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通用8篇)
实践论读后感实践论读后感(通用8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实践论读后感(通用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践论读后感篇1在老师的要求下读了《实践论》。
感觉真是半晕半懂,大约是个人水平实在有限吧,在这里我就随便说说第一感想好了,请读者多多包涵。
《实践论》,顾名思义以实践为中心展开论述。
开篇先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然后又详细的从各方面分析“实践”这个词语。
全篇当中引用了许多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也打了一些比方使得论证更为具体。
这是主席的代表作之一,上网搜索便可知道这篇文章还有着很强的政治地位,在革命中起了引导思想的重要作用等等。
几十年过去它依旧被人们传送着,以科技的手段出现在我面前的电脑上供人研读,自然也是对它价值的无声肯定。
但是对于我来说,假若没有人告诉我它的价值,可以确定,我是根本看不出它有这么高的社会地位的,因为我很少接触这么专业的哲学,通俗的说,就是不懂行情,所以发现不了它的价值所在。
它是俞伯牙,可我却不是钟子期;它是千里良驹,可我却不是它的伯乐。
让人有一种悲哀的感觉啊。
人世间千千万万的人,又有多少只是生命的过客,匆匆的来,匆匆的去,何以匆匆,奈何匆匆。
实践论读后感不过,幸好,世界上还是有许多可以理解你的人的,要不然,又怎会有那么多人称颂这《实践论》呢?《实践论》也不会有如此高的地位了吧。
再回过头来,谈谈我对“实践”的看法吧。
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想要知道某件事是否可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实践。
所以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大大小小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辨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辨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就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实践论》读后感3篇
《实践论》读后感3篇《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是一篇讨论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章。
写成于1937年7月。
是作者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
1951年收入《毛泽东选集》第 1卷。
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着的特点。
该着作说明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
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中国抗日战争有自己的显着特点,即敌强我弱,敌退我进,敌小国我大国,敌少助我多助。
根据这些特点,要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结成最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
在当时,由于王明迷信共产国际的决议,迷信书本,使得中国共产党思维方式时时刻刻停留在表面,放弃了面向实际的态度,成了机械化、教条化的傀儡,经验主义者仍在拘守于自身的片面经验,看不见革命的全局,盲目辛苦地在工作,对中国的革命建设没起任何作用,而且还阻碍了其发展。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共产党人就和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展开了长期的斗争。
而1935年的遵义会议就是一个转折点,这次会议基本上结束了王明等教条主义者在中国共产党中央的领导,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
在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下,1935年12月,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到1937年2月,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初步形成。
读实践论心得体会3篇
读实践论心得体会3篇《实践论》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的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下面是学习啦带来的读实践论的心得体会,欢迎查看。
读实践论心得体会一:由于个人偏好哲学,所以看到作业选题的那一刹那我便决定了要写毛泽东最著名的哲学著作之一的《实践论》的读后感。
我所看过的为数不多的毛泽东的作品中《实践论》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大概是因为我觉得这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篇吧。
毛泽东在《实践论》一文中,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联系我国的具体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
在读完《实践论》以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而这将指导我在以后的生活中的行为。
毛泽东在文中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
尽管就我们个人而言,我想我们距那些能够变革现实的斗争还是比较遥远的——我们更多的是要去辨别某种或者某些人或者事物的本质,对于我们来说的意义,以及我们该怎么去对待,但是这段话告诉我们如果想要获得对某种或者某些事物的正确的认识就必须得自己去亲身接触,亲自经历,这样才有可能了解到他们的本质,才能够获得最接近事实的认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听到人们谈论某某人、某某产品据说怎么样怎么样的,有时甚至已经与最初发表评论的人的说法完全相反了,可是却没有人想到要去验证,只是人云亦云,而这有时甚至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就拿我们交友来说吧,不可能有哪个人能够取得所有人的好感,喜欢他的人会对他评价很高,不喜欢他的人就对他没有什么好感,有时甚至会出言诋毁,如果你只是通过某个人的评价就构成了他在你心目中的形象,或许你运气很好的交到了一个合你胃口的好朋友,或许,你就交到了一个品格很差劲儿的损友。
读《实践论》有感精选范文5篇
读《实践论》有感精选范文5篇《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此刻、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那么《实践论》读后感怎么去写呢,以下是WTT整理的《实践论》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读《实践论》有感范文一初看毛泽东的实践论,我看了很久,不是因为难懂,而是里面的许多观点让我联系到了自我的人生发展中遇到的一切及自我将来发展的道路。
是啊!人生的发展道路又何尝不象一个社会的发展,只是范围缩小了,复杂程度减小了。
其实人生的发展也贴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产活动决定一切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我们不访这么认为我们的学习活动决定一切日常活动,是最基本的行为活动。
高尔基谈到,书是人类提高的阶梯。
既然学习活动对我们这么重要,那么书自然要成为我们自身发展的源泉。
此刻大学里很多学长学姐及教师说学习要摆在首要地位,这一说法原先是有依据的。
然而进入到大学我们的日常生活形式多样化了。
不仅仅要学习课内的,更要参加社团活动来锻炼自我。
有的学生重在校内发展自我,有的相反。
在校内校外的发展形式又有很多种。
所以,基于发展自我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就形同于实践论中所说的,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活动。
然而根据我本人的发展情景来看,与以前相比,已经构成了一个和有主见很有勇气很有思想的大学生。
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从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书本中学到的。
校内参加过各种面试,干过多个社团活动,校外做各种促销活动和宣传活动,并且从书上学到许多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东西。
不仅仅自我,并且发现班上其他许多同学比刚来学校都要强。
所以我认为并且更坚定而亲身体验到了,生活活动是有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最终人的本事到达必须高度。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的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还是社会,也是一步一步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
《实践论》心得体会(5篇)
《实践论》心得体会《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总结和发展。
此书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社会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观点。
