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脂佛像)洪武时期内地传统造像
谈谈木造像几个主流地区的风格特点
![谈谈木造像几个主流地区的风格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1c78d606227916888486d7c4.png)
谈谈木造像几个主流地区的风格特点收藏造像数十载,对木造像情有独钟,尤其喜欢木材质赋予造像,历经岁月呈现出来的独特韵味,这就是痴爱的古木造像。
木造像从宫廷到民间历来盛行,因古代交通不便,相互之间交流较少,各个地区形成独自特色,以山西、京工、闽工、江浙工、川湘为最有代表性,形成各自流派。
闽工即福建造像,个人认为是南方造像之代表。
无论艺术的造诣高度还是漆质用料的精美度都是南方造像来说极好的。
据说古时,福建当地有很多人在京做官,当地又对佛比较虔诚膜拜,因此能够请到很多宫廷雕刻师在当地雕刻佛像,于是南派和北派就在此地切磋交汇,取长补短,形成自己独有的闽工特色。
因为制作造像的兴旺使不同的区域产生不同的流派,每个流派从制作工艺的步骤和用漆用料都有所不同,其中较闻名的是沙县工艺和永春工艺两个流派,而沙县工则是闽工之最。
闽工造像拥有南方的精细又不失北方的神韵,艺术造诣到了鼎盛水平。
种类多样,题材甚广,每尊的表现方式都有独到之处,甚少雷同,即便是在某些程序化的造像中也不乏独特的创意和想象,其中观音造型的创作最多,所以呈现出来的造型很有艺术美感,少了拘谨。
总的来说闽工造像线条刻画层峦叠嶂而不显繁琐,人物写实具体而不失高雅,且注重人物比例结构的合理性,擅于用生动的姿态来表现人物优雅的境界。
(也因为造像的多样性,很难用一两句言语可以概括。
只能点到为止,心领神会。
)江浙工佛像,开脸一般比较甜美、脸庞比较丰腴,五官的年纪给人感觉都比较年轻,开脸稍欠缺多样性(感觉很多造像都有血缘关系)很喜欢用衣覆的线条层次感来显示工艺的精湛出彩,华丽非常,皮壳打磨较好,漆质用料上乘,多喜欢上金漆,站相比较多见,也许是因为站姿为这种表现手法提供更多发挥的空间。
江浙工佛像工艺历来有名,也因明清以来经济富饶,推崇佛教,不乏精品。
宫廷的汉传造像雕刻师多来自江浙,所以京工的汉传佛像带有浙工造像的几分味道,这些从造像的工艺风格可以看出一斑。
京工造像代表宫廷王室的风格,多带有汉藏结合的元素味道。
树脂佛像之中国的古代雕塑艺术
![树脂佛像之中国的古代雕塑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ae80d695f121dd36a32d82cb.png)
树脂佛像雕塑,佛像雕塑在中国的古代雕塑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创作了众多的精美的雕塑艺术品。
这些作品造型生动活泼,形象逼真传神,处处反映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巧,不愧是我国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品中的佛教雕塑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由于当时社会政治上的动荡,民族之间矛盾时起,经济基础不稳定,因而佛教能以澎湃之势漫透到整个社会。
伴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艺术几乎在全国各地盛行起来。
佛教造像在各个时代,在形象与内容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既是宗教的宣传品,也是帝王权贵的意念所在。
它通过雕刻家之手把犍陀罗和摩揭陀两个地方的造像艺术中国化,虽然这些造像的宗教气氛非常浓郁,但其造型的基础,无论如何也脱离不了现实的人,写实的因素毕竟处于主导地位。
南北朝经历了370余年的动乱和分裂,直至隋代才又完成了重新统一的局面,接着唐王朝又在此基础上把封建社会推向繁荣昌盛的时代。
佛教伴随着370余年的分裂和动乱,作为当时一些人们的精神信仰也逐渐根深蒂固下来。
佛教造像艺术在南北朝时期的基础上速度迅猛发展起来。
不论是铜铸的造像,石制的雕像,泥质的塑像,都把佛的崇高慈祥,菩萨的和善端丽,罗汉的温顺诚恳,天王的威严孔武,力士的强横暴戾刻划得神灵活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社会现实的一种艺术之概括,是一个封建王朝的本质与功能的形象化的表现。
宋代,佛教雕塑在这一时期的雕塑领域里虽然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是由于禅宗的影响,佛教雕塑的那种神圣性和理想性减弱了,总之被称为“世俗化”的现实性成份则大大增加了。
唐代盛行的“释迦佛”、“菩萨”、“力士”等雕像,已逐步为更加世俗化的罗汉造像所代替,这种更为接近当代人情味的佛教雕塑,对于佛教的传播起着积极作用。
元代的佛教造像有其特定仪轨,这个时期的佛教造像虽然同其它时代的佛教造像,但也明显地显现着不同之处。
怎样从制作角度鉴别古铜佛像
![怎样从制作角度鉴别古铜佛像](https://img.taocdn.com/s3/m/865ec17aad02de80d4d8403b.png)
