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粽子的散文
著名作家写端午节的散文
著名作家写端午节的散文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许多著名作家都曾写过关于端午节的散文,从不同的角度,用迥异的笔墨,描绘出了一个个端午节的画面。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介绍一些关于端午节的著名作家以及他们所写的散文作品。
1.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鲁迅先生的散文一向有一种独特的味道。
他在《雅舍小品》中曾写下这样一段话:“仲夏之节,龙舟竞渡,蜂迷蝶引,酒旗翻舞。
河畔楼阁,飘摇欲坠,观者如织。
五月初五,来此特别一观,谓之‘端午’,可称同胞中一个盛会。
”这段话中,鲁迅在用深深的思索和怀旧的情感,回忆起了自己童年时代与端午节的缠绵。
2. 老舍老舍的散文常常以小见大,深度揭示了社会底层人物的草根精神和对时代的态度。
他在《四世同堂》中,写下了一篇关于端午节的散文,詹述了底层人民将自己辛苦挣来的铜钱,投注在买粽子上的大概率。
他在文中说:“可因为他们懂得独自享受,所以他们特别能理解过去小商小贩和小酒肆的顾客们,那些经过一年的挣扎和辛苦孔武的劳苦大众,是多么向往着放个稳假,好好地消费一下,而不计较那五毛、那一块的……”3. 钱钟书钱老在他的散文中,对于民族文化和传统情感有着深刻的表达。
在《围城》中,他提及了端午节所蘸涉的文化符号,比如楼台热闹、儿童的沉迷、龙舟竞渡等等。
“端午节闹嚷着的,是一个自由的,丰满而灵巧的孩童文化,这种文化不断地繁荣,是中华民族的一大财富。
”作为著名的学者和文化大家,钱钟书所发掘和创作的端午节文化,不仅是一种期待着,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呵护自。
4. 徐志摩徐志摩是中国著名的现代诗人和散文家。
他对端午节的笔墨,也包涵一个强烈的个人情感和自然美好。
徐志摩在《猕猴桃的味道》中,写道:“民间的背景,树篱的寂寞,台阶的陡峭,肩上的小笼,一切似乎都与自然融为一体,那夏日的阳光和蝉鸣,一时将爱情纪念,推到了生命中活泼的某一个角落。
端午粽课文原文
端午粽课文原文端午粽课文原文《端午粽》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
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端午粽课文原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端午粽》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外婆一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
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鱼肉粽。
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蓝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
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
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认识“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13个生字,学会“午、节、叶、米、真、分、豆”7个生字。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文章。
(板书课题:端午粽)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文章讲了什么事情?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琦君 粽子里的乡愁
具体安排
第十五周: 袁晓叶、黄登老师上教研课,重点研究如何上 好第二课时。
第十七周: 龙斯琪、叶志颖老师上教研课
第十九周: 期末复习
区里活动:
具体安排
具体安排
谢谢!
第九周: 张雪晴老师上教研课,(重点研究上好第一课 时)。廖凤娇老师做作业设计经验分享(布置、 批改、思考)
具体安排
第十一周: 符昕、高雨阳、谭倩妮、袁夏霖、廖英做教师 读书分享。
区里爱阅读·善表达教师代表三人参赛
第十二周: 语文学科活动。一二三年级课本剧,四五六年 级经典诵读。
第十三周: 罗丝、刘韶峰老师上教研课(重点研究如何用 好课后阅读链接)
做好一次小老师 利用小手拉大手,让推广普通话进家庭,进社区。让学生带动家 庭亲人等用普通话沟通和交流,可以拍摄学生担任小老师的视频 等。(每班提交高质量视频1份)
开展一次啄木鸟纠错活动 学生对校园内、社区内主次干道上的标牌、店名牌、指示牌、广 告牌(包括夜景亮化设施)和地名、路名、站名牌中的繁体字、 错别字、异体字、字形不全等不规范用字进行调查,并做好调查 记录。(拍照,打印贴在A4纸上,并在照片下方记录好什么时 候,什么地方,在什么标志牌上发现了错别字,正确的写法是什 么,每班至少1份)
作业示例:
作业示例:
作业示例:
习作能力提升——用好教材,读写结合
守正学科本位,用好统编教材。
语文学习就是理解、积累、运用 语言的过程。
用好教材,教有重点,学有目的, 扎实提升教学质量。
学期工作布置
工作宗旨
1.抓“两头”顾“中间”,夯实 基础,扎实提升教学质量。
2.践行“课标”理念,推进改革 创新。
心灵手巧,勤劳能干
乞丐常常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意谓多给点)。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 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里出来,连声说:“大家有福, 大家有福。”
有关端午节的散文(精选8篇)
有关端午节的散文(精选8篇)有关端午节的篇1五月,充满中国的味道,如鲜花,一下子漫开来。
今天是端午节,一个中华自古以来都流传的节日——端午节。
这一天里,人们都要吃粽子,把艾叶插在门上。
这一习惯,从没停过。
这一节日,有十足十的中国味道,久久不能散去。
早上,是吃粽子的时候。
粽子像胖胖的小孩一样,可爱极了。
解开绳子,一股米香扑鼻而来。
接着,长着豆子和大枣的粽子就出来了。
包粽子的人手真巧啊。
一个个粽子,一份份真情,都包含在这粽子里。
味道浓浓的,香香的,满是中国的味道。
