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
自考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
自考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公共政策学是一门研究政府在社会问题上制定政策和解决问题的学科。
通过对公共政策学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政府在应对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社会福利方面的作用和职责。
自考公共政策学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公共政策学理论、政策分析、政策制定和政策评估的掌握程度。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总结一些自考公共政策学考试的重点内容。
一、公共政策基本概念和特征1.公共政策的定义和涵义:公共政策是指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和实现特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或决策。
2.公共政策的特征:公共性、决策性、社会问题导向、行动导向、目标导向和制度导向。
二、公共政策的理论研究1.政策生命周期模型:政策识别、政策制定、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估四个阶段的理论框架。
2.利益相关者理论:政策制定中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和作用。
3.利益团体理论:利益团体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和作用。
4.理性行动者模型:个体和组织在政策制定中的理性选择和行为。
三、政策分析方法和工具1.SWOT分析法:对政策实施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和评估。
2.决策树分析法:以图表形式展现政策决策中的选项和结果。
3.成本效益分析:对政策实施的成本和效益进行评估。
4.问题结构分析法:识别和分析政策问题的核心因素和关系。
四、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1.政策制定的过程和方法:政策识别、政策设计、政策评估和政策选择等步骤和方法。
2.政策实施的难题和对策:政策执行的问题、政策执行者的能力和行为、政策执行环境的约束等。
3.政策传导和政策网络:政府与其他组织、市场和社会力量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五、政策评估和政策学研究1.政策评估的方法和指标:效果评估、效率评估、公平评估和可行性评估等。
2.政策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和方法:多层次治理、政策创新、政策学科体系和政策设计等。
在备考自考公共政策学考试时,学生应该重点理解和掌握上述内容,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了解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和挑战,熟悉政策评估和政策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
公共政策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学(或公共政策分析)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政策领域、即现实的政策实践、政策系统及政策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它的基本目标是端正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制定质量。
2.政策:就是通过谋划,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控制、校正,以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3.公共政策界定为:由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4.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是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5.非官方的政策活动者:指政治体制外的,不直接行驶公共权力政策过程的参与者。
6.政策客体:指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7.政策环境: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8.目标群体(政策对象):指受公共政策影响和制约(分配利益、规范行为)的社会成员政策环境: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9.信息子系统:信息子系统由掌握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所组成,从事信息的收集、整理、贮存和传递等活动,为公共决策提供信息资料。
10.咨询子系统:又称参谋子系统或智囊子系统,它是由现代政策研究组织以及各种专家、学者所组成的子系统。
它集中专家们的集体智慧,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为公共决策提供方案和其它方面的咨询服务。
充分发挥咨询子系统的作用,是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条件。
11.执行子系统:由政策执行组织及其人员特别是政府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所构成的。
其主要职责是将政策方案(理想)转变为政策效果(现实)。
12.监控子系统: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所组成,它贯穿于整个公共决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的过程之中,目的是使政策目标得以顺利实施,避免政策的变形走样,减少政策失误,避免出现灾难性后果。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汇总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汇总From:230宿舍+王晓蕊1、单选 10*12、多选10*23、名词解释3*44、简答3*55、论述2*15(联系实际、名词解释)6、案例1*13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第一节什么是公共政策学一、政策研究、政策分析与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既是政治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也是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但这门学科名称很不统一,主要有:公共政策学;政策学;政策科学;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政策研究;公共政策研究。
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新兴学科,它尽可能地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现实。
公共政策学的内涵(一)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
(二)按理性的原则来衡量,这门学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
(三)学科内容上公共政策学具有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特征。
(四)这门学科的研究活动具有鲜明的功利性,以有效地控制和解决社会问题为根本诉求,以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为研究目的。
二、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就行为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兼及一部分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公共性强的决策行为。
就结果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公共政策。
