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要加强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合集下载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近日,教育部在官网公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文中简称《纲要》),称将据此适时调整课标,修订教材,并增加书法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看到这里,我不得不感叹少年们真是越来越幸福了……各种特长在高考中越来越有用武之地,高考也慢慢不再是单纯的由应试分数来评判一个学生的素质高低的考试。

书法专业有哪些优势?有哪些高校开设了书法专业,书法专业就业又是往何处去呢?来一起看看吧~《纲要》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做了明确要求:一、小学低年级初步认识常用汉字,感受汉字美,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家乡习俗、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二、小学高年级熟练书写正楷字,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培养学生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三、初中阶段要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美感与意境,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阅读浅易文言文,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感受其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

2015年北京中考语文试卷,第一道题就是书法题,而书法题和卷面分占总分30%了。

四、高中阶段要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增强民族自信。

五、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随着国学的日益兴盛,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精髓日益受到教育部的重视。

随着艺术类专业的不断完善,加上美术高考压力增大,书法专业前景日益兴盛。

高校书法专业招生规模逐年扩大,选择通过书法学习进入理想中的大学成为了优选捷径。

中国社科院“中国书法院”的成立,以及各大专科院校相继开设书法系,书法专业随之升温,此时报考,正当其时。

各高校也在纷纷增开书法专业,不断扩大招生名额,书法生考入名校本科的比率越来越高,特别是有一点书法基础,文化课成绩稍微好一点的文科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书法专业课训练,其升学率更高,前途更光明。

传统文化进校园建议(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议)

传统文化进校园建议(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议)

传统文化进校园建议(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议)今天给各位分享传统文化进校园建议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议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传统文化进校园,学校应该怎么做?2、中小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什么建议3、传统文化进入校园有什么好方法吗?传统文化进校园,学校应该怎么做?引言:我国的文化是非常悠久的,而且内容很丰富,所以说应该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了解到传统文化进校园这个活动,目的就是让孩子能够了解到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能够保持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时候,学校应该怎么做呢?学校可以采取的做法其实学校最重要的就是为这些活动提供一定的宣传并且提供发展的空间,比如说可以邀请一些优秀的文学家艺术家来学校做讲座,定期的开展讲座。

这样的话学生就可以通过这些宣讲会了解到更多传统文化的发展,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属于自己的价值观,也能够加深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同时也可以举办主题活动,在参加活动的时候更好地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提出自己的创新,从而能够更好的去做好传统文化的了解。

专业人士所在的大学,就是那种愿意邀请一些优秀的大师到学校做演讲的,而且这些大师在学生中还有很多的声望,所以每次的讲座都能够引起轰动,甚至还要排队很久。

另外的话就是学校举办的活动,其实学生也是比较愿意参加的,因为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去展现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者按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他们传统文化,学校可以用这种方式让传统文化真正的走进校园,走进学生的内心。

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素养教育其实在学校教育中一直过分的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了,却没有注意到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而美育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所以说学校一定要提高相关的重视程度。

其实美育最重要的还是一个氛围的培养,环境的根植,以及对学生灵感的启发。

所以学校没有必要随着过度的投入,但是一定要进行适当的刺激,这样的话学生的美育才能不过真正的发展起来。

教育部关于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纲要

教育部关于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纲要

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议同意,现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部2014年3月26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制定本指导纲要。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

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内经济社会转轨转型,深刻变革,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想观念日益活跃。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纳入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纳入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纳入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引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对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必要将其纳入中小学课程教材,以便让学生们在研究中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

本指南旨在提供有关如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纳入中小学课程教材的指导和建议。

指南内容一、定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范围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定义为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所积淀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文化传统、审美标准等方面的独特体现。

这包括但不限于儒家思想、道家哲学、文化、书画艺术、音乐舞蹈、戏曲表演、传统节日等。

二、制定课程目标和研究要求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结合学校教育实际,制定具体的课程目标和研究要求。

这包括传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历史沿革、核心价值观等,鼓励学生在研究中形成正确的文化认知和情感态度。

三、设计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选择优秀的教材内容,注重学科融合和跨学科知识的传递。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互动和实践等,激发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四、培养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建设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包括课件、实物展示、研究工具等,以支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实施。

五、评价和监督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和监督机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定期评估。

同时,加强与家长、社会机构的沟通和合作,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

结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将其纳入中小学课程教材,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加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提高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教育部门应加强指导和监督,确保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有效性。

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教育中将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中小学学科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方式

