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宪法学范畴体系研究
第一章 宪法学基本原理
1. “以法律的形式”、“法律效力” (in Legal Form, Legal Authority) 宪法《序言》第13段:“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 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这里的“法律”实际上是从法的一般特征的角度来使用 的。实际上就是确认了宪法是一种法律,具有法律的一 般特征。
(律令格式,与一般法律概念无异)
由日本传入的根本法意义上的“宪法”概念
(根本律例、朝纲、国家法、宪章、国宪等)
宪法
宪法性法律
部门法意义上的宪法
(二)宪法的内涵
• 宪法是确认一国民主制度,通过规范控制国家 权力以保障公民权利,具有最高效力的国家根 本法。 • 四要素:民主 控制 保障 根本法
• 宪法的存在形式:
什么是根本性内容?
• 不同宪政理念、历史传统和时代背景 下对根本性内容的理解很不相同。 • 我国宪法有对国家阶级性质的规定, 还有大量关于经济制度的规定。
宪法修改程序的特殊性
• 宪法第六十四条 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 律和其他议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 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 本章主要内容: 宪法的基本概念与范畴,要了解法、法律与宪法 的联系与区别,宪法学的基础概念。
• 一、基本概念
1.宪法 2.国家 3.社会 4.法律 5.宪政
本节关键概念、问题和学习方法
• 二、重要问题
• 1.宪法的特性:宪法与国家,宪法与社会,宪法 与法律 • 2.宪法的性质
本节关键概念、问题和学习方法
《宪法学》教案
《宪法学》教案第一讲绪论(宪法学的基本范畴)[教学目的和要求]绪论就是开头的话。
宪法学的绪论,就是要说明和介绍这一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基本脉络和基本体系,起到导引入门的作用。
绪论教学通过对宪法学研究对象、理论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等内容的讲授,使学生对宪法学课程形成完整、概括的认识,了解宪法学在整个科学体系特别是法学体系中的地位,明确学习宪法学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教学难点:宪法学的研究对象[教学方法、手段、学时]教学方法:以宪法学案例导入吸引学生对宪法学的兴趣,以严密的逻辑分析使学生明白宪法学之为“学”的理论要求。
教学手段:组织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布置课外作业教学学时:3学时[教学内容]绪论一、研究对象宪法学以宪法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是以宪法理论、宪法历史以及由宪法所规范的国家根本制度和原则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宪法学是一门以宪法现象为研究对象的法律科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
宪法现象:它是相对于宪法的发展规律而言的,是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法现象。
具体来说,它是指由宪法引起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包括与宪法有关的人的行为、心理和观念,通过宪法的规范作用所建立的机关和制度,以及这些机关、制度等根据宪法规定运行的状况等等。
)如何理解宪法现象呢?问题:同学们成为高考的幸运儿,荣幸地成为大学骄子。
如何解释上大学这一现象呢?(齐玉苓案——中国宪法第一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宪法保护的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是否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批复》的司法解释自2001年8月13日起施行。
)现行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的权利)现行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
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对工人、农民、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劳动者进行政治、文化、科学、技术、业务的教育,鼓励自学成才。
中国政法法学研究方向
中国政法法学研究方向中国政法法学研究领域广泛,涉及理论与实践、程序与实体、传统与现代等多方面内容。
本文将对中国政法法学研究方向进行详细探讨,以期为广大读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一、中国政法法学研究的基本范畴1.法理学研究:探讨法律的本质、起源、发展、功能等基本问题,为法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法制史研究:研究我国法律制度的历史演变,总结法律发展的规律,为现实法治建设提供借鉴。
3.宪法学研究:研究国家根本法,探讨宪法的基本原理、制度、实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4.民法学研究:研究民事法律关系,包括物权、债权、人格权、继承权等,为民事立法和司法提供理论支持。
5.刑法学研究:研究犯罪与刑罚,探讨刑法的原则、制度、罪名和刑罚体系,为刑事立法和司法提供理论指导。
6.行政法学研究:研究行政法律关系,包括行政组织、行政行为、行政诉讼等,为行政立法和司法提供理论依据。