因此简单地讲,公共政策学是一门研究公共政策的学问。
1.公共政策基本原理2 .公共政策运行过程3.公共政策分析方法4.公共政策主要领域5.公共政策学本身以上内容构成了公共政策学的学科体系和基本框架,也构成了公共政策学的基本知识内容,基本上反映了当前国内外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大致理论路径和综合取向。
三、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1、公共政策学的学科性质根据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1.跨学科的综合性公共政策学不是作为某一现存学科的更新出现的,而是全新的跨学科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掌握公共政策的含义、公共政策的性质和特征;⏹了解政策科学的产生发展过程,认识科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学会运用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模型。
⏹重点、难点:☐1、公共政策学的性质☐2、公共政策学的“范式”1.公共政策:由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2.“政策”的内涵:一、公共政策有特定的主体,即由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所制定及执行,体现了主体的意志。
二、公共政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目标或目的。
三、公共政策表现为由一系列行为所构成的行动过程,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过程。
四、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3.公共政策的性质l)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2)公共管理的手段—导向和控制3)利益关系的调节器4.公共政策过程主要包括:1、政策制定:包括政策问题界定、构建政策议程、政策方案规划、政策合法化等阶段。
2、政策执行:政策执行是指在政策制定完成之后,将政策由理论变为现实的过程。
3、政策评估:政策评估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程序和方法,对公共政策的效率、效益和价值进行测量、评价的过程。
4、政策终结:政策终结是指公共决策者通过慎重的政策评估之后,采取必要措施,终止那些过时、多余、无效或失败的公共政策的过程。
5、政策监督:指监督主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对公共政策运行过程进行监察和督促,以衡量并纠正公共政策偏差,实现公共政策目标。
5.公共政策学的“范式”特征范式: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
“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
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构成一个整体),这些东西在心理上形成科学家的共同信念。
自考必过公共政策学重点
第一讲公共政策概述公共政策的内涵1、对公共政策概念的探讨(1)哈罗德·拉斯韦尔、亚伯拉罕·卡普兰公共政策是一项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2)戴维·伊斯顿公共政策就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的分配。
(3)托马斯·戴伊公共政策是关于政府所为和所不为所有内容。
(4)詹姆斯·安德森公共政策是政府的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而这些活动是由一个或一批行为者为处理某一问题或事物采取的。
(二)公共政策含义公共政策是国家机构及公共团体为了实现特定的公共目的,对社会价值进行合理配置的决定与实施过程。
3、公共政策的主要表现形式行动方案、方针、原则、策略、措施、计划、行为规范4、公共政策的特征公共性价值性权威性动态性⏹5、公共政策(具体政策)的分类⏹①侧重于政治学科的公共政策⏹国家安全政策、外交政策、选举政策、权利保障政策等⏹②侧重于经济学科的公共政策⏹能源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③侧重于社会学科的公共政策⏹社会保障政策、教育政策、人口政策、妇女儿童政策、卫生政策等⏹④侧重于市政和区域规划学科的公共政策⏹土地政策、交通政策、住房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公共通讯政策等⏹⑤侧重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公共政策⏹科技开发政策、科技推广应用政策、技术改造政策、质量认证政策等⏹6、公共政策的功能⏹目标导向功能⏹法律规制功能⏹利益协调功能⏹政治象征功能⏹社会发展功能(二)公共政策的发展⏹消极政策→→→积极政策⏹经验政策→→→规范政策⏹单一型政策→→→综合型政策⏹(一)公共政策学产生的根源⏹1、行为主义的盛行⏹2、社会问题的增多⏹3、政策替代的文化⏹(二)公共政策学发展的背景⏹首先,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推动下,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复杂的国内和国际问题,公共政策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其次,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和世界改革浪潮的推动,公共政策的功能和作用愈加凸现。
⏹再次,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及其产业的交叉科学、边缘科学、横断科学和综合性科学极大地推动公共政策学的发展。
《公共政策》考试重点
1公共政策评估是指特定的评估主体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通过考察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的效果、效能及价值所进行检测、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
2政策过程是指发生于政治制度中的一系列事件或环节,这些事件或环节包括政府考虑解决某一公共问题的多种方案,从中选择一种方案,实施这一方案,对其进行评估。
3政策监控是政策监督与政策控制的合称,是为了实现政策的合法化与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而对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终结等活动进行监督与控制的过程。
其目的在于保证政策系统的顺利运行,提高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质量,促进既定政策目标的实现和提高政策效率。
4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5 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6头脑风暴法,又称脑力激荡术,激智术。
脑力激发术等,是由美国学者亚历克斯·奥斯本最先提出,是指由一定数目的人员,尤其是一些专家学者或利益当事人,从各个角度共同讨论有关的公共政策问题,并因而激发大量新构想的一种无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来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的方法。
7德尔菲函询法又称函询调查法,它采用函询的方式,征求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各专家根据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进行预测,然后由企业把各个专家的署名意见汇集在一起,再反馈给各位专家,请他们参考别人的意见修正本人原来的判断,如此反复数次,最终确定预测结果。
8囚徒困境:两个囚徒为了追求各自的利益最大化,得到的结果一定是两败俱伤;如果双方可以同时放弃各自的最优策略,选择合作,这样才可以双赢。
所谓困境,在于如果任何一方选择了合作而对方不合作,己方将万劫不复;而如果对方选择合作而自己选择最优策略,自己则有机会一步登天,将万劫不复留给对方,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双方都知道唯有合作才能双赢,双方仍然无法合作。
公共政策学重点
2.社会问题:是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它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如住房问题、就业问题、环境问题,会导致社会的紧张状态。
