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推荐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
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会评专家名单
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会评专家名单(作物遗传育种与园艺组)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会评专家名单(林业组)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会评专家名单(养殖组)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会评专家名单(科普组)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会评专家名单(工人农民技术创新组)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会评专家名单(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组)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会评专家名单(创新团队组)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会评专家名单(油气工程组)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会评专家名单(轻工组)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会评专家名单(纺织组)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会评专家名单(化工组)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会评专家名单(非金属材料组)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会评专家名单(金属材料组)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会评专家名单(机械组)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会评专家名单(动力电气与民核组)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会评专家名单(电子仪器组)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会评专家名单(计算机与自动控制组)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会评专家名单(土木建筑组)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会评专家名单(水利组)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会评专家名单(交通运输组)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会评专家名单(标准计量与文体科技组)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会评专家名单(环境保护组)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会评专家名单(内科与预防医学一组)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会评专家名单(内科与预防医学二组)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会评专家名单(中医中药组)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会评专家名单(药物与生物医学工程组)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会评专家名单(通信组)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会评专家名单(农艺与农业工程一组)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会评专家名单(农艺与农业工程二组)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会评专家名单(资源调查组)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会评专家名单(矿山工程组)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会评专家名单(外科与耳鼻咽喉颌组)。
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项目名称废旧混凝土循环利用关键技术
● 张向冈, 陈宗平 等. 钢管再生混凝土长柱偏压性能研究. 工程力学, 2013, 30(3): 331-340
(5)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直接采用大尺度废旧混凝土块体的循环利用思想以 来,先后有澳大利亚 The Univ. of New South Wales 和 Univ. of Wollongong、美国 Univ. of Nebraska-Lincoln、香港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同济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华侨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 内蒙古科 技大学、延边大学、淮阴工学院等十余家单位的研究人员,基于该学术思想开展了后 续跟踪研究,表明该创新思想已得到国内外学术界较广泛认可,并在废旧混凝土循环 利用领域发挥了一定引领作用。
(2)主编国家标准《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GB/T 25177-2010,这是我国再生粗
骨料方面首次制订且目前仅有的国家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
主编行业标准《再生骨料应用技术规程》JGJ/T 240-2011 和《建筑垃圾再生骨料
实心砖》JGJ/T 505-2016,以及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再生骨料混凝土耐久性控制
“再生块体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审查意见。2015 年 12 月以中国建筑科学研 究院副总工程师肖从真研究员为组长的审查组认为:“该《规程》„„涉及梁、板、 柱、墙、节点等不同组合构件形式,以及设计、施工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内容充实, 将改变再生块体混凝土组合结构工程应用无章可循的状况,„„该《规程》是国际上 首部再生块体混凝土结构技术标准,在再生块体混凝土的材料力学性能以及再生块体 混凝土组合构件的设计、施工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 平”。
教育部关于2012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教育部关于2012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3.01.24•【文号】教技发[2013]1号•【施行日期】2013.01.2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教育部关于2012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教技发[2013]1号)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根据《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规定,我部组织开展了2012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评审工作。
