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第13课五四运动》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本节课内容紧凑,知识点丰富,包括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五四运动的爆发、学生罢课、工人罢工等事件,以及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五四运动作为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爱国运动,其历史意义和价值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五四运动的具体过程和事件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详细介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难点: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和启示。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五四运动的时代背景。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学习五四运动的相关资料,做好课堂教学设计。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巴黎和会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巴黎和会的失败会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接着,详细讲解五四运动的爆发过程,包括学生罢课、工人罢工等重要事件。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五四运动中,学生和工人的行动分别体现了什么精神?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问题的本质。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名师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名师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2.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的历史事件。

3.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大家一起把导言部分的这首诗《长征》朗诵出来。

(学生朗诵)教师讲述:这首诗是毛泽东所作的关于长征的诗歌,那长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红军为什么要不远千里进行长征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3课《红军为怕远征难》,具体了解长征的历史讲授新课教师引导:大家先阅读课本第一部分的内容,想一想,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学生回答)教师讲述:前几节课我们讲到,国共第一次全作破裂以后,国民党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面对国民党的屠杀政策,共产党人在各地纷纷发动了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其中最大的一块就是中央革命根据地,位于江西省,之后党中央在江西瑞金建立了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

红军力量的不断壮大,必然会威胁到国民党的统治,所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围剿”,总共五次,前面四次“围剿”由于毛泽东等人采取了正确的作战方针,红军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

1933年10月,蒋介石卷土重来,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

这一次由于中共临时中央领导人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奋战一年,没能粉碎敌人的“围剿”,最后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长征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教师讲述: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共八万多人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他们准备前往湘西,和二六军团会合。

(新人教版)中国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历史)

(新人教版)中国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历史)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

掌握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阅读地图了解历史:从课文和插图中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形成清晰的时空概念,正确复述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

分析比较探究原因:从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红军取得长征胜利,不同的领导决策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总是坚韧不拔,并总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校正失误。

我们应该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重点是: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本课的难点是:分析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在原因上的反差。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计算机辅助教学法、启发引导法、解说法、历史情境设计法【学习方法】资料研习法、合作学习法、联系实际法【教学准备】将教师与学生搜集的有关文字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江西民歌《十送红军》这首歌曲唱出了红军长征出发之时人民的依依不舍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十三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出示课件1: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板书:红军不怕远征难【探究新课】:出示课件2:《长征组歌》中的诗句“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急切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

”红军前四次反围剿取得的胜利,但第五次失利了,利用这段材料引导学生解决以下问题:(1)五次“围剿”敌猖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王明路线滔天罪”有什么严重后果?(3)红军踏上征途是从那一年开始的?通过问题的解决掌握长征的原因,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长征初期红军遇到的挫折。

出示课件3:突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后红军强渡湘江“那次仗打完后,江水都成红色的了,江底到处是战士的尸体,我们老百姓都说,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提出问题:(1)面对材料中的情况,如果继续按照原定的部署前进将会产生什么恶果?(2)关键时刻是谁提出了什么正确的主张?通过材料的解决知道遵义会议的背景和毛泽东在其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东汉从建立到灭亡的历史过程,包括光武帝、明帝、章帝等帝王的政策,以及外戚、宦官的权力争夺。

此外,还涉及到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和军阀割据局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社会状况以及其兴衰原因。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汉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可能了解不深。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应该已经学习了秦汉时期的历史,对于汉朝的建立和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黄巾起义和军阀割据等概念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行深入探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东汉建立的过程,掌握光武帝、明帝、章帝等帝王的政策,以及外戚、宦官的权力争夺。

学生还能够理解黄巾起义的原因和影响,以及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局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东汉的兴衰原因,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理解兴衰是历史发展的常态。

学生还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中汲取历史教训,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的建立过程,光武帝、明帝、章帝等帝王的政策,外戚、宦官的权力争夺,黄巾起义的原因和影响,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局面。

2.教学难点:外戚、宦官的权力争夺,黄巾起义的原因和影响,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局面。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东汉的兴衰过程,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共同探讨东汉兴衰的原因,培养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 historical cases,让学生深入了解东汉时期的政治斗争和社会状况。

4.时间线索:以时间为主线,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东汉的历史事件,形成清晰的时间观念。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 五四运动》教教学设计和作业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 五四运动》教教学设计和作业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教学设计和作业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是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文字,展示了五四运动中学生的勇敢和坚定,以及他们对和科学的追求。

