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文史知识辅助地理教学的尝试
地理与文学艺术初中地理教学实践探索
地理与文学艺术初中地理教学实践探索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意识和地理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也能为学生的地理学习提供广阔的阅读空间。
本文通过对地理与文学艺术结合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进行探索,旨在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效果,激发他们对地理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一、地理与文学艺术的融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文学艺术作品的引入,使学生对地理知识有更直观的感受和认识。
比如,在讲解地理自然灾害时,可以引用文学作品中有关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描写;在讲解地理景观时,可以引用文学作品中描绘大漠、雪山等自然景观的篇章。
通过文学艺术的融入,可以丰富地理教学的内容,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地理知识更加生动有趣。
二、文学艺术作品的选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应该精心挑选与地理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以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比如,在讲解气候与水文时,可以选用鲁迅的《伤逝》一文,通过描写大雾中的黄山,让学生了解云雾的形成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在讲解人口与城市问题时,可以选用钱钟书的《围城》一书,通过描述城市中的拥挤与繁华,让学生了解人口过剩和城市化的影响。
选用合适的文学作品,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视觉和情感上的享受,还能使地理知识与文学艺术产生更深层次的互动。
三、文学艺术作品与地理案例的结合除了选用文学艺术作品,地理教学中还可以结合实际地理案例,与文学艺术作品相呼应,加深学生对地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比如,在讲解环境问题时,可以引用鲁迅的《野草》中关于环境污染的描写,再结合当前的环境问题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环境污染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在讲解地理分布时,可以引用余华的《活着》一书中描绘的地域差异,再结合地理上的分布规律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地理分布对人的生活和发展的影响。
通过结合地理案例和文学艺术作品,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的实际运用。
四、文学创作与地理教学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让学生通过写作的方式表达对地理的理解和感受。
新课改文史知识在地理教学中运用
新课改文史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是这三个词的核心,因为学生是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自主”,在探究过程中实现“合作”。
学习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接受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研究性学习。
这三种学习方式中都包含“探究”。
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我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引入了文史知识:一、结合民间谚语进行地理教学谚语是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常用简单的通俗语言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言简意赅,其中不少与地理知识有关的,上课时若能灵活引用,也可以成为我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帮手请看“耕南山,住北屋。
”其大意是:发展林业生产的山应该是坐南朝北的,而人居住的房子却正好要坐北朝南,理由何在呢?由太阳的东升西落和黄赤交角的存在,北半球坐南朝北,相对来说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则显得阴凉,这恰好是适合林木的生长,坐北朝南的房子却获得较多的太阳辐射,而较温暖,对于人类的居住来说再合适不过了,因此“住北屋”更能人丁兴旺,以前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而是把它归咎那是“风水”好,其实这也是地理科学,在房屋建造上的运用,而并非迷信。
同样现代的许多建筑也多采用坐北朝南的布局,一方面是较温暖,另一方面是因为太阳的东升西落,这样可以避免阳光直射房间,做到冬暖夏凉。
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更是不胜枚举如:“早上云如山,必定下满湾”象山头模样的云,通常是浓积云。
这种云是夏天午后因太阳曝洒地面,水分大量蒸发而生成的。
要是早上就看到了浓积云,到了下午低层暖湿空气大量向上流动,浓积云会很快发展为积雨云,并陡降暴雨,所以说“早上云如山”,是暴雨“下满湾”的先兆。
“云生胡子雨,云长头发雹”远处有雨时,往往能望见那里的云和地面之间有下雨的阴影,好象从天空挂落的竹帘或布幕,也象云块长出的“胡子”,这叫雨幕,又叫雨幡。
有雨幡的云多半是常下大雨的雨层云,所以看见了“胡子”或“雨幡”,就是看到了雨,云长“头发”,就是积雨云云顶,春末夏初的积雨云,有时会落冰雹。
地理教学中巧用文史知识
地理教学中巧用文史知识摘要:在初中阶段,地理一直未列入升学考试科目,所以不为社会、学校、家长、学生重视,学生们对地理普遍不感兴趣。
为此,怎样提高课堂的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每一位地理教学工作者面临的课题。
在多年的地理教学过程中运用文史知识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地理教学文史知识兴趣一、结合故事、谚语和歌曲等进行地理教学一个好的地理故事,能激发我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扩展地理知识面。
能把许多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使学生认识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还能增强学生分析、概括、总结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从而将”小课堂”延伸到”大社会”,使地理课堂变得异彩纷呈,生机勃勃。
