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新高考 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 检测 :第32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及区域发展差异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3课时同步练习卷:区域的基本含义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3课时同步练习卷:区域的基本含义3.区域内部的经济发展要()A.保持相同的经济结构B.保持相同的农业、工业地域C.因地制宜、合理布局D.保持一样的城市建设要求4.图中经济区域的基本特征是()A.区域有固定的面积、形状B.区域的边界都是明确的C.区域内部的特征相对一致D.区域的划分是人们凭空构想的结果答案 3.C 4.C地理标志是指标志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且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特性,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决定。
地理标志已成为区域形象名片。
比如,浙江绍兴市——绍兴黄酒,吉林延边州——延边苹果梨,宁夏中宁县——中宁枸杞,黄山市——黄山毛峰茶等。
据此完成5~6题。
5.黄山毛峰以其独特的色、香、味、形,被誉为茶中精品,定为国家礼品茶。
黄山毛峰滋味醇甘,香气如兰,韵味深长等特有品质主要得益于黄山独特的()A.市场优势B.历史悠久的文化优势C.科技优势D.地理环境优势6.关于黄山毛峰产地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B.有一定的面积和形状C.有一定明确的界线D.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深刻的影响答案 5.D 6.C读“我国某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图”,回答7~8题。
7.该省可能是()A.辽宁省B.江苏省C.台湾省D.云南省8.从该省的产业结构变化来看()A.区域经济已达到较高的水平B.第二产业的产值不断下降C.农业产值一路下滑D.产业比重波动太大,对经济发展不利答案7.C8.A读“甲、乙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产业结构图”,回答9~10题。
9.甲为西半球某国,则其可能是()A.巴西B.墨西哥C.美国D.英国10.乙为东半球某国,则其可能是() A.日本B.印度C.法国D.阿根廷答案9.C10.B下图表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产品、服务联系及其二者的差别。
读图完成11~12题。
11.关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与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乡村景观复杂,城市景观简单B.乡村功能多样,城市功能单一C.乡村为城市居民提供日常生活用品D.城市为乡村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12.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其主要原因是()A.第二、三产业不断衰退B.大城市经济发展缓慢,生活水平下降C.大城市环境恶化以及老城区地价上涨D.乡村地域对城镇地域产生带动作用答案11.D12.C13.读“我国某省区干湿状况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三一轮复习湘教版课件必修第章第讲区域的含义
材料二 图3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江苏省三次产业(chǎnyè)比例统计图。
第二十六页,共45页。
(1)试比较新疆(xīn jiānɡ)和江苏两省区的自然特征。
(2)新疆和江苏都有丰富的风能资源(zīyuán),简述两省区风能资源(zīyuán)空 间分布的特点。
(3)比较两省区三次产业比例的差异。 (4)简述江苏和新疆相互协作对两省区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对新疆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江苏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1年,新疆正式启动了霍尔果斯国家级特殊经济开发区的建设。试分析 霍尔果斯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1)下列关于区域类型划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都是按单一指标来划分的 B.区域划分是在地理整体性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的 C.区域是人为划分的,客观上并不存在 D.由于人们的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 不同 (2)下列关于区域主要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线 B.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 C.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yōushì)、特色和功能 D.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相关的地 区 解析:第(1)题,区域的划分有的是单一指标,有的是综合指标,但都是 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划分出来的,在客观上也的确存在。第(2)题,区域的 界线有的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界线则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答案:(1)D (2)A
[命题立意] 本组题以死海附近的区域图为命题背景,隐含了两个热点,一是西
亚是动荡不安、民族矛盾日趋尖锐的地区,是一个传统的热点地区;二是我国北方
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第31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发展阶段(当堂自测巩固) doc
读下表数据,完成1~2题。
