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材料分析题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材料分析题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材料分析题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材料分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①这句话是谁说的?他生活在什么时期?孟子战国时期②他属于当时的哪一个学派?此话反映了他的一种主张?儒家学派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使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

③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也要遵循这一原则,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2.阅读下列材料:“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请回答:①材料中讲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哪一项措施?这项措施是谁提出来的?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②材料中的“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指的是哪家的学说?为推行这家学说,汉武帝还设立了什么机构?答:儒家;太学③汉武帝采取这项措施的目的是什么?秦始皇在这个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答:加强中央集权;焚书坑儒3.阅读下列材料:“……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剖开)破腹背,抽割积聚(肿块)。

若在肠胃,则截湔(洗涤)洗,除去疾秽(病变污秽的部位),既而缝合,傅(敷)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

”请回答:①材料中提到的是我国古代医学史的哪一项科技成就?这项科技成就是由什么朝代的谁发明的?答:麻沸散;东汉、华佗。

②这个人在历史上还有什么贡献?答:编了一套医学体操“五禽戏”。

③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医学家是谁?他有什么成就?被后人尊称为什么?答: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医圣。

5.阅读下列材料集书法之大成,其字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请回答:①材料中反映的是何时谁的艺术成就?答:东晋,王羲之②他的代表作是什么?有何美誉?答:《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③后人尊称他为什么?答:书圣6.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公元前651年,各路诸侯在葵丘会盟,共推春秋霸主,周天子派人参加,以此为标志,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产生。

①春秋第一位霸主是谁?答:齐桓公②他在争霸过程中任用谁为相?答:管仲③他在争霸过程中以什么为号召?答:尊王攘夷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七年级历史上材料题一

七年级历史上材料题一

七年级历史上材料题一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一(2010-01-01 08:02:50)转载标签:材料分析北语中央集权分类:历史·文学本业汉武帝江南杂谈历史材料分析1.(1)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苍天,尽是此公赐予;万里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

──四川灌县都江堰二王庙楹联(2)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请回答:(1)材料中的“公”“太守”是指哪个历史人物?(2)上述人物的主要历史功绩是主持修筑了什么水利工程?在我国的哪一条江上?你认为该水利工程在当时的功能有哪些?(3)该水利工程对当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4)说说2003年6月1日正式下闸蓄水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将在哪些方面发挥效益?2、观看两幅图片后,回答下列问题:(1)伴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了。

那时的西域是指现在的什么地方?(2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及其意义是什么?(4分)(2)按由东向西的顺序写出该路线所经主要地点。

(4分)该路线的开通,反映了西汉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2分)(3)西汉为保证“丝绸之路”畅通设置什么机构或官职?有何意义?(4分)(4)今天的亚欧大陆桥东起连云港,西至鹿特丹,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

请分析一下亚欧大陆桥的经济、政治意义?(4分)另一考法:(1)以上两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什么重大历史事件?(2分)(2)这一历史事件在的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4分)(3)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了什么机构?(2分)它设置的职能和意义分别是什么?(6分)3.造纸术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东汉以前我国书写材料的演变。

(4分)(2)“蔡侯纸”出现于哪一个朝代?(2分)它使用的原料有哪些?(4分)(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4分)(4)今天,人们大力提倡使用“再生纸”(将废旧纸张或纸制品回收,经过加工,重新制造出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纸),又有什么重要意义?(4分)4、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

七年级历史材料分析题

七年级历史材料分析题

(3)赤壁之战所带来的影响是什么?(3分)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1分)

曹操在两次战争中的不同结局,给我们哪些启示?(2分) 战术战略得当;时机成熟;谦虚和骄傲的关系(学生只要 谈出一点感受,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 材料二: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 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报任安书》 (1)材料一是谁说的名言,他写了一部什么书,鲁迅称赞它是“史家之 绝唱,无韵之离骚”,它开创了什么体例,对我国后代史学的发展有巨大 的影响。6分
(1)秦始皇: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2)汉武 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主 流思想。
4.请阅读下列史实,回答问题(7分)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 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 “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 商鞅列传》 文中的“卫鞅”指谁?(1分)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10分) 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 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 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为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 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使 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上文中“皇帝”指谁?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 么?(2 分) (1)北魏孝文帝。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
(1)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1.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材料二:材料三:(1)材料一中的“轩辕”指的是谁?(2)是哪两个部落联合起来平定了蚩尤部落?(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这个人物对人类做出哪些贡献?被后人尊称为什么?2.材料一:夏朝的国王把人当做坐骑,还把自己比为太阳,人们对他恨之入骨,纷纷咒骂他。

