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在急诊外科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合集下载

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实施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实施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林晨珏 , 孙琼 , 冉冰, 等. 眼科耳鼻喉科联合手术治疗 甲状腺相关 眼
病患者的护理l J 1 . 中华护理 杂志 , 2 0 0 8 , 4 3 ( 3 ) : 2 4 2 — 2 4 3 .
3 讨 论
( 收稿 } ] 期: 2 0 1 3 — 0 8 — 2 4 )
3 . 1 睡眠障碍 的风 险及 防范
湿度 , 定 时通风 , 并对病房 内进行地面 、 空气和床单消毒 。还要 实 时注意患者的病情 , 如 出现分泌物增多 、 自觉疼 痛加重 、 局部
后, 因需进一步 明确诊断和治疗常进行院内转运 到辅助科室进
行检 查或转入专科病房住 院治疗 , 或手术 室急诊手术 ; 转运过 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利 因素 , 且可能造成 不同程度并发症 , 转运
2 0 1 3年 5月 转运 的 5 4 0例 患者 作 为观 察 组按 护 理 干 预 方 法进
行 转运 : 确 定转 运 目标 、 风 险评 估 、 完善 院 内转 运 流 程 、 效 果评
价 。 结 果 观 察 组 转 运 过 程 中发 生 并 发 症 0 . 9 3 %、 护 理 纠 纷
3 . 4 体位不适 的风险及防范
强迫卧位 、 局部感染 、 手术
( ) . 1 9 % 、转 运 时 间 ( 1 8 . 3 3 ±6 . 4 3 ) m i n 。均 少 于对 照 组 的 5 . 6 3 %、
反应 、眼压升高和缝线头等刺激因素导致患者的体位 不适 , 护
理 人员要 了解体位不适原因 、 时间 、 程度等问题 , 及时采取相应 的措施 。 对于一些强制体位患者 , 要保持床铺 的平整与柔软度 , 在受压的部位垫上软垫 , 使患者放 松肢体 。 3 . 5 感 染的风险及 防范 因为机 体抵 抗力下降 、手术创

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 关键词 】 急诊 ; 危重 患者 ; 院内转运 ; 护理 干预
中图分类号: 1 : { 4 7 2 . 2 文献标识码 : B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6— 7 2 5 6 . 2 0 1 3 . 1 0 . 0 3 1 文章编号 : 1 0 0 6 — 7 2 5 6 ( 2 0 1 3 l 1 0 — 0 0 6 2 — 0 2
无异 常危 险后 , 双方科室签字确认 , 完成转运。 1 . 3 观察 指标 观察记 录两组患 者转运过程 中 出现死 亡 , 输
1 . 1 临床资料
选取 同期 于我 院急诊 科接受 初步诊 断 和治
疗后需要进行院 内转运 的危 重患 者 1 2 8例 , 随 机分 为观察 组 和对照组各 6 4例 。所 有患者 均于 急诊科 初步诊 断 与治疗 后
注: 与对照组 比较 , P< 0 . 0 5
运护理 , 观察组 给予 院内转运护 理干预 。①转运前 护理 : 由医
2 . 2 两组患者转运 满意度 比较
见表 2 。
护人员对患者院 内转运 的必要性 和可行 性进行 评估 , 对 于生 命体征或者其他原 因导致 不适合 立 即进 行 院内转运 的 , 要暂
2 பைடு நூலகம் 果
2 . 1 两组 患者转运情况 比较
见表 1 。
表 1 两 组 患 者 转 运 情 况 比 较
1 1例 , 消化 系统 疾病 1 0例 , 其 他 5例 ; 转运 目的: X线 、 C T 、 B 超等影像学检查 3 O例 , 手术室 接受手术 治疗 2 0例, 进入 各专
科进行住院治疗 1 4例 。两组患者性 别 、 年龄、 疾病 种类 、 转运 目的等方面 比较差异无 统计 学意 义( P> 0 . 0 5 ) 。 1 . 2 方法 对照 组给予 吸氧 、 输液 、 平 车护送 等常 规院 内转

