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
高中文言文: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翻译赏析
高中文言文: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翻译赏析《游褒禅山记》宋代: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翻译】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游褒禅山记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赏析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是以借游山探洞为题,阐述治学之道。
它是以议论为主、记游为次,通过记游进行说理的优秀散文。
王安石这次游褒禅山,因未能穷究山洞奇险之景,“不得极夫游之乐”败兴而归。
然而他在自我引咎追悔、反复思辩中,深刻地领悟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道理,并由此对治学之道进行深入的思考。
先叙后议,结构严谨自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注释,翻译及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注释,翻译及赏析游褒禅山记作者: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褒禅山,旧称华(花)山,位于安徽巢湖市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唐浮图(1)慧褒始舍于其址,而(2)卒葬之;以故(3)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4)者,褒之庐冢(zhǒng)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huā)山洞(5)者,以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pū)道(6),其文(7)漫灭,独(8)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9)。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10),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11)五六里,有穴(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12)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13)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14)愈奇。
有怠(15)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16)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17)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18)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19),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20)明也。
既(21)其出,则(22)或咎其欲出者(2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24)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25)深而无不在也。
夫(27)夷以(26)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28)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29)又不随(30)以怠,至于(31)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32)至焉,于人(33)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34)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35)!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36)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37)也哉!此所以(38)学者不可以(39)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原文翻译和欣赏_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原文翻译和欣赏_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褒禅山,旧称华(花)山,位于安徽巢湖市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zhǒng)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huā)山洞者,以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代漫灭,独其为代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huā)如华(hu )实之华(hu )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xu )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 ng)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fǔ),余弟安国平父(fǔ)、安上纯父(fǔ)。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安王某记。
注释及翻译: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儿的山脚下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旁庐舍。
高中语文文言文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得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模糊不清了,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上的错误。
原文: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叫做“前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询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个怠惰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
《游褒禅山记》课文原文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课文原文及翻译《游褒禅山记》课文原文及翻译《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在同年7月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
这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更成为世人常用的名言。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游褒禅山记》课文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褒禅山,旧称华(花)山,位于安徽巢湖市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zhǒng)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huā)山洞者,以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pū)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之下山峦起伏,存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存有穴窈然,进之甚寒,反问其浅,则其好游者无法愁也,曰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故曰,进之愈浅,其进愈容易,而其见到愈雷。
有怠而欲出来者,曰:“不出来,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来。
砌余所至,比好游者尚无法十一,然视其左右,去而记之者已少。
砌其又浅,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不足以进,火尚不足以清也。
既其出来,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严禁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无存,后世之谬其录而善者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点击查看:高中语文必背文言文大全褒禅山也称作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定居,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表示此山为褒禅山。
初中语文 古文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一、作者介绍(吴汝煜)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谥文,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自幼随做地方官的父亲王益转徙于新淦、庐陵、新繁、韶州等地,至景祐四年(1037),全家始定居于江宁。
早年的播迁生活,使他较为广泛地接触到社会的贫困和人民的苦难,产生了“心哀此黔首”(《感事》)的感情。
他“少好读书”(《宋史·王安石传》),“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
”(《答曾子固书》)年十七八,即以稷、契自命:“才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忆昨诗示诸外弟》),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志趣。
庆历二年(1042)登杨窴榜进士第,签书淮南判官。
庆历七年(1047)调知鄞县,便着手兴修水利,贷谷与民,受到人民爱戴。
嘉祐元年(1056)为群牧判官,后历官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等。