3.公共管理问题(公共问题):公共问题意味着社会公众的共同期望不能转化为现实,公共价值和公共利益遭受威胁,社会发展受到影响。
波及到非直接相关群体,受到社会普遍关注的。
强调对公共利益的影响。
7.公共政策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9.利益集团(压力集团):具有相同利益并向社会和政府提出诉求,以争取团体及其成员的利益的各种社会组织。
10.公共决策体制:决策权力与责任在决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配置格局和责任分担模式,是多元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分工合作与活动程序。
简答1.有限理性决策模型?(1)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是西蒙和马奇提出的,源于对完全理性的批评,认为人类行为受知识、能力、心理及信息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办法达到完全理性决策模型的要求,在“行政人”的假设基础之上提出的,寻求的不是经济学模型主张的所谓最佳方案,而只是符合某个预先设定好的最低限度规定的标准。
(2)决策者并不追求最大化原则,而是满意原则。
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对备选方案的选择,所追求的不是最优方案,而是次优或令人满意的方案。
实践中的公共决策并不是沿着收益成本最大化的思路,而仅仅是满足决策者在某个问题上的满意标准。
(3)评价:西蒙和马奇的有限理性模型对全面理性模式做了深层次的批评,并强调了政策制定中非理性因素的重要性。
这个模式在经济学、管理学和公共政策学中有广泛的影响,但是这一模式主要是为学术理论服务的,而不是为实际的政策分析服务的。
2.精英模型?(1)代表人物:意大利的莫斯卡、帕雷托,德国的米歇尔斯和美国的赖特·米尔斯;(2)认为实际的政治过程和决策过程是由直接掌管政权的少数人来主导的;(3)缺陷:忽视了现代民主国家公民参与政治的要求和能力,以及这种参与政策形成的影响。
公共政策学自考重点
公共政策学自考重点
公共政策学是研究公共事务管理和政府决策制定的学科。
学习公共政策学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政策理论与方法论:了解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如政府作用理论、公共利益理论等,掌握政策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包括政策分析、政策评估等。
2. 政策环境与政策演变:了解政策制定与实施的背景和政治环境,研究政策演变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如社会变迁、利益集团等。
3. 政策制定与执行:学习政策制定的过程和机制,包括议程设置、政策选择、政策制定者之间的互动等,同时研究政策执行的问题,如政策效果、政策衡量等。
4. 政策评估与改进:学习政策评估的方法和技巧,分析政策实施后的效果和问题,提出政策改进的建议,以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5. 政策交流与沟通:掌握政策交流和沟通的技巧,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协商等,以提高政策的接受度和可行性。
6. 全球化与公共政策:研究全球化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探讨跨国政策制定和协调的方式和机制。
以上是公共政策学自考的重点内容,通过深入学习这些内容,
可以掌握公共政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政策分析和制定的能力。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第一,社会中部分团体或者个体主动,政府只是有限介入。
第二,政府主动介入发现和解决问题,社会中的团体或个人只是有限介入。
第三,政府及社会团体与个人都主动。
第四,政府和社会团体等都不主动。
13,政策议程确定过程的模型美国学者罗杰·W·科布把政策议程的模型划分为三种类型1、外在提出模型2、动员模型3、内在提出模型。
金登的多源流框架(p296)14,问题界定的重要性1、含义:又称为问题的构造,是政策分析者试图孤立和定义一个特定的问题,以便使问题得以解决。
2、问题界定的重要性:因为政策问题一般都是结构不良型的,进入政策议程的问题往往表现为相互竞争的、范围广泛的、含糊的问题群。
也就是在政策规划前,政策问题本身是什么依然是一个问题。
而一般的分析者在规划时都有把问题的解决放在第一位,然而这样做,很容易犯“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错误的问题”的第三类错误。
15,政策目标的含义(p300)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16,基本的政策目标1、公平(平等)2、效率3、自由4、安全(秩序)17,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1、实事求是2、面向未来3、系统协调4、明确具体5、伦理考量总的来讲,应该能从政治学和管理学两个视角处理好目标问题。
因为政策目标本质上就是政策问题的未来状态。
18,政策合法化的含义政策合法化是指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政策的行为过程。
19,中国县级公共政策决策体制的模式1,虽然我国的公共决策体制可以称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但是参照我国现行政治运行现状,可以得出我国决策体制的二元结构。
一是宪法结构中的人大中心地位模式。
一是非宪法结构的中共中心地位模式。
而后一种模式又占主导地位。
这种二元的模式,加上非宪法结构的模糊性和非法治性,会导致一些问题。
2、中国县级政府决策过程的参与者就其重要性排列依次为中共县委、县政府、县人大。
公共政策学考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问题: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
2.公共政策议程:对政策问题的讨论、商讨、规划以及研究的议事程序。
3.公共政策规划:针对公共政策问题,采取科学方法,广泛收集各种信息,充分运用思维而设计的各种行动方案,是关于未来的一种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政策构想。
4.公共政策合法化: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的过程。
5.公共政策危机决策:一般要求组织在高度逆境中完成应对危机的具体措施,即在一旦出现某些预料之外的紧急情况下,为防止错失良机,而通常需要打破常规程序和方法,省去决策中的某些“繁文缛节”,以尽快做出应急性非常规程序的决策。
6.公共政策执行:政策方案被采纳之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7.公共政策执行再决策:执行主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根据信息反馈对现行政策方案所做的补充或修正。
主要因环境变化、人们认识的深化、政策偏差的产生、政策副作用较大,通过再决策以使政策取得较好的效果。
8.公共政策评估: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它是政策分析的重要方面,是一种具有特定标准、方法和程序的专门研究活动。
9.公共政策监控:为了实现政策的合法化与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而对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和政策终结等活动进行检查、监督、指导与纠偏的行为过程。
10.政策调整:在政策监督和控制所获得的有关政策系统运行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对政策方案、方案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不断的修正、补充和发展,以便达成预期政策效果的一种政策行为。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就是指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而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政策研究组织:是由具有不同学科知识背景的专家、学者和有经验的前政治家、行政人员所组成的综合性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其主要工作是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的政策理论研究、政策规划、政策分析、政策评估等工作,以帮助改进执政党及政府部门的政策质量。