在讲《俄罗斯》一课时,讲新课前我出了这样一则”脑筋急转弯”:一位俄罗斯大嫂围了一条三米长的围脖,要过一条四米宽的河流,在没有船的情况下她过了河,请问,她是怎么过去的?(答案:是从冰上滑过去的),这一则”脑筋急转弯”正是隐含了俄罗斯的自然环境特征之一。
我特意强调自己费了半天时间才猜到答案,同学们一听我要出个”脑筋急转弯”考他们,并且老师是费了很打功夫才猜到答案,都感觉很新奇,都集中注意力想,当我刚说出这则”脑筋急转弯”,马上就有几个同学站起来说了自己的答案,但是每个答案都被我否定了。
这时,看到同学们充满疑问、困惑的神情,我及时进行了提示:那位大嫂一般在什么天气才要戴那么长的围脖?之后马上就有同学站起来说出了正确的答案,并进行了解释。
此时同学们的热情已经被调动起来,我趁机向他们提了几个问题:俄罗斯为什么这么冷?俄罗斯境内都这么冷吗?得到了大家积极的响应。
这堂课同学们表现特别好,感觉非常新鲜,而且不易忘记。
谚语是短小精悍而富有哲理性和科学性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人民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的经验、知识的总结。
谚语中有许多涉及到中学地理教学方面的内容,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引用适当的谚语讲述有关地理知识,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启迪其思维,加强学生的记忆。
地理教学中文史知识的联系与渗透_以赏析黄河_长江名句为例
地理教学中文史知识的联系与渗透———以赏析黄河、长江名句为例□曲忠厚 (河南省基础教育研究室 450000) 在一些书刊杂志上,常常看到一些名人骚客面对自然万物或写诗、或填词,他们触景生情,借物喻意,用智慧把祖国的山河描述得活灵活现,读起来朗朗上口,令人击案叫绝。
由此我联想到地理教育,就学科性质而言,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
近年来,随着高考科目设置的变化以及综合性考题的出现,地理复习对学科间知识的联系,越来越受到重视。
值得思考的是,今天重吟或适时引用这些地理名句,不仅有助于改进和推动当前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同时对于文科考生的综合复习也是大有裨益的。
大地是生存的基础,水是生命的摇篮。
让我们以华夏母亲河———黄河和长江为例,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温文人名言,领略祖国山河的大好风光。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唐,李白《行路难》。
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想横渡黄河,却有坚冰把流水堵塞,我想攀登太行,却有大雪把道路阻挡。
黄河是我国北方的一条大河,冬季寒冷,河流结冰,堵塞河道;太行,山名,在今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
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达2000米,西缓东陡,受河流切割,多横谷,为东西交通要道。
天寒地冻,太行山区冬季降水多以降雪为主。
因此,诗人欲“渡黄河”而“冰塞川”,将“登太行”却“雪满山”。
诗句描述了我国北方地区冬天寒冷的天气,呈现了黄河、太行山的自然景观,渲染出一种冰天雪地、山险水高的“行路难”境况,同时,也暗喻了人生道路的曲折与艰难。
[千里黄河此一弯,寒风激浪射潼关]———唐,李世民,引自《黄河万里行》。
黄河在潼关附近的大转折处,两岸崖高谷深,河道狭窄,水势湍急。
唐太宗的诗句描绘了这里雄伟瑰丽的景色。
潼关,古称桃林寨,它的范围包括今潼关以东到河南灵宝县西部。
潼关一名,最初见于《后汉书》“建安十六年,曹操破马超于潼关”的记载。
一般认为,它的得名是由于其两侧紧靠着“潼潼有声”的潼河。
试论中学地理课中如何运用历史知识进行教学
试论中学地理课中如何运用历史知识进行教学作者:黄卓莉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35期摘要在中学学科教学中,普遍有“史地不分家”的观点。
将历史知识渗透到地理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中学地理课的教学实效。
本文试就如何在地理教学渗透、运用历史知识以增强教学效果进行论述。
关键词地理教学历史知识结合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史地不分家”一直是中学地理、历史学科教学的共识,两门学科互相渗透、紧密结合,特别是目前广东高考采用文科综合的考试模式,史地相互渗透结合的出题方式,更进一步密切了两者的联系。
笔者结合在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一些体会,试就初中地理课教学中如何运用历史知识以促进地理学习进行浅要论述。
1 初中地理教学如何渗透历史知识的实例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在以下知识点的讲述中,结合历史知识进行讲解,由于不少历史知识他们已经学习过,因此两者一经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得他们对学科的相互交融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从教学实效而言,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下就是笔者所运用的几个实例:(1)地球的形状。
插入十五、六世纪欧洲航海家的壮举与地球形状被证实的故事,让学生感受祖先们为模索地球的形状而经历了漫长、艰苦的探索和实践。
结合这一史实,能使学生受到科学史的教育。
(2)地球的运动。
讲述文艺复兴后期,很多科学家对地球的运动进行了科学探究。
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大胆地否定了地心说,首创“日心说”理论,这在当时属于“捅马蜂窝”的举动。
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创新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创立了宇宙无限论,坚持真理以致被教会迫害而死。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历尽艰辛发明了“三定律”,从理论上进一步论证了哥白尼、布鲁诺等人理论的正确。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首先制成天文望远镜,从实践上证明三位科学家学说的科学性。
让学生从故事中感受任何地理知识乃至所有科学真理的形成是需要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大无畏的勇气及科学方法的。
运用政治历史知识提高中学地理教学效果