教材还介绍了五四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五四运动的细节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五四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文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五四运动的意义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五四运动中学生们的勇敢和坚定,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五四运动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共同探讨五四运动的意义。

3.探究学习:学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资料,深入研究五四运动的影响和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

2.视频资料:关于五四运动的视频片段。

3.图片资料:五四运动的相关图片。

4.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五四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五四运动的特点和背景。

提问:“你们对五四运动有什么了解?五四运动是什么原因引发的?”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通用5篇)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通用5篇)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通用5篇)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1教学目标1、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及其伟大意义。

2、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3、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1、中央红军的长征2、遵义会议教学难点1、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2、长征精神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情景创设法、讨论法、合作交流学习方法分组导学法、自主探究与合作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歌曲导入,激起学生兴趣。

以江西革命根据地人民挥泪送别红军的图片,并配以《十送红军》这首歌,以“江西人民为什么依依不舍送自己的亲人红军踏上征途?”引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1、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阅读课文内容,合作完成以下任务:第一组历史学家:红军长征的原因、遵义会议的内容及意义、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第二组地理学家:考察长征路线图,说出长征的经过。

(中央红军长征走过多少省、渡过哪些大江、大河?)第三组红军战士:讲述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分析长征胜利的原因。

第四组随军记者:总结长征精神。

2、为什么江西根据地的人民群众流泪送别红军战士踏上漫漫征途呢?请一位历史学家给我们分析一下长征的原因。

(从背景分析原因)背景:1.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发动第五次“围剿”。

2.中共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未能粉碎敌人的人的围剿。

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3、请一位地理学家给我们讲述一下中央红军长征的经过,重温红军长征的过程。

紧接着请第二位地理学家从长征示意图中找出中央红军长征走过多少省、渡过哪些大江、大河?(掌握发生在那里的历史事件。

)并请第三位地理学家在地图上找到瑞金、遵义、吴起镇和会宁的位置。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二、教材内容简析《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教材第三单元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的收尾篇章。

这一课主要阐述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本课,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有助于把握中国近代史基本特征,有助于了解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

可以说本课是第三单元的重点一课之一。

三、教学目标1、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音频再现、基础闯关、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疑难点拨史料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红军长征原因及过程,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分析、归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和遵义会议。

难点:长征精神和长征胜利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间就开始播放视频歌曲《十送红军》……导入:这是一首夹杂着方言、俚语的江西民歌,悠扬绵长的歌声表达了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和对胜利的强烈期盼,人民为什么送别“亲人”?亲人为什么踏上漫漫征程?在征程中到底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又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精神财富?……还是让我们快快走进《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来揭开这历史的面纱吧!【课间播放这首歌,能够直观的、形象生动的把学生的思维拉到本节课的大环境之下,为本节课的导入做好了铺垫。

上课后老师以这首歌为依托,动情的导入,并抛出一系列疑问,顺次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解读学习目标:结合幻灯片的目标进行解读,强调重难点。

1.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时间、地点?2.长征过程中的两次会师的时间、地点?3. 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历史意义?4.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意义?(三)预习反馈,准备闯关: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根据幻灯片中的问题,准备3分钟。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3课五四运动》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起因、过程和意义,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辛亥革命,对、自由、平等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在时间上相隔不久,学生可能会对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产生困惑。

此外,学生可能对五四运动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教学加以补充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五四运动的起因、过程和意义,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主义革命的开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四运动的起因、过程和意义。

2.难点:五四运动与中国新主义革命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2.教学课件:包括历史图片、视频、问题引导等3.学习任务单: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4.历史资料:关于五四运动的相关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知识面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巴黎和会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巴黎和会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起因。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经过,包括学生示威游行、请愿、罢工等场景。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2.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的历史事件。

3.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大家一起把导言部分的这首诗《长征》朗诵出来。

(学生朗诵)教师讲述:这首诗是毛泽东所作的关于长征的诗歌,那长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红军为什么要不远千里进行长征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3课《红军为怕远征难》,具体了解长征的历史讲授新课教师引导:大家先阅读课本第一部分的内容,想一想,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学生回答)教师讲述:前几节课我们讲到,国共第一次全作破裂以后,国民党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面对国民党的屠杀政策,共产党人在各地纷纷发动了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其中最大的一块就是中央革命根据地,位于江西省,之后党中央在江西瑞金建立了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

