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剂 从柴火煎走向智能煮
中药饮片古法煎煮工艺智能化方法
中药饮片古法煎煮工艺智能化方法摘要:在我国,由于身体体质和用药习惯等原因,至今采用中药用药的占据了一定的比例,然而中药的用药效果与煎煮的方法和器具有非常中药的关系。
一般而言,由于砂锅材质稳定且受热均匀,因此,砂锅被广泛应用于中药的煎煮。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很多家庭或者服药者困于没有时间或者器具进行煎煮,因此,本文探索了中药饮片古法煎煮工艺的智能化方法,以期为中药煎煮的智能化提供一定的借鉴经验。
关键词:中药饮片;古法煎煮;智能化一、前言中药汤剂是中药饮片的传统用法,其煎煮在古代是非常讲究的。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中药煎煮方法工序繁琐,时间长的弊端逐渐显现,与此同时,中药煎煮机的出现便应运而生。
这也是催生中药饮片煎煮走向智能化的内在原因。
然而,尽管中药饮片古法煎煮逐渐走向智能化,但是中药煎煮对药物的疗效有重要的影响,直接关系到临床效果,历代医家对中药的煎煮非常重视。
二、中药饮片煎煮工艺介绍(一)中药饮片煎煮器具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器具有密切的关系。
现在仍是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其传热均匀缓和,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
在煎煮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不能使用铁锅,铜锅,锡锅,主要是因为这些器具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如铁锅在煎煮山楂、五倍子等中药时,会生成不溶于水的鞣酸铁。
再如与鞣质类的成分可生成鞣酸铁,使药液的颜色加深。
与黄酮类成分可生成难容性聚合物。
与有机酸类成分可生成盐类。
这些都会影响汤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
因此,在煎煮器具的选择好最好用砂锅、陶罐、搪瓷、不锈钢锅,或者使用玻璃煎器亦可。
(二)中药饮片煎煮过程1.中药饮片清洗在中药饮片煎煮之前,对于饮片是不需要再进行清洗的。
主要是因为饮片上市前已净制过了,净制(清洗)是中药饮片炮制的第一步,使药物达到浄度标准,保证了中药饮片质量。
中药煎药方式的新趋势智能化煎药
中药煎药方式的新趋势—智能化煎药中药代煎是药学人员提供服务,保证中药汤剂质量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一项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服务。
历代医家对煎药非常重视,陶弘景曰:方药虽中病,而煎法失度,其药必无效。
时珍曰: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
胡慎柔曰:古人煎药,各有法度。
表药以气胜,武火骤煎;补药以味胜,文火慢煎。
徐大椿曰: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
传统煎药对用水、火候、煎法都非常讲究。
智能煎药是在传统煎药和机械煎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煎药模式,煎药流程的各环节,引入了信息技术,应用现代设备完成煎药的过程。
与传统煎药相比,除煎药器具不同外,还有如下区别。
1、—开方—医师开具处方后,还需选择煎药方案、包装数量。
煎药方案/常压二煎/ 煎煮时间常压汤药(25min,20min)常压解表药(20min, 10min)常压补药(40min, 30 min)后下解表药(20min(13:7), 10min)后下汤药(25min(15:10), 20min)后下补药(40min(25:15), 30 min)先煎解表药(30min ,20min, 10min)先煎汤药(30min ,25min, 20min)先煎补药(30min, 40min, 30 min)医师可以选择以上模式,也可自行设定煎煮时间。
每剂煎出药液量默认为2袋,每袋200ml。
医师还可以根据临床的需要调整,每袋50ml至280ml。
2、—调剂—打印处方,需粘贴煎药条码,调配完成后拍照复核。
煎药条码是代煎处方由HIS系统传到煎药系统生成的条码,条码上包含有患者的信息,煎药模式,包装数量,服用方式,建议浸泡加水量等。
处方调配后,核对并用手持PDA对调配好的中药饮片拍照上传至服务器,可以随时检查调配是否正确。
3、—浸泡—收药,装桶,加水,PDA扫煎药条码,电脑计时。
天津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自动加水机加水量是电脑根据处方的剂数和药材的重量、吸水情况计算得出。
家用电压力锅煎煮中药汤剂的可行性探讨
