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与周易
小议《周易》与中医
小议《周易》与中医小议《周易》与中医《四库提要》云:“《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易》为吾国吾族文化之源,中医乃吾民族文化之系,二者关系以为何?唐人逊思邈云:“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乃言易之于医具其指导意。
明人张景岳复言:“医易相通,理无二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
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
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
故曰天人一理者,阴阳也;医易同源乾,因此变化也。
”岂非医学学者,靡不精通易理。
而凡精通易理者,于中医学说必多有发挥。
医易相通,相得益彰。
可见一斑。
易理之于医学,其涉及范围之广,使用医家之众,影响后世之远,皆有史可微也。
今且可观之,凡基础理论、辩证论治、方药制剂、针灸气功等各体系,皆明显受到《易》之影响,且渐成其有机组成部分。
纵观中医之发展史,易学之兴衰对其产生作用之大,实不可估量。
自三古之易、汉易、魏易、唐易、宋易、清易及现代易之演变,为中医之前行供以理论武器。
同时,也正因中医学之蓬勃发展,亦反之作用于易理之探讨、领悟。
脱离医学及自然科学之轨道而论易理,以经注经,以经解经,经中求经,经上叠经,则必于象数之理解囿于一隅,难得发展。
故于易理之指导下,中医始终以宏观整体时空条件下来解读事物,此大一统之思想乃使中医所独具特色。
《周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内经》复曰:“太虚寥廊,肇基化元,万物资生,五运终天,布云真灵,总统坤元”。
《周易》曰:“一阴一阳之为道,夫易开物成务,昌天下之道,乾称父,坤称母”。
《内经》复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易经》、《内经》两者关系密切,互为体用,同属一国计民生耳。
张景岳故言:“然则天下相与之际,精哉妙矣。
《周易》与中医|八卦对应的人体部位
《周易》与中医|八卦对应的人体部位《周易》又称《易经》,是中华名族的文化瑰宝,相传是周文王姬昌被囚禁于羑里时,根据天干地支四象八卦的原理所著。
大家都知道其在算卦和风水上运用广泛,却不知道《周易》与中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张景岳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中医学与《易经》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源于《易经》而异于《易经》,《易经》是总的世界观的学说,而中医学是研究人体健康的专科学术。
中医学与《易经》的理论基础是一致的物质观中医学的物质观继承的是易经的“阳化气,阴成形”,现代中医学认为:看得见的物质称之为“形”,看不见的能量运动称之为“气”。
这与“阴为阳之守,阳为阴之使”是同一概念。
形神合一是中医学的生命观,形神和谐是人体健康的象征。
“神”是中医学“气”活动的综合体现。
治病就是要调治人体“形、气”诸层次的协调平和。
人体诸层次协调平和了则脏腑总的形、气也就协调平和,则总的人体形体健壮,气血旺盛,自然则精神充沛,健康无病而长寿。
全息论中医学认为,人体作为自然界的一个成员,呼吸与天地相通,气脉与寒暑昼夜相运旋,人的生命内外感应系统(或称生命调节机制),能积极主动地对自然进行调摄适应,以达人的身体康健、终其天年。
中医学将人体的各部器官视为一个整体加以认识。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从体表的色、脉、神、形,可以诊知体内病之所在。
治疗上也以内药治表,或从体表治内症等等。
阴阳说中医学体系中的阴阳系统论概念,是以“三阴三阳”为基础而起始运变的统一概念;而不是《易经》中以阴阳为本原的二仪四象的运变概念。
中医阴阳说应用于对人体、对事物、对病理的认识。
(1)形气之辨:《类经附翼·大宝论》中说:“夫形气者,阳化气,阴成形,是形本属阴,而凡通体之温者,阳气也;一生之活者,阳气也;五官五脏之神明不测者,阳气也。
及其既死,则身冷如冰,灵觉尽灭,形固存而气则去,此以阳脱在前,而阴留在后,是形气阴阳之辨也。
”(2)寒热之辨:《类经附翼·大宝论》中说:“热为阳,寒为阴,夏之暖为阳,秋冬之冷为阴。
《周易》与中医解析
“易”的含义: 1、易,同“蜴”,指蜥蜴,取其善于变化之 义。(蜥蜴为爬行动物,又名石龙子,统称四脚蛇;又比喻人格卑鄙的小人) 2、日月为易,象阴阳,寓易以道阴阳之义。
3、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 也;不易,三也。(汉·郑玄) 易简,谓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平易而简朴。
变易,谓天地万物运化不止,变动不居。
八卦取象歌: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朱熹《周易本义》
八卦的象征意义(《说卦》) 坎 离 艮 兑 水 火 山 泽 陷 丽 止 说 豕 雉 狗 羊 耳 目 手 口 中 中 少 少 男 女
卦名 乾 坤 震 巽 卦象 天 地 雷 风 卦德 健 顺 动 入 动物 马 牛 龙 鸡 人体 首 腹 足 巽 家族 父 母 长 长 男 女 男 女
