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统整视野下小学品德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合集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措施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措施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措施问题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以下是几个主要问题:1. 课程内容和形式单一:当前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很多学校只注重传授法规和条文,而缺乏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培养。

同时,教学形式也比较传统,缺乏互动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法。

课程内容和形式单一:当前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很多学校只注重传授法规和条文,而缺乏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培养。

同时,教学形式也比较传统,缺乏互动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法。

2. 教师素质不足:一些小学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有限,无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的能力。

教师素质不足:一些小学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有限,无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的能力。

3. 评估方式不合理:当前的评估方式主要以考试和填鸭式的记忆为主,缺乏对学生思辨、判断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评估方式不合理:当前的评估方式主要以考试和填鸭式的记忆为主,缺乏对学生思辨、判断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改进措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 多样化教学内容和形式:将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更多地融入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研究、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研究效果。

多样化教学内容和形式:将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更多地融入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研究、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2. 加强教师培训:给予小学教师相关领域的专业培训,提升他们在道德与法治教育方面的知识素质和教学能力。

提供教学资源和教材的支持,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研究和思考。

加强教师培训:给予小学教师相关领域的专业培训,提升他们在道德与法治教育方面的知识素质和教学能力。

提供教学资源和教材的支持,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评价实践与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评价实践与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评价实践与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评价实践与研究的重要性逐渐凸显,由于《道德与法治》是小学必修的一门课程,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法制观念起着重要的教育作用。

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普遍陈旧、学生参与度不高等。

有必要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以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评价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通过对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学习效果、课程设置合理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可以全面了解当前教学现状,并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参考和依据。

本研究将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进行实践与研究,分析其现状、探讨评价方法、总结实践成果、提出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提出建议,以期为未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通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评价实践与研究的探讨,深入分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寻求解决途径和方法,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对研究成果的总结和评价,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在实践过程中,旨在探索出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程效果,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研究,还希望能够准确把握小学生道德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2. 正文2.1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现状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教育体制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目前,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道德修养、法治知识、公民道德等方面。

这些内容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学校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该课程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小学德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小学德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小学德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引言德育教育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德育教育不仅关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更关系到他们未来的成长与发展。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如何有效实施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小学德育教育的意义德育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发展尚未成熟,他们对事物的判断往往依赖于老师和家长的引导。

因此,德育教育在这个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德育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还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思想品德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行为规范教育:教育学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礼貌待人、诚实守信、勤奋学习等。

3.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培养他们的情感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4.社会实践教育: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施策略1. 课堂教学与德育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各科教学中。

例如,在语文课上,通过学习优秀的古诗文,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好,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在科学课上,通过讨论环保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 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德育讲座、文艺演出等多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德育意识。

例如,学校组织“爱心募捐”活动,让学生们通过实际行动关心社会弱势群体,从中体会到奉献的快乐和责任的重大。

3. 家校合作,共同育人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教育同样重要。

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家长在家庭中也要注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课程。

现实中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对策来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一、存在的问题1. 教材陈旧目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材多为几十年前的版本,内容陈旧,和现代社会发展脱节。

这种教材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也无法很好地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接受当代的道德观念和情感体验,导致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缺乏兴趣。

2. 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上存在较大差距,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一些教师缺乏对思想品德教学的认识和理解,无法将教材内容有效传递给学生,也不懂得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3. 思想品德教育与实际生活脱节一些思想品德教育停留在纸面上,学校和教师缺乏将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方法。

学生学到的思想品德知识很难在实际生活中得以应用,也难以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态度。

二、对策1. 更新教材更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材,编写现代化、接地气的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当代社会的伦理道德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念。

2.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开展专业培训,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心理健康教育、道德修养课程设计、学生心理辅导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 强化实践教学将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将思想品德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活动、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同时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4. 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学校与家长要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学校可以举办家长培训活动,指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引导和教育孩子的道德行为,提高家长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和参与度。

5. 创新评价方式改变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全面评价。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思想素养的重要课程,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一些常见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和总结,提出对策,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