1.A.黄土高原B.华北平原C.内蒙古高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2.右图中表示乙地年内各月气温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由经纬度及海拔可知,甲地位于华北平原;乙地位于云贵高原,冬不冷,夏不热,年内温差较小。
答案:1.B 2.C(2008年高考江苏卷)下图为“江苏省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
读图回答3~4题。
(双选)3.图中曲线标注的序号与文字说明对应正确的是()A.①—城市人口比重B.②—第二产业产值比重C.③—第三产业产值比重D.④—第一产业产值比重4.图示曲线反映了()A.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增长的速度最快B.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C.1990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一产业D.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解析:第3题,要注意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
江苏城市化速度很快,上升速率最大的应该是城市人口比重,且2005年江苏城市人口比重大约在50%左右,可以判断曲线②是城市人口比重。
比重下降的是第一产业,即曲线④。
随着经贸发展,江苏的第三产业上升速率也较快,即曲线③。
第二产业变化幅度不大,且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即曲线①。
第4题,本题与上一题有很强的关联性,只有上道题判断正确,才能准确地解答本题。
从图中看出,1995~2000年的城市化曲线斜率最大,说明该时期城市化速度最快。
1990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刚刚超过第一产业。
答案:3.CD 4.BC5.(2008年高考广东卷)针对我国中部地区现状,国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2010)中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
山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是我国中部崛起战略中的重要省区。
根据下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5)题。
材料1:见图1。
材料2:见图2。
材料3:见图3。
(1)有人提出“中部塌陷”的说法。
根据图2,可以体现这种说法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1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湘教版
课时作业31 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一、单项选择题读我国西北某地区新垦区位置图,回答1~2题。
1.该流域新垦区( )A.区域的界线与行政边界一致B.区域内部农业生产无相似性C.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水源D.与非农垦区相互独立2.图中行政中心与新垦区的区域空间结构分别表现为( )A.面状与点状 B.线状与岛状C.点状与岛状 D.点状与面状1~2.【解析】第1题,西北地区是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是水源,所以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水源。
由图知,区域的界线与行政边界不一致;区域内部农业生产有相似性;与非农垦区是相互联系的。
第2题,区域空间分布形式一般是:农业区呈面状,城市和工业区呈点状。
【答案】 1.C 2.D读某地区三大产业产值和就业结构变化图,完成3~4题。
3.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产业结构变化以工业化拉动为主B.第一产业产值迅速下降C.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变幅最大D.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优化4.对该地区就业结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B.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C.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最低且增长缓慢D.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3~4.【解析】第3题,由三大产业产值比例可知,第一产业产值比例迅速下降,但产值可能上升,B项错误;第一产业产值比例变幅最大,C项错误;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上升明显,为主要拉动因素,A项错误。
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三、二、一”格局时,产业结构比较合理。
第4题,由三大产业就业比例可知,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先下降后略有上升;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最低且增长缓慢。
【答案】 3.D 4.D(2016·青岛期末测试)读日本四个阶段公路运输发展指数图,回答5~6题。
注:①2000年指数为100;②1945年到1955年为经济恢复阶段,1956年到1973年为高速增长阶段,1974年到1991年为稳定发展阶段,1992年以后为波动发展阶段。
最新高三地理湘教总复习同步练习3区域的基本含义 含答案
3-1-1区域的基本含义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下表为“我国四省市2008年GDP、人均GDP和产业结构数据”,据此回答1~2题。
A.上海、山东、浙江、广东B.上海、广东、山东、浙江C.广东、上海、山东、浙江D.广东、上海、浙江、山东2.下列有关四省市特征的描述最可信的是()A.人口总数最多的是①B.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是②C.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最高的是③D.城市人口数最少的是④答案:1.D 2.A解析:第1题,分析本表首先抓住差异最明显的数据,②GDP 最低,但人均GDP却遥遥领先,说明②在四个地区中人口最少,经济水平最高,可以判断是上海,另外第三产业比重最大而第一产业比重最小,验证这种想法。
