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西汉文学家贾谊为何深受赏识却不被重用呢?
贾谊为何不受重用
作者: 施树民
出版物刊名: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95-98页
主题词: 贾谊;匈奴;重用;悲剧性;诸侯;地主阶级;重要贡献;周勃;西汉初期;脱离实际
摘要: <正> 贾谊二十岁应召进京,不到一年,便由博士升任太中大夫。
由于他出类拔萃,汉文帝还打算提拔他到公卿之位。
正在这青云直上之际,遭到了周勃、灌婴、冯敬等大臣的反对,文帝将他调离京城,改任长沙王太傅。
后来,贾谊虽然还提出了包括逐步削弱诸侯王势力(割地定制)在内的许多很好的意见,但终未被委以重任,竟以32岁的盛年忧郁而死。
贾谊博学锐敏,才气横溢,为巩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统治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早逝,是一个悲剧性结局,让人惋借。
造成这种悲剧性结局的责任。
难得一遇的人才——贾谊,为何得不到刘邦重用?
难得一遇的人才——贾谊,为何得不到刘邦重用?《过秦论》是贾谊能力的象征,但是能力太强了,刘邦都不敢用。
贾谊是西汉非常有名的人才,他也是我国历史上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很多人对这个奇才都十分喜爱。
不得不说,贾谊是很多人一生难得遇到的一个人才,从我们最熟知的《过秦论》中就可以看出,不仅在文采上很好,在思想上也很缜密,一心想着变法图强,但是却又因为仁义实施不到位,而不能留住天下。
公元前200年贾谊出生在洛阳,到了公元前183年,贾谊凭借着文章优秀被郡守吴公收下,让他辅佐治理河南郡。
虽然很多人只是看到他写在纸上的文章,但它绝对不是纸上谈兵,他有着中年男人的治理才能和和国家发展的远见,他把河南郡管理的得心应手。
公元前180年,吕后病死了,刘邦得到了登基的机会,他听说河南郡有个非常能治理国家的小能手,于是马上把他召进宫来,授予博士的职称,主要负责经学传授,和现在我们所说的博士一样,都是学识渊博的人。
虽然说贾谊是治国小能手,不过刘邦是一个贤明的君主,贾谊给的一条建议刘邦并不能接受,那就是列侯救国。
就是让诸侯们回到自己的诸侯国,离开京师,这对中央集权的加重,肯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要站在诸侯的角度想,首先可能是从大城市到小县城的落魄感,在生活水平上肯定会降级。
从另外一点来说,就是离开京师,离开皇帝,没有了权重中心,就没有了升职加薪的机会。
贾谊这样的思想直接断送了很多诸侯的经济与前途,所以必然会遭到很多人的反对。
而且在西汉的那些诸侯国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就连刘邦都害怕和他们抗衡,就算贾谊的这条建议被汉文帝采纳,或者说提拔他的公职,也会遭到众多诸侯的强烈反抗,所以这样的建议不采纳也罢。
而这件事没过多久,周勃、灌婴等大臣就纷纷造谣声势,说贾谊这样的思想只是年少时学了一点皮毛,却想滥用私权,引起诸侯之间的纠纷。
因为有了这一出,汉文帝不得不将他移除宫外,也被贬贾太傅,来到长沙,所以他又有了'贾太傅''贾长沙'的称号。
汉文帝为什么不重用贾谊?
汉文帝为什么不重用贾谊?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贾谊不仅少年才俊,文辞高妙,而且韬略纵横,堪称栋梁之材。
但他至死不能得到重用,后世文人多为此叹息。
不过一般都把责任推到汉文帝身上,认为那是皇帝的失策。
唐诗人李商隐“可怜半生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就是明明白白批评汉文帝了是一个糊涂蛋了。
老实说,这些不过是中国文人的天真的想法。
贾谊是个人才贾谊是个人才,这没错。
读过《新书》,甚至只上过中学的人对贾谊都比较容易有很好的印象。
文采好,学问好——这都没错。
《史记》里就说他十八岁出名,二十岁做朝廷博士,雄辩滔滔,老博士们都不是他的敌手。
大家似乎都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东西,这就是——贾谊所表现和他所获得的所有东西(名声、官位、皇帝的喜爱、治国的见解等)——都是“纸上谈兵”。
这倒不是说他的看法不对,而是说他的看法仅仅只是理论,与现实还有一定的距离。
这倒很像现在的许多学者的论政,只求完美而不管现实操作层面的问题,听起来不错,却一点也不管用。
司马迁的说法,汉文帝其实曾经尝试着提拔贾谊作国家重要领导人——担任公卿之职,但这一提议受到周勃、灌婴等朝廷重臣的极力反对而最终失败。
我相信这事可能发生过,但汉文帝绝对不可能坚持自己的主张。
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汉文帝应该最清楚,他所做出的每一个决策只有在没有阻力或者阻力不大的情况下才可能变成现实的政策,而可行性与有效性是他必须坚持的原则——因为他首先要考虑的是不能失去国家。
但他偏偏继承的是一个处于内忧外患都没有消除的国家:外寇环伺,内乱初定,朝臣恃功而骄,天下疮痍未平,自身威望不高。
这样的形势下,他纵有宏图大志,还不得不学会忍耐、妥协,甚至听之任之。
“牵一发而动全身”他应该比所有人都明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理。