一、常见问题分析1. 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丰富多样,但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简单的传授知识,缺乏多种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容易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到乏味,影响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参与度低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些学生对课堂上的内容缺乏兴趣,参与度低,表现出思想品德课对他们而言缺乏吸引力,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3. 课程内容单一一些学校的思想品德课程内容安排单一,缺乏针对性和趣味性,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较低。

4. 缺乏实践性教学思想品德课程理论性较强,在教学中缺乏实践性的教学环节,使得学生对学习内容缺乏直观感受,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二、对策分析1. 多样化教学方式针对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可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游戏互动、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针对学生参与度低的问题,可以通过选用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材料,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及讨论。

3. 丰富课程内容针对课程内容单一的问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情况,丰富课程内容,增加趣味性,提高课程的吸引力,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

4. 加强实践教学针对缺乏实践性教学的问题,可以增加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例如进行角色扮演演绎、实地调查研究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巩固所学知识,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效果。

三、解决对策1.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学校要加强对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加课堂趣味性,吸引学生的兴趣。

如何上好德育课的建议和思考

如何上好德育课的建议和思考

如何上好德育课的建议和思考德育课是培养学生道德观念、塑造良好品德的重要课程。

为了更好地发挥德育课的作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上好德育课的建议和思考。

一、确定教学目标在德育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内容与目标相一致。

教学目标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社会背景等因素来制定,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等方面的能力。

二、丰富教学内容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应该丰富多彩,涵盖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等方面,同时结合时事热点、社会现象等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社会。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入一些经典的道德故事、寓言等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创新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互动和实践。

因此,创新教学方法是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的关键。

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课堂互动性。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等手段,丰富教学手段,使德育课更加生动有趣。

四、注重实践体验德育课的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课堂上的理论讲授,更取决于学生的实践体验。

因此,教师应该注重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调查、道德小品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的价值,培养良好的品德习惯。

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五、加强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在德育课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发表见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提高教学效果。

六、完善评价体系为了更好地评估德育课的教学效果,完善评价体系是必要的。

评价方式可以包括考试成绩、平时表现、实践报告等多个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对学生品德行为的长期跟踪和观察,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小学低学段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

小学低学段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

小学低学段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在小学低学段阶段,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的重要途径。

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懂得遵纪守法,自觉遵守社会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如何在小学低学段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一项需要认真思考和不断实践的工作。

一、运用生活化教学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接受能力有限,因此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运用生活中的故事、案例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生活中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的意义和重要性。

可以选取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并引导他们总结出相关的法律和道德观念。

这样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增加学生的兴趣,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强调示范引导小学低学段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模仿期,他们对于周围环境和他人的言行举止有着强烈的模仿欲望。

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自己的示范作用。

教师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传身教,示范正确的行为和观念。

要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逐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行为。

三、注重情感教育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要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表达情感、处理情感。

教师要注重与学生情感上的交流,引导学生自我认识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情感修养和法治观念。

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收获,在行为上有所体验。

这样能够增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认同感和价值观念。

四、开展实践教育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要积极开展实践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道德和法治的价值。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法庭、派出所等相关机构,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力量和社会规范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五、联系学科知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教师要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效的融合,并且注重跨学科的教学。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进措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进措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进措施小学思想品德课作为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课程,一直备受社会和教育界的关注。

在实际的教学中,思想品德课也面临着一些困扰和挑战,限制了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以及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困境1. 教材内容过于抽象: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仍处于初级阶段,他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尚未完全成熟。

目前的思想品德教材内容大多抽象、晦涩,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理解。

2. 教师专业素养不足: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需要教师有很高的专业素养,他们需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

目前有些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偏低,缺乏创新教学方法和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能力。

3. 教学形式单一: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往往以讲授知识点和灌输价值观念为主,缺乏互动和参与性。

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接受教师的知识和观点,缺乏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的机会。

二、改进措施1. 设计生动有趣的教材:针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思想品德教材应设计生动、有趣的内容,如寓教于乐的游戏、故事和动漫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培训和专业素养提升工作,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

鼓励教师参加研讨会、教学观摩和交流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3. 探索多元化教学形式:思想品德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形式应多样化。

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引入情景化教学:思想品德课可以结合实际生活情境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体的生活案例或者社会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培养他们的价值判断和决策能力。