④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是四个地区中最高的,山东省是我国制造业和农业大省。
第2题,人口总数只要用GDP除以人均GDP就可以得到,A的答案最容易确定。
四个省区中人均寿命最长和城市人口数最少的是上海,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是广东。
读下图,完成3~4题。
3.有关四大区域农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a——干旱B.b——肥力C.c——光照D.d——积温4.四大区域的优势资源是()A.a区——有色金属和水能B.b区——煤、石油和地热C.c区——石油、天然气和水能D.d区——煤、石油、生物能答案:3.D 4.A解析:由图可知a为南方地区,水热充足,雨热同期,有色金属矿产、水能和水资源丰富;b为北方地区,雨热同期,煤炭、石油等能源丰富,水资源较少,平原面积广,土壤肥沃,华北地区春旱严重;c为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但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丰富;d为青藏高原,“高寒”是其特点,水能、地热资源丰富。
(2011·石家庄一模)读下表,回答5~6题。
我国不同地区在职工作者行业类型比重(%)表5.表中数据表明三地区中()A.上海商品贸易活动最频繁B.广东水能开发程度最高C.北京市政建设和住宅建设水平最低D.广东城市化进程最快6.三地区在职工作者中,从事制造业比重最大的是上海,原因是()A.上海机械产品出口量大,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大B.上海制造业发达、部门齐全,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大C.上海制造业以劳动力导向型为主,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大D.上海制造业的收入高于北京和广东,对劳动力更具有吸引力答案:5.A 6.B解析:第5题,由表格中数据可知,上海市从事批发零售贸易餐饮娱乐的在职工作者占就业人口的比重要高于广东省和北京市,说明上海商品贸易活动最频繁。
优化探究高三高考地理湘教一轮复习试题:3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 含答案
读“我国西北某地区新垦区位置图”,回答1~2题。
1.该流域新垦区()A.区域的界线与行政边界一致B.区域内部农业生产无相似性C.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水源D.与非农垦区相互独立2.图中行政中心与新垦区的区域空间结构分别表现为()A.面状与点状B.线状与岛状C.点状与岛状D.点状与面状解析:第1题,西北地区是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是水源,所以区域的发展决定性因素是水源。
第2题,读图可以看出:行政中心是一个一个的点状分布,而两块新垦区呈面状分布。
答案:1.C 2.D3.云南某地梯田规模巨大,级数最多的达5 000级,现已成为中外闻名的观光景点。
当初修建梯田的主要目的是()A.保持水土B.发展旅游C.利于浇灌D.便于运输解析:梯田的最初建立主要是为了防止水土流失。
答案:A读山西省某三年的产业结构图,回答4~5题。
4.该省产业结构变化情况是()A.第一产业的比重略有回升B.第二产业的比重开始下降C.第二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且占据主导地位D.第三产业的比重下降幅度最大5.该省工业的主导产业是()A.机械制造B.有色冶金C.能源工业D.轻纺工业解析:第4题,比较三年的数据可知,该省第二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第一、三产业的比重都有下降,但从幅度上看,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幅度最大。
第5题,山西是我国煤炭资源最丰富的省区,该省工业的主导产业应以能源工业为主。
答案:4.C 5.C6.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下图为某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据此回答问题。
(1)在阶段一,该地区工业发展的主要优势因素是什么?(2)简述阶段二时期该地区工业与城市的发展对当地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3)从阶段二到阶段三,该地区进行了大规模整治,据图说出其整治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写出两点即可)解析:第(1)题,结合图例,阶段一主要开发煤炭资源。
第(2)题,阶段二伴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工业的发展,会带来资源、环境和生态等方面的问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2讲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湘教版
.
第32讲 │ 要点探究
► 探究点二 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
第32讲 │ 要点探究
例2 读图32-2,并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H区是著名的________工
业区。 (2)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该区
的煤炭工业开始衰落,原因之一是 ________逐渐代替煤炭,成为世界上 的主要能源。
衰退。
(3)鲁尔区的重化工业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主要包括(多项选择)
()
A.废气污染
B.水体污染
C.固体废弃物污染
D.辐射污染
.
第32讲 │ 要点探究
(4)20世纪50年代以后,为了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鲁尔区实施了多 项整治措施,其中包括(多项选择)( )
A.加强交通建设,新建了一批铁路 B.发展了汽车、采油、钢铁、化学等一批新兴工业 C.改造利用老工业建筑物等,推动了旅游、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D.区内建立了高等学校和科研所,以适应产业调整对人才和技术的需 求 (5)在治理环境污染中,鲁尔区主要采取了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等措施。
合理布局企业,兴建环保企业,植树造林等
.
第32讲 │ 要点探究
例3 分析鲁尔区产业结构与环境治理案例的图文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图32-3 .
