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人卫第8版详细重点

合集下载

《病理学》【人卫八年制第二版】(绿皮书)重点整理

《病理学》【人卫八年制第二版】(绿皮书)重点整理

《病理学》(人卫八年制第二版)重点整理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第一节适应适应:细胞、组织、器官和机体对持续性的内外刺激做出的非损伤性的应答反应。

在形态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

一、萎缩(atrophy):是指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因细胞物质的丢失而体积缩小。

轻度的萎缩一般可逆。

萎缩的器官体积均匀性缩小,重量减轻,线粒体、内质网等数量明显减少,常伴有细胞数目的减少。

胞质内常可见脂褐素,有“褐色萎缩”之称。

病理改变:肉眼—小、轻;镜下—实质细胞缩小、减少;间质增生1、生理性萎缩:人体许多组织、器官随着年龄增长自然地发生生理性萎缩。

如老年性萎缩2、病理性萎缩:(1)营养不良性萎缩:可分为局部营养不良性萎缩和全身性营养不良萎缩,后者如:饥饿和恶性肿瘤的恶病质,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萎缩。

(2)压迫性萎缩:器官或组织长期受压。

如:肾盂积水引起的肾萎缩。

(3)失用性萎缩:即长期工作负荷减少所引起的萎缩。

(4)去神经性萎缩:如:下运动神经元或轴突破坏引起所支配器官或组织的萎缩。

(5)内分泌性萎缩:内分泌功能紊乱(主要为功能低下)引起相应靶器官的萎缩。

如:垂体肿瘤所引起的肾上腺萎缩。

二、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

(不是数目的增多)超微结构改变主要是细胞器增多、蛋白合成增多、微丝增加。

1、代偿性肥大:由工作负荷增加引起。

细胞肥大多具有功能代偿的意义。

是有限的,超过极限功能衰竭。

2、内分泌性肥大:由激素引发的肥大称为内分泌性肥大。

3、生理性肥大:妊娠期妇女子宫增大4、病理性肥大:高血压病心肌肥厚—晚期心力衰竭三、增生(hyperplasia):实质细胞的增多,可导致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细胞增生通常为弥散性;皆由刺激引起,一旦刺激消除,则增生停止1、生理性增生:生理条件下发生的增生。

分激素性增生、代偿性增生。

女性青春期乳腺的发育2、病理性增生:在病理条件下发生的增生,多数为过量的激素或生长因子刺激。

人卫第八版儿科学重点整理(第九版通用)

人卫第八版儿科学重点整理(第九版通用)

人卫第八版儿科学重点整理(第九版通用)一、小儿年龄分期胎儿期:受精卵-娩出,前12周最关键新生儿期:出生到满28天,尤其第一周死亡率高(围生期: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天,死亡率最高)(围生期死亡率是衡量医疗卫生水平的重要指标)婴儿期:出生到满1周岁,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幼儿期:1周岁后到满3周岁,最容易发生意外学龄前期:3岁到6-7岁,性格形成关键时期学龄期:入小学到青春期前青春期: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