经评审,决定授予“软界面电分析化学的若干问题研究”等36项成果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授予“稀土生物效应的细胞无机化学研究”等63项成果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授予“多段构件流化床反应器技术及产业化”等26项成果高等学校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授予“高性能低温共烧陶瓷(LTCC)材料及关键器件技术”等23项成果高等学校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授予“关节周围骨折治疗规范的研究与应用”等44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授予“VHL 基因相关肾细胞癌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等96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授予“奶牛饲料资源高效利用与营养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2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推广类)一等奖;授予“绿色安全果蔬贮藏与品质控制新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等3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推广类)二等奖。
全国高等学校的科学技术工作者要向全体获奖者学习,继续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投身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践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科学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奖者白国良及其团队
0 睡
舅型
白国良
被学界和工程界逐渐重视。钢一混凝
土组合结构与混合结构体系也因此被 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大型公共建筑及特 殊、重载、复杂的工业结构中。 但您知道吗?我国关于型钢混凝 从数学上讲。“1+1=2”适用于任 何完全可加的事物,但如果将其意义推 而广之,是否存在“I+I>2”的事实? 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 长及工程技术的进步等因素促进人类 的生存空间逐渐立体化、集成化,促 使建筑结构竖向发展(高层/超高层建 筑)、横向发展(大体量复合式公共建 筑及大型混合式工业厂房)。传统的单 一材料(混凝土或钢材)或单一结构类 型的设计方法已不能满足结构安全性 和适用性的需求。 “混凝土”与“钢材”的组合,似 乎为这一需求提供了一条合理的解决 思路,组合后的结构与混合后的结构体 系在某些方面的性能有了明显的增强 与改善。但是,随着技术研究的深入和 工程应用的扩大,一系列科学问题接踵 而来。 陕西法门寺合十舍利塔工程、西安 咸阳国际机场2}}航站楼、上海市环球 金融中心、央视(CCTV)新主楼工程、 京沪高铁上海虹桥站、华电宁夏灵武电 厂(全球首台1 000MW机组)空冷结构 等大型公共建筑、复杂工业结构典型工 程的竣工,与白国良教授带领的团队和 科研合作者的基础研究及关键技术难 题的攻克是密不可分的。 土组合结构的研究,在解放前几乎是空 白。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苏联老大 哥”的带动下建造了一批组合结构的典 型工程,70年代末期才对相关技术问题 逐渐开始消化、吸收、再创新。历经30 年磨砺,伴随一批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和 艰辛工作,我国在型钢混凝土基本理论
型独特、结构新颖,存在诸多技术难题, 其抗侧力结构体系中外侧的型钢混凝土 组合柱尺寸大,截面形式为多空腔箱型
一混凝土竖向混合结构体系。对结构
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在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的颁奖典礼中,我国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及内蒙古、云南、河北、湖北、湖南等省市的科研单位荣获特等奖。
这意味着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些成绩无疑将对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来看一下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的获奖项目。
其中,内蒙古农业大学的“优质肉牛肉类品质与安全保障技术与产业化”获得了特等奖。
这一项目的获奖,不仅体现了我国在畜牧业科研领域的成就,也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技术支撑。
另外,湖北省第七批紫檀木贸易管制与产业开发示范工程项目也获得了特等奖。
紫檀木在我国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这一项目的获奖将进一步促进紫檀木产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木材产业的向好发展。
云南省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监测技术示范工程项目、河北省热轧高强度带肋钢筋生产与应用示范项目、湖南省柑橘种植栽培示范技术与产业化项目等也获得了特等奖。
这些获奖项目的涵盖面非常广泛,不仅体现了我国在农业、木材、农产品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也为相关产业的升级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获奖项目为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这些项目的获奖反映了我国在农业和资源利用方面的科研水平和成果是全面、深度和广度兼具的。
这些项目的获奖充分说明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这些获奖项目的成功经验也为我国在其他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经验。
这些项目的获奖对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科技水平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就我个人而言,我对这些获奖项目深感振奋和鼓舞。
这些获奖项目的成功,不仅体现了我国在农业、木材、农产品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也为相关产业的升级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这些项目的获奖充分说明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为我国在其他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经验。
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奖推荐项目公示材料-南瑞继保
1、2016年教育部推荐项目公示材料(发明奖(含专利类)、发明奖-直报类)2、项目名称:模块化固态功率变换系统协调优化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3、推荐奖种:技术发明奖4、推荐单位(专家)东南大学5、项目简介大功率固态功率变换是目前备受关注的技术热点和自主创新关键领域,广泛应用于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新能源接入、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要求,科技部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均围绕大功率固态功率变换设立重大专项,十三五规划将高效智能电力系统建设列入了未来五年中国计划实施的 100 个重大工程及项目。