家用电压力锅煎煮中药汤剂的可行性探讨摘要:通过对中药汤剂自煎、代煎器具性能及煎煮方法的比较,认为利用家用电压力锅具备温度、时间自动可控及密闭不蒸发等性能,可以作为中药汤剂自煎的一种器具,并总结了家用电压力锅煎煮中药汤剂的要点。
关键词:中药汤剂;煎煮方法;自煎;煎煮器具;电压力锅目前常用的中药煎煮方法有传统方法自煎、电中药煎煮锅自煎、医院代煎三种,上述方法既有各自的优点,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笔者将家用电压力锅与三种常用中药煎煮器的性能及煎煮条件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探讨其煎煮中药的可行性。
现将比较的与分析的情况报告如下:1、电压力锅工作原理及主要性能电压力锅是传统高压锅和电饭锅的升级换代产品,它结合了高压锅和电饭锅的优点,是目前许多家庭首选的多功能煮饭、炖肉、炖汤等常用电器,用来煎煮中药需要配有不锈钢内钽,容积要求3L以上。
该锅具备以下主要性能,即:接通电源后,“加热”指示灯开启,锅内带水物品煮沸后,安全压力阀自动上升,使处于密闭煮沸状态,稍后电源指示灯由“加热”跳转为“保压”,这时电功率降低,保持微沸(相当于“文火”)煎煮状态,当锅内温度下降后电源自动跳转到“加热”状态。
如此反复进行,计时器自第一次“保压”指示灯开启后即开始计时,计时结束,电源自动跳转至“保温”,约10min后,锅盖即可开启。
整个煮沸过程中基本无水蒸汽、挥发性气体和水滴溢出。
2 传统法自煮、医院代煎与电压力锅自煎的比较2.1传统方法自煎:一般采用陶罐、柴火(或煤、液化气等)等热源煎煮中药。
优点:药物受热均匀,可以根据中药性味先煎后下,1副中药煎煮2次,中药有效成分煎出率较高。
缺点:煎煮全程需要专人看护,火候较难控制,稍有疏忽容易煮干煮溢,煎煮时产生大量蒸汽,导致中药挥发性成分损失。
2.2家用电中药煎煮器自煎:采用陶罐,热源用电,煎煮时间、火力可自动调控。
优点:具有传统煮药的优点外,还省时省力。
缺点:需要专门购机,增加中药煎煮成本;煎煮时产生大量蒸汽。
中药炮制中“火”的讲究
中药炮制中“火”的讲究一、火候的讲究火候有文武。
从容和缓,不疾不徐,文火也。
恐炽焰沸腾,则药汁易涸,气味不全耳,并用纸蘸水封器口煎之。
如煎探吐痰饮之剂,当用武火,取其急速而发吐之也。
用火过急则会汤液溢出,还可能熬干汤液,不仅造成药材浪费,而且可能造成药物变性且有害于身体。
文火慢煎是对一般汤剂的煎药要求,其目的是将有效成分更多地煎煮出来。
南朝梁陶弘景说:“凡煮汤,欲微火,令小沸。
”道士王怀隐说:“凡煮汤……常令文火小沸,令药味出。
”王好古也指出:“病人服药……斟酌以慢火煎熬分数。
用纱滤去渣,取清汁服之,无不效也。
”缪希雍强调:“煎时不宜烈火,其汤腾沸耗蚀而速涸,药性未尽出而气味不纯。
人家多有此病,而反责药不效咎将谁归?”不是所有的煎剂都采取文火慢煎,要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药物的功效主治的不同,常常采取不同的煎法。
沈括指出:“药有可以久煮,有不可以久煮者,有宜急火,有宜温火者。
此煮炼之节也。
”明代医家李梴指出:“如补汤慢火煎熬,汗下及治寒湿药,紧火煎服。
”明代罗周彦《医宗粹言》云:“凡煎汤药,初欲微火令小沸……然利汤欲生,少水而多取汁;补汤欲熟,多水而少取汁。
”明末著名医僧胡慎柔云:“古人煎药,各有法度。
表药以气胜,武火骤煎;补药以味胜,文火慢煎。
”指出解表药因以气胜,故需急火速煎,补益药因以味胜,故需慢火缓煎。
李时珍对于煎药的火候也十分重视,他说:“须识火候,不可太过不及。
火用木炭、芦苇为佳……若发汗药,必用紧火,热服。
攻下药,亦用紧火煎熟,下硝黄再煎,温服。
补中药,宜慢火,温服。
阴寒急病,亦宜紧火急煎服之。
又有阴寒烦躁及暑月伏阴在内者,宜水中沉冷服。
”清代石寿棠谈火候:“至于煎法,亦当用意……欲其上升外达,用武火;欲其下降内行,用文火……种种治法,非参以意不可。
”清代徐大椿分析了药物用“猛火”、“缓火”的原因:“煎药之法各殊……有宜用猛火者,有宜用缓火者。
各有妙义,不可移易。
今则不论何药,惟用猛火多煎,将芳香之气散尽,仅存浓厚之质。
简述中医药膳的发展简史内容
简述中医药膳的发展简史内容中医药膳是中国传统医学与饮食文化的结合产物,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药膳疗法和烹饪技巧。
中医药膳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黄帝内经,这是一部记录了中医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经典之一。
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中草药和食物可以共同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药膳的研究逐渐深入,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烹饪技巧。
