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家风教育在新时期农村管理中的积极作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家风教育在新时期农村管理中的积极作用的
调查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也就是说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即构成了家风。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换一句话说,当一个家庭的家规、家训形成家庭的公众行为习惯即构成了家风,家风也就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家文化。而农村作为我国存系时间最长的氏族体系,对传统家风的继承和发扬,有利于在新时期下在农村管理中发挥更加重要的积极作用。
我于2016年2月21日—4月20日在旧城乡前河东寨村进行了相关调查,以便总结出当地家风的特点和传承,吸取其中的积极因素,为新农村的管理提供有力的方法论指导。
一、以“孝”为核心的安土重迁情结
安土重迁是中国农耕社会一个典型的文化特征。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农民对土地的感情是现代城里人无法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基本信仰是祖宗崇拜,葬我祖先的地方是我乡,我生于兹,也当死于兹,死后葬入祖坟,见列祖列宗。前河东寨村濒临大黑汀水库,是迁建移民村,当地以李姓为第一大姓,虽然大部分迁居外地,但是对故土、故乡的依恋还是村是他们常回家看看。与此同时,近些年前河东寨村的很多家庭在县城或城市里买了房,让父母搬过去住,但大多数人还是坚持住在自己的老屋。主要原因之一是:不习惯。或者说:根在这里,挪不动。这种安土重迁显然不能简单地用对祖宗的“愚孝”评论,毋宁说这是对传统家风的一种传承。现实表现还有过年过节对祖宗的祭拜和对健在父母的侍奉,除了仪式上的严肃,还有日常生活中的问候与给养。对孩子们而言,耳濡目染间,“孝”的理念深入心底。“一辈传一辈,不教自己会”,俗话不俗。
二、以“仕”为核心的尚文重仕情结
对于农村人而言,大多数人不明白什么叫“学而优则仕”,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文化人”的敬仰。我为本村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在读),至今在村里仍然享有极高的地位。如对后辈学习方面的指点;闲谈中时局的判断及至庄稼的长势,如果我在场,其他人自然而然地认为我是权威的。这虽然有盲目崇拜的因素,但这种“盲目崇拜“很容易在河东寨村拥有话语权和裁判权,在农村管理中,可以运用我的所学,避免出现涉嫌违法和违反公序良俗的事情发生。鉴于此,每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相当重视。如很多孩子在幼儿园就花高价钱学英语,或者家里给他们买了学习机、电脑等。好好学习,将来上大学当大官。这仍然是村里人对孩子最好的职业规划。除非孩子自己说不念书了,一般家庭
的态度是,只要孩子愿意学,就是借钱也会供他上大学。还有更多亲戚朋友为本人的未来做出规划:先当一般的老师,慢慢地熬个干部,将来做个校长什么的,这才是最大的本事。
三、以“仁”为核心的崇礼敬人情结
老人通常会说“年轻人不懂礼法”。什么是礼法?通俗地说就是家庭之间迎来送往的规矩。在前河东寨村,宗族、家族意识更为强烈,过年回家不仅仅是为了团聚,更是表达对宗亲前辈的尊重和回归。所以,年初一到初五,只要是长辈亲戚,小辈一定要上门去拜年,还要带着礼物,哪怕在每家只站一两分钟。更重要的是,对方还要到自己家给长辈拜年。不去或不来就是“不懂礼法”。“礼法”还体现在婚丧嫁娶方面,前河东寨村为移民迁建村,当地常住人口不多,每每遇到某家有重大事件,尤其是举行仪式那两天几乎全村都要前去帮忙。本家人多,无事可做,但可以在那里玩,不去就是不懂礼。成年男子不懂礼是个很没面子的事情。在这些日常的迎来送往中,孩子们会慢慢认识到什么是“家族”、“亲戚”,什么是“长幼有序”。若干年后,他们当中有人在读《论语》,看到其中的“仁”时,刹那间“心有戚戚焉”。
四、当代青年家风传承的新特点
信息时代,以“八零后”和“九零后”为劳动力主体成为家风传承的主力。他们普遍接受比父辈和祖辈更好更多的教育,整个群体几乎都有在城市生活的经验,借助于手机和互联网,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接纳和旧事物的扬弃比其父辈有过之而无不及。家风由以往“家族群体”性更多地向“家庭个体”性转变,在坚持继承传统核心理念的同时,出现一些新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孝”为本,由安土重迁向四海为家转变。
