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与环境的异同
南美洲和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保护政策有何异同?
南美洲和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保护政策有何异同?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自然保护和生态保护政策成为了全球性热门话题。
南美洲和中国都是生态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两地在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保护政策上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但是,南美洲和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保护政策在具体实践中,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下面,就让我们来对比一下南美洲和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保护政策吧。
一、自然保护区的设置1.南美洲南美洲规划了一系列的自然保护区,例如,亚马逊热带雨林保护区、安第斯山脉保护区、巴西大西洋森林保护区等。
南美洲的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更多是为了保护大型动植物,如虎、豹、熊、鳄鱼等。
2.中国在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设置更多是为了保护生态系统,如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等。
从中国自然保护区类别来看,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风景名胜区和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区等。
二、保护目标和策略1.南美洲南美洲的自然保护区在保护生态系统方面,相对于中国,保护优先级较低。
南美洲政府更多的倾向于保护大型濒危动物,因为这些动物是南美洲物种多样性的标志性成分。
2.中国我国则注重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更多的采取了保护措施,如造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退牧还草、湿地恢复、水土保持、环境监测等一系列的方法。
在生态保护方面,我国则不仅注重保护重点区域和点位,更注重采取整体性的保护措施,以达到更好的生态保护效果。
三、政府管控1.南美洲南美洲的环境保护力度相对于中国较低,政府管控环保方面的问题也较少。
虽然南美洲的一些地方有环境保护政策,但是这一些政策的落实和执行效果并不够理想,导致环境问题在南美洲仍然很突出。
2.中国中国政府的生态保护力度相对于南美洲更强。
在环保方面,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如《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保障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有序发展。
此外,我国也成立了很多环保组织和专业机构,以便于从多方面和多角度推进环保事业的进展。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重点
国土规划是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进行全面规划。
国土规划主要是进行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合理发展的战略布局,是经济建设综合开发方案性的规划,给国民经济带来长远计划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供可靠依据。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国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国土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11.可持续空间结构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1)可持续空间结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20世纪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发展到一定程度下,随着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而产生的。空间结构理论主要侧重经济要素的探讨,追求空间排列组合的最优,集聚效益的最大,较少甚至没有涉及资源、环境成本和社会公平问题,而这些正是可持续空间结构所包含的重要内容。
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建议书是对准备建设项目的设想和建议,是项目主管部门或项目法人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水土资源,经全面调查研究,掌握基本资料,分析项目建设的技术、经济等条件后,以项目建议书的形式,向国家推荐建设项目的报告。
内容:
(1)项目名称、承办单位、项目负责人;
(2)项目提出的依据、必要性、目标和任务;
4.简述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目的及其在国家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目的:依据生态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原理,调节系统内部各种不合理的生态关系,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在有限的外部投入条件下,通过各种技术的、行政的、行为的诱导手段实现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在国家生态建设中的地位:
(1)保障生态环境建设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2)体现了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以预防为主方针的落实;
(3)是各级政府和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
论生态与环境的异同(可编辑修改word版)
论生态与环境的异同水利水电学院08 级08 班80248 邓建在如今的社会生活中,生态与环境的概念界限已变得越来越模糊,生态环境一词被广泛引用。
但是生态环境指的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似乎很难回答。
毫无疑问,生态与环境之间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但他们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且派生出两个不同的学科,生态学和环境学。
那到底什么是生态,什么是环境呢?首先从生态和环境的定义进行区分。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
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生态学(Ecology)的产生最早也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