5、《说卦》
是论说八卦象征意义的专论。全文追述 了《周易》创作的渊源,陈述了八卦的两 种方位(即先天、后天),说明了八卦的 取象特点。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 火不相射(yì,厌弃),八卦相错,数往 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6、《序卦》 旨在解说六十四卦的编排次序,揭示诸 卦相承的意义,卦序中含有事物向正面发 展或向反面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 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 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 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 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 故受之以讼。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 师……
1、河图
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 四九居右,五十居中。
南、火 2 、7 东、木 中、土 西、金 3、8 5、10 1、6 北、水 1+3+5+7+9=25……天数 2+4+6+8+10=30……地数 4、9
周易与中医学
八卦又分为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先天八卦相传为伏羲所创,又称伏羲八卦。后天 八卦相传由周文王所创,故又称文王八卦。二者卦形、卦象都相同,区别仅在于排 列方位和顺序不一。先天八卦: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后天八卦:离南坎北,震东 兑西。后天八卦以离坤定南北,震兑定东西,故以震离兑坎划分东南西北,代表春 温、夏热、秋凉、冬寒。故后人多采用后天八卦。
一、《周易》的结构组成及基本内容 二、《周易》的含义及理论精髓
三、《周易》对《黄帝内经》理论形成的影响 四、八卦与中医学 五、太极图与中医理论
《周易》的结构组成及 (一) 基本内容
《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易经》为六十四卦辞和三 百八十四爻辞组成,其中乾坤两卦各有七爻,每卦各列卦形、卦名、卦辞, 每爻各列爻题、爻辞。爻题皆由两字组成:一个表示爻的次序,另一个代 表爻的性质,爻的次序是自下而上,第一爻用“初”字,第二爻用“二”字, 以此类推至第六爻用“上”字。爻的性质由“九”和“六”组成,分别代表阳爻和 阴爻。
代表天、阳之义,象
征自强不息永不懈怠 之义。
其象为地,为臣、为母、为妻, 象女德之义。
代表水,象重重险难 之义。
代表火、日、电,象以阴柔之质 而得中正之义
代表雷电,表示君子体察到雷电交 相而来得现象,即以恐惧之心修养 其身。
象山,象动静不失其时,则其 道光明。
代表风,象上下皆顺,不相违 逆。
代表沼泽,象亨通而利守正之 义。
(三)、八卦与阴阳理论
《周易》八经卦与六十四别卦都蕴含着 丰富的阴阳理论,无论是每一单卦或是 八经卦之间以及六十四别卦之中都体现 了这一理论,它包含着阴阳对立制约关 系、阴阳互根互应原理以及阴阳消长转 化,对中医学阴阳学说产生了深刻的影 响。如八卦和六十四别卦中几乎都由阴 爻和阳爻组成,体现了每一卦中阴阳的 互根互制原理,即使是乾卦纯阳 也
周易与医学
周易与医学周易与医学《周易》是一部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融为一体的巨著,对中国的文化、科学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中医学亦不例外,尤其《周易》是一部哲理性极强的著作,因此对《内经》有着纵深的渗透,《内经》中的许多认识论及方法论上的问题,皆朔源于《周易》。
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周易》唯物自然观与中医五行学说前已述及,《周易》的宇宙观是唯物的、尽管还是朴素的,但对形成的认识论已进入了客观唯物主义的范畴。
《周易》认为与宇宙的发生最关紧要的莫过于天与地,《周易》用乾卦、坤卦代表天与地。
如《易·系辞》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乾知大始,坤化成物”。
八卦中的其余六卦也分别代表实实在在的物质,如巽风、震雷、离火、坎水、艮山、兑泽,形成了所谓八卦哲学,八卦哲学体现了《周易》对宇宙认识的唯物观。
《周易》是以八种物质为宇宙万物之基本要素,其中水、火为五行学说中的两种主要元素。
根据甲骨文记载,五行观念起源于殷商,记载于《尚书·洪范》,但《周易》中已有五行的主要元素--水、火等的萌芽。
五行完整记载于《尚书·洪范》。
如曰:“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五行学说在春秋时期还是一种抽象哲学的概念,《内经》在当时《周易》、《左传》、《洪范》的影响下,把五行学说这一哲学观念的东西引进到中医学的领域内来,在宇宙唯物观的基础上,借助五行的归类,揭示中医脏腑经络、病理、生理间的联系,并应用五行生克理论,维持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