固态功率变换技术在电网中的全方位应用将推动电能传输、变换和应用的技术变革,基于固态功率变换的柔性交直流输配电系统的发展将冲破传统交流刚性电网的旧格局。
目前,由于受商用功率变换器件耐压及容量限制,通过器件直接串、并联提升装置功率等级的方法存在可靠性低、扩展性差的缺点,且为国外公司所垄断。
因此,采用模块化功率单元串联或并联方法解决上述问题是国内外研究热点,但亟需突破多模块系统的稳定性、电压平衡、容错等统一协调控制技术瓶颈。
本项目组历时十余年,在国家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厅、国家电网公司项目在内的多项课题支持下,全面突破模块化固态功率变换系统协调控制关键技术、系列装备及应用重大难题,取得以下创造性成果: (1)解决了模块化固态功率变换串联系统的数百电平电压动态电压平衡问题,发明了切换式相间直流电压平衡控制、基于有功矢量修正的相内直流电压平衡控制、虚拟循环映射平衡控制、基于状态监测的模块电压测量等方法,减轻了测量控制保护的海量数据处理压力,为百兆瓦级成套装置提供了技术支持,保障了重大工程的安全运行。
(2)突破了变换器规模化并联关键技术瓶颈,揭示了多逆变器并联存在的高阶复杂交互耦合失稳的本质,提出了基于全局导纳的新型稳定性分析判据和控制策略;提出了多机分次式电流协调控制策略,最大化利用整机补偿容量,首次研制并投运14模块并联5000A有源电力滤波器,并成功应用于化工行业,相关衍生技术应用于规模化新能源接入场合。
2015教育部课题立项清单
单位(盖章):
序 号 教改项 目类别
单位负责人:
拟结项时 项目负责 项目负责 间(年/ 电子邮箱 人 人手机 月)
2015/04 xxx
填表人:
单位(校级 项目预期成 主要参与成 编码) 员 果1
电气工程学院 (54)
填报日期:
团队人 数(
项目名称
项目基础2
依托项目名称
例
一般类
xxx、xxx
2013年校级 教改项目
1.“预期成果形式”要求将申报书中预期成果简单归纳,例如论文(核心)、模型、教学模式、软件、网站、教材等 2.推荐为省级项目的,应具备校级项目建设基础 3.本表务必于5月4日前提交教务处
教技发厅函〔2011〕1号
教技发厅函…2011‟1号教育部推荐2011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为了鼓励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和单位,充分调动高等学校广大科技人员进行科技创新和推动科技进步的积极性,加速我国教育和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我部决定今年9月开始进行2011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项目的推荐和评审工作,同时进行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的遴选工作。
根据•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教技发…2009‟2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授予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专利技术实施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单位。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推荐奖励的范围2011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推荐工作分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包括推广类)和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专利奖,共四个奖种。
二、推荐、审批程序1.所有推荐项目须由学校学术委员会负责对项目的水平、创新性、经济和社会效益、推荐等级进行评价和推荐,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推荐书‣“推荐单位意见”栏目中填写推荐意见,由该委员会负责人签字并盖学校公章。
2.除我部直属高校直接向我部推荐外,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其他高校的审查、推荐,并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推荐项目汇总表”和“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推荐专用项目汇总表”的主管部门处盖章。
2011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推荐项目数额不限。
请各校及其所在地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严格把关,切实保证推荐项目的质量。
三、直接推荐国家科技奖已获省部级二等奖及以上奖励,拟申请由教育部推荐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项目(简称直报项目),可按有关要求直接推荐参加教育部遴选。
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申报项目公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附件2项目名称铜管高效短流程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主要完成人李长杰,张士宏,王世中,刘新华,李剑平,程大勇,董志强,刘劲松,李红安,张习刚,郭宏林,谢建新,程明,职承涛,陈会国主要完成单位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推荐单位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一、项目简介我国空调、制冷用精密铜管的年消耗量达到近100万吨。
铜管的传统生产工艺为“坯料半连铸-穿孔-挤压-酸洗-冷轧-拉拔-炉式退火”(简称挤压工艺),存在工艺流程长、成材率低(<60%)、能耗大、成本高等缺点。
1994年,金龙集团从芬兰引进“水平连铸-行星轧制-盘拉-罩式炉退火”工艺(简称水平连铸-行星轧制工艺)和成套装备,在我国率先开展了铜管短流程高效生产工艺技术系统创新,针对高产能、高质量、低成本、低能耗等方面开展了长期攻关,形成了国际上广泛采用的“金龙工艺”,引领了国内外铜管加工生产技术的发展。
本项目在国内外建设了28条铜管生产线,单线产能由引进初期的5000吨提高到3万吨,综合成材率由40%提高到92%以上。
开发了4~15.88 mm内螺纹铜管、8 ~30mm外翅片铜管、3.8~120mm光面铜管、0.5~6.1mm毛细管、4 ~50mm 铜合金管等5大系列产品,近万个品种,覆盖了空调和制冷用全部铜管产品规格,06年以来一直保持在40%左右或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其中09、10年达到50%。
近3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新增利税14.65亿元。
本项目共申请专利共计49项,其中获授权发明专利29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公开发明专利5项;发表学术论文35篇,主持和参与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7项,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培养毕业博士生3人、硕士生16人。
