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混合运算》10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混合运算》10篇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混合运算》1教学目标1.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对含有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
2.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引导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规范脱式计算的格式。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运算规律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过程:一、复习小括号的知识。
你还记得58-(14+6)它的运算顺序吗?58-(14+6)=58-20=38学生在进行脱式计算时,提醒学生注意,用横线标出第一步的计算内容。
把不参与运算计算的部分落下来。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也与小括号有关。
(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二、探究新知(一)独立尝试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7×(7-5)(77-42)÷7(二)根据学生板演,进行集体讲解。
总结运算规律。
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1都有小括号;都是两级运算;有乘除法,也有减法。
2含有括号的算式,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呢?算式里含有小括号的,我们一定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计算括号外面的。
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在算式下面第一行落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和运算符号,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
等号要对齐。
三、巩固练习1.对比练习,发现小括号的作用。
课件出示练习题。
7×5-2 7×(5-2)=35-2 =7×3=33 =21(1):左、右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讲解:左面的算式没有括号先算乘法,再算减法;右面的算式有括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减法,再算括号外面的乘法。
小结算式里含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通过比较发现小括号的作用可以改变计算结果不同,小括号还能改变运算的顺序。
2、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在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
北师大版二年数学下册《第五单元 小蝌蚪的成长》说课稿
北师大版二年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小蝌蚪的成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小蝌蚪的成长》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小蝌蚪的成长为主线,贯穿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教材中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数学问题,能够尝试自主解决。
但部分学生在解决较复杂问题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如加减法、比较大小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周围事物的情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小蝌蚪成长故事卡片、实物操作等,直观展示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小蝌蚪的成长故事,引发学生对小蝌蚪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引导学生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如小蝌蚪的数量变化、大小比较等,让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自然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
3.实践操作: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模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让学生亲自操作,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第8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第8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理解和使用万以内数的读法和书写规则。
2.能够灵活运用千以内数、万以内数进行加减法运算。
3.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运用万以内数的认识进行计算和分析。
二、教学重点1.万以内数的认识与运用。
2.加减法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数学二下》2.教学课件3.班级学生名单4.不同类型的计算题目练习册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教师通过举例介绍万以内数的认识和书写规则,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学习活动1.学生自主练习千以内数的运算,巩固基础知识。
2.学生针对万以内数进行加减法的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第三步: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万以内数的读写规则,并通过具体例子演示加减法的运算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四步:巩固练习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相应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相互交流答案,并讨论解题方法。
第五步:拓展应用教师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万以内数进行求解,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习题。
2.撰写本节课的学习心得体会。
六、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教学效果,看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和加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七、扩展阅读1.《人教版数学二下》教材中相关章节。
2.《数学园地》杂志中有关“万以内数的认识”等方面的文章。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方案,希望能够为教师们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 教案教学设计(4课时,含教学反思)
5 混合运算教学内容教材第47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2.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课件出示下列题目:16+9+8= 32-10-6=25+20-10= 48-8+17=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一)从情境中获取信息1.课件出示教材第47页例1。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4.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
(二)从交流中探究新知1.反馈解法,初步感知(1)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方法一:分步算式53-24=29(人)29+38=67(人)方法二:综合算式53-24+38=67(人)(2)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2.明确概念,揭示课题(1)什么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它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呢?(2)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揭示课题。
