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族谱

合集下载

族谱

族谱

刘氏远祖刘氏源远流长,枝繁叶茂。

中国刘姓源远流长且人众,近逾8000万,遍及世界各地,称国之第四大姓氏。

据许多史料和刘氏族谱载:中国刘姓绝大部分源自唐尧帝之后。

大始祖源明公,为帝尧陶唐氏子,居帝都山(今山西临汾县)受封刘,植刘氏之根,传十八代至累公复姓刘。

尔后几十代繁衍生息于丰沛、彭城一带,到七十五世祖刘邦,灭秦挫项,创大汉四百多年社稷,并派生出不朽的“汉文化现象”。

我东平刘氏,乃汉皇之后裔。

堂号“东平”,缘起汉皇诸王子爵封东平王、侯,他们的后裔人多名赫,在山东东平一带形成望族,为永远昭彰先祖勋名,便立堂名为“东平”。

其我徙华(湖南华容)裔孙,为纪念迁华一世祖宗公仕北宋茶课官,故又称“东平茶刘”。

因世代久远,其前世系难考。

谱载先祖世居河北山东道东平府古郓(现山东省梁山县)须句城,“靖康之变”后,约於1127~1142年间,三世祖宝公携祖、暨父寓居湖南华容老鹳冲(今湖南华容县胜峰乡凤形村二组),承袭“东平”堂名,迄今近九百年,衍生已达三十七代。

现代裔孙析分为兴、昌、谅、诚、皋(依三世祖宝公五子析分世系)五裔系,可查人口近十万之众,大部居湖南的华容、岳阳、益阳、沅江、安乡、桃源、澧县、湘阴、津市;湖北的监利、通城、江陵、石首、公安、恩施、宜昌、当阳;重庆巫山、巴东等县市。

另相传昌二公裔系迁湖北仙桃→麻城,但现一直未知其后裔究在何方。

还有一些乐居全国其他省市或国外的宗亲。

据华容县茶刘氏族谱记载,远祖可上溯至尧。

尧帝生九子,封季子源明于刘地(今河北省唐县),因其地名而姓刘氏,自源明公始为一世祖。

其下,直系下传至十八世祖累公,再下传七十五世至九十三世祖为刘邦。

东平堂邦公建立汉朝,帝号汉高祖(公元前206—195)。

传至汉武帝曾孙刘询,帝号宣帝(公元前73—70)置东平国(今山东省东平一带),询公封第四子刘宇为东平王,遂定刘氏堂名为“东平”。

两晋后,改朝换代,兵乱岁歉,帝胄庶裔,四处徙居,刘氏后裔遍布全国,各修宗谱,各溯其源。

刘家最完整的家谱

刘家最完整的家谱

刘氏家谱全部的字辈是:
1、辽宁北镇满族一支:汝、应、学、养,名、显、文、登,清、时、懋、树,维、国、兴、宗。

2、福建南平一支:国、泰、玉、明,初、孔、白、梦,正、宗、德、仪,永、春,启、元,士、英、子、宁,林、考、岳、恩,生、秉、礼、义,仕、名、朝、庭,克、米、尔、祖,万、世、永、盛。

3、江苏刘楼一支:敦、本、思、敬,绍、廷、克、光。

荣、培、希、守,世、泽、延、长。

4、吉安县富田一支:儒、德、君、明、世、家、道、永、昌。

5、吉安文陂竹山一支:佑、重、叔、贤、甫、师、元、承、子、嘉、迪、曰、春、龙、尧、克。

姓氏发展:
刘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

公元前300多年前,刘姓开始向河南及江苏传播。

战国时有个叫会的晋大夫,他有子孙留居秦国,称刘氏。

至战国后期,秦国灭了魏国,刘氏宗族随秦军进入魏国都城大梁,即今河南开封。

他的十世孙在魏国任职,魏灭后迁至大梁,生子刘清辗转到今江苏等地。

刘姓家谱介绍及家谱目录中华百家姓中华万家姓!天驷文化

刘姓家谱介绍及家谱目录中华百家姓中华万家姓!天驷文化

刘姓家谱介绍及家谱目录、中华百家姓、中华万家姓!、天驷文化刘姓家谱介绍先秦时期,刘姓是个小姓,特别是源出自尧帝后裔的汉家刘氏,在先秦时期更是默默无闻的家族。

这个家族在当时有无族谱,就不得而知了。

但作为刘姓大家族成员之一的姬姓刘氏,因为建立了刘子国,被封为公爵,是当时的王侯贵族之一,因而当时必定有由刘子国自己的史官或周王朝的史官编修的刘氏世系谱。

因此,我们认为,刘姓的谱牒,最晚在周代就有了。

公元前3世纪末,刘邦建立汉朝后,源出尧帝后裔的祁姓刘氏一跃而成为中华国姓。

公元前200年,也就汉高祖刘邦七年,汉朝廷开始设立九卿一级的机构“宗正府”。

宗正府的首脑“宗正”一官,必须由刘姓皇族成员担任,与其他外姓无缘。

宗正的职责,就是专门负责皇族事务,包括记录皇室世系、编修皇家玉牒、每年修一次《诸王世谱》。

祁姓刘氏家族的谱牒正式开始编纂,是现在可知的祁姓汉家刘氏的最早修谱历史了。

终两汉时期四百多年,刘姓的谱牒应该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谱牒。

凡是皇族成员,都统一由国家登记在册,其传递世系,昭穆亲疏,自然都一目了然。

东汉末年,天下易帜。

刘姓的谱牒大都毁于战火,藏于宫中的玉牒不知去向,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刘姓开始私家修谱时期。

由于当时的风气重视门第和出身,因而像当时的各大士族一样,当年的刘氏世家大姓,往往都修有自己的族谱。

见诸于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刘姓族谱,是河南南阳《刘氏谱》,当年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也曾引用。

现存最早的刘姓谱牒文献,是相传撰写于南朝大梁普通三年(520年)的一编《刘氏族谱序》。

隋唐时期,是中国谱学大发展的时期,也是刘姓私家修谱的第一个高潮时期。

唐代的刘姓谱牒,见于文献记载的有5种:刘知几的《刘氏家乘》(一作《刘氏家史》)15卷、《刘氏谱考》3卷、《刘晏家谱》1卷、《刘沆家谱》、《刘舆家谱》1卷,都见载于《新唐书·艺文志》。

而实际上,当时的刘姓族谱,要远比这多得多。

欧阳修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关刘氏九大房的世系,就是在参考了唐代刘氏族谱的基础上编成的。