在唐宋时期,中医药膳的应用范围扩大,烹饪技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许多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开始将中草药与食物相结合,创制了许多药食同源的食谱。
这些食谱中融合了中医理论和烹饪技巧,充分发挥了中草药的药理作用,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全面的保健和治疗方案。
到了明清时期,中医药膳逐渐成为宫廷和贵族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皇宫中,有专门的御膳房负责制作中药膳供皇帝食用,以维持其健康和活力。
同时,民间也兴起了中医药膳的烹饪技艺传承,人们开始意识到健康与饮食的密切关系。
食材的选择、搭配和烹制方法得到了更加细致的研究,促进了中医药膳的进一步发展。
近代以来,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中医药膳的研究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了中草药的药理作用和食物对健康的影响,进一步验证了中医药膳的有效性。
在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饮食健康,中医药膳也因此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综上所述,中医药膳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黄帝内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理论和烹饪技巧。
中医药膳在保健养生和治疗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健康方案。
随着现代科学的验证和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中医药膳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柴火熬中药的步骤
柴火熬中药的步骤柴火熬中药的步骤如下:1. 先将中药用冷水浸泡半小时,然后将药放入砂锅内,加水(漫过中药)。
2. 用大火煮开后转小火再煮20-30分钟。
3. 第一次熬制完成后,用筷子放在砂锅沿上挡住药渣,用药淋子过滤药汤。
4. 药渣中加入温水,用大火煮开后转小火再煮20分钟左右。
5. 第二次熬制完成后,将两次的药汤混合均匀,分两次喝完。
柴火熬中药的注意事项1.选择合适的砂锅:熬制中药时,应选用质量好、保温性能佳的砂锅。
砂锅的材质和厚度会影响药效的发挥,因此选购时需注意。
2.火候掌控:在熬制过程中,要掌握好火候。
大火煮开后,转为小火慢炖,使药效充分释放。
同时,注意观察药汤的浓度,避免熬焦或熬干。
3.水质要求:水质对药效的发挥有一定影响,建议使用过滤后的自来水或井水。
避免使用矿物质含量较高的泉水或自来水,以免影响药效。
4.药渣处理:熬制完成后,药渣的处理也有讲究。
将药渣倒在固定的容器内,待凉透后,用塑料袋密封,避免污染环境。
剩余的药渣可用于敷贴、泡脚等,充分利用药效。
5.储存条件:熬制好的中药汤剂应存放在密封容器内,置于冰箱冷藏室,保存时间不宜超过24小时。
若气温较高,可将药汤放入冰箱冷冻室,分次取出饮用。
6.个人卫生:在熬制中药过程中,操作人员要讲究个人卫生,佩戴口罩,避免口水、灰尘等污染药汤。
7.适应症:中药汤剂适用于内服,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
患者在服用前,应了解自己的体质和病症,确保药剂对症。
如有疑虑,请咨询中医师。
8.药物搭配:在熬制中药时,要注意药物的搭配。
不同药物之间可能有相互制约或相互促进的作用,因此,患者在自行购买药物时,应确保药物搭配合理。
如有需要,可请教中医师。
总之,柴火熬中药是一门学问,从选购砂锅、药物搭配到熬制过程中的火候掌控,都需要认真对待。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中药的药效,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合理服用中药,同时注重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为健康保驾护航。
智能煎药机的操作方法
智能煎药机的操作方法
操作智能煎药机的方法如下:
1. 准备草药:选择要煎煮的草药,将其洗净并切碎,以便更好地释放药性。
2. 加水:根据草药的种类和要求,向煎药机中加入适量的清水。
3. 加入草药:将草药放入煎药机的药杯中,并按照需要的草药配方和份量进行搭配。
4. 设置煎药模式:根据草药的性质和需要,选择合适的煎药模式(如快煎、慢煎、微火煎等)。
5. 启动煎药机:确认设置无误后,按下煎药机的启动按钮,开始进行煎药过程。
6. 等待煎药完成:根据选择的煎药模式,等待一段时间,直到煎药机自动停止。