通过阅读《实践论》,我深刻体会到了它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意义。
首先,马克思在《实践论》中提出了实践的观点,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出发点。
他指出:“从来只有实践才证明人们的思想和观念是否正确”。
这个观点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在我们进行学习、工作、生活等一切实践活动中,只有通过实践来验证我们的理论和观念,才能找出其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并不断修正和提高。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认识和能力。
其次,《实践论》中还强调了实践的能动性。
马克思指出:“实践不但是认识的源泉,而且是认识的目的地”,“只有实践改造世界才有可能改造观念”。
这就告诉我们,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地改造世界,才能真正地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认识。
在工作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再次,《实践论》中介绍了实践的内在结构。
马克思指出:“实践有着四个基本因素:客体、目的、方法和主体”。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实践中,我们首先要明确实践的客体,明确自己的目的和目标。
只有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才能在实践中找到正确的方法和策略。
同时,我们要明确实践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自己的价值。
最后,《实践论》还强调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指出:“认识是实践的加工品”,“认识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和证实”。
这告诉我们,在实践中不仅可以认识世界,而且可以改变世界。
在我们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实践活动对客观世界进行观察和思考,从而获得新的认识。
实践论读后感(共4篇)
实践论读后感(共4篇)本文目录实践论读后感《实践论》读后感1500字初中年级读后感:《实践论》读后感实践论读后感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
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实践要注意方法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
谈实践的方法,我想从实践的特性开始说起。
一则,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
“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二则,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
“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三则,实践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四则,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
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则形成了人类实践的“隐蔽性”,或曰局限性。
正因如此,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个别的、局部的具体实践,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那是不充分的;仅仅依靠具体实践所得出的具体结论,而不给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总结,却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同样是不充分的。
实践论读后感(15篇)
实践论读后感(15篇)实践论读后感第1篇:《实践论》一文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1937年7月的论文著作。
现收集于《毛泽东选集》中,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章。
时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革命战争即将到来。
在中国共产党内,以往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人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还有另一部分经验主义的人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在工作。
这两类人的错误思想,异常是教条主义思想,以往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
为了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异常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于1937年7月毛泽东写了《实践论》这篇文章。
毛泽东曾以这篇文章的观点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演讲,目的在于揭露轻视实践的教条主义观点,教育披着马克思主义迷惑广大群众的同志,使他们理论联系到具体的革命实践中来。
《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即“知”与“行”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全面系统地阐和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首先,文章阐明了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及实践在认识地位中的地位。
指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形式,阶级斗争,政治活,科学艺术活动,总之社会实际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人所参与的。
所以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位,认为人的实践一点也离不开、排斥一切否认实践的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
”并且,“无论从认识的源泉,认识的发展动力,还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来看,都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篇一:读《实践论》有感由于个人偏好哲学,所以看到作业选题的那一刹那我便决定了要写毛泽东最著名的哲学著作之一的《实践论》的读后感。
我所看过的为数不多的毛泽东的作品中《实践论》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大概是因为我觉得这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篇吧。
毛泽东在《实践论》一文中,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联系我国的具体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
在读完《实践论》以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而这将指导我在以后的生活中的行为。
毛泽东在文中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
尽管就我们个人而言,我想我们距那些能够变革现实的斗争还是比较遥远的--我们更多的是要去辨别某种或者某些人或者事物的本质,对于我们来说的意义,以及我们该怎么去对待,但是这段话告诉我们如果想要获得对某种或者某些事物的正确的认识就必须得自己去亲身接触,亲自经历,这样才有可能了解到他们的本质,才能够获得最接近事实的认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听到人们谈论某某人、某某产品据说怎么样怎么样的,有时甚至已经与最初发表评论的人的说法完全相反了,可是却没有人想到要去验证,只是人云亦云,而这有时甚至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就拿我们交友来说吧,不可能有哪个人能够取得所有人的好感,喜欢他的人会对他评价很高,不喜欢他的人就对他没有什么好感,有时甚至会出言诋毁,如果你只是通过某个人的评价就构成了他在你心目中的形象,或许你运气很好的交到了一个合你胃口的好朋友,或许,你就交到了一个品格很差劲儿的损友。
人们常说要知道一个人怎么样就看他周围的朋友,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但是反映出了朋友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之深刻。
因此,也许由于你的错误认知而交的这个损友就会影响到你的一生。
实践论读后感800字(精选10篇)
实践论读后感800字《实践论》是中国现代史上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由毛泽东所撰写。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阅读《实践论》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实践对于认识的重要性。
毛泽东指出,“实践是人们的认识的来源,并且后来离了实践而去认识或者离了实践而去确定认识的东西是没有的。
”这一观点对我产生了很大的触动。