材料二:后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

(1)材料二出自哪部书?(2)材料一中所描写的“夏朝的国王”和材料二中所描写的“商朝的国王”分别是谁?(3)他们的所作所为最终导致了怎样的后果?给你的启示或者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3.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材料三:(1)材料一,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

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本国的势力?(改革措施)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2)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意思是什么?商鞅变法是在什么时间进行的?是在谁的支持下开始变法的?变法的内容是什么?具有什么作用?(3)材料三是描绘了什么场景?请说说: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是当时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材料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材料二:(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什么?(2)作者生活在什么时期的哪个国家?他创作了一种新体诗歌是什么?他的代表作是什么?(4)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我国的哪个传统节日和这位诗人有关?(6)结合材料,谈谈你觉得应该学习他什么样的品质?5.材料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1)上图的人物是谁?(2)他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他所创立的学说在战国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3)他的主张是什么?(4)他对教育的贡献有哪些?(5)请用一句话评价该人物?(6)读了材料一的三句话,你受到什么启发?6、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五:(1)料一的这句话是谁说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2)材料二的人物是谁?你如何评价他?(3)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五反映了秦朝的哪些方面的措施?(4)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积极作用?7.材料一:材料二: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领导者是谁?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的这句话出自哪?是哪位农民领袖说的话?(3)请说出这次起义的时间和地点?(4)请用一句话来评价这次农民起义?8.材料一:材料二:(1)材料一中的中间人物是哪位皇帝?请你结合史实谈谈他在位时的统治措施有哪些?(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场景?我国古代最高的学府是什么?其地点在哪?其主要教材是什么?(3)材料二的现象说明了什么?9.材料一: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七年级的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

七年级的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资料,剖析,题,一,阅读,以下,一阅读以下资料,联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929 年,我国青年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在周口店的山洞里,挖掘出一个完好的远先人类头盖骨化石。

今后,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又先后发现五个比较完好的头盖骨化石和一些其余部位的骨骼化石,还有大批的石器和石片等。

别的,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成堆的灰烬、炭块和焚烧过的角、骨、石头以及大批的朴树籽”请回答:( 1)资猜中的远先人类名称是什么?( 2 分)北京人( 2)该远先人类生活在距今约多少年?(2分)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 3)从资猜中能够看出该人类已在使用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4 分)火,作用:熟食(烧烤食品),缩短消化过程,增强者的体质;驱兽(驱逐野兽),增强者类自卫和打猎能力;照明,进而扩大生活领域;御寒取暖。

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 4)你能从资猜中获得哪些重要历史信息?(3分)居住在山洞里;过群居生活;会制造和使用极原始的工具;能够使用火;烧烤兽肉(能吃到熟食);过收集和打猎生活。

二1、阅读下边资料: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请回答:(1)这段资料反应的是什么期间的生产状况?神农为何“教民农作”?这段资料反应的是原始农耕期间的生产状况。

神农“教民农作”是因为“人公众多,禽兽不足”。

( 2)列举出这个期间我国长江、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以及他们栽种的农作物。

长江流域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他们栽种水稻;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是半坡原始居民,他们栽种粟。

2、资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建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惟有我先。

( 1)上述资料出自哪位历史人物之口?孙中山( 2)资猜中“轩辕”指的是谁?相传,他对民族有哪些优秀贡献?后代尊称他为何?轩辕指黄帝,制造房子、车船、兵器、衣裳;让部下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其妻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完整word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材料分析题

(完整word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材料分析题

2、。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和思想上都呈现出一派新气象,请结合以下材料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经济新气象】材料一图一春秋铁制农具图二战国牛尊(1)这两幅图片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上有了怎样的发展与进步?这些进步有何积极作用?(2分)【政治新面貌】材料二(2)图示中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是在哪一时期完成的?请结合史实说一说封建制度的确立主要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或方式实现的。