中午,把艾叶插在门上的“福”字里,满楼道都是艾叶的气味。
这艾叶,有淡淡的清香,充满了中国的味道。
今天本该是高兴的一天,却因家里只有我一个人而孤单。
妈妈去上班了,爸爸在山西上班。
此时在山西的爸爸,应该过不了端午节。
因为他现在,或许在饿着肚子干活,或许要等到一点多才能吃饭。
我根本就不能为他分担些什么,有时还会惹他生气。
以往的这时,我们也许会全家坐在这里,一起聊着天,吃着粽子,享受着我们本该享受的生活。
可现在,我们一个月在一起的时间满打满算只有十天。
我真的好想好想回到过去,那种属于我们的幸福美满又无忧无虑的时光。
可是,那永远都不可能实现了。
所以,我只有在他回来的时候好好对他,才算是我对他的一种补偿。
中国的味道,有传统节日的味道,有流传至今的美食的味道,有合家团圆的味道,也有我对爸爸的想念的味道。
有关端午节的散文篇2在我的眼中端午节是一个美妙的节日,它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和良好愿望,有一种温馨浪漫的气息。
五月初五,汨罗江边,你——屈原,你是多么希望能够报效国家,为国捐躯,可是天妒英才,不识人才的大王不给你机会,他昏庸无能,把大好江山毁于一旦,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土被一次次侵蚀,直到再无楚国的存在。
大江彭湃,汹涌着向东流去,你的心随着这江水那样起伏不定,楚国已不复存在,而你更感到前路茫茫。
你最终一跃诠释了你的爱国之情,人们为了不让你的身体被鱼虾侵蚀,就往汨罗江里扔粽子和鸡蛋。
散文随笔范文
散文随笔范文散文随笔范文1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都特别爱吃粽子,但不是常吃。
有个节日要吃鸡蛋,戴“花绒”,这才由大人口中得知这个节日是五月端,而我们只关心能否吃到粽子,对于为什么叫五月端,就一无所知了。
五月端在祖辈心中是有分量的,和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冬节一样隆重。
这时大人们煮鸡蛋给我们吃,而平时是很少吃到鸡蛋的;大人们给我们买红黄绿三色的“花绒”,绾在我们手腕上,脚腕上,戴在我们脖子上,说这样可以避灾辟邪,让我们长命。
那时有骑着自行车的贩子走村窜巷地叫卖“花绒”的,“花绒”裹在一个滴溜骨碌的六棱柱架子上,色泽绚丽,柔软。
每当这时看到他们,我们就会央求大人们给我们买;开头有一个人买了,渐渐地就围了一圈人,挑选,讲价,仿佛成了街市上一个亲切,热闹的摊点。
端午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吃粽子。
九十年代,街上很少有卖粽子的,我很少吃过粽子,对粽子是陌生的;但看到别人吃粽子自然是异常羡慕的,只有有钱人家的孩子才可以吃粽子的。
我也吃过几回粽子,是亲戚家送来的,芦苇叶包的,三棱锥形,馅料是黏米和红枣,甜,黏,香。
吃过了一回,还惦记那个味道,每当看见芦苇就容易想到粽子。
每逢这个节日,村里富裕人家的一些老实、有礼貌的孩子们就会,依偎着家人到河边采摘新鲜的芦苇叶,要又大又宽的那种,回家洗干净,开始包粽子。
包粽子是个艺术活了,我们又不会参与,只知道粽子好吃,对包粽子却也是着迷的;无奈哦,只得羡慕,心里直流口水了。
粽子的味道和工艺对我有着很大的魅力,对这个吃粽子的节日也就“上心”了,懵懂中,期望这个节日早早到来。
如今又到了吃粽子的节日了。
这天,下起了小雨,只有中午晴了一会儿;然而,没有丝毫影响人们的激情。
人们走到街上买了各种东西,蔬菜,肉,鸡蛋等等,为准备一份端午的盛宴而忙碌,像往年一样,想过一个祥和吉庆的节。
人们以过节来纪念过去的岁月,犒劳自己,感受着生活的美好。
这样可以鼓励自己努力工作,给儿孙带来乐趣,合家盼望着幸福,平安,喜庆;可以凝聚家人的心,让家的味道变得浓烈,芬芳。
端午节优美散文(通用10篇)
端午节优美散文端午节优美散文(通用10篇)又是一年的端午。
每每端午来临,不少人都会写一些散文。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给端午节优美散文(通用10篇),希望大家喜欢!端午节优美散文篇1“疏疏数点黄梅雨。
殊方又逢重五。
”一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民俗节日“端午节”,走过了浩瀚历史的烟云,传承着一种歌唱民族和爱国诗章的文化气息,在风风雨雨的岁月洗涤中,如一道绚丽的彩虹,映照着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最早记载于《荆楚岁时记》,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端午节还有很多的别名,如“浴兰节”、“女儿节”、“菖蒲节”、“天中节”等,都是和民间习俗有关的一些生活细节而来。
而“端午节”能在泱泱华夏流传至今,最大的因素却是因了一位受人民敬仰的伟大诗人——屈原。
他的爱国忧民的情怀,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与意志,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首开新诗体——《楚辞》,后人将其与《诗经》并称“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他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一部部文学瑰宝在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如日月辉映,流光溢彩。
在他有限的一生中,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以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为己任。
当他的祖国面临灭亡的时候,他悲愤难捱,于农历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历代的文人墨客,到了端午节都要写诗作赋,以表达对屈原的缅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代文秀《端午》诗歌让人在节日的扼腕叹息中多了一份怀念。
唐代褚朝阳也有“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的诗句,深切地表达了人们对一代爱国诗人的尊敬与纪念。
粽子里的乡愁散文类别
粽子里的乡愁散文类别粽子是中国传统的美食之一,它不仅有着丰富的口味,更有着浓浓的乡愁。
每年端午节,无论身在何地,人们都会怀念起故乡的美好,那些与粽子相关的记忆和情感在心头涌动,让我们不禁想起了乡愁。
