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讲义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六章
第六章教育内容1.教育内容的一般知识2.教育内容的制约因素3.德育4.智育5.体育6.美育第一节教育内容及其决定因素一、教育内容及其决定因素(识记)★★★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所要完成的项目及其过程。
它既是教师教的项目和过程,也是学生学的项目和过程。
课程既包括显性课程也包括隐性课程。
教育内容如从内容的角度看,就是指教育所要进行的价值观、心智、体能等方面的培育等等,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德、智、体、美诸育。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目的是活动的主导因素,教育内容、方法等都不过是教育目的实现的手段。
一般说来,除了教育目的的纵向和直接的规定之外,教育内容的确定还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社会状况及其发展一定的社会发展是一定教育形态及其发展的物质基础。
所以,社会状况及社会发展对教育内容的影响极大。
社会生产以及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之一,就是要求教育内容要与社会的当前需要和未来发展的需求相一致。
这一要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内容的安排必须满足社会生产力的关键要素的劳动者素质培养的需要,以及政治经济制度在意识形态或价值观上塑造合格社会成员的需要;二是教育内容的安排又必须能够使教育对象具有对所接受的教育内容进行反思、批判和创新的能力,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
2.文化与科技发展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教育也传递文化、孕育新的文化,是文化演进的中介。
教育要完成传递和孕育文化的使命,就必须努力在教育内容中不断吸收已有文化的精华。
这样,教育对象个体就可以通过对教育内容的把握,继承特定文化中的价值智慧、生存经验等等,实现“文化化人”的目标,在承接文化的同时开创文化的未来。
3.教育对象的实际教育活动实质上是在教师指导情境中教育对象的特定的学习活动。
学生是这一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整个教育活动取得效果的决定性因素。
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学习效果就是教育效果。
学与效果的取得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因素相关,也与教育内容如教材的选择和编排有密切的关系。
教育学讲义-梁建华
教育学讲义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一)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家、校、社。
狭义:学校教育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 1.教育的本质属性★参照定义: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
体现在:人类经验培养人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学校教育)历史性★(不同)继承性★(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受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但又有自身的发展规律。
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生产性(再生产劳动力和知识)民族性(三)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教育基本矛盾: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二、教育的功能作用对象: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作用的方向:正向和负向呈现方式:显性和隐性三、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朱熹•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英国的沛西·能观点: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的孟禄观点:教育起源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4、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拓展:教育的基本形态•时间及产业技术: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信息社会的教育四、教育的历史发展(3)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2.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1)古代中国•(2)古代印度、古代埃及、古代希腊、罗马•(3)中世纪的西欧•(4)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1)古代中国①萌芽:夏商.夏有学校设置。
商:有大学、小学之分,划分不同的教育阶段。
②西周:政教合一官学体系。
学在官府;国学乡学之分。
内容:六艺③春秋战国:私学兴起。
稷下学宫,官家举办,私家主持,学术自由。
④两汉时期:西汉:奠定儒术地位;中央官学:太学郡国学文翁兴学⑤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⑥隋唐:科举制、六学二馆⑦宋元明清:宋元:程朱理学、《四书》《五经》★书院(我国古代学校分为三类:官学、私学、书院)明朝:八股文;清朝:1905废科举•古代印度•教育和宗教相连★僧侣是教师古代埃及“多少”雅典:西方最早形成德智体美和谐教育。
教育学概论 讲义
教育学概论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在中国古代,“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尚未涉及教育的具体内涵。
☺东汉许慎对于“教”、“育”的解释是:“教,上所施。
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明确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目的在于使人为善。
☺18世纪中叶法国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率性发展,主张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使其身心按自然进程得到发展和完善。
☺19世纪中叶英国实证主义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受教育者的“未来生活之准备”。
☺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生活本身,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之不断改造”。
☺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狭义教育的基本内涵:(1)教育受社会制约;(2)“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学校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学校教育区别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广义教育的最重要标志);(3)教育是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
☺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从形式上看,大体经历了非形式化教育 形式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三个阶段。
一、中国教育的发展演变☺“自有人生,便有教育”,指的是自然状态的非形式化教育。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原始社会末出现了学校的萌芽,萌芽时期的学校称“成均”和“庠”。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按其性质分为官学、私学和书院三种。
官学指由官府举办并管辖的学校中央官学由朝廷直接办理的学校西周国学,汉代太学,唐代国子学,元、明、清的国子监等地方官学按行政区域在地方设置的学校西周乡学,汉代郡国学,唐代府州县学,元代路学及社学,明清府州县学及卫学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建元五年在长安立太学,设五经博士,又于元朔五年,为博士置弟子,标志着中国古代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以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为主要职能的大学正式建立。