5. 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针对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而非简单地记忆知识点。

评价应多样化,包括观察记录、小组讨论和社会实践等手段,全面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情况。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与实践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与实践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与实践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阶段,愈发受到广泛关注。

而在其中,德育工作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塑造健康人格的重要环节,也是小学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将德育工作摆在小学教育的首位,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德育工作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

一个具备高尚品德的学生,必然能够在学业、人际交往等各方面取得优秀的表现。

其次,德育工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后,德育工作也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在当今社会,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人才是国家和社会迫切需要的。

二、当前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尽管德育工作在小学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学校和教师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德育课程和活动开展不足。

其次,德育内容过于陈旧,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最后,德育工作的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和多样性,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将德育工作摆在小学教育首位的策略1.提高认识,加强重视要将德育工作摆在小学教育的首位,首先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和重视程度。

学校和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

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校园文化等方面,要注重体现德育的重要性,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

2.更新内容,创新形式针对当前德育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的问题,学校和教师应该积极更新德育内容,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使之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

同时,要创新德育形式,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社会实践等,增强德育工作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3.家校合作,共同育人德育工作不仅是学校的事情,也需要家庭的参与和支持。

关于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的若干思考

关于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的若干思考

关于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的若干思考《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教材内容的主要源泉,通过设置综合性的学习主题,统整各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的综合性课程,它很好地体现了教材内容的生活化和综合化。

笔者就如何让品德课程回归生活、体现课程的活动性和彰显其开放性三个方面以提高品德教学实效性谈谈个人的认识。

一、关注学生生活,让课程回归学生生活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这就要求教师在执教的过程中,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形式的设计都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他们的方式研究社会。

因此,在品德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回归儿童,避免从抽象的概念出发、空洞说教、灌输道德规训的德育弊端,让学生知识的获得和道德的习得过程回归生活。

让品德课真正回归学生生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人手:一是教学目标要紧贴儿童的生活。

品德教材只是给执教者提供了教学的话题和素材,其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因时、因地、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在执教的过程中要细读自己的学生,从而确定出课堂的具体教学目标。

如笔者在设计《买东西看什么》一课时,了解到学生们常常喜欢向小摊小贩买小食品,可这些小食品中“三无”产品居多。

如何识别合格产品,对儿童来说就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因此,笔者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识别三无食品、自觉抵制“三无”食品,特别是不能购买“三无”或不合格的食品。

二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形式要紧贴儿童的生活。

不同的学生群体,其现实生活世界也不同。

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即使是同一个教学内容,面对不同的学生,就要有不同的设计。

教师在讲授《品德与社会》J年级下册的《也让我来分点忧》一课时+对城区学校的学生而言,可以针对“小学生穿衣服是否要穿名牌”的问题组织辩论。

而对留守的农村学生,针对他们的生活实际,可以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最担心我们什么?”人手,探讨“可以怎样来为他们分点忧?”,如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与在外打工的父母经常联系,汇报学习生活情况。

新时期我国小学德育课程创新路径

新时期我国小学德育课程创新路径

新时期我国小学德育课程创新路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我国小学德育课程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

当前,新时期我国小学德育课程创新路径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德育课程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针对当前我国小学德育课程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一些创新路径,旨在为推进我国小学德育课程的改革和提升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

一、全面深化素质教育理念新时期我国小学德育课程的创新路径首先需要全面深化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培养,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德育课程方面,应当贯彻素质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品质、文化品质、健康品质等方面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在德育课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升。

二、注重实践性和体验式教学德育课程的创新路径还需要注重实践性和体验式教学。

传统的德育课程往往以灌输知识和道德规范为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参与程度较低。

在新时期,德育课程需要更多地注重实践性和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道德的力量和意义,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道德情感。

通过体验式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道德规范,提高德育课程的实效性和实用性。

三、开展生活实践活动新时期我国小学德育课程创新路径还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活动。

生活实践活动是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明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社会和生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生活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德规范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注重品德故事的传播和阅读德育课程创新路径还需要注重品德故事的传播和阅读。

品德故事是传统的德育教育形式,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情感渗透力,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在新时期的德育课程中,应该注重挖掘和传播优秀的品德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人生道理和道德准则,激发他们的人文情怀和道德情感。

