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信息窗2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2、简单的计算)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2、简单的计算)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2、简单的计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和面额,能正确识别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

2.能正确使用人民币进行简单加减法计算,掌握最基本的货币计算技能。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小学生活中使用人民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认识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人民币的外观和面值。

2.使用人民币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3.认识人民币的基本用途,如购物、存钱等。

三、教学准备1.适量的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人民币纸币。

2.一些小型商品或图片,用于模拟购物场景。

3.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等教学工具。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和面额1.通过展示人民币的各种面额,引导学生认识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的外观和面值。

2.老师可以讲解不同面额人民币的使用场景,让学生了解人民币的基本用途。

第二课时:简单的加法计算1.设计一些简单的加法计算题目,要求学生使用人民币进行计算。

2.学生在黑板上展示他们的计算过程,老师进行指导和讲解。

第三课时:简单的减法计算1.设计一些简单的减法计算题目,要求学生使用人民币进行计算。

2.学生在黑板上展示他们的计算过程,老师进行指导和讲解。

第四课时:综合练习1.设计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目,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加减法计算人民币。

2.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解题思路,老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教学反思1.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2.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存在困惑和难点,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六、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对人民币的认识和计算能力。

2.学生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和小测验等形式进行评价,检测学习效果。

教学设计完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平乡县四小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第2课时认识人民币(2)教案新人教版8

平乡县四小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第2课时认识人民币(2)教案新人教版8

第2课时认识人民币(2)教材第54页的内容。

1.认识较大面值的人民币: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

2.通过“换币”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理解5元、10元可以换几张1元;20元、50元、100元可以换几张10元的等价兑换货币等。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教育。

重点:认识较大面值的人民币。

难点:大面值人民币之间的等价兑换。

教材情境图制成的课件、人民币。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人民币,你会认这些人民币吗?教师出示人民币,请学生认。

师:今天我们还要来进一步认识人民币,看看同学们会不会用人民币。

(板书课题)1.课件出示全套人民币,特征辨认。

师:这些人民币你们都认识吗?(出示面值大于1元的人民币)师:(拿出装着人民币的篮子)那好,老师来考考你们,(举起一张5元的纸币)这张人民币的面值是多少?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生:5元。

生:上面写着数字“5”。

(回答不确切,结合其他特征说明)师:可能是5角、5分啊。

(启发补充,还要看单位)师:对,有“伍圆”的字样。

(每说出一个就把方法归纳出来)师:辨别(认识)人民币,咱们可以看字样、颜色、图案。

师:这一张呢?(举起新版100元)生:有毛主席的就是100元。

(教师注意纠正)师:(举起新版50元)这一张也有毛主席啊,也是100元吗?生:不是,是50元,因为它是绿色的,写着“伍拾圆”……师:对了,同学们说得很好,认识人民币可从图案、字样、颜色、数、大小等方面进行观察。

那么,关键是看什么呢?(用手指着,结合人民币小结每一种方法) 2.认识其他的人民币。

(1)小组认识活动。

师:同学们表现得都很好,我要请小组长考考大家。

首先请小组长把信封里的人民币全倒出来,考考你的小伙伴:你们知道是多少钱吗?从哪儿看出来的?答对了就放回信封里面,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最先把所有的人民币都认完。