第32讲 │ 要点探究
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立足该区内发展工业的优越条件,早在19 世纪中叶,就发展成为以煤炭、钢铁、化学等重化工为核心的德国最 大工业区。
20世纪50年代以后,伴随世界能源结构的变化、世界钢铁产量过 剩以及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涌现,鲁尔区单一的 重化工业结构日益显露弊端,主导产业迅速衰落,失业率上升。
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9.1 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含解析)湘教版
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9.1 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含解析)湘教版一、选择题(11题,共44分)(xx江西南昌一模)读“1978~xx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非能源矿产资源状况与经济发展对比图”,完成第1~2题。
1.福建省与四川省相比较,矿产资源不足,但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其最主要原因是( )A.市场广阔B.地理位置优越C.工业起步晚D.劳动力资源丰富2.辽宁省与江西省相比较,资源更丰富,但GDP平均增速慢的原因是( )A.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B.传统产业产品增长速度慢C.技术水平低D.第三产业落后答案:1.B 2.B解析:第1题,福建与四川相比,福建位于沿海,地理位置优越,发展速度较快,所以B项正确。
四川人口比福建多,所以福建的劳动力和市场并不是突出的优势,因此A、D两项错误;工业起步晚不是经济发展迅速的有利条件,C项错误。
第2题,辽宁省为我国的传统重工业区,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工业的发展速度开始减慢,产品增长速度慢,导致GDP平均增速慢,因此B项正确。
辽宁工业多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不突出,且辽宁省技术水平比江西高,所以A、C两项错误;辽宁省GDP的增长主要受工业的影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小,因此D项错误。
下图为“某区域模式图”。
读图,完成第3~4题。
3.关于图中各区域突出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区常绿阔叶林破坏严重B.②区水土流失面积广大C.③区泥石流、滑坡灾害频发D.⑤区土壤盐渍化普遍4.关于图中各区域河流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B.②区河流春汛长于夏汛C.③区河流含沙量大,有结冰期D.⑥区河流汛期短,径流量季节变化小答案:3.B 4.C解析:由图中所给的纬度可以推知,①②③在秦岭—淮河线以北,④⑤⑥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南。
再结合经度判断,①为鄂尔多斯高原,②是黄土高原,③是华北平原,④为四川盆地及云贵高原大部,⑤为长江中下游及江南丘陵,⑥主体为武夷山地区。
(完整word)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测试题
区域的基本含义一.选择题区域是地球上的基本的空间单位。
完成 1-2 题 1.下列关于区域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 各区域都有明确的地理界线 E.各区域内部没有差异性C. 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D. 区域之间相互独立,没有联系2.关于区域的叙述 , 正确的是 A. 区域是在地球表面占有一定空间的地区 ,有明显的界限B. 区域是自然生成的,以自然的山脉和河流为界C. 区域可以有不同等级不同类型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D. 区域是人为划分的,因而区域与区域之间差异不大我国“十一五” 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 我国人口分布. 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 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 重点开发.限 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据此完成 3.这种划分是按A.单一指标划分的 B .自然指标划分的 4.关于所划分功能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各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 C.各区域间都有十分明确的界线 5.这种划分主要体现了区域间的A.整体性 B.差异性6.下列区域中,属于禁止开发区的是A.黄淮海平原B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 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但是两地区的地理环境 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据此回答 7〜8 题: 7 下列农作物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是A 春小麦 高粱 玉米B 大豆 甜菜 棉花C 冬小麦 油菜 柑橘D春小麦 棉花 梨8 针对东北地区的土地 森林 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和良好的工业基础,东北地区将成为 全国性的①商品粮基地②商品棉基地③林业基地 ④牧业基地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④9 关于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 城镇地域的范围通常比乡村地域大3〜6题C 综合指标划分的D 地理位置划分的 B 各区域内部的特征完全一致 D各区域开发政策和措施完全一样C 开放性D阶段性C 长江三角洲D 云贵高原B 城镇地域是乡村地域发展的依托C .乡村地域对城镇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D •乡村地域与城镇地域的生产活动差别很大10•我国甘肃省可以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干湿区域,其划分的主要依据是A •以积温的多少作为主要指标B •以流域内的水量作为主要指标C .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D .