刘氏族谱 总谱

刘氏族谱 总谱

刘氏族谱总谱劉雄輝劉主編彭城氏堂第滿一公冊祠第族堂一編滿祠譜丁譜源流總譜彭城堂滿公祠堂劉氏族譜主編劉雄輝副主編劉金良責編劉雄輝錄入周昌盈校對劉雄輝資料劉海明劉齊華劉齊輝劉國兵劉雄輝劉遂文劉美文劉興偉劉小良劉乘勝劉有良劉新奇劉春華劉志農書名題字張並湘藜閣西元二零零七年南沖祖祠大同新派忠厚貽謨美,修齊衍慶長。

崇文明禮讓,敷教植綱常。

序正班聯定,源清昭穆詳。

根深枝必茂,奕葉毓奇芳。

——民國辛未歲(1931年)仲夏日。

穀旦。

“接續新派”又名“南沖祖祠大同新派”,全族正式統編字派時間是民國乙亥年(西元1935年)秋七月上瀚穀旦。

本祠轉述者是十八世孫齊嵩岳靈少龍氏。

即坡關廷佐門的齊嵩。

齊嵩,字嶽靈,號少龍。

又接續新派,(另名“新增宗派”)裕後思先澤,光前仰古唐。

庭階培玉樹,祿閣校華章。

孝友傳家學,軍民衛國康。

顯存峙漢鼎,世代永隆昌。

(注:“新增宗派”的作者和寫作時間沒有載明,)彭脊面城堂滿公祠堂劉氏族譜藜閣二零零七年彭城堂滿公祠堂劉氏族譜“五修重版”凡例1、五修重版是一項創新性的工作,相關要點在此說明。

2、本次重版,將譜牒分為丁譜和文譜兩種,丁譜排前,文譜排後。

丁譜有兩篇六冊,第一篇為總譜,專管源流,從遠祖堯帝敘至本門始祖,共計一冊,排為第一冊;第二篇為分譜,專管各門丁口,共計五冊,排為第二至第六冊。

3、丁譜按滿公祠堂各關劃分,坡關為第二冊,包括毛田門、廷佐門、楊家邊三門;墓關為第三冊,包括平頭林、銅盆沖二門;榨關為第四冊,包括榨老屋、郎仲屋、璧選屋、榨細屋四門;喬關為第五冊,包括喬林堂、張得祥二門;君用關為第六冊,包括月湖、湯夫、君用門三門。

4、文譜有六篇,分為四冊,第七冊包括三篇,即“譜牒概說”、“滿祠大事記”、“家訓”;第八冊一篇,即“家傳”;第九冊一篇,即“藝文著述”;第十冊一篇,即“圖像”。

5、本次重版,根據現代閱讀習慣,將豎排改為橫排,繁體改為簡體,不標點改為標點。

標點是一項艱難的工作,須有深厚的古漢語基礎才能所為,宥於水準,難免有錯。

刘氏家谱——精选推荐

刘氏家谱——精选推荐

刘⽒家谱12698【全国】闽杭⽩沙⽩莲塘刘⽒族谱⼗⼀卷⾸⼀卷(清)刘青藜纂清宣统⼆年(1910)⽊活字本九册浙江衢州市⽂管(存卷⾸1-7、9-11)12699【天津静海】刘⽒家谱⼆卷(民国)刘傑⾂编民国⼗六年(1927)序⽯印本⼆册⽇本美国12700【天津】敦复堂刘⽒家谱⼀卷(民国)刘厚⽣编民国三⼗三年(1944)铅印本天津档12701【天津】刘⽒家乘序⼀卷(民国)刘数勤编民国三⼗三年(1944)铅印本天津档12702【河北】丰润刘⽒家谱五卷(民国)刘焕然刘璧荣重修民国⼆⼗⼀年(1932)铅印本河北唐⼭市档注:谱原纂於清光绪⼆⼗九年(1903)刘建墉等⼗九⼈。

12703【河北】沧县西赵河庄刘⽒族谱不分卷(民国)刘庆凯刘孟扬等 民国⼆⼗四年(1935)天津⽂义印书局铅印本⼀册⼭东济南市博美国注:谱创修於明成化间,封⾯作《沧县刘⽒族谱》。

12704【河北沧州】刘⽒家谱三卷⾸⼀卷(清)刘涛刘⽟策修清乾隆三⼗⼆年(1767)刻本⼈民⼤学河北⼤学辽宁图12705【河北】盐⼭刘⽒家谱不分卷(民国)刘传恕等修民国⼆⼗⼀年(1932)铅印本四册美国注:此为七修本。

12706【河北南⽪】刘⽒族谱(民国)刘廷樾等修民国⼗七年(1928)天津铅印本三册北图12707【河北】上元刘⽒宗谱六卷(民国)刘⽂耀纂民国间硃丝栏稿本⼋册北图12708【⼭西】洪洞刘⽒宗谱⼋卷⾸⼀卷末⼀卷(清)刘镇刘志纂辑 清康熙五⼗四年(1715)刻本四册⼈民⼤学美国12709【⼭西】洪洞刘⽒族谱五卷(清)刘周颂刘业长等重修清雍正七年(1729)刻本四册⽇本美国12710【⼭国】洪洞刘⽒宗谱六卷清乾隆五年(1740)⽊刻本六册河北⼤学12711【⼭西】洪洞刘⽒族谱(清)刘⽇采刘蒸霖修清乾隆三⼗年(1765)刻本⼋册科图12712【⼭西】洪洞刘⽒宗谱六卷⾸⼀卷(清)刘⼤哲纂修清嘉庆⼗五年(1810)刻本六册历史所⼈民⼤学辽宁图吉林⼤学⽇本美国注:清康熙五⼗四年(1715)刘镇始修,此为三修。

宗汉堂 刘氏族谱

宗汉堂 刘氏族谱

宗汉堂刘氏族宗汉堂是一个富有传统和深厚历史底蕴的家族。

自刘氏家族追溯祖源,一直延续至今,系宏大而庞杂。

在这个庞大的家族中,宗汉堂是最有名的一个分支,以其特殊的地位和杰出的家族成员闻名于世。

宗汉堂刘氏族可以追溯到上千前,是一部记录了家族兴衰和发展的珍贵文献。

从宗汉堂刘氏族中可见,该家族自古以来在、军事、文化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许多名垂青史的刘氏先贤都出自宗汉堂分支,他们为家族增光添彩,为立下赫赫战功。

宗汉堂刘氏族的首位祖先为刘姓氏族始祖刘邦。

刘邦是历史上著名的家、军事家和创立西汉的皇帝。

他的杰出才华和卓越领导能力使得宗汉堂刘氏家族独具盛名。

自刘邦以来,宗汉堂刘氏家族便成为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家族之一。

在宗汉堂刘氏族中,除了刘邦以外,还有许多其他杰出的家族成员。

例如,刘邦的儿子刘盈,即汉高祖刘邦之子刘盈为刘景升。

他继承了父亲的意志与,成为了西汉的第二位皇帝。

他执掌政权期间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社会达到了较为繁荣的阶段。

宗汉堂刘氏族中还有刘秀,即汉光武帝刘秀。

刘秀是西汉末著名的家和军事家,他在西汉末乱世中崛起,建立了东汉王朝。

刘秀的才智和勇敢果断的领导使得宗汉堂刘氏家族在东汉王朝时持续发展壮大。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宗汉堂刘氏家族的后代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刘备,即三国时期蜀汉的刘备。