怎样从制作角度鉴别古铜佛像怎样从制作角度鉴别古铜佛像作者:贾文熙清代鎏镀金无量寿佛世面所见古铜佛像、佛具,早期出土器多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鎏金佛坐像、立像、鎏金佛造像等,传世品多为隋唐以后的,明清佛像占多数。
而明代永乐、宣德宫廷造像造型及藏传佛像尤为精美,著称于世。
而我所鉴的多为清末至民国期间各地大量铸造铜佛像。
历代铜佛像鉴定较为复杂,本文仅针对明清佛像的制作工艺特征,谈几点今仿与古佛像差异处,来辨别真伪的方法。
清代以失蜡法铸造铜佛、佛具、斋器多集中在北京“外观”、山西五台山、西藏拉萨、青海湟中、内蒙多伦、四川成都、山东潍县、江苏苏州、云南昆明与保山、广东佛山等地。
据华觉明《中国冶铸史论集》介绍,北京地区的民营铜器作坊,清乾隆年间有熔铜大局六处,铜铺432座。
其中聚集在安定门外“外观”的佛作作坊,以铸造佛像为主,到清末民国初年还有十多家、百余名工匠,较出名的铺号有涌泉、涌成、涌和、利生祥、恒利等。
在雍和宫周边,崇文门外的东晓市也聚集着一些古佛器作坊。
北京的失蜡法铸佛技艺多为山西牛村传来,大概是候马地区的春秋晋国铸铜遗址所在地。
清末至民国时期,北平的三位著名佛作艺人门殿普、林普生均为山西长治人,樊振铎清末学徒时,他的师爷即是山西人。
清至民间时期,内蒙多伦有多处造佛像场所,佛像比北京及其他地方造得好,制作工艺水平很高。
在清代有名望的阿龙希、海桑岱等铜匠铺有七家,营业的字号有裕和永、庆圣德等五家铜像作坊,工匠多来自山西、河北,打铜胎制作佛像最为拿手,范模铸造用料工艺与北京相同。
传统佛作多采用剥蜡法、拨蜡法,其方法第一步先制泥芯,用6个圆钢筋或三根8号铅丝扎成骨架,挂泥料塑成型芯,内芯泥料多为炭末泥与三合土;第二步贴蜡片,又称“捏蜡”;第三步,用硬木做的“压子”拨塑各个细部,五官、衣纹等;第四步,焊修附饰物,如背光、衣带等附饰,用手捏出大形,粘附后再细刻;第五步,烫焊浇注冒口系统,大、中型铸件加芯撑(多为手工铁打四棱方钉或扁铜钉),小型佛像不加芯撑;第六步,挂内层约5毫米厚泥料,稠粥状细泥,今明清佛像多见内残留物为炭末泥,是由炭末经过箩筛的炭末、细砂、粘土组成;第七步,贴外层背料,俗称“糙泥”。
(树脂佛像)洪武时期内地传统造像
![(树脂佛像)洪武时期内地传统造像](https://img.taocdn.com/s3/m/f7cd5e442e3f5727a4e96206.png)
洪武时期的佛像艺术承袭宋元风格(包括树脂佛像)。
目前,几尊存世的洪武朝纪年造像反映了这一时期佛像艺术的基本风貌。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洪武十八年(1385年)木雕水月观音菩萨像,整躯气宇轩昂,显宋元造像雄阔健硕的艺术气韵。
像背装藏洞木盖竖刻题记:“东安村众村人等与维那……谨发虔心……吉祥合家乐安。
洪武十八年七月。
”若无题记,我们根据经验判断,一定会确定为宋元时期的作品。
北京首都博物馆收藏的两尊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大小和造型风格完全一样,皆结跏趺端坐,显现释迦牟尼佛成道时姿势。
佛座为六角形束腰式须弥台座承托单层仰莲座的组合形式。
须弥座束腰处刻铭文:“周府欲报四恩,命工铸造佛像一样五千四十八尊,俱用黄金镀之……洪武丙子四月吉日施。
”体量虽小,做工精巧,风格古朴,气韵十足,从整体造型到细部刻画带有明显的唐宋造像遗韵。
此像弥座铭文反映了明初藩王奉佛的历史信息,“周府”据考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子周王朱肃王府。
朱肃于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吴王,洪武十一年改封周王,洪武十四年就藩开封。
洪熙元年(1425年)卒,谥号“定”,所以又称“周定王”。
周王为何要造这些佛像,且是有零有整的数目?原因还得从朱元璋结发之妻马皇后去世说起。
据记载,洪武十五年(1382年)马皇后去世,朱元璋为表缅怀之意,决定选派有道高僧分别辅助诸子,一方面帮助诸子为马皇后念经祈福,再一方面对诸子实施佛教道德教化。
由此因缘,诸皇子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周王朱肃大造佛像应与此因缘有关。
至于他为何选定5048这一数目,有学者认为与佛教大藏经入藏经目有关。
佛教大藏经入藏经目最早由唐代西京崇福寺高僧智升编订,主要体现在他编著的20卷《开元释教录》中。
在这部经目著作中,智升选取了5048卷经典作为大藏经的定数。
后世雕印大藏经多依之为准,或以之为基础略有增删。
也有学者认为是受到南朝傅翕大士发明的转轮藏的启发。
转轮藏是一种储藏大藏经的活动装置,转动一周,即表示念诵全套大藏经一遍,可谓一举而多得。
明代佛像艺术的风格介绍
![明代佛像艺术的风格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e0a9631b6edb6f1aff001fa1.png)
明清和民国时期,佛像艺术不同于过往的任何一个时期:一是造像题材的模式化和世俗化,二是造像风格的程式化和世俗化。
根据当时社会历史分析,造成这一时期佛像艺术衰颓的原因主要有三:佛教自身发展的衰颓,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和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影响。
