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金榜】初中语文文言文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原文和译文
虞世南蝉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者简介】
虞世南,字伯施,余姚〔今属浙江省〕人。
沈静寡欲,精思读书,文章婉缛,初见称于南朝徐陵,后仕隋,为秘书郎。
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
唐太宗时,历弘文馆学士、秘书监。
他的诗仍有六朝绮错婉媚的作风。
?全唐诗?编其诗一卷。
【注释】
①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局部,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清露:清纯的露水。
古人认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响:指连绵不断的蝉鸣叫的声音。
④藉(jiè):凭借
【译诗】
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喝的是清冽的露水,
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
因为它站得高,声音自然传得远,
并不是借了秋风。
【赏析】
这首诗借物咏怀,寄意高远。
作者以高洁的蝉自比,说只要栖桐饮露、立身高洁,那么声名自远,而无须凭借外物的力量。
作者以蝉的形象,说明了自己封建士大夫的清高。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虞世南《蝉》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者简介】
虞世南,字伯施,余姚(今属浙江省)人。
沈静寡欲,精思读书,文章婉缛,初见称于南朝徐陵,后仕隋,为秘书郎。
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
唐太宗时,历弘文馆学士、秘书监。
他的诗仍有六朝绮错婉媚的作风。
《全唐诗》编其诗一卷。
【注释】
①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清露:清纯的露水。
古人认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响:指连绵不断的蝉鸣叫的声音。
④藉(jiè):凭借
【译诗】
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喝的是清冽
的露水,
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
因为它站得高,声音自然传得远,
并不是借了秋风。
【赏析】
这首诗借物咏怀,寄意高远。
作者以高洁的蝉自比,说只要栖桐饮露、立身高洁,则声名自远,而无须凭借外物的力量。
作者以蝉的形象,表明了自己封建士大夫的清高。
蝉古诗的翻译
蝉古诗的翻译
蝉虞世南〔唐代〕
垂緌饮清露⑴,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⑶,非是藉秋风。
注释:
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疏:开阔、稀疏。
藉:凭借。
译文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的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古诗蝉的意思及寓意
古诗“蝉”的意思及寓意
原文:
蝉
【作者】虞世南【朝代】唐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注释:
①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清露:清纯的露水。
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发出。
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
④疏桐:高大的梧桐。
⑤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⑥藉(jiè):凭借、依赖。
寓意:
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
表达出了诗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气韵风度。
《蝉》原诗以及译文赏析
《蝉》原诗以及译文赏析《蝉》原诗以及译文赏析原文:《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翻译: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言外之意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
这是一首咏蝉的诗句,讴歌了蝉的高洁品格。
但也是托物言志。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虞世南的诗词《蝉》原文及赏析
【导语】《蝉》是唐代诗⼈虞世南创作的⼀⾸五⾔古诗,是⾸托物寓意的诗。
以物⾃况,表现了诗⼈⾼洁的品格和清远的志趣。
下⾯就和⽆忧考⼀起来了解下虞世南的《蝉》,欢迎阅读!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声⾃远,⾮是藉秋风。
【赏析】 “居⾼声⾃远,⾮是藉秋风”,这两句是对蝉品格的由衷赞美。
在诗⼈的笔下,蝉清新脱俗,它从不⾷⼈间烟⽕,每餐只饮些少量的⽢露,不沾五⾕杂粮。
不仅如此,它的叫声也是那样的不同凡响,清脆悦⽿,像流⽔⼀般静静地从梧桐的叶⼦⾥传出,令诗⼈感到⽆⽐的舒适。
蝉的叫声传得很远,然⽽它并没有借助于外物,⽽是由于⾃⼰所处位置⾼的缘故。
“居⾼声⾃远,⾮是藉秋风”,这两句是全篇的点睛之笔。
蝉声悠远,⼀般⼈都认为是秋风的作⽤,想必是受《荀⼦•劝学》“顺风⽽呼,声⾮加疾也,⽽闻者彰”的影响。
诗⼈却不这么认为,说这是“居⾼”的缘故,并⾮秋风之⼒。
这既是对蝉⾼洁品质的赞美,也是诗⼈对⾃我精神境界的⼀种追求;同时还蕴含着⼀个深刻的⼈⽣道理:⼀个⼈只要能做到修⾝⾃好,⽓质⾃然⾃内⽽外涌出,好酒不怕巷⼦深,声名⾃然能够远扬,何须借助他⼈? 扩展阅读:虞世南的简介 虞世南(558年-638年7⽉11⽇),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初唐书法家、政治家,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家”,⽇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家”。
代表作品《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类书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
隋炀帝时官起居舍⼈,唐时历任秘书监、弘⽂馆学⼠等。
虞世南的祖⽗虞检,在梁代曾任始兴王咨议;⽗亲虞荔,于陈朝太⼦中庶⼦,都有很⾼的名望。
虞世南的叔⽗虞寄,在陈朝官⾄中书侍郎,因没有⼦嗣,虞世南便过继给虞寄为⼦,因此他取字伯施。
虞世南⽣性沉静寡欲,意志坚定,努⼒学习,年少时与兄长虞世基⼀起在⽂学家顾野王的门下读书,受学⼗多年,他勤奋努⼒精思不懈,有时⼗⼏天不洗脸不梳头。
蝉(唐)虞世南古诗意思
蝉(唐)虞世南古诗意思
【意思】: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原诗文】: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赏析】:
《蝉》是首托物寓意的诗。
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古诗咏蝉·垂緌饮清露翻译赏析
古诗咏蝉·垂緌饮清露翻译赏析《咏蝉·垂緌饮清露》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虞世南。
其古诗全文如下: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前言】《咏蝉》这是唐代诗人虞世南的作品,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也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注释】垂緌: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藉:凭借。
【翻译】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赏析】《咏蝉》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虞世南《蝉》原文及赏析
蝉[唐] 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分类标签: 寓理诗作品赏析【注释】:(1)绥: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简析】: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
本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
垂?ruí音近于“锐”),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
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诗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
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
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
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
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蝉唐诗虞世南的诗意
蝉唐诗虞世南的诗意
【诗意】: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鸣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原诗句】: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重点注释】:
垂緌: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疏:开阔、稀疏。
藉:凭借。
【赏析】: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诗人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
蝉古诗 虞世南古诗讲解
蝉古诗讲解虞世南古诗《蝉》讲解内容如下:1.古诗原文:蝉虞世南〔唐代〕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古诗注释垂矮(rui) :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疏:开阔、稀疏。
藉:凭借。
3.古诗译文:蝉垂下像帽缨—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的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4.古诗赏析:这首咏物诗《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的作品。
诗歌以蝉为对象,通过描绘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以及与蝉交流的体验,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珍视和多样性,同时也寄托了人的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
首句“垂矮饮清露”,描述了蝉的形态和食性。
蝉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矮”。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不仅写出了蝉的形体特征,也暗示了蝉的品行。
次句“流响出疏桐”,描写了蝉的声音和传声特点。
梧桐树高大挺拔,枝叶稀疏,故曰“疏桐”。