7.诉讼法学研究:研究诉讼程序、诉讼制度、证据制度等,为司法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二、中国政法法学研究的重点方向1.法治理论与实践:研究法治的基本原理、制度构建、实践路径等,为我国法治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2.比较法学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制度,总结法律发展的规律,为我国法律改革提供借鉴。
3.知识产权法学研究:研究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探讨知识产权的保护、管理和运用等问题。
4.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研究:研究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制度,探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保障。
5.国际法学研究:研究国际法的基本原理、制度、实践,以及我国在国际法领域的立场和策略。
6.互联网法学研究:研究互联网法律制度,探讨网络空间治理、数据保护、网络犯罪等问题。
三、中国政法法学研究的未来发展1.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提高法学研究的理论水平。
2.紧密结合我国法治实践,为现实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3.推动法学研究方法的创新,运用实证研究、跨学科研究等方法,提高研究质量。
4.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法学研究的优秀成果,提升我国法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宪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历史建构
中国宪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历史建构中国宪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历史建构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以下是中国宪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主要历史阶段和建构过程:1.新文化运动时期(1910年代-1920年代):在这一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的封建专制制度,倡导科学和民主的价值观。
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宪政和宪法的理论,并开始研究西方国家的宪法制度,影响了早期的宪政运动。
2.北洋政府时期(1920年代-1930年代):北洋政府的成立和憲政運動的兴起促使中国宪法学的发展。
学者们开始进行宪法学理论探索,研究宪法的原理和价值。
著名学者梁启超关注宪法的编纂和实施问题,并提出重要的宪法学观点。
3.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时期(1930年代-1940年代):在这一时期,中国宪法学受到国内外政治和战争的干扰,学者们的研究也受到限制。
一些学者继续研究宪法的原理和应用,对宪法的作用和价值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4.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以后):新中国宪法的制定和实施为中国宪法学带来了重大机遇和挑战。
中国宪法学进入正式的学科建设和研究阶段,一批宪法学者开始从事宪法学的系统研究和理论构建,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宪法学体系。
5.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为中国宪法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学者们开始关注宪法改革和法治建设,研究宪法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对宪法原理和法律体系进行深入研究。
在中国宪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历史建构过程中,学者们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借鉴了国际宪法学的成果,同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宪法学理论和体系。
这些理论和体系在宪法的制定和实施中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国的法治建设和宪政体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宪法学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
中国宪法学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中国宪法学是探究人尊严、价值的知识体系,生长于历史现实进程制作。
在学科与学术互动交流中,中国宪法学履行知识重构功能,彰显价值共识与文本文化的传统。
对此,本文着重分析中国宪法学研究现状,论述中国宪法学研究所取得的共识,提出中国宪法学前景展望。
标签:中国;宪法学;前景展望一、中国宪法学研究现状我国宪法学在当前处于逐渐成熟阶段,需要不断的研究与完善,进而增强我国宪法权威性。
在我国宪法学发展历程中虽然取得较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的问题与矛盾,影响到我国宪法学深入探究与研究。
一是中国宪法学面临文本与显示的矛盾,即是中国宪法的实效性与效力性之间的矛盾;二是显性宪法与隐性宪法之间的矛盾。