二、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单位名称创新推广贡献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提出立项建议,与合作单位共同制定研究方案、技术路线;2、1994年,金龙集团率先从芬兰引进“水平连铸-行星轧制-盘拉-罩式炉退火”工艺和成套装备,在我国开展了精密铜管短流程高效生产工艺技术创新;3、研发了大容量双线圈W型熔沟感应熔化炉、等压水平连铸自动控制系统、等水平连铸关键设备,实现了纯铜管坯高质量、高效率、大规模水平连铸生产;4、突破了铜管三辊行星轧制产业化关键技术;5、创造性地在行星轧制和盘拉之间嵌入二联拉工艺,解决了引进工艺中软态轧制管材直接盘拉时表面擦伤和容易断管等工艺难题;6、开发了全系列空调和制冷用高效精密铜管;7、将自主开发的多种关键装备和先进技术进行集成创新,实现了高产能、高质量、低成本和节能降耗:成为目前国际上精密铜管生产广泛采用的典型工艺。
201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奖项目
14
F-304-2-02
基于纳米复合材料的 重金属废水深度处理 与资源回用新技术
潘丙才(南京大学), 张炜铭(南京大学), 张全兴(南京大学), 马宏瑞(陕西科技大学), 吕 路(南京大学), 吴 军(南京大学)
教育部
15
F-305-2-01
基于酶作用的制革污 染物源头控制技术及 关键酶制剂创制
农业部
4
F-301-2-04
基于高性能生物识别 材料的动物性产品中 小分子化合物快速检 测技术
沈建忠(中国农业大学), 江海洋(中国农业大学), 吴小平(北京维德维康生物技术有 限公司), 王战辉(中国农业大学), 温 凯(中国农业大学), 丁双阳(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学会
5
F-301-2-05
安全高效猪支原体肺 炎活疫苗的创制及应 用
3
F-301-2-03
花生收获机械化关键 技术与装备
胡志超(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 究所), 彭宝良(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 究所), 胡良龙(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 究所), 谢焕雄(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 究所), 吴 峰(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 究所), 查建兵(江苏宇成动力集团有限公 司)
/ztzl/gjkxjsjldh/jldh2015/jldh15jlgg/201601/t20160106_123344.htm[2016-01-12 12:18:29]
201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奖项目
产业化
王继栋(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 司), 陈正杰(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 司), 白 骅(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 司), 张 继(东北农业大学)
邵国青(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金洪效(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刘茂军(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冯志新(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熊祺琰(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何正礼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通知(2019)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通知(2019)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9.11.07•【文号】教技〔2019〕3号•【施行日期】2020.01.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奖励正文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通知教技〔2019〕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我部对2015年2月印发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进行了修订。
现将修订后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教育部2019年11月7日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鼓励高等学校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世界科技前沿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结合高等学校实际情况,教育部设立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
第二条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在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并在创新人才培养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高等学校教师、科技工作者和相关单位。
第三条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设立下列奖项:(一)自然科学奖;(二)技术发明奖;(三)科学技术进步奖;(四)青年科学奖。
第四条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评审工作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实行科学的评审制度,不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的非法干涉。
第五条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实行提名制,每年提名、评审一次。
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指在2015年获得的国家级科技进步奖项中,被评定为最高奖级的奖项。
这个奖项的设立旨在鼓励和奖励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重大成果的个人和团队,推动科技创新和进步。
在本文中,我将对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进行全面的评估,并探讨其在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我们需要了解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所涉及的领域和具体成果。
根据公开报道,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
在信息技术领域,获奖项目可能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在医药健康领域,可能涉及新药研发、临床治疗技术等;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可能涉及新能源开发利用、新材料应用等。
这些成果的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反映了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和成就。
我们需要分析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所获得的具体成果。