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应用效果观察

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应用效果观察

c 提 示 有 大 量 乏 氧 细 胞 存 在 。而 乏 氧 细 胞 对 放 射 线 的抗 拒 m, 性 比有 氧 细 胞一 般 强 2 5 . . ~3 0倍 [ 。 因此 , 瘤 内乏 氧 细 胞 2 ] 肿 的存 在 成 为 放 疗 后 肿 瘤 残 留 、 发 、 移 的 潜 在 根 源 。 目前 , 复 转
续填塞 不能超过 4 8小 时 , 超 过 4 对 8小 时 仍 需 填 塞 者 取 出 纱
血后好转。
3 4 2 胃肠 道 反 应 的护 理 . .
放疗及加 用 C MN a会 引 起 不 同
条 重新 填塞 新 纱 条 。
4 讨 论
程 度 的 胃肠 道 反 应 , 造 成 患 者 精 神 紧 张 恐 惧 不 安 、 质 下 并 体 降 、 解 质 紊 乱 甚 至 患 者 拒 绝 用 药 , 响 药 物 疗 效 及 放 疗 的 正 电 影 常进 行 , 及 早 进 行 护 理 干预 , 助 医 生 对 症 处 理 。对 于 食 欲 应 协 不 振 、 食 的患 者 , 先 让 患 者 了解 饮 食 营 养 的 重 要 性 , 患 厌 首 嘱 者 少 吃 酸 、 、 辣 刺 激 性 食 物 , 以少 量 多 餐 , 低 纤 维 、 甜 辛 可 进 易 消化 、 营养 丰 富 的饮 食 , 食 新 鲜 蔬 菜 水 果 。对 于 恶 心 呕 吐 患 多 者 及 时 评 估 恶 心 、 吐 的程 度 并 告 知 患 者尽 量 减 轻 思 想 负 担 , 呕
作 者 单 位 : 通 大 学 附 属 医院 急 诊 科 ( 苏 ) 南 江


2 6 0 20 1
收 稿 日期
2 1 — 0 — 1 01 7 1
例 》 相 关 的法 律 、 规 , 护 士 充 分 认 识 到 严 格 执 行 法 律 、 和 法 使 法 规 就 是 在 履 行 法 律 职 责 ; 高 护 士 防范 转 运 风 险 的意 识 ; 立 提 建

多学科协作护理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时间及转运不良事件的影响

多学科协作护理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时间及转运不良事件的影响

多学科协作护理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时间及转运不良事件的影响摘要:目的研究多学科协作护理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时间及转运不良事件的影响。

方法本次研究中重点选取了2020年1月至2020年5月期间88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诊危重症患者为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44)和观察组(n=44)。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使用多学科协作护理,对比两组中患者转运时间和不良事件出现率。

结果对照组转运时间长于观察组,组别数据对比有意义(P<0.05)。

对照组中患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观察组,组别数据对比有意义(P<0.05)。

结论在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护理时,使用多学科协作护理措施可显著缩短患者转运时间,降低患者转运不良事件出现率,值得推广。

关键字:多学科协作护理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时间转运不良事件影响前言急诊科室是患者入院治疗的重要中转科室,对急诊科室中的患者进行转运也是极为重要的工作之一。

本文正是基于此,选择了2020年1月至2020年5月期间88例患者为对象,研究多学科协作护理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时间及转运不良事件的影响。

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中重点选取了2020年1月至2020年5月期间88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诊危重症患者为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44)和观察组(n=44)。

对照组:男26例,女18例,年龄范围在39岁至56岁,平均(44.73±2.39)岁。

观察组:男29例,女15例,年龄范围在36岁至60岁,平均(46.49±2.17)岁。

患者资料经分析后无意义(P>0.05),可对比。

1.2方法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医院内急诊科医护人员需要将患者转运至接诊科室当中。

观察组使用多学科协作护理措施,具体内容为:1、创建多学科团队护理转运团队:转运团队有急诊科室内部护理长作为负责人选出团队内主治医生、责任护士长和专科、协调以及管床医护人员以及及机动岗成员[1]。

护理安全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护理安全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护理安全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价值分析目的研究并分析护理安全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该院在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采取传统方法进行院内转运的27例危重患者作为参照组,选取该院在2016年4月—2017年4月期间采取护理安全管理措施进行院内转运的27例危重患者作为实验组。

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治疗有效率以及意外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

结果实验组危重患者的护理满意度(74.07%)相比于参照组危重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6.30%)明显较高(P<0.05);实验组危重患者的意外事件发生率相比于参照组危重患者的意外事件发生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相比于参照组明显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急诊危重患者在院内转运过程中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将患者的满意度提高,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率,将转运的安全性提高,值得临床上借鉴以及进一步普及。

标签:护理安全管理;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医院中急诊科是危重患者治疗和抢救的聚集地,危重患者经初步抢救苏醒后,才可进行进一步的检查、确诊、转科、手术等[1]。

危重患者在院内转运时极易导致患者发生意外,如拔管、血压变化、心跳呼吸骤停等情况,经转运的患者其治疗有效率要高出正常患者治疗有效率的9.6%。

为提高患者家属的满意度和降低转运中意外事件的发生情况,现将该院收治的54例急诊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请见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该院在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采取传统方法进行院内转运的27例危重患者作为参照组,选取该院在2016年4月—2017年4月期间采取护理安全管理措施进行院内转运的27例危重患者作为实验组。