这一时期,藏传佛教在内地影响极大,特别是明清诸帝大力推崇藏传佛教,大兴藏传佛教寺庙,在皇宫设立造像机构,使藏传佛像艺术在内地得到了广泛传播,带动了汉藏佛像艺术的深入交融。
藏传佛教重视造像仪轨,讲究造像的量度和躯体各部位的比例关系,它对塑造庄严如法的佛像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但却禁锢了造像者的发挥与创造,限制了佛像艺术个性化发展。
这种造像艺术模式因明清诸帝崇重而大行其道,对内地传统造像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
内地传统造像艺术纷纷仿效藏传佛像,形成了汉藏佛像艺术交融共存、汉藏风格趋于统一的趋势。
这五百余年间,时间、地域、产地和雕塑者的不同,佛像艺术在造型风格和制作工艺上也表现出不同的变化。
明代诸帝除世宗崇奉道教外,多程度不同地崇奉佛教。
由于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和明代诸帝对藏传佛教采取的政策、态度略有不同,明代佛像艺术出现了汉藏佛像艺术交融、交替影响的局面。
这里分五个方面来探讨明代佛像艺术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特点。
洪武时期内地传统造像洪武时期的佛像艺术承袭宋元风格。
目前,几尊存世的洪武朝纪年造像反映了这一时期佛像艺术的基本风貌。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洪武十八年(1385年)木雕水月观音菩萨像,整躯气宇轩昂,显宋元造像雄阔健硕的艺术气韵。
像背装藏洞木盖竖刻题记:“东安村众村人等与维那……谨发虔心……吉祥合家乐安。
洪武十八年七月。
”若无题记,我们根据经验判断,一定会确定为宋元时期的作品。
北京首都博物馆收藏的两尊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大小和造型风格完全一样,皆结跏趺端坐,显现释迦牟尼佛成道时姿势。
佛座为六角形束腰式须弥台座承托单层仰莲座的组合形式。
须弥座束腰处刻铭文:“周府欲报四恩,命工铸造佛像一样五千四十八尊,俱用黄金镀之……洪武丙子四月吉日施。
深度分析历朝历代佛造像样式及特点
![深度分析历朝历代佛造像样式及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3d6a24d7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3b.png)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年代,依史料记载,一般认为为汉明帝时期,「汉明感梦,初传其道」的说法最为有名,证据更充分,三国以来即被流传。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
次日晨,汉明帝将此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永平求法样”。
汉明帝听罢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
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修建了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
而千姿百态。
尽管同样是表现佛、菩萨等宗教形象,但人文内容却并不相同。
不但题材、主题不同,而且面貌、风度也有所差异。
魏晋以来,时局纷扰,传统儒学名教解体,名士避世弃儒,趋附老庄「以无为本」思想而蔚为风气,因其立意渺玄,故称「玄学」或「清谈」。
当时佛教般若「性空」之学甚契此派「贵无」思想,又有学通儒道,博学多识的道安大师及弟子慧远等,有系统的融和、开展,故玄谈名士莫不以「般若性空」充实其学,或增清谈之资,佛教於焉深入士大夫阶层而迅速传播。
魏晋南北时期佛教造像的宗教气氛非常浓郁,但其造型的基础就是现实的人,写实的因素处于主导地位。
这个时期的佛教造像显示的是宁静、洒脱、飘逸和充满智慧的神态,实际上是集中地寄托了当时人们的美好希望和理想,是魏晋以来这个阶段所追求和向往的美的标准。
这一时期遗留至今的多为金铜佛像,且大多是青铜佛像。
从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其特点有四个方面:1、佛像头部为束发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并且无发纹;大型佛像多为分绺式,且有分组状发纹。
面相方圆,略瘦,额头较宽;衣着多为身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型或V型对称分布,衣纹深刻,线条隆起。
2、背光一般为同心圆形(西晋末年)或是莲瓣形(北魏时期)3、眼大,横长呈杏仁状,目光平视,鼻梁高挺,容貌端庄清秀,神情平静温雅。
各朝代佛造像的时代特征
![各朝代佛造像的时代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099e80a68762caaedd33d433.png)
各朝代佛造像的时代特征在佛教诞生约三四百年后,中华祖先经西域将佛引进中土,至今已经有两千载。
中国的佛教文化,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日常言语之中。