他应该比所有人都明白“前功尽弃”的后果的严重性。
而贾谊最多不过冷眼旁观,看到了问题。
然后就急不可耐,以为他的皇帝老板应该赶紧听他的、按他说的办——这难道不是中国文人的自命不凡的通病?汉文帝当然明白贾谊。
贾谊为何不被汉文帝重用
贾谊为何不被汉文帝重用作者:李耘枞来源:《廉政瞭望》2016年第05期贾谊天生聪慧,才华横溢,18岁被颇有学问的河南郡守召至门下,21岁被汉文帝刘恒召为博士,成为整个汉朝最年轻的一位博士。
贾谊身居官场,却不懂官场规则,依旧书生意气,提出的改革方案“损有余而益不足”,必定要损害王公贵族的利益,自己自然要受到既得利益者的反对。
管仲、子产也搞过改革,没有“待且忍”,仍然得到成功,因为死在支持改革的君主之前。
贾谊却没有这般幸运。
他有远见卓识,非庸庸碌碌的公卿所能项背,可是为人清高,不懂隐忍,自然遭人嫉恨。
那时的刘汉王朝,经过二十多年休养生息,政局已大体稳定,正值太平盛世。
虽然博士只是备皇帝咨询的官员,但贾谊才华出众,鹤立鸡群。
每次讨论,别人都难以应对的,他却有理有据、对答如流。
他针对时弊提出的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等政治、经济主张,总结强者先反的历史教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亲俘匈奴单于而制其命,抓住中行说而笞其背”,不仅在刘恒一朝发挥作用,而且在以后各朝都起作用。
汉景帝时晁错的“削藩策”,是其主张的继续;吴楚七国之乱,证明其研判诸侯王的先见之明;汉武帝刘彻颁行“推恩令”,禁止私人铸钱,远征匈奴,都是其主张的贯彻。
可是,如此才俊,最后为何落得了一个悲剧性的下场?春风得意马失前蹄贾谊的才干和主张,深得刘恒的信任和赏识,一年之内就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
然而,官场有其不可忽视的自然法则,任何蔑视它的官场生物都难以善终。
就在贾谊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却遇到两股强大力量的猛烈阻击,贾谊并没有处理好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
首先是以周勃、灌婴为首的朝中重臣。
他们本来就觉得贾谊嘴上无毛,让他当个只发议论而无实权的闲职倒也无妨,可要手握重权、平起平坐就不能忍受了。
于是,他们众口一词:“贾谊这个洛阳小儿,学识浅薄,一心想擅权自专,要把国家的许多大事搞乱!”而佞臣邓通则是贾谊面前的另一座大山。
邓通不学无术,得宠于刘恒完全是一个极其荒唐的偶然原因。
历史趣谈:西汉贾谊空怀远见卓识却始终不受帝王重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西汉贾谊空怀远见卓识却始终不受帝王重用
导语:在汉文帝统治期间,贾谊因为年少有为在恩师吴公的推荐下被汉文帝破格提拔,成为西汉时期最为年轻的博士,他在政局稳定时期提出了改革建议,...
在汉文帝统治期间,贾谊因为年少有为在恩师吴公的推荐下被汉文帝破格提拔,成为西汉时期最为年轻的博士,他在政局稳定时期提出了改革建议,让汉文帝对贾谊赞赏有加,他的《论积贮疏》也被汉文帝采纳,可是在他最为得意的时候,却遭受到许多老臣的阻拦,被诬陷最后失去了汉文帝的宠信,被贬到长沙做了长沙王太傅。
这时候的贾谊无疑是困苦郁闷的,他觉得自己和屈原一样,空有满腹学识却始终怀才不遇,在湘江边作《吊屈原赋》以表达自己对屈原的思念缅怀和抒发对自身郁郁不得志的怨愤、苦闷之情。
后来在听说长沙气候异常,潮湿闷热,他又举得自己肯定不能活下去,悲伤的心情更加浓烈了。
直到汉文帝七年,贾谊终于被汉文帝想起召回,可是那时候朝廷上已经和从前不同,虽然原来压制自己的大臣如今都已经不在,可是汉文帝依旧没有重用他,而只是让他做了梁怀王的太傅。
梁怀王刘揖是汉文帝最喜爱的小儿子,让贾谊去当他的太傅,其实也可以说的上是另一种的重视信任。
可是贾谊关心的却是国家如今的政治形势,他用自己敏锐的政治触觉察觉到国家政治上的危机,,于是他回长安后献上所作《治安策》,书中将他居安思危的思想做出论调,但是汉文帝并没有重视采纳。
在汉文帝十一年,因为梁怀王坠马贾谊自责不已,又因为自己的建议并不得汉文帝重视,在公元168年贾谊抑郁而亡。
贾谊的早期教育思想
生活常识分享。
谈谈对贾谊悲剧原因的认识和思考
谈谈对贾谊悲剧原因的认识和思考贾谊,南阳人,公元前108年出生,百官及武将,先后担任过“大行台郎中令”、“大司马太仆令”、“辅弼太子”等职位,而他最为出名的当属其在汉武帝朝间“批判新学运动”期间的言论和文献,如《新书》、《世说新语》等。
然而,贾谊的一生却并不如人意,因为他的人生过程与悲剧的轮廓颇为相似,本篇文章从贾谊的人生故事入手,着重探讨其悲剧的原因。
一、社会历史背景贾谊生于汉武帝时期,属于一个共和国时期的官僚。
在此背景下,社会存在着各种因素,如官场的斗争、贪污腐败等,使得官员们陷入了污辱、丑闻和争斗。
贾谊曾经在官场上领到一份Laozi《道德经》的抄本,但却不敢公开宣扬。
这给了他对社会的不满和对人性的认识,然而他又不能有任何反抗或认同的态度,这样贾谊的思想和精神状态就受到了质疑。
二、个人性格贾谊是一个期望过度的人,常常在事业和个人生活中心神不安,在职场上,他常常希望得到主管的信任,却过度关注这些权利,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在生活中,他也有一定的依附心理,希望得到亲密的关系和支持,但他又很容易犯嫌疑之罪——过于执着。
此外,贾谊的心胸和人缘很坏。