五行学说被广泛地应用到中医学,长期以来被作为中医理论的说理工具。
由于五行学说有认识论范畴唯物观的先进性,又具方法论中朴素的系统论思想,中医又独特地把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相结合,用以阐述中医理论,故使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跃居重要地位。
因此,中医学中的五行概念已经比原始的五行概念有了本质的差别,它已经升华为哲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典范之一。
《周易》与中医解析
医易相通——《周易》与中医
孙思邈:“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张介宾:“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 以医而不知《易》乎?”
一、《周易》概说
(一)《周易》之名 《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 《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三易为夏、商、周三代卜筮之书,《连 山》、《归藏》汉初已不传。汉代时尊 《周易》为经而称《易经》。
3、《文言》 是专门解释“乾”、“坤”两卦之卦辞 和爻辞的,重在阐发两卦的象征意义,文 字较长。文言,谓“文饰乾、坤两卦之 言。” *(乾)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 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 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 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 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 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 无咎矣。”
肺
肾
4、9
1、6
有减无加
加多减少
2、洛书
戴九履一,左三右四,二四为肩, 六八为足,五居于中。
*(2)明夷
:利艰贞。
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 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 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 贞。 六四,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 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贞。 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卦辞、爻辞,按内容可分为三类:
1、河图
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 四九居右,五十居中。
南、火 2 、7 东、木 中、土 西、金 3、8 5、10 1、6 北、水 1+3+5+7+9=25……天数 2+4+6+8+10=30……地数 4、9
周易与中医学
简易:是指执简驭繁,即掌握了八卦、爻象变易的原理,宇宙万事万物 即可归于其中。
交易:指通过八卦的相互错叠,表明宇宙事物是互相渗透相互交织的, 说明事物的运动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易经》通过 阴爻和阳爻变生卦象,“爻,交也”(《说文解字》)。意即指阴阳交错, 而生变化的矛盾运动。
《
《内经》不但设专篇讨论阴阳,而且全书皆贯穿了阴阳哲理,可以说阴阳学 说是整个中医理论的基础,它渗透到了中医的理法方药等各个领域,离开了 阴阳学说整个中医理论将不复存在。《内经》《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离 合论》、《上古天真论》等提出的如“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 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 之始也。”“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等观点都精辟的概括了阴阳之间的辩证关系, 蕴含了阴阳分之为二,合之为一的对立统一观点,并明确了阴阳之间的主导 关系。此外《内经》还把阴阳与自然界四时及人体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 四时五脏阴阳的观点,把阴阳哲学灵活地应用于解释医学,是对阴阳特殊性 的发展。这既是《内经》的卓越成就,也是对《周易》的超越。
《周易》 一
《周易》对阴阳学说的影响
对《黄
帝内经》
理论形
二
《周易》对藏象学说的影响
成的影
响
三 《周易》对气化学说的影响
一、《周易》对《内经》阴阳学说的影响