3.政策系统是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4.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可以一般地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5.政策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6.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客观存在的已经被社会上多数人觉察、认同、感觉出来的,已经与既定的价值、规范、利益发生冲突,并且由社会中的团体与个人表达出来属于政府管辖的范围并且能被列入政府的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
7.政策议程:又称政策日程,是指政策制定者就某个广为关注的公共问题进行讨论,以决定是否需要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及采取什么行动。
8.公众议程:公众进行讨论的议程;是指公共问题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要求政策制定者将其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
9.政府议程:指政府相关部门根据特定程序而把公共问题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进行讨论、研究和处理的过程。
政府议程本质上是一种行动议程,是决策机关和人员对有关问题依照特定程序予以解决的实际行动过程。
10.方案规划:指发展一个计划、方法和对策,以满足某种需求,解决某项问题。
11.政策规划者是指参与政策方案的设计、研究、审议等活动的各种机构和人员,他们可分为政策系统内部的规划者和政府系统外部的规划者。
12.方案审议指有关机构、团体和人员对围绕某个政策的所有备选方案进行鉴定、评估和考察。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1.系统议程:又称为公众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一种政策议程。
本质上讲,系统议程是一个众人参与的讨论过程,是一个问题从与其具有特殊联系的群体逐步扩展到社会普遍公众的变化过程。
2.政策规划的定义和特点:也称为“政策构建”,从狭义指,政策规划是指在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草拟和评估方案与行动步骤的过程。
特点:(1)从政策规划的主体来说,多元化与政府主导并存(2)从时间进程来看,政策规划主要存在于政策目标的确定与政策抉择之间。
3.公共政策合法化的定义:广义:一般认为,能够被社会认可接受,遵从和拖行的政策就是具有合法性的政策,从而使政策能够被社会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过程就是公共政策合法化的过程。
狭义:它是指有关政策抉择主体依据有关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对政策方案加以审查,通过或批准,签署和发布的过程。
4.公共调整:指在公共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根据政策评估和监测所反馈的信息对原有政策中不适应政策对象和政策环境变化的部分采取渐进的方式,进行增删,修正和更新。
5.正式议程:又称“政府议程”,指某些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到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政策议程。
从本质上讲,政府议程是政府部门按特定程序行动的过程,在程序上表现较为正式和固定,在方法上表现较为严谨和精确,内容上表现较为具体和集中。
6.政策分析职业化:指在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咨询公司,大专院校中从事专门的政策分析或政策研究活动。
二、简答(一).请分析一下公共政策的定义和内涵(1).公共政策是由公共权力主体,即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2).内涵:1.公共政策有特定的主体,即国家和政府,执政党及其它政治团体所制定及执行,体现了主体的意志2.公共政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的目标或目的3.公共政策表现为由一系列行为所构成的行动过程,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所采取的政治行动过程4.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5.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功能主要表现在它能作为政治控制或价极统治工具,它能作为公共管理的手段,它能作为利益关系的调节器。
自考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
自考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一、公共政策的概念和特点1.1 公共政策的定义公共政策是指政府或政治组织制定、实施和评估的计划和行动,旨在解决公共问题和满足公众需求。
1.2 公共政策的特点•政策性:公共政策是一种有关公共事务的规定或行动,体现政府对社会问题的决策和处理方式。
•公共性:公共政策的对象是公共事务、公共利益和公众需求,具有普遍性、共同性和长期性。
•综合性:公共政策涉及多个领域、多个利益相关方和多个决策层面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和处理。
•政治性:公共政策是政府行动的产物,与政治关系、权力竞争等因素密切相关。
•动态性:公共政策是一个不断演变和调整的过程,随着社会环境和需求的变化而发展。
二、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2.1 问题识别与议程设置制定公共政策的第一步是识别问题并将其列入议程。
政府、利益相关方和公众可以通过调查研究、媒体关注等方式提出问题。
2.2 政策制定和方案选择在问题明确后,政府需要制定政策并选择合适的方案。
这个过程涉及信息收集、政策分析和多方协商等步骤。
2.3 政策实施和监督政策的实施需要明确责任和资源分配。
同时,政府还需要监督政策的执行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2.4 政策评估和反馈政策评估是对政策效果和成效的评估,以便改进政策和提高其执行效果。
反馈是指政策执行过程中收集和利用的信息,用于制定下一轮政策。
3.1 公共政策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评估公共政策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涉及政策的成本和效果、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因素。
3.2 公共政策的社会公正性公共政策应当关注社会公正和平等机会,以确保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社会公正性是评价公共政策的重要标准。
3.3 公共政策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公共政策能够长期维持、持续发展,并在不损害未来世代利益的前提下满足当前需求。
3.4 公共政策的政策合法性公共政策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遵守公共利益和公共观念的底线,确保政策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公共政策学考试的重点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公共政策: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得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政策系统: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1)政策主体:一般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主要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团体、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
(2)政策客体: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
包括政策问题和社会成员。
(3)政策环境: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经济状况、体制或制度条件、政治文化、国际环境)。