刘备是历史上著名的家和军事家,他与关羽、张飞等一同建立了蜀汉王朝,被尊称为刘玄德。

宗汉堂刘氏家族凭借着这些杰出的家族成员和卓越的家族传统,成为了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家族之一。

他们的亲人和后代也继承了家族的优良传统,许多人成为了家、文化名人、军事家等领域的重要人物。

至今,宗汉堂刘氏家族依然在不断发展壮大。

他们注重家族文化的传承和教育;注重家族成员的良好品德和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念;他们也积极投身公益事业,给予社会以回馈。

宗汉堂刘氏家族的光辉成就和前进的步伐始终为世人所瞩目。

宗汉堂刘氏族,是中族文化传承的珍贵资产。

它记录了宗汉堂刘氏家族的兴衰历程和优秀家族成员的辉煌事迹,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家族传承的重要性。

刘氏族谱大全!身为刘家人的您,看过吗?

刘氏族谱大全!身为刘家人的您,看过吗?

刘氏族谱大全!身为刘家人的您,看过吗?刘氏家谱大全1、刘氏来源1、最早的一支来源于祁姓,是帝尧的后裔,形成于夏朝后期,出自今中华刘姓始祖苑。

中华刘姓始祖苑。

河南鲁山。

2、源于姬姓的刘氏形成于春秋时期,系以邑为氏,出自今河南偃师。

3、外族的改姓2、刘字来源刘字是象形字,斧、钺一类的兵器。

明·张自烈·正字通·刀部:「刘,钺属。

」书经·顾命:「一人冕执刘,立于东堂。

」姓:如明代有刘基。

古代兵器,象征皇权。

3、刘氏郡望郡望:彭城郡:西汉的时候设立,当时将楚国改为彭城郡,后又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江苏徐州)。

沛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相县。

相当于今安徽、河南等地。

《史记高祖本纪》,大历史学家裴骃《史记集解》谓刘氏世居于沛,移在丰。

应邵曰:“沛,县也。

丰,其乡也。

” 历史学家颜师古曰:“沛者,本秦泗水郡之属县。

丰者,沛之聚邑耳,即江苏铜山所属。

” 西汉初期改泗水郡为沛郡。

弘农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

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时代顷王刘仲。

河间郡:汉初置郡,治所在乐城。

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之子河间王刘开。

中山郡:汉时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州)。

此支刘姓多出自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

梁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咀阳。

此支刘姓为汉文帝之子刘文所开基。

顿丘郡:西汉、西晋两次置郡。

此支刘氏多出自匈奴刘氏。

南阳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宛县。

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西汉长沙定王刘发。

东平郡:汉晋置郡,治所在无盐。

南朝宋改称东平郡。

此支刘氏,其开山基始祖为汉宣帝第四子东平王刘宇。

高密国:西汉置国,治所在高密。

此支刘氏为广陵王之子刘宏所开基。

竟陵郡:西晋置郡,治所在石城。

此支刘氏为后汉刘焉所开基。

河南郡:汉置郡,治所在洛阳市东北。

此支刘氏出自匈奴族刘氏。

尉氏县:春秋时郑国尉氏邑,秦时置县。

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十一世孙刘通。

广平郡:汉置郡,治所在广平。

此支刘氏出自西汉景帝之孙刘苍之后。

刘氏家谱序,刘家人必看!

刘氏家谱序,刘家人必看!

刘氏家谱序,刘家人必看!族谱亦曰家乘,乘者,史也。

北宋庐陵欧阳修、眉山苏洵首开谱牒之肇,效者如云。

欧阳氏曰:“若无世谱,不知姓氏之所出,则昭穆失序,有禽兽之不若。

”苏氏曰:“子孙千万人之身,实出先人一身所绵衍者,何相视如途人也。

”朱子亦曰:“三世不修谱为不孝。

”谱者,“直贯父子,横连兄弟;上尊祖弥,下系子孙。

有垂丝贯珠之图,五代再提之式。

”“序昭穆,辨亲疏,详生灭,别尊卑。

”(《刘氏三修族谱序》亚卿公语)正本清源,敦宗睦族,其义大焉。

《井头刘氏族谱续修序》云:“长江万里兮有其源,玉树千丈兮有其根,人生百岁兮有其父,子孙万代兮有其宗。

”“而族谱之功在于载世系于分明,溯清源于流远,传血脉于万代也!”《江苏如皋市始修宗谱序》云:“谱者,谱其族,序其宗也。

谱其族则气脉相通,无间于遐迩;序其宗则源流有别,不间于亲疏。

此为收族敬宗之要道也。

”相传刘氏肇自陶唐。

尧,陶唐氏,名放勋。

传说中之远古帝王,先封于陶,后封于唐。

被古人称为贤明之君。

《汉书·高帝纪赞》载:刘氏“自虞(舜)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

夏时刘累学养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姓为御龙氏。

刘累之外,刘氏还有一支出于杜氏。

杜氏的后代士会在晋国任士师。

鲁文公时由晋去秦,后又回晋。

但其家仍留在秦,后来便称为刘氏。

刘累为尧之后裔,而为刘邦之先祖,故为汉家先祖。

”刘邦为尧七十五世孙。

帝尧,甲申年(约公元前2377年)生于丹陵(今河北唐县),20岁(约公元前2357年)为中原华夏酋邦君主。

在位98年,于辛巳年(约公元前2259年)去世,葬阳城谷林(今山东省定陶县),享年118岁。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孔子对尧的功绩大加赞赏。

中华刘氏源自我国北方,其族人最初聚居于黄河中下游之山东、河南一带,由发源地山东南部发往河南、陕西、山西、河北等地。

早期之几支刘氏如初姓刘氏(居今河北唐县)、姬姓刘氏(居今河南偃师)等,因史料缺失和无显赫名人而销声匿迹。

刘氏各地家谱字辈(记录不全的望补充)

刘氏各地家谱字辈(记录不全的望补充)