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始活动,教师下组巡视,调控活动方法,适当给予赞扬鼓励。

青岛版五四制一年级数学下册第5单元:人民币的认识表格教案

青岛版五四制一年级数学下册第5单元:人民币的认识表格教案
3、买一个小印章,付了5元钱,应找回多少钱?
5元-7角=( )元( )角
前置预习
1元=( )角 1角=( )分 1元=( )分
教学过程
五环节(引入-合作-运用-提升-拓展)
学法指导
一、导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人民币的知识,我们知道了人民币的单位、认识了人民币、并且还学习了人民币的兑换。这节课老师开了一个小商店,当上了售货员,大家当顾客,来老师的商店里买东西。
二、合作探究
2、运用
一张1角的能换几张1分的?
一张5元的能换几张1元的?
如果你有20元,你想怎样换?50元呢?
3、填空
7元=( )角 50角=( )元 2元8角=( )角
16角=( )元( )角
四、提升应用
刚才同学们帮王丽数出了存钱罐中零花钱,想不想帮她到小超市选一件礼物给妈妈呢?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组内进行交流,能用什么方法来识别人民币?
4、 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就像一家人,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1)一张1角的能换几张1分的?(1角=10分)
(2)拿起一张1元的纸币,你能拿出与我拿的一样多的人民币吗?(1元=10角)
(3)一张5元能换几张1元?如果你有20元,你想怎样换?50元呢?
5、现在你能帮助王丽数出存钱罐中的钱吗?把它写在统计表中。
西里镇柳枝峪小学备课课时教学设计
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教案序号:24
课题
人民币的认识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在现实情境中,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以及他们之间的练习,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进行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教学重点
经历取币、换币、付币等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购物,获得一些购物经验,了解人民币的作用。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二、互动探究
1.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1)根据图片显示的数学信息提出关于加法的数学问题
(2)列式解决
(3)小组讨论交流解决方法
①摆小棒;②数一数;③计数器。
【设计意图】
通过情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时,学生思考的角度和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交流中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
2.解决剩下的数学问题,并用竖式方法计算出得数。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
【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在练习中巩固竖式的运用。
四、拓展延伸
书架上层有29本书,下层有13本书,从上层拿多少本书到下层,两层的书就同样多?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我们今天学了什么?
六、作业布置
课堂练习
七、板书设计
收玉米
笑笑和淘气一共收了多少个玉米?
难点: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列出算式并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展示废品堆积的画面,引导学生说一说废塑料有哪些危害。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环保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互动探究
1.想一想,提出数学问题(展示情境图)
【设计意图】
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尝试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这一角色。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意识。
教学
重难点
重点:掌握整十数的加减计算方法。
难点:正确计算整十数的加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今天是小兔子的生日,她一大早就到森林里采了一篮子新鲜果子,大家看,小兔子准备和她的好朋友分享这些果子,他们玩得可高兴了。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 一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加与减(二)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 一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加与减(二) 教学设计

五加与减(二)小兔请客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掌握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能正确熟练在进行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掌握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正确熟练的进行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的整十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法:引导法。

学法:小组交流、集体讨论教具:小黑板学具:小棒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比100多1的数是99。

( )53和35一样大。

( )97前面的数是98,后面的数是96。

( )99大于100。

( )和70相邻的数是71和72。

( )从61到73中间有12个数。

( )一个数个位上是5,十位上是1,这个数是51。

()78个是由7个一和8个十组成的。

()39和41的中间是40。

()40+5比50+4小。

()二、创设情景今天是小兔子的生日,她想请你们参加她的生日宴会。

你们愿意参加吗?(板书课题:小兔请客)三、探究新知。

1.瞧,小兔邀请了哪几个好朋友?(出示主题图)小猴是个“数学迷”,他发现每盘都有10个果子,看到这么多的果子,他马上就想提一个数学问题。

你知道小猴子会提什么问题呢?(1)同桌说一说。

(2)指名交流。

2.光会提问题还不行,你们会解决这个问题吗?(1)先想一想,再用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拨一拨。

(2)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3)指名说算法和算式。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20+30=50。

30+20=50。

3.小结:在加法算式里“+”前面和后面的数都叫加数,“=”后面的数叫和。

4.忽然,小刺猬的家里有急事,让他回家。

小刺猬望着这么好吃的果子,真舍不得走,怎么办呢?他灵机一动,在盘子里打了一个滚。

瞧,(出示主题图的右边图)他得意地走了,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小朋友,现在你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5.你们能用上面的方法自己解决吗?并说出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 加与减(二)教案2 买松果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 加与减(二)教案2 买松果

采松果。

(教材第51、第52页的内容)1.结合对数的认识,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算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计算。

2.巩固数的组成概念,渗透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渗透加法交换律。

3.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4.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重点:理解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算法,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计算方法。

课件、口算卡片、小棒、计数器等。

师生进行“数的组成”的练习。

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5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多少?46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28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设计意图:通过对“数的组成”这部分的复习,为下面进行“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学习作好铺垫。

】1.教师创设情境,利用课件进行演示:第51页的采松果情境图。

师:谁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生1: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生2: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生3: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果?【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将学生带入生动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这样的问题设计主要是为了不束缚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经常思考、提问的意识。

】2.解决25+4。

师:我们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

教师表扬学生爱动脑筋,选择一个问题问: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应该怎样计算?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25+4=师: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小棒摆一摆或用计数器算一算。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结果是多少?生:先摆出2捆零5根,又摆出4根,把5根和4根合在一起是9根。

2捆零9根就是29根,所以25+4=29。

师:如果不摆小棒,可以怎样算?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1:25里面有2个十,5个一,再加上4个一就是9个一。

2个十与9个一合起来就是29,所以25+4=29。

生2:把25分成20和5,先算5+4=9,再算20+9=29。

最新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米的认识(信息窗2)》优秀教案2

最新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米的认识(信息窗2)》优秀教案2

《米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米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通过动手操作知道1米=100厘米。