政策科学范式的特点(P16)公共政策学的“范式”特征(1)公共政策学是一个跨学科大、应用性的研究领域;(2)公共政策分析既是方法论,又是艺术;(3)公共政策分析涉及的是从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定整个政策过程;(4)公共政策分析不仅是描述性的,而且是规范的。
政策分析的基本因素1、问题;2、目标:决策者凭借决策手段所要取得或达成的东西;3、备选方案:决策者用来达到目标的选择或手段;4、效果:指明一个特殊的备选方案作为确定目标的手段意味着一系列的结果;5、标准:6、模型:是一系列关于世界及其过程的概括或假定,一个关于实在的简化了的图像,它可以用来研究一项行为的结果,而不必采取实际的行动。
7、政治可行性:政治资源限制、分配限制和制度的限制。
政策问题:所谓政策问题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或状况,而且也是一种主观感知及集体行动的产物。
它是一种由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感觉到的与人的利益、价值和要求相联系的,并由团体活动所界定的,以及为政府所认可,认为必须加以解决的社会问题。
问题界定与问题解决:所谓问题界定或问题构造是分析者试图孤立和定义一个特定的问题,以便使问题得以解决。
简言之,是问题的“诊断”阶段,通过诊断,了解其症状,查明其病因。
公共政策学考试要点
1.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权力机构,针对社会公共问题的解决,通过民主政治程序,指定和执行的行动方针和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合法化:是指法定主体为使选定的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据法定的权限与程序对政策进行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的过程3.政策执行: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方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显示效果,从而使得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4.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测: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引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5.公共政策监控:是政策监督控制的合称,是为了实现政策的合法化与保障政策的有效执行而对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终结过冬进行监督与控制的过程6.政策调整:在政策评估与监测所获得的有关政策执行的效果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对政策方案、方案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不断地修正、补充和发展,以便达到预期政策效果的一种政策行为。
7.政策终结:政策制定者经过政策评估后,发现一些政策过时、多余、失效或引发重大不良后果后,采取必要措施终结其政策完整篇1.什么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管理职能,是活动过程,是行为准则2.公共政策的特征:公共性、权威性、目标性、时效性、原则性和灵活性、动态过程性3.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导引功能、协调功能、控制功能、分配功能4.公共政策的分类功能角度:主导性和辅导性政策,提取性和分配性、再分配性政策,行为限制性和自我调节性政策,实质性和符号性政策层次角度:国家基本政策、社会各领域的管理和发展政策、地方政策5.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开山鼻祖:梅里安;1950年,劳拉和拉斯韦尔主编了《政策科学:范围与方法的新近发展》,是政策学诞生的标志;斯坦福学术会议是政策科学发展史上的首次会议;1951年,丹尼尔.勒纳和哈罗德.拉斯韦尔《政策科学:进来在范畴与方法上的发展》,是公认的政策科学产生的标志著作6.两个发展方向:A政策分析理论:叶海尔.德洛尔b.查尔斯.林德。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1、公共政策的定义、性质。
2、政策群与政策面3、方法论体系:后现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第二章1、公共政策基本特征,功能2、政策工具的含义、分类2、影响工具选择的因素4、政策内容的划分
第三章1、政策系统及子系统的要素2、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关系3、政策系统的划分及其相互关系4、公共政策权的配置5、决策规则6、公共利益概念和界定7、民意与公共利益8、非政府的行为者:公民,利益集团,大宗传媒9、中国公民参与政策过程有哪些不足
第四章1、政策决策模型:完全理性决策模型、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渐进主义决策模型、集团决策模型
第五章1、决策问题的基本属性2、政策议程定义,类型3、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
4、议程确立模型
第六章1、公共政策基本价值目标2、目标确立原则3、政策规划主体4、政策方案设计的原则,基本要求5/、方案评估6、公共政策合法化:定义。
外延。
内涵
第七章:1、影响公共政策执行效力的主要因素2、政策执行手段。
3、中国公共政策执行偏爱及纠正
第八章1、政策效果2、政策评估的标准
第九章1、政策终结原因、对象、形式。
Ps:只是老师讲得重点,如果考试时出现的偏离请大家别激动。
莉莉留。
公共政策学宁骚第三版考试重点 (2)
公共政策学宁骚第三版考试重点引言概述:公共政策学是一门研究公共事务管理和政府决策制定的学科,它涉及到政府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等方面。
宁骚第三版是公共政策学的经典教材,对于考生来说,了解宁骚第三版考试的重点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宁骚第三版考试的重点内容,每个大点下又包含3-5个小点的详细阐述。
正文内容:一、公共政策的概念和特点1.1 公共政策的定义和内涵1.2 公共政策的特点和基本要素1.3 公共政策的分类和层次1.4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1.5 公共政策的评估和调整二、公共政策的决策理论2.1 政策决策的概念和特点2.2 政策决策的理论模型2.3 政策决策的影响因素2.4 政策决策的决策者行为分析2.5 政策决策的决策过程和决策工具三、公共政策的实施与管理3.1 公共政策的实施过程和管理方法3.2 公共政策的实施评估和监督3.3 公共政策的执行者与执行力量3.4 公共政策的执行中的问题与对策3.5 公共政策的执行效果评估四、公共政策的影响与效果评估4.1 公共政策的影响机制和路径4.2 公共政策的影响因素和影响评估方法4.3 公共政策的效果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4.4 公共政策的效果评估案例分析4.5 公共政策的效果评估中的问题与对策五、公共政策的国际比较与合作5.1 公共政策的国际比较方法和指标体系5.2 公共政策的国际比较案例分析5.3 公共政策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机制5.4 公共政策的国际合作案例分析5.5 公共政策的国际合作中的问题与对策总结:通过对宁骚第三版考试重点内容的详细阐述,我们了解到公共政策学的核心概念、决策理论、实施与管理、影响与效果评估以及国际比较与合作等方面的内容。
掌握这些重点内容,将有助于考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公共政策学的知识。
希望本文能够对考生们在备考宁骚第三版考试时提供一定的帮助。
公共政策学考试题库
选择题:
公共政策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
A. 政府机构的行为和决策过程(正确答案)
B. 个人的心理和行为
C. 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D. 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下列哪项不属于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A. 权威性
B. 普遍性
C. 临时性(正确答案,公共政策通常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长期性)
D. 强制性
公共政策制定的起始环节是?