《易经》的阴阳是以“——”、“___”表示阴爻、阳爻来体现的,阴阳的对立 统一、消长转化皆取决于这两个基本符号的变化。此后老子“万物负阴而抱 阳”进一步明确了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但真正把阴阳作为完整哲学体系的 是《易传》,《易传》的特点是用阴爻、阳爻两个基本符号来体现阴阳的 关系,这样就使《易经》阴阳爻两个基本符号拜托了占卜的束缚,而升华 为哲学的范畴。《周易》的哲学观点在于认为阴阳的矛盾运动存在于天地 万物之中包括社会现象,扩大了阴阳的普遍意义,即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 变化决定着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化。《内经》在《周易》和当时 阴阳学说思想的影响下,吸取了《周易》的阴阳理论精华,《内经》对 《周易》阴阳哲学的发展在于把阴阳哲学结合于医学,成为了中医理论的 基础理论,有力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
周易与中医KK
《周易》与中医学的渊源关系1.0 从成书先后看医易关系上古三代有三易,夏代《连山易》、商代《归藏易》、周代《周易》。
《周礼‧春官宗伯》:“(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 《山海经》、郑玄《易赞》、《易论》均认为三易分别为三代之易。
因前两种易早佚,故通常所说之”易”,一般都是指《周易》。
据记载,《易经》成书于公元前12—公元前8世纪,而《易传》从整体上看,成书于战国时代,即公元前4一前2世纪。
《黄帝内经》非一人一时所作,是战国先秦至西汉的医学总汇,但最后的成书是在西汉,即成书于公元前2一前1世纪,有的篇目,如“七篇大论”,可能出现在东汉时期,甚至更晚。
《易经》的成书早于《黄帝内经》数百年,《易传》也早于《黄帝内经》,从时间上看,《易经》、《易传》对《黄帝内经》产生影响是可能的。
而从理论源于实践的关系看,中医学基础理论则是易理的实践。
2.0 医易同道阴阳、互为表里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以道阴阳,一阴一阳谓之道。
故欲穷易穷天地之理,尽人生之性命,必须研究易之道,灵活地掌握阴阳学说。
明末著名医家张介宾在其医着《类经附翼‧医易义》中将探求天地的哲学称为外易,探讨身心的医学称为内易。
张介宾不仅指出了医易相关的密切性,而且强调了其相关的重要性。
“医之为道,身心之易也,医而不易,其何以行之哉?”张介宾从中医的哲学思想基础,将《黄帝内经》与《周易》作了比较和联系,揭示了易主外,天文、地理、人事无所不容;医主内,生、长、壮、老无所不纳。
指出《周易》探求的是宇宙万象的哲理、方法,当属外易;而中华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当属内易。
易为医之理,医为易之用。
两者互为表里,是古今人类探索大小宇宙奥秘的珍宝和依托、理论渊源和方法指南。
2.1 阴阳概念在中医学中的运用“阴阳”是《周易》的最基本范畴和理论精髓。
虽然《周易》经文没有出现“阴阳”二字。
但《周易》经文中卦爻的基本符号“一”、“--”却反映了上古先民的阴阳观念;干、坤、坎、离等卦符也反映了古代阴阳概念在众多事物中的主导与调控作用。
从《周易》象数、义理看中医学的六经、八纲辨证
从《周易》象数、义理看中医学的六经、八纲辨证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医重视辨证施治,充分发挥了中医奇特的辨证能力。
其中,六经和八纲是中医辨证的基础理论。
而《周易》象数和义理,则是其中的重要源泉之一。
本文将从《周易》象数、义理来阐述中医学的六经、八纲辨证。
《周易》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经典,是中国文化的珍品之一。
其内容包含了天、地、人、物、动、静等哲学观点,而其中的象数、义理更是中医学借鉴的重要思想。
《周易》的象数包括阴阳、五行、八卦等图象符号,这些图象符号承载着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与生命的法则。
在中医学中,阴阳、五行与人体有着密切的关联。
通过观察人体的阴阳、五行的变化,可以得出人体内部脏腑气血的变化,从而揭示出疾病的特点和治疗的方法。
八卦则代表了宇宙中万物的八种状态与属性,中医学借鉴八卦的思想,将人体分为八纲,即形态、色、声、汗、呕、痰、脉、便,通过观察这些八纲的变化,可以裁定出疾病表现的特点。
中医学的六经辨证,主要是通过观察人体经络的变化来裁定疾病的特点。
《周易》中的“经”即指六爻,它与人体的经络相对应。
中医学将人体划分为六经,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
每条经络都与相应的脏腑相关,通过观察经络的变化,可以揭示出脏腑病变的状况。
中医学的八纲辨证,则是通过观察人体的形态、性质、生理变化等来裁定疾病的特点。
这与《周易》的八卦思想相吻合。
中医学将人体划分为形态、色、声、汗、呕、痰、脉、便八个方面,通过观察这些方面的变化,可以裁定出疾病的表现特点。
例如,观察患者的面色苍白、舌苔厚腻,可以推断出其可能患有脾虚血少的病症;观察患者的声音沙哑无力,可以猜测出其可能患有肺气不足的病症。
这种辨证方法在中医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有效地指导着临床施治。
可以说,《周易》象数、义理为中医学的六经、八纲辨证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其思想内涵贯穿着宇宙的变化规律与生命的法则,凝练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的观察和熟识。
周易对中医有用吗?