这些成果可能包括科研项目、技术发明、科学发现等,对我国的科技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某个获奖项目可能在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使得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水平得到提升,相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得到增强;又如,某个获奖项目可能在环保领域研发出一种新型清洁能源技术,为我国的能源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这些具体成果的取得,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评选标准和程序也是至关重要的。
这个奖项的评选严格遵循科学、公正、公正的原则,评审委员会由业内权威人士组成,对获奖项目进行严格评审和考核。
这就意味着,获得这个奖项的项目和成果必须经过严格的考验和审查,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这也进一步凸显了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权威和公信力。
我个人认为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对我国的科技事业和国家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个奖项的设立让更多的科研人员和科技团队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并激发了他们的研究热情和创新活力。
教育部关于2015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教育部关于2015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法规类别】奖惩高等教育【发文字号】教技[2016]1号【发布部门】教育部【发布日期】2016.02.01【实施日期】2016.02.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E0303教育部关于2015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教技[2016]1号)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根据《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我部组织开展了2015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评审工作。
经评审委员会评审、奖励委员会审核和教育部批准,决定授予“FJRW 理论”等47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授予“哈德雷环流变宽机理及其气候效应研究”等70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授予“大型互联电网阻尼特性在线分析与控制技术及应用”等20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授予“气固环流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等25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授予“一种连续螺旋折流板双壳程组合异形管管束换热器”1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奖(专利类)二等奖;授予“基因工程小鼠等相关疾病模型研发与应用”1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授予“中国脑卒中高发成因和精准预防的研究与转化”等43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授予“下颌下腺移植治疗重症干眼关键技术体系的创建及应用”等79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授予“国家税务大数据计算与服务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等2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推广类)一等奖;授予“综合康复在汶川大地震伤员功能障碍中的应用研究”等5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推广类)二等奖;授予“躲不开的食品添加剂--院士、教授告诉你食品添加剂背后的那些事”1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普类)一等奖;授予“高速列车技术科普”等3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普类)二等奖;授予许晨阳等8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青年科学奖。
教育部推荐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公示奖励类别
教育部推荐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公示奖励类别:自然科学奖项目名称:超长寿命疲劳裂纹萌生机理与寿命预测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实验固体力学与材料疲劳断裂学科。
在发动机、高速列车、核电等重大产品和重大设施中,其部件材料服役承受疲劳交变载荷次数可高达109-1012个应力循环。
实验时间和费用的制约排除了用常规的疲劳试验分析结构材料在107周次循环以上的超长寿命疲劳行为。
项目对超长寿命振动加速疲劳实验方法及其实验系统,材料超长寿命疲劳裂纹萌生、发展机制与寿命预测模型方面进行了研究。
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建立和发展了超声频率振动加速疲劳实验方法及其实验系统。
建立的实验方法及其系统可以有效测试109循环以上疲劳断裂性能,揭示了材料107周循环后疲劳应力-寿命S-N曲线再次下降的特征。
被德国DGM前主任委员Mughrabi教授评价为“Wang et al. provided the first experimental evidence王提供了首次实验验证” 。
2.提出并探明了超长寿命疲劳裂纹萌生和发展机理。
提出了材料超长寿命疲劳“外部-内部转化”的内部萌生机理;发现了铝合金材料疲劳空隙(fatigue voids),首次提出了内部空隙形核、扩展和聚合的超长寿命疲劳破坏机制;探明了零夹杂钢超长寿命疲劳裂纹发生发展机理。
被德国Zimmermann教授(VHCF7大会主席) 2012年在材料学国际一流刊物Inter Mater Rev(IF=8.500)多次评价为“findings of Wang王的发现” 。
3.建立了超长寿命疲劳总寿命和裂纹萌生寿命预测模型。
揭示了动态下材料成分、显微组织、夹杂物尺寸、表面处理与长寿命疲劳断裂行为的内在关系规律;国际上首先提出了高强钢内部裂纹萌生寿命可超过其超长寿命疲劳总寿命的99%以上;理论上估算了临界夹杂物尺寸与钢的强度及构件表面加工粗糙度的定量关系。
被美国McDowell 教授(国际疲劳杂志主编)评价“王及合作者建立了总疲劳寿命的确定性模型,这模型成功地建立了疲劳寿命和夹杂尺寸之间的关系successful in obtaining a good correlation between inclusion size and fatigue life”。
教育部国家教委科技奖励详细情况