中小学学科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方式

中小学学科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的融合方式
一、引言
中小学学科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是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传统文化教育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学科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因此,融合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融合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的途径
1、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文化素养等。

融合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可以更好地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也能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

2、引入文化教育课程。

在学科教学中,引入文化教育课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

比如,在语文课程中,可以引入传统文化的优秀文学作品,让学生学习优秀的文化精神;在历史课程中,可以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让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3、融合文化教育与实践活动。

学科教学中可以融入文化教育,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优秀的传统文化。

比如,在语文课程中,可以让学生学习古诗词,并将古诗词融入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优秀的文化精髓;在历史课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古代文化的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传统文化的知识。

三、结论
融合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实施素质教育,引入文化教育课程,融合文化教育与实践活动,都是推进中小学学科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凝结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智慧,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领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1.弘扬民族精神、熔铸民族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着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精髓,可以呈现出中国礼仪、信仰、哲学、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

通过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加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熔铸一个更加团结、和谐的民族共同体。

2.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促进全面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底蕴的结晶,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独特视角和世界观。

通过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传统教学模式依托重复记忆和单向灌输,很难发挥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通过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推进教育改革,改变教育模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更好地发掘教育价值。

1.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中小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目标,构建适合中小学一、二、三年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通过节日习俗、民间文艺、传统技艺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历史发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小学应培养专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力量,让科学的教育理论延伸到实际教学教育中。

师资可以参加各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班、教育研讨会和教学交流学术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素养,更好地引导学生懂得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创建丰富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中小学可以创建有丰富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包括历史文物、文化艺术、书籍资料、音乐影视等方面的教育资源。

中小学2024年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中小学2024年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中小学2024年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中小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阶段。

针对2024年的教学计划,我们应该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安排,让学生在接受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一、理念与目标1.1 传统文化教育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思维能力和民族自豪感方面的重要性。

1.2 目标: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成为有良好道德修养、具备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民族自信与自豪感的合格公民。

二、教材选用2.1 精选经典教材和文献,包括古诗词、古典文学、古代典籍等。

2.2 教材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兴趣启发和应用实践。

同时要兼顾地方特色和全国统一要求。

三、教学模块设计3.1 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3.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3.1.2 祖国各地不同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代表性作品。

3.1.3 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

3.2 诗词与古典文学3.2.1 名篇选读,了解优秀古文化人物及其作品。

3.2.2 背诵经典古诗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3.2.3 探索古代传统文学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3.3 历史传统与古代文明3.3.1 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历程及代表性作品。

3.3.2 古代科技与发明,掌握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和经典发明。

3.3.3 古代艺术与建筑,了解古代艺术和建筑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3.4 哲学与思想3.4.1 思想的演进与发展,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演变和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3.4.2 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3.4.3 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与传统文化。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4.1 教学方法多样化,包括讲授、讨论、实践、体验、观摩等。

4.2 利用多媒体和现代技术手段,加强教学效果。

4.3 与当地文化机构和社区合作,增加学生实践机会和参观学习活动。

五、评价与考核5.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日常评价。

5.2 配置统一的中考和高考考纲,体现对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视和考查。

谈在中小学各科教学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谈在中小学各科教学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谈在中小学各科教学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作者:贾光祖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4年第11期【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是人民的期盼,时代的要求,也是人类更趋文明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充分发掘这些素材,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增强学生的品德修养,强化学校的德育工作,促进社会的文明与和谐。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实施内容途径【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0036-0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

在中小学各科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无时不存在,无处不渗透,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今后将更加日臻完善。

根据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今后我国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

正因为如此,我们要认真研读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方向,并分别针对小学阶段、初中阶段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

要求“在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

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

下面谈谈在中小学各科教学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及如何实施的主要途径。

一、主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渗透在各科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发掘这些素材,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增强学生的品德修养,强化学校的德育工作,主要内容大致可归纳如下:1.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

每一个中华儿女对国家怀有拳拳之心,对民族怀有眷眷之恋。

由此引发出无数千古流传的豪言壮语,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掷地有声的八个字,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成为人民维护民族气节振奋爱国精神的格言。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的意义、难点与对策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的意义、难点与对策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的意义、难点与对策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历史上贡献给此土地的有形积极,其精神和理念贯穿在中华文化中。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不仅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教育的内在要求。

把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是培养民族自豪感、学生和家庭共同敦促孩子们做他们自己的重要任务。