佛教教义中因果、因缘、追寻极乐世界的思想,同传统的儒、道思想一样,共同成为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历史悠久,各个朝代文化不同,雕刻艺术也随之千姿百态,雕刻艺术品更是各有特色,以下是中国各个时期的佛像特征:(一)十六国时期佛像特征 1.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遗留至今的多为金铜佛像,并且大多是青铜。
2.佛像头部为束发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并且无发纹;大型佛像多为分绺式,并且有分组状发纹。
3.背光一般为同心圆形。
4.眼大横长呈杏仁状,目光平视,鼻梁高挺。
容貌端庄清秀,神情平静温雅。
佛座一般为造型简单的四方台,或者是四足束腰须弥座。
(二)北魏时期雕像特征佛像特征 1.头部多为磨光式或分绺式肉髻。
2.面相方圆,但略瘦,额头较宽,大眼横长。
3.身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型或V型对称分布,衣纹深刻线条隆起。
4.佛像或坐或立于四足台座上,背光多呈莲瓣形。
5.头光为圆形,外面莲瓣一周。
菩萨像特征1.脸型方中带圆,头挽高髻并戴冠,眼大,鼻高,唇薄,面相端庄慈祥,身体匀称。
2.上身袒露下身穿裙,肩披帔帛,锦带下垂交叉重叠,样式较为烦琐。
3.神情安详,姿态自然。
造型颇为完美,毫无做作之感。
北魏后期雕像特征佛像特征: 1.面相清瘦,脸型呈汉人特征,额头高宽,眉清目秀。
2.肉髻较高,发髻除磨光和浅水波式外,又出现了螺发,并且发髻拳卷以右旋式居多。
3.大衣有通肩式和袒右肩式,但更流行的是南朝文人士大夫的褒衣博带,衣下摆褶皱重叠,线条流畅细腻。
4.身材比例协调,体态修长清瘦,给人飘逸洒脱之感。
5.铜佛像多体小量轻,石雕像增多菩萨像特征: 1.面庞丰润,容貌秀丽,头戴宝冠,宝冠多为发髻冠或花瓣式冠,束冠的宝缯自然下垂,不像前期往两侧飘舞。
木雕佛造像艺术发展简史(图解)
![木雕佛造像艺术发展简史(图解)](https://img.taocdn.com/s3/m/329bbc38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08.png)
木雕佛造像艺术发展简史(图解)木雕佛像是随着佛教兴起和中国木雕雕刻有机结合发展起来的,木雕佛像成为古代精美的艺术品和古代文化传承。
木雕到商周,已出现施漆、镶嵌、雕花等装饰技术;到战国时期,盛行漆绘木雕枝术;至秦汉两代,木雕工艺趋于成熟,此时又诞生施彩木雕新沄,标志着木雕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随着木雕技术与工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和其他雕刻工艺一样,应用到佛教传播领域。
唐代迦叶木雕头像上海博物馆馆藏佛像从汉代开始,木雕佛像文化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
因保存不易和历史上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传世木造像精品十分稀少,弥足珍贵。
木雕佛像的价值,主要根据佛像木质,佛像的年代,更重要的是木雕工艺的水准高低。
其他,还有佛像体量大小、完残程度和存世量多寡因素等。
唐代白檀木雕十一面观音菩萨立像东京国立博物馆隋唐时代,当权者大肆修建宫殿和寺庙,在题材上扩大了佛教艺术的内容在宗教题材中,更渗透了现实的气息,艺术上趋向真实感,唐代佛教木雕中,力士形象塑造精湛洗炼,表现的刚柔相济,肌肉夸张得体。
与这时的建筑装饰木雕华丽浑雄,雍容典雅交相辉映,显示了盛唐时期繁荣昌盛景象。
北宋木雕协侍菩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宋代的佛像雕刻饱满瑰丽的作风和洗练圆熟的手法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方式上,更有新的转变和发展。
此时的菩萨像造型,就如同现实生活中的贵妇形象,雍容大度,装束华贵。
宋末泉州港、枫亭港输入菲律宾的紫檀、鸡翅木等成为兴化工匠的木雕原料,红木木雕渐盛。
辽~金彩绘木雕南海观音像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从元代开始,宫廷就有邀请尼泊尔的工匠来制作佛像,明早洪武时期有过中断,至永宣时期又再次恢复并大力盛行,汉藏风格结合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了清代。
汉传宫廷造像便吸取了尼泊尔、西藏、蒙古风格的一些特点,如佛像身段的婀娜与优美。
而开相和整体,还是更多地保留了汉传造像内敛神圣的气质。
阿弥驼佛像明代木造原彩传世至今的木雕佛像,除了海内外博物馆藏(展)品外,还有保存得较好的一些古庙中能一窥风采。
一文知晓中国各时期佛像特点
![一文知晓中国各时期佛像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4b50e01b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d3.png)
一文知晓中国各时期佛像特点佛像古建艺术——弘扬佛法,共沐东方艺术!