A. 政策评估
B. 问题界定(正确答案)
C. 政策执行
D. 政策监控
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负责具体实施政策的是?
A. 立法机关
B. 行政机关(正确答案)
C. 司法机关
D. 社会团体
下列哪项是公共政策评估的主要标准之一?
A. 政策的合法性(正确答案)
B. 政策的创新性
C. 政策的复杂性
D. 政策的普及度
公共政策监控的主体不包括?
A. 立法机关
B. 行政机关
C. 司法机关
D. 私人企业(正确答案)
下列哪项是公共政策终结的常见原因?
A. 政策目标的实现(正确答案)
B. 政策资源的无限增加
C. 政策环境的恶化
D. 政策执行力的减弱
在公共政策学研究中,将政策过程分为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阶段的理论是?
A. 政策周期理论(正确答案)
B. 政策网络理论
C. 政策工具理论
D. 政策扩散理论
下列哪项不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
A. 文献研究法
B. 调查研究法
C. 实验研究法
D. 哲学思辨法(正确答案,更偏向于哲学领域的研究方法)。
公共政策学考试题型及答案b卷
公共政策学考试题型及答案b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通常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问题识别B. 政策分析C. 政策执行D. 政策评估答案:D2. 在政策分析中,SWOT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以下哪个方面?A. 政策影响B. 政策环境C. 政策成本D. 政策效果答案:B3. 政策执行中,实施者对政策理解的偏差可能导致以下哪种情况?A. 政策目标的实现B. 政策目标的偏离C. 政策目标的扩大D. 政策目标的缩小答案:B4. 政策评估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确定政策是否有效B. 确定政策是否合理C. 确定政策是否合法D. 确定政策是否公平答案:A5. 以下哪一项不是公共政策的基本原则?A. 公平性B. 效率性C. 稳定性D. 合法性答案:C6. 政策制定过程中,利益集团的参与通常会导致以下哪种结果?A. 政策的公正性增强B. 政策的公正性减弱C. 政策的稳定性增强D. 政策的稳定性减弱答案:B7. 政策执行过程中,政府机构的协调不力可能导致以下哪种情况?A. 政策执行效率提高B. 政策执行效率降低C. 政策执行成本增加D. 政策执行成本减少答案:B8. 政策评估中,以下哪一项不是常用的评估方法?A. 成本效益分析B. 目标群体满意度调查C. 政策实施前后对比D. 政策执行者的主观评价答案:D9. 政策制定过程中,以下哪一项不是政策分析的主要内容?A. 政策目标的确定B. 政策方案的设计C. 政策执行的监督D. 政策效果的预测答案:C10. 政策执行中,以下哪一项不是政策执行者的责任?A. 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B. 确保政策资源的合理分配C. 确保政策执行的透明度D. 制定政策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以下哪些因素可能影响政策的制定?A. 社会需求B. 政治力量C. 经济状况D. 法律环境答案:A, B, C, D2. 政策分析中,以下哪些方法可以用来评估政策方案?A. 成本效益分析B. 风险评估C. 政策模拟D. 专家咨询答案:A, B, C, D3.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以下哪些因素可能导致政策执行的失败?A. 政策目标不明确B. 政策资源不足C. 政策执行者能力不足D. 政策执行者缺乏动力答案:A, B, C, D4. 政策评估中,以下哪些指标可以用来衡量政策的效果?A. 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B. 政策实施的成本C. 政策产生的社会影响D. 政策的可持续性答案:A, B, C, D5. 政策制定过程中,以下哪些原则是政策制定者需要遵循的?A. 公平性原则B. 效率性原则C. 合法性原则D. 民主性原则答案:A, B, C, 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步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掌握公共政策的含义、公共政策的性质和特征;⏹了解政策科学的产生发展过程,认识科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学会运用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模型。
⏹重点、难点:☐1、公共政策学的性质☐2、公共政策学的“范式”1.公共政策:由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2.“政策”的内涵:一、公共政策有特定的主体,即由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所制定及执行,体现了主体的意志。
二、公共政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目标或目的。
三、公共政策表现为由一系列行为所构成的行动过程,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过程。
