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 6.2《蜡烛会熄灭吗》名师教案 大象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蜡烛会熄灭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大象出版社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蜡烛会熄灭吗》
【教材分析】
本课活动内容是按“火与生活——蜡烛会熄灭吗——探究燃烧之谜”的思路编写的。
教学活动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对燃烧感受体验的基础上设计的,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与探究燃烧的秘密,注意了“游戏”性,引导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发现、探索燃烧的奥秘,培养学生
主动参与科学探究。
【学生分析】
经过三年级的学习,学生对科学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学生喜欢动手实践,对科学探究有着浓厚的兴趣。
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玩过蜡烛,对蜡烛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但对燃烧的秘密还比较模糊。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在活动中要掌握好收与放的教学,既要大胆放手,又要注重引导,恰到好处地让学生发挥探究的主动性。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中,我以引起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安排了富有趣味的游戏活动,为学生创设良好情境氛围,启发学生积极深入思考,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通过动手实验,把学生带入严谨的科学学习之中,亲历探究过程并成为科学秘密的“发现者”。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大小不同的杯子里蜡烛燃烧的测量获取数据,并且记录、整理和分析数据,引导学生发现蜡烛燃烧的时间长短与所在空间的大小关系。
学习初步的量化研究方法。
2、指导学生学习提出问题、做出假设以及通过实验验证假设,最后取得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和分析、综合逻辑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研究的热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探究“蜡烛在容器中燃烧时间长短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和规范地实验操作。
【教具准备】
蜡烛、杯子、火柴、秒表、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话题
1、小游戏(邀请两位同学与老师配合)。
实验过程:
(1)取两支高低一样的蜡烛,同时点燃。
将两支大小一样的杯子(其中一个杯有底,另一个杯没有底)倒扣在蜡烛上,让学生猜测结果会怎样?
(2)由两位同学配合老师演示变魔术过程;
(3)学生观察蜡烛燃烧的细节变化,并验证自己的猜想;
(4)探讨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最终发现蜡烛的燃烧可能与空气有关。
2、认识对比实验。
学生分析实验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了解到在一个实验中,有许多个相同点,只有一个不同条件,这就是对比实验的要求。
(设计意图: 教师以变戏法的形式开头,引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有没有底儿的对比实验,使学生直观地感知了燃烧与空气可能有关,顺利引入了新课。
)
二、猜想——实验,探究新知
(一)判断蜡烛燃烧与垫棋子有什么关系
(实验1)判断在有底的玻璃杯下垫一枚棋子,蜡烛燃烧的情况。
1、先做出猜想并记录在实验表格内;
2、动手操作实验,验证猜想。
(在老师的指引下同学以小组形式分工合作,注意安全,杯子要轻拿轻放,小心烫伤。
)
实验1步骤:
(1)点燃蜡烛;
(2)将有底的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
(3)将玻璃杯一侧用棋子支起;
(4)观察蜡烛燃烧现象并将实验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表上。
3、学生讨论、分析猜想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差异并得出结论。
对比魔术中有底杯下蜡烛燃烧熄灭可能需要空气,为什么支起一枚棋子,空气进去,但是蜡烛仍然熄灭了?
(实验2)判断蜡烛燃烧与垫棋子个数的多少有什么关系。
1、由学生大胆的做出猜想,是否杯子底下的缝隙越大,蜡烛燃烧的时间就越长呢?