7. 倒药汤:将煎药机中的药汤倒入杯子或容器中,注意药液的温度,避免烫伤。
8. 清洗煎药机:使用清水和洗涤剂彻底清洗煎药机的内部和外部,确保下次使用时的卫生和安全性。
请注意,以上是一般智能煎药机的操作步骤,具体操作细节可能因不同品牌和型号的智能煎药机而有所差异,请严格按照煎药机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20年来传统煎药的变化
20年来传统煎药的变化中药煎药机的引进和普及中药煎药机于20世纪末由韩国进入中国,煎药机的推广初期遭遇了重重阻碍。
一方面是由于国内大部分老中医对这种机械煎药的抵触,在他们的观念中,中药就应当遵循古法,药方可以随证加减,因人而异,但是中药的制法却不得有任何变动。
煎锅材质,文火武火,煎煮时间,二次煎煮,先煎后下等,各个方面均有讲究。
当时的中药煎药机在人们眼中就是一台高压锅,难以让这些老中医甚至患者认可。
另一方面是由于药效。
中药饮片一直以来缺乏严格的管理,由于产地、气候、品质等多方面因素,中药饮片很难有一个成熟的检验标准。
现代科学虽然提供了一些检验方法如有效成分分析等,但是仍存在不合理性,单纯的成分分析有时并不与实践一致,拿人参来说,人参的叶子和须的有效成分远高于根,但是实践疗效显然根远强于叶子和须,如果拿叶子来代替根,作为中药制剂的原料,药效会明显不如汤剂,但送检却是合格的。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中药的药效人们通常采用疗效来判断。
中药以调理为主,治标先治本,疗程长,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经常会认为起效慢的中药药效不佳;抑或是人们通常使用颜色的深浅来判断中药的药效,颜色越深人们就认为药效越好,砂锅煎煮的中药由于与空气接触被氧化的因素,通常颜色较深;而煎药机煎出的中药液由于密闭,与空气隔绝,颜色会较浅,这也是导致人们不接收中药煎药机的一个原因。
2000年以后,随着科学实验的验证,人们也切实了解到中药煎药机通常不会影响中药的药效,甚至较传统煎药方法来说还能提高药效;同时由于煎药机卫生、高效、便捷的特点,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人们开始接纳中药煎药机。
县级及县级以上中医院开始大量采购中药煎药机,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县级及县级以上中医院中药煎药机覆盖率达到95%,初步实现了中药煎药的机械化。
中药煎药的现状技术的提升往往会助长人们的惰性。
随着中药煎药机的普及,煎药工的工作压力大大减轻,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中药液质量的下降。
归脾汤的工艺流程
归脾汤的工艺流程归脾汤是一道具有补益脾胃功能的汤品,它以归头、川芎、白术、茯苓、参等药材为主要配料,可调节脾胃功能,促进食欲,改善消化不良等问题。
下面是归脾汤的工艺流程。
材料准备:1. 归头10克2. 川芎10克3. 白术10克4. 茯苓30克5. 参20克6. 干姜3片7. 生姜3片8. 红枣10枚9. 红糖适量10. 清水适量步骤一:药材处理1. 将归头、川芎、白术、茯苓、参分别用清水浸泡约30分钟,使其软化。
2. 将浸泡后的药材过水,去掉杂质。
步骤二:炖煮汤液1. 锅中加入适量清水,放入炖盅,加入生姜和干姜。
2. 把处理好的归头、川芎、白术、茯苓、参、红枣放入炖盅中。
3. 加盖,将炖盅放入大锅中,加盖炖煮。
4. 大火炖半小时,然后转小火炖2小时,直至药材溶解出汤液。
步骤三:调味1. 过滤炖好的汤液,去掉药渣,留下澄清的煮汤。
2. 取适量红糖放入煮汤中,根据个人口味调节甜度。
步骤四:煮沸1. 将煮好的汤液倒入锅中,加热至沸腾。
2. 继续煮沸5分钟,使汤液变得更浓稠。
步骤五:完成1. 关火,将汤倒入碗中即可食用。
归脾汤的注意事项:1. 服用归脾汤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尤其是体内有湿邪的人。
2. 归脾汤不适合长期饮用,一般应在饭后30分钟内饮用一次。
3. 患有特定疾病的人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归脾汤。
总结:归脾汤是一道具有补益脾胃功能的汤品,通过一系列的加工过程,将药材煮熬成汤液,并通过调味和煮沸等步骤加工完成。
归脾汤的制作相对简单,但仍需要遵循正确的工艺流程,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熬”出中药亲情来
“熬”出中药亲情来
周柳莺
【期刊名称】《家庭健康》
【年(卷),期】2009(000)012
【摘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过: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熬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
看来,中药不是简单地放在火上熬,还有一些方法学问在其中呢!