2﹑结合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
认识长度单位“米”,并会用米做单位量一段距离。

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
米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阿福今天他又来做长袍。

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认识米,建立1米的实际概念
师:“米”它是比厘米大的一个长度单位,“米”也可以用m表示,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感受一下吧!
看米尺1米的长度。

讨论:1米=100厘米。

让学生找一找我们的周围有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呢?
三、用米测量和估测
估测:黑板的长度,课桌的长度。

测量:黑板的长度,课桌的长度。

交流测量方法。

教师画一条线段,先估测再测量。

四、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断尺:“0”刻度磨损的尺子,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

2、利用断尺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五、解决开放性问题
一张床长2()一枝冰糕长12()
小明的鞋子长23()一棵大树高5()
六、当堂达标
自主练习题。

七、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八、作业布置:
课本92页,必做题:1、2题。

选做题:3题。

(完整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教学设计

(完整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教学设计
(4)自主迁移,独立计算。
提问:二班比一班多捡了5个易拉罐,那一班比二班少捡了多少个? 开动脑筋想一想,如果有困难,可以再请小方块和小棒帮帮忙。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教师巡视,掌握信息,集体订正。
(5)沟通联系,提升方法。
谈话:现在比较这两个问题和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提升:对,“一班比二班少捡了多少个”与“二班比一班多捡了多少个”是同一个问题,只是说法不同罢了(把两个问题移在一起)。这两个问题都是求15和10这两个数相差多少,都要从15里去掉和10同样多的部分,也就是从大数里去掉和小数同样多的部分(课件闪烁10个绿方块和10个红方块后变虚),求还剩多少(课件闪烁5个绿方块),都要用减法计算。
学生借助小方块展示研究过程:
学生可能不是一一对应着摆.
教师引导:你认为这种摆法怎么样?怎样摆能让人一眼看出多出的是5个?学生回答。
学生可能一一对应着摆: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对于这种方法(课件显示)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学生可能问:为什么要一个对着一个摆?(课件随机在对应的绿色小方块和红色小方块之间画虚线)
(7)随机巩固
争当口算小能手:自主练习第2题.
(二)探究,建立解决“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者少”问题的方法模型。
谈话:回想刚才用小方块比的过程,想一想,要解决二班比一班多捡了多少个易拉罐,该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5-10。
组织讨论: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学生回答,教师提升:对,要求二班比一班多捡了多少个,就是求15比10 多多少,要求15比10 多多少,就是要从15里面去掉10,所以用减法计算(课件出示算式和“从15里面去掉10,用减法计算”)。
(4)三班捡的易拉罐比矿泉水瓶少多少个?

一年级数学下册 信息窗2——观察贼鸥教学建议 青岛版五年制

一年级数学下册 信息窗2——观察贼鸥教学建议 青岛版五年制

信息窗2——观察贼鸥信息窗解读及教学建议:这幅图呈现的是小朋友们在南极进行实地考察的情境,他们观察贼鸥、数贼鸥的只数并在做记录。

图中包含的主要信息是天上有47只贼鸥,冰上有32只贼鸥,通过问题“怎样写呢?”自然地引入100以内数的写法、读法。

借助“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这一问题学习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隐含的信息还有冰上有39只企鹅、25只海豹。

此外通过这一素材可以向学生渗透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时,先让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说说图中画的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图意提出数学问题,进行交流。

教师要注意让学生明确读数、写数的必要性,体会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入对新知的学习,“你说我讲”中的第一个红点标示的问题是解决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第二个红点标示的问题是解决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第一个红点标示的问题时,教师可让学生尝试独立写,并读出来,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计数器帮助演示数的写法,并让学生说说每一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加深对数位意义的理解。

也可再让学生数出企鹅、海豹的只数,并写出来、读出来,进一步体会“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教学第二个红点标示的问题时,要让学生知道首先应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其实就是比较47与32的大小。

具体比较时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比较的方法,学生可能根据数的顺序来比,还可能根据数的组成来比,对不同的方法教师应给予及时的鼓励,使学生在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的同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自主练习”第2题是一张百数表,通过填写此表并探索隐含的规律,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

练习时,要先引导学生从整体观察百数表,然后再让学生独立填写各空格里的数。

填完后,让学生分组去探究、发现百数表中的排列规律,并进行充分地交流,从而进一步巩固对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的认识。

信息窗(认识几时、半时、大约几时)-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信息窗(认识几时、半时、大约几时)-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信息窗(认识几时、半时、大约几时)-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认识并描述“几点”、“半点”、“大约几点”的含义。