运用政治历史知识提高中学地理教学效果摘要:在地理课堂上,渗透一些历史地理和政治地理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进行跨学科的综合,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鼓励学生大胆的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也有利于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深入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研究,对综合教学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综合知识在地理课堂上可以适当引入的案例,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地理历史地理政治知识1.政治历史知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1.1地理学科涵盖范围很广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而地理环境主要可以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生物、社会、人口等等众多的学科门类。
可以说,地球表面的一切现象都是地理学研究的对象。
所以,地理学是一门横断学科,其综合性强、涵盖知识量大、研究范围之广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
在课堂上适当的引入讲解一些其他学科的精华,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都是很有帮助的。
1.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前进,探索出多种解决问题的答案的思维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是求异与创新,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适当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可以让学生把地理问题从政治角度、经济角度等进行分析,从而可能会产生新的观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的措施和方法。
1.3适应我国当前文科综合教学的趋势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我国自2000年以来逐渐实行了综合考试。
并且,这种综合的强度与深度不断得到加强。
现在文科综合考试最后一道主观试题即是运用政史地三科知识的综合才能解答出来。
因此,在我们的平时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学生综合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不断适应我国文科综合教学与考试的需要。
2.可以结合历史知识进行讲解的内容2.1在讲解长江三峡时可运用的抗战史今天,提到三峡,或许更多的人想到的是三峡大坝,是中国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跨学科教学:整合地理和历史知识的探索项目
跨学科教学:整合地理和历史知识的探索项目介绍跨学科教学是一种将不同学科领域中的知识融合在一起的教育方法。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整合地理和历史知识,开展跨学科教学,并介绍一个具体的项目案例。
1. 地理和历史的关系地理和历史作为两门人文社会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地理研究空间分布、环境与资源等方面,而历史主要关注时间序列、事件发展等方面。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两门学科之间常常存在相互影响和交织,因此通过跨学科教学可以更好地呈现这种联系。
2. 跨学科教学的目标与益处将地理和历史知识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两门学科的交叉点,并促进他们综合应用不同领域的知识解决问题。
跨学科教学还可以增强学生对于多元化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具备全球视野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3. 跨学科教学项目案例:古代丝绸之路3.1 研究背景古代丝绸之路是连接东西方的重要商贸通道,涉及了地理和历史两个学科领域。
通过研究该主题,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环境对于历史发展的影响,并探索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变迁。
3.2 项目内容通过以下步骤进行跨学科教学项目设计:第一阶段:背景知识介绍•学生将接触到有关丝绸之路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教师可以准备一份简洁明了的PPT展示,引导学生快速了解该主题。
第二阶段:小组合作研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深入研究某个具体时期或者某个特定地区在丝绸之路上扮演的角色。
•学生需要收集并整理相关信息,并写出清晰而准确的报告,包括地理因素、文化交流、经济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第三阶段:展示和讨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与其他小组分享。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对话和互动,促进全班对丝绸之路的多维度理解。
3.3 学习效果评估教师可以根据以下方式评估学生在跨学科教学项目中的学习效果:•学生独立报告和小组合作报告的质量•学生在讨论环节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最终项目成果展示的清晰度和创意程度结论通过整合地理和历史知识,开展跨学科教学项目,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领域间的联系,培养综合性思考能力。
浅谈历史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历史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济源市承留一中宋枫林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中,应"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淡化学科界限,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的联系,增进各学科之间的知识和方法上的联系"。
由于初中地理课教材中蕴含的历史知识较多,在地理课教学中要紧扣教学内容,挖掘地理课中的历史知识,有意穿插一些生动的历史知识与历史故事进行教学,能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营造课堂气氛,促进知识的掌握与能力形成。