四、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3.公共政策的性质l)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2)公共管理的手段—导向和控制3)利益关系的调节器4.公共政策过程主要包括:1、政策制定:包括政策问题界定、构建政策议程、政策方案规划、政策合法化等阶段。
2、政策执行:政策执行是指在政策制定完成之后,将政策由理论变为现实的过程。
3、政策评估:政策评估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程序和方法,对公共政策的效率、效益和价值进行测量、评价的过程。
4、政策终结:政策终结是指公共决策者通过慎重的政策评估之后,采取必要措施,终止那些过时、多余、无效或失败的公共政策的过程。
5、政策监督:指监督主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对公共政策运行过程进行监察和督促,以衡量并纠正公共政策偏差,实现公共政策目标。
5.公共政策学的“范式”特征范式: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
“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
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构成一个整体),这些东西在心理上形成科学家的共同信念。
1.公共政策学是一个跨学科的、应用性的研究领域“政治学”视角中的公共政策,是通过限制政府权力以维护公民权利、保障公民利益的政府行为。
“社会学”视角中的公共政策,是旨在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的社会福利政策。
“经济学”视角中的公共政策,是通过政府行为以获取公私利益最大化、交易成本最小化的制度体系。
“管理学”视角中的公共政策,是通过某种“均势”“均衡”以促进社会进步、社会和谐的政府行为。
2.公共政策分析既是方法论,又是艺术。
3.公共政策分析涉及的是从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的整个政策过程。
4.公共政策分析不仅是描述的,而且也是规范的。
第二章掌握政策分析的基本模式、构成因素、基本步骤。
熟悉政策分析的多样化方法论、政策分析过程中常见的方法及技术了解几种有代表性的过程框架1.政策分析的基本模式一、全面理性模式理性——指人类所具有的与感觉、意志、情感等心理活动相区别的逻辑推断性的认知能力。
决策分析中的理性——是指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解决一定的问题,使用冷静、客观和准确的计算,利用已获取的信息或统计资料,对目的和手段进行分析,以求得最佳的手段或解决办法,有效率地或有效地达成目的。
主要观点:A.公共政策应该实现价值最大化,即决策最优。
问题既定、目标及其排列优先顺序清楚、能够列出所有达成其目标的备选方案、调查每个备选方案所有可能的结果、比较每个备选方案的可能结果、选择最能达成目标的备选方案。
B.理性人的特性目标导向、所有选择皆为已知、偏好明确、偏好一致、没有时间及成本限制、最好的选择可使报偿价值最大化对全面理性模型的评价:1、决策目标不是单一、明确和绝对的,而是多元、模糊和相对的;2、人是感性动物,存在理性缺陷,行为受到个人偏好和性格等非理性因素影响;3、人的信息处理能力有限(信息感知力、记忆力、理解力的有限性);4、决策常面临价值冲突而非价值一致;5、决策受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限制。
二、有限理性模式“全面理性”在实际中是不存在的。
知识的不完备性预测的困难可能行为的范围“有限理性”标准和“满意”原则决策步骤:确定问题或目标→决定最低标准→选择可行方案→评估方案→决定方案是否符合标准→(方案可行)开始行动→评定这一模型主要为学术研究而非政策分析服务。
三、渐进模式主要观点:政策制定所根据的是过去的经验,经过渐进变迁的过程,从而获得共同一致的政策。
它以现行的政策作为基本方案,在与其他新方案相互比较后,制定出对现行政策的修改、增加的新政策。
渐进程序考虑的要素:以前政策的合法性;沉没成本: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大幅度的政策改变不现实;政治上,任何妥协的方案往往是争议幅度甚小时完成,并减少不必要的冲突。
四、混合扫描模式观点:决策的范围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决策方式。
该模式考虑到决策者能力的差别而将全面理性决策和渐进主义模式的优点结合起来。
但混合扫描模式仅建立在理论推导基础上,其实际应用并不清楚。
五、最优化模式四种基本假设:(1)优化的政策制定包含了一种增加合理性内容的努力。
(2)在复杂的最优化政策制定中,超理性的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直觉、判断、总体印象等)(3)这些超理性的政策制定阶段可以用各种手段来加以改善。
(4)大部分当代的政策制定的时间已经滞后,这能够而且应该改善。
分析:强调政策分析中理性和超理性手段的结合,属于折中模式,但其具体的目标、标准不明确2.政策分析的七要素:1、问题问题是一般科学发现的逻辑起点,同样也是政策分析的逻辑起点。
政策分析中的问题是指政策问题,即政策分析者所要分析、研究或处理的对象。
2、目标目标或目的是决策者凭借决策手段所要取得或达成的东西。
分析者遇到的一个困难是弄清楚决策者真正所要达成的目标。
--有时候是晦涩的,抽象的。
3、备选方案备选方案是决策者用来达到目标的选择或手段。
如政策、策略、项目或行动等。
可以使一开始就知道的,也可以是后来补充的。