2.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几点”、“半点”、“大约几点”这些词语。

3.学生能够通过练习掌握“几点”、“半点”、“大约几点”的概念和应用。

教学材料1.课程PPT:信息窗(认识几时、半时、大约几时)。

2.实物钟表。

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首先,老师将实物钟表拿到课堂上,向学生展示。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钟表,了解钟表有哪些时间表示法。

课件中可以有所展示,引导学生认识、了解:钟表通过指针所指位置来表示时间。

2. 认识“几点”1.老师将指向钟表某一个时刻的长针(分针)指向12点,在课件上展示12点。

2.老师要求学生们都集中注意,看指针(分针)所指的位置,问:“这是几点了?”3.学生勇敢举手回答。

4.老师应询一遍,然后在课件上展示这个时间点的小时数,同时解释此时为“几点”。

3. 认识“半点”1.老师将指向钟表某一个时刻的短针(时针)指向12点,在课件上展示12点。

2.老师将指向钟表某一个时刻的长针(分针)指向6点,在课件上展示6点,此时是半点的位置。

3.老师要求学生们都集中注意,看指针(分针和时针)所指的位置,问:“这是几点半了?”4.学生勇敢举手回答。

5.老师告诉学生,在这个时间点,“半点”表示的就是“半个小时”。

4. 认识“大约几点”1.老师在课件上展示某一张钟表图片,并告诉学生:“当我们不是很确定具体时间的时候,就可以使用”大约几点“,比如‘现在是大约4点’。

”2.课件中可以展示“大约几点”的使用场景和示例。

5. 练习老师给学生们下发练习册,让学生们独立完成相关练习。

6. 小结老师对今天的课程进行总结,强调学习“几点”、“半点”、“大约几点”的重要性,并告诉学生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评估通过今天的课程,学生们可以运用所学知识来回答时间相关问题,如“现在是几点半了?”,“现在是大约几点?”等等,老师可以通过抽查或布置课后作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以检测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适时的巩固和帮助。

信息窗二《0的认识》(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信息窗二《0的认识》(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信息窗二《0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理解零的概念,并能够准确使用零;2.能够用手指、计数器等具体物品及图形等实物感悟零的概念;3.能够正确书写数字“0”。

教学重难点1.理解零的概念;2.用具体物品感悟零的概念;3.正确书写数字“0”。

教学准备1.数字卡片和计数器;2.图形卡片;3.获得家长同意的练习册。

教学流程步骤一:导入新课1.提问:“大家知道数字‘0’是什么意思吗?”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对学生的答案及时进行反馈,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步骤二:呈现实物感悟零的概念1.准备一些计数器或者数字卡片。

2.让学生数数,从 1 开始数到 10,在读出数字“0”时特别停顿。

3.让学生捏着手指,模仿数字“0”的形状感受“0”。

4.转移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发挥想象力活动,提高学生对0的认识。

步骤三:运用图形加深对零的认识1.通过显示图形代号,让学生计数,直到找到数字“0”所在的位置。

2.在黑板上画出数字“0”的形状并进行解释。

步骤四:正确书写数字“0”教师向学生展示数字“0”的字形、写法及其与其他数字的区别,让学生举手回答并模仿老师。

步骤五:巩固练习,展开互动1.让学生在练习册上课课下进行练习,完成指定练习。

2.对练习情况进行评估以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教学反思此次教学中,我在导入新课中进行问答互动,促进了学生们的思维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们的思维。

在实物感悟零的概念中,我还需要提供更多实物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零,对零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入。

最重要的是,我需要更多地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以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正确计算。

2、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意识。

让学生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欢乐。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在实际情景中,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5捆小棒(10根1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小兔在学校有3个好朋友,他们是小猴、小松鼠、小刺猬,平时经常在一起玩,互相帮助,。

这天,小兔过生日,请好朋友到家里作客。

小兔准备了许多苹果来招待,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提出加减法问题1、提问:由第一幅图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图1,找出并交流数学信息:有3盘果子,每盘10个果子。

又拿来2盘果子。

2、又问:利用这些数学知识,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

3、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一共有多少个果子?并提问: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看板书问题,尝试列出算式,并汇报:30+20=4、引导学生观察图2,提问:(1)第二幅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图2,找出并交流数学信息:有5盘果子,小刺猬带走一盘。

(2)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还剩下多少个果子?(3)可以怎么列式呢?学生尝试列出算式,并汇报:50-10=三、动手操作,探索算法,认识加减法各部分名称:1、谈话:那么,这两个算式各得多少呢?我们用小棒代替果子来摆一摆学生听谈话,进入用小棒找算法的情境。