任度支判官时,受同僚宋敏求委托,在家藏唐人诗集的基础上编《唐百家诗选》。
神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
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增强。
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复拜相,进《三经新义》,立于学官。
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潜心于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
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石忧愤病死。
王安石事迹,见《宋史》本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宋诗纪事》《宋人轶事汇编》《宋稗类钞》等。
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早在庆历三年(1043),他就抨击西昆派的代表人物杨亿、刘筠“以其文词染当世,学者迷其端原”,批判他们的文风“无文章黼黻之序”(《张刑部诗序》)。
后来他的文学观随着变法思想的形成而明显地表现出功利主义的倾向。
《游褒禅山记》原文、注释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原文第一段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①,而卒葬之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③。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④。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⑤。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⑥,其文漫灭⑦,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⑧。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⑨。
注释:①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慧褒:唐代高僧。
舍:名词活用作动词,建舍定居。
址:地基,基部,基址,这里指山脚。
②而:连词,并且。
卒:终,最后。
之:指褒禅山麓。
③以故:因为(这个)缘故。
名:命名,动词。
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
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
褒禅,慧褒禅师。
④慧空禅院:寺院名。
庐冢(zhǒng):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
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
庐:屋舍。
(一说指慧褒生前的屋舍。
)冢:坟墓。
⑤华山洞:南宋王象生《舆地纪胜》第四十八写作“华阳洞”,看正文下句,应写作“华阳洞”。
以:因为。
乃:表示判断,有“为”、“是”的意思。
阳:山的南面。
古代称山南为“阳”,山北为“阴”。
名:命名,动词。
⑥仆道:“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
⑦其文漫灭:碑文模糊,磨灭。
文:碑文,与下文“独其为文(碑上残存的文字)”的“文”不同。
漫灭,指碑文剥蚀,模糊不清。
⑧独:唯独,只有。
其:指代石碑。
文:文字,这里指的是碑上残存的文字。
犹:还,仍。
⑨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汉字最初只有“花(huā)”字,没有“华”字,后来有了“华”字,“华”“花”分家,“华”才读为huá。
(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仍应读huā,而不应读“华(huá奢侈、虚浮)实”的huá。
《游褒禅山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游褒禅山记》原文、译文及赏析《游褒禅山记》该文是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
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游褒禅山记》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游褒禅山记宋代: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游褒禅山记》原文翻译及考点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游褒禅山记》原文翻译及考点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游褒禅山记》原文翻译及考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游褒禅山记》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高中文言文: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翻译赏析
高中文言文: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翻译赏析《游褒禅山记》宋代: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翻译】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份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一)份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 1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游褒禅山记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__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鉴赏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鉴赏《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游褒禅山记》文言文鉴赏,欢迎大家阅读!游褒禅山记宋代: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如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原文及赏析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原文及赏析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
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关于王安石的名篇《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赏析一第一部分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
高中语文 文言文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得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模糊不清了,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上的错误。
原文: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叫做“前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询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个怠惰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⑤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被,介词,表示被动对象
意动用法 (一)名词意动: 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 人或物。 译:把……当做。 例: 1. 幕天席地: 2. 鱼肉百姓: 5. 友 风而子雨: 6. 稍稍宾客其父: 7. 孟尝君 客我: 8.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9.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越国以 鄙远:
总结
王安石通过游褒禅山,“得”到了做事要“尽吾 志”,治学要“深思慎取”。这让他在政治上和文 学上都大有成就,成为“十一世纪中国的改革家” 和“唐宋八大家”之一。 我们通过学《游褒禅山记》“得”到的不仅是写 作的技巧,更多的是做事尽力、治学严谨的精神熏 陶。我相信只要以此为准则我们每一个人也会大有 作为的。
读到这里时感慨良多,当我以近而立之年的心态来看我儿时的理想时, 似乎只有 “一声叹息” 了,“一地鸡毛”的现实和生存的压力让这一切都 变得支离破碎和不堪一击。生活的年轮把曾经的理想一圈一圈圈成了现实。 在现实这座围城里慢慢的生活中出现着越来越多的不如意,工作中也出现着 越来越多的不顺心,生活变得一团糟。就在这纷纷扰扰、浮浮沉沉中,我陷 入了沉思:不是生活让我迷失了,而是我让我的生活迷失了。在这自我反省 中,我想到了让我印象深刻的李叔同的人生准则, “做一样是一样” ,我 要把它作为我前行的标准,现在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华 阳 洞
第二自然段
记游 华山 洞的 经过
记游洞经过 前洞 后洞 追记后洞中所见 并表示遗憾心情
平旷
记游者甚众
窈 寒 深
记游者少
→
悔
水帘洞天
日月争辉
织女晾纱
1、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写游洞,请分析: (1) 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窈然对比; (2) 前洞的记游者甚众与后洞的来而记 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3)“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4)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 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 比。 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 比的作用是什么? 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第一自然段
介绍褒禅山概况 行文顺序 本名①→别名由来及证明②③→华山 洞名来由④→从仆碑看出初名⑤→指 出音谬⑥
思考题: 1 为什么文章从洞 的名称和仆碑写起? 便于下文写游 洞、游洞的感想以 及对仆碑的感想, 它是文章记叙和议 论的基础。