从哲学视角分析,任何体制、制度的构建,在实施中都具有显性、隐性管理模式,而这种显性、隐性管理模式构成完整的制度体系,中国宪法学体系亦是如此,包含显性与隐性宪法,而这两者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矛盾,影响到中国宪法学研究成效;三是本土宪法原理与一般宪法原理之间的矛盾,在中国宪法体制中,包含一般性宪法模式与本土宪法模式,一般性宪法模式是保障人权的宪法规章制度,这个宪法制度在宪法体系中具有一定的原理价值。
而本土宪法形式,是立足于本土发展形式,生成的宪法制度与章程,以此宪法形式,为人们生活营造良好环境,规范人们行为举止。
二、中国宪法学研究所取得的共识在中国宪法学研究中,相关学者与专家都参与到研究中,在经过多年的研究中,在某一些领域上取得共识,并且能够将这些理论观念融入到中国宪法体系中,以此丰富中国宪法内容与模式,进而构建完善的中国宪法体系。
一是在中国宪法学研究中,学者、专家普遍认为中国宪法学应立足于本土资源,挖掘本土宪法学资源,寻求中国宪法学主价值,突显中国宪法学中国特色。
因此,相关学者、专家在研究中国宪法学中,所讨论的内容、形式、方法都立足于本土,很少谈论西方文学,大都将讨论范围局限于“本土”。
而“本土”中国宪法学研究,也是多年来相关学者与专家在中国宪法学中得到的共识之一。
中国宪法学研究需要注意的基本问题方法
中国宪法学研究需要注意的基本问题胡锦光中国宪法学研究经过宪法学者的努力,已经获得了巨大的进展,但相对于中国社会对宪法学的需求而论,仍然是远远不够的,其研究成果仍然难以完满地回答和解释中国社会在所发生的深刻的变革中提出的问题。
其中,当然涉及到许多宪法学原理和宪政制度方面的问题,值得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仅就基本研究方法和基本问题而言,我认为,当前,中国宪法学研究应当特别注意以下方面:一、中国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宪政制度在中国研究宪法和宪政制度,首先涉及到中国需要建设什么样的宪政的问题。
“宪法”和“宪政”对于中国而言无疑是舶来品,包括概念和其中所蕴涵的理念都是如此。
西方的宪法和宪政是否适用于中国,中国是否存在西方所说的宪法理念的社会基础?在谈到宪法和宪政时,言必谈西方,或者言必谈西方的标准,是否合适?我认为,中国具有自己特定的历史和特定的文化,我们必须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从宪法和宪政的根本目的出发,设计适用中国的宪法和宪政制度,并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
宪法和宪政其根本目的无非是保障人权的,应当根据中国的国情积极完善适应中国国情需要的宪法和宪政制度,以在中国背景下,达到保障人权的根本目的。
《法国人权宣言》说,在权力没有分立和人权没有保障的社会就没有宪法。
我国并不实行权力分立制度,如果按照《法国人权宣言》所确定的关于宪法的第一个标准,我国即不存在宪法。
权力分立制度建立的基本前提是对国家权力的极度不信任,包括对作为民选的议会的不信任,而在我国,这些西方的理念并不存在。
在我国,社会成员对国家权力所抱有的基本态度是:既需要对国家权力进行监督和控制,又需要充分保障国家权力的有效行使,以使其能够通过运行达到保障基本人权的效果。
中国当然需要借鉴西方作为人类共同文明结晶的宪政理念和精华,但不可能照搬照抄西方的宪法和宪政制度。
实际上,即使是西方国家也不存在完全相同的宪法和宪政制度,各国都在寻找符合自己国家国情的宪法和宪政制度,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等都是如此。
论作为我国宪法学基本范畴的非国家公权力
国家公 权力现象 并未引起 主流宪法学 的关注 .作 为 非 国家公 权力规 范主要栖身 之所 的宪 法序言也被 有 意无 意地 回避 或者淡化处 理 ,宪法规 范被改 造成 了 规范 宪法 ,宪法 的真实被遮蔽 了。 或许正 是看 到主流宪法 学的失真性 问题 .近年
来兴起 的政治宪法学和宪法社会学 ②反其道而行之 ,
共识 。我 国宪法学研 究 ,无论 是韩大 元教授 为代表
的宪法 解释学 .还是林 来梵教 授为代 表的规范 宪法 学 ,抑或是张千 帆教授为代表 的判例宪 法学① ,尽管 其研 究方法和 具体观 点不 同 ,但其理论 体系都 基本 沿袭 了 “ 二元 框架宪 法学 ”范式 。与以往沿袭 前苏 联 的意识形 态宪法 学相 比 , “ 二元 框架宪 法学”不
家 权 力 。但 是 ,从 我 国 的宪 法 文本 和 社会 现 实考
它们提醒 中国宪法学界 ,规范宪法 的理想 既不能 代 替 、更不能 改变 宪法规范的现实 ;对 于转型 时期 的 中国 .描 绘 出规 范宪法 的理想 图景 固然重要 ,但 揭
者是指在形 式上 和实 质上都不 属于 国家 机关 ,纯 粹 来源于社 会 的民间组织 ,社会 团体组织 属于此类 ;
一
、
问题 之 提 出
是最 根本的公权 力主体 ,一些非 国家 机关组织诸 如 政党 、人 民团体 、社 会 团体 也在享有 和行 使着公权
力 。受 “ 二元框架 宪法学 ”理论范式 制约 ,这些 非
现代 宪法学 理论建 立在公 民权利 和 国家权力 这 对 基 本 范畴 之 上 ,可称 为 “ 二 元 框 架 宪法 学 ”理 论。 “ 二元框 架宪法 学”不仅 是西方 国家宪法 学理 论 的基本范式 .也 日渐成为我 国宪法 学研究 的普遍
宪法学基石范畴研究
因此 ,在宪法学范畴体系中 ,每一个范畴转化
收稿 日期 :20 —1—1 09 2 8 作者简介 :刘永 (9 ) 17 ,男,湖北潜 江人 ,在读博士研 究生,研究方向: 中国宪法。 ① 此类观点有李龙、周叶 中的宪法与宪政 、主权与人权、国体与政体、基本权利与基本 义务 、国家权利与 国家机 构说 ;童之伟 的法权 、权利 、总体权和 剩余权说 ;王 建华的公 民权利 、国家权 力、宪法、宪政说 ;韩大元的 国 家 一社会 、宪法 一法律、立宪主义 一民主主 义、人权 一基本权利 、主权 一国际社会说。
分 化 以调整 宪 法 学现 象 的基 本 环 节和 基 本过 程 。
如价值就是马克思政 治经济学 的基 石范畴 。所谓 , “ 基石范畴 ,是基 于一定立场 、观点和方法 的集 中 体现 ,它是一种理论体系区别于其他理论体系的标 记……在法哲学范畴体 系中属于最 高范畴”[。它 4 1 规定着其他范畴 的实质内涵 和相互关系 ,离开了基