(2分)【思想新动态】材料三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3)请将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7分)(4)上述表格中的治国思想中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1分)3、.夏、商、周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兴衰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奴隶王朝的开端】夏朝都城的宫殿复原图(1)夏朝是由谁建立的?我们在哪里发现了夏朝的这一座都城遗址?夏朝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4分)(2)除了宫殿外,夏朝还建立了哪些国家机构?请你说一说夏朝建立的国家机构的实质。

(2分【文明进步与发展】图一图二(3)这两张图片见证了哪一王朝的历史?请你说一说这两张图片的名称。

从这两张图片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哪些历史信息?(5分)【疆域扩大与巩固】(西周)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4)上述材料体现了西周实行的哪一项制度?这一制度中诸侯对周王需要履行哪些义务?这一制度的实行有何意义?(4分)【战争频繁的东周】(5)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出现的背景是什么?他们在争霸过程中都打着怎样的旗号?(2分)(6)战国七雄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在战国七雄中哪一个国家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这主要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4分)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朝历经400多年,到夏王桀在位时期,国力衰弱.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

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

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

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1、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这句话是谁说的?唐太宗(2)、唐太宗对君与民的关系做何比喻?两者关系怎么样?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

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

(3)、他为何会产生这一认识?因为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从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

(4)、为此,在他执政后,采取了哪些缓和君民关系的措施?轻徭薄赋,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提倡节俭,革除弊政;重用人才,虚心纳谏。

2、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产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材料中的“天朝”和“外夷”分别指什么?天朝指清朝外夷指外国(2)、这句话是谁说的?是乾隆帝说的(3)、这夺段话反映了清朝统治者什么思想?重本抑末,压制工商业的保守思想(4)、据此清朝采取了什么对外政策?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3、条约规定:“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

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俄国,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东属中国。

”请回答:①此条约的名称是什么?是在何时哪两个国家签订的?《尼布楚条约》1689年中俄②上述内容有何法律作用?③签定上述条约前,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迫使沙俄同意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当时清朝的统治者是谁?雅克萨之战康熙帝④此外,他还采取了哪些措施维护国家多民族国家的统一?A平定三藩叛乱B册封班禅额尔德尼C平定准葛尔部,亲征葛尔丹4、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粤海关志》材料二:“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

”——《清高宗圣训》材料三:“此辈(注:指华侨和商人)多系不安本分之人,若听其去来任意,伊等益无顾忌,轻去其乡而漂流外国者益众矣。

嗣后应必定限期,若逾期不回,是其人甘心流移外方,无可悯惜,朕亦不许令其复回。

如此则贸易欲归主人,不敢稽迟在外矣。

”——《清文献通考》卷33(1)材料中表明“天朝”不愿与外国互通贸易,我们把这种政策称之为什么?这个政策实行了多久?“闭关锁国”政策。

初一历史材料分析题

初一历史材料分析题

一材料分析材料一三国和西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

匈奴人灭西晋为序幕,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

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浪潮。

材料二东晋南朝时,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

水稻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水稻产量提高。

除了主要种植水稻外,还普遍实行麦稻兼种……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材料三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

十九年下诏“不得以北俗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十二月,引见群臣……班赐冠服(按官位不同赐给汉官服装)材料四北魏时期,出现了“胡人汉服”和“汉人胡食”的现象。

(1)材料一中“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与材料二中“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有着怎样联系?材料二中“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对我国经济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2)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其主要内容是什么?(3)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材料三、四之间有什么联系?(4)材料四中的现象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例子很多,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

二材料一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请回答:(1)从材料一中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基于以上认识,秦始皇采取了什么制度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2)材料二反映了西汉时期国家出现了什么问题?(3)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汉武帝这一措施巧妙在哪里?三材料一“……非秦记皆烧之,……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架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卢生、侯生等方士、儒生诽谤朝廷,共有四百六十多名为妖言以乱黔首的方士和儒生在成阳被活埋。

七上历史《材料题大汇总》(含答案)

七上历史《材料题大汇总》(含答案)

七上历史《材料题大汇总》(含答案)七年级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1、阅读下面材料: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请回答:(1)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生产情况?神农为什么“教民农作”?(2)列举出这个时期我国长江、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以及他们种植的农作物。

(1)这段材料反映的是原始农耕时期的生产状况。

神农“教民农作”是因为“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2)长江流域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他们种植水稻;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是半坡原始居民,他们种植粟。