实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4例,女性患者有13例,最小年龄为21岁,最大年龄为75岁,平均年龄为(52.12±2.13)岁。

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目的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4年04月~2015年04月收治的90例急诊科危重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组采用院内转运护理干预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转运情况结果。

结果护理组:转运过程中死亡患者0例,意外事件发生患者1例,护理纠纷患者1例,成功转运率为100.00%。

对照组:转运过程中死亡患者3例,意外事件发生患者5例,护理纠纷患者7例,成功转运率为82.22%。

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急诊科危重患者采用院内转运的护理干预方式后,可以明显提升院内转运成功率,减少转运过程中的护理纠纷事件发生次数,提升转运效率,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于转运过程的满意度。

标签: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护理干预效果急诊科室是医院一个特殊的科室,接触的患者全部是病情比较危重的患者,患者在急诊科室进行了初步诊断工作,在离开急诊科室后需要送往其他的科室开展后续的救治工作[1],在将患者转运到其他科室时会存在很大的风险,进一步降低了转运安全率,因此在转运过程中加强护理管理,针对不同科室患者能够开展相应的护理干预,对于提高患者的安全转运率有着重要作用。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试验选取的患者均为2014年04月~2015年0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90例急诊科危重患者,每组各45例。

男50例,女40例,年龄为16~75岁,平均年龄(50.22±12.26)岁。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组采用院内转运护理干预方式。

1.2.1转运前护理在转运之前,患者在急诊科室开展救治过程,由相应的医护人员对患者院内转运的可行性以及患者病情发展变化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评估[2],对于患者的生命体征一定要密切观察,避免在转运过程中出现一些突发情况,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一旦评估结果显示可能会出现一些其他原因影响转运,需要暂时停止转运。

多学科协作护理运用于急诊外科危重病人转运价值评价

多学科协作护理运用于急诊外科危重病人转运价值评价

多学科协作护理运用于急诊外科危重病人转运价值评价东方医院集团广济医院安徽省淮南市232001摘要目的:通过在急诊中应用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对于外科危重症病人的转运价值评价。

方法:选取2021年8月-10月60名外科危重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实验所选患者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转运,实验组患者采用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进行转运,观察两组患者在院内转运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患者满意度以及转运成功率等情况。

结果:实验组患者在协同护理模式转运下发生不良事件、转运成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相较于对照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提高。

结论:对于外科危重患者采用多学科协同护理转运模式在有效提高患者的转运效率同时极大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关键词:多学科协作护理;急诊;危重;转运急诊室医院面对外界最直接的就诊窗口,是各类患者就医的第一站,而急诊患者通常存在发病急或发病重等典型特点,因此在急诊室的护理工作显得至关重要[1]。

此外急诊室的护理工作量也相较于其他科室更为复杂且难度较高,急诊科护士同样也并非专科护士,对于一些极为特殊或较为危重的患者不具备丰富的处理经验,再加之急诊工作繁忙技术资源不到位以及人为因素等风险存在,这会导致就诊的外科危重患者不能及时有效的接受救治从而延误病情[2-3]。

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多急诊危重患者转运采用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21年8月-10月60名外科危重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实验组中男性患者19名,女性患者11名,患者的年龄范围为20~75岁,平均年龄为(56.14±5.7)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7名,女性患者13名,患者年龄20~76岁,平均年龄(58.8±7.6)岁。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患者均在我院急诊接受诊治。

急诊科多学科协作模式在危重患者救治中的应用研究

急诊科多学科协作模式在危重患者救治中的应用研究

急诊科多学科协作模式在危重患者救治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方案引言:急诊科是医院中负责急诊患者诊断和治疗的科室,承担着保障危重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任务。

在危重患者救治中,多学科协作模式被广泛应用,以提供高效、高质量的诊疗服务。

然而,目前尚缺乏关于急诊科多学科协作模式在危重患者救治中应用的系统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究急诊科多学科协作模式在危重患者救治中的应用,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方法:1. 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纵向观察研究设计,以医院急诊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多学科协作模式在危重患者救治中的应用进行观察和分析,收集相关数据。

2. 研究对象:选择10家三甲医院的急诊科作为研究对象,每家医院的急诊科设置的多学科协作模式应用中心作为观察点。

3. 数据采集方法:a) 通过对医院急诊科的工作流程进行观察和记录,了解现有多学科协作模式的具体应用情况;b) 通过访谈医务人员,包括急诊科医生、护士和相关科室医务人员,了解他们对多学科协作模式的理解、应用体验和效果评价;c) 通过查阅患者病历和临床数据,收集危重患者的就诊情况、治疗过程和疗效数据。

