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再造:教育与生命同行
课堂与课程的再造
和睦园课堂与课程的再造各位领导同仁上午好,按照局长的要求我在这里介绍一下我们和睦路小学对于课堂与课程新学期工作的一些做法和想法,有一些还不是很成熟,望领导多批评。
我们和睦园秉持这样的观点:学校才是课堂和课程生长的地方!我们追求这样的理想:让课堂和课程更适应学生的发展、更焕发教师的个性!一、课堂构建: 回归本真,动静两相宜二、课程再造:回归本真、雅贤不思齐当课改进入深水区,对于课堂就我们学校的情况我个人有这样的想法:一、课堂构建: 回归本真,动静两相宜一所安静的学校,一间安静的教室,一名心情平静的教师和一群能自由思想的学生,是我和睦园对教育的期待。
所谓的“静”体现在以教师以平和的心态授课的同时,学生安静地倾听教师的讲授;而所谓的“动”体现在学生的课堂参与上,反映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理念大力倡导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在这个理念的引导下,“把课堂还给学生”成为诸多教师践行新课改的重要行动目标。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校的有些教师矫枉过正,有的把过多的时间都给学生分组讨论、解题分析,有的让学生随心所欲地谈见解,还会追求提问的数量和时间等等。
这些现象有时会阻碍课堂的有序推进,我们尝试着从把握课堂教学的“动”和“静”关系,来思考,这是本学期我们学校课堂教学工作的一个工作重点。
这是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学校是主题学习和学习力课题实验校,以语文学科为例展开一点谈。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日渐更新,“生本”理念在教师的头脑中初步确立和巩固。
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使得教学呈现出一派蓬勃的新景象:语文课堂更具人文,资源的开掘更趋丰富、教学形式更见多样。
然而,静下心来反思,还是有一些容我们思考的空间,我想从四个方面来思考,因时间原因重点谈前两点:思考一:既突出“人文”,且不忘“语文”;我们的教学模式中提倡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实践和巩固,在课上明晰它的生成,在课后和平时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和沉淀,每课课前三分钟对各类基础语文知识有步骤地进行类别巩固,让学生熟练地内化和呈现。
如何构建生命课堂
如何构建生命课堂构建生命课堂做法一、整体目标贯彻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引领和推进课堂教学由“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转变,把“爱学生、尊重学生、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作为教学改革的主线,构建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生命课堂,从而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全面发展。
通过生命课堂的构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建设性作用。
二、改进原则1、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的统一。
传统的教育教学,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不去关注教师的成长,简单僵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厌学,更让教师厌教。
高效生命课堂的模式改变了以往的课堂模式,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真正实现学学相长,教学相长,教教相长。
学生乐学,教师乐教。
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质就是通过改变教与学的关系,解放和发展课堂生产力,新课堂的教与学的关系遵循以下八项原则,即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以学定教,以学评教;学者也教,教者也学;教为不教,教学相长。
用这样的原则调整我们的课堂结构就会真正确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教与学的关系。
3、课堂教学与教育科研的统一。
新课堂的教育教学实践会生成大量的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我们破解了,教育教学水平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我们提倡问题即课题,把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的梳理和提炼就会形成研究课题,这样就实现了教育与科研的统一。
三、实施措施1、树立生命课堂教学理念。
“生命课堂”是以尊重学生生命为前提,通过师生之间有效的充满生命活力的互动交流活动,充分唤醒生命意识、开发生命潜能,让每名学生都自由而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努力为中小学生一生幸福奠基的全新教育理念。
生命课堂的本质特征有以下三点:一是人文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旅途中充满生命成长的过程。
生命课堂认为,人的潜能是巨大的,教育就是不断开发这种潜能,引导生命主动发展和健康成长,从而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以“泽”为教,“润”生永盛学子
以“泽”为教,“润”生永盛学子发布时间:2022-08-02T07:47:33.349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第468期作者:蒋蕊[导读]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学校发展方向的思考,正是对这一个着眼点的思考,郑州市郑东新区永盛小学经历了从认同到落实再到积淀,形成自觉的文化建设之路,彰显着文以载道、文以化成的力量。
建校以来,学校积极开展文化重构,着手文化,着眼优质,着力发展,以“润泽生命、立身做人”为校训,以“让教育与生命同行”为办学理念,以文化建设为灵魂,以精致管理为基础,以润泽课堂为核心,努力打造规范+特色的学校教育品牌。