教育部(国家教委)科技奖励详细情况生活垃圾填埋场快速稳定化及安全运行关键技术集成及应用* 蒋建国、刘建国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2015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共性技术开发与应用陈吉宁、李金惠、温宗国、金宜英、吴静、聂永丰、张天柱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2014新型高效厌氧悬浮床反应器关键技术、装备及应用左剑恶、王凯军、吴静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二等2014区域大气污染源高分辨率排放清单关键技术与应用贺克斌、王书肖、吴烨、蒋靖坤、刘欢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2014微量有毒污染物快速高灵敏检测的生物传感技术及仪器施汉昌、何苗、周小红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1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区域污染特征与物化控制原理余刚、黄俊、邓述波、王斌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3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制度的设计与实践-以嘉兴和上虞为例陈吕军、田金平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2以厌氧技术为核心的可持续废水处理系统研究与应用王凯军、左剑恶、郑明霞、林甲、张国臣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0环境规划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张天柱、曾思育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0废水中高毒性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强化去除技术及机理钱易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0特大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理论与技术及其应用郝吉明、贺克斌、王书肖、傅立新、吴烨、许嘉钰、李俊华、马永亮、王聿绚、段雷、雷宇、王丽涛、陈丹、吕子峰、赵喆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09低能耗膜-生物反应器污水资源化新技术与工程应用黄霞、文湘华、汪诚文、陈福泰、夏俊林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8大气颗粒物及其前体物排放与复合污染特征贺克斌、郝吉明、,段凤魁、杨复沫、马永亮、吴烨、王书肖、田贺忠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007脱氮除磷一体化污水处理高效好氧生物流化反应器施汉昌、汪诚文、陈吕军、李瑞瑞、陈金銮高等学校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06小城镇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及设备开发* 施汉昌、单立志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6滇池流域面源污染控制技术陈吉宁、李广贺、王洪涛、黄霞、钱易、张旭、张天柱、施汉昌、张彭义、杜鹏飞、胡洪营、祝万鹏、聂永丰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06NT系列复合机理脱硫除尘一体化设备* 周律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推广类)二等奖2006中国酸沉降临界负荷研究郝吉明、段雷、叶雪梅、周中平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4膜-生物反应器废水处理特性及机理研究钱易、黄霞、文湘华、汪诚文、陈吕军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2典型城市汽车排放污染控制示范研究贺克斌、傅立新、郝吉明、周中平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2000我国酸雨及二氧化硫控制区划分研究郝吉明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深港治理深圳河工程环境评估研究* 杜文涛、王光谦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应用类三等奖1999填埋场:防水防渗材料的筛选与研制俞珂、袁光钰、白庆中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YHG系列水平轴转刷曝气机钱易、陈吕军、沈英鹏、胡纪萃、汪诚文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发明奖)1997柳州地区酸沉降综合防治示范研究郝吉明、席德立、贺克斌、徐康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常温升流式厌氧污泥层(UASB)反应器处理啤酒废水生产性试验研究陆正禹、胡纪萃、钱易、左剑恶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染料工业废水综合治理技术与工艺蒋展鹏、杨志华、祝万鹏、余刚、李中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大面积屋面雨水排除问题的研究王继明等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生物预处理去除微污染技术-颗粒填料生物接触氧化法王占生、张锡辉、刘文君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固定化混合细菌处理废水生物学基础研究黄霞、俞毓馨、吴晓磊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厌氧污泥的附着及颗粒化机理研究竺建荣、顾夏声、胡纪萃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高效多用途磁化除垢器(GCQ)张玉春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华南地区酸雨综合防治对策研究郝吉明、徐康富等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3福建省湄州湾经济开发区环境规划综合研究程声通、井文涌等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宁波市大气环境区域评价和规划研究清华大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地方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系列研究程声通等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电除尘常用电极系统模拟方法的研究郝吉明、贺克斌、马永亮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城乡有机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机理及高效反应器的研究顾夏声、胡纪萃等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研究钱易、胡纪萃等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国家水环境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傅国伟、张天柱等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华北地区城市污水回用研究王占生、刘兆昌、祝万鹏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1城市污水的处理和再利用王占生、刘兆昌、张兰生、钱易、陈志义、卜城、杨志华、聂永丰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排海工程环境影响黄铭荣、何强、井文涌等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水的臭氧消毒接触方法与设备的研究及应用朱庆奭国家教委优秀科技成果奖1986臭氧发生器的研制沈英鹏国家教委优秀科技成果奖1986株洲市清水塘地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工的研究李国鼎、陈志义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6。