生长发育第二高峰二、生长发育1、规律①连续性、阶段性:婴儿期、青春期两高峰②各系统器官发育不平衡性:淋巴系统回缩、生殖系统嫌慢后快、神经先快后慢、体格两高峰③顺序性:上-下,近-远(距离心脏近的先发育),粗-细(手指),低级-高级,简单-复杂④差异性:遗传和环境两因素2、体格发育指标体重kg 身长cm 头围胸围意义近期营养骨骼、远期营养脑、颅骨肺、胸廓出生 3 50 34 32 1岁10(3倍)75 46 46 2岁12(4倍)87 482岁后年龄X2+8 年龄X7+77 5岁501-6月体重=出生体重+月龄x 0.7(每月增加700g)7-12月体重=6+月龄x 0.25头围在前3个月增加6, 3-12月增加61岁后的胸围=头围+年龄-13、骨骼和牙齿前囟:出生1.5-2cm,半岁前增大,2岁闭合平坦柔软,早闭(小头畸形)、晚闭(佝偻病、甲低、脑积水)、隆起(颅内压高)、凹陷(脱水)后囟:6-8周闭合骨缝:3-4月闭合脊柱:3月颈椎前凸,6月胸后凸,12月腰前凸长骨骨化中心:成熟程度,婴儿看膝,幼儿看腕1-9岁腕部骨化中心=岁数+1,共10个,10岁长齐乳牙:20颗,4-10月出牙,13月未出为延迟,3岁齐2岁内牙的数目=月龄-4到6恒牙:恒牙骨化从新生儿期开始,6岁第一颗二、运动和语言1、运动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123走跳跑四月可无意识翻身,手握,7月有意识翻身,坐很久2、语言:发音、理解、表达2月微笑4月出声笑,6月认人7月无意识叫爸爸妈妈,9月听懂12月成词24月成句儿童保健一、计划免疫1岁内:初种,五苗防七病卡介苗(2-3天-2月):活疫苗,超过2月来接种必须做PPD结核菌素试验,阴性才可接种乙肝疫苗(0、1、6月):出生24h内第一针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234月)百白破(345月),1.5-2岁复种麻疹活疫苗(8月)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一、儿童的营养基础EAR平均需要量:满足特定人群50%需要RNI推荐需要量:满足特定人群97-98%AI适宜摄入量:观察、试验获得的健康人群的营养需求UL可耐受最高需要量1、小儿能量需要生长所需:小儿特有基础代谢:50%,占比最多,1岁55kcal/kg,7岁44 食物的热效应:蛋白质最高(最难消化)婴儿期:100kcal/kg.d(418kj)(RNI 95kcal)每3岁减少102、产能营养素占比每克产能需要量蛋白质15% 4 1.5-3g/kg.d 最重要脂肪35% 9糖50% 4非产能营养素①维生素:ADEK(脂溶性),BC(水溶性)B族:B1、B2、B6、B12、烟酸、泛酸、叶酸脂溶性维生素积蓄过多会中毒②矿物质:微量元素(铁碘锌)常量元素(钙磷钾钠镁)③水:婴儿需水150ml/kg.d,每3岁减25内生水:100kcal食物12g水二、母乳喂养—6个月纯母乳初乳(4-5d内):蛋白高;过渡乳(5-14d):脂肪高成熟乳(15d-9m)晚乳(10m)正常生后15分-2小时开奶,每次<15-20min,右侧卧断奶:天热、生病不断,最晚2岁,10-12月开始断成分人牛蛋白 1.2乳清蛋白 3.5酪蛋白脂肪 3.5不饱和 3.5饱和乳糖7.5乙型 4.8甲型(大肠杆菌)乙型乳糖:促乳酸菌、双歧杆菌,抑大肠杆菌人乳钙磷含量2:1更易吸收,铁吸收量50%以上,增强免疫力(SlgA、乳铁蛋白、免疫细胞、双歧因子)羊乳:叶酸、B12少,巨幼贫配方奶粉:1g—5kcal,因此20g/Kg.d全牛乳量:8%糖牛乳100ml—100kal,另给水量:总水量(150)-牛奶量辅食添加1-3月:汁水,鱼肝油、果蔬汁4-6月:泥状,蛋黄、迷糊、果蔬泥7-9月:末状,鸡蛋、饼干、肝脏10-12:碎状,稀饭、碎肉、碎菜三、营养障碍疾病1、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1)病因病理皮肤中7脱氢胆固醇→紫外线→胆钙化醇D3食物:动物肝脏、蛋黄、鱼肝油、蕈类植物VD(无活性)→肝脏→肾脏→1,25(OH)2VitD(活性)①促进肠粘膜钙磷吸收②促进肾小管对钙磷重吸收③促进旧骨脱钙、新骨形成(甲状旁腺素促进肠钙磷吸收、促进肾小管钙重吸收,促进旧骨脱钙,但抑制磷的重吸收,且不能使新骨形成)VD缺乏时血钙血磷降低,甲状旁腺代偿使得血钙回升,血磷进一步降低,Ca.P<40,骨骼钙化障碍(软化)、骨样组织堆积(方骨),堆积的成骨细胞释放碱性磷酸酶↑(2)临表①早期:精神神经兴奋症状(易激惹、多汗)、枕秃(头发因出汗磨掉了),3个月左右检查:血钙N或稍低,磷↓,碱性磷酸酶N或稍高,X 线N,25-(OH)VitD3下降(肝),Ca.P30-40②活动期(激期):骨骼改变、神经系统发育迟缓先头部:颅骨软化(3-6月)、方颅(7-8月)、前囟晚闭、出牙迟缓胸部:漏斗胸(鸡胸)、肋膈沟(赫氏沟)、肋骨串珠,1岁左右四肢:XO腿、手镯征、关节松弛;其他:扁平骨盆、脊柱弯曲检查:其他都低,<30,碱性磷酸酶↑,X线(钙化带模糊、毛刷样变,骨垢增宽)③恢复期:碱性磷酸酶4-6周N,X线2-3周改善④后遗症期:骨骼畸形2岁以上多见,X线正常(3)诊断25-(OH)D3和1,25-(OH)2D3减低时最可靠早期诊断(4)治疗①维D疗法:口服每日50-100μg(2000-4000IU)2-4周后改为预防量400IU(过量会导致重要脏器钙化)注射:适用于长期腹泻、重症,20万-30万IU,3月后改预防量②补钙③4岁后可手术整形(5)预防每日摄入量400-800IU,足月儿出生后2周补充维生素D400IU、早产儿1周开始补800,直到2岁。

(完整word版)《病理生理学》习题集-人卫第8版(精心整理)

(完整word版)《病理生理学》习题集-人卫第8版(精心整理)

---------------------------------------------------------------最新资料推荐------------------------------------------------------ 《病理生理学》习题集-人卫第8版(精心整理)《病理生理学》习题集-人卫第 8 版(精心整理)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 E. 疾病的经过与结局(b ) 3. 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的最主要方法是 A.临床观察B.动物实验C.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D.疾病的分子和基因诊断 E.形态学观察二、问答题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病理生理学第 8 版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 1.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 ( c) A.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B.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C.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D.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的科学 E.患病机体形态结构改变的科学 2. 疾病概论主要论述(a ) A. 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B. 疾病的原因与条件 C. 疾病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机制 D. 疾病中各种临床表现的发生机制 1.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病理生理学的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2.什么是循证医学?【答】所谓循证医学主要是指一切医学研究与决策均应以可靠的科学成果为依据,病理生理学的研究也必须遵循该原则,因此病理生理学应该运用各种研究手段,获取、分析和综合从社会群体水平和个体水平、器官系统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1/ 20水平上获得的研究结果,为探讨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发病机制与实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3.为什么动物实验的研究结果不能完全用于临床?【答】因为人与动物不仅在组织细胞的形态上和新陈代谢上有所不同,而且由于人类神经系统的高度发达,具有与语言和思维相联系的第二信号系统,因此人与动物虽有共同点,但又有本质上的区别。

发热-病生人卫第八版配套课件剖析

发热-病生人卫第八版配套课件剖析

寒战,皮肤苍白。
(2)热代谢特点:体温调定点上移,产热大于
散热。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29
四、体温调节的方式及发热的时相
1.体温上升期 2.高温持续期(高峰期)
(1)临床表现:皮肤颜色发红,自觉酷热和皮
肤干燥。
(2)热代谢特点:中心体温与上升的调定点水
平相适应,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43
本章掌握内容
何谓发热? 何谓过热?
简述内生致热原的种类?
简述发热的机制?
简述发热的分期和热代谢特点?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44
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的发热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45
OVLT在发热发病学中的作用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46
附:热型及临床意义
3.假若患儿不入院治疗,体温是否继续升高?
为什么?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42
本章积累专有名词
Fever preoptic anterior hypothalamus,POAH
set point,SP
Hyperthermia
exogenous pyrogen
endogenous pyrogen,EP Endotoxin,ET
二、生理功能的改变
(一)CNS (二)循环系统
(三)呼吸功能
(四)消化功能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35
三、防御功能的改变
(一)抗感染能力的改变 (二)对肿瘤细胞的影响
(三)急性期反应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 人卫8版课件阿米巴