在工作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通过实践去认识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而且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通过感知、观察、实验等方式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对于问题的认识。
因此,实践不仅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实践论》对于我们认识世界、解决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本书的阅读,我深入了解到了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毛泽东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充分了解和了解问题的实质,以便采取正确有效的解决办法。
只有通过调查和研究实际情况,我们才能对问题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因此,《实践论》的观点对于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正确对待问题、分析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创新的角度看,《实践论》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毛泽东在书中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地检验出一个观点或理论的正确与否。
在创新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实践,不断尝试,才能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而且,在实践中还可能发现新的问题和新的机会,进而推动我们不断创新。
因此,《实践论》对于我们在创新中树立正确的态度、方法和观念具有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实践论》是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对于我们认识世界、解决问题、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本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实践对于认识的重要性,了解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思考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其深刻的思想和理论观点对于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实践论》,我深刻体会到了实践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展开对《实践论》的读后感。
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1.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通过感觉、思维、记忆等认识活动,不断地对外部世界进行感知和理解。
1.2 实践是认识的过程。
通过实践活动,人们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认识,实现对事物的深入理解。
1.3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活动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手段,更是推动认识不断发展的动力,促使人们不断地超越自我,实现认识的飞跃。
二、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2.1 实践是社会变革的基础。
在社会实践中,人们通过不断地改造自然和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2 实践是社会创新的源泉。
实践活动中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方法,推动社会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3 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探索和实践精神,激发了人们对于社会发展的热情和动力,推动社会朝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三、实践是人类自我解放的途径3.1 实践是人类解放的手段。
通过实践活动,人们可以不断地改变自身的现状,实现个体和社会的自我解放。
3.2 实践是人类解放的过程。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实践,逐渐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和束缚,从而寻求自我解放的途径。
3.3 实践是人类解放的动力。
实践活动中的自我探索和实践实践,激发了人们对于自我解放的渴望和动力,推动人类朝着自由、平等、和谐的方向迈进。
四、实践是人类价值实现的途径4.1 实践是人类价值实现的基础。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创新,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实现人类的价值。
4.2 实践是人类价值实现的过程。
通过实践活动,人们逐渐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使命,不断地追求自身的价值实现。
4.3 实践是人类价值实现的动力。
实践论读后感3篇
实践论读后感3篇篇一:实践论读后感>读后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堂上,曾多次听老师提到毛泽东同志的>,便找来读了一下,仔细思考后,觉得受益颇深.我觉得它有重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下面我想就此阐述一下个人观点.一.>的世界观意义这篇文章的重大理论意义,不仅在于它革新了我们的世界观,更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子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重要的是>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我们学习了关于数据库的理论,为什么还要做实验呢?就是要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同时,我们也可以理解到,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这是不自觉完成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而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被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理论,才可以推广应用.但是,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因为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质的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联系的形式——现象更加趋于复杂.经历了实践检验的理论,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时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已经发生变化.在不断地检验中,理论也就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比如力学的相对性原理,在牛顿的经典力学中它可以找到足够的支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出现了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矛盾,于是产生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性原理又一次被证明是正确的.综上,我们不难发现实践论在世界观上的重要性.而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所以,实践论还有其重大的方法论意义.二.>的方法论意义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方法论意义就在于两点,既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与时俱进.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下面我想就此再举一例,谈一下自己的见解._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全国人民一道,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但在当时,许多事情无先例可循(实践已经证明,苏联的经济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并且它自身也存在重大缺陷),一切的实践由于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还处于摸索阶段.就像李光耀指出的,这难免犯一些错误,比如_58年的人民公社和大跃进运动.并且由于政治路线的偏差,导致了反右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等浩劫,从而使本已困难的经济雪上加霜.这是一个极大的损失.众所周知,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就是在这段时间完成经济腾飞的.