根据植被的空间分布状况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是A •第一•第三产业都上升B •第一产业上升,第三产业下降C .第一•第二产业都上升D •第一产业下降,第三产业上升12. 下列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均表现为岛状的是A .农业和工业B .城市和工业C .城市群和工业群13. 目前,我国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主要位于A .干旱区 B14. 下列是2019年我国A . B 两个省区农作物播种面积(万公顷)区位指数是综合了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交通.能源.劳力.经济.科技.政府管理等 多项自然.社会指标的量化参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章第1课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课件湘教版必修3(湖南专用)
(2010·山东烟台高三统考)甲、乙、丙代表三省 区2008年国民生产总值及其构成图,图中a、b、 c分别为三次产业的产值。据图回答3~4题。
3.三个省区的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 B ) A.江苏 陕西 西藏 B.西藏 江苏 陕西 C.陕西 江苏 西藏 D.陕西 西藏 江苏
【解析】 本题读图时注意两点:一是观测三省区三次产 业的比重关系;二是注意图中三省区坐标上的 数值不相同。很显然,三省区中,江苏经济总 量最大,陕西次之,西藏最少。
①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
②该模式减小了生产规模,延长了产业链
③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④该模式扩大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的来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 第5题,由材料知,榆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为充 分利用资源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开发初期, 最适合发展高耗能工业。 第6题,由发展模式图知,煤炭有发电、焦化、化 工等多种模式,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广 度和深度,延长了产业链,同时煤矸石、煤泥等固 体废弃物和废气被回收利用,对废水进行处理,既 减少了污染,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实现了环境保 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思维过程】 第(1)题,主要考查我国区域社会经济的发 展状况。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石油需求量越 来越大,石油需要进口;铁路通车里程不断增 加;城市人口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农业人口比 例不断降低;随着科技进步,单位面积粮食产 量不断提高。故答案为D
【思维过程】 第(2)题,主要考查上海城市经济的发 展。上海港区布局沿黄浦江向沿长江口 发展;钢铁工业由分散到集中;城市用 地规模扩大,郊区农业用地面积变小; 由于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第三产业比 重由低到高。故答案为B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及区域发展差异检测试题湘教版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及区域发展差异一、选择题福建土楼(下图所示)是客家文化(既继承了古代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土著文化)的象征,屋顶大多采用“人”字形的双坡屋顶,屋顶外缘距墙体较远,墙体厚实,以圆形土楼为主。
据此回答1~2题。
1.土楼屋顶大多采用“人”字形的双坡屋顶,屋顶外缘距墙体较远,墙体厚实,反映出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是( )A.气候湿热B.河网密布C.地势低平D.地质稳定2.与方形土楼相比,圆形土楼的优势主要有( )①增加实用面积②减小地震危害③抵御敌人入侵④利于御寒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解析:第1题,屋顶大多采用“人”字形的双坡屋顶是为了排水;屋顶外缘距墙体较远是为了避免雨水侵蚀墙角;墙体厚实是为了隔热,反映了当地气候湿热的特点。
故选A。
第2题,相对于方形土楼,圆形土楼首尾相连,实用面积大;方形土楼多死角,不利于防御敌人入侵,圆形土楼无死角,利于防御敌人入侵。
故选A。
答案:1.A 2.A(2019·赣州十四校联考)我国按区域经济状况,可分为东部、东北部、中部和西部四大地区。
下表为2010年四大地区之间人口流动情况(单位:万人)。
读表回答3~4题。
A.我国棉花的主产区B.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C.水能丰富的地区D.西电东送的输出地4.形成区际人口流动主流方向的主要原因是( )A.东部地区第二、第三产业比较发达且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劳动力B.东部地区人口比中、西部地区稀疏C.东北地区人口相对稀疏,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D.中、西部地区人口稀疏,资源开发吸引大量劳动力解析:第3题,读表可知,该年相互间人口流动总量最少的两个地区是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其共同的特征根据提供的选项内容只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
第4题,区际人口流动的主流方向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人口流入东部地区,原因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
答案:3.B 4.A(2019·安徽十校联盟段考)下图为世界两著名岛屿分布简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2020·肇庆模拟)生活在陕西省南部(陕南地区)的小明同学,利用暑假到陕西省北部地区旅游,看到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与陕南地区存在明显差异。
下图为陕西省位置和范围示意图。
据此回答1~3题。
1.在陕南地区,传统民居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