一、精心备课,建立地理和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
由于我进修的是历史专业,对历史知识比较熟悉,因此在备地理课时,结合地理教材涉及的历史知识,组织教学内容和准备课堂呈现方式,将历史知识及背景纳入地理知识体系中,建立地理、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做到了最大限度地对地理课堂中历史知识的有效渗透。
例如:讲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时,联系新航路的开辟等历史知识,给学生简单讲述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过程及发现。
我国六大古都都有悠久的历史,至少都已有了二千年多年历史,我在讲中国城市时,经常从这些古都的发展入手,加深同学们的印象,以史为媒,强化对城市的掌握。
讲三峡和小浪底工程时,我从古代李冰和都江堰的开挖历史入手,让同学们体会这些工程对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讲世界最长、开凿最早的运河——京杭运河,我从各朝各代的开凿入手进行梳理,让同学对大运河的变迁有一系统认识,这样掌握历久不忘。
讲经纬线和地球的运动内容时,我尽可能旁征博引,造成良好的地理课堂的“故事”氛围,引发学生对这部分枯燥内容的兴趣,促进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从“夏历”的起源、商朝人认识许多星座,做世界上最早日食、月食记录;春秋时鲁国天文学家经观测留下关于哈雷慧星最早记录;唐代僧一行实测得出子午线长度为世界上第一次等,在故事中认识与忘记,在故事中加强对同学们爱国主义的教育。
二、结合教材中的历史知识进行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历史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_1
历史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巧妙借用史料进行地理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爱国情感,提高其综合分析能力。
【关键词】史料引用;激发兴趣;爱国教育;综合能力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
地理学研究的领域十分宽广,既涉及自然科学又涉及社会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称它是一门“开放的复杂巨大系统”。
多种科学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影响。
随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近年来,高考己由单一科目的选拔走向综合性考题的运用,使中学教学转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综合能力的教学。
古语“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体现了地理学的博大精深,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求教师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多学科的知识。
“史地是一家”,地理与历史息息相关。
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的历史知识较多,在地理教学中紧扣教学内容,挖掘地理中的历史知识,引入一些生动的历史知识教学,既能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促进地理知识的掌握。
1 引用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兴趣是一种喜好的情绪,是积极探索、研究某种事物、现象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了解、靠近倾向的心理状态。
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例如:在高一地理《海水运动》可引用历史知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及盟军封锁了地中海出入大西洋的唯一通道——直布罗陀海峡,但是德国的潜艇却依然进出地中海袭击英国舰艇,致使英军蒙受了极大损失。
那为什么德国潜艇能神出鬼没出入地中海呢?同样也是有关洋流知识的引入:l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海空军突然袭击了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以微小的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
提出“日本偷袭珍珠港为什么能成功?”又如高三复习专题《气压带和风带》中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美英等同盟军队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提出“盟军为什么选6月登陆呢?”1944年6月6同凌晨2点左右,当驻守在巴黎的德军总司令部接到报告说,有英美空降师着陆,看来是一次大规模行动,总司令隆德施泰特不在意。
历史文化教育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实践
历史文化教育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实践地理课程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帮助学生了解和探索世界各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历史文化教育在地理课堂中的实践,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全球意识。
本文将探讨历史文化教育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实践方法和效果。
一. 文化地理教学文化地理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人类在不同地域和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历史文化元素,让学生了解各地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点。
例如,可以通过讲述古代文明的兴起和发展,向学生展示古代文化在地理环境中的影响。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历史遗迹等地参观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不同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塑造。
二. 历史地理教学历史地理是将历史和地理知识结合起来,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可以通过引入历史地理案例,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