周易对中医有用吗?唐代医家孙思邈曰:不知医者不足以言大医。
周易和中医到底有没有关系,不懂周易能不能成为好的中医?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几年。
最近在网上听到了一位讲座,建议中医学子在大学期间最好不要涉猎周易。
当然,他在上大学的时候在周易上面是下过很大的功夫的,说周易十分枯燥,快把人给弄崩溃了。
校友的看病水平是有目共睹的,学术见解符合临证实际,有自己独特的经验。
但是从逻辑推理上来讲,之所以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也很难否定周易对其没有任何帮助。
中医科学院著名老中医岳美中老先生曾把中医分为五等,第一等开方医生,第二等用药医生,第三等辩证医生,第四等入戏医生,第五等医生就是别人治不了的病一经他手,往往著手回春。
医生是分档次的,看你想当一个什么样的中医医生。
据钱文忠先生说,解放以前的很多医生甚至都不认识字,没有文化,但是他认识药,把方头歌唱出来就能把药抓出来。
对于这样的中医而言,别说不用学周易,连认识字也是貌似多余的。
大医和普通的中医是不一样的,孙思邈先生没有说不学周易不能当医生,而是说不学周易不能成为大医,不能成为高手。
孔子老人家说过,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巫医。
孔子的这句话是针对大部分的医生说的,而孙思邈是针对大医而说的。
既然周易对中医有帮助,更是成为大医的必要条件,那么周易到底对中医有什么作用。
不用学习本草方药,把周易研究好了是不是就可以开中药做医生了?这是肯定不行的。
从某种角度来说,周易是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周易可以指导中医的思维,但大多数周易大师或者算卦者却不会开方治病。
所以,学中医未必先要学习周易,然后再学习中医。
周易对中医的影响是潜在的,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医对中医的指导是在道的层面,而不是在器的层面。
比如说,宋代以来开始流行的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是后人根据周易《说卦传》而描绘而出的。
针灸灵龟八法的坎一联申脉,照海坤二五。
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
乾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
艮八属内关,离九列缺主。
《周易》与中医理论
《周易》与中医理论研究提纲:《周易》是我国的一部哲学性著作,它在各个领域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医理论方面。
《周易》和中医理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周易》是中医理论的源泉,中医基础理论是源于《周易》的。
举中医的“防微杜渐”是由《周易》的“居安思危”衍生而来的例子来加以证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讨论文稿:明代张景岳曾经这样说过:“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为用”。
可见,《周易》和中医学之间存在着特殊的血缘关系。
《周易》是中医理论的源泉,中医基础理论基本上是源于《周易》的。
今天就让我就《周易》和中医理论做一研讨,以明确《周易》对中医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就让我列举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周易》将“居安思危”衍生为中医的“防微杜渐”。
《周易》中的“居安思危”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系辞下》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小人以小善为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意思是说,不做大量有益的事情就不能成为一个有好名誉的人,不干坏事就不会成为毁灭自己的人。
品行不好的人认为,一般的好事对于自己来说没有太大的好处而不去做,一般的坏事对于自己来说没有多大的损害而不去改正,所以坏事做多了就无法回避责任了,罪恶大了也无法得到宽恕;《坤卦》初六言:“履霜,坚冰至。
”意思是说,脚踏在薄霜上,冰冷的冬天就要到来了。
以上两段经文告诉了我们:事物的发展总会由量变达到质变,而要防止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必须“见微知着”,“居安思危”。
故《周易》中有“惧以始终”之言,也有“君子思患而豫防之”之语,《系辞传》还将“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作为响亮的座右铭郑重提出以警示世人。
说到这里,我想到在当下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无限制的开采煤、石油、矿藏等资源,不惜以破坏环境作为代价,从近地大气层到外层空间,从河流湖泊到深海大洋,从高山峻岭到原始森林,在地球上已经再也找不到一片净土、净水。
这种丝毫没有顾及到后代子孙的环境破坏,最终还是会给我们带来严重的后果,让我们付出惨痛的代价。