一、粽子的起源与传承粽子是一种由糯米和其他食材包裹而成的食物,外层通常用艾叶、竹叶等植物叶子包裹,煮熟后具有浓郁的香气。
据史书记载,粽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最早的粽子是为了祭祀祖先而制作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粽子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的食物之一,并在不同地区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口味和做法。
二、粽子的乡愁粽子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国美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每年的端午节,无论身在何地,人们都会怀念起故乡的美好,那些与粽子相关的记忆和情感在心头涌动,让我们不禁想起了乡愁。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粽子都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食品,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更是一种对家乡的思念和回忆。
无论是儿时在家乡过端午节,还是远离故乡的漂泊生活,粽子都成为了联系乡愁的纽带。
三、粽子的多样口味粽子的口味因地域而异,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做法和风味。
北方的粽子多以豆沙、红枣等甜味馅料为主,外层的竹叶包裹着糯米,煮熟后甜香四溢;而南方的粽子则多以咸味为主,常常用肉类、蛋黄、鲜虾等作为馅料,外层的艾叶包裹着糯米,煮熟后香气扑鼻。
无论是甜粽子还是咸粽子,它们都有着独特的风味,让人回味无穷。
四、粽子背后的故事粽子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粽子背后有许多传说和故事,如屈原投江、女儿情等。
这些故事赋予了粽子更多的意义和情感,让人们在品尝粽子的同时,也在思考着其中的寓意和价值观。
五、粽子的制作过程粽子的制作过程繁琐而精细,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首先是选材,糯米是制作粽子的主要原料,其次是选用适合的馅料和包裹材料。
然后是洗净并浸泡糯米,用盐和其他调料腌制一段时间,使其入味。
接下来是准备粽叶或者竹叶,将糯米和馅料包裹在叶子中,再用细绳绑紧,确保粽子的形状和口感。
关于粽子的散文
关于粽子的散文《粽子:舌尖上的乡情》嘿,说起粽子,那可真是个妙物,就像一个裹着神秘外衣的小宝藏,每次吃都有满满的幸福感。
我小时候,每到端午节前夕,家里就像个粽子加工厂。
奶奶是这个“工厂”的总指挥,那架势,可厉害了。
她把糯米、粽叶、红枣啥的都准备好,那些糯米白花花的,像雪一样,一颗颗饱满得很。
粽叶呢,青青翠翠的,带着一股好闻的清香,就像刚从竹林里摘下来似的。
我就像个小尾巴似的跟着奶奶,看她包粽子。
奶奶先拿起两片粽叶,轻轻一折,粽叶就像听话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小漏斗。
然后她往里面装上糯米和红枣,那红枣红红的,就像一颗颗红宝石。
奶奶的手就像有魔法一样,把粽叶一裹,再用绳子一缠,一个粽子就包好啦。
我在旁边看得手痒痒,就吵着要包。
我学着奶奶的样子,可粽叶在我手里就像调皮的小怪兽,不是这儿破个洞,就是那儿包不严实,糯米撒得满桌子都是。
我急得直跺脚,奶奶在旁边笑得眼泪都快出来了,说我是个小笨手。
等粽子包好,放到锅里煮的时候,那香味就开始飘出来了。
我就像个小馋猫一样,守在锅边,不停地问奶奶:“好了没?好了没?”那热气腾腾的锅里,粽子们就像在洗热水澡。
好不容易等到出锅,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烫得我不停地换手,吹了又吹,然后咬上一口。
那软糯香甜的味道,在嘴里散开,就像在嘴里开了一场甜蜜的派对。
糯米黏黏的,粽叶的清香、红枣的甜味混在一起,真是绝了。
现在啊,每次吃粽子,我就会想起小时候和奶奶一起包粽子的情景。
那小小的粽子,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藏着我对奶奶、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呢。
它就像一个时光机,把我带回那些美好的旧时光,让我心里暖暖的。
这粽子啊,真是有着神奇的魔力,怎么吃都吃不够。
粽子里的乡愁:琦君散文
在目录中,琦君通过描述包粽子的过程、粽子的口感和形状等细节,生动地表 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例如,“包粽子”一章中,作者详细描述了包粽子的 材料和步骤,以及与家人一起包粽子的温馨场景,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 和家人的深厚感情。
在目录中,琦君还穿插了许多对故乡风土人情的回忆。例如,“粽子的记忆” 一章中,作者回忆了小时候与家人一起包粽子的情景,以及端午节时一家人围 坐一起品尝粽子的快乐时光。这些回忆使整本书更加富有情感色彩,也让读者 对琦君的故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最大魅力在于它所传递的情感。琦君通过讲述自己的经历 与心路历程,将读者与她的内心世界在一起。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细节, 都透露着作者对家乡、对童年的怀念以及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这本书还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琦君笔下的粽子,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 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每个人对粽子的理解与制作方式都有所不同,这正是琦君 想要传达的人性多元化的体现。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努力,而粽子的制作 过程正是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缩影。
阅读感受