4、效果指明一个特殊的备选方案作为取得目标的手段意味着一系列的结果,我们称这些结果是与备选方案相联系的效果。
如:利益、成本、外部性等。
5、标准选择标准又称决策标准或决策规则。
提供一种将目标、备选方案和效果联系起来的方法,可以“衡量各种备选方案达成目标的程度”。
6、模型在具体行动之前能够知晓可能产生的结果以及完成目标的程度,以方便实施。
起到预测备选方案结果及问题界定的作用。
7、政治可行性指符合在解决问题的限度内。
限度指环境的因素,即影响政策结果的因素和不受政策制定者所掌握的因素。
政治可行性分为三个方面政治资源限制——政治支持度,政治和行政技术;分配限制——政治是整个社会对价值所做的权威性分配,分配的差距有一定限度;制度的限制——政策分析不能为所欲为,必须在一定的制度限制之内进行。
3.政策分析过程的基本步骤:1、问题界定2、标准设立3、方案搜寻4、结果预测5、方案抉择6、政策执行与监测7、结果评估8、政策变迁4.政策分析的多样化方法论:数学最优化计量经济学准试验方法过程分析方法多元标准决策方法第三章♣掌握政策问题的构成要素和特征、邓恩的政策问题分类;♣熟悉问题界定与问题解决的关系、问题界定的步骤或阶段;♣了解问题界定的基本方法及其应用。
1.政策问题的基本构成要素(重点):(1)一种客观条件或情况(2)它是被感知的(3)是大多数人所感知到的一种情况(4)需要、受剥夺、不满足感的产生(5)价值、利益、要求的冲突(6)团体活动过程(7)权威当局认为有必要采取行动并能加以解决的问题2.政策问题的特征(重点)1. 政策问题的相互依赖性2.政策问题的主观性和人工性3. 政策问题的历史性和动态性3.邓恩政策问题分类公共政策问题的结构要素:1、决策者的数量( D )2、备选方案的数量( P )3、后果的风险性( R )4、或然率的可计算性( C )5、对政策目标的共识性( V )S = f ( D , P , R , C , V )按照问题构造的复杂性分为:1结构良好的问题:包含了一个或几个决策者或少数备选方案的问题。
2结构适中的问题:包含了一个或几个决策者和相对有限数量备选方案的问题,但政策后果具有不确定性。
囚徒困境:不同的理性的个人选择可以促使小群体、政府机构和作为整体的社会的集体选择行为的非理性。
3结构不良的问题:包含了许多不同决策者,其效用或者未知或不可能一致地加以排列的问题。
4.问题界定与问题解决的关系(1)政策分析是一个动态的、多层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问题界定的方法优先于问题的解决方法。
(2)成功的问题解决需要为正确的问题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
(3)成功地界定问题的标准不同于成功地解决问题的标准。
界定问题是在模糊中寻求解决办法,创造性行为多见;解决问题要求分析者为一个清楚的问题寻找正确的解决办法,要求较为明确。
5.问题界定的步骤或阶段1、邓恩的观点问题界定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问题探索(构造“元问题”)、问题定义(实质问题)、问题具体化(正式问题)、问题感知2. 韦默和维宁的观点评估客户的情况、将他们界定为市场或者政府的失灵、模拟所关注的情况与那些能够有公共政策操纵的变量之间的关系第四章♣掌握基本的政策目标;主要的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政治指标。
♣熟悉澄清目标的重要性与困难;澄清和确定目标的途径及方法;确定评估标准的活动及其困难♣了解评估标准的基本类型1.基本的政策目标1、增长包括两种实现方式:外延型经济增长:外延型经济增长是在生产效率不变的前提下,由生产要素的增加而引起的,是经济增长初始的和基本的增长方式。
内涵型经济增长:内涵型经济增长是由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提高而引起的经济增长。
实现方式:技术进步、高质素的劳动力、高质量的原材料、高性能的机器设备等外延型经济增长达到一定水平和程度,就要适时地转向内涵型经济增长。
内涵型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进入起飞期和成熟期后所常用的。
2、效率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
最高效率状态:帕累托最优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3、稳定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4、公平是收入与财富分配的平等问题,涉及个人、团体的经济利益调整。
三种不同的公平标准:贡献标准:按每个人的能力及努力程度所作出的贡献大小进行分配。
如通过市场机制进行的分配。
需求标准:根据生存水平的必要性进行分配,并通过社会保障的形式来实现。
机会均等标准:公平的确立分配方式。
政策指标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如果冲突,取舍理论和协调理论两种观点。
2.经济指标1、经济增长的指标国民生产、国民所得或国民收入、国民消费与储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2. 经济稳定的指标维持物价稳定的指标:国民收入指数等维持对外经济稳定的指标:国际贸易、资本的输入输出、外汇等维持经济安定与繁荣的指标:国民生产指数、总供给指数、总需求指数等充分就业的指标:失业率—非自愿失业3. 分配公平指标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也译为“劳伦兹曲线”,洛伦兹曲线研究的是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