3.运用规定,脱式计算(1)课件出示:53-24+38,(2)讲解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示范板书:53-24+38=29+38=67(人)教师边讲解边说明:先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
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掌握数字的比较方法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掌握数字的比较方法掌握数字的比较方法一、教学目标1.掌握数字的大小顺序,掌握数字之间的大小比较;2.能够在具体生活实例中运用数字比较方法。
二、教学重点1.数字之间的大小比较;2.如何进行数字大小的比较。
三、教学难点1.学生能否灵活掌握数字的大小关系;2.学生能否熟练运用数字比较方法。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方法;2.游戏式教学方法。
五、教学内容1.数字之间的大小比较;2.数字比较方法的实际运用。
六、教学过程1.比较数字的大小教师先在黑板上写出两个数字,然后让学生想一想哪一个数字更大些?让学生在脑海中逐一比较数字的位数大小,最终得出结论。
教师可以多次重复这个过程,让学生练习数字比较的方法。
2.数字比较游戏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在黑板上、白板上或幻灯片上画出不同的数字,然后比较数字的大小。
每当同学A拿出数字后,同学B必须比较数字的大小,然后画出一个更大的数字,随后由同学C 执行同样的操作。
当一个小组的成员画出的数字超过另一个小组的时候,该小组获胜。
3.数字比较练习教师在课堂上发放练习册,让学生在练习册上完成一些数字比较的实践练习。
练习册可以包括数字比较的方式、实际应用、阅读故事和解决小问题等不同内容。
教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标准的答案,并针对错误的答案给予指导。
4.数字比较应用实践教师可以举一些生动的实例,让学生学会在具体生活实例中运用数字比较方法。
比如,在游戏中用奖牌和奖励代表数字,在运动会或其他比赛中用得分表示数字等。
七、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数字的大小顺序,熟练掌握数字比较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同时,学生也将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加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为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部编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单元教案(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单元教案
(优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和掌握数字5的数形、书写和大小顺序;
2. 能通过合并、分拆5以及利用加法活动掌握5的关系数对;
3. 运用数字5完成简单的加法运算。
二、教学重点
1. 数字5的数形、书写和大小顺序;
2. 通过合并、分拆5以及加法活动掌握5的关系数对;
3. 运用数字5完成简单的加法运算。
三、教学过程
1. 引入:教师出示数字5的数形和字母形式,让学生观察并回忆数字5的书写方法和顺序。
2. 研究:教师通过示例向学生展示数字5的书写和顺序,要求学生模仿并练。
3. 拓展:教师出示数字5的书写练纸,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数次书写练,确保掌握数字5的书写方法和顺序。
4. 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不同数对中都有数字5,通过合并和分拆操作,让学生发现和总结数字5的关系数对。
5. 游戏: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加法游戏,用数字5完成简单的加法运算。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数字5的数形、书写和大小顺序,以及数字5的关系数对和加法运算方法。
四、教学资源
1. 数字5的数形和字母形式图片;
2. 数字5的书写练纸。
五、教学评价
1. 学生是否准确书写数字5的数形和顺序;
2. 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合并、分拆操作理解和掌握数字5的关系数对;
3. 学生是否能够独立完成加法运算并得出正确答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下人教版数学二下第五单元《混合运算》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下人教版数学二下第五单元《混合运算》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熟练掌握小学数学二下第五单元《混合运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能够准确地进行混合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3.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混合运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混合运算中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运用。
三、教学内容1. 混合运算的基本概念混合运算是指在一个计算题中同时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法则,如加减乘除的结合。
2. 混合运算的方法•先乘除后加减•从左往右顺序计算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入混合运算的概念。
2.通过简单的算术题例子引出混合运算的方法。
3.讲解混合运算的基本规则和注意事项。
第二课时1.继续讲解混合运算的方法,重点讲解先乘除后加减的原则。
2.给学生出一些练习题,让他们在黑板上展示解题过程。
3.纠正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并指导他们如何正确计算。
第三课时1.给学生更多的练习题,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解答。
2.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运用混合运算进行解决。
3.总结本单元的内容,强化学生对混合运算的掌握。
五、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混合运算。
2.数学游戏法: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数学游戏来巩固学生对混合运算的理解。
3.解析讲授法:通过解题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混合运算的方法。
六、教学评价1.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观察和评价,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2.给学生出小测验,检测他们对混合运算的掌握情况。
3.在课堂上组织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上是本文档《人教版小学数学二下人教版数学二下第五单元《混合运算》单元教案》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的知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单元《混合运算》大单元集体备课 全部教学设计
三、单元整体教学思路单元结构图及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设计课时本单元第1课时课题《混合运算》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分析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第47页例题1。
《同级混合运算》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在学习了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学会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并能按照规定的运算顺序进行脱式计算,为今后学生系统掌握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两步),学习第二学段两步以上混合运算打下扎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础知识,能计算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题目,有一定的计算基础。
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综合算式的概念、脱式计算的计算方法、运算顺序没有系统的认知。