病理生理学 人卫8版课件阿米巴

4、咳“巧克力酱样”痰
3、 阿米巴脑脓肿
来源:血行播散 表现:1、头痛
2、眩晕 3、精神异常 4、呕吐
阿米巴 致病
4、 皮肤阿米巴病 (少见) ( 阿米巴性皮肤潰疡 )
阿米巴 致病
皮肤阿米巴病
5、阿米巴性阴道炎或前列腺炎
阿米巴 致病
泌尿道阿米巴病(少见)
来源:1、会阴部皮肤病灶播散 2、直肠病灶播散
4、易西感瓜主人切要面群经―口―感6染h仅①半食数物死亡
馒 蝇头 、一蟑表般螂面人――均――易1具h感感。②染水力1%来苏尔―30分钟
怕干燥、怕高温。
六、防治
阿米巴 防治
1、治疗病人、带虫者
首选药物灭滴灵(甲硝唑) 可用巴龙霉素 肠外阿米巴病――灭滴灵. 氯喹. 中药大蒜素等
2、管好粪便,杀灭包囊,保护水源和食物。 3、灭蝇灭蟑螂。 4、注意个人卫生及饮食卫生。
胞核
具生殖、遗传等
医学原虫概论
三、生活史
(一)生活史阶段
1、滋养体:具有运动能力—致病阶段 2、包囊:不具有运动能力—在体外存在形式
(二)生活史类型
1、简单型 生活史只有滋养体 如阴道毛滴虫 有滋养体和包囊 如溶组织内阿米巴
2、循环传播型
如弓形虫
3、昆虫传播型
如疟原虫
医学原虫概 论
四、运动
伪足运动
阿米巴 思考题
思考题:
1.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阶段. 致病阶段是什么? 2.肠阿米巴病典型病变有什么特点? 3.典型阿米巴痢疾有什么表现? 4.肠外阿米巴病主要有哪些? 5.诊断阿米巴病送检材料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6.治疗阿米巴病人和带虫者有哪些药物?
首选药物是什么?
半胱氨酸蛋白酶: 溶解宿主组织。吸附于上皮细胞侵入早期侵入阶段

病理生理学 人卫8版课件细胞信号转导障碍与疾病

病理生理学 人卫8版课件细胞信号转导障碍与疾病

(二) 磷脂酶C信号转导途径
(Phospholipase C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
PIP2
PLCβ Gq
α1受体 AngII受体
IP3
DAG
Ca2+
靶蛋白 磷酸化
PKC
靶基因 转录
Phospholipase C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
(1.03~2.07 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19.6 mmol/L
(2.7~3.2 mmol/L)
FH患者的血清呈乳白色
Clinical example
心电图示左室肥厚及心肌缺血 心脏多普勒检查显示主动脉壁增
厚、异常光斑、主动脉狭窄 7岁时每于剧烈运动即心绞痛发作 8岁时奔跑后突发前室间隔心肌梗死
核受体(Nuclear receptor)
位于胞浆或核内的受体, 激活后作为转录因子,在核内 调节靶基因的转录。
第一节 细胞信号转导的主要通路
(The primary pathways of cellular signal transduction)
一、G蛋白介导的信号转导
(G pretein-mediated signal transduction)
一、受体异常与疾病
(Receptor-based diseases)
受体病(receptor disease) : 因受体的数量、结构或调节功能
变化,使受体不能正常介导配体在靶 细胞中应有的效应所引起的疾病。
遗传性受体病
(Genetic disorders of receptor)
因编码受体的基因突变, 使受体数量或功能异常而引起 的遗传性疾病。

《病理学》【人卫八年制第二版】(绿皮书)重点整理

《病理学》【人卫八年制第二版】(绿皮书)重点整理

《病理学》(人卫八年制第二版)重点整理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第一节适应适应:细胞、组织、器官和机体对持续性的细胞增生通常为弥散性;皆由刺激引起,一旦刺激消除,则增生停止1、生理性增生:生理条件下发生的增生。

分激素性增生、代偿性增生。

女性青春期乳腺的发育2、病理性增生:在病理条件下发生的增生,多数为过量的激素或生长因子刺激。

连续病理性增生可发展为肿瘤性增生。

雌激素异常增高,导致乳腺的增生肥大和增生是两个不同的过程,但常常同时发生,并且可因同一机制而触发。

例如,妊娠期子宫既有平滑肌细胞数目的增多,又有单个平滑肌的肥大。

对于不能分裂的细胞(如心肌细胞),则只会出现肥大而不能增生。

四、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所替代的过程。

正常组织中的干细胞或结缔组织中的未分化间叶细胞通过增生转变,即重新程序化,循一种新的方向分化。

化生只出现在具有增生能力、同源的细胞之间,常常由一种特异性较低的细胞取代特异性较高的细胞。

化生主要见于慢性刺激作用下的上皮组织,也可见于间叶组织。

化生是一种异常的增生,可发生恶变。

1、上皮细胞的化生:以鳞状上皮化生最常见胃粘膜腺上皮→肠上皮化生小肠或者大肠型粘膜特征,常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柱状上皮(气管、宫颈、胆囊)→鳞状上皮化生气管、支气管粘膜子宫颈这往往都是炎症刺激的结果,机体对不良刺激的防御反应2、间叶组织的化生:纤维结缔组织→骨、软骨骨骼肌→骨在正常不形成骨的部位形成骨或软骨。