1869 年,德国生物学家 E.海克尔(Ernst Haeckel)最早提出生态学的概念,它是研究动植物及其环境间、动物与植物之间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一门学科。
如今,生态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
当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生态”的定义会有所不同,多元的世界需要多元的文化,正如,自然界的“生态”所追求的物种多样性一样,以此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所谓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
环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我们通常所称的环境就是指人类的环境。
人类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亦称地理环境。
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自然界。
它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和各种矿物资源等。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在自然地理学上,通常把这些构成自然环境总体的因素,分别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圈和岩石圈等五个自然圈。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为不断提高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通过长期有计划、有目的的发展,逐步创造和建立起来的人工环境,如城市、农村、工矿区等。
社会环境的发展和演替,受自然规律、经济规律以及社会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其质量是人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志之一。
普通生态学试题
《普通生态学》试题一、名词解释:1 环境(中科院-中国科技大学,)2生态因子(华东师大/98)3 生态幅(中科院植物所/2003)4 生态环境5 生境6 限制因子7 驯化8 协同进化(华东师大/2000)9 内稳态(华东师大/2001;西双版纳/2003)10休眠(西双版纳/2003)11生物学零度12临界温度13冷害14冻害(中科院植物所/2003)15霜害16适应组合(中科院地化所)17辐射适应18趋同适应(中科院植物所/2001)19光补偿点(华东师大/2004、中科院植物所/2003)20光周期现象(中科院地化所)二、填空题:1.研究_生物_与_环境__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做生态学。
2.环境中影响生物的_形态__、_生理__和_分布_等的因素叫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可分为_生物因素__和_非生物因素_两类。
3.阳光对植物的_生理_和_分布_起决定作用,另外对植物的__开花时期____也有影响。
4.阳光对动物的___体色___、___视觉___、__繁殖活动____、__生长发育____和___生活习性___也有影响。
5.在海平面20m以下红藻很难生存,这是受非生物因素中的__阳光_的影响。
6.光的生态作用表现在生长、发育、形态建成。
7.在生态学上通常把生物生存的 .最适温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称为温度的三基点。
8.水生植物有三类,分别是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9.陆生植物有三类,分别是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
10.根据土壤质地可把土壤区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大类。
三、选择题:(建议将所有题选项按照第一题尽可能排列整齐)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叫做(D )A.环境因素B.生物因素 C.非生物因素 D.生态因素2、非生物因素不包括下面的 (D )A.阳光 B.大气 C.水 D.食物链3、对海洋岩礁上的藻类植物调查时发现,一般在浅水处生长着绿藻,稍深处是褐藻,再深一些的水域中则以红藻为主。
论生态与环境的异同
论生态与环境的异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生态”和“环境”这两个词经常被提及,但很多人可能并没有深入思考过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相同之处。
实际上,生态和环境虽然密切相关,但却有着各自独特的内涵和侧重点。
首先,让我们来理解一下“环境”这个概念。
环境通常指的是围绕着我们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自然环境涵盖了大气、水、土地、生物等各种自然要素,比如蓝天白云、清澈的河流、广袤的森林以及多样的生物物种。
人工环境则是由人类活动所创造和改变的部分,像城市的高楼大厦、交通设施、农田等。
环境更侧重于描述这些客观存在的物质和条件,以及它们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产生的直接影响。
例如,当我们说某个地区的环境受到污染,往往指的是空气被烟尘污染、河水被化学物质污染、土壤被重金属污染等具体的物质变化。
我们关注的是这些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农业生产、工业活动等方面带来的危害。
再比如,当提到改善环境,我们可能会想到植树造林以增加绿化面积、治理河流以提高水质、减少工业废气排放以改善空气质量等具体的行动。
接下来,再看“生态”这个概念。
生态强调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关注的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和运行机制。
生态系统包括了生物群落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比如,在一片森林生态系统中,树木、花草、各种动物、微生物以及土壤、水分、阳光等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
树木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为动物提供栖息和食物;动物的活动又会影响植物的传播和生长;微生物分解动植物的遗体,为土壤提供养分。
这里面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
当我们说某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不仅仅是指环境中的某些物质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这种变化导致了生物之间的关系失衡,生态系统的功能受到损害。
比如过度砍伐森林,不仅会导致树木数量减少,还会影响依赖森林生存的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存,进而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从哪些方面对不同区域发展异同进行比较?
从哪些方面对不同区域发展异同进行比较?