蒋蕊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永盛小学450046“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学校发展方向的思考,正是对这一个着眼点的思考,郑州市郑东新区永盛小学经历了从认同到落实再到积淀,形成自觉的文化建设之路,彰显着文以载道、文以化成的力量。
建校以来,学校积极开展文化重构,着手文化,着眼优质,着力发展,以“润泽生命、立身做人”为校训,以“让教育与生命同行”为办学理念,以文化建设为灵魂,以精致管理为基础,以润泽课堂为核心,努力打造规范+特色的学校教育品牌。
一、以爱“润泽”学子:幸福指数+2021年2月21日,郑东新区美好教育再次美好绽放。
郑东新区白沙白坟小学、郑东新区白沙大有庄小学、郑东新区白沙岗李小学、郑东新区高庄小学、郑东新区李湖桥小学五所学校合并成立了郑东新区永盛小学。
永盛小学的启用标志着郑东新区教育向优质均衡、高位均衡前进了一大步。
东强战略为这个区域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发展动力,教育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这个区域的百姓对教育的需求已经从有学上变成了上好学。
怎样在五校合并基础上扬长避短,办出水平和特色,是我不停思索的问题。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人获得幸福感。
于是,我在心中给未来学校绘制了一幅蓝图:将永盛小学打造成一所人性化(学校环境的人性化设计,管理制度,育人模式的人性化)、现代化(教学理念方法现代化、教学环境、设施设备现代化)、品质化(环境及办学品质、育人品质)、生态化(校园环境的生态化、校园文化的生态化建设,特别是开展环境教育课程,学校活动的生态及可持续性发展)的四化校园,造就永盛花园、启智学园、成长乐园、精神家园。
由教学走向教育——核心素养视角下生命教育课程建设
由教学走向教育———核心素养视角下生命教育课程建设文︳王芬杨晚云主持人:黄珺课题研究·思想E-mail:708839599@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生命教育即人的教育,其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生命,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学校是润泽生命的圣地,是师生生命智慧涌动的乐土。
只有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等多方面的作用,让生命教育渗透到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才能让学生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
将核心素养和生命教育落实到学校教育上,意义非凡。
核心素养可以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让“教学”升华为“教育”,激发师生的生命潜质。
探索核心素养视角下生命教育特色的课程建设,不仅挑战我们现有的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同时也拷问着校长和教师的教育素养。
笔者研究的学校位于雨花区雅塘村社区。
从生源看,该校大多数学生是进城务工子弟,家长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很少能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和提升学习能力等方面对孩子有所帮助。
家长依赖学校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条件和教育环境。
近年来,笔者与团队成员以课堂研讨、课程建设、课题研究为突破口进行尝试,努力探讨适合雅塘孩子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特色课程,并希望能够深入挖掘学校特色课程的内涵,实现师生之间思想与思想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努力让课程助力孩子们的生命成长,让课堂成为生命创造的乐园。
一、让多彩的社团课程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为了落实学校全面育人的目标,我们通过问卷、谈话、走访等多种方式对孩子们进行摸底,了解孩子想学的特长或感兴趣的课程与活动。
在全面了解学生的现状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对社团课程的开发进行一系列的研究。
然后针对学校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自由选择,在学校开设各种活动社团,利用每天下午放学后的时间,让孩子们在学校参加生命课程社团活动。
构建洋溢生命活力的课程体系
构建洋溢生命活力的课程体系作者:赵晓天来源:《教育》2016年第42期新课程改革以来,涌现出各种课改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策略:第一个是示范引领。
主要含义是以个别课程或者部分学科的深化改革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示范效应,来带动学校整个教育教学的全面提高。
其局限表现在无法实现课改力度的持久性和课改面向全体的要求。
第二个策略是整体优化,它是面向整个学校的所有课程、所有学科以及整体和系统的优化。
它不不仅仅注重某个班级、某一个项目,而是力求对整个学校的教学改革进行整体建设和优化,形成结构性优势,进而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广东省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松小”),在“让教育从生活开始与生命同行”办学思想指导下,以生命哲学为基础,自开办伊始便确立了走“整体优化”的课改路径。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松小已经将外在“给定的课程”改造为“内生的课程”,建构起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体验型课程“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完成了学校课程再造的深度变革,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量。
学校课程再造的“生命”意蕴人的生命由三个因素构成,即生理(自然属性)、心理(社会属性)和灵性(精神属性)。
生命的自然属性即自然生命,决定着人的生命长度,即寿命的长短;生命的社会属性即社会生命,决定着人的生命宽度,它是以文化为内核和根基;生命的精神属性即精神生命,决定着人的生命高度,它并非纯粹指人在成功的顺境中所能达到的高度,人在失败的逆境中所处的低谷,因为生命的深刻体验和灵性的深层次激发,也构成了富有意义的生命高度的一部分。
生命长度、生命宽度和生命高度统一在一起,共同凝成了“完整的人”。