第二节细胞、组织的损伤一、原因和发生机制原因:缺氧、物理因子、化学和药物因素、生物因素、免疫反应、遗传性缺陷、营养失衡等。

生化机制:1、ATP的耗竭2、氧自由基的积聚3、细胞内钙的流入和钙内环境稳定的破坏4、膜渗透性的缺陷5、不可逆性的线粒体的损伤二、形态学变化(掌握不同变性的概念、类型,出现在哪些疾病以及意义)(一)变性(degeneration):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发生障碍所致的某些可逆性形态学变化。

病理生理学第八版配套课件 01 绪论

病理生理学第八版配套课件 01 绪论

课程特点——辩证思维和方法,如矛盾的对立与
统一(损伤与抗损伤)、转化(因果交替)、局 部与整体等 选择性复习过去所学的知识(生理、生化等)—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20
怎样学好病理生理学?
注重实验课——不单为验证,学习科学思维和方 法
临床实践和社会调查——提高学习兴趣、“服务
学时:56 理论课,15 (5) 实验课)
许多疾病中共存的、成套的病理
Fluids and electrolytes imbalance
Acid and base disturbances Stress, Fever, Edema, Hypoxia, Shock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Multi-organic dysfunction
病理生理学
9
疾病谱改变
人口老龄化,老年性痴呆的患病率急剧上升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10
老年性痴呆患病率明显上升
The prevalence>60,3.5%~6.4%;>85,47% 张振馨,2005 The Lancet;张明园,1990,中华医学杂 志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11
课程安排(71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13
课程安排(71
器官病理生理学
Heart
学时:56 理论课,15 (5) 实验课)
Lung
Liver Kidney Brain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14
病理生理学的实验课特征
临床观察 整体水平 离体水平 细胞水平
实验模型
分子水平

病理生理学 人卫8版课件缺血_再灌注损伤-lu-2016

病理生理学 人卫8版课件缺血_再灌注损伤-lu-2016

OH
2H2O
Fe3+ O2–+ H2O2 Cu2+ OH
单电子还原过程 Fenton反应
氧反常(oxygen paradox)
• Hearse以大鼠离体心脏为模型进行缺氧 实验时发现,用缺氧灌注液灌流心脏一 定时间后,再用富氧灌注液灌流时,心 肌损伤不仅未见恢复,反而更趋严重。 当时他称此现象为“氧反常”。
细胞膜损伤 线粒体、溶酶体膜、肌浆网损伤 • PKC激活
蛋白激酶C对Na+/Ca2+ 交换蛋白的激活
Ca2+超载
沉积于 肌原纤维 激活钙依 激活磷 Na+/Ca2+ 线粒体 过度收缩 赖蛋白酶 脂酶 反向交换
线粒体功 能障碍
自由基↑ 膜磷脂降解
细胞产能↓, 耗能↑
细胞结构 破坏
再灌注心率 失常
Ca2+超载的主要后果
氧自由基的损伤作用
膜脂质过氧化 ①膜结构破坏膜流动性通透性 Ca2+内流 ②钠泵、钙泵功能抑制:[Na+ ]i、[Ca2+ ]i ③信号转导障碍:PLC 、PLD PGs 、
ILs ④细胞器膜破坏:线粒体、溶酶体、肌浆网 蛋白质功能抑制
直接损伤:氧化、交联二聚体 钙调节功能障碍,对钙反应性 破坏核酸和染色体 氧自由基碱基羟化、DNA断裂
H
•• –
H+
+
• •
O
••
• •
H

H•
+
• •
O
••
• •
H
外层电子轨道有奇数电子的原子、原子团
和分子的总称。 氧自由基:O2-• OH• 活性氧:O2-• OH• ´O2 H2O2 脂自由基:L• LO • LOO •

朱大年《生理学》(第8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朱大年《生理学》(第8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朱大年《生理学》(第8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完整版在线学习:/Ebook/191012.html本书是朱大年主编的《生理学》(第8版)的学习辅导电子书,按照教材的章节编排,共分为11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梳理知识脉络,浓缩学科精华。

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

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和典型题,培养解题思路。

本书精选近年来考研西医综合的真题,以及暨南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相关考研真题,绝大部分真题均提供详细的解答。

这些真题的命题点基本涵盖了每章的考点和难点,考生可以据此了解考研真题的命题风格和难易程度,并检验自己的复习效果。

同时本书还精选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题,并提供所有题目的答案,部分疑难试题还附有详细的解析。

熟练掌握本书的考题,有助于学员培养敏捷的解题思路,巩固重点难点。

封面内容简介目录第1章绪论1.1 复习笔记1.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2章细胞的基本功能2.1 复习笔记2.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3章血液3.1 复习笔记3.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4章血液循环4.1 复习笔记4.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5章呼吸5.1 复习笔记5.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6章消化和吸收6.1 复习笔记6.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7章能量代谢与体温7.1 复习笔记7.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8章尿的生成和排出8.1 复习笔记8.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9章神经系统的功能9.1 复习笔记9.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0章内分泌10.1 复习笔记10.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1章生殖11.1 复习笔记11.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章绪论1.1 复习笔记一、生理学概念及其研究方法1.生理学的定义及其任务(1)定义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及其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生理学是生物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病理生理学人第8版详细重点

病理生理学人第8版详细重点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病理生理学第8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一) 主要任务病理生理学是研究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与机制的基础医学学科。

◆以患病机体为对象◆以功能与代谢变化为重点◆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与机制(二)地位桥梁学科(三)内容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各系统病理生理学1、疾病概论 :又称病理生理学总论,主要论述的是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中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

2、基本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又称典型病理过程。

是指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

3、各系统病理生理学又称病理生理学各论主要讲述体内重要系统的不同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的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及机制。

如何学好病理生理学★概念要清楚第二节常用研究方法1. 动物实验:这是病理生理学研究最主要的方法。

◆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的模型◆动物的自发性疾病2、临床观察:以不损害病人健康为前提,观察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3、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第二章疾病概论◆病因学◆发病学第一节健康与疾病健康(health)的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疾病(disease)的概念:疾病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的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症状(symptom):是指疾病所引起的病人主观感觉的异常。