《粽子里的乡愁:琦君散文》是一本让人感到亲切而温馨的书籍,其中所蕴含 的情感与故事让人回味无穷。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跟作者琦君一起品尝一道道 家乡的美食,每一口都充满了浓浓的乡愁。
书中,琦君以粽子的制作和寓意为引子,将读者带入了她那充满温情与怀念的 童年记忆。每一个粽子,都包裹着她对家乡、对亲人的深深思念。那些娓娓道 来的故事,仿佛将我们带到了那个年代,与琦君一同感受那份真挚的情感。
粽子里的乡愁:琦君散文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端午的粽子情感散文(10篇)
端午的粽子情感散文(10篇)端午的粽子情感散文 1还没放假,就有朋友相约,天气冷暖适宜,小长假去哪儿转转?委婉地谢绝朋友,下次吧,端午回家陪爸妈呢!没人陪伴的日子是孤独难捱的,特殊的节日,倍加凄凉,我曾深刻的感受过这种悲凉落寞。
在外求学那些年,没有现在这么多法定假,清明,端午,中秋,重阳,我们都在异乡漂泊。
城市的灯火霓虹闪烁,校园里,深情的歌声像溪流般潺潺流淌,可那些问候和祝福太空洞太遥远,不但温暖不了我寥寂的心灵,反而徒增更多哀伤惆怅。
虽然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吸引着我走出家门逃离父母,而真正地离开了,才发现内心对家的渴望是那么强烈那么热切。
每逢过节的时候,宿舍里的女孩儿都不约而同的沉默,电话响起来,“妈”还没叫出口,就已泪流满面。
每逢佳节倍思亲,思念的泪水,我流了多年,家和父母,在我心里越来越重要,不可取代。
年轻的时候,父母忙着活计,忙着赚钱养家,对我们的忽略不计其数。
那时候,他们想不出幼小的我们多么渴望得到他们一句赞扬,一句鼓励,一句肯定,一个大大的拥抱。
如今,他们渐渐年迈,我们也如彼年的他们一样,忙着事业,忙着家庭,忙着自己找乐,没太多时间陪伴他们左右。
他们没要求,但我可以想到,他们亦如当年幼小的我们一样,希望被重视,盼望一声呼唤,一句问候。
父亲脾气硬,从年轻到现在,从不软绵绵的说话。
我每次回家,他都摆着一张臭脸,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没事儿别老往家跑!我就很不“客气”的回击他,我是回来看我妈的!自讨没趣,他反倒黏糊上来,立即吆喝母亲收拾停当手中的活,跟着我们乐颠乐颠的回家。
回到家,他又屋里屋外的跑,给我倒水,给我洗他刚从架子上摘的新鲜黄瓜,给我儿子开电视,拿吃的玩的。
母亲说,你爸啊,就是刀子嘴,豆腐心,正话反说。
你回来,他心里乐着呢,你看,活都不管了,可他还假装不欢迎,你要真一个月不回来,下次他肯定不搭理你了。
父亲佯装入神的跟儿子看动画片,讪讪偷笑。
这几年,我几乎保持着每个月回家一两次的频率,有时候忙,加班,到时未归,父亲就会命令母亲给我打电话,也不问我为何不回,就拐着弯问,新榨的花生油给你留一壶?刚上市的桃子不能买啊,打有农药。
端午节名家散文梁秋实
端午节名家散文梁秋实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热爱和景仰。
它的起源和诸多故事流传至今,无不显示着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而梁秋实先生所写的关于端午节的散文更是为我们展示了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梁秋实,生于1926年,是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
他出生在浙江平湖,少年时代就展示出了写作的天赋,曾经专门学习新闻学和美术,后来成为了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和散文研究专家。
他曾经出版了多本散文集和小说,其中关于端午节的散文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传统文化的代言人”。
梁秋实的散文《端午节》于1985年发表,文章以回忆童年端午节的情景为主线,表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向往。
文章从“午”字的来历和端午节的起源开始讲述,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端午节的历史和民俗文化。
并且,梁秋实通过自己的经历和回忆,生动地描绘了端午节的庆祝场景和民间习俗,如赛龙舟、包粽子、挂艾草、踩高跷等。
通过这些生动的描写,他不仅让读者看到了端午节的喜庆和热闹,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凝聚力。
梁秋实的散文不仅仅是对端午节的描述,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赞美和呼吁。
他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具有独特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内涵,它可以滋润人们的心灵,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他说:“我们有太多的东西失落了,太多的东西需要重新发现,在其中找到我们文化内涵的瑰宝。
我想,端午节正是我们需要重新发现和挖掘的文化瑰宝之一。
”梁秋实的散文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
他热爱人民,热爱传统文化,关注现实问题,反映社会变革,是一位既有文学才华,又有思想格局的优秀作家。
他的作品以其良好的语言表现力和思想深度,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之,梁秋实所写的端午节散文,不仅描绘了一个传统节日的喜庆和热闹的场景,更是对传统文化的赞美和呼吁。
他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为基础,以清晰明了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和价值。
初一散文作文:粽子的遐想_700字
粽子的遐想_700字我从小就喜欢吃粽子,尤其喜欢吃外婆包的粽子。
我的外婆是南方人,她包的粽子大大的,长长的,中间高高的突起,像一座连绵起伏的山峰。
外婆说,这是她家乡粽子的做法。
每当这时,外婆的眼神里就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外婆包粽子时候可忙了,她头一天就先将要用的糯米、绿豆、花生、板栗洗好,用清水泡上。