刘氏各地家谱字辈(记录不全的望补充)展开全文安成水部刘氏从桂支湖北干一、二河分派传递世系如下:1刘邦(汉高祖,汉室刘氏始祖)2刘恒(汉文帝)3刘启(汉景帝)4刘发(长沙定王,长沙刘氏祖)5刘苍(安成思侯,安成刘氏祖)6刘自当(安成今侯)7刘寿光(安成节侯)8刘乔(字谙谷)9刘巳(字正中)10刘鼎(字宏大)11刘信(字贵实)12刘英(字志俊)13刘睦(字必和)14刘荣(字毓华)15刘逸(字仲安)16刘端(字开先)17刘奇(字邦祥)18刘允(字大信)19刘歆(字子敬)20刘宽(字文博)21刘贞(字志正)22刘淑(字从善)23刘敬(字学恭)24刘素(字慎素)25刘聪(字懋明)26刘昭(字成美)27刘嵩(字中正)28刘槐(字槐阴)29刘效(字诚学)30刘侃(字子刚)31刘道(字明理)32刘完(字守成)33刘辟(字与开)34刘锜(字宣器)35刘删(字宜定)36刘敏高37刘微(字伯武)38刘麒(字仲麒)39刘仁(字学爱)40刘顺(字承坤)41刘正(字无佞)42刘渔(字学渔)43刘濂(字中清)44刘聪(字叔明)45刘止(字有德)46刘游(字思游)47良(字汝良)48荆(字牧荆)49得(字袭得)50治(字文理)51刘槐(字廷槐)52刘闻→53刘登54刘德言(字韶闻,894-974,水部刘氏祖)55(1)刘税(字君彻,905(927?)—991,水部刘氏丛桂支1世祖)56(2)刘承亮(字希明)57(3)刘常(字景定,976年-1042年,山塘祖)58(4)刘朝佐(字五峰)59(5)刘武光(字则天)60(6)刘淑仁61(7)刘凌云(字太冲)62(8)刘艮(字如山)63(9)刘从善(字初迪)64(10)刘守信65(11)刘牧雍66(12)刘正己67(13)刘仲盛68(14)刘文楚69(15)刘止安70(16)刘凤标71(17)刘循节72(18)刘合符73(19)刘齐74(20)刘斯太75(21)刘秉辞76(22)刘新鼎77(23)刘玲78(24)刘斌俊79(25)刘授一80(26)云字辈81(27)冠字辈82(28)冕字辈83(29)辉字辈84(30)先字辈85(31)德字辈86(32)采字辈87(33)凤字辈88(34)文字辈89(35)章字辈90(36)训字辈炳嗣从之立诚希永世昌克培元自庆毓兆寿多康体继尧传远天延汉绪长大龄宜作相鸿化保成章魁锡维宗敬君兴以国光梦麟得玉树启彦建龙堂锦殿怀绍冠华林淑正方学修先际佩志尚在观祥汝萃钟奇俊家繁好善扬轩书同效伯廷献秉朝纲陕西安康河南乡刘家湾的字辈是:永继世友,怀后一单,祥云瑞日,启志承先.光前裕后,繁衍万千,荣宗耀祖,续代相传.树德立业,举才选贤,恩泽久存,文明昌远陕西刘氏的字辈是:福寿集广兆京宗世大昌文章增千古行义在庭扬作善承先德永延泽久长观光辉上国积厚有馀芳跟'世正'搭边的只有一个重庆市开县刘氏:'万应文仲志,永福廷世正.继国泰启邦,荣华显宗裔.先积泽丕振,祖贵克武纯.立之本代德,秉章焕经馨.'1、辽宁北镇满族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汝、应、学、养,名、显、文、登,清、时、懋、树,维、国、兴、宗。

刘氏族谱——精选推荐

刘氏族谱——精选推荐

刘⽒族谱【题名】刘⽒族谱【责任者】[作者不详]【版本】民国32年(1943), ⽊活字本【居地】湖南,岳阳,巴陵【堂号】彭城堂【先祖/名⼈】始迁祖:[宋]刘唐; 始迁祖:[宋]刘受【摘要】始迁祖唐、受,南宋时⾃巴陵南冲古柏树坡迁居⾢之公⽥。

寻以⾦⽜之变,唐於咸淳⼆年再徙居窑岭,⽽受仍居公⽥,遂衍为⼆派。

存卷为墓图、图契、公⽥志仲公世系。

【索取号】5939/D【题名】刘⽒族谱【责任者】[作者不详]【版本】民国36年(1947), ⽊活字本【居地】湖南,岳阳【堂号】彭城堂【先祖/名⼈】始祖:刘仲⼆; 先祖:刘福四; 先祖:[清]刘⾟三; 先祖:[清]刘⾟⼋; 先祖:[清]刘⾟九【摘要】始祖⾏名仲⼆,讳字、时代、居地均失记。

⼦福四,⽣⾟三、⾟⼋、⾟九,明清之际,三兄弟後裔陆续迁巴陵之⾼桥、⼤屋、塘觵、墩上、仙安桥、双港嘴等处。

谱存序、契据、世系等。

【索取号】5872《刘⽒族谱》与刘备李君鉴刘备墓“成都说”、“奉节说”之争引出《刘⽒族谱》现世。

⾃1986年《四川⼯⼈⽇报》刊登《刘备真墓可能在奉节》后,⼜经《⽂摘周报》转摘,⼀两年内,笔者收集到16种《刘⽒族谱》。

后从⼭西族谱研究中⼼及上海谱牒研究中⼼获悉:⼭西族谱研究中⼼收藏刘⽒族谱⼏百册;上海谱牒研究中⼼收藏刘⽒族谱⼏百部。

刘姓是中国⼈⼝最多的⼤姓之⼀,位列李、王、张后,居第四位。

刘姓能够成为⼀个⼤姓,主要因为刘⽒起源早,历史上作为⼀个“国姓”时间长,望族多,分布⼴,赐姓、改姓、少数民族从附姓多的缘故。

根据《左传》、《汉书》、《唐书》、《通志》等史书记载,刘姓起源主要有五个⽀系:⼀、以国为⽒,即祁姓之刘。

源出帝尧陶唐⽒,陶唐⽒之后受封于刘国(今河北省唐县),因以为⽒。

⼆、以⾢为⽒,即姬姓之刘。

西周时,成王封王季之⼦于刘⾢(今河南省偃师县西南,旧有地⽈刘亭),其⼦孙遂以⾢为⽒。

三、匈奴族从母姓刘。

西汉初年,汉⾼祖刘邦对少数民族采取和亲政策,以宗室⼥嫁给强盛的匈奴部族单于冒顿为妻,匈奴习俗,贵族皆从母姓。

刘氏族谱

刘氏族谱

刘氏族谱廣東興寧開七公21世孫(巨汌房致中系) :劉光(家名玉榮)说明:此资料是根据清乾隆四十八年癸卯岁(1783)开七公16世孙文华殿太学士刘墉(1719~1804)撰修《刘氏集注重修族谱》为依据。