他总是过于直率和自我,讽刺性太强,在不同的情境下都会导致严重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后果。
三、家庭因素贾谊的家庭背景不好,其父曾经是一个小商人,对于贾谊的成才一直没有什么信心。
长期以来,没有人像养育路上那样给予他支持和鼓励。
这样的人一旦面对挫折,感到孤独和失落的时候,会看到一片黑色的天空,由于没有获得良好的家庭支持,贾谊的人生格局变得跨越分野,令他难以平衡和掌控。
四、知识不足贾谊虽然有丰富的教育背景,但他对社会历史背景缺乏足够的了解。
他越来越不理解世界上的一些问题,无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并将这些情况诠释为一种叫做“真理”的抽象理论。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很难看到生活中最基本的真理,因为它们是微妙和复杂的。
总之,贾谊人生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社会历史背景、个人性格、家庭因素以及知识不足。
谈谈对贾谊悲剧原因的认识和思考
谈谈对贾谊悲剧原因的认识和思考贾谊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的一生经历了风起云涌的战国时代和秦汉之际的变化,为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他也因为自己执拗的性格和身份的尴尬境遇而遭受了悲惨的命运,最终走向悲剧的结局。
本文将从贾谊的性格特点、历史背景和时代局势等角度探讨其悲剧原因,并谈谈如何对此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
首先,贾谊的性格特点是导致他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对理想的追求,同时又具备骄傲自大、刚愎自用的性格。
这种性格倾向使得他对现实的缺陷和不足抱有强烈的不满和批评,但却不愿意妥协、妥协,又缺乏耐心等待时机和施展手段,因此在政治斗争中屡屡遭遇挫折。
在忧国忧民、建言献策的过程中,他又因为直言不讳、口无遮拦,而遭受到危害和打压。
这使得他在职业生涯中屡屡错失升迁的机会,也导致其内心的困惑和痛苦,最终演变成一场悲剧。
其次,贾谊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局势也是导致他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贾谊生活的时代是战国末期和秦汉之际,这是一个泥沙俱下、乱象丛生的时代,政治、经济和社会都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当时分裂割据、爱憎分明、权力攸关的政治局面极为复杂,相互间的博弈和互相制约层出不穷。
这种局面下,贾谊身份低微,面对强大的权贵阶层和周围朋友的窝里斗,随时可能陷入被打压或消失的风险中。
这种时代和环境的压力迫使他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如何在虚伪和暴力的社会中寻求真理和价值的追求,却也使得他心灵深处懊恼不已、百思不得其解。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贾谊悲剧的原因,如何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呢?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贾谊的悲剧是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贾谊的悲剧并非单纯地是个人的故事,而是那个时代和社会的缩影,是现实和精神的冲突和交锋的产物。
其次,我们需要着眼于历史和现实,从批判的角度审视人性和权力的问题。
贾谊之所以悲剧,是因为他面对的是一个制度和分配不公的社会,这种社会的基本缺陷导致了人性的扭曲和变异。
贾谊被贬的原因介绍
贾谊被贬的原因介绍贾谊被贬的原因介绍古今学界普遍认为,贾谊被贬的原因是他才高遭嫉,为庸臣所排挤。
事实上,贾谊被贬的主要原因在于:思想的不成熟使他提出的“积极多为”的政治主张,与当时君民俱欲“清静无为”的客观形势相违背,因此,其言论不为执政者所接受而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此外,文章还论述了后人对贾谊被贬原因的误解是如何形成的。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贾谊被贬的原因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认为,贾谊被贬的原因是他才高遭嫉,为权贵所排挤。
西汉的刘向就持这一观点,《汉书·贾谊传》记载:“刘向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
使时见用,功化必盛。
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
’”刘向认为,贾谊之才堪比伊、管,但不幸为庸臣所害,故刘向对此深感惋惜。
东汉时,也有人得出这样的结论,据《后汉书·崔驷列传》记载,崔驷上书朝廷说:“其达者或矜名妒能,耻策非己,舞笔奋辞,以破其义,寡不胜众,遂见摈弃,……斯贾生之所以排于绛、灌,屈子之所以摅其幽愤者也。