人的生命只有不断开拓自然生命的长度,构建社会生命的宽度,塑造精神生命的高度,才最终完成了他的人生及其“人之所以为人”的完整过程。
人最初作为自然生命体而存在,他要发展成为社会生命体的人,就必须在自然生命体的基础上,获得文化、智慧、道德和人格等精神方面的发展。
这些发展,不是生理遗传所能实现的,它只能通过“社会遗传”。
《小立课程大作功夫》
《小立课程 大作功夫》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浅谈课程与教学的再造山东省桓台第一中学耿文超此文发表于《人民教育》2015年第4期“小立课程,大作功夫”,这是“以生为本”的课程观。
何为小?教师少教也;何为大?学生多做也。
小大之辩,多少之分,一字之别,万般不同。
一、课程内容再造,实现教材整合,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的教学一个致命的问题在于过度程式化的分析,知识赖以产生、存在及发展的整体性被破坏和拆解了。
教师就知识点讲解知识点的做法,使得学生无法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无法构建思维体系,无法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于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这样一种现象:老师一讲,立刻就会;学生一做,马上出错。
这就是忽略了知识间联系,忽视了学习知识的整体性造成的。
人固然可以一点一滴地学习知识,但一点一滴的知识是缺少整体生命的。
犹如打成碎片的维纳斯不美,而整体的维纳斯才美一样,知识只有成为整体状态的时候,特别是对学生的个体有整体意义的时候,它才会出现其生命力。
本着尊重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原则,我们对部分学科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和再造。
以语文学科为例,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课程内容改革。
一是课程内容的重新整合。
高一年级从一入学就打破了教材固有顺序,有所取舍,结合课外阅读,形成了“主题阅读”模式。
主题阅读以作家和文体为主线,将三年的阅读教学任务进行了整体规划。
新的规划共分为三十个单元,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
例如,“屈原专题”将必修教材中的《离骚》《屈原列传》和课外的《渔父》三篇文体不一,但主题相近的文章进行了对比阅读。
此外,还选取了选修教材中的《报任安书》,比较司马迁和屈原不同的生死观。
最后还有课外助读篇目,如鲍鹏山的《无路可走》、张曼菱的《择生与择死》、杜鸿的《拜谒屈原祠》等。
二是强调认知内容的整体性。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文章,不再将字词教学、文义理解、内容解读、艺术特色、情感体悟等进行单独教学,而是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小组交流和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立体推进,注重学生的自我感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对一类文章的整理领悟。
精品教师用书
36 25 25 32.8 35 29.8 25 35 20 22 20 28 35 25 30 28 33 26 32 32 28 35 30 32 25 32 32 31 32 32 25 29.8 39.8 35 32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教育科学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世界知识 天津教育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世界知识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出版社 吉林大学出版社 吉林大学出版社 吉林大学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36例--小学(1--3)年级卷 给班主任的建议 大夏书系·班级管理实战指南 班主任工作漫谈(2014年修订本) 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 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 带班常见问题与处理 班主任工作方法与技能 班主任工作培训读本 零距离接触:优秀班主任工作案例解读 班主任真情与智慧 给班主任的101条建议 专业化背景下的班主任工作案例解读 班级发展与引导 优秀班主任是怎样炼成的 基于班级目标的班级活动设计与实施 理解与实践——班主任专业化研修实务 大夏书系·中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第二版) 大夏书系·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第二版) 听窦桂梅老师评课 大夏书系·致语文教师--余映潮教育教学智慧40则 课堂改进的30个行动 大夏书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第二版) 怎样让学生爱写作文--特级教师的七把钥匙 大夏书系·课堂教学『心』主张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② 教师教学科研指南 教师成长的40个现场 大夏书系·魅力课堂--高效与有趣的教学 大夏书系·小学语文名师作文课堂实录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 大夏书系·数学教育的智慧与境界 大夏书系·语文是什么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②
用生命活出课堂的样子
用生命活出课堂的样子作者:曾建洪来源:《江西教育B》2024年第06期“教师的使命,在课堂。
教师的生命,也在课堂。
”对此,李政涛教授笃信不疑,他以其特有的教育情怀和生命视角,将课堂与生命相关联。
他既走进课堂,又走出课堂,走进生命深处,将自己对课堂与生命的体悟及实践成果,用各种“金丝”“银丝”汇聚于其最新力作《活在课堂里》,他在传递、分享心中真正的课堂的同时,不忘激励广大教师用生命活出课堂的样子。
有“我”的课堂课堂,属于学生,也属于教师,属于每一个独一无二的“我”、生命在场的“我”。
用生命活出有“我”的课堂的样子,除了要读懂课标、教材,也要读懂学生,更要读懂自己。
从读懂学生开始。
课堂设计、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是读懂学生。
读懂學生,前提在读,既读“见”学生,又读“进”学生,还要读“出”学生(读出学生的兴趣与爱好、特长与缺点,读出学生的已有与未有、挑战与机遇,读出学生的发展与需要)。