145世祖:龙公,字景庆,号远浩,妣谢氏、李氏、陈氏;生9子:开一、开二、开三、开四、开五、开六、开七、开八、开九。

开七公为146世祖。

(有些谱开七公世系为135世)“近代祖系”由开七公列为刘氏由闽入粤开基始祖。

(开七公、广传公和14个孙子皆为仕,83个曾孙中有40多人为仕)。

姓氏源流古人自序,如屈子离骚,马班二史(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罔(无)不上溯姓源,谱牒(书)亦然。

唐书宰相世系表、卢陵欧阳氏谱,老泉苏氏谱,并沿其例,逎(音“乃”,“是”之意)古法也。

近时景城纪氏谱,诸城(刘墉)刘氏谱,均以不著族姓源流为慎,盖(“此”之意)非古义。

今沿旧例,著族姓源流。

刘氏之先,盖出帝尧陶唐(国名。

先住陶,后住唐,统称为陶唐)氏,推而上之,则出于黄帝轩辕氏。

黄帝元妃(即第一夫人)曰嫘祖,生少昊(音浩)金天氏。

少昊帝生蟜极,蟜极生帝喾高辛氏。

帝喾三妃曰庆都,生帝尧,名放勳(熏+力)。

尧为高辛氏次子,乃黄帝之元孙(玄孙)也。

姬姓名放勳 (熏+力),育于母家伊侯之国(今河南伊阳县),后徙耆(今山西黎城县),故曰伊耆氏,年十三佐帝(辅佐帝王)挚封植(官衔),受封在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后迁到唐(今河北唐县),故为陶唐氏。

帝尧有子九人,其第九子曰源明,受封于刘,是为刘氏。

厥(音“刻”,“其”之意)后历夏、商、周以迄(至)春秋,功在当时,彪炳史册。

汉大祖高皇帝(即刘邦)起于丰沛(今江苏丰县,自立为沛公)洙秦灭项(打败秦国和楚国项羽),平定天下,传世廿有四,享国四百余年。

汉书高帝纪赞曰:春秋晋史蔡墨有言,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范氏其后也。

而大夫范宣子亦曰匄(音“丐”,一人名)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复姓),在周为唐杜氏(复姓)。

安徽砀山刘氏家族辈分表

安徽砀山刘氏家族辈分表

安徽砀山刘氏家族辈分表一、刘氏家族的起源与发展刘氏家族是安徽砀山的一个重要家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据传,刘氏家族的始祖刘姓是周朝时期的一个有德行的人,得到周天子的赏识,被封为砀山地区的守护神,并赐姓刘。

从此,刘氏家族开始在砀山扎根,并逐渐发展壮大。

二、刘氏家族辈分表根据刘氏家族的辈分表,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家族中各个辈分的人物及其关系。

1. 创始辈——刘氏家族的始祖刘氏家族的始祖为刘姓,他是周朝时期的一位有德行的人,受封为砀山地区的守护神,并被赐姓刘。

2. 第二辈——刘氏家族的第一代刘姓的第一代是刘氏家族的奠基人,他们为家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以勤劳、智慧和勇敢而闻名,积极参与地方事务,为社会进步和家族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 第三辈——刘氏家族的第二代刘氏家族的第二代是刘姓家族的重要支柱,他们继承了刘氏家族的优良传统,继续为家族的繁荣发展而努力奋斗。

他们在各个领域都有出色的表现,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艺术,都有刘氏家族的身影。

4. 第四辈——刘氏家族的第三代刘姓家族的第三代是现代刘氏家族的主力军,他们在各个行业中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无论是从事农业、工商业还是教育、科研等领域,刘氏家族的第三代都有人才辈出,为家族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5. 第五辈——刘氏家族的新生代刘氏家族的新生代是指刘姓家族的第四代及以后的后代。

他们接受着良好的教育,具备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素质。

他们将继承并发扬刘氏家族的优良传统,为家族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刘氏家族的荣誉与贡献刘氏家族凭借着优良的家风和卓越的贡献,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为砀山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氏家族的代表人物还曾多次获得国家和地方的表彰和荣誉,成为砀山地区的骄傲。

四、刘氏家族的传承与发展刘氏家族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家族的传承与发展。

他们以家庭为单位,积极组织各种家族聚会和活动,加强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全国刘氏字辈集

全国刘氏字辈集

全国刘氏字辈集全国刘氏字辈集山东(山西洪桐县大槐树搬来的)刘氏:洪开振广,奉继书国。

山东(从徐州南边搬迁来台儿庄的)刘氏:士元宝(保)常(长)富贵。

山东(刘墉后裔)刘氏:英九廷文国,德世宗永长,春瑞祥云照,成志玉保恩。

山东(清河刘)刘氏:土火金水木,克嘉承恩广。

山东(蒲鞭堂,刘邦二哥刘仲后裔)刘氏:世金体学广。

山东几密县刘家庄刘氏:同德文自尚,孚庭世丙东,益善丛仁政,存中治国荣,广有祥源照,长功志庆成,品方禄振胜,义种福荫龙。

山东日照东关刘氏:允世惟贤,嘉祥兆应,振志勋名,龙廷吉庆。

山东日照南湖花峡峪刘氏:云世为贤加祥兆。

山东日照涛酪刘家湾刘氏:云世为贤加祥兆。

山东日照秦楼刘东楼刘氏:云世为贤加祥兆。

山东日照高兴镇刘家尧王刘氏:云世为贤加祥兆。

山东长清县小刘庄刘氏:安生书业广,传家心田良,润玉得乃达,名远义路长。

山东东阿县刘氏:道昌恒光利吉业。

山东东营垦利县刘氏:文延永荣。

山东乐陵市市中街道办事处五里岔村刘氏:裕登敦尚崇隆。

山东古滕(滕州市)刘氏:茂朝开学新。

山东巨野刘海村刘氏:思孔文世宗,家元方朝德,继子照宪祥,庆繁毓美惠,教学同衍善,光明熙来瑞,乃法传永昌,景其登高贵。

山东平阴县刘氏:家声传纪广。

山东平邑县刘氏:世国民成士泽。

山东平度市张舍镇刘氏:兆文永甲辉,鸿田景元多。

山东刘氏:永吉桂兰发,升玉石长荣。

山东刘氏:玉洪永长延。

山东刘氏:纪成先仲业。

山东刘氏:佩振嘉生,继业长洪。

山东刘氏:宗青关文修德泺单堂。

山东刘氏:明汉相为执,钦坤淑礼纪。

山东刘氏:炳乙言田恩.心真传世忠。

山东刘氏:崇殿可文。

山东刘氏:渊源庆延长。

山东刘氏:隆道永荣面研子。

山东刘氏:尊汝家矩,曰厚乃长,元本敬慕,启绪衍详。

山东刘氏:耀作声德茂学。

山东牟平刘氏:清家继传德,合教永远明,一朝来复本。

山东阳谷刘氏:世福金兆保守存。

山东阳谷刘氏:景广金明玉,晓东昭峻翔。

谱科咏洪治,登高朝秋罡。

荣纪书盛礼,魁阁居青长。

山东阳谷县刘华育村刘氏:玉明金广景文。

文质公刘氏族谱

文质公刘氏族谱

文质公刘氏族谱刘氏族谱是记录刘氏家族世系的宝贵资料,其保存和传承对于家族的延续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刘氏家族自古以来就以其敬老爱幼、传承家风和弘扬传统美德而著称,族谱中记载了家族的兴衰荣辱,也传承了族人的智慧和精神财富。