4. 数据分析:a) 对观察记录进行内容分析,总结多学科协作模式在危重患者救治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并分类归纳出不同模式的优缺点;b) 对访谈内容进行质性分析,提取出医务人员对多学科协作模式的观点和评价,形成主题;c) 对收集的患者病历和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患者基本情况、就诊时间、诊断、治疗方案和疗效等指标的描述和分析。

方案实施情况本研究于2020年1月至12月期间实施,共选取了10家三甲医院的急诊科为研究对象。

通过与医院急诊科主任沟通,取得了研究的合作和支持。

然后,选派了一名专门负责数据采集和观察记录的研究助理,经过培训和指导后,开始对急诊科多学科协作模式的应用进行观察和记录。

开展了与医务人员的访谈,共计访谈了50名医务人员,包括急诊科医生、护士和相关科室医务人员。

访谈内容主要围绕他们对多学科协作模式的理解、应用体验和效果评价展开。

HFMEA在急诊外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中的应用

HFMEA在急诊外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中的应用
周燕妮1 ,陈晓蕾1 ,皇甫淑娇1 ,袁 媛1 ,康佳妮1 ,王哲妍1 ,王筱君2 ∗
【 摘要】 目的 研究 HFMEA 在急诊外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 2018 年 6 月至 2019 年 6 月急
诊科收治的 400 例需院内转运的外科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20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转运
固定、静脉通路的维护) 、2 名协调护士( 每班 1 名负
的沟通协调,处理转运途中与患者无关的应急突发事
件) 。 所有成员均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急诊科或相
应专科 5 年以上工作经历。 由急诊科护士长担任组
长,科主任负责督导。 全体成员均接受 HFMEA 有关
知识系统培训并考核通过( 书面考核≥85 分) 方可参
gency surgery.Methods To select a total of 400 critically ill surgical patients who were admitted to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and needed to
be transported in the hospital from June 2018 to June 2019.They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200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200 ca⁃
究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患者病情不允许,如严
重意识障碍患者等。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 NEWS 评
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 1。
· 376·
2021 年 5 月
护) in chronological order.The control group used routine analysis mode.In the observation group,HFMEA was used to carry out the trans⁃

多学科协助模式联合优质护理在急诊科中的应用价值

多学科协助模式联合优质护理在急诊科中的应用价值

多学科协助模式联合优质护理在急诊科中的应用价值【摘要】目的深入研讨多学科协助模式联合优质护理在急诊科中的应用价值并做具体分析。

方法:该文以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间作为实验期限,以110例急诊科收治的患者作为实验依据,通过随机抓阄分组原则,平衡分为甲乙两组(n=55),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利用统计学进行处理比对。

结果:实验毕,两组患者在接收、分诊、转运时间、意外发生率以及各项护理效果评分方面的数据体现,差异性显著,乙组优于甲组。

结论:通过对比实验的实施,充分证实了多学科协作模式与优质护理相联合的突出价值,无论在对患者的抢救时间上,还是在救治、护理效果上均体现关键意义。

【关键词】多学科协助模式;联合;优质护理;急诊科;价值急诊科作为医院内最为关键的科室,因其接诊患者均为发病紧急、病情严重、症状多样、症状进展速度类患者,均需给予最快、最准、最优的救治护理方法来为其服务,方可保障患者于身体康健、生命安全【1】。

因此,本文将100例患者划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他们常规护理策略;多学科协作模式联合优质护理策略,观其效果及应用价值,具体内容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该文以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间作为实验期限,以110例急诊科收治的患者作为实验依据,通过随机抓阄分组原则,平衡分为甲乙两组(n=55),甲组患者资料:男女占比数值:28∶27例;年龄分布:24-78岁(42.45±9.15)岁;乙组患者资料:男女占比数值:29∶26例;年龄分布:25-79岁(43.51±9.28)岁。

期间对患者年龄、性别、组间的分配均采用相关软件予以处理,未见差异性(P>0.05)。

1.2.1甲组行常规护理方案,包括正常接诊到分诊,协助指导患者完成各项基础检查,对患者所有疑惑进行及时详尽解答。

1.2.2乙组行多学科协作模式与优质护理相联合方案:⑴成立小组:成员包括主治医师、护士长、专科护士、协调护士、临床药师以及心理咨询师等。

护理干预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护理干预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护理干预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观察发表时间:2018-07-27T12:25:37.687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5期作者:刘艳君[导读] 急诊危重患者的病情具有危急性和突发性的特点,入院后,该疾病患者需马上进行相关的检查和治疗。

郴州市中医医院湖南郴州 423000【摘要】目的观察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应用护理干预的效果。

方法选取在本院急诊科收治的92例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分配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6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在院内转运中的各项指标进行观察。

结果比较两组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各项指标发现,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且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护理干预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有效的改善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各项指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护理干预;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急诊危重患者的病情具有危急性和突发性的特点,入院后,该疾病患者需马上进行相关的检查和治疗,需通过院内转运的方式将其转运至与其疾病相关的科室[1]。