导致陕南地区民居差异的原因主要有()
①气候多种多样②地形多种多样
③各地建筑原料的差异④地质条件的差异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2.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一般不设北窗,南面窗户较大。
南面窗户大的主要目的是() A.通风透气B.冬天接受更多阳光
C.防潮D.保温
3.陕南民居注重排水,陕北民居注重雨水收集。
形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B.纬度位置
C.大气环流D.土壤
解析:第1题,石头房、竹木房主要是各地就地取材建设,与建筑原料有关;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受地形影响很大,一般吊脚楼建在山区,而三合院及四合院建在平坦之地。
第2题,陕北地区纬度较高、海拔高,冬天气温低,同时冬季受冬季风(西北风)影响而气温更低,则一般不设北窗,南边窗户较大可接收更多的阳光,增加室内温度。
第3题,陕南注重排水,说明降水较多;陕北注重雨水收集,说明水资源少;两地区主要是受夏季风影响程
度不同而降水差异大,故主导因素是大气环流。
答案:1.B 2.B 3.C
(2020·赣州十四校联考)我国按区域经济状况,可分为东部、东北部、中部和西部四大地区。
下表为2010年四大地区之间人口流动情况(单位:万人)。
读表回答4~5题。
A.我国棉花的主产区B.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
C.水能丰富的地区D.西电东送的输出地
5.形成区际人口流动主流方向的主要原因是()
A.东部地区第二、第三产业比较发达且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劳动力
B.东部地区人口比中、西部地区稀疏
C.东北地区人口相对稀疏,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
D.中、西部地区人口稀疏,资源开发吸引大量劳动力
解析:第4题,读表可知,该年相互间人口流动总量最少的两个地区是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其共同的特征根据提供的选项内容只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
第5题,区际人口流动的主流方向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人口流入东部地区,原因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
答案:4.B 5.A
(2020·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模拟)下图为我国农业地域分布图。
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农业区的形成因子主要为地形的是()
A.1、2、3 B.2、3 C.2、4 D.2、3、4、5 7.下列关于各农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1农业区的有利条件是光热资源充足,主要种植水稻
B.3农业区依赖水源灌溉,有土地盐碱化的风险
C.4农业区的夏季光照条件是所有农业区中最为优越的
D.5农业区主要分布于盆地中部,地势较低且有水源出露的地区
解析:第6题,据图并结合图例分析可知,1为耕作业;2为云贵高原的坝子农业,因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不平,因此农业主要分布在相对平坦的山间盆地,当地人称为“坝子”;3为灌溉农业,主要考虑水源;4为河谷农业,在地势高的地区气温低,因此农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气温相对较高;5为新疆的绿洲农业,主要考虑水源。
形成因子主要为地形的是2和4,故选C。
第7题,据上题分析可知,1为耕作业,北方种植小麦,南方种植水稻,A 错误;3为西北的灌溉农业区,因不合理地引黄河水灌溉,加之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可能有土地盐碱化的风险,B正确;4为青藏高原的河谷农业区,夏季光照条件不是所有农业区中最为优越的,C错误;5为绿洲农业区,呈串珠状分布在盆地边缘,D错误。
故选B。
答案:6.C7.B
下面的左图和右图分别是某国不同地区冬半年(11月至次年4月)和夏半年(5月至10月)耕地播种面积占本地区耕地总面积比重图。
据此回答8~9题。
8.导致左图中Ⅰ、Ⅱ两区域比重不同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热量B.光照
C.水源D.土壤
9.图中Ⅱ区域冬、夏半年比重不同的主导因素是()
A.气温B.降水
C.市场D.劳动力
解析:第8题,由经纬网和轮廓可知该国为柬埔寨。
Ⅰ、Ⅱ两区域纬度相近,海拔差异较小,热量、光照条件和土壤差异也较小;该国为热带季风气候,冬半年降水少,Ⅱ区域靠近河湖,灌溉水源充足。
第9题,Ⅱ区域夏半年耕地播种面积比重远高于冬半年,是由于该区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冬夏半年降水差异大;该区域冬夏半年热量差异小;市场、劳动力受季节影响较小。
答案:8.C9.B
(2020·兰州模拟)读某城市近30年来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图中a、b、c三点所代表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A.abc B.cab
C.cba D.bac
11.关于各阶段区域发展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a时期城市化水平最高
B.b时期环境质量最佳
C.c时期城市的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
D.b~c时期可能出现企业外迁现象
解析:a时期以第一产业为主,城市化水平较低,工业刚刚起步,以小型的轻工业为主。
b时期由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工业带来的问题较大,环境质量较差,随着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提高将迫使一部分企业外迁。
c时期以第三产业为主,但不一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根据各点的产业结构比重可以看出一般规律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特别是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提高。
答案:10.A11.D
二、非选择题
12.(2019·高考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吉林省珲春市(下图)是我国离海最近的内陆城市,辖区内的聚落多沿河谷分布。
(1)该市其他地区聚落很少的自然原因有哪些?