在对不同区域的发展进行比较时,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考察:
1.经济发展:比较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就
业机会、经济增长率等方面的异同。
可以分析不同区域的经济特色和优势,了解各个区域在经济发展上的差异。
2.社会福利:比较不同区域的社会福利水平,如教育水平、
医疗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异同。
了解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公共服务的差异,评估不同区域的社会发展状况。
3.城市化和人口分布:比较不同区域的城市化程度、人口密
度、人口流动等方面的异同。
了解不同区域的城市化进程和人口分布特点,考察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差异。
4.自然资源和环境:比较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丰富程度和环
境状况。
了解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异同,分析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情况。
5.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比较不同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交
通网络等方面的异同。
了解不同区域的交通便利性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后期提供支持。
6.文化和历史遗产:比较不同区域的文化传统、艺术表达、
历史遗产等方面的异同。
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多样性和独特性,对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这些方面的比较,能够全面了解不同区域的发展差异和特点,为制定适合各个区域的发展策略和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同
时,比较也有助于促进不同区域之间的经验交流与合作,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和互利共赢。
生态学简答题
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
、简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一)综合性生活于环境中的植物,必然受到环境各因子的综合作用。
(二)主导因子的作用主导因子是指对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起限制作用的生态因子,又称限制因子(三)生态因子的可调剂性和不可代替性自然界中,当某个或某些因子在量上不能满足植物需要时,势必引起植物营养贫乏,生长发育受阻。
(四)直接因子和间接因子在分析植物的生态和影响植物分布的原因时,应区分生态各因子之间的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五)生态因子的阶段性每一生态因子或彼此关联的若干因子的结合,对同一植物的各个不同发育阶段所起的生态作用是不同的。
什么是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请比较二者的异同。
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是指发生在原生裸地上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发生在次生裸地上的演替。
二者的共同点:(1)演替都是在裸地上开始。
(2)群落在形成过程中,都有植物的传播、植物的定居和植物之间的竞争这三个方面的条件和作用。
(3)都是进展演替,即群落向着物种多样化、中生化和高生产力方向演替。
二者的不同点:(1)演替开始的土壤条件不同,原生演替开始的裸地条件严酷,从来没有植物的繁殖体或被彻底消灭了,而次生演替开始的裸地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有一些繁殖体存在。
(2)演替速度不同,原生演替慢,而次生演替快。
4.、生态平衡包括哪些具体内容?(1)系统结构的优化与稳定;(2)系统的能流、物流收支平衡;(3)系统的自我修复、自我调节功能的保持。
5.简述环境、生态环境和生境的区别与联系区别:①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综合,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必须有一个特定的主体或中心,离开这个主体或中心,就谈不上环境。
它强调把人类环境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看待,避免人为的将环境氛围互不相关的两个部分。
②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及气候资源数量和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绿色、低碳、循环概念之间的辨析
一、生态、循环、低碳与绿色经济的异同(一)生态、循环、低碳与绿色经济的异同(1)解决的主要问题,焦点不同。
生态经济主要解决由于大规模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要求在保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积极按照生态发展规律去构建经济发展体系,发展环保性产业,减少环境污染,加强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则是考虑按照生态学产业生态食物链的法则,构建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的体系,提高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低碳经济则是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利用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绿色经济是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保障人类社会发展的健康、公平、和谐,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实施绿色发展。
(2)价值取向不同。
生态经济的价值取向是有效控制污染,倡导发展环境友好产业,实施清洁生产,建立环境与生态重建保护体系;循环经济则倡导建立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体系,让资源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循环利用,实现废弃物的低排放、零排放;低碳经济则是要求优化能源利用结构,多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的高效利用;绿色经济则是强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实施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消费,让人类与自然实现共同发展。
(3)理论基础的侧重点不同。
生态经济侧重于将生态学与经济学经合起来,以生态学的有关理论来指导构建经济发展体系,以期实现经济发展体系与生态发展体系的共振;循环经济侧重于利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运用生态物质循环的基础理论(食物链理论)来指导建立闭合循环的产业生态食物链,构建资源在生产体系内部循环利用的闭合系统;低碳经济侧重于将能源经济学应用与产业发展的能源利用结构调整,着重于优化能源利用结构;绿色经济侧重于将环境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经济发展,使得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人类生存环境。
(4)本质内涵表述相同。
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内涵表达,都倡导发展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体系、提倡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社会进步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自然观的异同分析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自然观的异同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自然观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它们在对待自然与生态环境的问题上却有一些共通的地方。
这两种观点都围绕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展开,都探讨了人类应该怎样对待自然,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
本文将对这两种观点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它们的异同之处。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马克思主义将自然视为人类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强调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但也是有限的资源,人类的生产活动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尤其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方式,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尤为严重。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人类要正确对待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需要实行人类对自然的科学管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需要革除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只有在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下,社会才能实现对自然的科学管理,才能在实现自然资源等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基础上,满足人们的需求,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自然观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自然观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然的尊重。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要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被看作是神圣的,是需要受人尊重和保护的。
中华民族一直强调了“物我两忘”,提倡了和谐视野,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古代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一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伦理观念。
诸如天人合一的思想、仁爱之道、尊敬山水神明的传统习俗,都是对自然的尊敬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中国传统文化也强调了人类要学会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不要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
这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念不同,其侧重点在于对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进行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提出。
沟壑与山谷有何区别?