通过品德故事的传播和阅读,可以更好地开发学生的道德智慧和审美情感。

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索

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索

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索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化。

特别是新时代背景下,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了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其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思政课一体化是近年来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旨在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相结合,实现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整合。

在这一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索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可以使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这一探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法制观念、社会责任感等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

通过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索,有助于学生在德育、法治等方面得到全面、系统的培养。

这一探索有助于推动教育公平,在当前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下,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索,有助于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在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索,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推动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1. 思政课一体化的提出及其背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

在这个背景下,思政课一体化的提出应运而生。

思政课一体化是指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学科课程相结合,实现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有机融合,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这一提出源于对当前教育现状的深刻反思,旨在解决传统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脱节、教育资源的浪费等。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探索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探索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探索21世纪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新时期的教育重点。

推行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有利于推进儿童道德与法治教育,全面提升孩子的素质,调节人际关系。

一、探索儿童道德与法治教育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学教育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儿童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也逐渐受到重视,以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并从根本上解决孩子在价值观念上的误区,加强儿童的自觉性修养,提升儿童道德行为和法制意识,为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价值观,打下一个良好的社会道德基础。

二、探索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小学道德法治教育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评价一体化教育,应采取全面、系统、新颖的思路和办法,构建起概念清晰、重点突出、内容丰富的课堂教学环境。

1、认知范畴上,可以采用以情感交流为主线的课堂教学,通过引导学生了解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进行深入的学习和体验,调动学生对它们的兴趣,从而查漏补缺,形成完善的认知。

2、利用网络教育资源,通过视频录像、案例分析和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意义,形成良好的价值观,打下坚实的价值观基础。

3、重视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启发学生从自身出发,加强自觉性修养,并能通过实践活动落实到生活中,更好地理解与运用道德和法治,实现贴近生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

三、总结教学评价一体化理念在开展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要让孩子更好地相互遵守、相互尊重,必须对他们进行系统、有序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技能,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建立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在有效的评价的支持下,更好地引导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实现成功的人格和精神建设。

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探索

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探索

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探索引言小学阶段是孩子个性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品德教育在这个阶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对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也在不断演变和探索。

本文将深入探讨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旨在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有益的参考。

理念 - 以人为本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理念应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发展和道德素养。

教育者应当秉持人本主义的理念,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理解和尊重他们的不同需求和价值观。

1. 关注情感教育品德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

小学生正处于情感发展阶段,通过品德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情感意识、情绪调控和人际交往能力。

教育者可以通过情感疏导、情感交流和情感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正确处理情感问题,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2. 强调价值观培养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另一个重点是价值观培养。

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友爱、诚实、助人等。

通过讲述寓言故事、引导讨论、组织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并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和行为中。

实践 - 融入课堂教学品德教育的实践需要贯穿于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

1. 开展主题班会主题班会是小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在班会中,教育者可以通过讲述经典故事、举办小品德比赛、组织心理剧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难题,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能力。

2. 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品德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

教育者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社区、参与公益活动、帮助弱势群体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培养他们的公民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3. 创设情境化学习情境化学习是品德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

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创设情境化的学习环境。

例如,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面对道德抉择、解决道德难题,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和行为能力。

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析

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析

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析本文将以课程理念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析为出发点,从教学内容、活动主题、实践训练等多种方面,深入分析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认知。

探讨如何通过日常教学加强学生的道德和法治认知力。

一、课程理念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在课程的安排和活动的设计中,应该注重深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强调尊重和宽容,追求和谐和利他。

师长应该以实际行动激励学生,引导他们建立文明思维,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积极参与国家法治文化建设。

1.励学生发现文明的礼仪可以在课堂上增加“文明行为”教学,了解学生对文明礼仪的认识,指导他们掌握相关礼仪。

同时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风尚,引导他们树立文明意识,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能礼貌行事,彰显文明风貌。

2.强学生对秩序的认知秩序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增加“秩序”教学,与学生讨论改进课堂秩序的具体措施,让学生了解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应保持有序,不要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以求实施经济、社会和自然和谐发展。