体征(sign):是指通过各种检查方法在患病机体发现的客观存在的异常。

第二节病因学(etiology)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及其作用的规律一、疾病发生的原因(一) 致病因素的概念:能够引起某一疾病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称为致病因素,简称为病因。

(二) 病因的分类1、生物性因素:指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侵袭力(invasiveness):是指致病因素侵入机体并在体内扩散和蔓延的能力。

10人卫8版 DIC【病理生理学】

10人卫8版 DIC【病理生理学】
见于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 素、严重感染性疾病。
全身性Shwartzman 反应
1.红细胞损伤 原因:血型不符输血、免疫性溶血
机制: ① 红细胞损伤 →ADP释出 →血小板激活→血小板黏附聚集
② 红细胞膜磷脂释出→ 凝血因子浓缩→ 凝血酶生成↑
(三)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
2.白细胞损伤 原因:内毒素刺激,白血病治疗 机制: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外凝系统
3.血小板激活
血小板在DIC发病中 一般起继发作用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温州医学院病生教研室 王 卫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
概念与分期 原因与发病机制 影响因素 分型 功能代谢变化 防治原则
上世纪50代初前 Schneider 墨西哥妇产科医生
A
凝血 功能亢进
B
纤维蛋白性微血栓 血小板微血栓
其他促凝物质入血
激活凝血系统
DIC的病因通过多种途径导致DIC发生、发展!
严重感染引起DIC(最常见)
❖ 内毒素及释放的TNF-α、IL-1
血管内皮促凝性↑
❖ 内毒素损伤内皮,暴露胶原
血小板活化聚集
❖ 释放细胞因子
激活炎性介质
损伤血管内皮

内皮抗凝↓
❖ 细胞因子 血管内皮产tPA↓、PAI-1↑
血栓溶解障碍
DIC的本质
凝血和抗凝平衡破坏!!
正常机体的凝血与抗凝血功能
正常机体的凝血与抗凝血功能 凝血系统 抗凝血系统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血管内皮细胞
凝血系统
凝血酶原激活物 形成
凝 血 过 凝血酶原(Ⅱ) 程
凝血酶(Ⅱa)

人卫第八版病理生理学最新最全总结

人卫第八版病理生理学最新最全总结

人卫第八版病理生理学最新最全总结疾病概论健康与疾病一、健康(health)健康不仅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在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即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适应能力二、疾病(Disease)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功能、代谢、形态的异常变化,并由此出现临床的症状和体征。

三、亚健康(Subhealth) 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确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减退,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降低的状态,又称次健康状态或“第三状态”病因学(Etiology)一、疾病发生的原因-能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以特征性的因素。

1、生物性致病因素 2.物化因素 4.营养性因素(机体必需物质的缺乏或过多) 5.遗传性因素6、先天性因素7、免疫性因素8、精神、心理、社会因素二.疾病发生的条件能影响病因对机体的作用,促进或阻碍疾病发生的各种体内外因素。

如环境、营养状况、性别、年龄等。

诱因:作用于病因或机体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发病学(Pathogenesis)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一)损伤与抗损伤(二)因果交替(三)局部与整体疾病转归(一)康复(rehabilitation )(二)死亡(Death)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的永久停止,即脑死亡。

传统的临床死亡标志: 心跳停止、呼吸停止、各种反射消失脑死亡(brain death):全脑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意义:有利于判定死亡时间;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线;为器官移植创造条件标准:自主呼吸停止;不可逆性深昏迷;脑干神经反射消失;瞳孔散大或固定;脑电波消失;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水、电解质代谢障碍第一节水、钠代谢一、体液的容量和分布60%包括血浆5%、组织液15%和细胞内液40%,因年龄、性别、胖瘦而不同,二、体液渗透压l晶体渗透压:晶体物质(主要是电解质)引起的渗透压。

数值上接近总渗透压。

2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由蛋白质等大分子产生的渗透压。

病理学人卫第8版 第九章 第5节end

病理学人卫第8版 第九章 第5节end

第五节炎症性肠病局限性肠炎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生的原因均不明,且有许多共同临床特征,如均呈慢性经过、反复发作等,因此统称为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IBD可见于任何年龄。

一、局限性肠炎局限性肠炎(regional enteritis)又称Crohn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主要侵犯消化道的全身性疾病。

病变主要累及回肠末端,其次为结肠、回肠近端和空肠等处。

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腹部肿块、肠溃疡穿孔、肠瘘形成及肠梗阻。

还可出现肠外免疫性疾病,如游走性多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等。

本病呈慢性经过,经治疗后可缓解,但常复发。

本病与肠结核、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等常甚难鉴别。

(P194)(一)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病因不明。

近年发现本病常伴有免疫异常。

在患者的血液中可测到抗结肠抗体。

在病变部位用免疫荧光和酶标方法证明有免疫复合物沉积。

(二)病理变化1.肉眼观病变呈节段性,由正常黏膜分隔。

病变处肠壁变厚、变硬,肠黏膜高度水肿。

皱襞呈块状增厚,黏膜面有纵行溃疡并进而发展为裂隙,重者可引起砀穿孔及瘘管形成。

病变肠管常因纤维化而狭窄并易与邻近肠管或肠壁粘连。

肠壁可黏合成团,与回盲部增殖型结核很相似。

2.镜下病变复杂多样,裂隙状溃疡表面被覆坏死组织,其下肠壁各层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与浆细胞浸润,称为穿壁性炎症,可见淋巴组织增生并有淋巴滤泡形成,约半数以上病例出现结核样肉芽肿,但无干酪样坏死改变。

肠黏膜下层增厚、水肿,其中有多数扩张的淋巴管。

二、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症。

可累及结肠各段、偶尔见于回肠。

本病也常伴肠外免疫性疾病,如游走性多关节炎、葡萄膜炎及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

临床上有腹痛、腹泻和血性黏液便等症状。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本病的病因不明,现多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病。