教育公共基础教育学“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概念和教育的历史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
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第一次对教育做出了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之做善也。
”二、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所谓要素是指构成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
认识教育的基本要素是认识教育内部结构的基础。
教育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1、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也是学生的主要影响者和引导者,作为以培养人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离不开教育者。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育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有赖于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
3、教育影响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等方面。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
教育措施是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4、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实践活动的系统。
三、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四、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论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3)心理起源论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孟禄。
教育学概论讲义(二)
引言: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论的学科。
本文将在《教育学概论讲义(二)》中,继续探讨教育学的相关内容。
通过对教育学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教育的本质和目标,从而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正文:一、教育哲学的主要观点1.教育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教育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3.主要教育哲学学派及其观点a.人本主义教育哲学b.实用主义教育哲学c.理性主义教育哲学d.唯物主义教育哲学e.主体主义教育哲学二、教育学研究方法与教育利益相关者1.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论a.实证研究方法b.理论研究方法c.本体论研究方法2.教育利益相关者的概念与分类a.教师和学生b.家长和社会c.政府和组织三、教育目标与教育评价1.教育目标的概念和分类a.个体发展目标b.社会发展目标2.教育评价的意义和方法a.定性评价方法b.定量评价方法c.综合评价方法四、教育发展与教育改革1.教育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a.经济因素b.社会因素c.技术因素2.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和策略a.课程改革b.教学方法改革c.教师培训改革d.教育管理改革五、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应用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a.发展心理学理论b.学习理论c.认知心理学理论d.社会情感心理学理论3.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a.教学设计与安排b.学生评价与辅导c.班级管理与建设总结:通过对教育学概论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了解到教育哲学的各个学派观点,使我们从哲学角度更好地认识教育的本质。
同时,教育学研究方法和教育利益相关者的理解,使我们能够更具体地研究教育问题并考虑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教育目标和教育评价则指导着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更加明确和有效地制定教学目标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实现教育目标和改进教育实践的方法和策略。
通过这些学习,我们将更好地投身于教育事业中,为培养未来的人才做出贡献。
教育学讲义!
第一节教育的概念及其演变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一) 广义定义和狭义定义我国教育学者根据教育定义外延的大小,将教育定义划分为“广义定义”与“狭义定义”。
广义定义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定义主要针对“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二) 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是指适当描述一定情境中被定义对象的某些关键特征或指出使用被定义概念的方法。
纲领性定义是描述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的一种复合形式,既揭示出被定义对象“是”什么,又明确或隐含地表明被定义对象“应是’’什么。
这三种定义方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教育定义往往既是描述性的,又是规定性的,同时又是纲领性的。
二、教育概念的演变(1)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2)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4)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形态根据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划分教育的形态,可以将教育划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一、原始的教育形态(1)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2)教育具有原始性;(3)教育具有同一性。
二、古代社会的学校教育形态(一) 学校的产生第一,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第二,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第三,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二)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第一,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
第二,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
第三,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
教育学(二),讲义 第八章
第八章教会学生做人第一节塑造完整的人——素质教育的内容一、素质教育的涵义和特点(一)素质教育的涵义所谓素质教育,是指教育者以符合规律的教育措施,对新一代素质按现代化需要实现开发、完善、提高和再创造的过程。
其实质是一种对儿童个性素质的再生产和再创造的社会实践过程。
具体地说:(1)跟随上现代化的需要,瞄准人才素质,采取切实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2)面向学生全员扎扎实实地实施教育;(3)抓住全面提高学生个性素质的教育目标,落实到教育过程的始终。
(二)素质教育的特点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科学的系统工程。
它具有整体性、基础性、内化性、综合性等四个特点。
整体性。
素质的整体特点,要求素质教育必须整体化。
即素质教育是教育“全员”性与“全面”性的统一,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抓好每一个学生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基础性。
素质的发展性特点,要求素质教育既为每个学生步步发展打好基础,又为每个未来公民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建立起自学和继续发展的坚实丰厚的基础和生长点。