【总页数】1页(P51)
【作者】周柳莺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5.5
【相关文献】
1."熬"出中药亲情来 [J], 周柳莺
2.拓展活动“熬”出“原味”大语文 [J], 沙新燕
3.祖传手艺“熬”出致富新路 [J], 何凡;吴剑锋
4.“玩”出精彩,“动”出健康,享受亲情——论亲子休闲体育活动的创新 [J], 唐迅
5.“熬”出成熟 [J], 黎晓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汤剂的特殊煎法
中药汤剂的特殊煎法*导读: 1、先煎先煎的药物一般多为矿石类,如生龙骨、寒水石等,贝壳类如生牡蛎、1、先煎先煎的药物一般多为矿石类,如生龙骨、寒水石等,贝壳类如生牡蛎、生石决明。
这些矿石及贝壳类药物,质地多坚硬,组织结构致密,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故需打碎后先煎,有效成分才能充分煎出。
来自养生之道另外,有毒性的药物也需先煎,久煎可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
如乌头类药物久煎可使乌头碱分解为乌头原碱,其毒性只有原来的1/2000。
此类药物需先煎30-40分钟后再与其他药物混合煎煮。
2、后下某些芳香药、解表药、清热药不宜久煎,如辛凉的薄荷叶、行气的木香等。
若煎煮时间过长,有效成分易于散失,会降低或损失药效。
后下一般是在其他药物快要煎好前的3-8分钟(视芳香药物的挥发程度而定)放入同煎即可。
3、单煎也称另煎,多是些贵重细料药品,如羚羊角片、人参等。
这些药物多质地坚韧,在一般煎药时间内,不能使有效成分提出的,同时用量少,价格贵。
一般可以单独多煎几次(分次混合,再冲入煎好的药汁内饮服),使有效成分充分提出,这样既提高药效,又不浪费药材。
4、包煎一般是种子和个别的花粉药物,如止咳下气的旋复花,其花蕊易散布在药渣内,服后粘在喉部引起不适或咳嗽加剧;种子类药物如车前子易粘锅糊化、焦化,粉末类药物如蒲黄、海金沙等,入汤后粘腻而沉淀。
此类药物宜用纱布袋装好再煎煮,可减少沉淀,使药汁清净。
5、烊化为了避免粘稠的中药在煎煮过程中被药渣吸收,或避免其他药物因粘滞而难于煎出药味,同时避免粘锅,一般都在药煎好后再加入,使之完全烊化于药汤内即可,如芒硝、阿胶、蜂蜜等。
6、冲服一些贵重的药物细粉不能与其他药一起煎煮,如三七面、羚羊角面、牛黄面和沉香、木香等芳香药的饮片。
此类药物需先放在碗内,将煎好的药汤趁热冲入碗内,浸渍一会待温时饮服。
这样既有利于发挥药物的作用还可节省药材。
7、泡服适宜于成分容易溶解,或煎煮易破坏药效的药物,如藏红花、番泻叶等。
如何正确煎煮中药与服用
如何正确煎煮中药与服用中药由于原材料来自天然的动物、植物、矿物,毒付作用比西药要小的多,所以愈来愈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而汤剂是我国中医药常常利用的一种剂型,它是将炮炙后的各类中药材,通过中医按照病人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的巧妙配伍后所配成的药剂,加上水置于有盖的煎药器具内,在火上加热,藉水滚沸煎熬而提取它的有效成份的液体制剂。
因为它的药力容易被病人吸收,能迅速发挥药效,对人身体的全面调理超级合理,而且操作简单易行,无刺激性及副作用。
那么如何煎煮中药才能更合理的发挥汤剂的治病优势,而不降低药效呢?下面介绍一下煎煮和服用中药应注意的问题。
1 煎煮中药器具的选择:究竟选什么器具煎药最好呢?历代医药学家都十分重视,梁代陶洪景说:“温汤勿用铁器”。
明代李时珍曾说:“煎药并忌铜铁器,宜银器瓦罐。
”这是因为铜铁器能与许多中草药的有效成份发生化学反映。
首先选药锅最好选用陶器砂锅,因其性质稳定,价钱廉价。
也可以用不锈钢锅、玻璃和搪瓷锅,忌用铁锅或带油垢的锅。
2 加水量:将中药放入药锅中后,加入凉水,水要清洁没有杂质,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汤剂的质量。
药多水少会造成“煮不透,煎不尽。
”有效成份浸出不完全,药物有效成份会因为局部高温而受到破坏。
药少水多,虽能增加有效成份的溶出量,但药量太大,不宜病人服用。
另外因为药物质地不同,吸水量也不同。
因此煎药用水量的多少,要随药物的用量和质地而定。
煎煮花、叶、全草及质地轻松的药物,其水量要大于一般用水量,煎煮矿物、贝壳及其他质地坚实的药物,其水量要小于一般用水量。
当加入水时,药随水浮起后可以搅拌一下,第一煎的水位要高于药物表面3至5厘米,第二煎可超过药渣表面1~2厘米,浸泡药的时间一般为30分钟,浸泡时间不宜太长,以避免引发药物酶解或腐败。
3 煎药火侯:煎药的火候:煎药温度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
中医常常利用文火、武火来表示。
文火就是弱火,武火就是强火。
李时珍说:“凡一切补液诸膏宜桑柴火(即文火)煎之”。
人工智能和中药结合的例子
人工智能和中药结合的例子人工智能和中药结合的例子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
1. 中药配方优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中药配方进行优化,以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例如,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中药配方进行分析,以确定哪些药物组合最有效。