而_80年代邓小平理论的提出,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振兴.为什么呢?因为邓小平理论不是空想的结果,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经历了先试验后推广这一认识过程的正确的理论,是经历了实践和时间检验的思想的结晶.有目共睹,邓小平理论不仅解决了中国经济中的一些沉疴痼疾,使国民生产总值突飞猛进,更重要的,使它将中国带入了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并为中国经济指明了永恒的发展方向.但是,如毛泽东所述,邓小平仍不能预见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后的一些具体问题,不能预见到在当代日趋复杂的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具体争端,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遇到的种种具体问题.同时,在经济开始复苏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显得更加迫切.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他指出,中国共产党应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更将〝三个代表〞写进了党章,从而更好的指导了我们的实践.我个人认为,〝三个代表〞思想中最本质的内涵在于与时俱进.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我们就要不断的经历一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不断进行的过程中,认识才能不断深化,理论才能日趋完善.篇二:>读后感读>有感_通信1班张扬雪_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通观全篇,此文几乎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同时又因为毛泽东是文学家,身上流着中国文人的血,理所当然地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文学气息.>该著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阐述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时,毛泽东首先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他承认生产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同时又提出社会实践有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其中阶级斗争给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这本书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指出,人们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经过实践得到的理性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重要的飞跃.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它强调指出,人的认识过程反复经过这两次飞跃,对于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但是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在文中毛泽东论述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相互关系问题.他指出,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真理.文中强调,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作者特别强调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历史的〝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文中还论述了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问题,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以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毛泽东对于时间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知道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实践论可以给青年尤其是〝80后〝或成为〝泛90〞的我们以重要启示和指导.在学习上,要多动脑筋勤动手.在人与人交往中,要真心诚意,客观的对待他人.以后参加工作,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积极参与.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是的.正确的感知,才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做到知行一致,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以纸上谈兵的方法开展工作,只能造成挥泪的结局.所以,知行一致,需要实践先行.学生签名:提交时间:_年_月篇三:实践论读后感>读后感>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是一篇讨论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章.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并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阐述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倾向;矛盾的〝统一〞,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互为存在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对中国的革命及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这一哲学理论又将推动我们认知科技时代,指导并促进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读后感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是_世纪的历史巨人.他不但以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的实践,改写了中国的历史,而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的创造,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毛泽东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又都和他投身变革社会的革命实践.和他一生刻苦的读书生活分不开的.读书,使毛泽东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政治智慧.毛泽东最重视哲学.他在哲学这个领域花了很多功夫,读了很多哲学著作,不仅有马列的,还有西方哲学家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以及我国古代哲学家的一些著作.毛泽东正是在大量阅读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把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并写出>.>这两篇划时代的哲学著作.毛泽东和马克思一样,特别重视历史和哲学,在他的>中,既有历史知识的厚度,又有哲理思想的深度,而且把史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一种立体感.>和>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两篇代表性著作,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它们分别从辩证法和认识论两个方面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认识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是毛泽东继_37年7月完成>之后,为了克服党内存在的严重教条主义思想,于同年8月完成的,曾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过演讲.毛泽东的>精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矛盾的问题,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特别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共性和绝对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不懂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在>中,毛泽东言简意赅地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是一种庸俗进化论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以及从一个事物同其它事物的关系中去研究事物的发展.