内化性。
素质的本质,要求素质教育注重并切实把外在影响和要求为学生个体的素质。
综合性。
素质教育涉及到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个人等影响因素。
实行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则是最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预期效果的教育措施之一。
二、素质教育目标分解(一)思想政治素质目标及教育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包括:政治素质教育,主要解决立场、观点、态度、信念、理想问题;思想素质教育,主要解决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问题。
(二)道德素质目标及教育道德素质教育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观念、法制观察主文明行为习惯,以形成学生完美的品格。
(三)文化素质目标及教育人类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科学、道德和艺术。
文化素质教育也就是真、善、美的教育。
(四)生理素质目标及教育生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赖以生成的基础。
生理素质教育要合理地开发人的各种潜能,从根本上提高人的自然素质。
(五)心理素质目标及教育心理素质包括广泛的兴趣、积极的情绪、奋发的进取心、健康的个性等。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三章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的涵义。
2.影响人的发展因素以及各自的发展规律。
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4.认识人的可教育性和人对教育需要性的意义。
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一、人的身心发展的涵义(识记)★★★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1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变化,是就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而言的。
2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两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的发展。
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相互联系。
一方面,由于心理是脑的机能,因此,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支配着心理的发展;另一方面,身体的发展也受到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特征的影响,其中,尤其是情感对人的身体发展影响最大。
人的身心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简要地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1)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关系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制约着心理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也受到认识、情感、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性的影响。
(2)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的关系知识技能的掌握有利于思想品德的提高。
这就是《中庸》讲的“尊德性而道问学”。
思想品德的提高也有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
二者不一定成正比,但从概率统计优势来看,二者是一定成正相关的。
(3)知识技能、思想品德与认识能力、心理特性发展的关系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心理过程和认识能力基础上进行,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心理意向或特性。
人的认识能力,心理特性或意向也要在掌握知识技能和培养思想品德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二、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1.“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1836—1934)早年曾专门研究过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维果茨基所谈到的人的发展,主要是就儿童的心理和智力而言的。
教育学讲义(完整版)
引言概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学科,它包括教育的基本原理、教学方法、教育体系、教育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本讲义旨在系统概述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并提供教育实践中的指导原则。
本文将从教育的定义、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教学理论与方法、教育评估以及教育管理这五个大点展开详细阐述。
正文内容1.教育的定义1.1教育的概念和特征1.2教育的目标和意义1.3教育的类型和层次1.4教育的主要环节和过程1.5教育与其他社会实践的关系2.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2.1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2.2发展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2.3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教育特点与需求2.4学习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连结2.5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互动关系3.教学理论与方法3.1教学理论的发展与演变3.2教学方法的分类和特点3.3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的关系3.4教学策略与学生学习风格的匹配问题3.5创新教育方法的实践与应用4.教育评估4.1教育评估的概念和意义4.2教育评估的目的与要求4.3教育评估的类型和方法4.4教育评估与课程改革的关系4.5教育评估结果的运用与反馈5.教育管理5.1教育管理的概念和内涵5.2教育管理的目标与职能5.3教育机构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5.4教育管理中的决策与领导5.5教育管理的现代化与创新总结本文综述了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包括教育的定义、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教学理论与方法、教育评估以及教育管理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阐述,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为有效的教育工作提供指导。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切实有效的管理,才能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实施。
希望本讲义能成为读者的重要学习资料,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同时,也希望读者继续深入学习和实践,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一章
教育原理(课程代码:00405)课程介绍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小学教育专业(专科)课程计划中的专业必修、必考课,也是基础理论课。
该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习者通过系统的学习全面掌握有关教育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实现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能力的提升。