”崔寔认为,周勃、灌婴因为嫉贤妒能,故而极力排斥贾谊。
李白也持这一观点,他说:“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白居易也认为:“汉文疑贾生,谪置湘之阴。
”现、当代的学者们更是如此,任继愈先生在谈到贾谊时说:“他终于被那帮元老旧臣排挤出去,以致悒郁而死。
”金春峰先生也说:“贾谊青年奋发,锐意改革,……由是受大臣周勃等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
”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认为贾谊“表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文帝的赏识。
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可见,贾谊才高遭嫉,为权贵所排挤而被贬,几成定论。
而我们认为,把贾谊被贬的原因简单地归之为才高遭嫉,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那么,他被贬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白居易也曾提出过这样的疑问,他说:楚怀邪乱灵均直,放弃合宜何恻恻。
汉文明圣贾生贤,谪向长沙堪叹息。
白居易认为,楚怀王昏庸无道,故屈原被逐还可以理解,可是汉文帝是一代明君,贾谊却也同样落得被贬的下场,这实在令人难以理解。
贾谊为何不被重用
刘恒 “ 以礼 义廉耻对待 大 臣” 在水 深的官场 . 对 曾经的政 敌如
此“ 网开 一 面 ” , 说 贾谊 正 义 也 可 , 可 爱也 可 , 幼稚也可 . 汉文 帝七年 ( 公 元前 1 7 3 年) , 刘恒 想 念 贾谊 . 把 他 召 回 京
管仲 、 子产也搞过 改革 , 能够得到成 功 , 是 因为得到君 主支 持 贾谊却 没有这般 幸运 、他 有远 见卓 识 , 非庸 庸碌碌 的公 卿 所能项背, 可是 为人清 高, 不懂 隐忍, 自然遭 人嫉I 『 艮。
贾谊的才干和主张 . 深 得 刘 恒 的 信 任 和 赏识 , 一 年之 内就 被 破 格 提 拔 为 太 中 大 夫 然 而 , 官 场 有 其 不 可 忽视 的 自然 法 则 , 任
何 蔑视 它 的人 都 难 以善 终
苏轼后 来评价 贾谊 , 说 他如 果能放下 身段跟周勃 、 灌婴等大
一
筹长 治 久安 之 策 周 勃被 诬 告 谋 反 , 在 廷 尉 府 受尽 凌 辱 , 贾谊 打 抱 不平 , 劝 谏
位 博 士
贾谊 身居 官场 , 却 不懂官场规 则 , 依 旧书生意 气, 提 出的改 革方案“ 损有余 而益 不足” , 损 害了王公贵族的利益 , 自己自然要
受 到 既得 利 益 者 的 反 对
名 圜 冒 事
场、 题作《 我 的失恋》 的“投到《 晨报》 剐 刊 卜, 来和 时的“ 诗人” 们歼开玩笑 。 《 晨报》 剐刊 的编辑孙 伏同很熟悉 鲁 迅 的 体 和 笔迹 , 所 以一 看就知 道这 是 鲁迅 用 笔 名投 来 的稿 子 , 于是他 便立 刻 拿 去付排 了 、当时 , 一位 刚从欧洲 回来 、
委 以重任 , 只 是 把 他 派 到 自己 最 喜 爱 的 小 儿 子 梁 怀 王 刘揖 那 儿 当 太 傅 汉 文 帝 十 一 年 ( 公 元前 1 ^ 9年 ) , 梁怀 王入朝 , 骑 马 摔 死 。 贾谊 深 深 自责 , 次年忧郁而兄 , 享年 j 3岁
贾谊悲剧原因之再认识
本文系湖南省哲学与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中国古代文学 与社会文化研究 中心” 研究成果 ( 湘教通[0424号) 2o ]8 。
2 03
贾谊悲居 原因之再认识 Ⅱ者类 日‘ 动为大 ’ 。夫 无动而 可 以振天下 之败 者 , 无 耳 何 等也? 曰: 为大治 , 可也 ; 为大乱 , 若 岂若 其小 。悲 夫 !俗
贾谊 。屈原是寄予所有希望于一 昏庸 的楚怀王身上 , 贾谊
则是寄于古代有 名 的仁 圣之君 汉文帝 身上。匪 夷所思 的
至不敬也 , 至无等也 , 至冒其上 也 , 进计 者犹 日 ‘ 无为 ’可 ,
为 长太 息 者 此 也 ” 。
是, 对象品质不 同, 结果却惊人的相似。这不得不让人有所 怀疑 非汉废之 “ 生, 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
在后世许多政治家 的眼中 , 谊是一名 治 国的“ 庙 贾 廊 才” 西汉刘 向说 “ 。 贾谊 言 三 代 与秦 治乱 之 意 , 论 甚 其
士人的某种气质 : 他们是带着 自己的学术理 想和学 术传 “ 统走进庙堂 的, 他们并 不在乎统 治者需要 什么 , 只要 求统 治者应该做什么”, ⑧这样 必然会与 统治者或 上层 阶级 发 生冲突 。这种还 没有 来得及 转 型 的气 质 , 定 了贾 谊 一 注
●
贾谊 悲剧 原 因之 再 认识
夏毅辉 陈小 健
内容提 要
贾谊具伊 、 管之能而终生未获重用 , 有盖世之才 而英年早逝 , 造成 如此 悲剧 的主要 原 因, 一是
他 的儒 家思想主张不适应汉初黄老政 治 的需要 , 二是 因其本 身不具备 一名成 熟政 治家 的品质, 三是他在 学术 与思想 上是 一个矛盾体 , 各种 思想主 张的碰 撞与撕裂使 其矛盾 、 苦甚 至走 向毁灭。故其 悲剧最终 不可避 免。 痛 关 键 词 贾谊 黄老政治 性格 悲剧 思想 杂糅
