
遇到不懂的词语, 可以通过查字典解决。 遇到不懂的知识, 可以通过查找相关资料
解决。 遇到不懂的问题, 我是与同学讨论后弄明
白的。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 不惭地夸耀起来,说:“我的矛是世界上最 尖利的,无论怎样坚固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 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 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 “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坚固的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通过课文理解古文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古文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说起寓言,同学们并不陌生,它往往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坐井观天,亡羊补牢,守株待兔……)看来,同学们知道的寓言故事真不少。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文言文形式的寓言故事。

2.板书课题:自相矛盾。

3.谁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呢?
4.教师小结:矛和盾分别是冷兵器时代用来进攻和防御的武器。

确切地说,矛用来刺,盾用来挡。

那么围绕着矛与盾,作者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读一读这则寓言。

古人云:“书读百遍,而义自见。

”这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诀窍。

设计意图:
由学生熟知的寓言故事,引入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解释题目的意思,为学生理解“自相矛盾”做铺垫。

二、读懂、读通文言文。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划分朗读节奏。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带领学生对照所划分的朗读节奏,读文言文。

3.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读课文。

4.小组读、个人读、自由读、全班齐读。

三、疏通大意。

1.教师:学习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准确,还要读懂。

接下来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能借助注释初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学习文言文有什么方法?
(1)结合注释;(2)联系上下文;(3)查字典;(4)反复朗读。

3.学生小组合作了解文言文大意。

出示:
楚人:楚国人。

鬻(yù):卖。

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陷:刺破。

利:锋利。

以:用。

弗:不。

应:回答。

4.这则文言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赞美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无法刺破。

”接着,他又夸起了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锋利,没有什么东西是它穿不透的。

”有的人问他:“如果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交流理解古文的意思。

四、教师总结。

这篇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下节课再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