因此,在让学生独立计算时进行演绎推理,通过观察、比较、分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等方法,经历“观察算式--回记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按次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既发展了他们数学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
目标确定(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脱式计算。
(2)在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运算顺序及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4)在不同层次练习中激发学生思考探究乐趣,养成良好解题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综合算式的概念,初步认识并使用脱式进行计算。
难点: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学习活动设计教师二次设计【环节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欢迎大家来到今天的智慧课堂,今天的课堂上设置了层层关卡,你想闯关成功吗?那你应该怎么做呢?生1:要细心、认真,才能成功解决数学难题。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时)《混合运算(3)》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时)《混合运算(3)》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掌握加法和减法混合运算的基本规律。
2.能力目标:能够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进行混合运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耐心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加法和减法混合运算的基本技能。
2.教学难点:解决复杂混合运算问题时的思维能力和运算技巧。
三、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包含加法和减法混合运算的题目展示。
2.学生用具:纸笔、计算器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1.讲述生活中的加法和减法混合运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第二阶段:讲解与练习1.讲解混合运算的基本规律,如先乘除后加减。
2.展示示例题目,让学生跟随计算。
3.继续练习更多的混合运算题目,让学生巩固理解。
第三阶段:拓展和应用1.提出有挑战性的混合运算问题,让学生动脑思考。
2.学生相互讨论解题方法,分享答案并进行讨论。
第四阶段:总结与反思1.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技能,强调提高混合运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2.学生回顾课堂内容,反思学习中的困难和进步。
五、课堂作业1.布置混合运算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鼓励学生在家中继续练习混合运算题目,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六、教学反馈1.定期检查作业,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和提升能力。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习动力和合作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能够更加熟练地掌握加法和减法混合运算,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
希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能够勤加练习,不断进步!。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数字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理解两位数的组成及大小比较。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数字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难点:理解两位数的组成及大小比较。
三、教学准备•教材:教科书、练习册。
•教具:数字卡片、小白板、计算器等。
•环境准备:保证教室清静整洁,确保学生的学习环境安静。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加法运算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进行加法运算示范。
2.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加法练习。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加法运算的规律。
第二课时:减法运算1.教师通过例题引导学生掌握减法运算方法。
2.学生在小组内完成减法练习,互相帮助、讨论。
3.教师展示减法运算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兴趣。
第三课时:两位数的大小比较1.教师介绍两位数的组成方法,并进行示范。
2.学生完成两位数大小比较的练习,加深理解。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第四课时:综合练习1.教师出示综合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答问题,展示解题思路。
3.教师进行点评,总结本单元学习内容。
五、课后作业1.完成教科书上的相关习题。
2.复习本单元学习内容,对比加法和减法运算。
3.思考两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写出自己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学生的参与度、表现等。
2.作业完成情况: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3.总结评价: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业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激励和改进建议。
七、教学反思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尽可能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最大化。
以上为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希望学生们在本课程中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数学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混合运算》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混合运算》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混合运算的概念。
2.能够正确应用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进行混合运算。
3.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运算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难点:能够熟练运用乘法和除法进行混合运算。
三、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教学工具:小黑板、彩色粉笔、教具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混合运算场景,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2. 新知讲解
1.介绍混合运算的定义和意义。
2.通过例题讲解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步骤和技巧。
3. 案例练习
1.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解决混合运算的案例。
2.随堂辅导学生解答疑惑。
4. 拓展延伸
1.提出一些挑战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深入。
2.开展一些实际应用的混合运算问题,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5. 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解题方法和技巧。
五、课堂作业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混合运算的理解和运用。
六、教学反思
•思考本节课教学中值得肯定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下节课教学做准备。
七、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
•加减乘除
•步骤和技巧