辩汉文帝不用贾谊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 093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01(下)通常认为,在汉文帝时期,贾谊没有得到汉文帝的重用,但他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在汉文帝时期部分得到了实现。
《汉书·贾谊传·赞》引刘向: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
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1]这是最早对贾谊的评价。
刘向认为贾谊怀才不遇。
而班固认为“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2],虽然贾谊早逝,但是他的政治主张还是得到了汉文帝的认可。
汉文帝即位之后,就在吴公的举荐下见到了贾谊,并且大力提拔,很快就提拔到了太中大夫的位置上,并且想进一步提高他的职位[3]。
在这个时候,相信文帝一定是惊叹贾谊的才华,并且想委以重任。
但是由于绛侯周勃等人的阻拦,只得作罢[4],并且将贾谊贬至长沙。
前面分析汉文帝即位时功臣集团政治势力强大,而《史记》《汉书》中也有记载。
很有意思的是,在《汉书·贾谊传》中,班固特意写到周勃被告谋反的事情。
当然,贾谊被贬长沙一去数年,也很有可能是因为一些不为人所知的原因触怒了汉文帝。
当汉文帝数年之后重新征召贾谊时,就发生了“宣室问鬼神”的事情。
关于这段记载历史上众说纷纭,影响最大的当属李商隐所写的两句诗“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但是仔细分析这段话,便可知李商隐只是借题发挥。
关于这条记载实际上还有三个重要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很多学者说贾谊自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之后,一直被贬在外,而且一直郁郁不得志,也是贾谊的死因。
关于这一点,徐复观先生在《两汉思想史》中已经解释得很清楚:按贾谊两傅藩王,而意义不同。
梁怀王为文帝爱子,且系褒封大国,贾谊傅之,有实质之意义,且与朝廷之声气未断。
异姓之长沙王吴氏,得国仅二万五千户,尚不及三万户之列侯,其存在,乃崇德报功之点缀性质,在政治上不管痛痒;因而太傅亦属虚名。
贾谊为何不被汉文帝所用
贾谊为何不被汉文帝所用彭丽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摘要:贾谊是西汉初杰出的政论家,他提出了一系列切中时弊且影响深远的政治主张,但他却不被汉文帝所重用,究其原因,乃是因为贾谊的主张损害了朝廷重臣等人的既得利益,而汉文帝以藩王身份继承皇位,皇权有限,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将他贬为长沙王太傅。
之后贾谊被迁升为梁怀王太傅,因其削藩措施不符合汉文帝以诸侯王国拱卫西汉中央王朝的思路,故也不被汉文帝采用。
关键词:贾谊;汉文帝;有限皇权;削藩中图分类号:K234.1文献标识码:ADOI押10.3969/j.issn.1674-8107.2019.02.018文章编号:1674-8107(2019)02-0116-06第40卷第2期2019年3月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Vol.40No.2Mar .2019收稿日期:2018-11-0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宋时期的桥梁、法制与社会研究”(项目编号:16CZS041)。
作者简介:彭丽华(1983-),女,江西吉水人,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研究。
贾谊是汉代杰出的政论家。
公元前178年,贾谊被廷尉吴公推荐给汉文帝,被任命为博士,秩六百石,深受汉文帝赏识,一年之后,便升迁为太中大夫,秩比千石。
然而,贾谊很快被贬到长沙,直到汉文帝七年(公元前173年),才被召回,被任命为汉文帝爱子梁怀王太傅,他后来多次上疏陈情献策削藩,却依旧不被采用。
汉文帝十一年,梁怀王坠马而死,一年后,贾谊郁郁而终。
贾谊被贬的原因自古以来便引起学者的讨论,古有西汉刘向、唐代李白、北宋苏东坡,近有金春峰、任继愈等老先生,最近几年来又有王兴国《贾谊评传》[1]、唐雄山《贾谊礼制思想研究》[2]、赵敏、吕巧英《略论贾谊的有为治国之策》[3]、周晓露《贾谊被贬原因新探》[4]、陈建《贾谊人生悲剧成因之探究》[5]等从贾谊的性格、思想、汉初社会现实等方面探究贾谊政治悲剧的原因,综合其观点大略如下:1.才华太高遭致嫉恨,被权贵所排挤。
汉文帝为何不用贾谊
至 于 文 帝的
。
后 亦疏之
,
,
不 用 其议
”
并 且贬 之为 时运
长沙 王 太 傅
不齐
”
必 然 异 别 有原 委 在
,
。
如 果 离 开事情 的实 际 进程
,
笼而 统 之 地 一 概 为 贾 谊
。
而遗憾
,
⑧ 也 不 是 尽 符 史 实的镜议
总之
对 贾 谊 不 得 大 用 这 样一个 近 似 蹊跷 的问题
,
功 化必 盛
”
0
,
欧 阳修 谓
,
“
其所 陈
,
孝 文 略施 其术
尚 能 比德 于 成 康
⑨
;
, 、
况用
于 朝廷 之 间
.