3.进学生道德文化的建设道德文化是一种共性的文化,也是学生的民族意识的载体。

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他们通过文学、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仁爱等多种方式认识道德文化,以培养学生公德修养,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树立学生的道德观念。

二、法治课堂活动主题1.律小辩论以法律辩论为中心,让学生分组辩论,以探讨法律现象,提高学生对国家公民权利责任,社会礼仪和社会责任感,为建构社会主义共和国提供参考。

2.法律实践训练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模拟情景下学习法律知识,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常识,实践法治意识,对法律文本,规范行为更加熟悉。

三、实践证明实践证明,及时利用一般教学课程,通过多种实践活动,深化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加强学生的文明礼仪与法治意识。

也可以增加课堂学习中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参观字节机构,提高学生对法律的认知程度。

结论总的来说,课程理念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析,需要重视教学内容、活动主题和实践训练等多种方面,注重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认知,通过日常教学加强学生的道德和法治认知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范文(3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范文(3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范文(3篇)【篇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化阶段,通过近几年来的培训、实践、探索、调研,我们对小学品德课在关注学生素质发展和如何实现培养目标方面取得了共识。

但是,在涉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实施步骤、评价方式等课堂教学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的一线教师却不断遇到各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战,矛盾的焦点主要表现为──新课程的理念究竟如何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

根据我们对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的调研,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教学整体上进步显著,成绩突出,但局部问题逐渐显露,特别是大多数的兼职教师,在精力和时间上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怎样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在此,本文就调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了粗略的反思。

一、盲目奉行“拿来主义”,课堂教学生死搬硬套新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现如下: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倡导活动化教学,注重相互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但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种他人田,荒自家园”的现象却屡见不鲜。

在探讨某一个话题时,把很多时间花在唱歌、跳舞、绘画、游戏上,一节课下来,学生兴奋过度,课堂倒是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和体会方面的收获却令人怀疑。

笔者认为,课堂活动不等于课堂活力,学生参与活动的多少并不是活动化教学的精髓,品德与生活课也不应是完全的“唱游”课、“游戏”课、“美术”课、“舞蹈”课。

我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之所以有不同学科的课程设置,就在于学科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门学科有自己的教学任务。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及改进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及改进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及改进近年来,社会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成为世界各国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对于小学生而言,道德与法治教育被视为他们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现实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通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提出一些改进的思路。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在当今社会,小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在目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1.1 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很多学校只是在课堂上简单地介绍一些道德和法治的概念,而缺少具体的实践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

1.2 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往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

教材内容过于抽象和理论,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和应用到实际中去。

1.3 培养方式单一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多以单向讲授为主,缺乏学生参与和思考的机会。

这样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改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思路为了改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优化教学内容针对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际情况,我们应该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

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际问题来学习道德和法治,让他们能够理解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2 引入互动式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我们应该引入互动式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3 树立榜样和引导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要从学生的身边入手,树立正面的榜样和引导。

学校可以邀请社会上的好人好事走进课堂,给学生树立榜样,同时开展一些社区服务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体验和实践道德和法治的重要性。

2.4 与家长和社会的合作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也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参与。

学校应该与家长和社会各界积极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形成教育共同体,共同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

通过深入研究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建立起更紧密、有机的教育模式。

通过全面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可以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更加有效地开展,培养学生优秀品德和法治意识,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体化;理论探索;实践引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法治意识的重要环节。

传统上,教育中的教、学、评三个环节往往被分割开来,导致道德与法治教育难以贯彻到整个教育过程中。

因此,本文将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以期提供一种全面有效的教育模式。

一、“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论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论指的是将教育过程中的教学和评价环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紧密相连、互相支撑的整体系统。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采用“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论可以实现全面有效的教育目标。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启发式教学、案例研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教育的学习环节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角色扮演等方式,让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道德与法治的意义,以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

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价外,还可以采用项目评价、学习档案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成长情况和发展潜力,从而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辅导。

通过“教-学-评”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可以使道德与法治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表现力,促进学生的品德和法治素养的全面发展。

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和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进。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体化的优势(一)提升教学效果“教-学-评”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统整有道整体推进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做法——以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五

统整有道整体推进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做法——以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五