以上是本次课程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混合运算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
第五单元_第01课时_没有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
第五单元第01课时没有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教学设计情境导入【设计意图:通过计算比赛“开火车”,以游戏的形式活跃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还能突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回忆起之前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为下一环节学习同级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一、计算比赛:开火车1. 师:学习数学,计算能力特别重要,今天我们一起来“开火车”,考考你们的计算能力!2.课件出示题目,学生依次回答。
52+13= 29-6= 63+9= 3×6= 7×8= 54÷9=二、复习运算顺序1.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100以内的两步连加、连减计算,你们还记得计算顺序是怎样的吗?生:100以内的两步连加、连减计算,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的。
2.我们来做下面两道的计算题。
(课件出示题目)5+2+13 35-2-133.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在算什么,最后再让学生动手计算。
学习任务一:探究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设计意图: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充分利用学生的已知,提供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把旧知纳入已知,建构新的知识结构。
】一、分析题意,获取信息1. 课件出示例1。
2.师:从题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生:阅览室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
3.师: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学生独立思考,写出算式。
二、探究计算方法1.学生反馈算式,理解解法。
中午走了一部分人后剩下的人数,列式为53-24=29(人)下午来了一些人后阅览室的人数,列式为29+38=67(人)2.明确运算顺序。
师:先算的是什么?再算的是什么?之间有什么关系?生1:先算的是中午走了一部分人后剩下的人数,再算的是下午来了一些人后阅览室的人数。
生2:第二个算式的第一个加数是第一个算式的结果。
师:这样,我们还可以怎样列算式呢?生:53-24+38师:像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
(完整版)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的7人,有12+7=19 (人)。
可以列综合算式为4X3+7,这个式子先算乘 法4X3等于12,再算加法,加上7等于19.2.学生尝试计算并交流。
师:同学们真厉害!说了这么多解决方法。
其中涉及了乘加的混合运 算,大家按照从左往右的的原则书写综合算式。
那么是不是乘加混合运算 也和加减、乘除一样,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呢? 7+4X3这一道题 你能进行计算吗?请大家试着算一算。
算完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自己 计算的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组内交流。
师:是先算7加4还是先算4X3呢?教师明确乘法除法是比加法和减法高一级的运算,同级运算按照从左 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比如乘法和除法、加法和减法,它们都是同级运算。
遇到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应先算高一级的运算,再算低一级的运算。
那么,现在可以说说这样的算式怎么计算了吗?生:先算 4X3=12,然后 7+12=19.师:同学们,请回过头来想一想“跷跷板乐园里一共有多少人”的问 题可以用这个综合算式计算吗?为什么?思考:比较4X3+7的运算顺序和7+4X3的运算顺序,你发现了什么?小结:当综合算式里有乘法和加法时,无论乘法在前面还是乘法在后 面,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四 .巩固提升1 .完成教材第48页的“做一做”。
2 .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的第4〜6题。
五 .课堂小结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样的混合运算?运算顺序有什么特 点?(学生发言,教师予以总结) 课堂作业:完成《同步练习册》第26页 教学反思:快乐挑战: 在口里填上合适 的数。
28-口乂8=4□♦6+8=16答案:3 48教学设计增删补改一.新课导入计算并说明计算顺序。
45+9-10= 27-9+12= 3X6 + 2二35 + 5X7= 3X8+5= 27+3+11=二 .展示学习任务1.我能熟练掌握两步计算的顺序和方法。
2.我能运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 .探究新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吃面包吗?我们吃的各种美味的面包都是面包师傅在烤箱里面做出来的。
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新版多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新版多篇)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解决问题(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53、54页的内容)教材分析:“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中的内容。
本单元学生将系统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主要是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用相关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掌握好本单元的相关知识,将是学生在第二学段学习两步以上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
本节课教学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问题,其掌握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后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材用烤面包的情境提供了现实素材。
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结合已知条件分析问题,为列式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
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由于信息的复杂性,学生在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
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单元教案之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单元教案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进行加法和减法混合运算。
•熟练运用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理解加减法运算的先后顺序,并能运用交换律进行运算。
2.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拆分数字、借位等方式解决混合运算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先后顺序,能够正确运用加减法进行混合运算。
2.教学难点:•能够独立解决混合运算问题,尤其是在出现多个运算符时的处理能力。
三、教学准备•课件:包含大量混合运算例题的幻灯片。
•教学辅助工具:计算器、小白板及白板笔。
•课堂练习题:设计好的练习题,供学生课后练习。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复习导入1.以熟悉的简单加减法为例,复习学生对加减法的基本认知。
2.提出混合运算的概念,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第二节:混合运算基础知识讲解1.介绍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强调加减法的先后顺序和交换律。
2.演示如何通过拆分数字或借位等方法解决混合运算问题。
3.给出一些简单例题进行讲解和操练。
第三节:混合运算的综合练习1.设计一些综合性的混合运算题目,供学生课堂上进行练习。