坐 于 廊庙 之 上
则 举 大 汉之 风
“
登 三皇 之首
,
犹决 奎裨 坠耳
贾 乔绪 的 《
才 子传序 》甚 至 把他推 崇 到 契矣
, ” 〔
使 天假 以 年
、 “
其进 未已
,
汉将 不 止 于 汉
, “ ”
、
敢于 重用人
,
才的
其 辞博
对 贾 谊尤 其 是 这 样
, ,
文 帝因 廷 尉 吴 公 之 荐
”
,
召 贾 谊 为 博士
“
是 时 贾 生 年 二 十余
, ,
帝爱
,
一 岁 中超 迁 至 太 中大 夫
,
越 两年
。
,
又
议 以 贾 谊任 公卿 之 位
`
如 此知遇 之深
L
“
倚 异 之殷
贾谊:奇才从政为啥终无大用
贾谊:奇才从政为啥终无大用作者:佚名来源:《廉政瞭望》2008年第06期有见识还要能变通,能与人合作,能克服自己的弱点,凡此种种,既是贾谊的教训,也值得现代才子们重视。
33岁就郁闷而死贾谊活跃于汉文帝执政时期,是古今公认的奇才。
他的辞赋文章一直为后人所称道,《过秦论》影响尤大。
他关于治国理政的主张也多有独到之处,汉文帝爱其才,却少用其言。
即使如此,他仍像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一样,反复向目标冲刺,次次不果而终。
在《资治通鉴》记叙的人物中,类似贾谊这样的人并不多见。
公元前200年,贾谊生于洛阳,从小博览群书,18岁就小有名气。
他之所以能够崭露头角走进政坛,是因为吴公的推荐。
吴公时任河南郡守,因干部考核名列天下第一,由此升迁为中央政府的廷尉。
贾谊从洛阳来到首都后,当了博士,工资600石。
汉文帝欣赏贾谊,仅一年时间,就让贾谊五级连跳,当上了太中大夫,工资也升到1000石。
文帝曾想提拔他担任公卿之职,但遭遇大臣的强烈反对。
此后不久,贾谊就离开了京城,先后担任长沙王、梁怀王太傅,33岁郁郁而死,那一年是公元前168年。
年轻有为却无大为,奇才可用终无大用,贾谊的命运曾让历代知识分子叹息不止,且多有不平之论。
那么,他真的是怀才不遇吗?下岗只因不懂变通贾谊特别强调要汲取秦王朝不施仁政、二世而亡的教训,并对文帝实行的自由铸钱政策提出异议,对封淮南王的4个儿子为侯持反对意见。
对于贾谊的这些主张,汉文帝采纳了一些意见。
比如重农问题,就很对文帝的胃口,还有弱藩问题,也肯定说到了文帝的心坎上。
贾谊的其他建议,文帝并未采纳。
文帝尊奉黄老,推行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生息策略,走的是一条富民安国的道路。
他和他的儿子景帝创立的“文景之治”,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
文帝的治国理念,贾谊不可能看不出来,但这个人比较执著,立场坚定但不懂变通,老是说自己那一套,絮絮叨叨,没完没了。
如果换了文帝老爹刘邦,早就要骂娘了。
如果不是贾谊,哪怕换个笨人,也许会揣摩一下上头的意思,辨别一下风向,换一套让领导悦耳的说辞。
贾谊西汉文学家与家作品深受赏识对有重大影响
贾谊西汉文学家与家作品深受赏识对有重大影响贾谊:西汉文学家与家作品深受赏识西汉时期,贾谊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以及他的家族所创作的作品,在当时受到了重大的赏识和影响。
他的才华和对文学的贡献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贾谊及其家族对于西汉文学的重要性,并分析他们的作品对于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一、贾谊在西汉文学中的地位贾谊(公元前 200 年 - 公元前 169 年)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被尊为西汉时期的"文学宗师",是当时文学界的中流砥柱。
在贾谊的一生中,他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赋、论文等,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他的作品以优美的语言、深层的思想和独特的表达方式闻名。
他的作品多才多艺,不仅有超凡的才华,还对社会问题和人性进行了独到的思考。
贾谊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在当时广泛流传,并赢得了众多文学爱好者的赞赏。
二、贾谊家族对西汉文学的贡献除了贾谊个人的贡献外,他所出生的贾家族在西汉文学史上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贾家族以他为代表,一直是西汉文学的骨干力量之一。
贾家族在文学上有着丰厚的底蕴和多才多艺的人才。
贾谊的祖父贾成和父亲贾嗣成都是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们的作品不仅融入了当时的政治思想和社会问题,还具有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贾家族的作品多样化,包括散文、诗歌以及政论等多个领域。
他们的作品的艺术风格独特,语言优美流畅,深受当时文学爱好者的欢迎。
贾家族的作品不仅在他们所生活的时代广泛流传,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贾谊及其家族作品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贾谊及其家族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了赏识和赞赏,而且对西汉文学史和后世文坛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政治的现实问题。