李政涛教授认为,最重要的,还在于读出关联(课堂与学生的关联),如读出本堂课与学生、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具体关联。
此外,还要读出学生年龄特点与发展需要的关联、学生与生活的关联、学生的当下与未来的关联等。
找准了这些关联点,才能真正找准育人价值及育人点。
读懂学生,关键是“懂”,懂得爱学生,教师要主动去学习、研究爱。
要读懂学生,教师就要树牢学生立场意识,找准关联点,当好爱学生的学习者、研究者、“总设计师”。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可能性,将学生可能性的开发与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关联起来加以研究,以进一步调整教育教学对策,实现每一个“我”的生命成长。
读懂教师自己。
每一堂课,都是独一无二的,里面有“我”的故事,有“我”的呼吸与心跳,有“我”的课堂之疑与惑,有“我”的成长之痛与喜,有“我”的思想与情怀,也有“我”的理想与追求。
“我”的样子,就是课堂的样子;课堂的样子,也是“我”的样子,读懂了课堂,能更好地读懂教师自己;读懂了教师自己,也能更好地读懂课堂。
生命教育与学校课程建设
匿
圆垂垂圜
匦垂囹
优 秀学科 教研 基 地 的荣 誉称 号 。
三 、生命 教 育的 课堂 教学 改 革 : 1 生命 教 育 的教 学策 略 : .
生 命教 育与 学校课 程建 设
李 颖
( 东北 师大 附中明珠 学校 , 吉林 长春 102 ) 30 2
生命教育是一种尊重生 命存在 ,唤醒主体意识 ,引 导生 命发展 ,追求生命意 义 、体现 教育本真 的全新 教 育 。东北 师 大附 中明珠 学 校 在 倡 导生 命 教 育特 色 的过 程
以 及综 合 素质 的 全面 发展 ,进 而 引 导学 生 追求 生 命 的意 义 ,给 予 学 生 体 现 生 命 价 值 的 能 力 。 因 此 , “ 命 教 生
◆
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 ,侧重学科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
教 学 实 践 中 ,语 文学 科 采取 “ + ”的 课 程 模 式 ,即每 42 周 的 6 时 ,4 时 进 行 国家 必 修 课 教 材 的教 学 ,2 课 课 课 时 是 语 文 学 科 能 力 培 养 。语 文 学 科 能 力 包 括 :书 法 写
育”的内涵被概括为: “ 尊重人的生命存在 ,培育人的 主 体精神 ;反映教 育的丰富 内涵 ,促进生 命的全面发
字 、戏剧表 演 、演讲 口才 、阅读写作能 力 。英语采取 “ + ”的课程模式 。其它 周课 时较少的学 科则采取专 51 题嵌入式的方式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如政 治学
乐学科的重在 感受与表现的教育 、体育学科的科学运
动 、信息 技术 学 科 的主题 探 究式 教学 。正 是 由于 各学 科 特 色鲜 明 ,在 长 春市 优 秀学 科教 研基 地 、优 秀教 研 组评 选 活动 中 ,初 中部 l 个学 科 全部 获 得市 级 优 秀教 研组 、 3 多样化 的课 堂 还体 现在 教 师教 学 的个 性 化上 。学 校
课程育人,让每个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
11特别策划JUJIAO 聚焦2021-05·湖北教育近几年来,黄石市沈家营小学秉持 “生命如花,幸福绽放”的办学理念,关注生命个体,关注生命需求,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将主题教育、节日活动、经典诵读、劳动实践、思品教育等纳入德育课程,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学会感恩、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实现“让每个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的育人目标。
学校立足实际,明确课程育人思路,构建了以传统文化课程、劳动实践课程、社团艺术创新课程相结合的教育体系。
通过实践与探索,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搭建了个性展示平台,提高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传统文化课程浸润生命学校将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等内容融入课程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让师生在学习中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国家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自觉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节日课程,在体验中与传统文化手牵手。
学校的传统节日课程是将课程文化融入传统节日之中。
如中秋节,学校以“迎中秋·诵经典”为课程主题,通过公益讲堂、家长讲堂、主题活动等渠道,用吟诵、朗诵、表演等多种形式将经典诵读推向高潮,孩子们或唱或诵或吟或舞,经典就在他们的举手投足间流动。
老师们的《诗经·周颂·丰年》将几千年前的祈愿再现。
这样的展示,完美传播了经典文化,让经典诵读活动内涵升华。
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学校举行盛大的“穿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上巳节华服日节日课程体验活动”。
学生身着汉服,齐声诵读祭文,场面恢宏,气势浩大。
同学们一边领略多姿多彩的汉服文化,一边感受着文化传承的力量,深深地被汉服文化的魅力所折服,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自信心油然而生。
节气课程,调动感官与传统文化碰撞。
“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进校园,植入课堂,不仅重在认识和了解节气知识,更重在体会节气规律和“节气品质”。
让孩子们在接触农活、节气观察中,体验、实践、互动,给孩子们创造相应的生活方式,让他们与纯美的大自然相处,使其身心自由成长、全面发展。
整合教学内容,打造“生命”课堂
整合教学内容,打造“生命”课堂生命是宝贵的,而生命教育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现代社会,教育的目标已经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情感、思维、体能等方面。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整合生命教育内容,打造“生命”课堂成为了当今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一、生命教育内容的整合生命教育内容包括人的生命的起源、生命的本质、生命价值观、生命的尊重、生命的规律以及生命的未来等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