而一般院内转运均需要较长的时间,在这过程中患者的病情会发生变化,存在较大的风险[2]。

对此,本院将护理干预应用到我院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并与常规护理进行对比,观察分析护理干预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具体内容如下阐述。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为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92例危重患者,按照系统抽样法的分配原则将其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6例。

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有25例,女性患者有21例;年龄最小的8岁,最大的82岁,平均年龄(60.39±12.27)岁。

研究组中有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最小的7岁,年龄最大的82岁,平均年龄(61.11±12.38)岁。

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现无显著差异(P>0.05),可进行观察比较。

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摘要]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9月在我院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150例,参考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5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转运,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意外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意外发生率 1.33%(1/75)较对照组14.67%(11/75)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实施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意外情况发生率,提升救治成功率。

[关键词] 危重;院内转运;护理干预;意外情况危急重症患者在被送入急诊科进行初步的心肺复苏等抢救治疗,而医护人员在对患者病情进行明确的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后,将会进行院内转运至检查科室进行辅助检查或转入对应病房或者直接进入手术室进行治疗[1]。

但在转运过程中,任何不利因素都会造成患者发生意外情况,故在常规转运过程中辅助护理干预提升转运安全性至关重要[2]。

基于此,本研究探讨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6月-2018年9月我院院内转运危重患者150例,参考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5例。

对照组男39例,女36例;年龄为30-74岁,平均年龄为(48.51±10.09)岁;病程为0.2-6h,平均病程为(3.95±0.51)h。

观察组男38例,女37例;年龄为32-73岁,平均年龄为(45.61±10.04)岁;病程为0.3-7h,平均病程为(3.82±0.50)h。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临床确诊需院内转运的重症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患精神疾病者;患传染性疾病者;其他不符合条件者。

护理安全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护理安全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护理安全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安全管理在急诊科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2016年1月—2017年12月需要转运检查或病房的危重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016年1-12月采用常规方法进行院内转运的42例作为对照组,2017年1-12月采用护理安全管理模式进行院内转运的42例作为观察组。

对比两组检查等待时间、转运所需时间、患者家属满意度、接受科室的满意度和病人转运途中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检查等待时间、转运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家属满意度、接受科室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转运途中不良事件发生率2.38%,低于对照组的14.29%。

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过程中运用护理安全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转运效率及患者与科室的满意度,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关键词】护理安全管理;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应用效果【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04-0166-02急诊科是接受危重病人的科室,在进行了一定的应急处理后,需要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将其转运到其他科室进行后续的治疗[1]。

其中的转运工作则需要进行医院的院内转运,虽然院内转运的路程较短,时间较短,但是也可能由于患者或其他外界因素造成一些不良情况[2]。

对院内转运进行护理安全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现将对我院在实行护理安全管理的前后的转运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护理安全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应用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在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4例急诊危重患者最为研究对象,将2016年1-12月采用常规方法进行院内转运的4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7年1-12月采用护理安全管理模式的4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龄在21~72岁,平均年龄为(45.36±6.48)岁;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龄在21~73岁,平均年龄为(45.41±6.55)岁。

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护理模式的实施效果观察

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护理模式的实施效果观察

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护理模式的实施效果观察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62医院 150080【摘要】目的:探究院内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应用于急诊危重患者的应用效果与价值。

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98例危重患者,未实施院内安全转运护理模式,设置为对照组。

另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98例危重患者,设置为研究组,通过分析院内安全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有效护理对策。

探究实施院内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后,安全隐患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院内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实施前,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包括13例(占13.27%)安全措施准备不充分、12例(占12.24%)转运指征把握不正确、7例(占7.14%)通知接受科室不及时、8例其他(占8.16%)。

实施后未出现安全隐患,实施前与实施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院内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应用于急诊科危重患者可降低安全隐患事件发生率,确保正确转运。

【关键词】危重患者;急诊科;安全隐患;安全转运护理[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and value of safe transportation nursing mode in emergency critical patients.Methods:from October 2017 to October 2019,98 critical patients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In addition,98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from November 2018 to November 2019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group,and effective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by analyzing the safety risks in the hospital.To explore the occurrence of potential safety incident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afe transfer nursing mode in hospital.Results: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safe transfer nursing mode in hospital,therewere 13 cases(13.27%)with inadequate preparation of safety measures,12 cases(12.24%)with incorrect transfer indications,7 cases(7.14%)with delayed notification to receiving departments,and 8 cases(8.16%)with others.There was no hidden danger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There was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P < 0.05).Conclusion:the application of safe transportation nursing mode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safety risks and ensure the correct transportation.[Key words] critical patients;emergency department;potential safety hazard;safe transfer nursing急诊科是医院重要科室之一,该科室患者病情危重且病因复杂。