贾谊及其家族的作品大多以政治、社会和人性问题为主题,对当时的社会风气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他们通过文学表达的方式,唤起了人们对于社会不公和政治腐败的关注,以及对于人性的思考。
贾谊被贬原因分析论文
贾谊被贬原因分析论文贾谊是汉朝初年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是一位文学家、政治家以及思想家,被誉为“汉书三贤”之一。
然而,他的一生中经历了多次的起伏和变迁,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被贬谪。
那么,贾谊被贬谪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首先,我认为与他的思想观点有关。
贾谊的思想观点与当时的正统思想有所不同。
他主张法治,认为以法律来管理国家是最好的方式,这与当时的儒家思想有很大的不同。
儒家思想主张以仁爱为本,用人情关系来维持社会秩序。
因此,贾谊的思想观点一度遭到了反对和排斥。
此外,他还提出了“变法”的思想,这是对传统的“守旧”思想的一种挑战。
贾谊认为,时代在变化,社会也必须随之变革,否则就会落后,被其他国家所淘汰。
这与当时朝廷的思想观念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也成为了贾谊被贬的原因之一。
其次,贾谊在政治上的行为也引起了朝廷的不满。
他在公开场合多次批评当时的官员以及皇帝的政治决策。
他在朝廷上发言时,经常批评“豪强”和“吏治”的问题,并建议加强法律的执行,这引起了当时朝廷里许多人的不满。
此外,贾谊曾经向皇帝建议砍掉多余的官员以节省粮食,并且他本人也在官场上拒绝了很多的贿赂,在当时这是很不可思议的行为。
这些都让他在朝廷上成为了一个“异类”,因此最终被贬谪。
最后,我认为贾谊被贬还与他的性格和行为有关。
贾谊是一个直率、公正的人,他不怕言辞激烈,也不怕得罪权贵。
这种性格让他在官场上很难立足,而且也让他在朝廷上惹恼了很多人。
此外,贾谊作为一个“异类”,他的行为和思想本身就容易引起其他人的不满。
总之,贾谊被贬谪是由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他的思想观点到政治立场,再到他的个人行为和性格,都会影响到朝廷里的人对他的看法。
最终,这些因素导致了他的被贬,也让他在历史上成为了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贾谊何以怀才不遇
贾谊何以怀才不遇作者:陈晓光来源:《资治文摘》2008年第12期在仕途上不仅要有见识还要能变通;能与人合作,还要克服自己的弱点。
贾谊活跃于汉文帝执政时期,是古今公认的奇才。
他的辞赋文章一直为后人所称道,《过秦论》影响尤大。
他关于治国理政的主张也多有独到之处,汉文帝爱其才,却少用其言。
即使如此,他仍像西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一样,反复向目标冲刺,次次不果而终。
在《资治通鉴》记叙的人物中,类似贾谊这样的人并不多见。
年轻有为无大为,奇才可用无大用公元前200年,贾谊生于洛阳,从小博览群书, 1 8岁就小有名气。
他之所以能够崭露头角走进政坛,是因为吴公的推荐。
吴公时任河南郡守,因干部考核名列天下第一,由此升迁为中央政府的廷尉。
因吴公推荐,贾谊也从洛阳来到首都,当了博士(掌管古今史事学术顾问官),工资600石。
汉文帝欣赏贾谊,一点儿也不吝啬官位,仅一年时间,就让贾谊五级连跳,当上了太中大夫(掌管议论的文官, 相当于今天的副部长以下的干事之类职务),工资也升到1000石。
贾谊受了这种利好激励,频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文帝曾想提拔他担任公卿之职,但遭遇大臣强烈反对,此后不久,他就离开了京城,先后担任长沙王、梁怀王太傅,最后郁郁而死,那一年是公元前168年,贾谊33岁。
年轻有为却无大为,奇才可用终无大用,贾谊的命运曾让历代知识分子叹息不止,且多有不平之论。
那么,他真的是怀才不遇吗?贾谊是文人积极入世的标本,他固守立场而不变通,在文帝看来,他的才华尽可欣赏,却不堪施用。
贾谊刚一入朝,就开始评论朝政,发表政见,频繁地为汉文帝出谋划策。
他的知识结构比较复杂,既有诸子百家、帝王之术、也有鬼神之说,但核心仍是儒学的套路。
他提出的意见建议,涉及立制、重农、教化、封侯、弱藩以及内外关系、安危之道等多个方面,其内容不仅有治国理念,还有相应的政策措施。
他特别强调要汲取秦王朝不施仁政、二世而亡的教训,并对文帝实行的自由铸钱政策提出异议,对封淮南王的四个儿子为侯持反对意见。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 贾谊少年得志为何壮志难酬素材(1)
贾谊少年得志为何壮志难酬贾谊是西汉初年年轻有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曾向汉文帝提出一系列改革政治、加强中央集权的主张,受到皇帝赏识。
可少年得志的贾谊,并未如愿成就一番伟业。
苏东坡在《贾谊论》中说:"夫君子之所以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意思是说,君子要想达到长远的目标,就必须有所等待;想要完成伟大的事业,就必须有所忍耐。
用今天的话来概括一下,大概就是要等待时机、要耐得住寂寞.从贾谊的生平看,他确实有些操之过急.诸吕作乱时,灌婴联合数十万军队,与周勃等共谋,平定了诸吕。
皇帝与他们之间的关系之深可想而知.而当时的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年轻人,虽有才华,却想让文帝在一个早上就全部废除旧政、改用新政,显然是一厢情愿。
当自己的主张不被采纳,贾谊便十分悲观失望,最终抑郁而死。
苏轼认为,贾谊有卓越的才能,又适逢贤明的君主,之所以不能施展才华,根本原因在于他不能自用其才,一切都操之过急。