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的意义1.推动文化发展。

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使中小学的学习教育更加深入,以充分发挥出传统文化的价值,提高教育水平,丰富教育内容,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推进作出贡献。

2.弘扬传统文化。

把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可以有效地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让中小学生更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从而让这一伟大文化能够代代相传。

3.培养家国情怀。

把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可以培养孩子们家庭教育和家国情怀,让孩子们在学校学习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进行教育,理解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处理家庭关系,建立家庭情谊。

二、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的难点1.技术难点。

由于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一种深刻的文化精神,要正确地理解和传播,教师们需要掌握相关的技术。

因此,在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时,教师们需要把教学技能学好,充分把握好课程内容。

2.社会难点。

由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也更加突出,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有了很大的不同。

因此,在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时,教师们需要做好界定,准确把握准确的传统文化内容,使孩子们在接受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接受社会的变化。

三、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的对策1.强化技术支撑。

要实现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必须充分考虑技术因素,才能够使用合适的技术来支持教学。

因此,教师们应该加强自身技术水平的提升,才能真正把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

2.注重课程设计。

把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必须从课程设计的角度去考虑,确保课程内容能够把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以此来使学生接受传统文化。

3.实施有效的宣传。

要把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必须建立有效的宣传,让社会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历经千年的沉淀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营养。

然而,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面临着种种困境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我们迫切需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引导教育者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学科地位和内容设置。

目前,由于教育体制的种种限制,中华传统文化往往被边缘化,仅仅被视为一门选修课。

然而,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注重。

因此,我们应该将中华传统文化纳入到主要学科体系中,并采取全面、多角度的方式进行教授。

同时,我们还应该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修订和更新,以确保其与现代社会的衔接。

其次,我们应该建立起完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机制。

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并非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大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支持力度。

同时,我们还需要建立起相关的教育机构和人才培养体系,为教育者提供相应的培训和资源,以确保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能够持续深入地进行。

第三,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

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以促进文明的交融和世界的进步。

这不仅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有助于扩大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最后,我们还应该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体系。

当前,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评价的标准相对模糊,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在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学习和成长,我们应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和素养方面的表现。

同时,我们还应该通过相关的考试和评比活动,激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为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充分发挥中小学课程教材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制定本指南。

一、重要意义在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维系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坚守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筑牢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的根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青少年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具有重要意义。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中小学课程教材,是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功能,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系统化、长效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

二、基本原则(1)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强化经典意识。

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尊重的态度,取传统文化之精华,去其糟粕,区别对待,去其糟粕,继承其精华,突出传统文化素材的经典性。

结合时代要求,承前启后,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二)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贴近学生实际。

充分考虑学生随年龄增长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发展特点,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和思想实际,确定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具体学习内容和载体形式,区分层次、突出重点,体现先进学习,内容和形式适当,容量适度。

(3)结合学科特点,注重有机融合。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的内在联系,结合具体的主题、单元、模块等。

学科整合了相应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和载体形式。

(四)坚持整体设计,科学合理布局。

贯通中小学各学段,使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等贯穿教育过程始终。

统筹各学科,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全覆盖,形成纵向有机衔接、横向协同配合的格局。

三、总体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课程教材中的育人立意更加精准鲜明,布局安排更加系统完整,内容更加科学合理,呈现方式更加丰富生动。

谈在中小学各科教学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谈在中小学各科教学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谈在中小学各科教学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一、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1、倡导传统文化:可以倡导学生传承祖先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精华,包括中国古代的文化思想和传统道德观念等内容。

2、重视传统文学:要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学及其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对传统文学普及知识,使他们更深入了解弘扬中华优秀成果和先进文化及其历史基础。

3、弘扬学术思想:从中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学术思想,包括儒家、道家、法家等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使每一个学生认识到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历史,回归本源,传承文化的理念。

4、培养艺术素养: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艺术,认识中国传统艺术和饮食文化,并实践学习传统艺术,以增加学生文化艺术素养。

5、学习传统礼仪:学习中国传统礼仪文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礼仪,让学生扎实掌握中国传统礼仪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二、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1、基础教育课程中弘扬:中小学教育贯穿于课程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成素质更加系统的教学到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中,让更多的学生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实践学习中弘扬:中小学以实践学习为主,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实际形式呈现出来,将历史、礼仪、艺术、文学等重要文化素养融入到实践学习中,这样才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