沟壑与山谷有何区别?沟壑与山谷,这两个地形特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
不过,你是否真正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沟壑与山谷之间的不同之处。
一、土地起伏之别首先,沟壑与山谷在土地起伏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
沟壑是指在地表形成的狭长凹陷,通常具有长而窄的特点,它一般被水流侵蚀形成。
而山谷则是河流沿其下切发育而成的一种溃决式地表形态,它的形状通常较为宽广,且河流流经其中。
具体来说,沟壑是由于水流的侵蚀作用,通过长时间的冲刷、侵蚀和沉积形成的。
它们通常呈现出峡谷或沟槽状,宽度相对较窄,而且多呈纵向延伸的特点。
沟壑的形成与地质构造、气候和水位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比之下,山谷是由于河流在地貌演化过程中侵蚀河床而形成的。
河水流经山地时,对岩石及其周围的土壤进行侵蚀,逐渐形成宽阔的河谷。
山谷并不是单纯依靠水流侵蚀形成的,它还包括了山脚、山体以及山坡等部分。
二、形成原因的差异其次,沟壑与山谷之间还存在着形成原因的差异。
沟壑一般是由于水流冲刷、侵蚀和沉积造成的。
当水流遇到易被侵蚀的岩石或土壤时,就会不断冲刷并形成沟壑。
此外,气候与水文环境的变化也会对沟壑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山谷的形成则是由于河川侵蚀作用的结果。
当河流通过山地时,河水冲刷并削蚀岩石,逐渐形成宽阔的河谷。
河流在持续流经山地的过程中,不断削蚀地表,最终将附近的山体剖切成山谷形态。
三、生态环境的异同此外,沟壑与山谷在生态环境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由于沟壑较窄,它们往往相对封闭,生态系统发育有限。
其土地利用较为有限,常被用于农田灌溉,并进行一些简单的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干扰相对较小。
相反,山谷的生态环境较为复杂和多样化。
由于山谷较宽广,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和土壤条件也各不相同,因此山谷中的生物多样性也较高。
山谷的自然环境往往更适合生物的繁衍和生存,是许多植物和动物的理想栖息地。
综上所述,沟壑与山谷在地貌形态、形成原因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2013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课后简答题
2013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课后简答题第一章导论环境、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概念有什么异同?P49环境、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在性质上属于自然存在的、不以人类一直为转移而存在的有机和无机物质的统一体。
当人类以一种静态的眼光来看待围绕人类存在的全部自然界这个整体时,就出现了环境的概念。
当人类以是否对人类有用的角度来看待自然界这个整体时,就出现了自然资源的概念。
当人类从生物的存在条件以及相互关系的角度来看待自然界这个整体时,就出现了生态系统的概念。
环境与资资源保护立法定义“环境”的方式有哪些?P471、采用概括的方法在立上对环境的内涵进行描述。
2、采用列举的方法。
3、采用概括加列举式的方法。
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成因有哪些?P50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的现象。
环境问题的成因:1、市场失灵。
表现为:环境成本的外部化、对生态系统估值不当、产权界定不清2、政策失误3、科学不确定性4、国际贸易的影响。
外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特征?P541、城市环境污染控制立法时期(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叶)2、生活环境与自然保护立法并重时期(20世纪初叶至20世纪60年代)3、整合型环境与资源被保护立法的全方位展开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特征?P571、新中国成立前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2、新中国成立后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时期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发展时期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改革完善时期4)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强化时期第二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理论什么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它区别于其他法律部门的特征?P65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指以保护和改善环境、预防和治理认为环境侵害为目的,调整人类环境与资源利用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特征:1、社会性(主要特征)2、政策性3、科学性4、综合性我国《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是什么?P671、基础的直接目的。
论生态与环境的异同
论生态与环境的异同生态与环境是两个密切相关但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
生态指的是自然界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而环境则是指周围的自然和人为条件。
本文将探讨生态与环境的异同之处。
一、定义与概念生态是由希腊词"oikos"演变而来,意为家园或住所。
生态学研究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包括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而环境则是指周围的自然和人为条件,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
二、关注点与研究范围生态学关注的是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着重研究生物的适应性、种群数量与分布、物种多样性、生态位等。
生态学的研究范围包括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过程、生物圈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
而环境学则更加关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因素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环境学研究的范围涵盖了环境保护、环境污染与治理、环境评估等方面。
三、相互关系生态和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生态学的研究基础是环境,环境提供了生物生存与繁衍所需的条件。
同时,生物的行为与活动也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塑造着环境的结构与功能。
生态的健康与平衡需要依赖良好的环境条件,而环境的恶化则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损害。
因此,人类必须保护环境,维持生态的稳定与繁荣。
四、应对与挑战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系统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物种灭绝等问题成为了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
保护环境、恢复生态必然成为当前的任务。
人类应该推动可持续发展,采取环保措施,努力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共生。
五、案例分析以中国为例,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与生态问题。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政策,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致力于打造更美好的生态环境。
六、未来展望保护生态与环境应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论生态与环境的异同
论生态与环境的异同生态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相互影响。