刘氏族谱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相传刘姓是源自黄帝轩辕氏的后代,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刘氏家族世代相传,周秦汉唐宋元明清,遍布海内外,涵盖了各行各业的人才和精英,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据《刘氏宗谱》记载,刘氏家族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巴蜀地区,后迁至中原地区及各地,族人遍布神州大地。

族谱中收录了五千多名刘姓宗亲的名字、世系、字辈、籍贯、职业、居住地、成就事迹以及家族重要历史事件,是刘氏宗族的重要文化遗产。

刘氏族谱编修得当,内容详实,记载全面,是家族文化的载体,也是家族传统和家族文化精神的传承。

族谱内容包罗万象,反映了家族的发展历程、风土人情、世代兴衰,也蕴含了家族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处世原则。

通过族谱,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刘氏家族的发展脉络、家族人物的精彩生平和家族的社会地位。

刘氏族谱不仅仅是家族的家谱,更是一部有关中国传统社会制度、家族伦理、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的纪实资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族谱中所载的家族成员,其中不乏名人贤达,有的是民族英雄,有的是学者文士,有的是科举状元,有的是军事将领,还有的是企业家和慈善家,他们的业绩和事迹,不仅是家族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

刘氏族谱具有浓厚的家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既是书写家族历史和家族传承的工具,也是家族文化和家族精神的载体。

族谱的编修、整理和传承,能够促进家族成员的共同认同和归属感,有利于家族成员间的团结互助,也能够增进家族成员的文化自信和家族凝聚力。

近年来,随着社会变革和人口流动,家族观念和家族传统受到了冲击,家族文化和家族精神面临着巨大挑战。

刘氏家族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家族传统和家族文化,就必须加强族谱的编修和整理,加强家族文化建设和家族精神传承,让族谱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家族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刘氏族谱总谱(2)

刘氏族谱总谱(2)
葬未詳,疑在杜邑。
妣狐氏。生子一:晉城。
60世
維剛
天啟公長子,葬昌樂縣,夫人壽98歲,葬青州馬湖蟹形。妣朱氏,生五子。長,宗仁。次,宗義(王氏)。三,宗禮(周氏)四,宗智(甘氏)。五,宗信(余氏)。
彭城堂劉氏第61世
61世
晉城
定卿公之子,生卒活動年代當在周厲王、周宣王時期前後。居杜邑,為杜邑國之君。公內明外斷,平生可愛而慕者向芮良夫語之曰:“爾知楚邦熊渠之心
葬未詳,疑在杜邑。妣盧氏。生子一:伯作。
53世
世郎
良公次子,字城光,號將。壽81歲。
葬汾州南衙,夫人葬朱亭。
妣易氏。生子二,長:昌允。次:昌化(宋氏)。
彭城堂劉氏第54世
54世
伯作
益明公之子,生卒活動年代當在周成王時期。居杜邑,為杜邑之君。公撫撮爾之杜邑,忠厚本周公之心,制度遵太公之法,自奉祀朝聘,以及田裡溝釁,事無大小,皆決於已。人曰:“君過於勞。”公曰:“委之於人,恐他人不能盡心也”。葬未詳,疑在杜邑。妣宋氏。生子一:盤若。
妣姬氏,生子一:瓊章。
56世

萬忠公次子,遷山東濟南府等處立業。壽88歲。
夫婦合葬東嶽泰山下,雙龍出洞形。
妣萬氏,生子二。長:福。次:壽(任氏)。
彭城堂劉氏第57世
57世
瓊章
雪車公之子,生卒活動年代當在周穆王、周共王時期前後。居杜邑,為杜邑國之君。公剛毅明斷,嘗歎呂侯剛刑之篇不及皋陶五刑之正。曷謂大辟可贖,則凡有資財者,可不畏法,且非以愛民為心。不過藉以斂民之財。當時,善公之說者,惟謀父一人而已 。葬未詳,疑在杜邑。妣邠氏。生子一:經牧。
妣曹氏、胡氏,生子二,長:鳴魁,次:鳴申。
彭城堂劉氏第66世
66世
杜原

安徽濉溪 门东庄刘氏族谱

安徽濉溪 门东庄刘氏族谱

安徽濉溪门东庄刘氏族谱家族谱系是在中国家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记录了一个家族的历史、血脉与传承。

本文将介绍安徽濉溪门东庄刘氏族谱,以展示这个家族的深厚历史与文化底蕴。

门东庄刘氏族谱是安徽濉溪地区最为著名的家族谱系之一。

刘氏族谱始祖为刘姓的第一代先祖,齐天盟遗民刘宗絷。

刘宗织安居在濉溪门东庄村,世代为该地区的重要地主和贵族阶层。

而门东庄刘氏族谱正是以记录这一家族血脉和历史的方式传承下来。

门东庄刘氏族谱的编纂始于明代,至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

族谱记录了几十代刘氏子孙的姓名、字辈、生平事迹以及世系关系。

这个谱系的编纂不仅是对家族血脉的追溯,更是对门东庄刘氏家族文化、传统价值观和社会地位的记录和延续。

门东庄刘氏家族在濉溪地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们世代尊崇纲纪,遵守家训,传承着家族的民间艺术、礼仪和传统价值观。

对于刘氏家族来说,财富与权力并无太大意义,最重要的是保持家族纯正的血脉和延续家族的文化传统。

门东庄刘氏族谱的编纂和传承需要得到家族成员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每一位家族成员都有义务将自己的信息准确地汇报给族谱的编纂者,确保谱系的完整和准确。

同时,对于族谱的保护和传承也是家族的责任。

世代相传,将族谱作为家族的宝贝,也是对祖先的敬意和对后代的期望。

门东庄刘氏族谱的研究价值不仅仅在于对家族历史的追溯,还为各界学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材料和研究对象。

族谱中记载的历代人物的事迹和贡献,不仅可以反映出一个家族的历史变迁,还可以揭示出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一些特点与规律。

门东庄刘氏族谱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家族成员和研究领域,它更是全社会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通过这个族谱,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门东庄刘氏家族的历史,还可以感受到中国家族文化的魅力与厚重。