2、动手操作实验,验证猜想。
(在老师的指引下同学以小组形式分工合作,注意安全,杯子要轻拿轻放,小心烫伤。
)
实验2步骤:
(1)取三支同样长的蜡烛,有三名同学同时点燃;
(2)由3名同学在3枝蜡烛的旁边分别摆上1枚、2枚、3枚棋子;
(3)将3个玻璃杯同时倒扣在3支蜡烛上,用秒表开始计时;
(4)分别记录3个玻璃杯下蜡烛燃烧的时间,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3、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1)鼓励、表扬学生的探索精神;
(2)以小组形式汇报实验结果及发现;
(3)再次分析、总结、归纳出蜡烛燃烧的现象的确与空气有关。
(杯子下面棋子垫得越多,缝隙就大,流入的空气就多,蜡烛燃烧时间就长。
)
(设计意图: 学生在教师已经演示了一个对比实验的基础上,再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是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
学生经过见证杯口下面垫棋子多少不一样的确导致蜡烛燃烧时间长短的不同,从初步感知蜡烛燃烧可能与空气有关,到明白蜡烛燃烧的确与空气有关,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
(二)判断蜡烛燃烧还与哪些因素有关
1、师生共同探讨、分析蜡烛的燃烧还与什么因素有关?例如蜡烛的长短,玻璃杯的大小、火焰的大小等等,既然大家已经学会设计对比实验了,那么你能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吗?学生以小组形式根据各组的猜想自己亲自设计实验并动手实验。
2、请根据自己的猜想,用实验来验证。
(学生自行设计对比实验的方案,进行实验,用柱形图、实验记录表等形式做好记录。
)每组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实验进行操作,可供选择的实验如下:
(1)判断蜡烛燃烧与蜡烛的长短有什么关系?
(2)判断蜡烛燃烧与玻璃杯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3)判断蜡烛燃烧与火焰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
3、实验成功的小组进行汇报。
(师生共同参与分析实验汇报结果。
)
(1)蜡烛越长燃烧的时间越短,反之蜡烛越矮燃烧的时间越长。
(2)玻璃杯越大里面的空气越多,蜡烛燃烧的时间越长;反之玻璃杯越小则燃烧之间就越短。
(3)火焰越大燃烧时间越短,反之火焰越小燃烧时间越长。
4、教师总结并归纳出结论。
从大家的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蜡烛燃烧需要什么?(空气)如果离开空气,蜡烛还能燃烧吗?(不能)
(三)探讨蜡烛的燃烧和空气中的什么有关系。
1、将课本72页的阅读制作成课件播放。
2、从这个小资料中,我们知道其实是空气中的什么能够支持燃烧?(氧气能支持燃烧。
)(四)魔术再现奇迹
学生通过观察教师实验步骤并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对“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的问题进行猜想并验证。
实验步骤:
(1)取一支蜡烛点燃并固定在玻璃片上;
(2)在玻璃水槽内加入适量的水,并将点燃的蜡烛放入水槽内;
(3)将贴有刻度的量筒倒扣在蜡烛上;
(4)仔细观察蜡烛燃烧的变化以及量筒内水位的变化并得出结论。
师:你观察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生: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中的氧气,而氧气在空气中所占的比例是21%,所以蜡烛将空气中21%的氧气燃尽后就熄灭了。
(设计意图: 本环节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为了节省时间,让学生从猜想、设计方案,到实验一同进行,然后再进行汇报,知识点上使学生更进一步知道了燃烧需要空气中的氧气。
)
三、拓展思维,合作小结
1、请同学们来说说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吧。
(生发言师总结)
2、燃烧需要氧气,除此外燃烧还需要哪些条件,留做课后思考,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
(设计意图: 结尾让学生对自己有所评价,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知到科学并不神密,愿意亲近科学。
)
【板书设计】
蜡烛会熄灭吗
无底杯子——氧气充足——燃烧时间长
棋子多——氧气较充足——燃烧时间长
【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从学生“兴趣”发,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课伊始,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他们熟悉的游戏入手,设计问题,引发思考,并通过充分的情绪调动和情境创设,很好地触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
2、以“玩”为主,在“玩”中“学”,“学”中“做”。
爱玩好动是小孩子的天性,在此,我放手让孩子自己动手,学生在“玩”中发现科学问题,获取科学知识,在“做”中解决问题,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
3、体现学生主体,营造探究空间。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教学中,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投身到探究活动之中,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实验、去发现。
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把握“收”“放”时机,注重指导和引导。
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教师的指导和引导至关重要。
本课教学时,我指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结论”这样一个科学学习的基本步骤,有扶有放,充分把握收放时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让学生亲身经历了完整的探究过程,体验了探究的乐趣。
存在不足:由于本节课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和开放性,而学生动手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因此,在探究实验过程中,个别学生由于好奇,随心所欲,不能按要求进行,学习效果不够明显。
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要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增强实验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