2. 中药质量控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中药的质量进行控制,以确保其安全有效。
例如,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对中药的外观和形态进行分析,以确定其是否符合质量标准。
3. 中药研发: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中药的研发过程。
例如,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中药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以确定其药理作用和治疗效果。
4. 中药诊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中药的诊断进行辅助。
例如,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患者的症状和病史进行分析,以确定最适合的中药治疗方案。
这些例子只是人工智能和中药结合的一小部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结合将会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1。
智能煎药机操作方法
智能煎药机操作方法
智能煎药机操作方法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 准备药材:根据要煎制的药方,准备好所需的药材,并进行清洗和处理。
2. 添加清水:将适量的清水加入到煎药机的煎药罐中,通常根据药材的种类和用量来决定加水的量。
3. 加入药材:将准备好的药材放入煎药机的药材篮中,注意按照药方的要求进行摆放。
4. 调节煎药模式: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煎药模式。
智能煎药机通常具有多种煎药模式可供选择,如快煎、慢煎、水煎等。
5. 开始煎药:按下启动按钮,煎药机开始自动进行煎药过程。
期间可以根据需要监控煎药机的工作状态和剩余时间。
6. 煎药完成:煎药机会自动进行煎药过程,当煎药时间耗尽或煎药模式完成时,煎药机会发出提示音,表示煎药完成。
7. 取出药渣:打开煎药机的药渣盒,将煎药后的药渣倒掉,清理干净。
8. 捞取药液:打开煎药机的煎药罐,使用滤网工具捞取药液,注意防止烫伤。
9. 保存药液:将捞取到的药液保存在干净的容器中,尽快进行使用或贮存。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智能煎药机操作方法可能略有差异,具体还需根据所使用的煎药机的说明书进行操作。
黄连解毒汤古法煎煮与现代煎煮的差异研究
黄连解毒汤古法煎煮与现代煎煮的差异研究李军鸽;王永春;孟珈同;邱智东;唐秋竹【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年(卷),期】2022(31)14【摘要】目的:通过水煎液化学成分及转移率、出膏率、日服化学成分剂量等指标,比较黄连解毒汤古法煎煮与现代煎煮的差异,为黄连解毒汤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按照古籍《外台秘要》记载的煎煮方法(“黄连三两,黄芩、黄柏各二两,栀子十四杖擘,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和现代煎煮方法(“黄连9 g,黄芩6 g,黄柏6 g,栀子9 g,1200 mL水,煮取400 mL”)制备水煎液,冻干得干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饮片和冻干粉中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黄柏碱、黄芩苷、栀子苷含量,计算出膏率、转移率和日服有效成分量,比较汤古法煎煮与现代煎煮的差异。
结果:古法煎煮平均出膏量为17.86 g,出膏率为15.99%,现法煎煮平均出膏量为7.42,出膏率为24.34%,从出膏率看,现法煎煮优于古法煎煮,从化学指标转移率看,现法煎煮化学成分转移率均大于古法煎煮;各化学成分日服用量差异与日服生药量差异不一致,古法煎煮高于现法煎煮。
结论:从化学角度出发,通过比较黄连解毒汤不同煎煮方法,为其“物质基准”研究中剂量及煎煮方法的确定提供实验参考。
【总页数】6页(P65-70)【作者】李军鸽;王永春;孟珈同;邱智东;唐秋竹【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3【相关文献】1.地黄煎煮过程中不同时间及煎煮液中梓醇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对其止血作用的影响对比研究2.黄连解毒汤在不同煎煮条件下的有效成分研究3.补中益气汤传统煎煮法与现代煎药机煎煮对方剂药效的影响研究4.不同煎煮条件下黄连解毒汤有效成分分析5.中药复方传统煎煮与机器煎煮研究汇集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煎煮模式的智能中药煲