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仿佛能够传到很远的地方。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可以想见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蝉声远传,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并不需要借助外力。
这表达了人格力量的重要性,人格高洁的人,不需要依赖他人的力量,自能声名远播。
施补华的《帆佣说诗》评价虞世南的《蝉》时说:“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比兴不同如此。
”这段评论比较了三首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指出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然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蝉唐虞世南全诗意思
蝉唐虞世南全诗意思蝉唐代: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注释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疏:开阔、稀疏。
藉:凭借。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古诗《蝉》虞世南
古诗(gǔshī)《蝉》虞世南蝉唐代: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ɡāo shēnɡ)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yìwén)及注释译文(yìwén)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lù shui),响亮的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发声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注释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局部,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清露:纯洁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疏:开阔、稀疏。
藉:凭借。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局部,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似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外表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原文及译文
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蝉·垂緌饮清露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
赏析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
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
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诗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
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
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
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
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因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
虞世南《蝉》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原文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品注释1、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清露:清纯的露水。
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2、流:发出。
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
疏桐:高大的梧桐。
3、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4、藉(jiè):凭借、依赖。
作品译文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作品鉴赏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
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
这“贵(人)”与“清(客)”的统一,正是为三、四句的“清”无须借“贵”做反铺垫,用笔巧妙。
次句描写蝉声之传播。
梧桐是高树,用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清高挺拔,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
“流响”二字状蝉声的抑扬顿挫和长鸣不已;“出”字则把蝉声远播的意态形象化了,让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
全句虽只写蝉声,但却从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句对蝉声传播的生动描写,后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三、四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一、二两句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
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慧心,强调这是出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一个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扬。
《蝉》全诗译文及赏析
《蝉》全诗译文及赏析《蝉》全诗译文及赏析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
赏析一: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
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
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诗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
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
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
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的贡献。
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赏析二: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蝉·垂緌饮清露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
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
赏析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
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
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诗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
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
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
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
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因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
其实蝉是靠吸食植物的液汁生活的,哪里可能只喝露水?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鸣声。
为什么说连续不断的蝉鸣声是从枝叶稀疏的梧桐中传出来的呢?这是因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高贵
而灵异的树,传说鸾凤一类的鸟非梧桐不栖,“王者任用贤良,则梧桐生于东厢”。
诗人以蝉自比,则其鸣声也就不同凡响。
“桐”前着一“疏”,既让人感到“流响”的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应。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是从上面两句引发出来的议论。
意思是“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
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沈德潜说:“命意自高,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这一托物寓意的名句,既是写景,也是抒怀,是唐诗中最早咏蝉的,很为后世称道。
虞世南原是陈隋旧臣,入唐后以文才和德行受到唐太宗的器重,他生性耿直孤傲,不合于世,显示出一种内向、孤僻、深沉的性格特征,虞世南借蝉咏怀,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任何凭藉,自会扬名。
情景交融,显得十分和谐自然。
这两句用的是比喻,蝉声远传不是借藉于秋风的传送,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诗人的人格美,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读者可从中想像到人格化了的蝉儿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可谓巧妙至极。
正像曹丕在《典论o论文》中所言“不做良臣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名声自传达于后”。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展示了一个清狂自负、踌躇满志的士大夫形象。
施朴华《岘佣说诗》曰:“《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其意。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同是唐人,又都是托咏蝉以寄意,由于作者的地位、遭际、气质彼此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形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赏析二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
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
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比兴不同如此。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