国家已批准设立“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
(2)据图文信息,对该市发展进出口贸易的条件予以评价。
图们江流域的森林曾被大量砍伐。
近年来由于保护措施得当,流域内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
(3)森林植被的恢复,会使图们江在俄、朝两国交界处河段的水文特征发生哪些变化?
解析:(1)读图可知,该市河谷两岸地区有许多短小的河流支流且与河谷基本垂直,说明河谷两岸地区为海拔较高的山地。
山地坡度大,地形崎岖,地势高,热量、水源等相对不足,土层瘠薄,不利于人们生存和发展,因而聚落较少。
(2)评价要注意辩证分析,应包括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
有利方面主要分析珲春市邻近边境,可设立贸易口岸;有交通线通往国外等;国家批准设立“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说明有政策支持。
不利条
件主要从缺少我国自己的海港、距商品的主要供应地和消费地较远等方面分析。
(3)主要分析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作用对河流流量、水位、含沙量等水文特征的影响。
答案:(1)地表坡度大;地势高,气温较低;水源相对不足;森林茂密;土层较薄。
(答出三点即可)
(2)有利于进出口贸易的条件:有贸易口岸;有政策支持;有铁路、公路通往邻国。
不利于进出口贸易的条件:缺少我国自己的海港(不能与其他国家直接通航;交通运输方式单一);距商品的主要供应地和消费地较远(服务范围较小)。
(要求:评价必须涉及有利、不利两方面,答出四点即可。
)
(3)流量(水位)季节变化减小;含沙量减少。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示意甲岛地理位置。
甲岛气候湿热,人口稀疏,旅游业是其支柱产业。
岛上难得一见的美景“荧光海”其实是在平静湿热的海域中生长的鞭毛藻在受到外界扰动时,像萤火虫一样释放出的生物光。
在漆黑的夜晚,点点荧光犹如蓝色星河坠入人间。
鞭毛藻的生长对阳光、营养和水质的要求很高,观光者需要划船穿过茂密的红树林方可到达观赏区。
(1)说明甲岛气候湿热的原因。
(2)分析甲岛“荧光海”形成的有利条件。
(3)某游客曾计划在2017年3月30日(农历三月初三)晚上前往该岛观赏“荧光海”。
请根据天文和气象条件判断当晚是否合适,并说明理由。
日期3月28日3月29日3月30日
气温状况20~26 ℃21~27 ℃22~26 ℃
阴晴状况晴晴晴,夜间有小雨解析:(1)主要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和洋流等对甲岛气候的影响。
根据纬度可以确定该区域受东北信风的影响,而东北信风受暖流增温增湿作用和地势的抬升作用影响,导致该地阴雨天多,空气湿度大。
(2)根据材料可知,鞭毛藻的生长对阳光、营养和水质的要求很高,因而可从阳光、营养和水质等方面分析。
(3)根据表中提供的天气状况分析,3月28日、29日和30日白天为晴天,光照充足,对鞭毛藻的生长有利;3月30日(农历三
月初三)晚上有小雨,水面扰动,且没有月光,利于观赏“荧光海”。
答案:(1)纬度低,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四面环海,深受海洋影响,湿度大(东北信风从海洋挟带大量的水汽,登陆后受地势抬升作用影响形成降雨);暖流流经,增温增湿。
(2)“荧光海”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较大,鞭毛藻生长所需的光照有保证;海湾气候湿热;海面风平浪静;人口稀疏,海洋污染小,水质好;周围红树林密布,生态环境良好,营养物质丰富,有利于鞭毛藻的生长;红树林能净化水质;岛上人类活动干扰小。
(3)合适。
连续的晴好天气,阳光充足,利于鞭毛藻生长;30日晚出现小雨,水面扰动,鞭毛藻容易发光;农历月初,没有月光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