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第四节:课堂练习及小结1.让学生自主完成几道练习题,检验课上的学习成果。
2.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混合运算过程中注意的细节和常见错误。
五、课后作业1.布置相关混合运算的练习题,要求学生掌握课上所学的知识。
2.鼓励学生课后积极思考,探索更多的混合运算案例,提高解题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涉及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和实例演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并掌握解题方法。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生活案例,加深学生对混合运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混合运算的相关概念和方法,能够熟练进行混合运算的题目;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理解混合运算的概念。
•熟练进行混合运算的题目。
难点
•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
1.课件:包含混合运算的实例和练习题目。
2.复印好的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
第一节:引入
1.利用实例引入混合运算的概念。
2.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进行混合运算解决。
第二节:讲解与练习
1.通过课件展示混合运算的相关概念和方法。
2.引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加深对混合运算的理解。
3.解答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并指导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
第三节:拓展应用
1.给学生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应用混合运算解决。
2.学生自主探究,列出解题步骤和答案。
3.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并进行讨论。
第四节:总结与作业
1.总结混合运算的重点和难点。
2.布置作业:完成课堂练习中未完成的题目,并思考如何应用混合运算
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在混合运算的理解和应用上存在困难,需要重点加强训练。
应多开展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信息窗二课程教案设计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信息窗二课程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任何一堂课的核心,也是教师制定教案的首要任务。
在“信息窗二”这个单元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帮助学生学会应用基本的计数方法,并能够理解数据分析的过程和推理方法。
二、教学要点在“信息窗二”这个单元中,教师的教学重点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字的读法和写法——教师要注意让学生掌握基本数字的读法和写法,并能够在不同语境下运用。
2、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师应该采用生动的场景和实例,让学生学会如何收集和整理数据。
3、图表的制作和分析——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图表来帮助学生理解数据分析的过程和推理方法,并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
三、教学方式在“信息窗二”这个单元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情境教学法——教师可以通过创造生动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2、问答式教学法——教师应该把知识点转化为问题,通过问答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3、课堂互动式教学法——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四、教学步骤在“信息窗二”这个单元中,教师的教学步骤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导入——教师通过一个生动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到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和用途。
2、讲解——教师简单地讲解数字的读法和写法,以及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并带领学生一起完成一个小型的数据收集和整理实验。
3、制图——教师向学生介绍简单的图表制作方法,并帮助学生制作一个具体的图表。
4、数据分析——教师让学生通过图表进行数据分析,并通过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
5、总结——教师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步骤之一。
在“信息窗二”这个单元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1、日常评估——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一、教学内容本单元学习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包括只含同一级的混合运算,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境,体验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帮助学生理解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解决问题主要是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转化成混合运算的应用题,运用括号,能使列出的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相一致,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问题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
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加、减、乘、除的基础知识,懂得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计算基础,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在让学生独立计算时进行演绎推理,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按次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既发展了他们数学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
以观察、比较、分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听算为主线。
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
采用问题——发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
四、教学课时:5课时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同级运算一、教学内容:课本P47页列1及做一做。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四、教学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五、教学基本流程:创设情境,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精讲点拨——课堂巩固训练——课堂小结拓展、提升六、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16+9+8=32-10-6=25+20-10=48-8+17=二、探究新知(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问题:1. 同学们做什么呢?2. 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啊?3. 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二)反馈交流,总结加减运算的顺序分步算式综合算式53-24=29 53-24+38=6729+38=67问题: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三)学习脱式计算格式53-24+38=29+38=67问题:1. 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说明:(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