生态是指一定范围内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总和,而环境则是指生物所处的外部条件。
本文将探讨生态与环境的异同,并进一步讨论它们在社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生态与环境的异同1.1 异同点生态与环境都与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息息相关,它们在许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如都涉及到自然资源的利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然而,它们也有一些明显的不同之处。
首先,生态更侧重于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了生物对于环境的依赖和适应能力,研究的核心是生物学。
而环境则更广泛,包括了生物、非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等多个方面,它关注的是外部条件对于生物的限制和影响。
其次,生态关注的是生物种群与群落的结构与演变,研究的尺度相对较小。
而环境则更加宏观,涉及到地球、地理、气候等多个尺度,研究的范围更加广泛。
1.2 异同的意义生态与环境的异同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研究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态研究生物个体和种群的适应与相互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的生存策略和演化过程。
而环境研究更侧重于社会和人类活动对于环境的影响,提供了解决环境问题的相应解决方案。
二、生态与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2.1 生态的重要性生态的保护与修复对于维护生命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至关重要。
生态系统提供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如水源、土地、植被等,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生态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自然资源,推动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等社会发展,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此外,生态的保护还可以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不仅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有重要作用,也为人类提供了药物和遗传资源等巨大的潜力。
2.2 环境的重要性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环境问题不仅限于污染和资源的浪费,还包括了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和土地退化等。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在特定的区域相互作用的全部生物与无机环境的综合体。
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综合体。
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的集合体。
生态入侵是指外源生物引人本地区,种群迅速蔓延失控,造成其他土著种类濒临灭绝,并伴生其他严重危害的现象。
互利共生是指两个物种长期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并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一种相互关系。
原始协作是指两种群相互作用,双方获利,但协作是松散的,分离后,双方仍能独立生存。
化感作用指由植物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
生物群落是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也可以用来指各种不同大小及自然特征的有生命物体的集合生态优势种在群落中地位、作用比较突出,具有主要控制权或“统治权”的种类或类群称为生态优势种。
内禀增长率是指在环境条件无限制作用时,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最大相对增值速度,其单位为时间的倒数。
广义捕食指高一营养级动物取食或伤害低一营养级的动物和植物的种间关系。
逻辑斯谛增长由于环境对种群增长的限制作用是逐渐增加的,故增长曲线呈现“S”型,也称S型增长。
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生物在空间的垂直分布上所发生的成层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内由于环境因素在不同地点上的不均匀性和生物本身特性的差异,而在水平方向上分化形成不同的生物小型组合。
生态学简答与论述
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2、生物圈:3、尺度:五、简要回答1、什么是生态学?简述其研究对象和范围2、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3、生态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4、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六、论述题1、现代生态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趋势是什么?2、论述生态学的基本视角。
1-3部分一、名词解释1.环境:2.生态因子:3.生境: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5.限制因子:6.耐受性定律:7.生态幅:8.光周期现象:9.冷害:10.冻害:11.贝格曼规律:12.阿伦规律:13.生物学零度:14.有效积温:15.土壤质地:16.土壤结构:五、问答题1、简述环境、生态环境和生境的区别与联系。
2、环境的类型都有哪些?3、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生态因子分为哪几类?4、简述李比希(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5、简述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
六、论述题6、试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7、试述光的生态作用。
8、论述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9、简述高温对植物或动物的影响及对植物或动物对高温的适应。
10、试述水因子的生态作用。
11、试述陆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12、植物对水分的适应类型有哪些?13、简述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14. 植物如何从生理上和形态上适应干旱条件。
15. 简述土壤物理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16、简述土壤化学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17、空气主要组成成分的生态作用有哪些?4-7部分一、名词解释1、种群2、生态位3、生命表4、种群分布格局5、异株克生现象6、种群密度7、存活曲线8、出生率9、种群年龄结构10、互利共生11、性比12、生态对策五、简答题1、种群年龄结构可分为哪几种类型?2、K—对策和r—对策各有哪些特点?3、种群个体空间分布格局有哪几种类型?4、逻辑斯蒂克方程中修正项1-N/K 的生物学含义是什么?5、一般种群的存活曲线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6、何谓竞争排斥原理?六、论述题1、试述种群逻辑斯蒂克增长方程的适用条件与局限性。
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之异同再辨
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之异同再辨
程相占
【期刊名称】《学术研究》
【年(卷),期】2024()2
【摘要】辨析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异同一直是个热点问题。
在过去十年(2013—2023)中,国际范围内的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学术界对二者关系的看法进一步深化。
国际学术界对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的认识观点纷呈,并未达成共识。