2、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1)上述材料出自哪位历史人物之口?(2)材料中“轩辕”指的是谁?相传,他对民族有哪些杰出贡献?后人尊称他为什么?(3)材料中“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与哪个事件有关?(1)孙中山(2)黄帝;制造房屋、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其妻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联合炎帝打败蚩尤,征服炎帝,统一黄河流域,炎黄部落走向联合,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人文始祖。

(3)涿鹿之战。

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史记》请回答:(1)这句话是说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那一个君主?(2)哪一次大战导致了商朝的灭亡?(3)试分析一下商朝灭亡的原因。

(1)商朝帝纣(2)牧野之战(3)昏庸乱德,宠幸女人,搜求珍奇贪图享乐,苛捐杂税修造鹿台,横征暴敛充实巨桥,侮慢鬼神,残杀忠臣,酒池肉林,刑法残酷。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1)材料说的是哪个诸侯国称霸的事?(2)这个诸侯国“霸诸侯”的背景是什么?(3)这个诸侯国有哪些称霸的有利自然条件?(4)管仲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5)管仲“相桓公”取得了什么成果?(6)桓公在称霸过程中提出了什么口号?(7)公“霸诸侯”正式被周天子承认的历史事件是什么?(1)齐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考点一隋朝大运河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达江都之传输,其利也博哉.⑴材料一中的“河”是指什么河?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答:河:大运河人物:隋炀帝⑵为什么要开通此河?它的开通有什么历史作用?答:原因: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与发展.⑶此河自北向南分别是哪四段?答: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⑷材料二中的涿郡、江都、余杭各指现在的什么地方?这条河的中心点在哪里?答:涿郡今北京、江都今扬州、余杭今杭州;中心:洛阳(5)这条河具有怎样的地位?今天我们如何评价这条河?答:地位: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评价:大运河的开通,一方面,造福人民,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另一方面滥用民力,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之一。

考点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

材料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1)这几句话出自哪一位皇帝之口?答:唐太宗(李世民)(2)材料一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他认识到什么问题?他说这些话的意图是什么?答:含义:国家君主就像船,老百姓像水,老百姓可以支持君主统治,也可以推翻君主统治;问题:说明他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意图:吸取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缓和阶级矛盾.(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这种政策具体体现是什么?答:政策: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体现: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出嫁吐蕃.(4)材料三中的镜子是谁?他重用的人才还有哪些?答:镜子:魏征;还有:房玄龄和杜如晦。

(5)在他执政之后,出现了怎样的统治局面?请你简要写出出现这一局面的政治方面的原因。

答:局面:贞观之治;政治原因: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②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③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端;④任用贤才,重视纳谏;⑤扩充国学规模,完善科举制考点三:科举制材料一:唐太宗曾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对此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材料二:“我们所知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材料分析材料一三国和西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

匈奴人灭西晋为序幕,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

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浪潮。

材料二东晋南朝时,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

水稻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水稻产量提高。

除了主要种植水稻外,还普遍实行麦稻兼种……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材料三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

十九年下诏“不得以北俗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十二月,引见群臣……班赐冠服(按官位不同赐给汉官服装)材料四北魏时期,出现了“胡人汉服”和“汉人胡食”的现象。

(1)材料一中“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与材料二中“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有着怎样联系?材料二中“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对我国经济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2)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其主要内容是什么?(3)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材料三、四之间有什么联系?(4)材料四中的现象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例子很多,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

二材料一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请回答:(1)从材料一中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基于以上认识,秦始皇采取了什么制度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2)材料二反映了西汉时期国家出现了什么问题?(3)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汉武帝这一措施巧妙在哪里?三材料一“……非秦记皆烧之,……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架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卢生、侯生等方士、儒生诽谤朝廷,共有四百六十多名为妖言以乱黔首的方士和儒生在成阳被活埋。

材料二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旨意不同。

凡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事件?发生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件事?发生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3)材料一、二都涉及到对哪一学派的态度?(4)上述材料反映的事件起到了什么共同作用?四第一板块:体验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一)秦朝秦朝秦始皇时,大将大举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后又修筑了用来抵御匈奴,它西起,东到。

(二)汉朝(1)汉朝汉武帝时,大将、大破匈奴,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2)a.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

