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心里过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素材选取阶段

小学生作文以记叙文为主,所以对于命题作文来说,其命题总是要求对以前感知过的某种事物表达个人的感想和看法,不论是叙事、状物、写人皆是如此。所以素材选取的内容(即构思的材料)应由两个部分组成:表象和概念。

“表象”是对以前感知过(但当前并未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是对过去感知所留下的痕迹的再现,是从具体感知达到抽象思维的桥梁。

作文构思的另一类材料是“概念”。既然要对以前感知过的事物(表象)发表感想、看法,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水平上,而应当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为此,就要利用概念作进一步的思维加工,即利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以便达到对该事物本质规律的理性认识,这样才能真正写出有观点、有见地的好文章来。

在素材选取阶段最主要的心理操作是“心理定向”和“信息提取”。由于个体总是处于主、客观的交互作用过程之中,为了围绕某一命题选材和构思,首先必须心理定向,使个体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指向与当前命题有关的事物,抛开无关的事物;信息提取则是指从长期记忆中提取表象或概念。可见,心理定向前提下的信息提取,就是让个体在选择素材时只从长期记忆中提取与当前命题有关的表象及概念。

由以上分析可见,在素材选取阶段,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为了获得大量形象、生动、具体的素材,关键是要有丰富的表象,而表象取决于对过去事物的感知(如何把过去的事物变换为学生上课的写作素材)。为了在感知客观事物过程中获得尽可能完整的精确的表象,从心理操作上看,就要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第二,为了对事物有较深刻的认识,不致停留在肤浅的感性认识水平上,还应为后面的构思阶段提供思维的理性材料——“概念”,即应有较充分的知识积累。这就要求加强对学生课内和课外的阅读指导,以便从多方面增长学生的认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知识,而绝不仅仅是写作知识)。

(2)写作构思阶段

构思是作好一篇文章的关键。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写作构思通常要求包括下列环节:审清题意、确定中心思想、拟出写作提纲、选择与设计具体细节。上述四个环节是根据文章写作过程提出的要求,若是从作文的心理操作过程看,则命题作文的写作构思应由下列环节组成(参看图5 -4):

第一,表象操作(形象思维)。

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有个别表象与一般表象之分。个别表象只反映个别事物的特征,一般表象则反映许多同类事物共有的特征。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总是首先形成个别表象,然后随着人们社会实践的扩大与深入才逐步形成一般表象。人们在不断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常常感知到同一类的不同事物,形成许多不同的个别表象,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分析、综合就形成能概括同一类事物共有特征的一般表象。在命题作文的构思中,从个体的长期记忆中提取出来的通常是一般表象。根据个体认知结构发展程度的不同,每个人对同一类事物所形成的一般表象是有差别的:有的更深刻、更精确些,即概括程度更高一些;有的概括程度则较低。显然,作者对事物所形成的一般表象的概括程度高低,对其写出文章的深刻性、全面性和准确性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构思过程中,不能仅从长期记忆中直接提取原已形成的一般表象,还应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

表象操作与加工,以便使个体对事物的一般表象达到更高的概括程度。这是写作构思阶段的重要环节之一。

表象操作方式通常有三种:分解、组合与想像①。“分解”是将一个事物的完整表象切分为若干个组成部件(每个部件也是一个独立的表象),例如,可将兔子的表象分解为兔子的眼睛、耳朵、嘴巴、皮毛、脚爪、尾巴等多个组成部件。“组合”是将同一类事物的表象不断合并,使之更丰富、更精确的过程,例如,将处于静态、动态等多种不同情况的兔子表象加以联想,然后在此基础上组合,就会产生出更形象、更逼真、更完整的兔子表象,可见“联想”是进行表象组合操作的必要前提,它在表象组合操作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想像”是将原有多种表象融合并加以创造性改造的过程。在想象过程中所有参与融合的表象都或多或少改变原有的成分(而在组合和分解的过程中,原有表象的成分是不改变的),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表象——“想像表象”。月亮上的嫦娥、小说中的典型人物都是融合而成的新表象,即想像表象。根据想像表象形成过程的有意性或无意性,又有“无意想像”和“有意想像”之分。无意想像是不自觉的没有目的的低级形式的想像;有意想像则是自觉的、有明确目的的、高级形式的想像。在作文构思过程中发挥的想像都是有意想像。由于想像表象是由原有多种表象改造、融合而成,所以有意想像都有一定的新颖性甚至创造性。根据新颖程度的不同,有意想像又可分为“再造想像”与“创造想像”两种。再造想像是对别人描述过而自己未曾感知过的事物加以想像而生成的形象(如古代的恐龙);创造想像是没有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来的某种事物的形象。显然,创造想像对于写作构思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多种表象操作能力,特别是“创造想像”的能力,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第二,抽象逻辑思维。

表象加工尽管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但它只是对事物外部特征的概括,而非本质特征的概括。表象操作,特别是对表象的融合操作(可形成想像表象),尽管具有创造性成分,但仍属于形象思维(而非抽象逻辑思维),即仍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在写作构思过程中,如果仅仅具有感性认识就不可能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意义,因而不可能形成明确而深刻的中心思想,也不可能酝酿出有典型意义的、能反映事件或人物本质特征的具体细节,因而这样的写作构思决不会是成功的。为此,必须在表象操作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思维加工。

这里所说的思维是指严格意义上的思维,即“抽象逻辑思维”。我国思维发展心理学家对我国小学生思维发展进行长期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①:“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或‘质变’。在这个过渡中,存在着一个转折时期。这个转折时期,就是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这个关键年龄在四年级(约10~11岁);……如果有适当的教育条件,这个关键年龄可以提前到三年级。”可见,小学的中、高年级学生,尽管其思维仍带有较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但是已开始形成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并且在三、四年级以后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将有较大的发展(产生飞跃或质变)。由于抽象逻辑思维是通过词、语言作为中介,以概念作为思维材料,因而在词和语言的调节、控制下,借助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就有可能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表象及表象操作结果)实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从中提炼出具有深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