实际上,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应确立双峰并峙、并行不悖的立场,在着力深化拓展生态美学的同时也应深化拓展环境美学,建构显著不同于生态美学的环境美学理论框架。
与此同时,“身—心—境”三元模式不但试图整合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而且尝试以之为理论范式重建美学新范式。
辨析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联系与区别能够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二者的理论思路、贡献和局限,并在与此前各种美学形态的对比中把握美学的时代新变,即走向“身—心—境”三元美学范式,这也正是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关系论带给美学的最大启发。
【总页数】11页(P144-153)
【作者】程相占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3
【相关文献】
1.从“生态”与“环境”之辩看当代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
2.从环境美学到生态美学——论现代西方环境美学的未来走向
3.多元文化视域下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关系的再思考
4.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以《生态美学——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理论与实践》为讨论中心
5.生态美学:静观美学与参与美学的时代交汇——生态美学与传统静观美学比较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1)有机体:包括生命的各组织层次。
(2)环境:包括非生环境和生物环境。
(3)相互关系—相互作用:①有机体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②有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种内竞争:异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种间竞争、捕食、寄生、共生。
2.环境: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环境的分类:①按性质分:自然环境、非自然环境、社会环境②按范围分:宇宙环境(空间环境)、地球环境(地理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③按主体分:人类环境、(生物)环境④按影响分:原生环境、次生环境4.环境因子:生物有机体以外的一切环境要素称为环境因子。
环境因子分类:①按环境因子特点:气候类、土壤类、生物类②按对环境的反应: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非周期性因子。
5.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6.区别: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
7生态因子的分类:①按生命特征: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 ②按性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③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④按利用方式:条件、资源;⑤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稳定因子、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8.限制因子:限制因子是对生物的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等起限制作用的因子;当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这个因子成为该生物限制因子。
9.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这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元素称最小因。
10.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两定律异同:都是对生态因子数量的法则,但是前者是决定植物的生长,最小因子增加有利于其生长,而后者生态因子的增加会使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第二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凡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 机物的植物种类,包括单细胞藻类,均属于生产者。
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又分为一级消费者(如草食性 动物);二级消费者(如肉食动物);……等等。
分解者:指各种具有分解能力的微生物,也包括一 些微型动物,如鞭毛虫,土壤线虫等。
关于耐性定律的补充说明
1 ) 生物可能对某一因子耐受范围很宽,而对另一生态因子又很 窄。 2)对很多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广的生物,其分布一般很广。 3)当某一生态因子不是处于最适状态时,对其它因子的适应 性可能随之下降。 4)在自然界生物并不在某一特定生态因子最适合的地方生活, 而往往在很不适合的地方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一定有其它 的生态因子起决定作用。 5)生物的耐受限度因生长发育阶段、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变化。 繁殖期通常是一个临界期,此期间生态因子最可能起限制作 用,因此植物在种子萌发与开花结实阶段,往往对生态因子 的要求比较严格。
3.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
(1)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在诸多 生态因子中,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限 制,甚至死亡的因子。 即:对生物正常生存和成功繁殖有限制 作用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任何一个环境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 生物的耐受范围,它就会成为这种生物 的限制因子。
第四节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物种群(Population):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
的范围内所有个体的总和。 生物群落(Community):在一定自然区域的 环境条件下,许多不同种的生物相互依存,构 成了有着密切关系的群体。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 生物环境的综合体。也即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 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名词解释-生态
名词解释绪论1.生态学:就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得科学。
2、种群:就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得复合体3、群落:就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得动物、植物与微生物组成得复合体。
4、生态系统:就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得复合体。
5、生物圈:指地球上得全部生物与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得场所,它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与大气圈得下层。
6、分子生态学:就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生态学问题所产生得新得分支学科。
7、尺度:就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与时间上所涉及得范围与发生得频率。
1、生物与环境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得总与,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得各种因素。
2、大环境:就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与宇宙环境。