模式化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模式化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模式化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在急诊危重患者的安全转运中采取模式化护理的效果。

方法:选取58例急诊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简单随机法将病情危重患者分成对照组与预见组各29例,对照组实施基础护理,预见组在对照组基础护理上采取模式化护理,对两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对比。

结果:预见组在运输过程中不良情况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模式化护理可有效降低急诊危重患者在转运中不良情况的发生率,值得应用。

【关键词】模式化护理;急诊危重;安全转运;应用效果【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30-0167-01急诊科诊治的对象大都是发病快、急,病症较为严重的患者,通过一系列的急救措施,常常都将此类患者转运到相应的科室进行下一步治疗护理。

在这一转运过程中,保证患者安全就成为了最大的问题。

结合以往的情况来看,患者在转运中常常会发生病情变化、拔管、躁动等不良现象。

基于此,加强患者转运安全性是当前急诊转运患者的重要举措。

此次对29例病情严重患者实施模式化护理,且将护理效果与对照组实施对比,现将整个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急诊室收治58例急诊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

运用简单随机法将病情危重患者分成对照组与预见组各29例,对照组男女比为15:14;年龄23~58岁,平均年龄(57.4±8.6)岁;预见组男女比为13:16;年龄24~60岁,平均年龄(57.5±8.6)岁;对照组与预见组患者组间数据基线资料实施独立样本检测对比,P>0.05,可实施比对。

1.2 方法对所有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包括常规病情诊断、生命体征监测、开通静脉通路及饮食指导。

预见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模式化护理干预:①预先做好风险评估。

需在患者转运之前,对其基本病史和相关资料进行搜集和研究,并结合患者病情对其身体指标进行监控,指标符合转运要求,方能实施转运;预先估计转运途中的突发事件,提前制定好急救方案;转运前,必须详细告知患者及家属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存在的安全隐患,征得其同意后才能进行下一步运输工作[1]。

模式化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运用

模式化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运用

模式化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运用王丽云【期刊名称】《中国民康医学》【年(卷),期】2012(024)023【总页数】1页(P2942-2942)【作者】王丽云【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人民医院,抢救室,江苏,无锡,21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9.7急诊科是抢救病人生命的第一线,患者经急诊人员初步的抢救处理后,因诊断和治疗的需要,往往需要进行院内转运,尽管转运的时间短暂,但风险却不容忽视。

我院于2012年共转运危重患者256例,均运用模式化护理,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院急诊科2012年6月转运危重患者256例,其中男性141人,女性115人,年龄18~91岁,脑血管病54例,心血管病36例,呼吸系统74例,消化系统39例,外伤32例,其他疾病21例,均需通过转运进行检查或住院治疗。

1.2 方法更新医护人员护送观念,医护配合,医患沟通,转运前、中风险评估,套管针输液,急救器械与物品准备,填写危重患者转运单,确认转运路线,科室间配合等措施,使患者安全快速的转运至目的地。

1.3 结果本组256例急诊危重患者均安全快速转运至目的地,未发生意外,患方及科室反馈满意。

2 护理2.1 更新护送人员观念急诊科救治的患者病情急、危、重,在转运过程中存在着极大的风险。

日常工作中要提高医护人员的法律知识和风险意识,加强救死扶伤观念,掌握急救技能。

转运前加强患者与家属的沟通,使其明白在积极救护和转运病人的同时也有可能受到的损害风险,建立风险共担的意识,以减少医患纠纷[1]。

2.2 做好转运前准备工作明确转运需在病人生命体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进行。

评估转运风险,监测患者的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并填写危重患者转运交接单;通知接收病房或联系检查科室做好迎接准备,确定转运路线,并通知相关运送电梯做好准备;再次向病人和家属告知转运的目的和风险,确认腕带身份标识,各类管道妥善固定,清洁皮肤,安置病人合适的体位;备好急救设备,如氧气袋或氧气瓶、便携式监护仪、除颤仪、简易呼吸器、注射泵等,确保仪器性能完好[2];急救药品的准备,如肾上腺素、洛贝林等;整理病人物品,包括病历,检查报告,用药;根据急诊病人病情分级的划分确认转运人员,Ⅰ、Ⅱ类病人由医生、护士、工人共同转运,家属随行;Ⅲ、Ⅳ类病人由护士、工人共同转运,家属随行。

分析多学科合作的流程管理应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效果

分析多学科合作的流程管理应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效果

分析多学科合作的流程管理应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效果【摘要】目的:探讨将多学科合作的流程管理应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效果。

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阶段内接收的急诊危重症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模式进行院内转运,观察组患者的院内转运施以多学科合作的流程管理干预。

比较两组转运过程中的转运耗时、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转运耗时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较对照组更高(P<0.05)。