3、课外活动中弘扬:学校要定期开展课外活动,如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化节,在文化节中可以融入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延长课堂学习的时间,让学生探求体验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4、阅读活动中弘扬:学校可以每周设立书法教室、班级歌唱教室,鼓励学生参与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培养学生的优秀文化素养。

5、多媒体技术中弘扬:学校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

综上所述,中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注重全面深入,做到“以书居课,以课贯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教育教学,让学校的孩子能够真正受到传承,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研究1. 引言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对于培养中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逐渐凸显。

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体系,成为了当前教育界亟需探讨的问题之一。

中小学生正值成长时期,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对文化具有极强的接受能力。

在这个关键时期,向他们传授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价值观念。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是值得重视和推广的。

本文将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展开深入研究,分析中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中小学教育、中小学教育中文化传承的方法和策略、中小学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效果以及中小学教育中文化传统与现代教育的结合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中小学教育中更好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中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精神财富,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教育体系的改革,中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出来。

中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道德观念,通过教育传承,可以让学生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文化内涵,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提升学生的修养和素质,培养学生的美感和人文情怀。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做一个有文化底蕴的中国人。

中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品格修养和文化素养,更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和传承。

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究

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究

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领域中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阶段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在小学阶段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阶段的意义1.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历史的结晶。

通过在小学阶段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让学生从小接触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 塑造良好的价值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如孝道、礼仪、忠诚、诚信等等,这些价值观念对于学生的价值观的塑造和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规范。

1. 课程设计不合理目前,小学阶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往往只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缺乏对学生实际生活的贴近和关联,导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只停留在理论水平,无法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2. 教师教学水平不高一些小学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并不深入,导致在教学中无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输给学生,无法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3. 家庭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的家庭环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存在一定的影响,一些家庭环境中缺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培养和传承,导致学生在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上存在障碍。

2. 提高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水平学校应该对教师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和教学能力,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授给学生。

3. 加强家校合作,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学校应该与家庭加强沟通,培养家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和支持,让学生在家庭环境中也能够接触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形成和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小学校园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

小学校园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

光明市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打造书香校园,巩固提高我市素质教育成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推进教育现代化,我市决定在全市中小学(含中职学校和幼儿园,下同)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践行“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广东精神,确立现代的教育理念,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工作目标总体目标:按照教育现代化要求,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德育工作新路子,坚持科学态度,努力改进和拓宽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吸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学典立德,修身育人,打造学校德育工作特色品牌。

(一)近期目标(2013年至2015年)。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用3年时间,达到以下教育效果。

1、2013年。

全面铺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初步形成学习氛围,师生掌握一定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行为规范意识和道德情操。

2、2014年。

各学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走上常态化轨道,教师的素质有明显的提高,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师生面貌焕然一新。

3、2015年。

学校师生对学习和承传优秀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丰富的情感体验,自尊仁爱,诚实守信。

(二)中长期目标(2016年至2020年)。

让中小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健全的人格,提高文明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用国学经典传统文化之光,照耀指引孩子们健康成长,受益终生,并让他们勇于担当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

三、学习内容与途径(一)学习内容: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读本为学习内容体系,各中小学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学习。

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索

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索

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索随着教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小学教育阶段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民族认同感,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审美水平。

那么,在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哪些呢?一、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实现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

通过课堂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教师应该通过生动的故事、形象的比喻、适当的演绎和实物的展示等丰富的教学手段,将传统文化的知识、思想和价值观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欣赏、理解与掌握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感受其生动、有趣、实用、积极且具有现实意义。

二、课外活动除了课堂教学外,课外活动也是对小学生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可以通过学生社团、文艺团队、主题演讲比赛、书法、绘画、音乐等文化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来,让学生通过实践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

三、榜样引领榜样引领也是实现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教师应该钦定一些身心健康、品学兼优的学生为榜样,让他们在学生中树立起传统文化的榜样形象。

同时,可以邀请一些传统文化领域的知名人士,如书法家、国画家、音乐家等,来学校进行讲座或授课,为学生呈现身临其境的传统文化艺术体验。

四、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也是实现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家长可以在家中时刻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鼓励孩子参与家庭传统文化活动、阅读相关书籍、收听、观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节目等,让孩子在家中也能得到有益的成长和熏陶。

综上,实现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更是提高民族文化自觉的必然要求。

只有通过各种途径的融合发展,才能让学生在掌握了传统文化的内涵、理念、价值和创作技艺的同时,培养自己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创造力,积极融入到现代化社会中,成为有志有德、有为有成的中华儿女。