买来的粽子叶,总要洗净后放在清水中泡,包的时候,先将两、三片粽叶叠在一起,放上经过浸泡的糯米,再放上一块肥瘦相间的猪肉,撒上几粒花生和板栗,还要弄点绿豆什么的做点缀。
包好的粽子即光滑又整齐,裹粽的绳子被打成花结,就像小姑娘头上的蝴蝶结一样,美丽极了。
我常常会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为什么要在端午节这天包粽子吃?为什么粽子有各种各样的不同?外婆告诉我,这是为了纪念古代楚国一个叫屈原的人,他有高尚的人格,刚正不阿,为国尽忠,最后投入了汨罗江。
为了怀念他,后人兴起了包粽子祭祀的习俗,这种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外婆还告诉我,与她的家乡比邻的越南,也有吃粽子的风俗,她还吃过越南的粽子呢。
后来,我查了有关资料,缅甸、泰国、孟加拉国、柬埔寨等国家也有吃粽子的习俗,只是做法和吃法有所不同。
原来粽子没有国界,吃粽子成为人们感情的一种寄托。
我发现,在我的家乡,粽子是节日不可缺少的点缀。
乡村的供桌,城里普通人家的饭桌,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粽子。
原来,小小的粽子里竟然蕴藏着如此浓厚的家乡情结。
我慢慢地长大了,外婆也早已离我远去。
但是,粽子留给我的记忆是那么的令人回味。
从小在粽子浓郁的清香中熏陶,受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我对人与人之间那种永恒的眷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传统是代代相传的文化,人们喜欢吃粽子并不是一种必然,但相同。
粽子散文随笔
粽子散文随笔粽子散文随笔1今天是五月初一,房东姐姐起了个大早去庙里上香,顺便给了我两个粽子,说是在庙里供过的,吃了好。
看到粽子,恍然端午节要到了。
又是一年端午节,除了令人感叹时光匆匆之外,也生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小时候,端午节是很隆重的节日。
不仅意味着有好吃的,也意味着有新衣服穿,还可以去看赛龙舟。
记得那时候家里经济并不宽裕,每年端午节我们却都能穿上漂亮的花裙子,父母的那份深情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每逢端午节,母亲都会包粽子。
有鲜肉粽,也有豆棕。
那时候估计嘴还没这么叼,粽子都能吃上好几个。
这几年端午节,都不怎么吃粽子了。
尽管如此,母亲还是会在端午节照旧包上几个粽子。
其实,我更喜欢吃白水煮蛋。
端午节的时候,桌子上一盘水煮蛋是少不了的,这是新鲜的鸡蛋或者鸭蛋。
印象中,鸭蛋偏少。
咸鸭蛋是有的,母亲总会提前一个月左右做一些咸鸭蛋,端午节刚好吃。
我不喜欢吃咸鸭蛋,更喜欢吃新鲜的水煮蛋。
除此之外,一顿丰盛的午餐是免不了的。
父母会置办一些鱼肉食材,做成可口的佳肴,让我们饱餐一顿。
吃完午饭后,穿上漂亮的新衣,和小伙伴们走几公里去看赛龙舟。
那时候喜欢去看赛龙舟,但不是真的看龙舟,只是喜欢那份热闹。
父母会给些零钱,我们可以买些零食吃。
印象中,父亲端午节都是要出工的,母亲端午节也要去卖些冰棍之类的,只有我们无忧无虑。
那时候日子的清苦,我们是完全体会不到的。
隔了这么些年,回头想想,真是苦了他们了。
时至今日,依然是他们为我们付出的多,我们为他们做的少。
的确,父母是世间最伟大的。
基本上,端午节我都会选择和父母一起过,今年也不例外。
昨儿个跟老爸视频,他说老妈还是要包粽子的。
虽然外面粽子卖的很多,一年到头随时都可以吃上,但我还是期待老妈包的粽子。
去年老妈包的粽子我只吃了一两个,今年多吃几个,不枉老妈一番辛苦。
就不知道老妈会包什么馅的,还是鲜肉吗?粽子散文随笔2快到端午节了,不由又想起小时吃粽子的情景。
我家祖辈以农为生,没钱买糯米包粽子。
琦君散文《粽子里的乡愁》
琦君散⽂《粽⼦⾥的乡愁》琦君散⽂《粽⼦⾥的乡愁》 散⽂是⼀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式灵活的记叙类⽂学体裁。
下⾯跟着⼩编来看看琦君散⽂《粽⼦⾥的乡愁》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异乡客地,越是没有年节的⽓氛,越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端阳是个⼤节,也是母亲⼤忙特忙、⼤显⾝⼿的好时光。
想起她灵活的双⼿,裹着四⾓玲珑的粽⼦,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粽⾹了。
母亲的粽⼦,种类很多,莲⼦红枣粽只包少许⼏个,是专为供佛的素粽。
荤的⾖沙粽、猪⾁粽、⽕腿粽可以供祖先,供过以后称之谓“⼦孙粽”。
吃了将会保佑后代⼉孙绵延。
包得最多的是红⾖粽、⽩⽶粽和灰汤粽。
⼀家⼈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
母亲总是为乞丐⼤量的准备⼀些,美其名⽈“富贵粽”。
我最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
那是⽤旱稻草烧成灰,铺在⽩布上,拿开⽔⼀冲。
滴下的热汤呈深褐⾊,内含⼤量的硷。
把包好的⽩⽶粽浸泡灰汤中⼀段时间(⼤约⼀夜晚吧),提出来煮熟,就是浅咖啡⾊带硷味的灰汤粽。
那股⼦特别的清⾹,是其他粽⼦所不及的。
我⼀⼝⽓可以吃两个,因为灰汤粽不但不碍胃,反⽽有帮助消化之功。
过节时若吃得过饱,母亲就⽤灰汤粽焙成灰,叫我⽤开⽔送服,胃就舒服了。
完全是⾃然⾷物的⾃然治疗法。
母亲常说我是从灰汤粽⾥长⼤的。
⼏⼗年来,⼀想起灰汤粽的⾹味,就神往同年与故乡的快乐时光。
但在今天到哪⾥去找旱稻草烧出灰来冲灰汤呢? 端午节那天,乞丐⼀早就来讨粽⼦。
真个是门庭若市。
我帮着长⼯阿荣提着富贵粽,⼀个个地分。
忙得不亦乐乎。
乞丐常常⾼声地喊:“太太,⾼升点(意谓多给点)。
明⾥去了暗⾥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富⼤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出来,连声说:“⼤家有福,⼤家有福。
” 乞丐去后,我问母亲:“他们讨饭吃,有什么福呢?”母亲正⾊道:“不要这样讲。
谁能保证⼀⽣⼀世享福?谁⼜能保证下⼀世有福还是没福?福要靠⾃⼰修的。
时时刻刻要存好⼼,要惜福最要紧。
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个个都是好吃懒做的,有的`是⼀时做错了事,败了家业。
米粽之忆赏析150字
米粽之忆赏析当代著名诗人、作家雷抒雁的《端午:米棕之忆》是一篇情感炽烈、意蕴深邃的记叙性散文。
每当读起它,我们的心中也会涌起一股温馨的情愫。