中国各时期造像特点
十六国时期鎏金佛坐像
十六国铜鎏金菩萨立像京都藤井友邻馆藏
北魏鎏金佛像
云冈石窟北魏佛像
左右滑动欣赏北魏时期塑像图集
北齐彩绘石雕一佛二菩萨像弗利尔美术馆藏左右滑动欣赏北齐时期塑像图集
敦煌莫高窟隋代彩塑佛像
隋开皇十三年范氏金铜阿弥陀佛造像
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
波士顿博物馆藏隋代石雕观音立像
唐代诸尊佛龛日本金刚峰寺藏
邢台崇光寺出土唐代石雕释迦牟尼佛成道像
龙门卢舍那大佛
左右滑动欣赏唐代塑像图集
陕西钟山石窟宋代造像
安岳石刻北宋“紫竹观音”
大足石刻宋代造像
左右滑动欣赏宋代塑像图集
韩城普照元代佛像
左右滑动欣赏元代塑像图集
双林寺菩萨殿明代千手观音菩萨明代阿弥陀佛像
左右滑动欣赏明代塑像图集
清早期木胎漆金药师佛
清中期木胎金漆观音菩萨
清代孔雀石雕塑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
分享自:大圣五台山古文殊寺。
铸造佛像工艺技术
![铸造佛像工艺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6fd37758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73.png)
铸造佛像工艺技术铸造佛像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工艺技术,它既是对于佛教信仰的一种表达,也是对于人类智慧和技术实力的一种体现。
下面将介绍一下铸造佛像的工艺技术。
首先,铸造佛像的原料主要是铜。
铜是一种质地坚实、耐腐蚀的金属材料,非常适合用来铸造佛像。
选材时需要对铜进行严格筛选,确保其质量和纯度。
经过熔炼、净化等工序,将铜转化为可用于铸造的铜液。
其次,铸造佛像需要先制作一个原型模型。
模型是铸造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它是佛像最终形态的基础。
通常,原型模型是由木刻或泥塑制成,但现在也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进行制作。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原型模型必须准确再现佛像的形态、表情和细节。
制作完成后,需要利用特殊的软质材料来制作一个包含有模具的外壳,并将原型模型放入其中。
然后,将铜液倒入模具中。
这个过程需要十分小心,以避免气泡和其他缺陷的产生。
铸造完毕后,需要等待铜液完全冷却,使之凝固成为一个完整的佛像。
接下来,将冷却后的佛像从模具中取出,这个过程通常需要使用一些特殊的工具。
取出佛像后,需要进行清理和修整。
清理工作包括去除表面的铜渣和残留物,修整工作则是对佛像进行细节的处理和修饰,使其更加美观。
最后,对佛像进行打磨和装饰。
打磨可以使佛像表面更加光滑,装饰则可以用彩绘、镀金等方式,为佛像增添一些亮点。
当然,这些装饰也要符合佛教的传统和文化。
打磨和装饰后,佛像就完工了。
总之,铸造佛像是一项非常复杂而卓绝的工艺技术。
它不仅要求制作者具备精湛的技艺,还要求其具备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敬畏之心。
铸造佛像不仅是对佛教信仰的一种致敬,更是对于人类工艺和文化的一种传承。
高州博物馆文物介绍
![高州博物馆文物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00246ad0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a5.png)
高州博物馆文物介绍
高州博物馆是广东省的一座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它位于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区,是一座以高州本地的文化遗产为重点的博物馆。
该博物馆的馆藏非常丰富,包括了丰富的文物、历史和民俗资料。
今天,我将向大家介绍其中一些重要的文物。
1. 明代佛像
高州博物馆收藏了一些明代佛像,这些佛像是非常珍贵的文物,其中一些佛像的年代已经超过了五百年。
这些佛像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非常具有艺术价值。
这些佛像当中,最为著名的是一尊铜质药师佛像,它高约2米,制作精美,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佛像之一。
2. 西汉玉器
高州博物馆还收藏了一些西汉时期的玉器,这些玉器的制作工艺非常高超。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一只玉盘,它呈现出浅浮雕的圆形图案,非常精美。
这只玉盘是目前唯一一件被证实是西汉时期制作的玉器。
3. 明代青花瓷
高州博物馆还收藏了一些明代青花瓷器,其中一些瓷器的年代已经超过了五百年。
这些青花瓷器非常精美,工艺非常高超,是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杰出代表。
博物馆收藏的青花瓷器品种丰富,包括了碗、盘、罐、壶等各种器物。
4. 清代金银首饰
高州博物馆还收藏了一些清代的金银首饰。
这些首饰是中国金银饰品的一种典型代表,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些金银首饰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一对镂空金耳坠,其金丝锁链足有10根之多。
这对金耳坠是中国金银首饰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以上就是高州博物馆的一些重要文物,它们不仅代表着高州本地的文化遗产,也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与发展。
它们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保护好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好我们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明代造像风格
![明代造像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3e0c24bfcf84b9d529ea7a0c.png)