第 3卷
第 1 期
清远 职 业 技 术学 院学 报
Ju a o i y a o t h i or l fQn un P le nc n g yc
Vo .3 , No 1 .1 Fe u r .2 0 br a y 01
21 0 0年 2月
宪 法 学 基 石 范 畴 研 究
畴 体 系 内部 层 次 的研 究 。
关键词 :宪法学 ;基石 范畴 ;人权 中图分类号 :D 2 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7 — 8 6 (0 1 0 8 - 3 6 4 4 9 2 1)O — 0 10 0
一
宪法 学 基石 范 畴 辨歧
改革以来 ,中国社会 的发展一 日千里 ,宪法 学
中国宪法
中国宪法(第三版)导言一、宪法学的基本特征1、宪法学的综合性2、宪法学的实践性3、宪法学的系统性4、宪法学的开放性二、宪法学的历史发展三、宪法学的分类四、宪法学的研究对象1、宪法文本2、宪法理论3、宪法规范4、宪法运行五、宪法学的体系六、宪法学的研究方法一般研究方法:历史分析、系统分析、比较分析、综合分析具体研究方法:功能分析、实证分析、规范分析、价值分析、宪法判例分析七、宪法学的基本功能1、宪法学与法学教育2、宪法学与国家立法3、宪法学与执法活动4、宪法学与公民的基本生活方式5、宪法学与国家决策科学化6、宪法学与国家的对外政策上篇宪法总论第一章宪法的概念第一节宪法的词源一、西方国家宪法词源的演变二、非西方国家宪法词源的演变第二节宪法的概念一、西方国家宪法学者对宪法概念的论述二、非西方国家学者对宪法概念的论述宪法:是确认一国民主制度,通过规范和控制国家权力以保障公民权利,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法。
第三节宪法的特点一、宪法与法的共性经济基础、国家强制力、规定权利与义务、制裁性二、宪法与法的区别1、宪法内容具有根本性2、宪法制定和修改程序的特殊性3、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三、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四、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五、宪法的本质第四节宪法的分类一、传统宪法分类学二、现代宪法分类(一)以宪法概念性质为标准的宪法分类社会学意义的宪法概念法学意义的宪法概念(二)以宪法存在形式为标准的分类(三)以宪法规范与现实关系为标准的宪法分类(四)以宪法形态论为标准的宪法分类(五)以国家体制的类型为标准的宪法分类三、宪法分类的发展趋势第五节宪法的功能一、宪法发挥功能的基本条件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即具有正当性,包括内容、程序、形式上二、宪法的具体功能(一)确认功能(二)保障功能(三)限制功能(四)协调功能三、宪法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的作用(一)宪法在立法中的作用1、宪法确立了法律体系的基本目标2、宪法确立了立法的统一基础3、科学的法律体系的建立是实现宪法原则的基本形式之一4、宪法规定了解决法律体系内部冲突的基本机制(二)宪法在执法中的作用(三)宪法在司法中的作用(四)宪法在守法中的作用第六节宪法与宪政一、宪政的概念一)概念宪政强调宪法精神实现过程的制度与宪法秩序,通常指一种运用立宪主义宪法的国家政治形态,即宪法国家。
浅谈中国宪法学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宪法学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中国宪法学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具有促进中国宪法学研究深入、推动中国宪法学加快发展的重要意义。
文章从宪法学矛盾与宪法学特征角度,分析中国宪法学发展现状,以综合化趋势、本土化趋势、政策化趋势,体现中国宪法学发展趋势,促进中国宪法学发展成有效解决与解释中国社会宪法现象的特色学说。
标签:中国宪法学;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引言随着人们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中国宪法学在社会影响力、调整形式与范围、内容等方面也在发生变化。
为实现中国宪法学良性发展,中国宪法学研究者需要基于中国宪法学发展现状,研究中国宪法学发展趋势,使中国宪法学的发展趋势起到延续宪法学生命力的重要作用。
一、中国宪法学的发展现状(一)宪法学矛盾现阶段,中国宪法学面临多重矛盾:现实与文本的矛盾、隐形宪法与显性宪法的矛盾、本土特殊国情与一般宪法原理的矛盾、大众宪法意识与部分宪政理想的矛盾。
现实与文本矛盾指宪法实效性与效力性之间的矛盾。
隐形、显性宪法矛盾源于我国宪法文本以外,还存在看不见的宪法,即中国现行宪法由显性宪法与某种隐形宪法共同构成,并且隐形宪法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显性宪法。
主要矛盾问题在于我国宪法如何正确认知隐形宪法,究竟是基于现行宪法以外的维度对其进行认知,还是基于显性宪法内部认知隐形宪法,或者基于立宪主义立场认知它。
本土国情与一般宪法理论的矛盾体现在:部分宪法原理具有一般性特点。
大众宪法意识与部分宪政理想的矛盾指中国大众关注自身生活处境,中国的市民社会还不够成熟,人们面对宪政发展问题还未达成共识,这与部分精英的宪政发展理想相矛盾,体现中国宪法发展遇到的现状问题。
(二)宪法学特征最初,中国宪法学属于政治教义宪法学,具有科学性、解说性与政治性等特征。
科学性体现在中国宪法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研究方法进行坚持,具备发展科学性。
解说性体现在中国宪法将解说与诠释宪法条文为主要任务,致力于对立法背景与立法原意进行说明,使宪法更加正当化,将其作为发展现代社会体制正当性的重要依据。
宪法学的研究对象
1在宪法学界,尽管对宪法学的研究对象还未进行过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但各种上观念仍然异彩纷呈,众所纷纭,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1、宪法学的研究对象是宪法。