毛泽东指出,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指每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自始至终存在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都带有特殊性,每一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中矛盾带有特殊性,同一过程中不同发展阶段上矛盾带有特殊性,同一发展阶段上矛盾双方各有特殊性.通过对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论述,毛泽东系统阐明了关于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理论,即关于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理论.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的转化,使事物发生性质的变化;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转化,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差别.矛盾发展不平衡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创造性发展,使得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更加完善,具有特殊的实践意义.毛泽东明确指出,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同一性中存在斗争性,特殊性中存在普遍性,个性中存在共性,〝在相对的东西里面有着绝对的东西〞,这就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他特别强调,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但不是矛盾斗争的唯一形式.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和绝对的,但是,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就是斗争的形式,则应该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实践中,必须具体研究各种矛盾斗争的具体情况,不能不加分析地套用理论来解决具体问题.毛泽东在文章最后以精辟的笔调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他强调,事物矛盾的法则就是对立统一的法则.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并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通篇充满了唯物辩证法的智慧,始终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全面系统深刻论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意义,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经典文献.>从辩证法角度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以从>为主要影响的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是促使我世界观转变的催化剂. 在以前,我的正义感使我对光明与黑暗.善与恶能够分辨.追求前者而厌弃后者.但我从没有想到怎样去改变这现实中的一些丑恶现象.我只知道依靠个人奋斗.掌握实在的技能.本领,在社会上争得一席之地.作一个清白的.有用的.争气的人.读了>,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使我的认识升华了.我感到,要改造现实,不能光靠个人的努力,还要团结周围的人,所有的中国人一起来努力.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人,我必须掌握矛盾普遍性的分析方法,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状,在实践中科学分析和正确处理各种具体矛盾,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完善自身发展进而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一直是我反复阅读的经典.在此基础上我还读了恩格斯的>.>,感到自己认识客观规律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读了毛泽东的>以后,很多问题豁然开郎,让我深感茅塞顿开.读>让我认识到:哲学是帮助你怎样去认识客观世界—自然界和社会现象;帮助你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去发展事业——改造世界包括改造自己的学问.每个人都有他的哲学.毛泽东号召哲学走出课堂,让每个人都受益无穷.。
《实践论》800字读后感
《实践论》800字读后感《实践论》800字读后感(篇1)在高中的政治课本中就学过与实践有关的一些理论,通过阅读毛主席的《实践论》,我更进一步认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
毛主席的《实践论》是其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是在1937年7月,在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的情况下,毛主席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写了这篇著名的*。
毛主席在《实践论》中阐述了四个基本问题。
第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第二,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第三,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
第四,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我认真阅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深受启发,以下是我读完这篇*的感悟。
实践是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实践是认识的`****。
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如果我们想知道正确的答案最好自己去实践一下。
就如我们想知道葡萄是酸是甜,就可以去品尝然后得出答案,而不是光听被人讲。
毛主席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产实践活动是人首要的基本的实践活动。
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人类也在这种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获得自身的发展。
无论是在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下生存,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活动,都离不开人。
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和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从实践中得出的认识才是有根据的认识。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人的知识、才能归根到底来自实践。
这并不排除接受间接经验和学习书本知识,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也无必要事事直接经验。
就每个个人的知识而言,大量是从间接经验、书本中学来的。
但一切知识就其最初****而言,仍然是实践。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实践,从实践中获得新的认识,丰富自己,不断增加自己的头脑储备。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又服务于实践的。
这种能够服务于实践的认识是一种理性认识,是人们在头脑中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得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矛盾论》《实践论》读后感3篇
《矛盾论》《实践论》读后感3篇第1篇:《矛盾论》《实践论》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
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
通观全篇,此文几乎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同时又因为毛泽东是文学家,身上流着中国文人的血,理所当然地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文学气息。
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
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实践要注意方法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
谈实践的方法,我想从实践的特性开始说起。
一则,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
“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二则,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