明代造像风格
作者:张敏
来源:《艺术品鉴》 2018年第7期
藏传佛像在明清时期影响极大。
由于明清诸帝大力推崇藏传佛教,所以,藏传佛像艺术在
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同时,藏传佛像与汉地佛像也有了更深入影响、交流的机会。
说到明代佛像,永乐和宣德时期汉藏风格的宫廷造像占据了半壁江山,而在藏传佛像主导
潮流的同时,传统汉地风格佛像却在夹缝中求着生存。
洪武时期明太祖大力提倡内地佛教,使这个时期的佛造像带有明显的唐宋遗韵;永宣时期
汉藏风格的交融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性;嘉靖帝崇信道教进行了三次毁佛运动;万历时期内地佛
造像强势回归。
明代汉地传统佛造像在历史浪潮中起起伏伏,有机遇,也有厄运。
明朝建立初期,明太祖采取儒释道三教并举、三教调和的政治策略。
他将儒教定为国教,
使它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力量,并且用科举考试的奖励机制来保证它的地位。
他又将佛教
与道教放在辅助地位上,允许其存在并发展的同时,又加以严密的管理和控制,使佛、道二教
完全服务于主流意识形态,听命于王权。
宗教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也许只是一种政治工具,是其加强控制力的手段。
信仰的转变
于他们来说,也只在一瞬间而已。
历朝历代精美佛像大全值得欣赏
![历朝历代精美佛像大全值得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a9d0f9f4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e5.png)
历朝历代精美佛像大全值得欣赏白衣观音释迦牟尼佛与四大天王普贤菩萨西方三圣释迦牟尼佛多闻天王韦陀菩萨韦陀菩萨观音菩萨罗汉地藏菩萨佛教进入我国二千年了,佛教思维如一颗种子,落入土地后一禾三穗会结出很多果实;一部佛典通过再三翻译,又经摘要、问答、论释后,会衍生出很多旁支学识,另立出很多宗派。
释教造像也相同,各期间传入的有限的印度造像如同种子,在各年代、各地域形成不一样个性的造像。
跟着我国释教文化的老练,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像在我国工匠的手中逐渐脱离原有个性,加入了我国自身的造像形状,树立、开展成独特的我国佛像,在这艺术融汇、交流中,呈现出各年代多姿多彩的明显特征。
金铜造像是一种三维立体的雕塑艺术,也能够说是一种格外的人体艺术,其主题是共同的,即都为“人”像,不一样的只是其脸部表情、手印、服饰、坐姿及周围的陪同物、台座、持物等等罢了。
因而,咱们能够把通常的判定要害概括为以下六点:一看面相和体形,二看手印与坐姿,三看标识与坐骑,四看细部与装饰,五看资料与质地,六看铭文与题记。
如果能留意到以上几点的话,基本上就能够做到准确的判定了。
首要,所谓标识和坐骑、佛像的手印、坐姿都是有定规的,只需仔细观察和对照,就可准确地为一件造像定名,辨明是佛还是菩萨,究竟是哪尊佛哪尊菩萨。
准确的定名是准确判定的前提。
再者,佛像的面相与体型,是判定佛像的要害。
它包含脸部的五官、身段的比例、肌肉的表现、全体的个性等等,哪怕同一朝代的不一样期间,也有很大的区别。
比方清代康熙、乾隆期间和嘉庆、道光期间的造像,就有着一定的不一样。
这以后,所谓细部与装修,能够说是佛像判守时十分有用的小窍门。
如明代莲花座与清代莲花座上的莲瓣装修,明代莲瓣精密而长,且瓣与瓣中有小型三角装修,而清代莲瓣则显得粗大健壮,瓣与瓣间也无装修。
因而,明清金铜佛像看莲瓣也是一个十分有用的办法。
再有资料与质地,这是判定中最为直观的。
铜佛像的资料主要有青铜、黄铜和红铜。
咱们在判守时,要留意不一样的期间用铜是不一样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古代佛像制作全过程,大开眼界!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古代佛像制作全过程,大开眼界!](https://img.taocdn.com/s3/m/76e9f154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ee.png)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古代佛像制作全过程,大开眼界!中国泥塑泥塑,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其古老的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中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汉族民间艺术。
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
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
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处发现。
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时间约为6千至7千年前左右;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时间约为7千年前。
可以确认是人类早期手工捏制的艺术品。
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
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
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
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唐代杰出的代表。
他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道子学成,惠之不甘落后,毅然焚毁笔砚,奋发专攻塑,终成名家。
为当世人称赞:“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
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