2、宪法学以宪法现象作为研究对象。
3、宪法学是以宪法和宪法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法律科学。
4、法学研究的对象是宪法关系。
5、宪法学是以宪法和宪政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法律科学。
6、宪法学是以宪法规范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法律科学。
7、宪法学是研究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法律科学。
8、宪法学的研究对象是宪法理论和宪法的基本内容。
我们认为,第三种观点更为合理、更为全面,即认为宪法学是以宪法和宪法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法律科学。
宪法学的研究对象有三:第一,宪法。
宪法学应该研究宪法,但并不限于宪法典。
除宪法典外,还包括国家机关的组织法,代表机关的选举法以及其他的宪法性法律等等。
第二,宪法现象。
所谓宪法现象是指由宪法引起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包括与宪法有关的人的心理和观念,通过宪法的规范作用所建立的机关和制度,以及这些机关,制度等根据宪法规定予以运行的状况等等。
第三,宪法和宪法现象的发展规律。
本来,发展规律应该是研究的目的。
也就是说,通过对宪法和宪法现象的研究,指导出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宪法学研究的范围指宪法学研究对象赖以存在的法律形式,即宪法学的研究范围是指具体的宪法形式,它既包括现在的宪法,也包括过去的宪法;既包括本国的宪法,也包括外国的宪法;既包括名义的宪法,也包括现实的宪法;既包括宪法典本身,也包括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和宪法判例等等。
并且以下三个方面是其中心环节:(1)宪法的基本理论,任何学2科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原则之上,宪法学也不例外。
宪法的基本理论是宪法学最基本的理论原则,是中外宪法学家从宪法规范,宪政实践中抽象出来的一般结论;(2)宪法的基本规范,宪法的基本规范是指采用民主制度形式进行统治的国家;通过立宪活动,将统治阶级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意志以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下来的主要的行为规范;(3)宪法的实施,与其它法律一样,宪法也应当贯彻实施。
中国宪法学说史研究的难题与对策
为 当 时 学 人 在 政 学 两 界 “ 栖 ” 很 多 。 相 比较 而 言 , 资 讯 很 不 发 达 、 济 落 后 、 会 动 荡 的 情 况 下 , 全 两 的 在 经 社 完 在 高 校 做 纯 粹 学 问 的 学 者 不 是 没 有 , 人 数 并 不 多 。 这 些 学 者 随 着 时 间 的 流 逝 , 果 没 有 传 人 进 行 学 术 传 但 如
响 很 大 的作 品 以 现 在 的 标 准 衡量 , 只 能 归 入 政 论 、 也 时评 等 非 学 术 著 作 类 别 。 如 果 以 是 否 属 于 学 院 派 学 者 作
为 作 品 进 入 学 说 史 考 察 范 围 的 标 准 , 我 们 会 发 现 在 学 术 和 政 治 法 律 实 践 之 间难 以划 定 一 条 清 晰 的 界 限 , 但 因
度 、 知 、 念 、 望 , 于感 性认识 。宪法思 想则 是理论 家 借助 抽 象思 维 , 成 观点 、 张 与见 解 , 进一 步 认 信 愿 属 形 主 并 体 系 化 的 理 性 认 识 。宪 法 学 说 是 宪 法 思 想 中 具 有 较 强 系 统 性 、 刻 性 和 定 型 化 的 那 部 分 内 容 。如 果 只 是 对 深
[ 图分 类 号 ] O 2 [ 献 标 识 码 ] [ 章 编 号 ] 0 3-4 4 [ 0 9] 4 0 l — 0 中 DF 8 文 A 文 10 - 1 5 2 0 o — o 2 3 -
宪法相关参考文献汇总
宪法相关参考文献汇总《宪法相关参考文献汇总》引言本文旨在汇总一些与宪法相关的优秀参考文献,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宪法,提高对宪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以下是一些值得推荐的参考资料。
一、国内宪法理论研究1. 《中国宪法研究》作者:胡耀邦该书是中国现代宪法学奠基性学术著作之一,系统阐述了中国宪法的基本原理、结构、内容和发展趋势,对中国宪法理论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2. 《宪法解释权研究》作者:汤继先本书以宪法解释权为研究对象,对宪法解释权的内涵、来源、行使机制等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宪法理论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3. 《20世纪中国宪法学研究发展史》作者:陈云鹤该书系统梳理了20世纪中国宪法学的发展历程,全面介绍了中国宪法学的学派、学术思潮和研究成果,为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宪法学的演进提供了参考。
二、宪法的国际比较研究1. 《宪法比较研究》作者:萨门特本书分析了宪法比较研究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通过对多国宪法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不同宪政制度的特点和运行规律,为了解其他国家宪法提供了重要参考。