2、提问引导:(1) 应该先摆出多少小棒来表示?学生听引导,思考并摆出小棒:用3捆小棒表示30;(2) 加上又该怎么办呢?学生再摆出2捆小棒,表示20。

信息窗二(8加几)-青岛五四学制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信息窗二(8加几)-青岛五四学制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信息窗二(8加几)-青岛五四学制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数学上的算术符号“+”和“=”的含义。

2.能够利用加法运算法则,简单解决两个一位数的加法问题。

3.能够利用实物和图示,观察数量的变化,理解简单数学问题。

4.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加法问题。

5.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算术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数学上的算术符号“+”和“=”的含义。

2.利用加法运算法则,简单解决两个一位数的加法问题。

三、教学难点1.利用实物和图示,观察数量的变化,理解简单数学问题。

2.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加法问题。

四、教学方法1.归纳法2.演示法3.讨论法4.情景教学法五、教学过程1. 自学环节1.让学生自学教材中的“加”和“等于”的内容,并注意连读的读音。

2.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物和图示,理解数量的变化。

3.引导学生思考“加”的概念和意义,并自行举例说明。

2. 提高环节1.分小组讨论,有两个学生模拟进行一位数加法运算,其他学生评估结果。

2.给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在实践中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实践环节1.分小组出示生活中的不同场景,让学生模拟操作加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老师提供丰富的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数量的变化,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教学评价1.通过观察学生学习态度和操作水平的变化,了解教学成果。

2.通过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及时纠正不足,提高学术成绩。

信息窗二(0的认识)-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信息窗二(0的认识)-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信息窗二(0的认识)-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 0 的概念。

2.了解 0 的作用。

3.初步学会用 0 表示无、空。

二、教学重难点1.学会 0 的认识。

2.掌握 0 的作用。

3.熟练运用 0 表示无、空。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1.0 的认识。

2.0 的作用。

3.用 0 表示无、空。

2. 教学方法1.课前简单了解学生对 0 的认识层次,以此为基础,引入教学。

2.利用多媒体教具展示 0 的图像及运用场景,让学生感受 0 的神奇之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以小组合作、个人练习、板书解题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了解学生对 0 的概念认识,并让学生分享一下对 0 的作用的初步认识。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讲授 0 的认识通过多媒体教具或黑板展示出 0 的图像,让学生观察、发现、感受,教师在对应场景下让学生运用 0,加深学生对其认识的理解。

3. 探讨 0 的作用学生通过讨论、合作、实验等方式,深入了解 0 的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了解 0 在数学中的特殊意义和重要作用。

4. 学生自主练习通过个人、小组练习,学生不断运用 0 来解决实际问题,巩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加深了对 0 的理解。

5. 总结评价教师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总结,分享和展示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五、教学评估1. 教学反思1.教材内容是否规范、科学、全面?2.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有效?3.学生学习情况如何?2. 学生评价1.学生是否理解了 0 的认识和作用?2.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互动性如何?3.学生对教学过程是否满意?六、教学后记本课通过启发式教学法,引出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具、合作探讨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更能主动参与课堂,并在实际操作中深入理解 0 的特殊性质,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为:认识时间上的千年、百年、十年、一年、一个月、一周、一天、一个小时和一分钟,通过时间的刻度表绘制时间,使用24小时制和12小时制书写时间,计算时间之间的差值。

二、教学目标1.了解时间的单位和概念2.掌握绘制时间的刻度表方法3.学会使用24小时制和12小时制书写时间4.熟练地计算时间之间的差值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绘制时间的刻度表方法,掌握24小时制和12小时制的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计算时间之间的差值。

四、教学方法1.演示法2.实验法3.讨论法4.体验法五、教学步骤及内容第一步:认识时间单位和概念1.讲教材中的“时间”一课,介绍时间单位和概念,并通过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们一起讨论。

2.活动:教师出示一些时间相关的物品,如手表、闹钟、日历等,让学生们自己解读时间。

第二步:绘制时间的刻度表方法1.讲解时间的刻度表的概念和绘制方法,使用实物和图片进行示范。

2.学生进行互动练习,绘制时间的刻度表。

3.活动:设计一个小游戏,让学生用绘制好的刻度表来判断时间并进行比较。

第三步:学会使用24小时制和12小时制书写时间1.讲解24小时制和12小时制的概念,使用课件讲解具体操作步骤。

2.学生进行互动练习,书写时间并进行对比。

第四步:计算时间之间的差值1.讲解时间之间的差值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使用实物和图片进行示范。