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品出售。
北宋时东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乐”在七月七日前后出售,不仅平民百姓买回去“乞巧”,达官贵人也要在七夕期间买回去供奉玩耍。
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
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
相传南宋末年,始祖吴静山自福建漳浦携眷到大吴定居后,以塑造泥玩具为生,其技艺世人相传,逐渐发展,蔚为大观,迄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清光绪年间,大吴泥塑进入繁荣发展期,以吴潘强为代表的大吴泥塑艺人相继涌现,捏塑技艺日臻成熟。
大吴泥贴塑技术独树一帜,有文身、武景、脸谱等流派手法,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品种丰富多采,色彩鲜艳自然、清新典雅,艺术造诣之深令人叹为观止。
佛之形|不同材质造像与禅意溯源(多图详解)
![佛之形|不同材质造像与禅意溯源(多图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254dc802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24.png)
佛之形|不同材质造像与禅意溯源(多图详解)佛之形像,广义含菩萨、罗汉、明王等,其像虽有雕塑像、画像(绘像)二种,然仅雕塑像称佛像,画像则称图像。
▲释迦牟尼佛像漆金彩绘紫檀木雕▲明紫檀观音菩萨像印度古代认为雕画佛像乃是冒渎神圣之事,故山琦等之古雕刻,仅止于以佛法、菩提树、佛足迹等标记象征佛。
其后,随大乘佛教之兴起,佛像之雕刻始盛行,故诸大乘经典中有甚多关于造像因缘及其功德之记载。
木雕▲辽代彩绘木雕佛像▲北宋木雕协侍菩萨木雕到商周,已出现施漆、镶嵌、雕花等装饰技术,到战国时期,盛行漆绘木雕枝术,存世有出土女俑可窥見当时水平。
▲明代阿弥驼佛像木造原彩▲清文殊菩萨像木雕石雕中国古代石雕佛像可以影响人的观念,石雕佛像的神奇力量就在于此。
石雕佛像是供人们拜祭的大型佛像,因此建造古代石雕佛像需要用大理石的石材,经久不衰,不易风化,耐腐蚀,保存时间长等特点。
▲北齐佛头像石雕▲三世纪犍陀罗美国史密森机构博物馆佛教徒修佛法的方法之一叫做观佛。
观佛不仅仅是看石雕佛像,还要沉思默想,通过观佛想象佛的崇高,就可以缩短与佛的距离。
观佛有助于净化自己的心灵,人们在物质生活有保障之后,会转向更高的精神追求,促进中国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的发展。
▲云岗石窟▲云岗石窟鎏金铜铜佛像一般是指用铜或青铜铸造,表面鎏金、可移动的佛造像,俗称“鎏金铜佛像”,这种佛像始见于两汉,盛行于隋唐,延续至明清。
▲元弥勒菩萨立像铜鎏金▲17-18世纪蒙古弥勒菩萨立像铜鎏金到民国时期,乃至现代的港台、东南亚地区,鎏金铜佛像仍在普遍使用。
鎏金铜佛像的种类有若干,常见的有释迦牟尼、观音、文殊、普贤、天王、母度等。
▲清十一面千手观音菩萨铜鎏金▲北魏弥勒佛立像青铜图像佛像画有纸质、布质、和金属的。
纸质佛像画的发展时间最长,一直沿用到现在;布质的佛像画也沿用已久,是纸质佛画像的替代品;金属佛像画,才是现代应用,还没有很大的应用范围。
▲明代吴彬《达摩图》▲张大千《观音大士》人不能孤独的活着,不管是处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都需要满足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精神需求,都需要返照自身,去思考、印证和表达。
中国古代佛教造像之美
![中国古代佛教造像之美](https://img.taocdn.com/s3/m/604a800f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31.png)
中国古代佛教造像之美佛像是中国人接触最广、最久的雕塑艺术,支撑着古代中国的整个雕塑体系。
在众多艺术品门类里,唯独收藏佛像会让人毕恭毕敬地说一声“请”。
近年,佛教造像的魅力一直在吸引着无数国人的视线,其不但体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成为人们忙碌之余的精神寄托。
佛教(Buddhism)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相传为公元前6至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所创。
佛教起始于印度,发展在中国,又远传于日本、韩国,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
但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和年代现在很难考定,据说于公元前2年由一个叫伊存的西域大月氏人传入中国中原地区。
“白双且造”石佛塔局部十六国·北凉(公元397/401年-439年) 1969年甘肃酒泉出土“白双且造”石佛塔十六国·北凉缘禾(延和)三年(公元434年) 1969年甘肃酒泉出土上面两张图片中的是一位名叫白双且的居士所造石质小佛塔。
石塔现仅存塔基、塔身和塔肩三层。
底层八角形塔基上雕刻施主的发愿文和佛经,中间圆柱形塔身雕有六尊佛坐像、一尊半跏趺坐思惟菩萨像和一尊交脚菩萨像,上层覆钵形塔肩雕刻七尊佛坐像和一尊交脚菩萨像。
石塔下端为榫头,说明塔基下原有塔座。
此类石塔现存有14座,多发现于今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吐鲁番地区,十六国时期这些地区属于北凉统治区域,因此这类石塔被学术界称为“北凉石塔”。
北凉石塔多造于公元426年-436年之间,是当地早期佛教艺术的一种题材。
北凉石塔所刻经文长短不一,但都以“十二因缘”经文为主。
十二因缘是三世论(过去、现在、未来)的理论基础,这是释迦牟尼在分析人的苦难及其原因时提出的解说,即整个人生现象是由十二个环节构成的流转过程,这十二个环节涉及到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中都有佛来教化众生,这就是三世诸佛。
北凉石塔所雕刻的佛和菩萨表现的就是三世诸佛形象,七佛分别代表过去和现在,菩萨是弥勒菩萨,是未来世界的佛(在已知的14座北凉石塔中,仅有此塔雕刻两尊菩萨)。
佛像的分类与造型样式