3、大气候:大环境中得气候称为大气候,就是指离地面1、5米以上得气候,就是由大范围因素决定得,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据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
4、小环境:就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得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得特定栖息地。
5、小气候:就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米以内得气候。
受局部地形、植被与土壤类型得调节。
6、生态因子:就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得因子,如光温度、水、氧气、二氧化碳、食物与其她生物等。
7、生境:指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得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得栖息地得生态环境。
8、主导因子:对生物起作用得众多因子并非等价得,其中一个就是起决定性作用得,它得改变会引起其她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得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9、作用:环境得非生物因子对生物得影响,一般称为作用。
10、反作用:生物对环境得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
1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得最小量得任何特定因子,就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与分布得根本因素。
也称短板理论。
12、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得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生态与环境的异同
水利水电学院08级08班80248 邓建
在如今的社会生活中,生态与环境的概念界限已变得越来越模糊,生态环境一词被广泛引用。
但是生态环境指的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似乎很难回答。
毫无疑问,生态与环境之间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但他们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且派生出两个不同的学科,生态学和环境学。
那到底什么是生态,什么是环境呢?首先从生态和环境的定义进行区分。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
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生态学(Ecology)的产生最早也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
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E.海克尔(Ernst Haeckel)最早提出生态学的概念,它是研究动植物及其环境间、动物与植物之间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一门学科。
如今,生态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
当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生态”的定义会有所不同,多元的世界需要多元的文化,正如,自然界的“生态”所追求的物种多样性一样,以此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所谓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
环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我们通常所称的环境就是指人类的环境。
人类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亦称地理环境。
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自然界。
它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和各种矿物资源等。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在自然地理学上,通常把这些构成自然环境总体的因素,分别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圈和岩石圈等五个自然圈。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为不断提高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通过长期有计划、有目的的发展,逐步创造和建立起来的人工环境,如城市、农村、工矿区等。
社会环境的发展和演替,受自然规律、经济规律以及社会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其质量是人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志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则从法学的角度对环境概念进行阐述:“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目然遗迹,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和乡村等。
”
其他定义: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广泛的空间,丰富的资源和必要的条件.
从定义可以看出生态和环境的内部构成基本相同,都是包括各种生物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但同时也可以看出他们在研究的方向上又很大的不同,这充分体现了两个学科的特点。
生态学的研究是指研究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以及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而环境学的研究与之相比就略显单一,他重点是研究关系人类生存的各种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然而,要说生态和环境,就必须说到生态系统和环境系统,他们是研究生态和环境的基础。
生态系统就是包括特定地段中的全部生物和物理环境的统一体。
具体的说:生态系统就是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其功能特点是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而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有时、空、量、序变化的动态系统。
系统内外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和交换。
其功能特点是整体性、有限性、不可逆行、隐显性、持续反应性、灾害放大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和环境的相似之处更为明显,他们都包括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并以此作为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特点。
生态系统实际上就是指一定地域或空间内生存的所有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
例如,森林就是一个具有统一功能的综合体。
在森林中,有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地被植物,还有多种多样的动物和微生物,加上阳光、空气、温度等自然条件。
他们之间相互作用,这样由许多物种和环境组成的森林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生态系统。
草原、湖泊、农田等都是这样。
由此可见环境是生态的重要成分之一,而环境是生态基础。
环境只是一种状态,而生态则重点在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此外,生态与环境的相似之处还表现在其特征上。
他们均是开放的系统,系统都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都具有自动调节能力,而且均具有一定的区域特性,即因时因地而不同。
以上即为生态和环境的异同,而今,生态和环境的界限似乎越来越被忽视,更多的人喜欢用生态环境来代替,作为新时期的四有青年,我们应有所注意,能够从根本上有所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