统整有道整体推进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做法——以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发布时间:2023-01-30T06:23:12.90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9月第18期作者:夏活华[导读] “大单元教学设计,实现了课程改革从知识为本,向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更有利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夏活华莆田第十中学 528500内容摘要:“大单元教学设计,实现了课程改革从知识为本,向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更有利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本文根据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内容、构思,阐述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做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单元整体教学华南师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特聘专家、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崔成林讲,“大单元教学设计,实现了课程改革从知识为本,向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更有利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以“我们神圣的国土”和“中华民族一家亲”两个话题开展教学。

围绕主题,根据这两个话题,以知道祖国幅员辽阔,认识祖国壮丽山河,理解地形差异和生活关系,知道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族人民互相尊重、平等交往、和睦相处构成逻辑主线,本单元学习内容架构如下: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大多来自外来务工家庭,很多学生家庭阅读、学习氛围是很薄弱的,以至于学生课外知识面十分局限,对于国家版图,疆域,世界自然遗产,民族习惯、习俗等的知识知之甚少。

由此产生的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的情愫就也是比较肤浅的。

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学情,我确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一是了解我国幅员辽阔,了解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知道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思想感情。

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析

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析

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析近年来,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小学教育对培养孩子的道德和法律意识尤为重要。

无论是从小学的课程思想理念,还是从小学的教育实践出发,都必须引入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建立一个完整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体系,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完善的全方位指导。

一、课程思想理念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作用1、促进孩子健全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塑造。

社会道德观念是一种社会共同拥有的精神和价值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促进孩子理解社会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孩子的道德良知和高尚情操,让孩子真正领悟到“正义正行正能正当美”的社会道德精神。

同时,培养孩子正确认识法律和尊重法律,学会正确遵守法律,树立法治意识,自觉接受法律约束,形成良好的法治思想。

2、构建道德与法治的互补机制。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道德的作用,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培养孩子的遵守礼仪、尊重他人、宽容待人的个性,使孩子能够切身体会“人有恕道,天有道。

”的道德普世价值;同时,要注重让孩子正确认识法律,学会客观地遵守法律,通过法律引导和约束,使孩子掌握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养成爱惜生命、尊重法律、敬畏法律的良好习惯,以此促进道德与法治之间良性互补的机制。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1、推进全面、系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该全面、系统地推进,从道德观念、法治意识以及行为表现等要素中灌输社会道德观念,让孩子树立良好的自身价值观念;同时,要让孩子正确认识法律,让他们知道道德和法治不可分割,学会尊重法律,培养守法习惯,树立健全的法治意识。

2、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把持实践性的教学方法,通过结合实际,让孩子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灌输道德意识,促进孩子正确认识法律,杜绝行为风险;同时,要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动性和实践能力,学会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发展前景在今后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孩子自我认知和价值取向,把”说“和”做“结合起来,以活动为主导,以实践为导向,以“多元主体”为基础,倡导孩子全面发展,使孩子具有“以德服人”及“为了公平正义而行动”的道德精神,具有“切实尊重法律,积极乐于遵守法律”的法治意识,使其融入社会,树立“受教育者社会发展的责任主体”的观念,真正做到“以道德服从法治,以法治服从道德”,形成一种“仁义礼智信”的文化氛围,为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统整视野下小学品德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华琳智
(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江苏苏州215000
) 摘 要:
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参与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统整的实践与探索》以来,渐渐形成了星湾特色“基石课程”。

笔者基于执教苏州大市品德与生活展示课时教研组同仁对于省编新教材《讲文明懂礼貌》的集体研讨、磨课,对所在小学品德教研组课堂教学中的统整策略进行积极反思,力求实现有效统整,对学生成长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课程统整;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992-7711(2016)04-077-1 2
015年,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积极开展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研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统整的实践与探索》,将“课程统整”界定为:学校、教师遵循国家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根据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教学内容作系统设计和整体性实施的一种方式方法。

围绕学校办学目标,通过课程统整可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如今已建构八大板块的“基石课程”
:一、处理好课程统整中的五组关系,注重“三维统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统整的实践与探索》的项目研究旨在通过实施课程统整,引导全校教师实施“学期课程统整”,进一步建立起以学科内三类课程统整为基础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课程统整体系,改革课程实施的传统运行机制,建立新的课程实施运行机制。