多煎煮模式的智能中药煲刘莉;徐金增【期刊名称】《电子制作》【年(卷),期】2011(000)012【摘要】很多人有这样的经历,在煎中药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发生煎糊的现象。
那么这种煎糊的中药还能喝吗?中医专家认为,糊了的中药成分会发生变化,起不到治疗作用不要紧,可能会产生有害物质,危害人体健康,禁止服用。
为了方便病人服用中药药剂,目前已经有一些生产厂家推出了自动中药煲,并在市场上进行销售。
经过调查及实物分析,这些所谓自动中药煲也就只是利用了类似传统电饭锅的原理,将待煎煮中药材的水份煎煮至某一固定程度而已。
它们原理简单,对煎煮对象采用固定的煎煮模式,虽然解决了煎糊的问题,可却不能解决不同类型中药药剂采用不同的煎煮模式,这极大影响了中药的药效。
人们急切需要一种能较好实现中药煎煮自动化、智能化的家用电器。
我们特意设计了一款功能全面的中药煲。
它以能按不同类型的中药药剂采用不同的煎煮模式为特色,兼具防干烧、沸锅,自动保温,药渣分离,蜂鸣提示的功能,是初次煎药用户得心应手的工具。
【总页数】3页(P41-43)【作者】刘莉;徐金增【作者单位】不详;不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925【相关文献】1.智能中药煲的设计 [J], 周云;陈兴新;李建华2.智能中药煲设计 [J], 欧益杰3.智能中药煲的现状及 "纯正煲"市场调查研究 [J], 叶秋莹;胡婷婷;吴涌中;李俊彪;朱颖诗;胡旭光4.中药煎煮机煎煮中药合理加水量实验 [J], 李蔷;邓富;方丽莎;杨倩5.DHJ-D1型中药煎煮机煎煮中药中的合理加水 [J], 朱永红;刘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桂枝汤“微火煮”煎药法辨析
桂枝汤“微火煮”煎药法辨析
赵志恒;苏南
【期刊名称】《中医学报》
【年(卷),期】2018(33)10
【摘要】桂枝汤乃《伤寒论》第一方,方后的药物煎煮方法是其方药使用法则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应受到重视。
《伤寒论》113方中,除桂枝汤外,桂枝汤类方共计19首,然只有两首加味方中提到"微火煮取",分别是"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和小建中汤的"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唯独此三方特别强调"微火煮"的煎煮火候,足见仲景对煎药法的重视。
桂枝汤"微火煮"的煎煮方法是与其治证特点、用方目的和药物特性密切相关的,其加味方的"微火煮"也是在桂枝汤调和阴阳、气血、营卫的功效基础上的运用。
【总页数】4页(P1945-1948)
【关键词】《伤寒论》;桂枝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小建中汤;“微火煮”;煎药法【作者】赵志恒;苏南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市公安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3.3
【相关文献】
1.桂枝汤及加减方辨析 [J], 王金成;王亚丽;刘莎
2.论《伤寒论》桂枝汤应当"微火久煮" [J], 林大勇;曲道炜;李斌
3.《伤寒论》太阳病桂枝汤六证辨析 [J], 秦仁琼
4.桂枝汤煮散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临床观察 [J], 姚瑞东;耿旦;宁德春;梁大荣
5.《温病条辨》妙用桂枝汤辨析 [J], 饶吉;施锡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汤剂从柴火煎走向智能煮
中药汤剂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应用最多、最广的一种剂型。
它制备方法简便,加减灵活,奏效迅速,能适应中医辨证施治用药需要,故几千年以来,长久不衰,为多数民众所熟悉和青睐。
关于汤剂煎煮使用的优势特色、制备原理、制备工艺、操作技术和方法、质量控制,包括服用方法的研究和论述文献,可谓“汗牛充栋”,难以数计。
但各代的中药煎煮,除御药局、太医院等,有专人为皇亲国戚、达官显贵提供专司煎煮服务外,绝大多数老百姓的用药均为单个散煎,且均以柴薪或煤炭为燃料,采用直火加热煎煮。
早期:煎药室“水深火热”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医疗机构相继组建,大力推进中医药防治疾病和康复保健服务,并在药房内设立中药煎药室,承担住院患者的汤药煎煮。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末,大多采用传统的直火加热煎煮法,即在50张~150张床位的医院,多采用较大型或大型炉灶,以煤炭为燃料,炉灶上用大块铸有数十个直径为10厘米左右圆孔的铁板,以便置放煎器,煎煮器具大多为陶器瓦罐。
100张床位以下的医院,多由1人轮番从事操作,150张床位的医院一般也仅安排两人,劳动负荷很重,
五六十个药罐同时煎药,工作人员常常汗流浃背,应顾不暇。
那时煎药室的条件十分简陋,没有通风降温设施,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也不高。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除直火加热煎煮外,许多地方试行电热煎药和蒸汽煎药。