1. 通过自然科学课程整合生命教育内容。
在学习生物、地理等自然科学课程时,可以通过教授生物的起源、演化过程、生物多样性等内容,引导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也可以通过讲解自然环境的变化、生态平衡等内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地球上的一员,应该尊重和保护生命。
2. 通过语文、文学课程整合生命教育内容。
在语文、文学课程中,可以选取一些有关生命的优秀作品,如《人生》、《生命的力量》等,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感受生命的伟大、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重和热爱。
3. 通过思想品德课程整合生命教育内容。
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可以通过讨论生命的意义、生死的观念等内容,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态度和观念进行反思和塑造。
二、打造“生命”课堂的实践要打造“生命”课堂,需要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等方面进行实践。
1. 课程设置方面。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专门设计一些生命教育的单元或者课程,如“生命的奥秘”、“生命的力量”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2. 教学方法方面。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实验、讨论、游戏、故事等,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中学习生命教育内容,从而培养他们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
3. 师生互动方面。
在师生互动上,教师要做好榜样,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让学生从教师的言行中感受到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
也要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们在交流中对生命有更多的思考和认识。
整合教学内容,打造“生命”课堂
整合教学内容,打造“生命”课堂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于教学内容的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带有高度分化和碎片化的特点,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无法满足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
教师们应该倡导整合教学内容,打造“生命”课堂,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一、整合传统学科传统教学往往在教学内容上局限于某一学科,忽视了其他学科的融合。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起来,创设跨学科的学习环境。
在生物课堂中引入化学、物理等学科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生命的本质和规律。
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二、整合现实问题传统教学内容通常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学生往往对学校中的知识难以产生兴趣。
教师可以将现实问题纳入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生物课堂中讨论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探讨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
通过整合现实问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整合科技教育科技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来整合教学内容。
通过使用多媒体、互联网等工具,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和直观地呈现给学生。
在生物课堂中使用虚拟实验室,让学生模拟真实的实验操作,提升他们的实验技能。
通过整合科技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四、整合社会实践教学内容的整合不仅限于课堂内部,还需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社会调查,使他们能够亲身体验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在生物课堂中组织学生参观植物园、动物园等相关场所,让他们直观地感受生物多样性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整合社会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整合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起来,引入现实问题、科技教育和社会实践,打造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生命”课堂。
浅谈生本教育与课程再造在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中的实施
浅谈生本教育与课程再造在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中的实施作者:杨琼来源:《师道·教研》2018年第07期“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的教育,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生命潜能和发展本能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