红军力量的不断壮大,必然会威胁到国民党的统治,所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围剿”,总共五次,前面四次“围剿”由于毛泽东等人采取了正确的作战方针,红军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

1933年10月,蒋介石卷土重来,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

这一次由于中共临时中央领导人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奋战一年,没能粉碎敌人的“围剿”,最后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长征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教师讲述: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共八万多人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他们准备前往湘西,和二六军团会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二).docx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二).docx

教学设计教学主题《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材分析《红军不怕远征难》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是教材第三单元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的收尾篇章。

这一课主要阐述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他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因而了解并掌握本课,有助于把握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特征的认识,了解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

历史条件,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可以说本课是第三单元的重点一课之一。

二.学生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爱说,好奇心强,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想象力丰富,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容易被激发出来,但对长征缺乏体验。

经过七年级的学习,学生C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白学、小组合作探究等能力。

所以在教师的引导与激励之下,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与结果。

2、理解长征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的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2、增强学生应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上网等多渠道搜索资料的能力,以获得课堂Z 外的信息,扩大知识面。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坏境教学环境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二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1、 CD《长征》配乐诗朗诵的雄壮气势,创设一种特定情境,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2、将长征有关知识制做成动画,充分挖掘网络技术形象化教学的优势,使学生在快乐中增长知识。

3、观看剪辑的2征经典事件的VCD片段,借助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使学生获得长征更多的具体感受,有利于加深对长征的认识。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
2.引导学生阅读长征示意图掌握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3.引导学生探究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表演历史短剧、讲故事等多种形式,创设历史情景,增强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现实参与中进行自我教育;
认识我们的部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每个片段都归纳长征精神)
谈谈长征精神
我们今天需不需要长征精神?
教师:在这种精神指引下,万水千山只等闲,艰难险阻在红军眼中都不怕,我们走了下来,长征最终:
读图
到图上给同学们介绍一下路线吗?
观看图片
自主学习
合作求知
探究
讲述故事
总结概括
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
教学主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从长征开始一直讲到了结束,总的来说线索清晰,但是内容繁多,任务量比较重。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本课教材无论在本章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表达能力
总结概括能力
第三篇三军过后尽开颜(意义、胜利原因)
视频总结长征胜利历史意义。
(想一想)红军长征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有那些?
观看视频
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学习我们知道长征这无与伦比的历史,你掌握哪些知识?
结语:今天我们再来学习89年前的长征,不仅是为了了解那段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记住弘扬长征精神,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勇往直前,众志成城,坚定理想实现“中国梦”。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3课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3课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3课五四运动》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的一章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

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新主义革命的兴起。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新主义革命的兴起有一定的了解。

但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复杂,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较多,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分析问题,理解五四运动的深层含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新主义革命的兴起。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爱国、进步、、科学的五四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和深层含义。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史料,引导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和过程。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五四运动的深层含义。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史料准备:收集与五四运动相关的史料,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2.课件准备:制作课件,展示五四运动的相关内容。

3.学生活动准备: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巴黎和会的相关史料,引导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五四运动的相关史料,包括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五四运动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问题,理解五四运动的深层含义。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五四运动的理解和感悟。

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2011年芜湖县初中历史红军不怕远征难——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授课教师:翟笃成授课地点:芜湖县实验学校多媒体教室授课时间:2011年11月26日单位:芜湖县红杨中学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兴起的最后一课。

主要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

本课教材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中国近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它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转折点,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它所体现的长征精神更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几十年来,我们党、军队和人民正是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精神,才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创建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并成功地进行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设计理念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倡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过程。

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养成自觉的探究性自主学习习惯。

本课主要叙述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和遵义会议两个重要历史事件,通过师生互动对话和相关视频材料完成本课教学内容。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归纳得出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2.通过红军长征过程的学习,说出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3.在地图上简单描绘出红军长征经过的路线和经过的重要地点,并能说出在红军长征中发生的重要事件。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MTV对红军长征的演示,学会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2.在小组讨论中合作学习,感悟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MTV歌曲作品的宏大场面感染下,真切地体验长征精神的伟大,革命的艰辛,从而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五四运动》教材以时间为线索,以历史事件为主线,通过描述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发生原因、发展过程和历史意义。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历史背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影响等多个方面,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五四运动,认识到它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五四运动的发生原因、过程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五四运动中的历史人物、事件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认识和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五四运动中的历史人物、事件以及它们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学习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过程、影响以及历史人物、事件。