2.提供不同时间的组合,让学生进行计算,并进行对比。

3.活动:提供一个时间问题,让学生自行计算答案。

第五步:综合实战练习1.小组合作:设计时间绘制和计算的小项目,并进行实践操作。

2.补充练习:分发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

六、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时间相关的概念和知识,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提供了多种方式和机会来练习。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教学步骤的布置可能需要更加严谨,以保证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新课标版一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新课标版一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新课标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1. 单元概述本单元的主题是"位置与方向",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位置的相对性- 方向的识别- 简单的路线图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位置和方向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位置的相对性,并能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 学生能够识别简单的方向,如上、下、左、右等。

- 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方向和距离,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2.2 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 学生能够运用方向的识别和位置的相对性,解决实际问题。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教学内容3.1 教学重点- 位置的相对性- 方向的识别- 路线图的绘制3.2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位置和方向的直观理解- 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4. 教学策略4.1 教学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物体位置和方向,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 操作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位置和方向的变换。

- 游戏法:通过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教学手段- 实物模型:使用教具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位置和方向。

- 电子白板:利用电子白板展示路线图和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5. 教学评价5.1 评价方法-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位置和方向的理解程度。

- 作业批改:通过作业,评估学生对路线图的绘制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2 评价内容- 学生对位置和方向的掌握程度。

- 学生对路线图的绘制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 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6. 教学计划6.1 课时安排本单元共需安排8课时,每课时40分钟。

6.2 教学计划表7.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信息窗二(米的认识)-青岛五四学制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信息窗二(米的认识)-青岛五四学制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信息窗二(米的认识)-青岛五四学制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米的概念和米的基本单位。

2.了解米的使用场合,并掌握常见物品的长度,如书、桌子、铅笔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米的概念和基本单位,掌握常见物品的长度。

2.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米的使用场合,理解不同场合下使用米作为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黑板、白板、彩笔、学生练习本、米尺和一些常见物品如书、桌子、铅笔等。

四、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10分钟)1.老师出示一根米尺,问学生这是什么?2.学生应该有基本的了解,接下来老师就可以详细的解释米的概念和基本单位。

3.然后老师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问学生这些物品的长度能用什么来度量?4.让学生想一想,并从中选取几个物品进行讨论。

5.引导学生认识米的使用场合。

2.理解概念和单位(20分钟)1.老师用黑板或白板,画出一米长的线段,并标明一个短线段为一厘米,把米和厘米做一个比较。

2.让学生猜一下一米长的线段可以用来测量什么长度的物品?3.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学生估算出来他们的长度是多少?4.对于估算的结果,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评价。

3.练习(25分钟)1.学生课桌上自带一些常见物品,如书、笔、橡皮等,老师让学生去测量它们的长度,并记录在本子上。

2.让学生自己估算出一些周围的物品的长度,如教室的黑板、门窗、书架等,然后进行测量和对比。

3.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讨论自己的实践体会和体验。

4.巩固练习(5分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一些家庭作业,如:测量房间的长度、寻找长度为一米的物品等。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米的概念和基本单位,并掌握常见物品的长度,同时让学生了解米的使用场合。

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概念,并能够在生活中正确使用长度单位——米。

通过本次课堂,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生对长度单位——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信息窗二(米的认识)-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信息窗二(米的认识)-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信息窗二(米的认识)-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米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了解身边的物品重量,掌握测量重量的方法;
3.学会使用天平及读取天平上的数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米的认识及测量重量的方法;
2.教学难点:使用天平及读取天平上的数值。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使用现实场景展开课程导入:
老师拿出一包曲奇饼干,问学生:如果我要将这一包饼干分给三位同学,怎么办?学生可以提出各种分配方案,老师适时提醒学生必须保证每位同学得到的数量相同。

这样,老师引入米的概念,米就是表示等量的一组数量单位,比如分饼干就是分成同一份量,每份就是1米。

2. 示范与合作探究
学生学会了米的概念,但如何测量物品的重量呢?老师将物品称放在天平上,指出需要称两次,读出两次的数据,然后将两次数据相加,即为物品的总重量。

示范完成后,老师与学生一起合作完成实践操作。

3. 个人探究活动
学生们分别拿出物品,通过同伴相互称重,读取天平上的数值。

可以在小组内多次测量,加深学生理解。

4. 展示结果
分享学生所测得的物品重量与计算过程,可将物品与数值对应一一展示在信息窗二中。

四、作业布置
指定学生在家中将物品称量,并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小册子上,做好记录后,规整小册子并交给老师。