![佛像的分类与造型样式](https://img.taocdn.com/s3/m/b0e0296d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10.png)
佛像的分类与造型样式一、佛像的历史与起源佛教艺术源远流长,其起源于古印度,随着佛教的传播而逐渐发展。
佛教造像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释迦牟尼的弟子阿难为记忆和崇敬释迦牟尼,开始为其塑造形象,由此开启了佛教造像的历史。
在佛教中,造像是为了表达对佛的尊敬与信仰,同时也有助于信众观想和禅修。
不同地区的佛教流派和民族在造像艺术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这些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和创新。
二、佛像的分类与特点1.汉传佛教:汉传佛教造像深受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影响,具有写实风格。
其佛像造型庄重、典雅,线条流畅,注重面部表情的刻画,力求表现出佛的智慧与慈悲。
2.藏传佛教:藏传佛教造像则受到古印度及本土艺术的影响,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其佛像造型夸张,强调肌肉和动态的表现,使用鲜明的色彩,展现出活力与力量。
3.南传佛教:南传佛教的造像风格较为简单,以朴实自然为特点。
其佛像造型通常较为简化,注重内在精神的传达,而不仅仅是外在形象的塑造。
三、造型样式1.大小:不同大小的佛像反映了其在佛教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通常,较大的佛像代表较高的地位,如释迦牟尼、观音菩萨等。
2.比例:成功的佛像造型比例和谐,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与整体比例协调。
这需要雕刻师对人体的结构和比例有深入的理解。
3.颜色:颜色在佛像造型中也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
通常,金色代表神圣和庄严,白色代表纯净和清净,黑色则代表苦难和业障。
四、案例分析以乐山大佛为例,它是中国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高71米。
其造型伟岸,面容庄严,展示了佛的慈悲与智慧。
大佛的塑造工艺精湛,比例匀称,是汉传佛教造像艺术的杰出代表。
五、现代佛教艺术发展与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佛教艺术也在不断创新和演变。
现代佛教艺术不仅继承了传统造像技艺,还融入了现代元素和审美观念。
同时,艺术家和佛教徒也更加注重佛法的传播与普及,使佛教艺术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
六、结论了解和认识不同种类佛像的造型样式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并尊重佛教艺术及其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洪武时期的佛像艺术承袭宋元风格(包括树脂佛像)。
目前,几尊存世的洪武朝纪年造像反映了这一时期佛像艺术的基本风貌。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洪武十八年(1385年)木雕水月观音菩萨像,整躯气宇轩昂,显宋元造像雄阔健硕的艺术气韵。
像背装藏洞木盖竖刻题记:“东安村众村人等与维那……谨发虔心……吉祥合家乐安。
洪武十八年七月。
”若无题记,我们根据经验判断,一定会确定为宋元时期的作品。
北京首都博物馆收藏的两尊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大小和造型风格完全一样,皆结跏趺端坐,显现释迦牟尼佛成道时姿势。
佛座为六角形束腰式须弥台座承托单层仰莲座的组合形式。
须弥座束腰处刻铭文:“周府欲报四恩,命工铸造佛像一样五千四十八尊,俱用黄金镀之……洪武丙子四月吉日施。
”体量虽小,做工精巧,风格古朴,气韵十足,从整体造型到细部刻画带有明显的唐宋造像遗韵。
此像弥座铭文反映了明初藩王奉佛的历史信息,“周府”据考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子周王朱肃王府。
朱肃于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吴王,洪武十一年改封周王,洪武十四年就藩开封。
洪熙元年(1425年)卒,谥号“定”,所以又称“周定王”。
周王为何要造这些佛像,且是有零有整的数目?原因还得从朱元璋结发之妻马皇后去世说起。
据记载,洪武十五年(1382年)马皇后去世,朱元璋为表缅怀之意,决定选派有道高僧分别辅助诸子,一方面帮助诸子为马皇后念经祈福,再一方面对诸子实施佛教道德教化。
由此因缘,诸皇子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周王朱肃大造佛像应与此因缘有关。
至于他为何选定5048这一数目,有学者认为与佛教大藏经入藏经目有关。
佛教大藏经入藏经目最早由唐代西京崇福寺高僧智升编订,主要体现在他编著的20卷《开元释教录》中。
在这部经目著作中,智升选取了5048卷经典作为大藏经的定数。
后世雕印大藏经多依之为准,或以之为基础略有增删。
也有学者认为是受到南朝傅翕大士发明的转轮藏的启发。
转轮藏是一种储藏大藏经的活动装置,转动
一周,即表示念诵全套大藏经一遍,可谓一举而多得。
朱肃选定此数造像兼具礼佛和诵经的功德和意义,与转轮藏的功用完全相似(金申:《历代佛像真伪鉴定》,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
应该说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周王造像国内外其他一些博物馆和私人手中也有收藏,初步统计存世数十尊。
这些造像大小、风格完全一致,应当是一模所出,只是保存品相有所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造像也有不少仿品出现,有的是近年新仿,有的是清末民国时期所仿。
不论何时仿制,仿品与真品区别明显,不难鉴别。
(包括树脂佛像)
本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