据报道,在大约不到半数的患者血清中可查出抗自身结肠细胞抗体。

第八版人卫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八版人卫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生理学physiology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围绕在许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体液,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稳态homeostasis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各种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生理功能的调节regulation当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体内一些器官和组织的功能活动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以应这些变化,最终恢复内环境的稳态。

★神经调节neuroregulation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最主要的形式。

反射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体内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对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

前馈feedforward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经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第二章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一些脂溶性(非极性)小分子或少数不带电荷的极性小分子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指物质在膜蛋白(生物泵)的帮助下,由细胞代谢供能,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跨膜转运。

被动运输胞吞通道扩散载体扩散伴随运输出胞exocytosis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

入胞endocytosis指细胞外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如细菌、死亡细胞和细胞死亡碎片等被细胞膜包裹后,以囊泡的形式进入细胞的过程。

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生物学信息(兴奋或抑制)在细胞间或细胞内转换和传递,并产生效应的过程。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安静情况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相对平稳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的一个迅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病理生理学 人卫8版课件缺氧病生

病理生理学 人卫8版课件缺氧病生

5.氧饱和度( SO2 )
1.氧分压(PO2)
概 述(3)
物理溶解的 O2 产生的张力(氧张力)
正常值 PaO2 13.3kPa (100 mmHg)
吸入气 PO2 外呼吸功能 PvO2 5.33kPa (40 mmHg)
内呼吸状态
2.氧容量(CO2 max)
100 ml Hb的最大携氧量
概 述(3)
缺氧
3-P-甘油酸 2-P-甘油酸
乳酸
(-)
DPGM
葡萄糖 3-P-甘油醛
缺氧 pH
1,3-P-甘油酸
2,3-DPG↑ DPGP
Hb-2,3-DPG
缺氧
3-P-甘油酸 2-P-甘油酸
乳酸
血液系统
2.氧离曲线右移
机能代谢改变(3)
原因—— 2,3-DPG↑
缺氧
HHb↑
结合 2,3-DPG ↑
正常值 20 ml/dl
取决于 Hb 的质与量
3.氧含量(CO2)
100 ml Hb的实际携氧量
正常值 动脉血 19 ml/dl; 静脉血 14 ml/dl
取决于 氧分压与 氧容量
4. 动静脉氧含量差 (A-V)dO2
它说明组织对氧的利用能力,大小取决于组 织从单位容积血液内摄取氧的多少(如图)。
CO2 SO2 A-V氧含量差
缺氧Ⅰ
发绀 (cyanosis)
2.6g/dl
HHb
≥5g/dl (50g/L)
HbO2
正常
缺氧
各型缺氧血氧变化的特点
PaO2
CO2max CaO2 SaO2
CO2 (a-v)
低张性
缺氧Ⅱ
Ⅱ. hemic hypoxia(血液性缺氧)

病理生理学 人卫8版课件DIC(人卫)

病理生理学 人卫8版课件DIC(人卫)

DIC第四位原因。
其它
某些毒蛇或有毒动物咬伤、某些昆虫叮咬等
二、DIC的发病机制
(一)组织损伤,组织因子(TF)释放
• 肺、脑、胎盘、肿瘤细胞等含有丰富TF • 血管外层结构恒定表达TF • 内皮细胞、单核和嗜中性白细胞、巨噬细胞被激活
后,也表达TF
组织 释放 损伤
TF
Ⅶ,Ca2+
TF-Ⅶa Ca2+
2、蛋白C(PC)系统
肝脏合成,以酶原形式存在 经凝血酶作用而被有限水解后即具有活性
活性蛋白C(APC)与蛋白S,使凝血因子Va,VIIIa失活; 限制Xa与pt结合; 促t-PA,u-PA释放,促纤溶.
血栓调节蛋白,TM): 使凝血酶由促凝转向抗凝.
3、肝素 肥大细胞产生
临床上常用肝素抗凝
肝素和AT-Ⅲ结合可以明显增加AT-Ⅲ的
正常的纤溶过程(二个阶段)
1. 纤溶酶原的激活 外激活途经: t-PA,u-PA,
内激活途径: FⅫf,FXIa, KK, FIIa
纤溶酶原 2. 纤维蛋白的降解
纤溶酶
抑制物
Fbg
FDP
Fbn
(A,B,C,X,Y,D,E)
二.凝血与抗凝血功能紊乱 的基本类型
凝血
抗凝
血栓形成
凝血
机制: 1. 遗传性凝血因子异常 2.获得性血浆凝血因子增多 3.遗传/获得性抗AT-Ⅲ缺乏 4.遗传/获得性PC,PS缺乏 5.遗传/获得性纤溶功能降低
妇产科疾病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盘早期剥离、羊水栓塞、宫 内死胎滞留、感染性流产、刮宫术、剖宫产术、葡 萄胎、绒癌、卵巢癌、子宫癌、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病理产科位居DIC第三位原因,DIC是产科大出血 及产妇死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生理学复习提纲(人卫版第8版)

生理学复习提纲(人卫版第8版)

生理学一、绪论*1.急性动物实验:人工控制的实验条件,短时间,破坏性的,不可逆的,造成实验动物死亡的。

*2.慢性动物实验:保持外界环境接近于自然,较长时间,反复多次,预处理。

*3.在体实验:动物清醒或麻醉条件下,手术暴露研究部位,观察和记录某些生理功能在人为干预条件下的变化。

*4.离体实验:从动物身上取出所需器官、组织、细胞或细胞中的某些成分,置于人工环境中,观察人为干预因素对其功能活动的影响。

*5.生理学的研究应在整体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以及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进行。

6.细胞外液中约3/4分布于细胞间隙内,称为组织间隙或组织液;约1/4则在血管中不断地循环流动,即为血浆;还有少量的淋巴液和脑脊液等。

7.稳态也称自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相对恒定状态。

8.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形式。

9.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10.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循环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1)远距分泌:甲状腺激素分泌运送到全身组织;(2)旁分泌:生长抑素抑制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3)神经分泌: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的大细胞神经元合成血管升压素;(4)自分泌: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在促进自身发育方面。