例如,可以通过讲述不同历史时期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状况,探讨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研究历史地理事件,深入理解地理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三. 人文地理教学人文地理是研究人类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学科。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人文地理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全球意识。
通过引入历史文化元素,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多样性和人文景观。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研究项目,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人文特点。
例如,可以让学生研究不同国家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对比分析不同文化的异同之处。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全球意识,培养学生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的能力。
四. 教学效果评价历史文化教育在地理课堂中的实践,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知。
通过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培养对地理的兴趣和热爱。
人文历史知识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探究
人文历史知识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探究摘要:高中地理广纳历史,作为文科学科,与人文历史知识的融合极其密切,从纵横两大视角进行切入,逐渐演变成今天极具人文性的高中地理教学。
当今高中地理教学,不再执着于单一的学科知识深化,而是将关联性较强的领域知识也融合其中,像人文历史知识就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渗透对象,对学生的学习发展也是全新的教学引导方向。
因此,教师要在地理教学中有选择、有意识、有方向地渗透人文历史知识,让高中地理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关键词:人文历史;高中地理;教学渗透在高中的教学中,学科间的知识联系是很密切的,可能在学习某些地理知识时,你会发现有些知识点似乎在历史学科教学中也有涉及,这就是学科间的知识渗透。
知识的渗透会实现学习的共享,地理是历史、人类活动、自然活动的演变过程的体现,其中蕴含着历史的推移,人文知识的过渡,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效渗透人文历史知识是一种自然的趋势,也是助力地理教学的动力。
一、有选择地渗透人文历史知识于地理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程改革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因此对于教师来说,积极地进行知识融合和学科融合是十分必要的。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对于其他知识的渗透,显得至关重要。
高中教学中提倡的知识渗透并不意味着将各学科知识进行强行加入,这种没有合理选取地强制性学习反而会阻碍知识渗透,混淆教学过程中的主次,使教学课堂呈现出混乱性,这不是我们所倡导的合理渗透、互利共长的渗透性学习。
所以,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有选择地渗透人文历史知识,全面灌输性的教学不是最好的,适合的才最利于学生发展。
高中地理知识本身就与人文历史知识有很强的联系,因此,只要教师合理选取,正确引导,两者的渗透工作定能落实到位,学生也能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丰富人文历史知识,从而提高整体素养。
例如:在介绍《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这一章节的知识时,我就将地理与人文历史知识进行了有效的融合,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了解同一知识点在两个维度的形成情况。
地理与文化遗产初中地理教学实践经验
地理与文化遗产初中地理教学实践经验在地理与文化遗产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实践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实际的观察和参与,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地区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并且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理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将分享一些地理与文化遗产初中地理教学实践经验,并探讨其在学生学习中的实际应用和效果。
一、地理与文化遗产初中地理教学的背景在当代社会中,全球化的进程使得地理与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地理与文化遗产是每个地区独特的资源,不仅可以展示出地理环境的特点,还能够传承和弘扬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因此,将地理与文化遗产融入初中地理教学中,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够培养学生对地理与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增强他们的地理素养和人文素质。
二、地理与文化遗产初中地理教学的实践经验1. 班级参观当地的文化遗产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当地地理与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可以组织班级参观当地的文化遗产,如古建筑、博物馆等。
在参观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2. 实地考察自然地理景观地理与文化遗产不仅包括人文景观,还包括自然地理景观。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探索当地的自然地理景观,如山脉、河流、湖泊等。