主要内容:本课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和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这两大教育基本矛盾为主线,系统阐述了有关教育与社会发展和教育与人等一系列现代教育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内容与构成要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以及教育的目的、课程、方法、途径等内容。
课程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三章教育是什么第四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五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第六章学校及其制度第七章教育目的第八章课程第九章教育方法第十章教育途径第十一章教师与学生考试介绍1.试卷对不同能力层次考察分数的比例大致为:识记占20%,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30%,综合应用占20%。
2.试题的难易度:包括易、较易、较难和难四个等级,其所占比例一般为2:3 : 3 : 2。
3.试题题型: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
4.考试形式为笔试,考试时间为两个半小时(150分钟)。
学习方法1.系统学习与深入重点相结合。
2.科学学习,明确相关概念、理论之间的关系。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教育学概述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历程第三节学习教育原理的意义与方法第一节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与教育科学(一)教育学的定义1.含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换言之,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教育现象,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存在于教育现象中的教育规律。
2.教育现象的三个规定性(1)教育现象是一种可以感知、可以认识的古今中外已经存在或正存在于现实中的存在物;(2)教育现象是教育实践的表现物或正从事着的教育实践;(3)教育现象是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的客观存在,不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的活动便不能称之为教育活动,与之相应,也就不能称其为教育现象。
大学本科教育学讲义教育学第一章
---------------------------------------------------------------最新资料推荐------------------------------------------------------ 大学本科教育学讲义教育学第一章第一章教育及其发展一、什么是教育二、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
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陶行知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
----(前苏联)苏霍姆林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古,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学记》一、教育的含义(一)从教育的词源看甲骨文中的教育《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一、教育的含义(一)从教育的词源看英语、法语、德语中的教育一词,都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该名词是由动词educere 转换来的,其前缀e有出的意味,词根ducare的意思是引导,合为引出。
意思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一、教育的含义(二)从教育1 / 10的起源看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神话起源论教育的神话起源说: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用权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从于神。
评价:教育神话起源论,仅仅是在没有正确认识自然之前对自然界发生现象的一种解释,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这也仅仅是美丽的神话。
生物起源论认为,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教育现象就已存在,人类的教育活动根植于人的生物本性;人类出现之后,继承了动物早已形成的教育形式,只不过对这种形式不断改善,使之更加复杂而已。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形式没有本质差异,像老猫教小猫抓老鼠,老虎教虎子捕猎小动物,母鸡教小鸡觅食等与人类教育后代一样,都属于教育现象。
(完整版)教师招聘《教育学》基础精讲班讲义-石杨平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一)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
学校、家庭、社会(二)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教育现象的是(B )A.妈妈教孩子洗衣服B.初生婴儿吸奶C.成人学开汽车D.木匠教徒弟手艺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教育现象的是(B )A.到电影院看电影B.幼蜂学筑巢C.师傅带徒弟D.课外活动学做航空模型(三)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本质——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四)教育的特点1.永恒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2.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存在3.历史性:与社会的生产力和政治相关西汉初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B )A.永恒性B.历史性C.相对独立性D.继承性(五)“教育”二字追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二、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一)教育者(二)受教育者(三)教育影响1.教育内容2.教育措施在教育系统的诸种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是(B )A.学生与课程B.学生与教师C.学生与教材D.学生与教学三、教育的起源(一)神话起源说——最古老(二)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三)心理起源说(四)劳动起源说——最科学、正确生物起源说1.基本观点:动物的本能行为2.代表人物:(法)利托尔诺(勒图尔诺)(英)沛西.能3.评价: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心理起源说1.基本观点: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2.代表人物:(美)孟禄3.评价: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劳动起源说1.理论依据: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2.基本观点:劳动3.代表人物:(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1.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教育起源的学说是(B )A.神话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需要起源说2.主张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 )A.孟禄B.沛西・能C.利托尔诺D.华生四、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一)原始社会(二)古代社会(三)近代教育(四)20世纪世界教育(一)原始形态1.无独立、无专门化、无阶级性2.目的:为了生产和生活3.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二)古代教育:奴隶+封建1.中国2.印度3.埃及4.希腊、罗马中国夏代——学校教育形态的产生商朝(殷朝)——考古材料确切证实。