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提名20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提名20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办公厅•【公布日期】2020.05.14•【文号】教科技厅函〔2020〕20号•【施行日期】2020.05.1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正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提名20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的通知教科技厅函〔2020〕2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办公厅,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高等学校: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按照《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教技〔2019〕3号,以下简称《办法》)要求,现将20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提名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名要求(一)提名方式1. 单位提名中央部委所属高等学校的各类研究成果,由学校直接提名;地方高等学校的各类研究成果,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提名。
提名数量不限。
2. 专家或组织提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可以3人联合提名1项所熟悉专业的研究成果或1名青年科学奖人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校长、教育部科技委各学部、中国科协管辖的有关学会(中国数学会、中国物理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化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化工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中国动力工程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农学会、中华医学会)可提名1名青年科学奖人选。
专用项目是指内容涉及国家秘密的项目,除专用项目外的其他项目均为通用项目。
提名专用项目的单位应具备相应的保密资格,专用项目只接受单位提名,不接受专家提名。
高校获2002年度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统计排序
1
2
1
1
2
44
0015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1
1
1
1
44
0096中国药科大学
1
1
1
1
44
0143武汉理工大学
1
1
1
1
44
020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
1
1
1
44
1110北京工商大学
1
1
1
1
44
5121西南石油学院
1
1
1
1
50
0093江南大学
1
1
2
2
3
3
50
2307哈尔滨医科大学
3
3
3
3
50
6102西北工业大学
1
2
3
34
0211兰州大学
1
2
3
1
2
3
34
110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
1
1
1
2
1
2
3
34
3106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1
1
1
1
2
1
2
3
34
3107上海中医药大学
1
1
2
2
1
2
3
40
0145中国地质大学
1
1
1
1
1
1
2
40
020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
1
1
1
1
1
2
40
2104中国医科大学
1
1
1
1
1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部推荐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公示内容项目名称:恶性肿瘤转移的调控机制及靶向治疗的应用基础研究推荐单位:教育部完成单位:中山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项目简介:转移是恶性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探讨其内在的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如何选择合适的分子靶点并高效特异地导入基因干预分子药物从而抑制肿瘤转移是肿瘤靶向治疗急需解决的热点问题。
本项目自1999年始,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等资助下,探讨非编码RNA和肿瘤微环境调控乳腺癌等恶性肿瘤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并研究靶向性导入载体应用于导入小分子RNA的有效性,取得以下原创性成果:1. 发现微小RNA(miRNA)对肿瘤细胞转移的重要调控作用,为小分子RNA 治疗恶性肿瘤提供了新的靶点。
包括:首次发现let-7对乳腺癌干细胞转移特性的重要调控作用;新发现一批调控肿瘤细胞耐药、上皮-间质转化(EMT)、转移等特性的miRNA分子并阐明其作用机制和临床价值。
2. 发现肿瘤微环境对肿瘤细胞转移特性的重要调控作用,相关分子节点可作为肿瘤细胞转移特性的干预靶点。
包括:发现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分泌的趋化因子CCL18是TAM促进乳腺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关键因子,首次成功鉴定了CCL18的功能性受体PITPNM3;发现TAM的选择性激活和乳腺癌细胞EMT之间相互依赖并形成正反馈环路促进乳腺癌的发展。
3. 研制靶向性基因载体用于靶向导入小分子RNA:将RNA干扰技术与单链片段抗体技术、纳米技术相结合,论证了体内靶向性导入siRNA抑制肿瘤转移的可行性,为该技术的临床转化应用奠定基础。
本项目20篇主要论文发表在Cell、Cancer Cell、Nature Medicine等杂志,总SCI影响因子(IF)222.2分,SCI总他引次数2756次;8篇代表性论文IF 103.6分,其中单篇最高IF 33.1 (Cell),SCI总他引次数达1279次。
包括Science等具有重要影响的期刊正面引用了我们的研究成果,3篇论文SCI他引超过400次,其中发表于Cell的论文SCI他引725次,多次被Nature等杂志选为研究亮点或撰写专题评述进行报道。
Cell Stem Cell发表专题评述认为我们的发现在干细胞研究中具有广泛的意义,揭示了miRNA作为肿瘤干细胞功能性标志物的地位。
关于TAM 的研究被参与提出“炎症是肿瘤重要特征”的意大利科学家、国际细胞因子协会主席Mantovani A在Cancer Cell的专门述评认为我们进一步阐明了炎症因子在肿瘤中的作用,建议CCL18可列入肿瘤治疗的潜在靶标。
项目第一完成人14次应邀在国际肿瘤转移大会等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作报告,4次在国际学术大会担任大会或分会场主席。
获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并分别荣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与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国家授权专利2项。
第一完成人曾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并担任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