在考察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实地测量和观察,了解地理景观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并将所学的地理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加深对地理与文化遗产的理解和认识。
3. 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地理与文化遗产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地理与文化遗产的图片、视频等。
通过观看多媒体资源,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理与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价值,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加深他们对地理与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
三、地理与文化遗产初中地理教学的实际应用和效果地理与文化遗产初中地理教学的实践经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实际的观察和参与,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地理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历史知识
关键词:高中地理;人文历史;知识渗透;策略1精心备课,提高人文历史知识水平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地理教师想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高中地理教学的人文特性,就需要首先认真备课,其次了解更多的相关的地理人文历史知识,将历史跟地理相结合起来,在针对某一事件的描述中穿插进去地理相关知识和历史相关知识,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跟历史人文特性之间的必要联系,从而有效的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知识的乐趣,提高了学生学习上的积极性。
比如在高中地理知识的讲解中,讲到关于世界上主要的大航海线路的时候,地理教师就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结合我们在历史中所学到的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故事来进行讲解,郑和下西洋,带领着两万多人和两百艘大船,从明代的刘家港出发,远航到印度洋和大西洋,这可比当初的葡萄牙意大利的远航时间早了很多,将地名或者地理位置跟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就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将人文历史知识与高中地理教学有机结合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的运用地理知识将人文政治,历史知识都串联起来,也是高中地理教师教学中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特别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联系上人文历史知识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便于学生更好的激发自己的个人情感,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例如在学习中东政治地图等相关的地理知识的时候,高中地理教师就可以引经据典,浅谈一下鸦片战争跟中东政治的关联,同样都是外国列强通过一些非正当的手段侵占我国领土,同样也都是签署了很多不平等的条约,而现如今的中东地区也是饱受战乱,人们活的十分的痛苦,这样的讲解很快就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更加容易受到爱国主义熏陶,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发展,有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
3在课堂教学中巧妙渗透人文历史知识高中学生本身就已经成长为了一个比较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思想十分的新潮,他们十分的聪明好动,活泼而且喜欢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的灌输人文知识就成为了高中地理教师需要不断研究的方法,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就地理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不发生抵触或者厌倦的情绪,更好的通过地理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高中地理知识都将成为我们高中地理教师需要不断研究的。
地理与历史初中地理教学实践经验
地理与历史初中地理教学实践经验地理和历史是初中教育中重要的学科,通过地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构成、地理环境与资源的利用,以及地理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而通过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过去的人类活动与事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本文将分享我在地理与历史初中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教学方法。
一、启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地理和历史的兴趣是教学的重要一环。
我通常会以引人入胜的故事、真实案例或者图片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内容。
例如,在讲解地理时,我会给学生展示一些壮丽的风景照片,同时让他们了解到这些风景背后的地理原因。
在历史教学上,我会以一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或者历史事件的真实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实地考察与互动交流地理和历史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所以实地考察是非常必要的。
我会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例如参观当地的历史遗迹或者自然地理景观。