课程设置解决了用什么方式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我们的课程设置需要符合人的生命需求和成长的规律,必须实施课程再造与教学重构。
课程再造的原则是回归生本教育,它要走的是一条以发展素养来提高学习质量的道路,也是通过发展素养出成绩的道路。
课程再造的关键不在于教材,而在于所教内容与程序契合学生的成长规律,甚至实现无缝对接。
因此,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在于课堂教学改革,下面就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浅谈一下生本教育与课程再造的具体实施。
一、精心设置课前小研究,找到一堂课最根本的地方,是课程再造的前提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数学课,关键是做好课前小研究。
在每节课之前老师都要给学生布置课前小研究,学生必须在课前按教师的要求,根据第二天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通过网络、书本、家长等去了解大量的有关知识和信息,整理资料、自觉预习并记录预习成果。
否则在课堂上将无法进行合作交流与展示。
因此,教师要提前策划好课前小研究的内容,引导学生先学。
只有课前让学生做好前置性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在课堂上才能思维清晰、合作默契、积极发言、自信表达,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有精彩的表现,课前小研究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旨在引发每个学生思维,释放每个学生的潜能。
教师要找到一堂课一章书的最根本的地方,把整个数学课堂交还给学生,成为他们猜想、探索、创造的课堂。
如我们在集备四年级上册《垂直与平行》一课时,认为课前小研究应该抓住的根本是:认识同一平面内直线之间的关系,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
所以课前让每个学生先随意画了几组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然后课前小研究中选取了八组很有代表性的两条直线,让学生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标准。
课程滋养生命
课程滋养生命作者: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年第22期用什么改变学校?毫无疑问是课程,只有课程改变,学校才可以改变。
学校通过全体教师一起研讨,明确培养目标,做好育人模式的顶层设计。
课程构建需要找到主线:解决学习者与自身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认识自己、认识自然、认识社会。
围绕“认识自己、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三大主线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重构,将九年分成三段。
第一段是一二年级,此阶段学生具有整体感知世界的特点,我们弱化学科界限,进行主题化课程设计,使课程与生活、游戏、学习紧密勾连。
在这样的课程中,教师们重新发现了课程的价值:好课程一定是保护学生的天性,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
第二段是三至五年级,我们仍然延续主题课程,但是课程结构变成了“分科+跨科”。
周一至周四是分科教学,周五围绕项目学习开展跨科教学。
无论语文、数学、科学、艺术,都围绕一个教学主题重构单元教学,并广泛搜集与主题相关的学习资源。
周五,学生围绕一个个项目开展跨科学习。
所有主题课程都是这样完成的,每个主题实施都有详细的课程图谱。
这样的跨科主题课程体现了四大特质:主题化、生活化、游戏化和实践性。
第三段是六至九年级,我们借助九年一贯的学制优势,全面对接总校课程,探索课程分层分类、可选择,学生根据自身学习能力、爱好特长,一人生成一张课表,学校为每个学生配备导师。
一门课程要传递给学生哪些理念,确定什么样的学习目标,通过什么样的任务设计和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教师对这些心中有数,才能在课程实施中有所体现。
除了学业课程外,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德育实践课程。
围绕培养目标,在一至九年级进行分梯度、分层次的课程目标载体和评价设计。
德育课程与学业课程不是两条平行线,通过组织架构变革把两者合成一个整体,系统思考这两件事怎样成为一件事,让德育课程和学业课程真正实现联动,形成一个立体的育人环境。
这样的课程给了学生一个完整的校园生活,让学习真正发生。
整合教学内容,打造“生命”课堂
整合教学内容,打造“生命”课堂“生命”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最基本的存在。
在教育中,如何打造一堂生动有趣的“生命”课堂,让学生们感受到生命的奇妙和珍贵呢?笔者认为,整合教学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以下是一些整合教学内容的方法和建议。
我们可以将科学、语文、社会三个学科进行整合。
通过生物学的科学知识,学生们可以了解生命的起源、结构、功能和变异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语文课堂,学生们可以学习有关生命的诗歌、散文,以及科普文章,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通过社会学科,学生们可以了解生命与环境、生命伦理等方面的关系。
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仅在科学上了解生命,同时也在不同的学科中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我们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生命是一个活动的过程,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感受到的。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们参与志愿活动,例如参加环保活动、动物保护活动等,让他们亲身经历生命关爱的过程。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可以深入感受到生命的伟大和珍贵。
我们还可以结合新技术,打造互动性强的“生命”课堂。
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我们可以引入生命科学的动画、视频,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理解生命的各个方面。