《周易》与中医浅谈一
《周易》与中医浅谈一1. 《周易》是一部什么书?《周易》是对我华夏文化影响最大最深的、蕴含着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的一部奇书,是我国最著名、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被尊为群经(十三经)之首,故亦称《易经》。
《周易·系辞下传》:“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进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尚书·序》:“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
”西伯即周文王。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易道深,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三圣,指伏羲、周文王(也包括周公)和孔子。
传说伏羲创立了八卦,周文王将其扩展为六十四卦,孔子又对其加以注释演绎,将其提升到哲学巨著的高度。
这虽是传说,但也从中透露出一点有用的信息,那就是《周易》的发展定型经历了三大基本阶段:阴阳观念及八卦确立阶段(卦象阶段)、六十四卦阶段(卦经阶段)、经传阶段(易传阶段)。
而伴随着这一发展过程,它也同时由占卜之书或者说具有一定的巫术迷信色彩的书、记录远古时代生活的历史之书,提升成为富有深邃哲理和完整思想体系的哲学巨著。
至于这三个圣人应当说也是集体的名字,只是代表时代,并不能确指某人,如同仓颉造字,仓颉并非指仓颉一人一样。
实际上,这部博大精深的奇书,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一样,绝非一人一时写成,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祖先的集体智慧,是千百个人心血的结晶。
《周易》全书内容可分成符号与文字两大系统,或者说“象”、“经”、“传”三大块。
卦象是最早产生的,可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了,近年来有些考古也可说明这一点。
“象”由六画卦组成,而六画卦又是由两个三画卦组成的。
中医理论和《周易》的一脉渊源(周易是古中医对体和用的分类总纲)
中医理论和《周易》的一脉渊源(周易是古中医对体和用的分
类总纲)
中医传统格言有一句话:“不知易便不足以言太医”,“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
明代大医家张景岳说:“阴阳虽备于《内经》,变化莫大乎《周易》”,阴阳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周易》则是阴阳的鼻祖,没有《周易》,便没有中国阴阳文化,更没有中医理论......
再者中医学的思想体系以及《内经》中大量吸收的《周易》论辞及命题,可以证实中医学和《周易》的特殊血缘关系。
《周易》是中医理论的渊薮,中医基础理论基本上源于《周易》。
如: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化学说、运气学说、中医病机学说等无不肇始于《周易》。
具体相关理论举例如下:
(1)《周易》阴爻。
阳爻的阴阳关系,以及《周易》卦象所寓的
阴阳哲理是中医阴阳学说的起源;
(2)《周易》无极、太极图是中医精气学说、阴阳学说的根基;
(3)《周易》爻象、卦象是中医藏象学说的导源;
(4)《周易》交爻与中医六经、六经体系、六经辩证密切相关;
(5)《周易》乾元坤牝,阴爻、阳爻八卦布阵,是中医气化学说,运气学说干支格局的蓝图;
(6)《周易》乾坤天地是中医气一元论的溯源;
(7)《周易》河洛数理与中医九宫八风、子午流注、灵龟八法、七损八益密切相关;
(8)《周易》坎离二卦与中医心肾相交、命门学说、肾间动气密切相关;
(9)《周易》河洛与中医五行学说,生成数相关;
(10)《周易》卦爻天、地、人位与中医三维医学密切相关,是中医整体观的蓝本;
(11)《周易》圆道是中医圆运动的导源;
(12)《周易》中和观与中医平衡论,协调论密切相关;
由此可见《周易》是中医学的肇始源,《周易》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母文化......。
周易与中医
周易与中医易学与中医学的关系,历来有“医易同源”和“医源于易”等讲法,并有一些专门研究医易关系的著作。
那么,中医和《周易》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要回答起来,那真是“孩子没娘,说来话长”了。
徐博准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一:《周易》和《黄帝内经》的文化基础。
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形成于《黄帝内经》,先搞清楚《周易》和《黄帝内经》各自是怎么来的,才能明白《周易》对中医有什么影响。
二:“易”与中医的关系。
“医易同源”,中医和哪个“易”同源?“医源于易”,中医源于哪个“易”?如何“同”?如何“源”?三:易学思想对中医学基本理论体系的影响。
中医理论中处处体现出了易学“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取象比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以及阴阳辩证法的思想。