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可以亲自感受到地理和历史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并且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和记忆力。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例如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一些实践问题或者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和历史知识。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会运用多媒体设备,例如投影仪、电脑和教学软件来辅助教学。
通过多媒体的呈现方式,可以使抽象的地理和历史概念更加形象化,直观地呈现给学生。
例如,在讲解地球的构成时,我可以通过视频或者动画来演示地球的内部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四、激发学生思维地理和历史教学并不是简单的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学中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
例如,在历史教学中,我会给学生提供一些历史事件,并让他们分析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从而培养他们的分析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五、评价与反馈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合理的评价可以了解学生对地理和历史内容的理解程度,从而对教学进行调整与改进。
初中历史教学融合历史地理知识(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融合历史地理知识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教学融合历史地理知识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历史和地理的融合教学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初中历史教学融合历史地理知识,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探讨初中历史教学融合历史地理知识的策略。
一、教学内容融合1.整合教材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教材为核心,充分挖掘历史与地理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在讲述中国古代史时,可以结合地理大发现、丝绸之路等地理知识,使学生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地理背景。
2.设计跨学科课题。
教师可以结合历史与地理学科,设计一些综合性课题,如“古代文明的地理环境对其兴衰的影响”。
让学生通过研究课题,深入探讨历史与地理的相互关系。
3.拓展课外阅读。
教师可推荐一些与历史地理相关的课外读物,如历史地理名著、传记、纪实文学等,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丰富历史地理知识。
二、教学方法融合1.情境教学。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地图、模型等教学工具,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地理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历史与地理的融合。
2.案例分析。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地理事件,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从历史和地理的角度审视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地理思维。
3.小组讨论。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历史地理知识,提高合作能力。
三、教学评价融合1.过程性评价。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历史地理融合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思维品质、合作能力等,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2.终结性评价。
教师可采用历史地理知识竞赛、课题报告、论文撰写等形式,评价学生的 history-geography 知识掌握程度。
3.自我评价。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历史地理融合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调整能力。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融合历史地理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人文素养。
教师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深入推进历史地理融合教学,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
文史知识在中国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模板
文史知识在中国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初中阶段地理科暂时不列入升学考试的范围,学生对地理科的学习普遍不重视。
为此,怎样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内愉快地把需要掌握的地理知识消化,成为地理教学工作者首当其冲的任务。
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一、巧用语文地理知识中学语文教材中蕴涵有不少有关地理的知识,我们现在暂时把它称之为语文地理知识。
边远山区的农村中学因为学校的规模较小,师资的配备不齐,一位教师同时担任两个学科的任务那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目前我所在的学校就是属于这一类型的,由于种种原因,学校一直缺少语文教师,因此,本人作为专业的地理教师,还长期兼任语文教学的任务,在多年兼任两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语文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独到的妙处。
请看初中语文《死海不死》一课,这篇科普说明文,它不仅说明了“死海”得名的原因,死海的形成,死海的昨天和明天,而且还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奴隶们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