教育学原理讲义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1、揭示教育规律2、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术语方面③研究方法方面④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出版,标志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⑤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康德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简答)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②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③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③学校即社会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评价主动性,系统地位.教师主导作用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⑤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5.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观点①资本主义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和对立的根源②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结构与文化关系③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的④教育理论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和方法6.制度教育学代表人物乌里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学研究要以教育制度作为优先目标②教育制度造成教育实践中的官僚主义、师生和行政人员疏离的主要原因③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完成预想的社会变迁,这就要求要做制度分析④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做显性的分析,也要对隐形的教育制度作分析第二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定义的类型美国教育学家谢弗勒探讨了三种定义方式,即“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任何一种教育的定义都是这三种定义的结合;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2.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从内涵来说,本质 无论何种教育的定义都承认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从外延来说,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对教育进行分类;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1.教育的结构(1)教育活动的结构内①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②受教育者,是指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③教育影响,是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和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的统一(2)教育系统的结构。
《教育学》讲义DOC
目录第一部分基础知识要点………………………………………………第一章我们要深刻认识教育学……………………………………一、教育学的涵义…………………………………………………二、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三、教育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四、教育学产生发展的三个阶段…………………………………五、国内外最早的教育专著………………………………………六、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时间、代表人物和著作…………七、教育学研究的方法、名称、特点……………………………八、学习教育学对教师的意义……………………………………第二章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一、怎样认识和理解教育?………………………………………二、教育的意义……………………………………………………三、教育的理想……………………………………………………第三章我们要树立主体性的学生观………………………………一、人性观的理解与把握…………………………………………二、正确把握新世纪的学生观……………………………………三、正确理解和把握新世纪的学习观……………………………第四章我们要树立教师专业化的观念……………………………一、教师专业化的理解……………………………………………二、教师的专业发展………………………………………………第五章民主、科学、开放的课程观………………………………一、课程意义………………………………………………………二、课程结构………………………………………………………三、课程标准………………………………………………………四、课程资源………………………………………………………第六章发展、交往、生成的教学观………………………………一、教学的原理……………………………………………………二、教学的方法……………………………………………………三、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第七章新课程要求我们树立旨在促进发展的评价观……………一、教育评价的意义………………………………………………二、教育评价的类型与方法………………………………………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第八章以校为本的研究观…………………………………………一、校本研究的认识………………………………………………二、校本研究的基本要素…………………………………………三、校本研究的过程、方法与成果………………………………第二部分基本练习及答案……………………………………………《教育学》强化训练题(一)………………………………………《教育学》强化训练题(二)………………………………………《教育学》强化训练题(三)………………………………………《教育学》强化训练题(四)………………………………………《教育学》强化训练题(五)………………………………………《教育学》强化训练题(六)………………………………………第三部分模拟训练及答案……………………………………………《教育学》模拟题(一)……………………………………………《教育学》模拟题(二)……………………………………………第一部分基础知识要点第一专题教育学概说复习(学习)指导一、教育学的涵义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认识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和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二),讲义 第五章
第五章课程结构课程的定义可以这样表述: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
第一节教与学之间传递着什么——课程内容的组成和类型一、课程结构的要素与成分(一)课程要素的演化课程结构的要素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选择的构成课程所必需的经验因素。
这里所说的“经验”,主要是指学生需要掌握的间接经验,即前人征服自然、改造社会所积累的基本认识成果。
所谓“经验因素,是新生一代必须从前人经验中吸取的“因子”。
课程要素演化的规律:首先,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课程结构的要素纯属于间接经验的要素,没有包含学生必要的直接经验。
这同当时生产力的水平和社会分工,特别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是相适应的。
到20世纪上半叶,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和课程自身发展的内部矛盾,出现了杜威等人设计的以学生直接经验为主的活动课程。
其课程要素主要取自学生的直接经验。
至20世纪50年代,杜威的活动课程被否定,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以间接经验为主、学生直接经验为次的新型课程,其课程要素比较全面,组合也日趋合理,这就是课程要素演化的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二)我国现代课程的要素与成分新中国的学校课程基本上属于现代课程。
虽然它尚未完全摆脱传统课程的影响,但是,它正向现代课程转化。
我国中小学课程包含着认知经验要素、道德经验要素、审美经验要素和健身经验要素。
认知经验要素:是新生一代需要掌握的人类科学文化中的基本知识以及人类有关的基本技能与基本能力的经验。
道德经验要素:是年轻一代需要继承的社会主义道德中最基本的观点、品质和行为习惯。
审美经验要素:是社会主义新公民需要学习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立于关于审美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观点。
健身经验要素:是儿童和青少年需要获取的前人关于健身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习惯。
