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笔记
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数学课程具备: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3、数学课程的功能: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理念有原来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人人体现了大众化教育,强调教育的公平性;不同的人强调教育的个性和选择性;体现了对人的主体性的尊重,正视学生差异,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自主发展。
2.课程内容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数学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事情)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注意的几个事情?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也是教师进行教学、评定学生成绩和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
学习课程标准,可以明确教学的指导思想,明确教学的目的要求,领会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可以了解每一年级的教学要求,把握所教年级及其上下年级的具体要求,可以提高贯彻课程标准的自觉性、全面性、准确性。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义务教育19个学科包括数学学科2011版新课程标准,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此次课标的修订,主要围绕着三个关键词展开:一、“德育”:新课标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不仅在篇幅上超出以前,而且也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一是各学科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科内容进行了有机渗透;二是进一步突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数学建议将“九章算术”列为教材内容。
二、“创新”:一是进一步丰富了能力培养的基本内涵;二是进一步明确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三是理科课程强化了实验要求。
三、“减负”:修订后的新课标,在课程容量控制上,大部分学科对授课内容进行了精选,减少了学科内容条目。
在课程容量控制上,有些学科直接删去了过难的内容;有些学科则降低了对部分知识点的学习要求。
如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由实验教材的10个单元改变成新教材的9个单元。
把数一数和比一比合并成一个单元,而比一比只认识比多少,实验教材的比高矮、比长短都被删去了。
第二单元“位置”是原来一年级下册教材的,移到了上册,但是只认识上下、前后、左右,而原来“位置”中“左右的相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还有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认识钟表只认识整时。
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增加了用图示法解决问题的内容。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由原来的10个单元改变成新教材的8个单元。
新教材删去了原教材的一单元“位置”、三单元“图形的拼组”、七单元“认识时间”,增加了一单元认识平面图形(增加认识平行四边形),把分类和统计合并成了三单元“分类和整理”。
2011年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如下: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的变化“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四、课程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几个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一、数感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 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 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如同球员的球感,歌手的乐感一样……
简单、通俗地说,数感就是数的感觉。
教学数数、数的基数意义与序数意义、数序与数的 大小比较……都有助于形成数感。
数感培养实践的误区……
过于依赖量,过于特殊的量
一、数感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 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 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简单、通俗地说,数感就是数的感觉。 读出数感!
(1)观察:有序观察,选择对象,变换角度 (2)操作:学会画图,动手操作,自我释疑
(a+b)c=ac+bc
三、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 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 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 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实际物体
几何图形
特征描述
由此可见:两者之间的可逆关系
三、空间观念
怎样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 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对于小学数学来说: 首先是让学生亲近符号,接受、理解符号!
二、符号意识
怎样让学生亲近符号,接受、理解符号呢? 例如:运算符号
二、符号意识
对于小学数学来说: 首先是让学生亲近符号,接受、理解符号! 其次是让学生感悟符号表达的优势与作用。
6789读作( 6 )千 ( 7 ) 百 ( 8 ) 十 ( 9 ) ;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学习笔记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学习笔记(一、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xiaochen2]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6.数学教学观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
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 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 数学学习方法。
7.教学要求-------“双基”变“四基”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
想、基本活动经验。
8、主要关键词(十个核心关键词) 数感、符号意识(修改)、运算能力(增 加)、模型思想(增加)、空间观念、几何
直观(增加)、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
(增加)、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9、课程目标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 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 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 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个问题”能力)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 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 意识和科学态度。
4.课程基本理念
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新增)——教学 活动(合并)——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 活动”。
5、新的数学观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 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 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 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 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精选5篇)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精选5篇)第一篇: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小学数学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如下: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四、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五、“双基”变“四基”这是2011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最重要的变化。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概况及解读一、《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颁布的意义和背景1.坚持改革不动摇,新课标的颁布是对10年课改的肯定和坚持2001年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约15万字)问世,取代了使用近五十年〈数学大纲〉,实验稿数学课程标准从2001年开始进入实验区,对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影响是积极和明显的。