“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三则,实践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四则,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
实践论读后感_心得体会
实践论读后感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实践论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实践论》读后感一在高中的政治课本中就学过与实践有关的一些理论,通过阅读毛主席的《实践论》,我更进一步认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
毛主席的《实践论》是其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是在1937年7月,在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的情况下,毛主席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
毛主席在《实践论》中阐述了四个基本问题。
第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第二,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第三,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
第四,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我认真阅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深受启发,以下是我读完这篇文章的感悟。
实践是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如果我们想知道正确的答案最好自己去实践一下。
就如我们想知道葡萄是酸是甜,就可以去品尝然后得出答案,而不是光听被人讲。
毛主席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产实践活动是人首要的基本的实践活动。
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人类也在这种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获得自身的发展。
无论是在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下生存,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活动,都离不开人。
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从实践中得出的认识才是有根据的认识。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人的知识、才能归根到底来自实践。
这并不排除接受间接经验和学习书本知识,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也无必要事事直接经验。
就每个个人的知识而言,大量是从间接经验、书本中学来的。
但一切知识就其最初来源而言,仍然是实践。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实践,从实践中获得新的认识,丰富自己,不断增加自己的头脑储备。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又服务于实践的。
《矛盾论》与《实践论》读后感5篇
《矛盾论》与《实践论》读后感5篇毛泽东是中国共产、中国人民解放、的主要缔造者,是20世纪的历史巨人。
他不但以一个政治家、事家、家的实践,改写了中国的历史,而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的创造,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而毛泽东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又都和他投身变革社会的革命实践、和他一生刻苦的读书生活分不开的。
我们曾学过毛泽东的许多诗词,在众多文学中,毛泽东最重视哲学。
他在哲学这个领域花了很多功夫。
他读了很多哲学著作,西方的以及我国古代哲学家如老庄等人的一些著作。
毛泽东正是在大量阅读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把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写出了《实践论》、《矛盾论》这两篇划时代的哲学著作。
《矛盾论》和《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两篇代表性著作,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它们分别从辩证法和认识论两个方面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认识论。
《实践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
《矛盾论》是毛泽东《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内存在的严重教条主义思想,于同年8月完成的,曾在政大学作过演讲。
《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
(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
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理论的东西之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要完全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
作者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
文题虽为“实践论”,则其论述过程离不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文章具体阐述了认识的发展过程需经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两次飞跃,在现实生活的认识活动中,切勿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可靠性而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也不能强调理性认识而忽视感性认识的作用。
应该着重培养感性认识的能力,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应用理性认识的观点、看法解释感性认识,将理性认识升华到实践,从实践中将理性认识转化为现实的力量,应用于人生理想和科学发展中。
从《实践论》中了解到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事物的规律性认识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反复的过程,事物的发展需经历反复从认识到实践的历程,正如一个人理想的实现需经历反复多次的失败方能走向成功,而科学发展只有经历反复探索方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社会实践中,事物只有经历从认识到实践的一个反复过程,才能达到与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在实际生活实践中,我们应该尽力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对一个事物的认识,经历了两次飞跃,经过了实践到认识的多次反复,经过实践检验得到的认识是合乎规律的,则对该事物具有真理性认识,而客观世界的不确定性,使事物处在不断变化之
中,使得真理在一定时间内具有一定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因此,我们对该事物的认识也应当实现主观意识和客观世界相统一,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即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将真理应用于实践,帮助我们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进行改造与认识。
通过阅读《实践论》,将《实践论》中作者论述的观点运用到我们平常认识客观事物中,进而了解客观世界;应用认识与实践辩证思维的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提高对科学文化知识的认识,学习到到专业的技能,将认识和实践的这种产物应用于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实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使用盲目的眼光看待和认识事物的客观存在,并长期信奉从中得出的错误结论,这就阻碍了我们意识的提升和思想的升华,阻碍了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认识,从而在事物发展的道路中举步维艰。
因而通过实践论的学习和阅读,在面对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升华,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一个反复过程,得到真理性的结论,进而达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提高我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和专业实践水平,这样才能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实践论》是一篇论述认识与实践辩证关系的好文章,作者通过此种辩证关系的论述,告诫人们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努力学会使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