更重要的是,中医学的藏象、经络等基本理论框架,是借助易学的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后天八卦、太极阴阳变化等模式来构建的。
可以说,如果没有易学的河图洛书等模式,就不会有《内经》现在这样的藏象、经络系统,其实“五藏六府”数字的来源,也取法于易,古人以易衍律,天六地五是易的常数,五运六气、五藏六府,模式皆从易理出。
没有易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产生是难以想象的。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素问·金匮真言论》是内经论述藏象的重要篇章之一,描绘了藏象的基本框架,除谈了五藏与四时、五方、五星、五体、九窍及色、味、音、臭、谷、畜等的相应关系外,还有“东方……其数八”,“南方……其数七”等论述,这里的“其数某”,用的就是河图成数。
这是藏象模式源于河图的直接证据。
这段经文,如果不具备基本的易学知识,直接去读,读来读去总是不甚了了,看不明白。
中医人学习《周易》,通过对河、洛、太极、阴阳、五行等知识的学习,对我们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探究中医学理论的来龙去脉,加深对中医理论的认识等大有裨益,很有必要。
周易与中医学
二是理学派——以胡瑗、程颐、朱熹、蔡 元定、王应鳞为代表,以儒解《易》,以 《易》说儒,统治中国思想达七百年之久。 胡瑗著《易解》,程颐著《易传》(《伊川 易传》)。朱熹集象数与易理学派之大成, 著《周义本易》,并把“河图”、“洛 书”、“太极图”、“伏羲八卦次序”、 “伏羲八卦方位”、“文王八卦次序”、 “文王八卦方位”、“文王六十四卦卦变” 九图列于书中。这些著作均是对王弼易理 派的发挥。
周易源流
本经:积累以前经验,周末成书。
传:十翼之间有理论相矛盾之处,非一人 所做,可能为孔子的弟子所为。春秋战国。
历史原貌中的作者群
«易经»的作者群,主要是周王朝和列 国中的一批掌占卜的卜、史官吏;经过 几代人,众多卜吏的艰辛努力而创作出 «易经»这一巫筮符号文化系统;主要侧 重于象数理占。
研究历史
清代易学研究中,著名的有四家:
一是吴派惠栋,对汉易的训释和传播起了 很大作用。
二是杨州学派张惠言,对两汉到魏晋南北 朝多数名家的易著和其它著作所引《易》 文进行了更大范围的辑录与整理,注明出 处,或作考证和疏释。其中,辑录整理了 虞翻的易学著作七部,最为完备。。
研究历史
三是杨州学派焦循,他结合虞翻和荀爽二 家之论解《易》,有所独见。四是胡渭, 他专门考辩宋人“河图”“洛书”的原委
周易源流
周易源流
周易源流
周易源流
《周易》的性质 1.卜筮之书 象、数、理、占 2.哲学之书 理:道,昭示宇宙规律之道 阴阳、运动、循环、整体
《周易》的基本原理主要体现在哲学思想观念之 中,即“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一分为二的观念;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生生之谓易” 的运动变化及恒动的观念;“仰则观象于天,俯 则观象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取象比 类的观念。
浅谈中医与周易的关系
浅谈中医与周易的关系王成明中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而 <<内经>>乃至其它中医经典中的众多理论又源自<<周易>>。
特别是<<内经>>一书,全面汲取了<<周易>>的精华,并驾御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不仅成为医学奠基制作之作,而且是古代文人学士必修的经典之一。
周易的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与它的生息变化无穷有关,是日出日落,日月交替,就是阴阳的变化消长,阴阳统治周易,阴阳也统治中医,所以医易同源。
历代医学名家,无不在周易上下大功夫,于是易医之理交相辉映的医学名着不断涌现。
古代医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写道:“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南、范东阳、张苗等诸部经方。
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周易、六壬,并须精熟。
如此方为大医。
”人们深刻体会到,“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不知易,不足以为大医。
” 具体到中医来说,中医吸收了易理的一些方法用来分析病机、指导用药。
下面我们来谈一谈中医与周易的关系:一、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它们是这样循环相生的。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它们是这样循环相克的。
五行和五脏的关系,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
〈〈内经〉〉说:东方属木青色,入通肝,其数为八。
南方属火赤色,入通与心,其数为七。
中央属土黄色,入通于脾其数为五。
西方属金为白色,入通于肺,其数为九。