所以,”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
个人的成长进步与世间万物的发展一样,都有其自身规律。
在这方面,道家对宇宙自然的深度把握,似乎很难有其他理论体系可与之比肩。
老子的《道德经》云:"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其中的"大器晚成",已成为人们熟悉的一句成语。
在老子看来,现象和本质是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
它们彼此相异、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彼此具有统一性.因而,"相反相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这与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立统一规律认为,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个人事业的成败与否也是同样的道理。
混俗和光、心不在焉自然难以成事,躁动不安、急功近利也不可能成就大事。
与贾谊相反,汉代的贡禹则是一个大器晚成者。
他以经著称,却在仕途上不太顺利,直到壮年仍仕途坎坷。
后来,他干脆弃官不做,去当了山野隐士。
贾谊之死纯属咎由自取,学不来邓通,又自比屈原,其实缺陷很严重
贾谊之死纯属咎由自取,学不来邓通,又自比屈原,其实缺陷很严重用今天的话来说,文帝的执政思路只有三个字“不折腾”,事实上在当时已经没有折腾的必要,异姓王经过高祖一朝已经被剪除殆尽,诸吕之乱也已完全平息,匈奴虽然屡屡入侵,但用既定的“和亲”国策完全可以控制,至于做乱多年的南越,只是地方势力还不足以让朝廷为之提心吊胆,各个同姓王是否觊觎社稷,没有证据也没有痕迹,因高祖一朝的余烈与惠帝、吕后两朝的安民摆在文帝面前,的的确是一个安定统一的天下,文帝唯一可以折腾的就是在经济建设上大做文章,然而大汉帝国自建立以来就已经固定下了帝王的执政思路,这个思路就是无为,所谓无为只是一种手段,以不折腾为前提,以安抚动员群众恢复发展生产为全部政治活动的中心。
在文帝眼中要想顾国本扬国是积累标的力量,解决其他问题,就必须要有一个和平安定的局面和一个政宽刑简与民休息的方针,文帝不追求任何角度限制政策的变革,自然他也不会采纳可能导致动荡的建议。
在那篇流传千古的治安策中,贾谊的大多数建议都足以让社会动荡,甚至是朝廷动荡,所以其建议不被采纳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尤其让文帝无法忍受的是,贾谊居然批评文帝无为的执政思路,他说:夫无动而可以振天下之败者何等也,曰:为大治,可也;若为大乱,岂若其小。
他又指出:国以屈矣,盗贼直须时耳,然而献计者曰“毋动”为大耳。
夫俗至大不敬也,至亡等也,至冒上也。
进计者犹曰“毋为”可为长太息者此也。
在贾谊看来,文帝所信奉的黄老无为思想,虽然有利于经济的复苏,但却无法调解宗法秩序,不但如此,这一思想还将最终危及中央集权统治,他认为能够补救时弊的只能是他自认为“积极有为”的儒家思想,它想借助儒家思想重整汉帝国的秩序。
这种思想体现在对待同姓诸王的问题上,文帝不采纳当然是有原因的,文帝在给南越王的赵书中这样说自己:朕,皇帝侧室之子……翻译出来就是:我是高祖皇帝的小老婆生的……南越王当初所以要自立,全是因为吕后逼迫而成。
文帝如果不是想要撇清自己与吕后的关系,那就证明“诚实”是他的人生信条之一,而这一信条却告诉我们,文帝是从同姓王来,所以对同姓王的情感自然非同一般,伦理与道义交织在一起,使他对同姓王的信任不能被任何力量动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西汉文学家贾谊为何深受赏识却不被重用呢?
导语: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年168年),西汉时期洛阳人,今河南省洛阳东市,曾做过长沙王太傅,所以世人也称呼贾谊为贾太傅,贾长沙。
是汉朝著名
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年168年),西汉时期洛阳人,今河南省洛阳东市,曾做过长沙王太傅,所以世人也称呼贾谊为贾太傅,贾长沙。
是汉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他的著作《过秦论》、《治安策》等在历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贾谊简介。
贾谊从小就刻苦读书,百家的书籍无所不读无所不通,酷爱文学的他曾经做过《左传》的注释,虽然后世流传时早已失传。
公元前180年,也就是汉高后八年,吴公被任命为廷尉(最高司法长官),便向汉文帝推荐了自己的得意门生贾谊,从此,贾谊走上仕途,被任命为博士,开始在政治舞台上活跃的出现。
他在博士期间,让其他人都很敬佩他的才能,也受到汉文帝的重用。
文帝二年,贾谊提出的《论积贮疏》得到了汉文帝的认可。
同时贾谊还协助汉文帝修改了许多的政策和国家法令,这样一来,贾谊得罪了不少的功臣元老。
汉文帝有个宠信的官员邓通,虽然他没有任何的才能本事,但是由于汉文帝的迷信将他视作心腹。
他和贾谊两看相厌,在邓通屡进谗言的情况下,汉文帝疏远了贾谊,贾谊被贬出京师。
在汉文帝十一年,贾谊作为梁怀王的太傅,眼见梁怀王摔死,而郁郁难安,在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贾谊因为过度忧郁而去世。
享年三十三岁。
贾谊的进步主张对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贾谊怎么死的
贾谊从小就为人聪慧,博览群书,很快就声名远播,十六岁在吴公的介绍下,被汉文帝赏识并封为博士,后来又提出了许多有力的主张,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