结论:在急诊危重症患者的院内转运过程中实施多学科合作的流程管理可有效缩短转运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利于院内转运流程更加规范、流程化,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急诊危重症患者;多学科合作;流程管理;院内转运将患者从一个科室转运至另一个科室的过程称为院内转运[1]。

急诊科是医疗机构的重要科室之一,也是急诊危重症患者入院治疗中的一个“中转站”,占据着尤为重要的地位,但转运路途、医务人员力量以及仪器设备等多诸多限制,会导致整个转运过程中伴有较大风险。

随着医疗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近年来,多学科合作流程管理也在临床中得以广泛[2]。

本文将对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采取多学科合作的流程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加以探究,结果理想,详如下文所示。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从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阶段内收治的急诊危重症患者中予以有效抽取,共100例,实施随机分组。

观察组所纳入的50例患者中,有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分布在21~79岁范围内,平均年龄经检测为(53.10±1.50)岁;对照组所纳入的50例患者中,有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分布在23~81岁范围内,平均年龄经检测为(55.03±1.20)岁。

两组基本信息均衡可比(P>0.05)。

探究在急诊科危重患者中实施院内安全转运护理模式的效果

探究在急诊科危重患者中实施院内安全转运护理模式的效果
53
3(5.66)
2(3.77)
3(5.66)
8(15.09)
χ2
-
-
-
-
4.892
P
-
-
-
-
0.000
2.2两组患者各项转运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外出检查转运时间、专科病房转运时间及介入室转运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对比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各项转运时间比较( ±s,min)
1.2方法
对照组中的53例患者给予常规的平车进行转运并实施常规的护理方法。患者入科室内护理人员对其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和记录,并配合医生对患者实施抢救,随车送往接诊部,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体征情况。观察组中的53例患者则实施院内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转运前的护理。在对患者进行转运之前先评估其病情,填写好转移护理表,收集患者完整的数据,分析患者的各项检测结果。在获得转运批准后为患者准备好急救器材及物品,包括外出检查的急救器材及药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添加相应的药物。同时,做好各项转运准备工作。(2)转运中的护理。在对患者的转运中应全程有陪护人员陪护,时刻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变化、药物输注情况及管道固定情况等,一旦有异常情况出现后要立即进行有效的处理[2]。(3)转运后的护理。陪护患者到达目的地后将患者的资料、病情、检查项目详细地与交收科护士交接,反复核查确认无误后完成转运活动。
关键词: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不良事件;转运时间
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重要科室,其收治的患者往往病情危重,需要争取时间对患者进行抢救,让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复苏。而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对患者在病房、检查室、手术室之间进行转运以获得最佳的救治,转运时间较短但仍旧存在较大的风险,会影响到救治效果。因此,对于急诊科危重患者在院内转运中采取实施有效的护理模式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保证患者的转运安全,选择合理的转运护理模式是关键[1]。本研究以急诊科的106例患者为观察对象,以分组的方式对比了不同转运护理模式的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救制度下急危重症患者的多学科协作与团队合作

救制度下急危重症患者的多学科协作与团队合作

救制度下急危重症患者的多学科协作与团队合作在紧急情况下,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往往面临巨大风险。

为了有效地救治这些患者,多学科协作和团队合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在急危重症患者救治中,多学科协作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成功案例。

体现多学科协作和团队合作的急危重症救治模式,旨在将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员聚集在一起,共同制定并执行治疗方案。

这样的团队通常由急诊医生、麻醉医生、内科医生、外科医生、影像专家、药师、护士和其他医疗人员组成。

每个成员都负责自己专业领域内的工作,并通过协作与合作实现最佳治疗效果。

多学科协作和团队合作能够从不同角度提供急危重症患者的全面救治。

例如,在疾病的诊断阶段,内科医生和影像专家可以共同分析患者的检查结果,确定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然后,麻醉医生和外科医生可以共同制定手术方案,并在手术过程中紧密合作。

另外,护士和药师也能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和药物治疗支持。

除了提供全面救治外,多学科协作和团队合作还能够缩短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时间。

在一个高效协作的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责任,并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响应。

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患者等待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提高救治效率。

此外,多学科协作和团队合作还能够降低救治风险和提高成功率。

通过各个领域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可以减少误诊和治疗错误的发生。

在急危重症患者救治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间的密切协作可以实时检测和纠正潜在的问题,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一个成功的案例来自于某医院的多学科救治团队。

一名急危重症患者因严重心脏病入院,情况危急。

在该团队的协作下,麻醉医生立即为患者进行紧急手术,内科医生提供全面药物支持,护士和药师提供持续监护和药物管理。

在小组协作的努力下,患者成功度过危机,康复出院。

综上所述,多学科协作和团队合作在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通过不同领域专业人员的协作与合作,可以实现全面救治、缩短救治时间、降低风险并提高成功率。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在急诊外科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9-09-12T12:54:20.220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21期作者:赵丹
[导读] 目的:分析在急诊外科危重病人院内转运当中应用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的效果。