后来,汉朝设立,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

b.这条“中西交往的通道”在历史上被称为,起点在。

c.从起点出发,这条路所经之处的先后顺序是()。

①河西走廊②新疆境内③欧洲④西亚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①③④②D.④③①②d.这条路的开通有什么作用?(三)魏晋南北朝(1)乘坐时空飞船,来到了北魏,亲历了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改革前后北魏人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请举例说明。

(2)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的民族关系出现了怎样趋势?第二板块:感悟历史上的民族关系(1)纵观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史实,你认为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主流是什么?(2)以史为鉴,今天我国各民族之间应该如何相处?五,材料一三国和西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

匈奴人灭西晋为序幕,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

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浪潮。

材料二东晋南朝时,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

水稻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水稻产量提高。

除了主要种植水稻外,还普遍实行麦稻兼种……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材料三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

十九年下诏“不得以北俗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十二月,引见群臣……班赐冠服(按官位不同赐给汉官服装)材料四北魏时期,出现了“胡人汉服”和“汉人胡食”的现象。

(1)材料一中“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与材料二中“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有着怎样联系?材料二中“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对我国经济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2)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其主要内容是什么?(3)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材料三、四之间有什么联系?(4)材料四中的现象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例子很多,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

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材料二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

……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其反映了怎样的变法内容?(2)公元前350年,秦国平民张三,因斩一敌国甲士,获爵一级,田一倾,宅九亩。

张三受益于上述哪项改革措施?(3)以上改革,取得了怎样成效?(4)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其主要改革内容是什么?(5)材料二的改革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单元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学习目标:(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

(3)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4)知道《九章算术》,讲述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水经注》《齐民要术》等重要著作。

三国鼎立1、官渡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2、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3、魏蜀吴三国建立者、时间、都城?4、概述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

一.公元207年,53岁的曹操写了一首诗《龟虽寿》,其中有几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意思是伏在马槽上的老马仍想驰骋千里,想建功立业的烈士到了暮年,仍是壮志不减。

请回答:(1)曹操的“壮心”指的是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2)曹操最大的功绩是什么?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的功绩?(3)曹操一生受到的最大挫折是什么?他为什么会受挫折?十九江南地区的开发1、从东汉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人民的三次南迁浪潮指的是哪三次,并指出其共同原因。

2、淝水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影响?3、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表现?材料解析题材料一“江南地区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人们的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物,他们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这里也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司马迁《史记》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1)材料一、二分别描述的是哪个时期的经济现象?(2)两则材料所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3)分析材料二中的现象出现的原因。

(4)用一句话概括上述历史现象的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北方民族大融合1、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背景:①386年,_______族建立魏国,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___________,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局面。

改革的目的:为学习___________,加强______改革措施:①494年将都城从____迁到_____。

②汉化措施措施改穿_______;学说________;采用________;与汉人______。

改革作用:_______________。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历史现象?(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主是指谁?本诏令提出了什么具体改革措施?魏主的改革有何影响?(3)上述材料反映了民族融合中的哪两种形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历史现象?(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主是指谁?本诏令提出了什么具体改革措施?魏主的改革有何影响?(3)上述材料反映了民族融合中的哪两种形式?1.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一个三国初期时曹植的书房场景,其道具有四样,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判断其中搞错的是①书桌上有毛笔、纸张②书桌上有一叠印制的书籍③墙上挂有临摹的《洛神赋图》④书桌上放有一盘葡萄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2.2009年12月在河南安阳县安丰乡发现曹操陵墓。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下列事件不是曹操所为的有A.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B.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C.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D.220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3.2010年1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举办年度考古学论坛,“河南安阳曹操高陵”被列为2009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之一,引起了社会各个层面的普遍关注。

下列关于曹操事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B.与刘备、孙权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C.完成北方的统一D.淝水之战,打败苻坚4.我国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其中,至今还存在的少数民族是A.匈奴族B.羌族C.鲜卑族D.氐族5(2010·东营)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A.民族融合B.中外交往C.国家统一D.经济发展6.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昕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项措施?A.迁都洛阳B.实行官吏俸禄制C.颁布均田令D.讲汉语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意义是A.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B.学习汉族文化风俗C.借鉴汉族政治和经济制度D.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8(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对于诏令内容理解准确的是A.在朝廷必须说汉语,违反者免其官职B.采用汉族的法律,惩治违法的官员C.朝廷令所有的鲜卑人都说汉语D.朝廷有权惩处违法官员.9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