课程要素确定后,还需转化为一定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的方式。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三章
教育原理(课程代码:00405)第三章教育是什么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教育的概念第二节教育的构成要素第三节教育的形态第一节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词源含义(一)汉语中“教育”一词的词源含义1.“教”和“育”的字源2.中国古代典籍中关于“教”和“育”的论述(1)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有关于“教”的论述,概括起来主要有六种:第一,教育;第二,教导,指点;第三,告诉;第四,教练,训练;第五,政教,教化;第六,通“效”,相仿。
(2)“育”字的含义有四种:第一,生育;第二,抚养;第三,培养,教育;第四,生长,成长。
(3)在中国古代社会里,最早把“教”和“育”二字合为一体,连起来使用的是孟子。
(二)西文中“教育”一词的词源含义从辞源上说,西文中“教育”一词含有“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消极活动,旨在把自然人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教育”的用法存在三种特别明显的国别差异:中文“教育”有外烁的意向,西文的“教育”有内发的意向,德语、俄语中把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活动称作“教养”,不称之为“教育”。
二、教育的本质(一)外国教育家对“教育”一词的解说1.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具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是“使人得到改进”。
2.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是“形成人的理性”,从而“使天性、习惯和理性协调统一”。
他把人的灵魂分成三种:植物性灵魂、动物性灵魂和理性灵魂,必须使灵魂的三个部分在理性的领导下和谐共存,人才能成为人。
3.柏拉图作为古希腊哲学的理念论者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理智控制欲望的过程。
4.捷克著名教育思想家夸美纽斯提出,教育是“使人有效率地从事现世生活并为来世生活做准备。
”5.法国教育家爱弥儿涂尔干,教育是成人一代对那些不能成熟地应付社会生活的年轻一代所施加的影响。
6.19世纪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我们的完美生活做好准备”。
7.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是生长,是经验的改造与改组”。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九章
第九章学校、家庭与社会1.家庭教育的意义、特点和基本要求2.社会教育的意义、主要途径和形式。
3.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三者结合。
第一节家庭教育一、家庭教育的意义(领会)★★儿童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可以说是家庭,第一任教师是自己的父母。
父母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对孩子进行着启蒙教育,例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掌握一定的知识经验,形成初步的伦理道德观念等等。
儿童稍稍长大之后,便主动地通过观察家长去间接地了解社会,认识生活。
家长的言谈举止时时鲜刻影响着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大致上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直接的教育。
家长根据一定社会生活的准则及自己相应的理解,对子女的行为和活动提出要求,给予指导,做出评价,使孩子明辨是非,懂得好坏,知道应当怎样和不应当怎样。
二是间接的教育。
子女在家庭具体的气氛中、尤其是父母的榜样作用影响下,进行有意或无意的学习或模仿。
大量研究显示,这种间接教育对个人成长的作用,是十分深刻和长久的。
从时间上看,家庭教育是开始最早持续最长的。
从空间上看,家庭教育影响的范围和深度往往也是其他教育所达不到的。
血缘关系和经济联系,使家庭成为儿童和青少年最直接、最亲切、最可信赖的教育力量。
孩子身体的发育、智慧的萌芽、能力的强弱、行为的好坏厖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的质量。
儿童的早期教育的质量,对于他们一生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作用,而早期教育能否进行和是否科学,主要取决于家长。
到了青少年期,学习、交友、升学、就业等问题,也特别需要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许多统计数字表明,在有违法犯罪行为的青少年中,相当大的比例是和家庭的缺陷与家庭教育的不当有关。
总之,家庭教育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就个人成长而言,正确的家庭教育,可以为学校教育提供良好的基础,可以补充学校教育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的不足,可以影响和调整学校教育的效果。
就社会发展而言,青少年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他们的身心健康关系整个民族的命运,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条件。
小学教育学详细讲义(黄济)
《小学教育学》讲义绪论教学目标:1、了解教育和教育学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到教育发展与社会各因素关系密切;2、对小学教育的基本状况有初步的了解,并初步形成重视教育理论学习的态度;3、初步掌握教育理论学习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教育学发展的基本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及其意义。
教学时数:2课时导言:*善于从复杂的现象中发现教育的问题,学会用教育的眼光看教育的问题。
第一节教育学学习的意义、目标与方法一、本学科的意义(一)增强教育工作的自觉性,提高教学质量。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
没有实践的理论是无根基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我们过去的教育工作中的摇摆不定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理论上的偏差导致的教育实践的盲目。
如,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常常取其一而忽视其他,重视教育的政治功能的时候和文化功能的时候,忽视教育的经济功能;重视教育的经济功能又忽视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
常常以教育的社会功能代替教育的个体功能,在对人的教育过程中,重视共性而忽视了个性,等等。
所有这些教育问题的出现,与教育理论上的偏颇有着很大的关系。
无数的教育实践证明,有了教育理论的正确的指导,教育实践就可以少走弯路,教育工作就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反之亦然。
教育理论的学习,可以帮助教师形成自觉遵循教育规律办事的观念和行为,科学有效地进行教育实践。
(二)有助于学好其他教育学科小学教育学是教育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它反映了小学教育现象中最基本、最本质的东西,对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作出了概括和总结。
只有以这些基本规律为指导,才能有助于师范生掌握之后的其他的教育理论学科知识。
(三)有助于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教育理论来自教育实践。
广大的一线的教师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教育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的源泉。
广大的一线教师的教育理论修养的提高,可以在实践中更好地总结出教育教学的规律,使教育理论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地密切。