总之,安徽濉溪门东庄刘氏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精神寄托,也是一部浓缩了家族历史与文化的宝贵遗产。

通过传承和研究,这个族谱将继续为家族成员提供凝聚力和归属感,并为社会提供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的传承。

肥西大潜山刘氏族谱

肥西大潜山刘氏族谱

肥西大潜山刘氏族谱:源远流长的家族历史与文化传承
肥西大潜山刘氏族谱是一部记录家族历史、传承文化的珍贵文献,对于刘氏家族及广大读者来说具有极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

本族谱详细记载了刘氏家族自明朝以来的发展历程,以及家族成员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杰出贡献。

肥西大潜山刘氏家族源自明朝时期,自始祖刘福开始,家族逐渐壮大。

在数百年间,刘氏家族成员凭借着勤奋努力和聪明才智,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们不仅在农业生产上辛勤劳作,积累了丰富的家族财富,还在科举考试中屡获佳绩,成为当时的名门望族。

族谱中详细记载了刘氏家族的世系传承,以及各个时期家族成员的生平事迹。

这些珍贵的资料为我们了解刘氏家族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阅读族谱,我们可以了解到刘氏家族的传统习俗、家族规矩、道德伦理等方面的知识,深入感受家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除了对家族历史的记录,族谱还承载着对后人的教育和启示作用。

通过族谱中的故事和经验,后人可以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发扬家族的优良传统。

同时,族谱也是家族凝聚力的体现,使分散各地的刘氏族人能够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为家族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奋斗。

总之,肥西大潜山刘氏族谱是一部珍贵的家族文献,它不仅记录了刘氏家族的历史和文化,还承载着对后人的教育和启示作用。

通过阅读族谱,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刘氏家族的辉煌历程和优良传统,为家族的未来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同时,族谱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宗汉堂 刘氏族谱

宗汉堂 刘氏族谱

宗汉堂刘氏族谱宗汉堂,是刘氏宗族的精神象征和宝贵财富。

它以记录着刘氏家族的血脉、历史传承和家族文化为主要内容,是一部珍贵的家族族谱。

一、宗汉堂简介宗汉堂,位于刘氏家族的聚居地,是一个庄严肃穆的建筑。

从外观来看,宗汉堂的主体建筑以红色为主色调,采用传统的建筑风格,充满古老而庄重的氛围。

二、刘氏族谱的历史价值刘氏族谱记录了刘氏家族的历史变迁和源流。

这些宝贵的史料,不仅仅是家族的资产,更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世代相传的有机体,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刘氏人奉献精神的结晶。

三、刘氏族谱的文化内涵刘氏族谱不仅仅是一本记录血脉的书籍,更是一部传承和传播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它包含了许多家训、家规、家谱以及家族成就等内容。

这些内容传达着刘氏家族的精神传统和价值观念,对后代子孙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四、刘氏族谱的编撰与维护刘氏族谱的编撰需要经过一系列繁琐的工作,包括家族成员的调查、整理、校勘等环节。

特别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刘氏族谱的更新和维护工作也越发重要。

只有不断地更新,才能记录下每一代刘氏家族的发展和成就。

五、宗汉堂的兴衰随着时代的变迁,宗汉堂所表达的家族文化逐渐被冲淡或遗忘。

加之人员流动和社会变革,宗汉堂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因此,重振宗汉堂,使其再次焕发生机,成为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刘氏家族的使命和责任。

六、传承刘氏文化的重要性刘氏族谱的编纂和兴衰只是刘氏文化传承的一个方面。

更重要的是,如何让族谱中记载的理念和精神在后代子孙中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这需要每个刘氏人都要把传承刘氏文化视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努力弘扬刘氏家风,传播刘文化的精髓。

七、刘氏家族的未来展望刘氏家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家族,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应该牢记家训,传承优秀的家风,保持团结和信念,坚守着刘氏文化的基因,共同推动刘氏家族的发展,为社会和谐作出贡献。

通过编撰和维护刘氏族谱,重振宗汉堂,传承刘氏文化,刘氏家族必将焕发出更加熠熠生辉的光芒,让我们的后代子孙引以为傲,并为之自豪。

大刘家谱

大刘家谱

100、江苏沛县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民国三修族谱时,刘氏宗族订立了如下12个字的字派:“照、xx、运,庆、履、xx。

xx、xx、训,延、绪、长。

”公元1962年四修时,续订了如下12字的字派:“建、家、政,诗、书、良。

为、忠、厚,冠、汉、乡。

”刘熙——刘元——刘震——刘藩——刘显筠——刘进修——刘尚能——刘龙田——刘玑——刘天彰——刘晶——刘志财——刘会——刘士京——刘际维——刘梦鹤——刘盛光——刘昭礼——刘鸿成——刘运峰——刘庆佳。

……注:以“藜照堂”为堂号。

历史上曾5次修谱,创修于明洪武初年,清康熙六年二修,民国六年三修,公元1962年四修,1998年五修。

时到今日,沛县藜照堂刘氏已发展到数万人,最多的已传递到刘元兄弟的第22代“祥”子派。

101、江苏睢宁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刘录——刘松——刘贤佐——刘坊——刘鉴——刘济——刘荣——刘清。

良、延、荣、保,益、滋、廉、方,笃、厚、肇、隆。

刘清——刘子实——刘智——翱——刘锡——刘泾——刘积——刘芳——刘思明——刘嘉佩——刘光宗——刘玿——刘壮辰——刘椐——刘资始——刘隆璧——刘名传——刘延化——刘荣俭——刘保玉——刘益俊——刘兹凤——刘华廉、刘民廉、刘君廉。

……注:据江苏睢宁刘氏宗亲研究会会长刘滋凤先生提供的资料介绍,江苏睢宁刘氏有多个支派,他们大都是汉代刘氏皇族的后裔,但属于同宗不同支派。

其中,最大的支派是睢宁城北的潘村刘氏,约有5万人之多。

现将各支介绍如下:xxxxxx:江苏睢宁永思堂刘氏又称“东刘家”或“潘村刘氏”,形成于元朝,来自江苏沛县刘家寨,以刘清为入睢开基始祖。

据刘滋凤先生提供的1993年重修永思堂《睢宁刘氏族谱》和1998年永思堂《睢邑沛郡刘氏宗谱》(续修本)记载,江苏睢宁刘氏与沛县刘园刘氏、刘田寨刘氏属于同宗,睢宁永思堂刘氏是沛县藜照堂刘氏的分支。