11.反馈有负反馈和正反馈两种形式。

反馈控制系统是一个闭环系统,具有自动控制的能力。

12.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如:减压反射、激素分泌、体温调节。

13.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如:排尿反射、血液凝固、分娩过程、射精。

14.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受到纠正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这种自动控制形式称为前馈。

生理人卫第八版提纲

生理人卫第八版提纲

第一章:绪论1.生理学(physiology)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体及其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1)动物实验①急性动物实验:是以完整动物或动物材料为研究对象,在人工控制的实验环境条件下,在短时间内对动物某些生理活动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实验,常是破坏性的,不可逆的,可造成实验动物的死亡。

急性动物实验可分为在体实验(experiment in vivo,在动物清醒或麻醉条件下,手术暴露某些所需研究的部位,观察和记录某些生理功能在人为干预条件下的变化,如动脉插管和脑内玻璃微电极)和离体实验(experiment in vitro,从活着的或刚处死的动物身上取出所需要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置于一个能保持其正常功能活动的人工环境中,观察某些人为干预因素对其功能活动的影响,如蛙心灌流)。

急性动物实验的优点是实验条件比较简单,也较易控制,便于直接观察和细致分析,能深入到细胞和分子水平,有助于揭示生命现象中最为本质的基本规律。

但实验结果(尤其是离体实验)可能与生理条件下完整机体的功能活动有所不同,因为此时所处环境已发生很大改变。

②慢性动物实验:以完整、清醒的动物为研究对象,且尽可能保持外界环境更接近于自然,以便能在较长时间内反复多次观察和记录某些生理功能的改变。

实验前一般需对动物作某些预处理,待动物康复后再进行观察。

例如腺导管开口置于体表或摘除某个内分泌腺观察激素生理作用。

慢性动物实验适用于观察某一器官或组织在正常情况下的功能及在整体中的作用地位,但不宜用来分析某一器官或组织细胞生理功能的详细机制。

干扰因素相对急性动物实验较多,实验条件难以控制。

(2)人体实验:由于受到伦理学的限制,目前主要是进行人群资料调查,有的实验研究可在志愿者中进行(如高温低温低氧失重和高压等一些特殊环境下某些生理活动的变化)。

2.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1)神经调节:短、准、快,有适应意义。

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形式。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病理生理学第8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一) 主要任务病理生理学是研究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与机制的基础医学学科。

◆以患病机体为对象◆以功能与代谢变化为重点◆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与机制(二)地位桥梁学科(三)内容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各系统病理生理学1、疾病概论 :又称病理生理学总论,主要论述的是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中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

2、基本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又称典型病理过程。

是指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

3、各系统病理生理学又称病理生理学各论主要讲述体内重要系统的不同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的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及机制。

如何学好病理生理学★概念要清楚第二节常用研究方法1. 动物实验:这是病理生理学研究最主要的方法。

◆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的模型◆动物的自发性疾病2、临床观察:以不损害病人健康为前提,观察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3、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第二章疾病概论◆病因学◆发病学第一节健康与疾病健康(health)的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疾病(disease)的概念:疾病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的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症状(symptom):是指疾病所引起的病人主观感觉的异常。

体征(sign):是指通过各种检查方法在患病机体发现的客观存在的异常。

第二节病因学(etiology)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及其作用的规律一、疾病发生的原因(一) 致病因素的概念:能够引起某一疾病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称为致病因素,简称为病因。

(二) 病因的分类1、生物性因素:指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侵袭力(invasiveness):是指致病因素侵入机体并在体内扩散和蔓延的能力。

毒力(toxicity):是指致病因素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的能力。

生物性因素作用于机体具有的特点:(1)有一定的入侵门户和定位(2)病原体必须与机体相互作用才能致病(3)病原体与机体相互作用,各自都可能发生改变。

2、理化性因素★物理性因素:机械力、温度、气压、电流、电离辐射、噪声等。

致病特点:(1)只引起疾病发生,在疾病发展中不再起作用。

(2)潜伏期较短(除了紫外线和电离辐射)★化学性因素:无机及有机物、动植物毒性物质致病特点:(1)对组织、器官有一定的选择性损伤作用(2)此类因素在整个疾病过程中都发挥作用。

(3)致病作用于毒物本身的性质、剂量有关,还可作用的部位和整体的状态有关。

(4)潜伏期一般较短(除慢性中毒以外)3、营养性因素指各类必需或营养物质缺乏或过多。

4、遗传性因素因遗传物质改变引起◆基因突变:主要是由基因的化学结构改变所引起;例如血友病。

◆染色体的畸变:主要表现为染色体总数或结构的改变遗传易感性:具有易患某种疾病的遗传素质5、先天性因素指能够损害胎儿生长发育的有害因素。

例如先天性心脏病。

6、免疫性因素★变态反应或超敏反应:指机体免疫系统对一些抗原发生异常强烈的反应,致使组织细胞损伤和生理功能障碍。

例如荨麻疹。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并引起自身组织的损害造成的疾病。

例如,SLE,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

★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因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缺陷所引起的疾病。

AIDS。

7、其他因素:主要指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等。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1. 概念: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因素。

2. 条件在疾病中的作用:①不是疾病发生所必须的因素;②作用于病因或/和机体,通过增强或削弱病因的致病力,或增强或削弱机体的抵抗力促进或阻碍疾病的发生。

诱因(precipitating factor)的概念:通过作用于病因或机体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第三节发病学(pathogenesis)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一般规律和共同机制。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一) 因果交替规律:在原始病因作用下,机体发生某些变化,前者为因,后者为果;而这些变化又作为新的发病学原因,引起新的变化,如此因果不断交替、相互转化,推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二) 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在疾病过程中,损伤与抗损伤斗争是推动疾病发展的基本动力,两者的强弱决定疾病的发展方向和结局。