本项目大部分研究成果为国内外率先报道,补充完善了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干预的相关理论,为非编码RNA的应用开发奠定了基础;引领了肿瘤分子靶向治疗、非编码RNA、肿瘤微环境、肿瘤干细胞等领域的研究方向;提高了我国在该研究领域的国际学术地位。
主要完成人情况表(姓名、排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宋尔卫排名第一,教授,中山大学,本项目研究方向的确定者、总体思路的设计者、项目的主要研究者和研究经费来源,对本项目所有主要科学发现点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所有8篇代表性论文的最后通讯作者或共同通讯作者。
曾获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008)、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2009)、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012)、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13)、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4)。
王均排名第二,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对本项目的第三个主要科学发现点“研制靶向性基因载体用于靶向导入小分子RNA”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此一发现点部分研究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者及研究经费来源,是代表性论文8的最后通讯作者。
曾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012,排名第三)、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4,排名第三)。
姚和瑞排名第三,教授,中山大学,本项目的对本项目的第一个主要科学发现点“发现微小RNA(miRNA)对肿瘤细胞转移的重要调控作用”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此一发现点部分研究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者及研究经费来源,参与第二个主要科学发现点“发现肿瘤微环境对肿瘤细胞转移特性的重要调控作用”的部分研究工作及协调管理。
是代表性论文4的共同通讯作者及代表性论文1-3、7的协作者。
曾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012,排名第二)、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4,排名第二)。
姚雪彪排名第四,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对本项目的第二个主要科学发现点“发现肿瘤微环境对肿瘤细胞转移特性的重要调控作用”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此一发现点部分研究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者及研究经费来源,是代表性论文7的共同通讯作者。
苏逢锡排名第五,教授,中山大学,对本项目的第一、二个主要科学发现点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此两发现点部分研究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者及研究经费来源,主要负责临床资料的收集、随访。
是代表性论文1-5、7的协作者。
曾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012,排名第四)、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4,排名第四)。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1. Yu F, Yao H, Zhu P, Zhang X, Pan Q, Gong C, Huang Y, Hu X, Su F, Lieberman J#, Song E#. let-7 regulates self-renewal and tumorigenesis of breast cancer cells. Cell 2007; 131:1109-23.2. Yu F*, Deng H*, Yao H, Liu Q, Su F, Song E&. Mir-30 reduction maintains self-renewal and inhibits apoptosis in breast tumor-initiating cells. Oncogene 2010;29:4194-204.3. Zhu Y*, Yu F*, Jiao Y, Feng J, Tang W, Yao H, Gong C, Chen J, Su F, Zhang Y#, Song E#. Reduced miR-128 in breast tumor–initiating cells induces chemotherapeutic resistance via Bmi-1 and ABCC5.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2011; 17(22), 7105-15.4. Gong C*, Yao Y*, Wang Y, Liu B, Wu W, Chen J, Su F, Yao H#, Song E#. Upregulation of MIR-21 mediates resistance to trastuzumab therapy for breast cancer.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011; 286(21): 19127-37.5. Yang M, Chen J, Su F, Yu B, Lin L, Liu Y, Huang J#, Song E#. Microvesicles secreted by macrophages shuttle invasion-potentiating microRNAs into breast cancer cells. Molecular Cancer 2011; 10(1):117.6. Li J, Huang H, Sun L, Yang M, Pan C, Chen W, Wu D, Lin Z, Yao Y, Zhang P, Song E&. Mir-21 indicates poor prognosis in tongu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as an apoptosis inhibitor.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2009; 15:3998-4008.7. Chen J*, Yao Y*, Gong C*, Yu F*, Su S, Chen J, Liu B, Deng H, Wang F, Lin L, Yao H, Su F, Karen S. Anderson, Liu Q, Mark E. Ewen, Yao X#, Song E#. CCL18 from 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 Promotes Breast Cancer Metastasis via PITPNM3. Cancer Cell 2011; 19(4), 541–55.8. Sun T *, Du J* , Yao Y *, Mao C, Dou S, Huang S, Zhang P, Kam W. Leong, Song E#, Wang J#. Simultaneous Del ivery of siRNA and Paclitaxel via “Two-in-One” Micelleplex Promotes Synergistic Tumor Suppression. ACS nano 2011; 5(2):1483-94.*:同等贡献, #:共同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