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篇1一、学情分析现在,大部分学生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需要,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关心不够,养成了孩子自由散漫的生活作风和学习习惯,致使学生的学习水平、生活习惯等方面差异很大。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发现一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对《三字经》、《弟子规》等的内容有了一定的学习积累,对《论语》等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

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理应把传统文化致使精髓灌输课堂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堂堂正正、真正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部分主要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让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分为《三字经》、《幼学琼林》以及《山海经》三个部分。

“名人长廊”部分主要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

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孔子”“孟子”“晏子”“孔融”四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名胜佳境”:部分主要了解黄河、泰山等名胜,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艺术乐园”部分引领学生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

本章节主要分为“歇后语”和“民谣”两个部分。

本学期,我们重点学习“经典驿站”“名人长廊”这两个部分。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

教育部2014年3月26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教育部2014年3月26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教育部2014年3月26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1、充分发挥家庭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要重视发挥中小学家长委员会以及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机构、校外活动场所的作用,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积极组织开展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传统文化体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和公益性活动,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倡导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形成爱国守法、遵守公德、珍视亲情、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的良好家风,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

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22.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与宣传、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密切配合,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合力。

教育部统筹规划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教材、师资等建设,明确具体任务和政策措施。

充分发挥专家咨询作用,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智力支持。

要不断完善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参与的传统文化教育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多途径增加传统文化教育投入。

23.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和督导机制。

研究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标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

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导范围,定期开展评估和督导工作。

24.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

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优势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和相关科研力量,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学理支撑。

鼓励各地各校组织专门力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机构建设,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

浅谈小学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小学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小学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时期,也是为国家和社会拥有健康有活力的文化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由于教育改革的深刻变革,小学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对此,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

首先,小学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设置不足。

现在很多学校只是在课本和教材层面上把中国传统文化灌输给学生,突出传统文化的学习,而忽略了文化创新教育。

例如,少数学校只是把传统文化教育当做教学内容来灌输,也没有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内涵。

因此,为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实施,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设置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课程,加强传统文化的实践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含义。

其次,小学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

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种根植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其师资力量是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而小学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向来依赖学校的教师教学,而现在学校教师的师资力量不足,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教学能力的要求更高,学校缺乏老师授课的资源,不仅无法提高教师的能力,还将影响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

因此,为了健康有活力的文化环境,学校应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力量的投入,制定合理的师资标准,给教师提供更完善的培训机制,使他们能够掌握传统文化知识和教学技能,从而改善小学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

最后,小学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要依靠加强行政管理。

许多学校仍然把传统文化教育当成一种走过场,缺乏对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质量的督促,甚至很多学校根本没有有效监督机制。

因此,为了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推行,学校需要加强行政管理,建立多层次的监督机制,以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质量和效果。