北方属水黑色,入通于肾,其数为六。
这些理论很显然是从周易的五行与方位中导出来的。
二、阴阳与人的关系,1、从人体的外表来分:上半身为阳,下半身为阴;体表面属阳,体内部属阴;背部一面的为阳,腹部一面的为阴。
2、从人体的身体部位上说:头为木,为阳,肩为木,为阴。
第八讲《周易》与中医
手太陰肺經
手陽明大腸經
足陽明胃經
足太陰脾經
手少陰心經
手太陽小腸經
足太陽膀胱經
足少陰腎經經
十二經脈循行的特點
• • • •
五行學説
• 極似:己亢過極,則反似勝己之化
金 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木極似金, 金極似火,火極似水,水極似土,土極 似木者也。
五行學説
• 制化:相互制約、化生
《素問· 六徵旨大論》:亢則害,承乃制, 制則生化……害則敗亂。
五行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 説明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關係
木—肝 火—心 土—脾 金—肺 水—腎 水生木,腎水以養肝 木生火,肝木以濟心 火生土,心火以溫脾 土生金,脾土以充肺 金生水,肺金以助腎
五行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 解釋病理情況下臟腑間的相互影響
《素問· 玉機真藏論》:五臟受氣于其所生, 傳之于其所勝,死于其所不勝。
五行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 用於診斷和治療
漢 張仲景《傷寒論· 平脈篇》:脈有相乘,有縱 有橫,有逆有順。 縱:侮所勝 橫:侮所不勝 逆:子乘母,侮生我者 順:母乘子,侮我所生者 漢 張仲景《金匱要略》:治未病
• 説明人體的病理變化
《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陰勝則陽病,陽 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 則熱,重熱則寒。 《素問· 調經論》: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内 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内寒。
陰陽用於醫學的意義
• 用於疾病的診斷
《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善診者,察色按 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 息、聼音聲而知所苦。 望診:色澤鮮明者屬陽,晦暗者屬陰 聞診:聲音洪亮者屬陽,低微斷續者屬陰 切診:脈大、浮、數、動、滑者屬陽,沉、 澀、弱、弦、微者屬陰
学医,为什么最好也学周易?
学医,为什么最好也学周易?易与医的关系,明代医家张景岳在《类经附翼·医易义》中说得明白:“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
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
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
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
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这里,张氏从易与医的研究对象虽不同,但阴阳一理入手而论。
实则是将《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功用结合医学内容演绎了一遍。
《周易·系辞下》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点明了《周易》主要是以阴阳来阐“道”。
易与医,就研究对象而言,易关注的是“天地之道”;医重视的是“人生之理”。
两者实是天人关系。
而“天地之道”在于“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则在“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其理均在阴阳二气之用,只是作用一宏一专。
在作用方式上,两者几乎如出一辙,易“具阴阳动静之妙”,医“合阴阳消长之机”。
所以医、易“理无二致”,同就同在阴阳变化。
可见,天人相应,医易相通、同源,是因为它们均建立在以阴阳变化为规律的自然整体观基础上,哲学之道与医学科学之理在这里相贯通。
但易与医毕竟有所不同,其差异主要呈现在阴阳变化的广度、深度及层面上,故“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
”有同行曾颇为自得地对我说:“我不懂《周易》,但多年来不是一样行医?”我无言。
不少中医从业人员似乎都有类似的感觉,就是医书的知识加临床经验的积累就是医学的全部,这或许是西医学的全部,但绝不是中医学的全部。
的确,医学知识的熟练掌握与临床经验的积累是为医者的基本功,有了这些积淀,就算不明《周易》,也可以是个不错的中医师,但或许就仅此而已,若想再进阶,难矣!因为真正的境界都是表现在思维层次上的。
若能进一步明了《易》的基本原理及其运用技巧,您可能会因视野的开阔而感识到更高的医学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