这篇优美的散文,在写作技法上主要有如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结构完整,线索分明本文以“米粽之忆”为线索,文首简要点明端午节来临,“我”沉浸于儿时的回忆中,同时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这回忆是美好而又温馨的;文中,作者围绕“米粽”回忆了家乡包棕插艾的端午习俗及端午节的来历;文尾写“我”看到那从超市购来的几个米粽,不禁想起了儿时过端午节的情形,勾起了“我”对亲情的深切思念。
文章前后呼应,首尾圆合,一线串珠,构思精巧。
语言生动,文笔优美记叙性散文的语言一般讲究生动形象,精确凝练,富有表现力。
这就要充分发挥辞格的特有功能,注意词句音、形、义的锤炼,使之产生动人的魅力,给人以美的感受。
本文的语言就做到了这一点。
如:“从米粽一下锅,我就像只小苍蝇,总围着锅台转,怎么也轰不走。
”运用比喻手法,精妙贴切,形象地写出了米粽对“我”的诱惑,表达了作者对米粽的深切喜爱;又如:“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经不住这歌声和香味的催促,我的眼皮便开始打架。
”运用拟人手法,传神地写出了煮粽子的情形,表达了作者对米粽的热切期待。
情感炽烈,意蕴深邃作为诗人的作者写出的散文往往是充满着挚情和诗意的,字里行间闪烁着哲思的光芒。
本文就是这样一篇诗化的散文。
细心品读,你会被它带入一个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世界,去感受包孕其中的浓厚亲情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
文章以“温馨”的回忆开篇,前半部分写心灵手巧、勤劳能干的母亲在端午节来临之前,为“我”赶做红布肚兜,在一针一线中融入了浓浓的母爱;包粽子、煮粽子、吃粽子的情景让人回味;温和的爸爸带“我”去割艾草,慈祥的爷爷燃艾草为家人驱蚊的情景令人难忘。
后半部分以时间为序,写端午节的来历与演变,表现了作者深刻的理性思考和中国传统节日丰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文尾以感伤的笔触,写“我”睹物伤怀,“止不住要落泪”,表达了作者对端午节和母亲的无比怀念之情。
粽子的随笔散文-随笔散文
粽子的随笔散文:随笔散文小时候,最喜欢过年。
新衣服、压岁钱、糖果、各种美味小吃,而最喜欢吃的莫过于妈妈包的粽子。
包粽子是我们那里过年的一个习俗,我妈在包粽子上更是下了功夫,煮熟的粽子色香诱人。
这种香味一年一年伴随着我长大,直到漂在异乡,再到远嫁他乡。
之后便再不能像从前那样,过年时能美美地品尝它们,在想家的日子里,那粽子的香味更让人回味、垂涎三尺。
妈妈包粽子时忙里忙外的片段,就像存活在脑海里的一部旧电影,无论何时回忆起都是清晰如昨日,并不会因时光的久远而断带、停滞,我甚至能感觉到妈妈藏不住的那份喜悦,给家里人包粽子吃的那份喜悦。
每年十二月二十七,妈妈就开始着手准备包粽子。
一大早她就先把糯米的沙子选干净,然后再倒进一个大水桶里,用水泡上一段时间,这样煮的时候就不用煮得太久。
泡好糯米后,还要把从街上买回来的大粽叶放进锅里烧水煮一下,再拿出来洗干净放在一边备用。
接下来,开始做粽子里的陷了。
新鲜的猪肉切成一寸长的条状,再加些生抽和料酒腌入味拿碗装好。
再来就是那前一天就准备好的绿豆,许多人都是直接把浸泡好的绿豆直接放在粽子里面,妈妈却把绿豆皮磨掉,绿豆也要放些油盐拌匀,她说这样更入味。
桌子摆着拌好的猪肉、绿豆,桌子旁边的菜篮子放着洗干净的大粽叶,还有用来捆绑粽子的草蝇。
忙了半天的功夫,包粽子所需要的村料都已经准备好了。
妈妈把浸泡得差不多的糯米倒进萝筐,水沥干,关键的一步就是这里。
不同于他人拿泡好的糯米直接包,妈妈会倒一些食盐和食用油拌均匀,这样食用时就不会干硬无味了。
开始包粽子了,妈妈拿来一张椅子在桌边坐下,一手拿起两张或三大粽叶在手上摊平,拿个小勺子舀几勺糯米放在粽叶中间扒开成一层,接着舀些绿豆压在糯米上面,夹一条肉放在中间,然后和之前一样,加两三勺绿豆,再加几勺糯米。
把两边粽叶小心拢起来,这要小心糯米漏出来,先把一头的粽子叶左右交叉一下往底下弯握紧,另一头也用同样的方法,最后拿草蝇一圈圈捆绑好,一个长形的小枕头似的粽子就算大功告成了。
端午节的名家散文
端午节的名家散文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龙舟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它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我将通过名家散文的角度,为大家描绘一个独特的端午节。
一、《端午节》——郭沫若郭沫若先生在《端午节》一文中,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展现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
他写道:“端午是一个有节令的日子,一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贴上艾叶和菖蒲,挂起雄黄酒袋,摆放粽子,用龙舟竞渡,寓意着避邪、驱瘟和祈求丰收。
”通过文字的描绘,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端午节的浓厚氛围和热闹场景。
二、《端午节》——朱自清朱自清先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端午节的传统食物——粽子。
他写道:“端午节的粽子,是用糯米包裹着肉、豆沙等馅料,用艾叶或竹叶紧紧裹起来,再用细绳系紧,煮熟后色香味俱佳。
”通过对粽子的形状、制作过程和口感的生动描绘,朱自清先生使读者对端午节的味觉感受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
三、《端午节》——茅盾茅盾先生在《端午节》一文中,以细腻的情感描写,表达了对家园的深深眷恋。
他写道:“每逢端午佳节,我总会怀念起小时候在乡村过的那些日子。
那时,我们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享受着亲情的温暖和家乡的美好。
”通过对家乡的描绘,茅盾先生使读者感受到了传统节日的家庭温暖和亲情的重要性。
四、《端午节》——沈从文沈从文先生在《端午节》一文中,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思考。