二、本学科的内容结构本学科主要包括三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教育概论,介绍教育概念、教育学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及个体之间的关系、教育的目的、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的基本因素等,该部分为教育学理论的最基本的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试重点考点讲义(1)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重点:学校教育制度中国古代教育思想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的概念:广义:知识,技能,影响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学校教育:知识-----心体力-----身社会要求教育者(期望)---------------受教育者(身心)目的计划组织学校教育制度:1.前制度化:孔子的教育2.制度化教育:标志:近代学校系统(体系)的形成中国:清末“废科举,兴学校”3.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简答)(重点)学前教育加强并与小学教育衔接强化义务教育,延长年限。
义务教育的定义两头扩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中间加强高等教育的类型多样化内外沟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界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教育的发展过程:古代教育中国:夏----------校商----------序周----------痒西周: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科举制度印度:婆罗门教:森严的等级制佛教:关心大众埃及:宫廷学校:皇子皇孙与贵族职官学校:贵族文士学校:奴隶主以吏为师,以僧为师,以法为教雅典:文化修养,政治家,商人。
重商主义斯巴达:体育训练与政治道德灌输。
培养军人。
西欧的中世纪:宗教占主要地位,培养僧侣,神学和七艺古代教育的特点:阶级性,道德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近代教育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加强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20世纪以后的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技术的现代化教育学(定义)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孔子:性相近,习相远。
有教无类-----所有的人都应该受教育科目:诗,书,礼,易,乐,春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
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墨子:兼爱,非功,亲知,闻知,说知。
---------推理得到的才是真实的知识老子:一切回归自然学记教育与政治: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藏息相辅-------课内外相结合所教授的都有正常的科目,学生下课及放假的时候,也都有指定的研究课业。
藏:修。
息:游。
君子之教,喻也。
-----------------所以君子的教化是善于晓喻。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让人明白道理,只加以引导,而不去强迫别人服从;对待学生严格,但并不抑制其个性的发展;加以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启发。
学不躐等:超越---------------------------循序渐进。
西方古代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理想国》理性-------智慧--------哲学家意志-------勇敢--------军人情感-------节制--------劳动者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哲学家亚里士多得德:教育最高目的,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
(政治学)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萌芽: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的自然性。
卢梭《爱弥尔》自然教育思想。
康德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
裴斯泰洛齐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德智体全面发展。
洛克白板说教育漫话,培养绅士。
建立:(标志)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以心理学和伦理学为基础;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
杜威:(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民本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从做中学以儿童为中心。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教育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将社会劳动与教育有机结合。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本章重点:教育相对于政治与经济的独立性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信息技术与教育(简答)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都与人有关)教育目的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有自身的规律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人才,舆论力量,促进民主)教育与生产力规模和速度,结构的变化,内容和手段(与人无关)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知识:人力资本理论:(土地,劳动,资本)舒尔茨,提出教育对经济的贡献教育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动力作用(教育者的观念,数量和质量,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作用:(科技知识再生产,科学的体制化,科学研究的功能,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信息技术与教育:(重点)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教育与文化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学校文化:定义核心: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最具决定作用的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学校文化的特性:组织文化,整合性较强的方化,传递文化传统的已任,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校园文化:定义,分类,核心: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学生文化:成因(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相互作用,家庭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特征(过渡性,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本章重点: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论述,简答)少年时期的年龄特征个人身心发展概念:特殊性: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具有能动性发展动因:内发论:内在需要外铄论:外在力量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重点)顺序性阶段性:表现出的总体特征和主要矛盾不平衡性:两个方面互补性个别差异性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概念: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意义:前提,提供可能性,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不能忽视。
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提供了可能与限制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分类:影响: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不是消极被动的。