以年代来划分的话,“六零后”和“七零后”打工的目的是“挣钱回家”;而“八零后”和“九零后”的观念是“随遇而安”,哪里好在哪里安家。以往本村人外出打工的主要地点在长三角和京津地区,现在京津依然是主要目的地。到目前为止,已有三家人靠打工迁居到城市定居。随着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在外地定居,孩子们被父母接到他们的工作地去上学。一句“为了孩子”,就把故土抛在身后。他们回乡探亲一般都选择在过年的时候,这样一是能在家多待几天,二是能和更多亲朋好友聚会。近几年借助媒体的宣传,村里人更加认识到:对长辈的孝道,不仅是给他们钱,还要尽可能陪护他们。因此,最近的几年的“五一”和“十一”也有一波小小的“返乡潮”。
(二)以“仕”为荣的重仕情节变成仕商并重,尚文情节有所减弱。
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在村子里不再享受如二十年前人们青睐的眼光,虽然几年也未必能考出一个大学生。随着前几年我乡铁矿石经济爆发,越来越多的百万富翁和千万富翁如雨后春笋般诞生,这种极具诱惑力的物质刺激和近似于“信手拈来”的财富,让前河东寨村村民更加关注眼前的经济利益。经济账很明显,孩子上大学,一年得花个一两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可孩子打工,一般一年能纯挣三四万。四年大学就有十几
万元的来去。对一个农村家庭而言,这是一个相当大的差距,与之四年时间打工挣钱来说,不上大学的家庭四年内就有近二十万元的反差。再进一步说,即使孩子大学毕业在城里工作,城里的房价也不是一般农民家庭能承受的。另外,农村大学毕业生的婚姻问题在“钱”方面比打工的孩子更紧。不过大家都承认:上学毕竟还是有前程的,因为有文化的人永远不会吃亏。与此同时,打工或经商能挣大钱已经成为人们羡慕的对象,其标志就是家里盖着很气派的新房或者在城里买楼房,或者过年开辆好车回家。目前村里人的最高致富标准是:全家定居县城,这与当年考上大学有一比。通常人们教育孩子的一句话就是:看人家!有能耐你也到街里买楼区。其实他们几乎不知道:县城的生活成本是相当高的,不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家庭能够承担的。
(三)传统的“仁”融入了现代的法律意识。
传统的“礼法”在现代法律的框架下逐渐失去了以往的效力。“亲帮亲”,“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是过去家长经常对孩子耳提面命的。市场经济下人们对外交往增加,使“契约精神”、“个体权益保障”等现代法制观念逐渐走入了人们的生活。在信息时代,一方面,以血缘为主要纽带的社会关系让位于更加公平、公正的市场利益关系。现在亲朋之间借款一般都要立个字据,一些家庭财产的分割需要法律的介入。传统意义上的“族长”或“家长”已经失势或退隐,“有事找警察”成为新一代人解决问题的方式。一些孩子们也有了“私产”的概念,如压岁钱,家长是不能动的。有些人慨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更多的人认为这是社会的进步和法制教育的成功。另一方面,经济实力的普遍增强带动了“礼法”的完善。如红白事的仪式渐趋庄重、正式;年节的礼物也日益美观、实用,修家谱也成了家族成员每年春节谈论的内容之一,传统依然坚定地发挥着作用。
五、结语
家风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因子,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水平的发展而发展。信息时代社会关系的巨变对家庭结构和家庭内部运行产生了重要影响,势必造成家风在传承过程中的变革。这种变革对传统家风的冲击是巨大的。不过,社会整体认知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能够最大化地缓解这种冲击带来的震动。这种冲击也只是家风随着商业文明的发展而产生一些外在表层的现象。其核心价值如“孝”、“仁”等理念不会随着传统农业文明的衰落而衰落,恰恰相反,面对新时代,家风逐渐舍弃不符合时代发展的传统糟粕,积极吸纳时代需要的价值观念和有益的文化成分,使自身日益完善,日益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在新时代下,农村管理的积极性形象。家风依然维系着每一个家庭健康稳定发展,依然推动着整个社会文化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