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
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
问题:2. 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3. 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我们是怎么算的啊?(四)巩固脱式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48-8+17= 15÷3×5=问题:1. 你能把这两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 2. 这个算式(15÷3×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 这样的题我们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三、巩固练习(一)计算问题:想一想,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二)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问题:1. 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2. 第2题哪错了?3. 第3题哪错了?4. 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啊?四、课堂作业作业: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第2题。
五、课堂小结拓展、提升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一、教学内容:教科书P48页例2。
二、教学目标: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四、教学难点: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五、教学基本流程:创设情境,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精讲点拨——课堂巩固训练——课堂小结拓展、提升六、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4+30=2×4×7=6÷3×2=15+10-8=;问题: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或只;乘法、除法运算时,我们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二、探究新知(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问题:1. 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2. 根据这幅图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3. 你能列算式解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二)反馈交流,总结混合运算的顺序分步算式综合算式综合算式4×3=1212+7=19追问:这是谁列的?说说是怎么想的。
(三)练习辨析,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7+(4×3)=7+12=19追问 1:这道题我们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 :为什么先算4×3? 4×3+7 =12+7 =19 7+(4×3) =7+12 =19 追问:见下页。
问题:1. 有的同学是这样列式的,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2. 加这个小括号什么意思?3. 不加这个小括号先算谁?4. 这个小括号该加吗?5. 用脱式计算的形式怎么算的啊?说明:这道题有乘法,还有加法,那么我们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在算式下面第一行抄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7+),再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12),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19)。
7+12÷3=7+4=11问题:1. 这道题谁会用脱式算一算?2. 这个算式我们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一)下面各题第一步要先算什么?把它圈出来20-8÷2 7×5-3 4+4×6 81÷9+2问题:这些题里有乘、除法,还有加、减法,我们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二)小动物回家(四)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问题:1. 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2. 你能说说错误的原因吗?3. 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四、课堂作业作业:第50页练习十一,第4题。
五、课堂小结拓展、提升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第三课时: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一、教学内容:课本P49页列3二、教学目标:1. 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对含有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有括号)的运算顺序。
四、教学难点: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五、教学基本流程:创设情境,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精讲点拨——课堂巩固训练——课堂小结拓展、提升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10-5+3= 7+(7-6)=10-(5+3)= 7+7-6=问题:1. 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 为什么数字相同,运算符号相同,可运算顺序不一样呢?小结:我们在一年级时就知道一个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同样,在混合运算里,如果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我们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二、探究新知(一)独立尝试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7×(7-5)(77-42)÷7问题:上面的题你们能用脱式做一做吗?(二)反馈交流,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问题:1. 这两道题你们是怎么算的?2.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 在有小括号的混合算式中,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呢?小结:算式里有小括号的,我们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在算式下面第一行抄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和运算符号,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
等号要对齐。
三、巩固练习(一)计算34-(28-13) 6×(7+2)(88-56)÷8 76-(12+25)(12-5)×3 48÷(8-2)问题:1. 这6道题有什么相同点?2. 有小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二)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4+5×7 (72-18)÷9 24÷4+2(4+5)×7 72-18÷9 24÷(4+2)问题: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小结: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在数字间填写适当的运算符号使等式成立2 2 2 2 = 2问题:1.你看见什么了?2.你能在前三个“2”之间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使;算式的运算结果等于第四个“2”吗?;四、课堂作业:第51页练习十一,第7题第52页练习十一,第11题五、课堂小结拓展、提升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第四课时解决问题一、教学内容课本P53页列4及做一做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线段图的邹形)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