(三) 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一)神经机制:维持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

(二)体液机制:指致病因素引起体液的质和量的变化,体液调节的紊乱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发生。

体液性因子通过三种方式作用于靶细胞: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

(三)组织细胞机制:引起细胞的自稳调节紊乱。

(四)分子机制:分子病(molecular disease):由于DNA变异引起的以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

四大类:1、酶缺陷所致疾病:I型糖原沉积病,编码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基因发生突变。

2、血浆蛋白和细胞蛋白缺陷所致疾病:镰刀细胞性贫血—血红蛋白的珠蛋白分子异常。

3、受体病:分为遗传性受体病(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重症肌无力)两种。

4、膜转运障碍所致疾病:基因突变导致特异性载体蛋白缺陷而造成。

例如胱氨酸血症(该类患者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胱氨酸、精氨酸、鸟氨酸和赖氨酸转运发生障碍)。

基因病(gene disease):因基因本身突变、缺失或表达调控障碍而引起的疾病。

第四节疾病的经过与转归(prognosis)(一) 疾病的过程1、潜伏期(period of incubation):指从病因侵入机体到该病最初症状出现之前的一段时间。

2、前驱期(prodromal period:在潜伏期后到出现明显的症状之前的一段3、症状明显期(period of clinic manifastation):是出现该疾病特征性临床表现的时期。

4、转归期(stage of termination):疾病发展的最后终结阶段。

(二) 疾病的转归1、康复(rehabilitation)(1)完全康复(complete recovery):亦称痊愈,是指致病因素已经清除或不起作用;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

(2)不完全康复(incomplete recovery):是指疾病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主要的症状、体征和行为异常消失,但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需通过机体的代偿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2、死亡(death)(1)死亡的分类:生理性死亡: 指生命的自然终止,是因各器官的老化而发生的死亡病理性死亡: 因为疾病而造成的病理性死亡。

(2) 死亡的过程:①濒死期:亦称临终状态。

其特征是脑干以上的中枢神经处于深度抑制状态。

②临床死亡期:临床死亡期的标志是: 心跳停止、呼吸停止和各种反射消失。

③生物学死亡期:是死亡过程的最后阶段。

从大脑皮层到各组织器官均相继发生不可逆变化。

(3) 死亡及脑死亡的概念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

脑死亡(brain death):是指全脑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4)脑死亡的判定标准:①不可逆性昏迷(irreversible coma)和大脑无反应性②自主呼吸停止③瞳孔散大或固定④脑干神经反射消失⑤脑电波消失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第三章水和电解质代谢障碍主要内容• 水、电解质代谢的生理、生化基础• 水钠代谢障碍:脱水、水中毒• 钾代谢紊乱第一节、水、电解质代谢的生理、生化基础一、体液的含量与分布二、正常成人体液占体重的60%:其中细胞内液占40%;细胞外液占20%--包括血浆5%、组织间液15%正常情况下体液总量有明显个体差异,主要受年龄、性别、体型胖瘦的影响。

体型对体液总量的影响体重kg 体液总量%总含水量L肥胖者 70 42.8 30非肥胖者70 64.2 40三、成年人每日进出的水量成年人每日水的出入量水的入量(ml)水的出量(ml)食物中水 700 皮肤蒸发 500代谢水 300 肺呼出 350饮水 1000 -1500 粪便排水 150肾脏排水 1000-1500总量 2500 2500四、细胞内外液电解质含量阳离子(mmol/l) 阴离子mmol/l细胞外液 Na+ Cl- HCO3-(血浆) 140 104 24细胞内液 K+ HPO42-蛋白质150 40 67五、体内水交换及体液的渗透压体内各部分体液间的水不断相互交换,其交换量保持动态平衡。

1、血浆与组织间液之间有毛细血管壁相隔,除蛋白质外,水和小分子溶质均可自由通过。

因此以血浆电解质代表细胞外液电解质。

2、组织间液与细胞内液之间存在细胞膜,细胞膜对水和小分子溶质(如尿素)可以自由通过,蛋白质不能通过。

电解质虽然经常出入细胞,但是其通过细胞膜并不自由,受多种因素制约,所以细胞内外离子成分不同,细胞内阳离子主要是K+,细胞外阳离子主要是Na+。

细胞内外Na+、K+之所以保持显著的浓度差,主要是细胞膜上存在钠泵。

3、溶液的渗透压取决于溶质的分子或离子数目,体液内起渗透作用的溶质主要是电解质。

细胞内外的渗透压是相等的,当出现压差时,主要靠水的移动来维持细胞内、外液渗透压平衡。

血浆和组织间液的渗透压主要是由单价离子Na+,Cl-和HCO3-产生。

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的主要是K+,HPO4-。

六、消化液的特点人体由消化道摄入水和电解质。

在食物消化过程中消化道分泌大量消化液,成年人达 8000m1/ 日,消化液完成消化功能后几乎全部重吸收。

消化道各段分泌液所含电解质不同,胃液中主要含 Cl-、 HCO3-为零呈酸性;小肠中胰液、胆汁、肠液主要含 Na+、 HCO3-为碱性;各阶段消化液中所含 K+和血桨相近甚至明显高于血桨。

在疾病状态下,如呕吐、腹泻、引流、造瘘等均会丢失大量消化液,导致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七、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人体水、电解质平衡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通过改变肾脏对水的排出量和控制肾脏对Na+的重吸收,维持细胞外液的容量和渗透压相对稳定。

1、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ADH)ADH释放:渗透压升高作用非渗透压因素(血容量和血压变化)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刺激下丘脑视上核渗透压感受器,使 ADH 分泌增加;当血容量下降时,对容量感受器刺激减弱,使 ADH 分泌增加。

肾脏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多,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容量增加。

相反,当渗透压下降,血容量增多时,可出现上述相反机制,使 ADH 分泌减少,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减少;渗透压回升,血容量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