褒禅山
褒禅寺
研读课文第二段
重点字词
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 穷:形容词作动词,指走到尽头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致) 十一:古代分数表示法,即十分之一 至:动词作名词,到的人 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或:有的人
我们得到了什么?(之二)
这篇游记并没有像普通游记文章一样,详细叙述在游玩过 程中所看到的景物,而是以简略的有目的的记游为载体,生发 议论,阐述道理。类似这种的写作手法叫因事说理、缘景抒情 或叙议结合。我们在叙事或写景状物的文章当中运用这种手法 可以深化文章的主题,增强文章的思想性。
片段示例一
枫 卫生包干区的地方长着几棵茁壮的大树,确切的说是几棵枫树。那大树 看起来似乎饱经风霜,面对这如此凛冽无情的北风毫不怯懦。它坚挺、笔直、 粗壮的身躯没有丝毫的弯曲。又是一阵北风刮过,正在打扫的我赶紧把手伸 进口袋。但这时我抬头一望,看见枫树枝头仍然挂着不少枫叶,抓紧树枝, 任凭北风如何呼啸它就是不松手。 我不解了,在我看来,叶落是必然的,万物的循环是永不停歇的。就像 人类的生老病死,这是不变的自然法则。正因为有了春夏秋冬的周而复始, 才有了这多彩的自然世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叶落 就是代表着新生,只有叶落了明年的枫树才会更茁壮。
特殊句式
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 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也” 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 谬也。 第一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者”前是主语, “者”后是谓语。 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其中的 “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理清思路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2 记游洞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3 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 4 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 籍贯、姓名。 5 写同游者的姓名与时间
1
研读课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 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 “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 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 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 “华”者,盖音谬也。
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 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 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 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 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我们“得”到了什么?(之一)
作者由古人的“求思之深而不在”才能 “有所得” 的事实, 引起了深入的思考。在他看来,成功需要“志”“力”“物” 三个条件,并且其中“尽吾志”起着决定性作用。就这一观点, 谈谈你的看法?或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第一自然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这一段依次记述(每个空格 名 只填一个字):山之_____、山 洞 之_____、山之_____、山之 寺 _____。 碑
空间方位图
重点字词
舍: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起名。 乃;副词,表判断,有“为、是” 之意。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因 为”的意思 阳:山的南面 (也可指水的北面)
(二)形容词意动: 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认 为……形。 1. 不耻下问 2. 是古非今 3. 口是心非 4. 重男轻女 重文轻理 5. 厚此薄彼 6. 不远万里 7. 邑人奇之 8. 渔人甚异之
二 怎样判断形容词与名词的意动用法
1 它们与所带的宾语之间不 形成支配 与被支配的关系。
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美”与 “我”;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 与“之”。
古今异义
十一:十分之一 于是:对这件事,对于这种情况 非常:不同寻常 至于:到、到了 学者 :求学的人 所以 :……的原因
总结文言虚词“其”的用法 1 代词 (1)他 他们 它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他的 他们的 它的 例:“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3)那 那些 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4)活用为第一人称,我、自己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虚词积累
之
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代词,它
②褒之庐冢也 助词,的 ③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
助词,起连接主谓语之间,表示取消句 子的独立性,使成为一个短语。
④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之,代词,代同游者
⑤石之铿然有声者
之,定语后置标志
虚词积累
于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在,介词,表处所 ②于是余有叹焉 “于是”意为“对此”这里作连 ③古人之观于天地词用 对于,介词,表示引进动作的对象 ④其势弱于秦 比,介词,表示比较对象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 无悔矣
结构
古人求 思之深 而无不 在
奇观 常在 险远
有志:不 随以止 有力:不 随以怠 物:相之
尽吾志而 不能至者, 无悔、无Fra bibliotek讥“尽吾志”这句话跟 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 前后照应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 极夫游之乐也”。
第四自然段
第四段补充注释: 悲:感叹,叹惜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弄错 名:动词。说清楚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下来的文字 所以……:表示原因 ,相当于现代汉语 中的“……的原因 今:表结果 学者:求学的人 今:指学术上有一定 成就的人
欢迎大家!
王安石塑像(江西临川)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解题
“记”是一种文体,有奏记、游记、杂 记。 分为四类: 记游、记事 、记亭台楼阁、记物
本朝人尚理 ——严羽《沧浪诗话》 利用游记进行说理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遥知不是雪 凌寒独自开 为有暗香来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數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第三自然段
第三段补充注释: 观(于天地……):观察 得:心得,收获 非常:不寻常 今:程度副词 险远:形容词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至于:到达。于,介词,引出行为涉及的 对象。 相:帮助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省略句,中 间省略了“而不至”之类的话 尽吾志:尽到了自己的心意,尽心尽力
这一段是写游山的心得,那 么作者的心得是什么?哪一 句是本文的主旨句?
2 语气词 (1)表示反问的语气 例:“其孰能讥之乎?” (2)表示测度、委婉的语气 例:“其皆出于此乎?” (3)表示希望、劝勉的语气 例:“吾其还也”
以
1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因为)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相当于“而”) 2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不随以止也,不随以怠也。 夫夷以近 3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来)
王安石(1021~ 1086),北宋政治家、 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 人。封舒国公,改 封荆,世称荆公, 卒谥文。
王安石纪念馆(江西临川)
王安石塑像(江西临川)
初读课文
朗读正音
1、庐冢( zhǒng ) 2、盖音谬(miù )也 3、窈( yǎo)然 4、咎(jiù ) 5、无物以相(xià )之 ng 6、何可胜(shēng )道 7、王回深父( fǔ) 8、今言“华( huā )”如“华( huá )实”之“华 huá ( )”者
片段示例二
登泰山 在泰山之巅,总让人有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我有幸去了一次。那 天,天朗气清,只是时不时的有几丝白云懒散的从天空爬过,可见度十分之 高,正是登山观景的大好时机。于是开始兴致勃勃的向山顶开拔。一路上, 清流激湍伴随左右,还有那欢快鸟鸣环绕随行。 在山顶上,向远处眺望,我看到了绵延起伏的山峦。鸟瞰大地,大地似 乎就匍匐在我的脚下。在那一瞬间,我产生了一种不可名状的感觉,一种 “君临天下,唯我独尊”的感觉。 在下山时,我觉得大地不断在抬升,等我到山脚与这广阔的大地融为一 体时,再回头仰望泰山,我是多么的渺小。刚才的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感觉是 多么的可笑,我一回到地面,一切都被打回了原形了。 现在我明白了,只有靠自己,那些得到的才能恒久;那些借别人之力 而得到的东西,总有一天会烟消云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