他写道:“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我们应该珍惜这一节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呼吁,沈从文先生使读者对端午节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五、《端午节》——巴金巴金先生在《端午节》一文中,以独特的观察角度,揭示了端午节的民俗文化。
他写道:“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是一项古老而激烈的体育竞技项目,吸引了无数观众前来观看和参与。
这不仅是一种传统运动,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展示。
”通过对龙舟竞渡的描述,巴金先生使读者对端午节的民俗活动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粽子的散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粽子的味道美极了。
箬叶散发着清香,咬一口粽子,甜而不腻。
它既是消暑开胃的美食,又是营养丰富的佳品。
下面是美文網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有关粽子的抒情散文,供大家欣赏。
有关粽子的抒情散粽子对粽子特殊的感情,源于我上学时的那段记忆。
小的时候,粽子是那样的香甜可口,甜甜的蜂蜜抹在豇米上晶莹欲滴,那股夹杂着豆沙和枣泥的甜美顺滑,伴着粽叶的清香,令人难忘。
不是每年都能吃到粽子的那个童年,照样无忧无虑,在我12岁的时候,跟随着父母一道去了青海生活,陌生的环境和难以适应的气候让我对于粽子的所有记忆逐渐模糊起来。
举家迁往青海工作和生活,是父母人生的一次抉择,12岁的我不会了解父母对于他们自己这个重大决定的那种复杂心情。
他们为了生活为了三个儿女都能有一个美好的将来,在那个多雨的秋天,告别了老泪纵横的爷爷,踏上了西去的列车......在青海的十年间,留下了我的少年时光,同样给了父母的人生铭刻了影响他们一生的记忆。
那时,父亲废寝忘食的拼命工作,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着这个家,日子虽然清贫了些,但是一家人相依为命,其乐融融。
那种人地两生、身在异乡的漂泊感让父母亲对我的学习要求的非常严格,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拿出好的学习成绩不让他们失望。
在青海那段时光,不到40岁的父亲努力工作,我在刻苦读书,错过了很多个端午节,也忘记了小时候粽子那甜甜的味道。
我19岁的时候,父母完成了他们对三个儿女学业的任务回了陕西老家,父亲被安排在政府上班,我自己一个人在青海继续着没有完成的学业。
有一年学校放假,当我下了火车,兴冲冲的走在老家那条最热闹的街道上准备回家时,我看见了我今生难以忘却的一幕:我的母亲,手推着架子车,上面摆放着炉子和很多热腾腾的粽子在沿街叫卖:“粽子粽子甜粽子”......那个我今生最熟悉的声音和最爱我的人,我的妈妈在老家的街道上卖粽子。
在别人眼里,去青海生活了那么多年的父母,应该是“镀”了一层金,发了“洋”财的,但是今天为了生计,回老家竟然卖起了粽子。
我心里清楚,父亲那时微薄的工资是养活不了我们全家人的,他的工资一到手,肯定得先拿出供养我上学的那部分,剩下的才是全家的生活费。
母亲略带沙哑的叫卖声让我心酸和难过,她远远看见我走来,是那样的欣喜若狂,这是一个母亲看见久别的孩子发自内心的喜悦。
“来,快吃一个粽子,自己做的,甜的很...”我吃着刚刚剥开的粽子,除了鼻子一阵阵发酸丝毫感觉不到一丝甜味。
没有想到,多年后第一次吃到的竟然是母亲为了生计而亲手做的粽子,那一口粽子的味道终生难忘。
我们兄妹三人还那时都还没有上班,家庭的重担让母亲同时做着两份工作,一份是清洁工,每天凌晨扛起很大的扫把去扫马路,二是扫完马路天亮了再去推着架子车卖粽子。
每天晚饭后,父亲会帮着母亲开始煮粽叶、包粽子、然后煮熟它。
每天用手去捞出浸泡在水里的米包进粽叶,让母亲的手满是裂纹和口子,这不是一个女人应该有的手,我不能想象这双手每次伸进水里的那种刺痛会有多痛,我不能想象是什么给了母亲疲惫的身躯那股停歇不了的力量。
无数次,我透过窗户上看着他们在厨房里忙碌到半夜的身影让我无比心痛,无数次,我痛恨自己为什么不早早上班挣钱而不让他们那么辛苦,无数次,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做有出息的人不愧对父母的这份付出。
勤劳的母亲从来没有抱怨过命运,她总是笑着,在她心里,孩子们听话、懂事就是上苍对她的恩赐。
只要学校放假,每天凌晨我都会骑上自行车带着她帮她去扫马路,她坐在后座上心情好极了,我想起妈妈每天的这份辛劳,心里却是五味杂陈。
每晚包粽子时,我都会帮母亲包一会粽子、研磨豆沙馅儿,她被冰水浸泡成了白森森的粗糙的大手让我不忍直视,这就是我的母亲。
我想体会一下母亲的那种疲惫的艰辛,我想让自己永远记住母亲的那份恩情,我想让自己永远不要忘了那段艰苦的生活。
就在那时,母亲落下了椎间盘突出、胃病和腿疼、腰疼的毛病,这是我们兄妹对母亲所欠的一份债,一份永远都还不上的债。
她用一个个香甜的粽子和每一次用力挥舞的扫把诠释了母爱。
直到今天,无论何时何地每当我看见买粽子的架子车,都忍不住多看几眼,那种莫名的感慨直上心头。
看见在烈日下扫地的清洁工,总想买瓶矿泉水给她,她让想起来我的妈妈,那个已经不再年轻甚至行动有些迟缓了的妈妈——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最爱我的人。
又是一个端午节,粽子,让我想妈妈了,我知道她也一定在想我。
粽子,让我想起那段岁月。
不管我身在何处在做什么,我都能感受到母亲的每一下心跳,每一份牵挂和嘱托,母亲用她那双包粽子的双手给我上了一堂的人生课。
粽子,让我铭记了那份母亲的情怀。
有关粽子的抒情散又闻粽子香五点二十起床,整装待发去跑步,结果由于特殊原因去不了,所以临时决定去院子里看书,同样可以呼吸新鲜空气!于是拎了一包厚厚的书(医学类的书确实够厚,加上我要参加考试,做习题集,一次拿6本),怀揣着激昂的心情、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出家门。
刻意的、用力的、贪婪的呼吸,仿佛要将周围所有的新鲜氧气全部吸进体内。
突然一股淡淡的香气扑面而来!这是一种特殊的香气,醇香的糯米和着枣香透过粽叶特有的味道,散发出清新而诱人的味道。
是啊,又是一年五月端午将来到,谁家勤劳的母亲在凌晨已将粽子香溢满厨房,飘向整个院子?也将我的思绪带回童年。
粽子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是深刻的。
大概只因为吃到粽子就快过生日的缘故吧(我农历五月初六生日)!所以端午节在我的内心是一个盛大的节日。