综上,实施有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该从调整课程设置、增强师资力量、加强行政管理等方面入手,以及研发具体的教学计划,建立传统文化数据库,完善评价机制,健全考核激励机制,让学生在小学阶段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弘扬和发扬健康有活力的文化环境。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o l 4 年第2 o 期, A I 7 ) E
。 c 践 与 研 究 a r h- - > > >2 6
t i c 。a r l dR e 。 e
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结合点 , 赋予它新的时代
气息 , 使 其 成 为 新 时期 中小 学 生思 想 道 德 规 范 的
基础 。
三、 将 中华优 秀传统 文化纳入 中小 学课程体 系
开展优 秀传 统文化教育 活动是一项长 期工
作, 不 是一 朝 一 夕 就 能取 得 成 果 的 , 所 以 要 狠抓 ,
实抓 , 坚持抓 。 但不是一味的全盘接受 , 要做到古 为今用 , 与时俱进 , 内容要体现时代性与创新性 ;
要 将 弘 扬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与 当地 文 化 结 合 起 来 作
为 地方 教 育 的 一种 特 色 , 在 学 校 广 泛 开展 具 有 特
传 统 文 化 的 吸 引力 。让 优 秀传 统 文 化学 得 有 趣 、 贴得更近 , 效 果 更 显 。 如在 语 文教 学 中渗 透古 诗 文 内容 , 在 音 乐 教 学 中渗 透 古 典 音 乐 欣 赏 , 在 写
耳 濡 目染 、 潜移默化 ; 三 要 从点 滴 做 起 , 从 身 边 的 小 事做 起 , 让 学 生 在 践行 中感 受 到优 秀传 统 文 化
的 精华 与 魅力 。 六、 与 时 俱进 。 勇于 创 新
去其糟粕 , 使之 与当代社会 相适应 , 与现代文 明
相协 调 , 保 持 民族 性 , 体 现 时代 性 。 其 次就 是深 入 挖掘 和 利 用传 统 文 化 中 的精 髓 , 积 极 寻 找优 秀传
氛围 , 创造 适 宜 的发展 空 间 , 激 发 学 生 的兴 趣 , 书
开 展 中 华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教 育 的 主要 目的是
传承和弘扬优 秀传统文化 , 用我们 民族传统美德
和 民族 精 神 来 培养 、 提 高学 生 的道 德 素 养 , 为 学
生 的全 面发 展 和终 生 发 展奠 定 基础 。
五、 注 重 实效 , 推 进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教 育 真 正
落 实
青 少年校外活动基地 ,作为小学生课外 优秀传
统 文 化 教 育 的阵 地 ,加 大 相 关 的 文 化 场 所 的 免
费开放力度 ,为优 秀传 统文化教育创造 良好 的
条 件。
【 责任 编辑 冯荣光 】
传承 和发扬优 秀的传统 文化不能凭搞 一场
学校应该成为优 秀传统文化教育 的主渠道 、 主阵地 , 各学校应将优 秀传统文化教育逐步纳入 日常的教学计划 中 , 让优 秀传统文化走进课 堂 ,
并 进 入 学 校 内容 之一 。 同时 拓宽 教 育 途 径 , 增 强优 秀
地落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并建立考核制度 , 如
在 中小学 教 材 中加 大优 秀传 统 文 化 比重 , 在 考 试 中加 大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相 关 考 题 的 比例 ; 同时 , 应
加大优秀传统文化在师资培训中的比重 , 提升教 师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从 根本上解决 优秀传 统文化教育师资不 足的问题 。
字教 学 中 加 强 书 法 教 学 ,在 美 术 教 学 中增 加 国
色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
逐 步提 升 优 秀传 统 文化 教 育 的 内涵 和 意 义 。
七、 为完 善 优 秀传 统 文 化 教 育创 设 良好 的外 在 环 境
画、 传统工艺教学 , 在体育教 学 中学习 中华武术
等教学。 四、 加 强督察管理 , 完 善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教 育
体 制
发 挥 传 统 节 日作 用 ,改 造 和 发 展 富有 浓 郁
民族 特色 的民间传统节 庆 内容 、 风俗 、 礼仪 , 维
护 民族 文 化 的基 本 元 素 ;继 续 完 善 祭 典 中华 民 族始祖 活动 、 充 分发挥 春节 、 元 宵节 、 清 明节 等
教 育 主 管 部 门一 方 面 要 督 促 各 中小 学 认 真
传 统 民族节庆的作用 ; 高度 重视 国庆节 、 “ 五一”
国际劳动节等重要节 日、 纪念 日, 广 泛 开 展 主 题 宣 传 教 育 活 动 。我 省 拥 有 丰 富 的优 秀传 统 文 化 教育资源 , 我们要将 这些资源有效整合 , 开辟 为
法、 绘画 、 传 统 工艺 制 作 、 经 典 诵读 等教 育 实 践 活
动要切实开展起来 , 长 期 坚持 , 注 重实效 , “ 一 阵
风” 的教育 方 式 要坚 决 杜绝 。 另外 , 在 学校 开 展优
首先 , 要 全 面认 识 祖 国传 统 文 化 , 取其精华 ,
秀传统文化教 育活动 中, 还要注意方式 、 方法 : 一 要坚持 以引导 、 激励为主 , 激发儿童学 习传统 文 化的兴趣和热情 ; 二要坚持多方 面渗 透 , 使 学生
命感 , 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 培育 民族精神作为
加 强 思 想 道 德 建 设 和 全 面 推 进 素 质 教 育 的一 项 重 要 任务 , 贯穿 于 学 校教 育 的全 过 程 。
二、 明确 优 秀传 统 文 化教 育 的 目的和 内容
艺术 节 , 学 生 们 穿 上古 装 , 手执 扇 子 , 摇 头 晃 脑 地 吟 几 句 古 典 诗 词 就 算 落 实 了 ,而 且 也 达 不 到 实 效 。应 结合 本 地 、 本校实际 , 因地 制 宜 , 与 校 园 文 化、 班 级 文化 有 机 地 结 合 起 来 , 营 造 浓 厚 的 文 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