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把奴隶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
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但当我们讲到世界地理的“西亚”时,学生还没有学到这篇课文,我便用这个典故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至于死海为什么会叫死海,它是如何形成的等方面的知识,则暂时不说,而是学生自己去阅读《死海不死》的课文,后来检查发现绝大部分的同学搞清楚了死海不死的迷,当然,两千多年前的罗马统帅狄杜将军那是无法明白俘虏淹不死的原因的,而把它归咎为俘虏神灵保佑了。
这样把地理教学和语文教学穿插起来。
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二,运用古代诗歌我国古代的许多诗歌,语言凝练,对仗工整,韵律和谐朗朗上口,易读易背,其中有不少是描写祖国自然风光的,它不仅是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不少是描写祖国自然风光的,它不仅是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且它们所反映出来的自然现象,对地理的课堂教学也有辅助的用,在课堂上若能根据教材内容,恰当的选择一二首相关的典型作品穿插进去,既娓娓动听,又油然而生诗情画意,使学生对相关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 运用民谚辅助地理教学。 谚语是群众 中流传 的固定 的语 句 常用简单的通俗语言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 肓简意赅 , 其中不 少与地理知识有关 的. 上课时若能灵活引用 . 也可 以成为我们激 发学生学习兴趣 的好帮手请看“ 耕南山 , 住北屋 。” 其大意是 : 发
5 8
散文选刊
21 0 0年 1 2月下旬刊
第 l 2期
运用文史知识辅助地理教学的尝试
康 习强( 河北省平 山县寨北 中学 河北石家庄 000 ) 5 .4 0
在 初 中 阶 段 , 理 一 直被 排 在 主 科 之 外 , 生 对 地 理 课 的 地 学
对照 , 使学生更加热爱新中国。热爱共产党 。
妤. 其实这是地理科学 , 在房屋建造上的运用 , 而并非迷信。 同样
Hale Waihona Puke 现代的许多建筑也多采用坐北朝南的布局 , 一方面是较温暖 , 另
一
莽莽 , 风吹草低现牛羊。” 诗歌的大意是 : 一马平川的敕勒草原 , 坐落在阴山的脚下。四垂的天象个蒙古包 . 笼罩着坦荡 的原野。
答 :不 敢 ”也 许 这 就是 这 个 的 遗 风 吧 。学 生 听 了 兴 味盎 然 。 “ ,
大怒 , 再次下令把奴隶扔进海里 , 但是奴隶们依 旧安然无恙。 狄
杜大惊失色 , 以为奴隶受神灵保佑 , 屡淹不死 , 只好下令将他们 全部释放。 但当我们讲到 世界地理的“ 亚” 学生还没有学 ” 时 到这篇课文 , 我便用这个典故来激发学生学 习地理的兴趣 至 于死海为什 么会叫死海 、 它是 如何形成 的等方 面的知识 . 则暂 时不说 , 而是学生 自己去 阅读《 死海不死》 的课文 , 后来检查发 现绝大部分 的同学搞 清楚 了死海不死的迷 . 当然 . 两千多年前
们 中国古代 的一个历史朝代有关 , 传说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周 文
王 灭 商朝 以后 . 立 了一个 新 的封 建 王 朝 , 称 西周 . 文 王 把 建 史 周
、
运用语 文教材 中的地理知识辅助地理教学。中学语文
教材 中蕴涵有不少有关地理的知识 . 我们姑且把它称之为语文
地 理 知 识 。 看 初 中语 文 《 海 不死 》 课 , 科 普 说 明 文 , 请 死 一 这篇 它
恰好是适合林木的生长 .坐北朝南的房子却获得较多的太 阳辐 射. 而较温暖 . 对于人 的居住来说再合适不过 了, 特别是旧社会 缺 医少药的年代 . 温暖的环境 , 对于人 的生活 , 生产就更显得重 要了 . 连同家庭饲养 的牲畜都会生长得更好 , 因此“ 住北屋” 更能
人 丁兴 旺 . 以前 的人 不 明 白这 个道 理 . 是 把它 归 咎 那 是 “ 而 风水 ”
一
故事 、 民谚进行教学 . 可以使课讲得更生动 、 形象 。 讲述“ 如 中国
的商业” 一节时 , 课文是这样 阐述的 : 什么是商业 呢?专 门从事 商 品买卖是 活动 , 就是商业 , 有时俗称“ 做生意” 或是“ 做买卖” 。 为什 么说“ 做生意” 或是 “ 做买卖 ” 就叫做商业? 商” 来它 和我 “ 原
描 写祖 国 自然 风 光 的 , 仅是 文 学 宝库 中 的一 颗 璀璨 的 明珠 . 它不
坐北朝南 . 理由何在 呢?由太阳的东升西落和黄赤交角的存 在 ,
北 半球 坐南 朝 北 对 来说 获得 的太 阳辐 射 较 少则 显 得 阴 凉 , 相 这
其 中有不少是描写祖 国 自然风光 的, 它不仅是 文学宝库中的一
三 、 用 历 史故 事 辅 助 地 理 教 学 。 在 地 理课 中 , 当结 合 运 适
学习普遍 不重视 。为此 , 怎样 提高课堂效率 , 激发学生学 习兴
趣, 使学生在课 内愉快地学习地理 , 成为地理教师的首要任务。
在初中地理教学 中. 笔者运用 文史知识辅助地理教学 . 收到 了 较好 的效果
展 林业 生产 的山应 该是 坐 南朝 北 的 .而 人居 住 的 房 子却 正 好 要
它归咎为俘虏 神灵保佑 了。 这样把地理教学和语文教学穿插起 来 。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二、 运用古代诗歌 辅助地理教学。 我国古代的许多诗歌 , 语 言凝练 , 对仗工整 , 韵律和谐朗朗上 口, 易读易背 , 中有不少是 其
颗璀璨 的明珠 . 而且它们所反映出来的 自然现象 , 对地理的课堂 教学也有辅助的用 . 在课堂上若能根据教材内容。 当的选择一 恰 二首相关的典型作品穿插进去 , 既娓娓动听 . 又油然而生诗情画 意 .使学生对相关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对学生状益非 浅, 对教师则事半功倍。 且看北朝民歌《 敕勒川 》 内蒙古草原 自 I埘 然风光的描述 :敕勒川 “ 阴山下 , 天似穹庐笼盖 四野。 天苍苍 . 野
不仅说 明了“ 死海” 得名 的原因 , 死海 的形成 . 死海的昨天和明 天, 而且还讲了一个很有趣 的故事 :传 说大 约两千年 前 . “ 岁马 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 冷 , 攻到死海岸边 . 下今处决俘虏来的奴 隶, 奴隶们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 , 却被波浪送 同岸边 。 狄杜勃然
原来的商朝 的臣民当成是二等“ 民” 叫他们 日:商人” 不分 公 , “ , 给他们土地等其它的生产资料 .这在 当时简直置他们_ 丁死地 . 俗话说得好 “ 天无绝人之路” .大活人那会有被活活饿死的道 理. 这些完全失去生产资料被称作“ 商人 ” 的人们 , 奋起抗争 , 另 辟 蹊径 。 流落 民间 , 从事买卖 活动来谋 生 , 后来 随着生产 的发 展. 从事买卖 的群体越来越大 . 就把专 门从事买卖 活动叫做 商 业, 这方面从业人员就叫商人 。如今民间还有轻视“ 商人 ” 的意 识. 认为 “ 商人” 抛头露面 的低人一等 , 我就 曾经在课 堂上提问 过平时没有做过生意的学生 , 敢不敢 到大街上卖东西 , 齐声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