学校对个体发展的作用作用:对个体的发展的方向和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不仅仅有即时价值而且有延时价值,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最近发展区:已达到:未达到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三个层次;生理,心理,社会实践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对人的价值的发现对人的潜力的发掘对人的力量的发挥对人个性的发展中学教育的特殊任务少年时代和初中教育:危险期和心理断乳期-----------帮助少年起飞青年时代和高中教育:成熟-------------------------理想与未来两种误区:过分欣赏自己和心理失衡以自我为中心和只求生存第四章教育目的本章重点我国教育目的的层次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基本精神(简答)素质教育思想(简答)教育目的的定义广义的教育目的:人们的期望;希望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国家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意义:出发点,落脚点,指导意义作用:导向,激励,评价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目的的层次和依据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体现了教育思想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基本精神(重点)《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建设者和接班人-----------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道德与知识) 德智体全面发展,脑力和体力和谐发展(脑力和体力)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个性与创造)素质教育(重点)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五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第五章学生与教师本章重点:儿童权利公约等法律法规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的专业素养(简答,论述)第一节:学生学生是人生阶段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有可能性和可塑性(转换的现实性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生的社会地位:儿童权利公约,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二节:教师教师的概念:教师职业角色特点:(多样化)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教师的职业专业化的条件(专业素养)(重点)一.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基础)(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横向)(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纵向)(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深度)二.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选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第三节: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授受关系人格上-----------平等关系(重点)(师道尊严)社会道德---------相互促进第六章:课程本章重点:课程的分类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三个基本特征课程具体的三个表现第一节:课程概述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的概念:广义: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课程分类: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按课程任务分类(重点)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从教育阶段角度: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社会中心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第二节:课程目标教育目的:高度概括,不具体,要具体化,要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根据教育目的制定,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课程目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预期要达到的教学结果。
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第三节: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概念: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学计划:我国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教学计划的构成:(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教学大纲的构成)第四节: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概念:课程实施的结构:安排课程表;分析教学任务;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规划教学单元和课;组织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第五节:课程评价课程评价的概念: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基础: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确定目标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提出评价重点由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第七章:教学(上)本章重点:教学的一般任务(简答)教学的过程的结构(简答)教学是一种特殊认识过程(简答)教学原则和方法(论述)第一节:教育工作的意义和工作教学的概念: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的意义: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的一般任务1 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知识)2 发展学生能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发展能力)3 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培养品德)4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关注个性)第二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以间接经验为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是基础,智力发展是重要条件3 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教学过程的结构教学过程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1 引起学习动机2 领会知识(教学的中心环节)3 巩固知识4 运用知识5 检查知识教学原则概念: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第八章:教学(下)本章重点:备课上课的基本要求第一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一,备课备课的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二,上课课的类型:根据教学任务/根据完成任务的类型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进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上好课的具体要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气氛热烈作业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试题类型:供答题与选答题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第二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和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