2.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内容,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五四运动的短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近代中国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对五四运动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让学生对五四运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回答问题。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五四运动》 优质课获奖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五四运动》 优质课获奖教案_0

《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电影的方式,使学生直观了解五四运动发生的前因后果,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同时通过对电影精彩片段的品评,分析五四运动的性质,理解五四精神,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激励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二、教学重点和难点2. 教学难点: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哪位同学知道五月四日是中国什么节日?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它源于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它如同一颗流星划破星空,揭开了中国革命新的篇章。

今天就让一起学习第13课:五四运动(二)解读学习目标1.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意义。

2. 认识五四运动是一次以爱国为宗旨的救亡运动。

3、弘扬五四精神,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自主学习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勾画出五四运动的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

(四)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播放电影片段一:《巴黎和会的召开》品出历史味儿:1919年1月-6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这场远在万里之外的会议却让中国社会掀起轩然大波!五四运动的爆发和巴黎和会有什么关系呢?展示电影截图图片,陈独秀与李大钊对话:“如果谈判成功,举国欢腾;如果失败,那积压了近百年的民族情绪,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得出结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拓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总结:弱国无外交,重点强调综合国力的弱!过渡:当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入国内的时候,举国沸腾,从而引发了这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爱国运动,接下来我们继续欣赏。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3课五四运动》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巴黎和会的失败,中国外交的困境;五四运动的爆发,学生的抗议行动;五四运动的影响,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的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五四运动的具体情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难点: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五四运动的典型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五四运动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3.视频:准备相关的视频资料,用于导入和呈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五四运动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五四运动的过程,展示五四运动的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五四运动的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析五四运动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五四运动的了解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五四运动》表格式教学设计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五四运动》表格式教学设计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表格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3课五四运动》是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关系,以及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五四运动的详细过程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清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解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培养对国家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难点:五四运动对于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五四运动的意义和影响。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五四运动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五四运动的过程和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材料,如教材、课件、历史资料等。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预习本课内容,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从而引出五四运动。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相关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五四运动的意义和影响。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五四运动的过程和意义。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探讨五四运动对于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影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级

科目
历史
任课教师
谭宏才
编号:
授课时间
151021
课题
第13课伟大的开端
授课类型

一、教材分析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它们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篇章,改变了20世纪中国的命运,是中国革命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本课在这册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六、练习及检测题
同步导练39页第1---5题
七、作业设计
同步导练40--41页第6---13、15题,第14题不做,第16题只做第二问。
3、中国共产党诞生(阅读课本65----67页)
①、你知道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间、地点、标志各是什么?
②、中共一大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各是什么?
议一议:“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新”在哪些方面?
4、工人运动的高潮
三、小结: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它们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篇章,改变了中国20世纪的命运,是“伟大的开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用铁的事实证明了的道理。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难点
初步理解五四精神和认识中共成立的伟大意义,并将它带入到内心世界。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你知道五月四日是什么节日吗?七月一日呢?你知道这两个节日是为了纪念什么历史事件吗?
二、新授
(一)出示学习目标和自学提纲,学生自学。(阅读课本63----65页)
1、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开始的时间、口号、经过、结果、历史意义是什么?
二、学情分析
关于五四运动和中共诞生的基本事实,学生有一定的了解,也比较感兴趣,能收集到的各类资料也很多。虽然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对感性的事物较容易理解,但对本课政治色彩很浓的理性知识则不太容易理解透。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开展活动,以活动和趣味合一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根据一大的主要内容、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的出现和课外知识等,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提高史论结合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师拟好的问题,自由组合、选题,随即开展资料的收集、分析工作,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增强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选取优秀影视片片段或有代表性的图片等多种资料,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画面,增强感性认识。
2、你知道五四精神是什么吗?
3、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有何不同?
(二)、合作探究
1、五四风雷
①导火线:②过程:③结果:④意义:
探讨:什么是五四精神?
最能反映?
2、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那么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有何异同?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对五四运动基本史实的学习和讨论活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五四精神,激发其学习五四青年彻底的不妥协的爱国精神。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等史实,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和光明,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与敬仰。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初步理解五四精神和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学习五四青年优秀的精神品质,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与敬仰;同时,了解关于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共一大的一些基本史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