睢宁永思堂刘氏开基始祖刘清,原籍江苏沛县刘家寨,是刘邦的51代孙,出自沛县刘园刘氏第44世祖刘录之后。

刘氏族谱 总谱

刘氏族谱 总谱

刘氏族谱总谱劉雄輝劉主編彭城氏堂第滿一公冊祠第族堂一編滿祠譜丁譜源流總譜彭城堂滿公祠堂劉氏族譜主編劉雄輝副主編劉金良責編劉雄輝錄入周昌盈校對劉雄輝資料劉海明劉齊華劉齊輝劉國兵劉雄輝劉遂文劉美文劉興偉劉小良劉乘勝劉有良劉新奇劉春華劉志農書名題字張並湘藜閣西元二零零七年南沖祖祠大同新派忠厚貽謨美,修齊衍慶長。

崇文明禮讓,敷教植綱常。

序正班聯定,源清昭穆詳。

根深枝必茂,奕葉毓奇芳。

——民國辛未歲(1931年)仲夏日。

穀旦。

“接續新派”又名“南沖祖祠大同新派”,全族正式統編字派時間是民國乙亥年(西元1935年)秋七月上瀚穀旦。

本祠轉述者是十八世孫齊嵩岳靈少龍氏。

即坡關廷佐門的齊嵩。

齊嵩,字嶽靈,號少龍。

又接續新派,(另名“新增宗派”)裕後思先澤,光前仰古唐。

庭階培玉樹,祿閣校華章。

孝友傳家學,軍民衛國康。

顯存峙漢鼎,世代永隆昌。

(注:“新增宗派”的作者和寫作時間沒有載明,)彭脊面城堂滿公祠堂劉氏族譜藜閣二零零七年彭城堂滿公祠堂劉氏族譜“五修重版”凡例1、五修重版是一項創新性的工作,相關要點在此說明。

2、本次重版,將譜牒分為丁譜和文譜兩種,丁譜排前,文譜排後。

丁譜有兩篇六冊,第一篇為總譜,專管源流,從遠祖堯帝敘至本門始祖,共計一冊,排為第一冊;第二篇為分譜,專管各門丁口,共計五冊,排為第二至第六冊。

3、丁譜按滿公祠堂各關劃分,坡關為第二冊,包括毛田門、廷佐門、楊家邊三門;墓關為第三冊,包括平頭林、銅盆沖二門;榨關為第四冊,包括榨老屋、郎仲屋、璧選屋、榨細屋四門;喬關為第五冊,包括喬林堂、張得祥二門;君用關為第六冊,包括月湖、湯夫、君用門三門。

4、文譜有六篇,分為四冊,第七冊包括三篇,即“譜牒概說”、“滿祠大事記”、“家訓”;第八冊一篇,即“家傳”;第九冊一篇,即“藝文著述”;第十冊一篇,即“圖像”。

5、本次重版,根據現代閱讀習慣,將豎排改為橫排,繁體改為簡體,不標點改為標點。

標點是一項艱難的工作,須有深厚的古漢語基礎才能所為,宥於水準,難免有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氏族谱
刘氏族谱序
盖闻水源木本,物理斯彰,尊祖敬宗,人生所重。

则稽谱碟序,本支此事曷可稍缓哉!无如世远年湮,渺无考据;族繁户衆,猝难详明。

有志族谱者,往往不无遗憾耳。

愚姻兄毓炳、毓祥,久有收族序谱之志,日夜图维,苦於无徵;焦心劳虑,盖亦有年。

因闻愚之族谱遭兵燹遗失者,曾求当庄土地神,藉乩笔以续之。

故命其姪景莹与孙怀棕、怀麟相继问字之馀,特邀以襄阙事夫二公,既欲昭来兹以绳其祖武。

愚亦乐讲敦睦而永言孝思。

遂乃设檀敬祷,推原自枣强远来者为始祖,凡十余世,历五百余载。

近居者详之,远出者註之。

條分缕晰,脉络分明。

其有旧碣可考者,颇略相符合,虽源远而流长,亦支分而节解。

於是辑为谱书,户藏一帙。

当春露秋霜一披览,而高曾之矩矱,粲若列眉;支流之亲疏,瞭如指掌。

不啻宗庙之有昭穆,国家之有史乘焉。

庶乎,椒衍瓜棉,绳绳继继,伦次不紊,相乘勿僣。

刘氏後生之孝子贤孙,悠然思修谱之苦衷、睦婣之雅谊也夫。

岁贡生侯选训导愚妹丈程登桂谨序
光绪二十九年岁次癸卯十月十九世孙怀麟谨书
又序
自来家谱之修,由来尚矣。

何者族衆支繁之家有谱可稽者,虽千百世而支流不紊;无谱可寻者,即十余世而胍络难分?所以有心者体水源木本之意,切敬宗收族之情,汲汲于修谱之事,其関系岂浅鲜哉。

余刘氏祖相传明洪武二年始祖兄弟四位自枣强迁于东坡、涝峪、黄家庄、桃科、柳埠等庄,不数传而谱书遗失。

祖茔在东坡庄之西隅,历年祭祀,迄今族繁人衆,支流不明。

欲修谱书以垂后世,惜始祖之墓无谱碑可考。

而且自迁居以来,至今五百余载,年深日久,难以追序。

于是考各处之碑碣,尽搜族间之记载,相质一堂,而支流尤不堪分明。

自愧才疏识浅,无计可筹,余心怠矣。

偶与妹丈程公闲叙,言及彼之族谱遭兵燹遗失,曾求当庄土地神追序明白。

是以复萌前志,与衆尚议,诚心设坛,请土地神追序十余世,而详明可据。

由是编帙成谱,分给合族。

庶几使族衆覩斯谱者,披阅一過,明如指掌。

知高曾所从出,顿起报本追远之意;知同宗为一本,共切敦宗睦族之情。

不致叹世系之无考,同晓然于秩序之不紊也矣。

后有见此志者而重修不怠焉,则幸甚。

十七世孙毓炳序
凡例
一义子冒姓不录。

一郑重世谱,如有亵渎毁坏,禀族长重责罚,令祭祖不恕。

一谱中同名者,俱以改正;至或有二字音同字不同者,惟二名不偏讳是遵。

一无嗣者直书,未免神伤,故于名下不书子以示異。

一出继之人即承祧一支,不准再继。

一出继之人仍于本支註名,但于名下书岀嗣,以表明之;继父名下书某名,以承嗣註之。

一或有迁居外庄郡县者,但于名下书迁居某地处以志之。

一本支尚无可继,即按服制先继近服,无所继者再继远支,不准过继外姓,以乱宗祧。

一将女姓添註谱中,俾后世子孙展卷即知某姓为某支舅家,某姓为某支姑氏。

寓目了然,不致有遗失亲谊之咎。

家谱之修,别世系也,明亲亲也。

命名之际择焉不精,或至叔侄而无避忌,祖孙而相混淆,背孰甚焉。

兹因世谱纂修共议采择:鸿志延善庆象贤昭德恩十字,自二十世为始,依次命名,不得妄自更改,至若十字用毕后,有修书者尤有深望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