2. 《宪法与国家治理》作者:张岳桥该书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对不同国家宪法及其与国家治理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深入研究了宪法对国家治理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读者拓宽了宪法研究的视野。
三、宪法保障与人权研究1. 《人权哲学与宪政》作者:蒋作君本书对人权哲学和宪政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系统研究了宪法对人权保障的原理、方式和实践,为读者全面理解宪法与人权关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2. 《宪法与社会正义》作者:普雷伯斯该书从社会正义的角度,分析了宪法对社会正义的作用和责任,探究了宪法如何保障社会正义的实现,为读者深入理解宪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供了有益参考。
四、宪法实施与司法保障研究1. 《宪法修正案研究》作者:高志宏本书具体分析了宪法修正案的含义、程序和效力等问题,对宪法修正案的实施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为读者了解宪法修正案的重要性和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西南政法大学《中国宪法学》教案
0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0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 力机关。它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 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代表中华人 民共和国,进行国事活动,接受 外国使节;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派遣和召 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和废除同 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
•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人 民检察院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它们分别负责审判工作 和法律监督工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06
宪法实施与监督保障
宪法实施概述及实施方式
宪法实施概述
宪法实施是指宪法规范在客观实际生活中的 贯彻落实,是宪法制定颁布后的运行状态, 也是宪法作用于社会关系的基本形式。它包 括宪法的执行、适用与遵守三个方面。
01
公民基本义务的概念
指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责任,包括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
统一和民族团结、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等。
02
公民基本义务的履行方式
自觉履行、强制履行、监督履行。
03
公民基本义务的特点
法定性、强制性、普遍性。
公民权利保障与救济途径
公民权利保障的概念
指国家通过立法、司法、行政等手段,保 障公民基本权利得以实现的过程。
宪法实施方式
宪法实施的方式主要包括宪法的执行、宪法 的适用和宪法的遵守。其中,宪法的执行通 常指国家代议机关和行政机关贯彻落实宪法 内容的活动;宪法的适用则通常指国家司法 机关在司法活动中贯彻落实宪法的活动;而 宪法的遵守是指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 公民个人严格依照宪法规定从事各种行为的
中国宪法学基本范畴体系新论
志 。中国宪 法学在 中国法 学 国际化 与 中国化 、全
球化 与本 土化 的过 程 中 ,应 当具有 哪些 能够支 撑
2 0 年第 6期 09
No 6 2 0 . 0 9
四 川大 学学报 ( 学社会科 学版 ) 哲
J u n l fSc u nUnv riy( o i S in eEdt n o r a ih a iest S cN ce c io ) o i
总第 15期 6
S m . 6 u N0 1 5
§宪法学研 究 §
中 国宪法学基本范畴体系新论
范进 学 ,杨 阿妮
(. 上海交通 大学 凯原法学院 ,上海 2 04 ;2 1 0 2 0 .山 东大 学 法学院 ,山 东 济南 2 0 O ) 5 1O
摘
要 :当代 中国宪 法学 基本 范畴 可概括 为 7组 1 范 畴,即 民主 与共 和、宪法 与法治 、基 本权 利 4个
每个 范畴发挥作用 ,都有赖于其他范畴提供支持 。7 组范 畴依顺序 展现的是宪法运行 的全过程 ,共 同致力 于
宪政理想 的实现。 关键 词 :中国;宪法学 ;基本范畴 中图分 类号:D 2 F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 号:10 -76 (0 9 60 3—7 0 60 6 20 )0- 140
、
我 国宪法学 基本 范畴体 系研 究现 状述评
目前 ,宪 法学界 对 中国宪 法学基 本范 畴研究 业 已取得 了一 些颇 富学 术 价值 与开 拓 性 的 成果 , 我们 把有 代表性 的主要观 点述评 如下 :
宪法学的体系
宪法学(Constitutional Jurisprudence),是以宪法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属于法学的分支学科。
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宪法的法律地位、宪法的制定、实施和修改、以及宪法与其他法律文件的关系等方面。
其研究范围广泛,既包括理论宪法学,也包括应用宪法学。
一、宪法的法律地位宪法的法律地位是指宪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宪法通常被视为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权威。