所谓电热煎煮,即采用多个小型电炉或特制的串联成排电气加热装置。
蒸汽煎药,起初时利用高压消毒柜,以特制的较大型的搪瓷类杯具为煎器,煎器上铸有标牌,牌上标有床号,由操作人员将应煎药物分别放入煎器,再加入定量水后,分层、分排整齐地放入柜中,关闭柜门,开启蒸汽,定时煎煮,然后减压、开启,取出煎药罐,逐罐滤取药液。
对于蒸汽煎药,业内存有两大质疑:一是高压煎煮温度均超过100℃,部分药物成分会被破坏和散失;二是在一个封闭空间内,几十个药罐同时沸腾,极易造成“串味”。
随后,研制生产了可任意拆卸组合、各罐独立的煎药罐。
在一间160平方米左右的操作间内,可安装约500个整齐成排的药罐,每排每罐均有蒸汽管道相通,只要操作人员按病区床号将药物分别装罐,注入适量自来水,打开蒸汽阀后,即可开启煎煮。
据当时相关部门提供的检测数据,所得药汁与直火煎煮的质量基本一致。
但伴随的问题是,一个人照看50个左右的药罐,在同时沸腾后,无暇顾及先煎、后下等特殊煎煮法的要求,敞口煎煮气味挥散严重,药液大多清淡,部分患者和医生也不认同。
同时,一个大房间内三五百个药罐一齐煎沸后,室内温度可达四五十度,蒸汽弥漫,地面积水,操作人员
长期忍受湿热的煎熬,有人曾讲:“应该想法子把煎药人员从‘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
中期:煎煮逐渐规范化
1988~1989年,有的省份主管部门提出要“加强药罐子工程研究”,组织人员开展全省层面的中药煎药工作专项检查,并要求在医院的中药工作管理办法中列出中药汤剂煎煮管理专章。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除部分医院仍采用直火煎煮外,大多逐步采用机器煎煮,煎药室条件逐步得到改善。
特别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1年在中医院分级建设药剂评审指标中,明确了中药煎药室建设和各项检查细则;1997年印发《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对中药煎药室的基本设施建设、煎药操作规程、质量与技术基本要求、注意事项、管理制度等做出了明确规定,还在同年推行的“放心药房”建设等规范性文件中将其列为主要内容。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药事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等级医院复评
验收标准的执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9年3月16日再次印发《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强调煎药室应配备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经验的中药师具体负责煎药业务指导、质量监督及组织管理;煎药人员应通过中药煎药知识和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才能从事煎药工作;对煎药用水、煎前浸泡、煎药加水量、煎煮时间、火候控制、煎液量,以及部分药物的特殊煎煮法等更明确地进行了规定。
规范化的科学管理,
促使医院中药煎煮质量不断提升,更好地保证了人民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未来:理想汤剂可循求
近几年来,部分较大型中医院引进了半自动煎药机和全自动煎药机,着力推进中药汤剂制备的智能化。
全自动煎药机信息处理系统与医院HIS系统可实时数据交互,实现对煎药的实时监控、批次查询、处方管理、留样管理、设备内置数字化管理,使煎药人员及管理者对所有煎药信息做到实时掌握,准确质控。
有的医院还组建了智能煎药中心,拓展应用范围,不仅满足住院患者的煎药需求,还开展快递送药上门,为门诊患者及社区患者提供方便。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煎药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可以肯定的是,当代对中药煎煮,特别是医疗机构中药煎煮的研究是广泛而深入的,党和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始终给予高度重视,颁行多项规范和标准,在保障和促进中药煎药室基本建设,强化煎药人员素养和业务技术内涵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散煎、单煎,直火加热煎煮,虽有优势,所得药液的质量可依主观意愿控制,但在一个有三五百,甚至两千张以上床位的大型综合医院,要长期相沿袭采用传统的中药煎煮方法则较难想象,还需要不断研究、发展。
中药煎煮是中药应用于人体前的最后一个环节,但质控标准难以量化,质量优劣难以客观判断。
所以,即使有更多的标准规范和精细操作,
想要为人们提供符合预设理想标准的汤剂,仍有一定难度。
未来,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只要坚持与时俱进和中医药原创思维,中药煎煮的核心技术和可循求的理想质量标准定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