(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四川宜宾 644000)
【摘要】目的:分析在急诊外科危重病人院内转运当中应用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的效果。

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8年6月-12月急诊外科的危重病患96名,由抛硬币的方法选出A组(n=48)和B组(n=48)。

A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转运模式,B组患者实行多学科协作护理转运模式,对比两组患者在院内运转期间患者、护理人员以及医生的满意度评分和运转成功率。

结果:A组患者、护理人员以及医生的满意度评分明显比B组低,差异显著(P<0.05);A组患者的运转成功率为81%,B组患者的运转成功率为96%,差异显著(P<0.05)。

结论:在急诊外科危重病人院内转运当中应用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有效提高患者、护理人员以及医生等各方面人员的满意程度,提高患者的院内转运成功率。

【关键词】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急诊外科;院内转运;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1-0173-02
急诊科是处理各种突发情况的主要场所。

在临床治疗中,外科危重的病患往往是通过急诊科运转到手术室或者ICU病房当中,由于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处于一个十分波动的状态,随时可能会有各种异常情况发生,加上急诊科的护理人员不是专科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疾病处理能力会比较弱,如果运转过程中出现人为、资源以及技术等因素的突发情况很有可能会加大患者运转过程中的风险。

而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作为当下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在临床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本次研究就将其对危重病患院内转运的具体护理价值做了详细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8年6月-12月急诊外科的危重病患96名,由抛硬币的方法选出A组(n=48)和B组(n=48)。

A组男性病患23名,女性病患25名,患者最大年纪59岁,最小年纪27岁,平均(36.16±2.2 5)岁。

B组男性病患26名,女性病患22名,患者最大年纪58岁,最小年纪25岁,平均(34.54±1.81)岁。

96名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1.2.1护理措施:A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模式,由急诊科的护理人员负责运转到接诊科院内;B组患者实行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进行运转,具体方法如下。

1.2.2成立多学科团队护理转运小分队,由急诊科护理教育丰富的护士长作为小分队的总负责人选出多学科团队运转分队里面的主治医生和责任护士长以及专科、管床、协调护士和机动岗位成员。

责任护士长主要负责小分队成员的集合动员以及决定各项护理策略;专科护士主要负责本专业之内的病患护理,如骨科护士负责骨科危重病患;管床护士主要负责遵从医嘱进行日常的护理事项操作;协调护士主要负责运转过程中各个机械设备以及运转路线疏通规划等等;机动岗位成员主要负责患者病情发作之时迅速召集入队护理。

1.2.3转运流程:首先转运前由责任护士长下发转运指令,之后多学科协作团队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分析迅速到达各自岗位准备运转前的各项事宜;之后准备完毕后则进行运转,在运转过程中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控,由协调护士通知电梯交接人员就位等待接入患者;之后将病患接入指定科室后,与接收科室的护理人员进行正常的交接确认;最后由管床护士回访患者转运后的各项详细,同时整理好此次运转过程发生的各项异常情况,由分队所有成员进行讨论处理,尽量避免下次再出现同样的异常情况。

1.3 观察指标
收集采访两组患者在院内运转期间患者、护理人员以及医生的满意度评分(以10分为基数,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并且统计两组患者运转成功人数。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A组患者有39名患者运转成功,运转成功率81%。

B组患者有46名患者运转成功,转运成功率为96%(P<0.05)。

2.2 B组患者运转期间患者、护理人员以及医生的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A组(P<0.05),见表。

表两组患者、护理人员以及医生的满意度评分对比(x-±s,分)
3.讨论
通常经过抢救之后的外科严重病患都需要运转到其他相应的科室进行进一步的护理治疗。

由于该时期的患者病情依旧不稳定,因此在对其实施院内运转时时急诊科室较高风险的工作之一。

如果运转过程混乱无序将极有可能加重患者病情。

由于多学科协作护理的特殊性,使得该护理模式大量运用于医疗护理专业中。

通过此次对96名外科危重的病患分组护理对比后发现,实施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的B组患者里面,患者、护理人员以及医生对运转过程的满意度都要大大高于实行常规运转过程的A组患者(P<0.05)同时B组患者运转成功率为96%。

A组患者运转成功率为81%,差异显
著,可见实行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在危重病患转运中的良好转运价值。

综上所述,在急诊外科危重病人院内转运当中应用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护理人员以及医生等各方面人员的满意程度,提高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成功率,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秦秀芳.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在急诊外科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8,32(13).
[2]徐凤霞.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35):127-1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