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讨论和交流,让学生们能够自由提问、互相分享,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我们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来增强学生们对“生命”课堂的认同感。
可以组织学生们参加生物科普知识竞赛,开展生物摄影比赛等,鼓励学生们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实践。
学校可以在校园中设立生物科普角落,展示生物实验成果和生物艺术品,营造出浓厚的生命氛围。
整合教学内容是打造“生命”课堂的关键环节。
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结合理论与实践,运用新技术,以及开展课外活动,我们可以让学生们全面地了解和感受到生命的奇妙和珍贵。
相信通过这样的课堂,学生们会对生命充满热爱和敬畏,更加珍惜和关爱生命。
课程改革呼唤生命教育
[转载]课程改革呼唤生命教育(2014-05-20 16:08:33)转载▼原文地址:课程改革呼唤生命教育作者:付宁堂--名师书系作者:乐瑰琦对中小学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有效载体。
长期以来,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只重视对青少年的应试教育、成才教育,而忽视生命教育,青少年的情感、心灵和个性被忽视,很难体验到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教育已经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口号,“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生命本体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育的主体是人而非知识。
生命是至高无尚的。
应该使现有的生存工具教育转向生命的本体教育。
把教育和生命发展结合起来,这才是素质教育的精髓所在。
因为精神境界的提升,必然带来素质的核心性变化。
我们的教育要让每一个青少年懂得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它是人生最宝贵的。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总要去承受属于自己的阳光和风雨,要从小教育培养学生必要的危机意识、避险能力,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关爱社会、他人与自然,这是生命教育的核心。
通过生命教育让青少年懂得珍惜生命,正确对待危机,勇敢地面对现实,增强抗挫折承受力,使青少年学会掌握自我心理调整、自我控制的方法,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做出危害他人、危害社会以及危害自身的行为。
近年来关于青少年对他人生命的暴力及自我伤害或自杀的事件的报道频见报端,一个人如果轻视自己生命,就必然伴随着对他人生命的轻视;对自己的身体缺乏尊重和珍惜,就必然漠视他人的痛苦;不会体会他人的疾苦,所表现出来的自然就是冷血。
关注青少年的生命,教育我们的学生尊重自己和他人,这是生命教育的基础,也是我们目前教育最迫在眉睫的大事,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生命受之父母、成于社会,凝聚众多情感,寄寓无限希冀。
生命教育是漫漫人生路上的必修课。
我们呼吁重视生命教育,就是希望弥补现行教育制度中偏重理性教育,却忽略人文教育之不足。
生命教育的目标在就于教育学生认识生命,引导学生欣赏生命,期许学生尊重生命,鼓励学生爱惜生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课程再造:教育与生命同行
作者:刘建平
来源:《中国教师》2016年第04期
我们秉持这样的观点:学校才是课程生长的地方。
我们追求这样的理想:让课程更适应学生的发展,更焕发教师的个性。
将外在“给定的课程”改造为“内生的课程”,这是学校的文化使命。
使课程从国家一统走向学校为本,可以说是课程设计的“一度回归”。
在此基础上,去除学校功利色彩,使课程走向学生为本,则可以说是课程设计的“二度回归”。
2006—2011年,正值东莞新课改蓬勃发展时期,在东莞市政府和东莞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进行了历时五年的课程整合及课程校本化探索实践;力求将外在“给定的课程”改造为“内生的课程”,使课程从国家一统走向以学生为本。
目前,从基础型课程到拓展型课程、体验型课程,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洋溢着生命活力的“三位一体”课程体系,文丹枫博士等专家学者称之为“全人课程”,现概述如下。
一、学校课程再造的“生命”意蕴
人的生命由三个因素构成,即生理(自然属性)、心理(社会属性)和灵性(精神属性)。
生命的自然属性也即自然生命,决定着人的生命长度,即寿命的长短;生命的社会属性也即社会生命,决定着人的生命宽度,它是以文化为内核和根基,从零开始不断拓展的;生命的精神属性也即精神生命,决定着人的生命高度,它并非纯粹指人在顺境中所能达到的高度,人在逆境中所处的低谷,因为生命的深刻体验和灵性的深层次激发,也构成了富有意义的生命高度的一部分。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这种特性源于人的生命的独特性。
人最初作为自然生命体而存在,他要发展成为社会生命体的人,就必须在自然生命体的基础上,获得文化、智慧、道德和人格等精神方面的发展。
这些发展,不是生理遗传所能实现的,它只能通过社会遗传来实现。
教育是实现社会遗传的有效途径。
教育促进了人的精神成长和社会性的发展,使人由自然的、潜在的社会人转变为现实的社会人。
所以,无论是未特定化的自然生命,还是超自然的精神生命、社会生命,其发展都离不开教育。
这就决定了教育是生命发展的需要,培养完整的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学校的课程结构决定着学生的素质结构。
因此,我们所进行的学校课程再造,期望使课程设计从国家一统走向以学生为本,就要着眼于培养完整的人,让教育点燃“我之为我”的生命亮度。
二、基于“生命”发展的课程体系重建
1.课程理想
完整的人并非与生俱来的,教育的过程就是成全生命的自我展示、自我生存、自我超越的过程。
基于生命发展,我们确立了自己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