其制定和修改程序相较于其他法律文件更为严格。
宪法的规定对于其他法律文件具有指导性和约束性,其他法律文件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二、宪法的制定、实施和修改宪法的制定是指宪法的创制过程,通常由制宪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进行。
宪法的实施则是指将宪法规范应用于具体的法律关系和案件中。
宪法的修改则是指对宪法文本的修改,通常由修宪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进行。
三、宪法与其他法律文件的关系宪法与其他法律文件的关系是宪法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方面,宪法是其他法律文件的指导性文件,其他法律文件应当符合宪法的规定和精神;另一方面,宪法本身也需要与其他法律文件相互协调,以保障整个法律体系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四、比较宪法学比较宪法学是宪法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宪法制度,比较其异同点,并进行评价和比较。
比较宪法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既包括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宪法制度,也包括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政治体制下的宪法制度。
五、宪法学的历史发展宪法学的历史发展是宪法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同时期的宪法学者对于宪法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都有不同的贡献和发展。
同时,随着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宪法学的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六、中国宪法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中国宪法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以学习苏联模式为主,到改革开放后的多元化发展,再到近年来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深入研究。
当前,中国宪法学的研究重点在于如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60年宪法学研究的十大关键词_以宪法学年会综述和年度综述为基础的分析
① 2009 年宪法学年会于 2009 年 8 月 23 日在哈尔滨召开 ,年会综述尚未出炉 ,这里根据其会议简报整理 。会议简报可参见 :中国宪政网 : http :/ / www. calaw. cn/ / Pages_ Front/ Article/ ArticleDetail . asp x ? articleId = 4889 ,2009 - 9 - 8 访问 。
收稿日期 :2009 - 10 - 13 作者简介 :管华 (1977 —) ,男 ,河南光山人 ,西北政法大学讲师 ,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宪法文本 、宪法史 。 ①关于“宪法学科学化”可参见韩大元. 论转型时期的中国宪法学研究 (1982 - 2002) 《, 法学家》,2002 年第 6 期 ,17 页 。 ②宪法学研究会成立于 1985 年 ,除 1988 、1989 、1996 三年外 ,每年均召开年会 ;年度综述自 1987 年基本上每年都出一篇 ,有 时《中国法学》杂志社自己也会对年度宪法的的主要进展加以综述 。1985 年以前的宪法学研究状况则主要依据董成美 、董 璠舆 、许崇德 、张庆福 、徐秀义几位学者的综述 。以上综述如无特别说明均来自胡锦光 、韩大元主编《: 中国宪法发展研究报 告 (1982 - 2002) 》,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 。
一 、宪法学研究 60 年来的“Top 10”
五四宪法颁布前 ,新中国宪法学经历了一个“一边倒”,全面学习苏联的时期 ;五四宪法颁布后 ,才开始 有中国自己的宪法学 。[2“] 但由于条件限制 ,在整个五十年代除了少数宣传宪法的小册子外 ,并没有什么有 影响的宪法著作问世 ,高校教材只限于内部交流 。约从 1957~1978 年这个阶段是我国法学的萧条时期 , 宪法学的发展陷入停顿 。”[3]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尤其是八二宪法的起草过程中以及颁布之后 ,宪法学者承 担了大量的起草和宣传工作 ,[4] 甚至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国宪法学的“辉煌时期”。[5] 不过 ,总的来说 ,因为建 国后是在“空地上”建设新的宪法学 ,[6] 又颇经曲折 ,虽然 1985 年以前宪法学界也产生了一些理论成果 ,但 与此后相比 ,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 ,都不可同日而语 。因此 ,在统计时 ,将 1985 年之前的成果作为 一个时间段进行统计 。从 1985 年至今 ,除 1988 、1989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宪法学研究较为沉寂 ,无法统 计之外 ,均按年度进行统计 。这样 ,纳入统计的时间段共为 24 个 。以宪法学研究的特定主题作为关键词 , 在上述范围内的文献综述中进行检索 ,我们发现 60 年来 ,24 个时间段中 ,以下十一个主题为宪法学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刨 新