五、教学小结
本节课通过物品重量的测量,学生牢固掌握了米的概念,并且掌握了测量重量的方法,通过天平的示范和操作,学生们也能够简单地读取天平上的数值。

本节课的教学道具简单易获,是一节非常实用的数学课程。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第2课时 北师大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第2课时 北师大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五单元《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第2课时课程目标•熟练运用“多(少)几”的表达方式•能够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算能力教学步骤1. 导入新知识教师通过示例和图表引导学生理解“比数多(少)几”的概念,同时讲解相关的术语和表示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如果小明有5个苹果,小华有8个苹果,那么小华的苹果比小明多几个呢?”然后教师可以画一个图表来表明此概念。

2. 练习口算技能教师提供一系列口算题目,要求学生进行计算。

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如果小明有5个苹果,那么小华至少要有几个苹果才能比小明多2个呢?”或者是“小华有8个苹果,小东比小华少3个苹果,小东有几个苹果?”等等。

3. 练习应用技能教师提供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如果小明有5个苹果,小华比小明多3个苹果,那么小华有几个苹果呢?”或者是“一次考试,小明考了60分,小花比小明多10分,小花考了几分?”等等。

4.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整理知识框架和技巧技能。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要求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开放式问题,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和尝试。

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小明需要花费5元钱买3支笔,那么他需要花费多少钱才能买6支笔呢?”或者是“小华每天能吃3个苹果,小花比小华多吃了2个苹果,那么小花每天吃几个苹果呢?”等等。

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1.班内小测验,及时查漏补缺;2.口头回答练习,检查掌握情况;3.作业评分,了解输出质量;4.课堂互动表现,评估参与度和兴趣度。

教学反思教师应该在教学反思中总结评估结果,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寻找改进方法并加以实践。

同时,教师也应该注意调节学生的情绪和心态,尽量打破死板的教学模式,增添课堂的活力和趣味性。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 信息窗二(人民币的简单计算)-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 信息窗二(人民币的简单计算)-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学科:数学
授课班级:一(8)
教师姓名:任梦楠
课题:认识元、角、分
课时量:1课时
教材分析:上节课学生已经认识了一元及一元以内的人民币,并积累了一些辨认人民币的经验。并且知道了1元=10角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见过一些大面值的人民币。况且学生已经学过“100以内数的认识”。因为人民币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和计数单位的十进制关系是一致的,所以学生掌握起来,难度不会太大
2、同学们你们知道钱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吗
拿出自己的学具钱币,仔细观察,和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
买东西
认识1元以上的纸币
实践活动
总结
寻路班商店开业啦!快来看看有哪些商品吧。
现在商品都准备好了,但是还缺一位售货员。1天10元,谁愿意做这份工作现在老师就把店铺交给你了
预设:拿1张50元的人民币想买1支30元的钢笔问:你打算怎么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人民币以及换币、取币等活动中认识1元以上各种人民币,在观察、购物等实践活动中,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
2.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购物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3.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等方面的教育
教学重点: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的活动中认识1元以上的人民币。
你今天的工作很棒,工资10元钱,给你100元,你要找回我多少钱
商店这么快就卖光了,我要赶快再买一批商品
预设:学生拿一元买一个尺子,问:能买吗我该怎么办呢
学生买铅笔,买铅笔怎么能少了卷笔刀呢两个一起买了吧,要多少钱还可以怎么付为什么
铅笔和橡皮也是好搭档,如果我买一支铅笔和一个橡皮要花多少钱
老师发现同学们真的很善于动脑筋,那么你们能分享一下你们有哪些收获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第五单元-----小小存钱罐——认识人民币课题信息窗2——人民币的计算
一、教材分析 1.每个红点讲
的内容第一个红点——学习简单的人民币加法计算。

第二个红点——学习简单的人民币减法计算。

2.核心知识点理解人民币加减法的算理。

3.前置基础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后继地位为了更好解决有关人民币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使他们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
进一步掌握元、角、分间的进率。

2.学习元、角、分间简单加减计算,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
际问题和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结合实际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重难点学习元、角、分间简单加减计算,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
题和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层次一、复习准备:
1、出示单张的人民币,让学生认一认。

2、出示几组人民币,让学生说一说一共是多少钱。

3、单位换算:
(1)4元=()角
(2)3角=()分
(3)34角=()元()角
(4)6元5角=()角
(5)58角=()元()角
(6)2元3角=()角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
今天,我们的教室变成几个小商店,每个商店里都有 2个售货
员(也可就是同桌两个),同学们可以在各自的小商店里,随意
购买你喜欢的物品,大家高兴吗?在活动开始之前老师提2个小
小的要求,请仔细听好:
(1)购物时要讲文明懂礼貌。