“全人课程”理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少数“精英”的发展;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知识或能力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是使所有学生模式化发展;注重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某一阶段的发展;注重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个人的发展。
“全人课程”目标:塑造精神生命、开琢自然生命、构建社会生命,培养完整的人。
2.建设方略
(1)以整合重建课程结构,聚焦生命成长。
其一是将综合实践活动、地方及校本课程整合为拓展型课程,再划分为一手硬笔好字、一些文雅气质、一种探究习惯、一门兴趣爱好、一项健身技能,指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其二是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及班队活动整合为体验型课程,再划分为品德主题活动及校园节文化,其中的品德主题活动,一至六年级分别是我与己、我与家、我与人、我与国、我与地、我与天六大主题,指向“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如何去”。
(2)以联动重建课程教学,提升生命价值。
其一是课堂教学策略:基础型课程情知互动、拓展型课程技趣互促、体验型课程道行互通。
其二是课程实施策略:从“我”做起,整体联动。
如一手硬笔好字课程的“我”,就方法而言是“描红”、就过程而言是“姿势”、就内容而言是“作业”、就对象而言是“教师”、就学科而言是“语文”、就目的而言是“写字”。
整合: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
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
联动:是指若干个相关联的事物,一个运动或变化时,其他的也跟着运动或变化。
联动即“联合行动”之意。
3.“三位一体”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及体验型课程等三类课程构成“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如右图)。
基础型课程追求情知互动,主要关注塑造精神生命;拓展型课程追求技趣互促,主要关注开琢自然生命;体验型课程追求道行互通,主要关注构建社会生命。
说明:一手硬笔好字为15分钟短课,一门兴趣爱好为50分钟长课;校园节文化为每学期一个节,体育节、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依次进行,5月、11月的最后一周为展示周,两年一循环。
三、指向“生命”发展的课程教学探索
1.基础型课程的情知互动与塑造精神生命
情知互动即师生互动、情知交融。
具体指基础型课程教学过程中人与人的互动和情与知的互动。
人与人的互动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个人与群体的互动。
情与知的互动包括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情与知的互动、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情与知的互动。
情知互动有四项教学策略。
一是教学目标多元化,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二是教学内容生活化,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三是教学过程活动化,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四是教学关系民主化,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
我们提出基础型课程要情知互动、和谐共生,强调情与知互为手段、互为目的,旨在改变过于注重知识量的现状。
我们期望淡化3R即读(reading)、写(writing)、算(arithmetic),强化4C,即批判性思考与问题解决(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有效沟通(effective communication)、团队共创(collaboration and building)、创造与创新(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2.拓展型课程的技趣互促与开琢自然生命
技趣互促即以趣引技、以技育趣。
具体指拓展型课程教学中通过技能与兴趣的相互影响和促进,达到技趣共进的效果。
技趣互促有三重教学境界:
第一阶段兴趣先导,兴趣是媒介,是平台;第二阶段技能驱动,技能是保障,是动力;第三阶段技趣共进,技养趣、趣养技。
我们提出拓展型课程要技趣互促、相得益彰,重视学生生命潜能,淡化学校功利色彩。
我们反对为特色而特色,期望让学生拥有一手硬笔好字、一些文雅气质,一种探究习惯、一门兴趣爱好、一项健身技能、从而使学生生活更有品位、生命更有价值!
3.体验型课程的道行互通与构建社会生命
道行互通即知行合一、表里一揆。
具体指体验型课程教学中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还包括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只有把“道”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道行互通有三个教学定位:
内容注重项目意识,举一反三;过程注重合作意识,同伴互助;评价注重生活意识,行胜于言。
我们提出体验型课程要道行互通、止于至善,旨在让教育“接地气”,改变“高大上”的现状。
我们期望让学生体验感悟生活角色、权利义务、社会关系,并在生活中践行孝顺、慈爱、善良,友爱、尽力、倾心;服务、友善、融洽。
四、学校课程再造的成效
郭元祥教授曾说:课程改革十多年来,我考察过数百所中小学,像松山湖中心小学这样基于课程的“跑道”,建设学校文化、建构意义课程、创新课程制度、深化学校变革的学校真的太少了。
由此可见,历时五年的课程整合及课程校本化探索实践,值得我们深入总结、深刻反思,持续推进。
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2009年建校,之前是2006年开办的东莞松山湖学校小学部,可谓是一所“乳臭未干”的学校。
学校目前有口皆碑、一位难求,被称为在课程的“跑道”上起飞的学校。
概括地说,学校课程再造促进了学校高起点开局、学生全方位发展、教师多方面提升。
学校的发展,如《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广东教育》《东莞日报》等纷纷进行专题报道;学生的发展,如毕业生进入初中后,在学生会、艺术节、中考等方面都处于绝对领先水平;教师的发展,如语文、数学、科学、英语、音乐、综合实践等学科以高分同获东莞市先进学科教研组,8位老师被评为东莞市学科带头人,接近全市(400多所小学)总评人数十分之一。
其实,最令人欣慰的,是学校、学生、教师生动活泼的成长状态。
责任编辑:赵彩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