10年的课改实验,首先是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变了传统教育理念,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去非常强调“双基”,要求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
但只要求这一点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
实验稿课标提出了三维目标,从关心教师如何教到关心学生如何学,教学方法上改变了过去教师单一讲授、学生被动听讲的状况,更加关注学生的学,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从教学评价来说,除了知识以外,还提出了教育过程的循序渐进,关注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与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提高。
而(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颁布是对10年课改的发扬,也传达国家、教委对课改不动摇的决心。
2.充分吸纳了10年义务教育课改实验的经验与教训但是,由于实验稿课标在制订过程中的一些局限性,比如时间比较仓促等,内容上有些地方系统性不够,同时,对教育价值的表述也不够清晰。
一是目标不够清晰,可操作性不强。
比如:实验稿只提出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其实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也很重要(但是我省普教室研究、福建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委员会的一数学教研专题:问题解决,5月8-11日在福州举行第十七届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课题研究现场教学观摩研讨会,我省已经开始重视这方面的问题了)。
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很好,但仅有活动是不够的,应该追问活动为了什么?活动是否脱离了数学本质,活动如何突出数学特点?三维目标如何鉴定?如何操作?等系列问题摆在教师面前,二是对数学实质的表述不清楚,比如计算的本质是什么,符号的本质是什么,等等。
这样,在教师中就会造成两大问题:一是对所教的内容从数学角度吃得不透,数学意义不清楚。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确凿、规范、明了和全面。
详尽变化如下: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博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严重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例外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例外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优良的数学教育,例外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例外的发展。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四、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优良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五、“双基”变“四基”2001年版:“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2011年版“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六、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2001年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学习笔记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学习笔记(一、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xiaochen2]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变化解读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变化解读最近,我认真学习了“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收获不小。
与原来的课标相比,新课标有一些变化。
1. 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原来的“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现在的“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原《标准》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3.关于数学观的修改。
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4.“双基”变“四基”。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5.关于设计思路的修改:学段划分保持不变;对课程目标动词及水平要求的设计基本保持不变,增加了目标动词的同义词;对四个学习领域的名称作适当调整;对学习内容中的若干关键词作适当调整对其意义作更明确的阐释。
6.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原课标: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修改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7.关于课程目标的修改。
在总体目标中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价值取向。
课程目标提法上的一些变化:明确了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数学“四基);提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目标具体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阐述;学段目标的表述方式有所改变。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学习笔记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学习笔记(一、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xiaochen2]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2011年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张丹教授发言原稿)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发布后全国的数学教师掀起一股学课标、研课标、论课标的热潮,在学习中老师们还存在不少困惑,亟需课程标准修订组的专家为我们答疑解惑。
张丹,教师教育数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教育学院数学系教授,教师教育数理学院院长。
她是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组成员,也是课程标准修订核心组成员,是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副主编。
自己独立编著或与他人合作著有《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新课程数学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统计与概率”》、《数学课程设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等七部,及各种论文三十余篇(下面是张丹教授在某教师进修学校讲课的发言原稿,供大家共同学习。
)各位老师:晚上好。
非常荣幸能和老师们共同就新课程标准进行讨论,也是自己的一些学习体会,不一定正确,供大家参考。
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核心概念、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了修订。
今天主要介绍课程目标、核心概念和课程内容的变化。
首先看课程目标。
《标准》与《实验稿》一样,明确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发展应该是多方面的。