在小学品德教研组的具体实践中发现,要注重处理好以下五组关系:统整与课标的关系,深入研究课标,找准定位;统整与教材的关系———深入研究教材,不偏不倚;统整与学生的关系———深入研究学生,适宜为上;统整与教师的关系———深入备好自己,积极钻研;统整与教案的关系———深入备好教案,一课一得。

立足新课标、新教材,处理好以上五组关系之余,小学品德教研组,还注重实施“三维统整”、落实“三个打破”。

尤其在低年级段的品德与生活教学中,“三维统整”即“教材统整、培养目标统整、教与学的方法统整”;“三个打破”:即“打破教材壁垒、打破年级段阻隔、打破单元界限。

”这样的做法能更好地整合学校校本特色,更好地整合德育资源,更好地提升品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学生成长起到积极作用。

二、结合具体课例进行实践与思考
笔者在苏州市小学品德课程校本化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执教了展示课《讲文明懂礼貌》。

教研组对省编新教材的集体研讨、磨课,体现了我们对于统整策略的积极实践与反思。

1.
立足教材,结合社会热点统整。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论语》“不学礼,无以立”。

星湾学校二年级的吴思嘉同学,在
寒假台湾旅行中发现了乘坐电梯“左行右立”的细节,就在苏州承办“第5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前主动给原市委书记石泰峰写信,表达了要将“小举动大文明”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吴思嘉的“文明礼仪小使者”的形象深入人心,掀起了践行“小举动,大文明!”的热潮。

我们面对的低年级儿童,待人接物上会以自我为中心,结合这一现象,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教育,《讲文明懂礼貌》的教学就采用了“快乐谷”、“烦恼谷”对比不同语言表达给人的不同感受,在情境中学习基本礼貌用语;在“入住快乐谷闯三关”中,“我会说”、“我会改”、“我会做”环环紧扣、步步落实来引导学生“说话礼貌”、“行为文明”,做行为举止得体的小公民。

2.
活用教材,与朋辈特色共成长。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榜样的作用的不可忽视的,而且朋辈携手,共赢成长有其独到的价值。

星湾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朋辈特色”、“朋辈心理节”对学生来说早已耳熟能详。

所以在执教展示课时,我播放了苏州电视台为吴思嘉拍摄的视频,请学生找找思思姐姐做得好的地方,和自己对比,找出努力的方向。

作为一个苏州市知名的礼仪使者,吴思嘉不仅语言文明,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更能做到思索文明,主动出击,时时刻刻以苏州小公民的要求来约束自己。

可以用小朋辈辅导
员吴思嘉的榜样示范来倡议同学们践行“小举动,大文明!”,邀请她参与品德课堂,并且成为我们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3.
创设主题活动,让课堂更加灵动。

“微绘本”是省编新教材的一个亮点,在教学《讲文明懂礼貌》时,由微绘本《熊小弟丢了什么》导入,丢失了礼貌的熊小弟遇到了很多烦恼。

之后在导行环节,我们前后呼应,请学生用上“魔法语言、魔法行动”演一演《懂礼貌的熊小弟》,生动有趣的方式,能有助于学生内化于心。

文明有温度,文明更有影响力,所以从课堂延伸到家庭和社会,我们的文明言行用星湾学子手绘的“小举动大文明”明信片来传播正能量,力求将学校、家庭、社会连点成面,导行落到实处。

学习本课后,学生更热爱生活,也会更乐于实践礼貌用语和文明行为。

三、课程统整视野下小学品德教学的展望
课程统整的目的在于“减负增效”,所以,我们接下来的整合研究应符合这一目标,选择可操作性的内容进行统整,而不能为了统整而统整。

研究学生、贯通教材、善用资源,创设贴切、有趣的活动,真真切切地帮助儿童“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成为儿童人格的奠基者,成为他们幸福人生最初的助推者,我们的品德教育才有了真正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4(05).[2
]郭淑慧.统整理念下的小学主题课程构建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5(10).

77—教师教育.2016.04
教学感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