(2)先买到物品的同学请马上坐好,并根据自己买的物品提出
数学问题。

1、学生自由购物,独立提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
2、组内交流购物情况。

现在根据你购物的情况,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并把它说
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售货员数一数:一共卖了多少钱?
3、组间交流。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元、角、分加减的计
算,适时引出红点问题。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把你们组提的问题说给同学和老师听?
(1)指组说,教师接着把物品放在展示台上。

(2)师:要求这两种物品一共多少元?你会解答吗?
(3)学生独立计算。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如7元6角+8角=
(5)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谁还有不同的解法?
(6)根据这两件物品,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①拿20元钱买一个铅笔盒和一盒彩笔够吗?
②用1元钱买一块橡皮,还剩多少钱?
[设计意图]:这样教学设计提供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学
习与实际相结合,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拓展应用:
1、开放练习。

师:谁能再说说你买了哪些物品?教师接着把物品放到展示台上
(师要有意识地选择三种物品展示)
师:看一看这些物品想一想:现在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自己
做在练习本上,看谁在相同的时间内做题又对又快。

2、观察探究。

师:请售货员说一下:你们组一共收了多少钱?
生说老师填在事先准备好的统计表中,其他的同学请仔细观察统
计表,看你能发现什么?(有的问题可以只列式不解答,灵活处
理)
3、思想教育。

看一看:在你购买的物品中,哪些用后可以送到回收站?
想一想: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师:希望同学们都来争做环保小卫士。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题.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形成技能。

四、延伸升华:
想一想:在这次购物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简要总结:大家的收获真不小,老师真的为你高兴!回家把
你的收获说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反思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是在学生认识了人民币后进行的计算教学。

在教学中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学生能利用已学过的加减法
对人民币进行正确的计算,以及付钱的多样性。

本节课通过学生
之间的交流汇报和讨论,最后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效果
还是不错的。

但是,有部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练习的题型不够全面,未能及时进行联系内容的充实,在练习课
上需把这方面作以完善。

二次备课一、复习准备:
1、出示单张的人民币,让学生认一认。

2、出示几组人民币,让学生说一说一共是多少钱。

3、单位换算:
(1)4元=()角
(2)3角=()分
(3)34角=()元()角
(4)6元5角=()角
(5)58角=()元()角
(6)2元3角=()角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
今天,我们的教室变成几个小商店,每个商店里都有 2个售货员(也可就是同桌两个),同学们可以在各自的小商店里,随意购买你喜欢的物品,大家高兴吗?在活动开始之前老师提2个小小的要求,请仔细听好:
(1)购物时要讲文明懂礼貌。

(2)先买到物品的同学请马上坐好,并根据自己买的物品提出数学问题。

1、学生自由购物,独立提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
2、组内交流购物情况。

现在根据你购物的情况,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并把它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售货员数一数:一共卖了多少钱?
3、组间交流。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元、角、分加减的计算,适时引出红点问题。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把你们组提的问题说给同学和老师听?(1)指组说,教师接着把物品放在展示台上
(2)师:要求这两种物品一共多少元?你会解答吗?
(3)学生独立计算。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如6角+8角= 14角,或6角+8角=1元4角
(5)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谁还有不同的解法?
(6)根据这两件物品,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①拿20元钱买一个铅笔盒和一盒彩笔够吗?
②用1元钱买一块橡皮,还剩多少钱?
质疑:1元-6角怎样计算,你会吗?
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生1元=10角。

1元-6角=10角-6角=4角)
教师小结人民币计算的方法。

[设计意图]:这样教学设计提供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学习与实际相结合,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拓展应用:
1、开放练习。

师:谁能再说说你买了哪些物品?教师接着把物品放到展示台上(师要有意识地选择三种物品展示)
师:看一看这些物品想一想:现在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自己做在练习本上,看谁在相同的时间内做题又对又快。

2、观察探究。

师:请售货员说一下:你们组一共收了多少钱?
生说老师填在事先准备好的统计表中,其他的同学请仔细观察统计表,看你能发现什么?(有的问题可以只列式不解答,灵活处理)
3、思想教育。

看一看:在你购买的物品中,哪些用后可以送到回收站?
想一想: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师:希望同学们都来争做环保小卫士。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题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形成技能。

四、延伸升华:
想一想:在这次购物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简要总结:大家的收获真不小,老师真的为你高兴!回家把你的收获说给爸爸妈妈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