进一步,《标准》在《实验稿》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获得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无疑是巨大进步。
同时,《标准》还对一些目标进行了完善,比如对于学习习惯,明确提出了应该培养的学习习惯是: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
将双基拓展为四基,首先体现了对于数学课程价值的全面认识,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仅仅获得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获得数学发展和处理问题的思想。
同时,新增加的双基,特别是基本活动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读书笔记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读书笔记先烈东小学荣利今天我又重温了一下《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它的基本理念有以下几点: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
2011版数学新课程标准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1一、课程性质. 1二、课程基本理念. 2三、课程设计思路. 4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9一、总目标. 9二、学段目标. 10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16第一学段(1~3年级). 16一、数与代数. 16二、图形与几何. 18三、统计与概率. 19四、综合与实践. 20第二学段(4~6年级). 20一、数与代数. 20二、图形与几何. 23三、统计与概率. 25四、综合与实践. 26第三学段(7~9年级). 26一、数与代数. 26二、图形与几何. 31三、统计与概率. 40四、综合与实践. 42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43一、教学建议. 43二、评价建议. 54三、教材编写建议. 62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70附录. 75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75附录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78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借助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或利用计算器,认识正负数;能根据生活实际情况估算正负数的相对大小;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能在现实情境中认识较大的数;能利用已有知识在10万以内数的范围内估计一个数的近似值,能用万、百万、千万等大数单位及其别称进行简单估算和交流。
能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等活动获得对运算意义的理解;能运用整数四则运算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能认识并使用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能直接用头脑记住一些常见的量(如:长度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等);能运用生活经验估计一些量的多少。
能根据生活经验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三个物体简单组合形状的视图;能根据几何图形(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判断立体图形。
能认识简单的平面图形和几何体(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能在给定直线段上画出指定的等分点。
会用方格纸等按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能利用方格纸等按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能看简单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
能描述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能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图形。
能初步认识确定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会在平面图上有序地描出物体的位置。
能认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能探索并了解平面上镜面对称(简称轴对称)的特性。
能认识和欣赏平移、旋转对称在生活和艺术中的应用。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按一定方式收集数据;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方法整理数据;体会数据产生的误导。
能根据需要提出问题,从多种渠道收集数据;能根据问题对数据进行整体和分类的整理;能对调查的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和归纳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笔记]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如下: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四、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五、“双基”变“四基”2001年版: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2011年版“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六、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2001年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2011年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七、课程内容的变化更加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如在数与代数领域的第一学段:增加了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要求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
八、实施建议的变化不再分学段阐述,而是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建议。
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明确提出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内容变化及教学建议“数与代数”内容变化及教学建议《新标准》关于“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结构没有变化,但“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的内容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一、“数的认识”内容变化及教学1、内容变化情况。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内容有所增加。
第一学段增加了“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二是要求适当调整,并使用新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术语,使得要求更加明确。
例如,第一学段将“认识符号,,,,,的含义”调整为“理解符号,,,,,的含义”;将“识别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调整为“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
三是要求表述进一步准确、完整。
例如,在第一学段中,将“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修改为“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2、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时,要理清每部分内容编排的线索,把握内容的梯度。
教学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把握认数的本质。
华罗庚先生说:“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
”数和量都离不开单位。
自然数是“十进位值制”的,不同计数单位与其个数的累加就构成了全部的自然数,(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数。
教学数的认识,要把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当作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的意义。
(3)借助直观手段教学认数知识。
数是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挖掘和利用概念中的直观成分,能有效地降低教学的难度。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操作实物、小棒、小方块等学具,认识计数单位,体会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4)设计活动,促进学生意义建构。