I NNoVATI oN
No 1 01 . 2 1
( o., u uai l N .1 V 1 C m l v y o3 ) 5 te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国宪法学范畴体系研究
刘 永
【 摘 要】 是否具有独特的范畴以及在此之上架构起来的范畴体 系, 是一 门学科区别于其他 学科 的根本标志。就马克思
一
张连 接 宪法 诸现 象 之 网 , 以期 消除 宪法 学理 论 体 的东 西都 是 现实 的 ; 凡是 现 实 的东西 都是 合 乎理 性
系研究 的一盘 散 沙之 态 , 才能 使 宪法学 成 为一 门真 的 ” 4 。[ 1 , 因而 前述 所 必须 坚 持之 从抽 象 到具 体 的辩 正 的科学 并 与其他 学科 区别 开来 。
因此 ,就构 建 宪 法 学 范 畴体 系 的逻 辑 进 路 而
【 作者简介】 刘永 , 中南财经政 法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湖北武汉 ,30 3 o 4 07
①列宁在《 黑格 尔逻辑学一书摘要》 中指 出,范畴是 区分过程 中的一 些小阶段 ,g k ̄ - “ g- - 界过程 中的一些小阶段 , bi 是帮助
从 本 质 上来说 是 统一 的 ,而 不是 彼此 割 裂 的过 程 , 因此 , 只有 建构 一 个具 有独 特 的宪 法 学 范畴 以 只有 坚 持逻辑 与 历史 相统 一 的原 则 , 能满 足科 学 才 “ 及 在此 之上 架 构起 来 的宪 法学 范 畴体 系 , 才能 找 到 的真理 性要求 。也只有 在此 意义上 ,凡 是合乎理 性
的那种真正的形态才是真理的科学体 系……正就 否定 的 出发 点 的 … …精 神 逃 避在 思 想 的空 旷 领 域 是 要促 使哲 学 接 近于 科学 的形式 , 哲 学 如果 达 里 , 建 立一 个思 想 的王 国以反抗 现 实 的世界 。”1 —— 它 [ 3
到 了这个 目标 , 能不 再 叫做 对 知识 的 爱 , 就 是 因此 , 谓 的逻辑 自身 的“ 就 而 所 自洽性 ” 与历 史 的真实 性 真 实 的知 识 。”1 [ 1 3
践、 引导学术进展 的宪法现象之网。而连接这张宪 理 念 的运 动 过程 就是 这样 的 : 即概念 作 为普 遍 法 现 象之 网上 的各 个 “ 结 ”就是 马克 思 主义 哲 学 性 ,而 这 普 遍 性 也是 个 体 性 特 殊 化 其 自己为 客 观 纽 ,
… …
所 称 之 范 畴 , “ 结 ” 共 同织 就 的现 象 之 网就 性 , 和普 遍 性 相 对 立 , 纽 所 并 而这 种 以概 念 为其 实 体 的 是 范畴体 系 。 黑格 尔 将 一 门独 立 的科 学所 倚 赖 成 熟 的独 特 外在性 通过其 自身 内在 的辩证 法返 回主观 性 。”1 [o 23 4 此 外 ,哲 学作 为 一个 时 代 的精 神 的思 维 和 认 “
【 分 类号 】 D9 1 中图 1 【 献标 识 码】 A 文 【 编 号 】 1 7— 6 6 2 1 )1 0 8 — 4 文章 6 3 8 1 (0 10 — 0 6 0
近年 来 , 国宪法 学 研究 取 得 了一 系列 显著 的 绝对 统 一 。”1 因此 , 我 [9 27 3 建构 一个 科学 的宪法 学 范畴 进 展 。但 由于这 些进 展 之 间缺乏 有机 的逻辑 联 系 , 体 系 必须 坚 持 用 从 抽 象 到具 体 的辩 证 思 维方 法 来 因 而不 利 于织 就一 张 凝 聚 知识 、 化 思 想 、 接 实 指导 其逻 辑进 路 的展 开 。 即“ 念本 质是 一个 过 程 深 联 理
物 质 的运动 前 进 , 然后 返 回 自身 的 , 抽 象 到 具 体 含 否定 性 这一 主 要环 节 , 为产 生也 就是 消减 。 当 从 因 的辩证思 维过 程 。惟 有 如此 ,只有 真理存在 于其 中 哲 学 自身 产生 出来 时 , 以 自然 的 阶段作 为 它加 以 “ 是
一
证思维方法也只有在逻辑 与历史相统一的背景之
下 , 能达到“ 才 观念 与 实 在 , 限 与无 限 , 有 灵魂 与 肉
体 的统 一 。”] [3 2 4 o
、
宪法学范畴体 系构建 的逻辑进路
“ 念 是 自在 自为 的真 理 , 理 是概 念 和 客 观 性 的
【 收稿 日期】 2 1— 9 2 00 0 — 0
我们认识和掌握 自然现 象之 网的网上 纽结” 。详 见列宁《 黑格 尔逻辑 学一书摘要 》 《 宁全 集》 3 ,列 第 8卷 , 民出版社 15 人 9 5年
版, 9 第 O页 。
・
8 ・ 6
中国宪法 学范畴体 系研 究 /刘 永 而认 识 的第 二条 道 路开 始 启 动 。启 言 , 逻辑 “ 其 自洽性 ” 的实 现是 不 能与历 史 的真实 性 条 道路 终 结 了 , 动 第 二 条 道 路 的 目的是 把 第 一 条 道 路 上 被 舍 弃 了 割 裂开来 的 , 处仅 仅 是为 了阐述 的方 便 才将 这 一 此 并 辩证统一 的逻辑进路分解 为从抽象 到具体 的辩证 的个别 性 和特 殊性 归还 给认 识 对象 , 形 成具 体 的 概 念 。这 种具 体 的概 念 , 以 称为 基本 范 畴 和 由基 可 思维 过程 和逻辑 与历史 相统 一 的辩 证 逻辑 过程 。 本 范 畴衍 生 出 的范 畴 , 此 逻辑 行 程 完成 , 畴 体 至 范 ( ) 抽象 到具体 的辩证 思维 过程 一 从
主义哲学的范畴理论而言, 整个范畴体 系的转化是基石 范畴、 基本 范畴和范畴之间辩证 统一的转换过程。 目前学界 并没有意 识到 宪法学范畴体 系间整体逻辑关联的重要 性, 仅热衰于研 究具体 、 单一 的宪法学范畴 , 这不利 于宪法学范畴体 系的整体构
建。为促进 中国宪法学科走 向成熟 , 必须构建出中国宪法学 自己独特 的范畴体 系。 【 关键词】 宪法学; 范畴体 系; 构建
之 范 畴和 范 畴体 系 的逻辑 进路 称 之为 “ 学 只有 通 识 , 论 是 怎样 先 验 的东 西 , 质 上 却 也 是一 种 产 科 无 本
过概念 自己的生命 , 才可以成为有机的体系”[ 即 物 ; ,3 1 1 思想 是一 种 结果 , 被产 生 出来 的 , 是 思想 同 时是 自身 产生 其 自身 的 活动力 。这种 活 动力 包 该科学之范畴体系通过一个深入物质的内容 , 随着 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