那时农村的生活条件不好,父母每年艰辛的劳作,换取的依然是贫苦的生活。
在他们的生活里,没有节日假期,农忙季节更是不分昼夜的艰苦劳动,端午节也恰逢收割小麦的季节,更是忙乱!但母亲也总会忙里偷闲的给我们包粽子,这也更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端午的前一天下午,母亲一般不去田间劳动,午饭后来不及休息,母亲就把提前准备好的材料全部拿出来,开始包粽子。
粽叶一般是母亲大中午下地回来后去一个很远的水坝旁摘的(那时候觉得那个地方真的很远),然后提前煮好,糯米和红枣也是事先泡好了的。
我和姐姐也经常争着抢着帮母亲包粽子。
我总是包不好,还会弄坏母亲的粽叶,在粽叶宽裕的时候,母亲也不太介意我们这样折腾。
对于我们,那却是一件很好玩的事。
粽子包好之后,要放到院子里的铁锅里煮粽子。
包粽子是一件技术活,煮粽子也同样非常讲究。
粽子要在锅里摆放整齐,水刚好没过粽子即可,上面压一块圆形石盖,然后再盖上锅盖,这样可以避免粽子在锅里翻腾,火候也很讲究的,要温火慢慢煮,火太大也会把粽子煮烂的。
也有人讲究,粽子要煮一晚,隔夜的粽子才好吃。
母亲放好粽子之后,把灶堂里火生好,等锅开了之后,再填一根粗大的材火,便会带上镰刀和蒌去附近的地里割猪草(那时候农村几乎家家户户喂猪)。
其实这时太阳已经偏西了,我和姐姐妹妹便在院子里守着那口咕咚的锅。
等呀,盼呀!似乎那一个下午特别的漫长。
有时也会给灶堂加一些材火,希望火旺些,再旺些,粽子的味道会随着蒸汽飘满整个院子,但我们依然趴到灶台上凑到锅盖上去闻,生怕错过每一丝的香气!熟了吧,总觉得香气飘来应该就可以吃了,于是就开始等母亲回来给我们捞粽子吃。
我们将脚尖踮得高些、再高些,将脖子伸得长些、再长些,望眼欲穿,却总是看不到母亲的身影!母亲总是这样忙碌而艰辛,这也是童年里母亲给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渐渐的,暮色笼罩了整个大地。
蛐蛐叫了,繁星闪了,我们也困了。
记忆中的夜晚是黑暗的,窑洞里昏暗的煤油灯无法驱赶内心的恐惧,于是我们就坐在院子里继续等着。
天空似乎格外闪亮,我和姐姐一起数星星,妹妹总是会靠在我们的肩膀上睡去。
终于听到了母亲切切的脚步声和急促的呼吸声,我们欢呼着喊妈妈,母亲一边应声一边走向猪圈给猪喂草,耳边传来猪从蒌里抢草吃的声音和母亲驱赶猪的声音,顿时院子里充满生机!忙碌停当了,母亲便借着星光给我们捞粽子!打开锅盖,那诱人的香气再次让我们陶醉!等不及明日端午,今晚先得吃上一个才肯睡去。
时隔多年,现在农村的条件好了很多,母亲不像往年那样匆忙了,但我们却总在各自忙碌奔波着,也很少回去陪母亲包粽子,煮粽子了。
今晨突然闻到粽子香,让我再次想起儿时的粽子,想起那时辛劳的母亲!有关粽子的抒情散粽子里的乡愁异乡客地,越是没有年节的气氛,越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端阳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好时光。
想起她灵活的双手,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子粽香了。
母亲的粽子,种类很多,莲子红枣粽只包少许几个,是专为供佛的素粽。
荤的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可以供祖先,供过以后称之谓“子孙粽”。
吃了将会保佑后代儿孙绵延。
包得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
一家人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
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的准备一些,美其名曰“富贵粽”。
我最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
那是用旱稻草烧成灰,铺在白布上,拿开水一冲。
滴下的热汤呈深褐色,内含大量的硷。
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灰汤中一段时间(大约一夜晚吧),提出来煮熟,就是浅咖啡色带硷味的灰汤粽。
那股子特别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
我一口气可以吃两个,因为灰汤粽不但不碍胃,反而有帮助消化之功。
过节时若吃得过饱,母亲就用灰汤粽焙成灰,叫我用开水送服,胃就舒服了。
完全是自然食物的自然治疗法。
母亲常说我是从灰汤粽里长大的。
几十年来,一想起灰汤粽的香味,就神往同年与故乡的快乐时光。
但在今天到哪里去找旱稻草烧出灰来冲灰汤呢?端午节那天,乞丐一早就来讨粽子。
真个是门庭若市。
我帮着长工阿荣提着富贵粽,一个个地分。
忙得不亦乐乎。
乞丐常常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意谓多给点)。
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里出来,连声说:“大家有福,大家有福。
”乞丐去后,我问母亲:“他们讨饭吃,有什么福呢?”母亲正色道:“不要这样讲。
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谁又能保证下一世有福还是没福?福要靠自己修的。
时时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最要紧。
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一个个都是好吃懒做的,有的是一时做错了事,败了家业。
有的是上一代没积福,害了他们。
你看那些孩子,跟着爹娘日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母亲的话,在我心头重重地敲了一下。
因而每回看到乞丐们背上背的婴儿,小脑袋晃来晃去,在太阳里晒着,雨里淋着,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难过。
当我把粽子递给小乞丐时,他们伸出黑漆漆的双手接过去,嘴里说着:“谢谢你啊!”眼睛睁得大大的,看我一身的新衣服。
他们有许多都和我差不多年纪,差不多高矮。
我他们为什么当乞丐,我为什么住这样大房子,有好东西吃,有书读?想想妈妈说的,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心里就害怕起来。
有一回,一个小女孩悄声对我说:“再给我一个粽子吧。
我阿婆有病走不动,我带回去给她吃。
”我连忙给她一个大大的灰汤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