学生对数概念的意义建构,离不开教师对数学活动的科学设计。
以分数初步认识为例,为了让学生理解分数是在平均分的时候产生的数,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动手操作(折纸、涂色)应当成为这部分内容学习最基本、最主要的活动。
这种操作活动应置于数学心理学理论的视角下。
二、“数的运算”内容变化及教学1、内容变化情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变化:一是把原来第二学段“能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调到第一学段,并连同百以内的加减法改为“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二是内容有所增加。
第一学段增加“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第二学段增加两条,即“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是表述有所变动。
在第一学段中,将“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修改为“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将“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修改为“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2、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算法。
重视过程的教育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经历算法的建构过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具有一般意义的算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2)尊重规律,有效训练。
提高训练的实效性,要科学安排训练内容。
例如,传统的“夺红旗”“开火车”等比赛活动,以趣激练,学生愿意积极投入;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出现把算式中的数字、符号抄错,可以呈现一些典型错例,要求学生纠错、改错,通过信息不断刺激,能让学生养成计算细心的习惯;在应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启发学生感受到学习计算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正确计算的重要,增强计算的责任感;依据“评价建议”中对基本运算技能的指标要求,经常安排计算测查,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计算状况,看到进步、增强信心,等等。
(3)加强估算教学估算是运算能力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
估算教学应注意两点:一是把握估算教学的阶段要求。
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是第一学段估算的核心。
估算的方法既是具体的,又是灵活的,要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
二是有效开展估算教学。
经常安排应用估算探索笔算法则、验算笔算、解决实际问题等活动,培养估算的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4)重建解决实际问题教学。
教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应就基础知识和基本思想等方面把握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通过对解题过程与方法的再认与反思,形成对方法的本质特点、价值及使用要领的主观认识;要给学生提供题材丰富、数量关系多变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自主运用和监控策略的使用中,实现由程序性知识向元认知阶段转化。
“图形与几何”内容变化及教学思考新标准把“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以进一步完善几何课程内容体系。
一、具体内容变化“图形与几何”部分在结构上没有变化,只是把实验稿中“图形与变换”改为“图形的运动”。
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调整的幅度也比较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删减的内容。
第一学段,由于学生对图形的认识以直观认识为主,图形学习经验并不丰富,基本的操作技能还没有形成。
因此,新标准适当删减了一些学生在这个阶段理解或操作有困难的学习内容。
主要包括:删去“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相关要求放入第二学段教学,第一学段只要求“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删去“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相关要求放入第二学段;删去“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删去“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千米2、公顷)”,相关要求放入第二学段。
第二学段,删去“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并把“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移到第三学段,作为“基本事实”进行教学。
2、降低要求的内容。
认识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八个方向,是进一步学习图形与位置有关内容的重要基础,也是很重要的生活技能。
而学生对现实空间良好的方位感的形成,关键在于熟练掌握东、南、西、北这四个方位。
因此,新标准适当降低了这方面内容的教学要求,把根据“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改为根据“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四个方向”,并且只要求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四个方向。
3、增加的内容。
实验稿中要求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但没有安排认识扇形的学习内容。
新标准在第二学段增加“知道扇形”的要求,使课程内容更加完整,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丰富对圆的认识,加深对扇形统计图特点的理解。
4、进一步规范课程目标的表述。
新标准对实验稿中表述不够准确、清楚的目标进行了必要的修改,以使课程目标的表述更准确、规范、完整。
三、对教学的几点思考1、关于空间观念的教学。
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教学策略是多样的,观察与操作、抽象与概括、想象与推理等都是学生感知和体验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关系,建立几何概念,形成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由物体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通过对具体实物、几何模型、几何图形等材料的观察,通过搭一搭、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做一做、画一画等具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形成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及性质之间关系的充分感知,完成对具体对象的抽象,形成相应的空间表象,获得对几何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发展空间观念。
2、关于几何直观的教学。
教学中,既要注重引导学生借助图形直观理解有关的数学知识,又要注意引导学生经历用图形直观描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逐步养成借助图形直观展开数学思考的习惯。
(1)借助图形表征数学对象。
(2)借助图形描述问题。
教给学生用直观图示描述问题的方法,是发展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前提。
(3)借助图形分析问题。
注意为学生创造主动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借助图形直观进行比较、分析和想象,展开直观推理,进而洞察数学对象的结构和关系,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4)借助图形解决问题。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几何直观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注意引导学生经历利用几何直观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的过程,特别是一些可以利用图形直观来描述的问题,不必急于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要鼓励学生借助图形直观提出猜想或猜测,并尽可能地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或直接利用直观手段求解,以帮助学生不断积累借助图形直观进行思考的经验,发展几何直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