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长恨歌》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书写
女性化的民间叙事:评析王安忆的《长恨歌》
内容提要女性文学是近年来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的创作领域,王安忆的《长恨歌》在女性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长恨歌》以女性化视角,细腻的笔触讲述了王琦瑶的一生,再现了旧上海市民阶层的生活空间和精神面貌。
本文通过对《长恨歌》的分析来研究其女性化的民间叙事方式。
本文从“城”的女性文化载体、日常生活的民间书写、女性体验的审美观照和对《长恨歌》语言魅力的分析,及与其他女作家的比较五方面入手,分析了《长恨歌》独特的叙事方式。
将城市作为女性文化的载体,王琦瑶成为城市的化身,二者是融为一体的。
以民间叙事的方式对日常琐屑之事进行细致的描述,来反映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和风情。
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和温婉,反映城市,反映生活。
生动的细节、繁复的叙事方式、抒情性的叙事语言,是《长恨歌》成功的重要因素。
本文还涉及同其他女作家,如张爱玲、梅娘、池莉、方方的比较来说明《长恨歌》的独特之处,及其在女性文学中所占的特殊地位。
关键词:女性化、民间叙事、王琦瑶目录一、引言 (1)二、“城”的女性文化载体 (1)三、日常生活的民间书写 (7)四、女性体验的审美观照 (11)五、《长恨歌》中的语言魅力 (14)六、与其他女作家的比较 (17)七、小结 (22)八、注释 (23)九、中文摘要 (24)十、英文摘要 (27)一、引言在中国,没有哪座城市像上海这样繁华而有韵致,也没有哪个统称能够像“上海人”这样富于特定而又有丰富的含义。
王安忆的《长恨歌》就是通过“沪上淑媛”王琦瑶的一生,向人们展现了上海市民阶层的生活空间和精神面貌。
整部作品采用了女性化民间叙事方式,从平凡琐细入手,表现了女性作家所特有的细腻和雅致。
二、“城”的女性文化载体在王安忆的眼中,上海是琐碎的,也是精致的。
她在市民文化内涵中找到了相融点,她以细腻的笔触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去执着地表现上海的每一个细小部分,她将这座城市看成是一个传奇。
王安忆说:“在那里面我写了一个女人的命运,但事实上这个女人只不过是城市的代言人,我要写的其实是一个城市的故事。
谈《长恨歌》中对现实的批判与对真爱的歌颂
醉而不顾一 切。 “ 宵苦 短 日高起 ,从 此君王 不早 春 朝” ,太阳升得 多高 了 ,还 不肯起 来 ,倒埋 怨 春宵 太短。起床 之后, “ 承欢 侍宴无 闲暇 ,春从春 游夜
专夜” ,仍然 是 吃 喝玩 乐 .一 撅 昏君 的表 现 。 “ 屋 金
的这种 创作 ,是 有无 限的 生命 力 的。 白居 易 ( 策
与对理 想的追求厦对真 爱的歌颂 。
关键词 :(r恨歌》 - - - ;现 实;爱情 ;批判 ;歌颂 中 围分类号 :10 .2 2 72 文献标识码 :B 《 长恨 歌》是诗人 白居 易脍 炙人 1 的名篇 作 2 1
于元和元年。这首诗是有感于李 隆基 和杨玉 环的故 事而创作的 ,描绘 了一个 回环 曲折、婉转动 人的爱 情故事。由于加人了当时人们 的传说 和街坊 的谈 唱
批f 和 讽 刺的 意味 ,也 已经 相 当 明显 了。但 事 实 - 0 上 ,诗人此后 又写 了 ‘ 安史之 乱”的爆发 ,以致逃 难途中赐死 扬玉环 .就更明显而 直接地 表现 了诗人
尊 重 事 实 、有 所 批 判 的 文 风 。正 是 由 于 皇帝 宠 幸 杨
二 、对真爱 的追求 抛开政 治,单就李 、杨二人 的悲欢 离台的遭际 而言 .这 是一 首 绝妙 的爱 情 诗 。白居 易在 诗 中对 李 、杨二人缠绵悱恻 的爱情故事 的渲染 ,使李 、杨 的爱 情具有 了一种超 凡脱俗 的美 ,而李 隆基 则成 了
多年求不得” 。身 为一 国一 君 ,却 只重女 色 ,思念
倾 国 倾 城 的 美 女 .且 寻 求 多 年 ,这 平 谈 的 叙 述 本 身 ,就 是 不动 声 色 的批 判 。一 旦 得 到 “ 眸 一 笑 百 回 媚 生 .六 宫粉 黛无 赢 色” 的 杨 玉 环 后 ,便 更 迷 恋 沉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论王安忆小说《长恨歌》的美学特征
注释 :
个 悲 剧 故 事 却 是 以 这 样 轻 松 的 笔 调 结 尾 的 , 我 们 不 得 让
不抛 开死亡 看 到一种 新 的希望 。《 独 者》 直都在 写死 , 孤 一 情 调 是 抑 郁 的 ,但 它 的 结 尾 却 是 :我 的 心 地 就 轻 松 起 来 , “
■墨
.
.
论王 安 忆 小说 《 长恨歌 》 美学特征 的
何 健
203 ) 3 0 9
日 常 生 活 的 审 美 化
( 徽 大 学 中文系 , 徽 合 肥 安 安 摘 要 :王 安 忆 在 其 小 说 《 恨 歌 》 , 她 特 有 的 长 中 以
创 作这 篇 小说 时 , 会正 处 在市 场 经 济商 业 化 阶段 , 节 社 快 奏 的生 活 、 心 的压 抑 、 纯 的人 文价 值 关 怀 与纯 粹 的物 身 单 质 欲 望 的 渴 求 , 人 越 来 越 趋 向 于 马 克 思 所 说 的 “ 化 ” 使 异 。 如 何才 能缓 解 现状 , 安 忆 有独 特 的看 法 , 从 身 边琐 碎 王 即 的 日常 生 活 做 起 , 中寻 找 、 现 生 活 的 真 、 、 。 从 发 善 美
我们 也不 要 老是 在 沉重 中打坐 , 要 ‘ 松起 来 , 然 地 ’ 也 轻 坦
走 我 们 的新 路 吧 ! 连 殳 的 ‘ 嗥 “愤 怒 和 悲 哀 ’ 它 留 在 魏 长 让 后 面 吧 ! 《 逝 》 所 体 现 的 生 命 意 识 更 为 明 显 , 品 虽 然 ”伤 中 作 是 写 “ ” 以 女 主 人 公 的死 来 终 结 . 所 渭 “ 想 的破 死 并 是 理
关于长恨歌主题的看法(优秀范文五篇)
关于长恨歌主题的看法(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关于长恨歌主题的看法关于长恨歌主题的看法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是读者争论的焦点问题,观点颇为分歧,约可分为三派:其一,爱情主题说。
认为作品主要描写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的爱情;其二,讽喻批判说。
认为白居易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批判唐玄宗好色误国;其三,双重主题说。
认为诗歌的前半部分批判的意味比较明显,后半部分中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和惋惜远远大于批判。
我同意双重主题说。
我认为,将此诗看成纯粹的讽谕诗或爱情颂歌都不恰当。
它是暴露与歌颂的统一,讽谕和同情的交织,既为李、杨的爱情悲剧一掬同情之泪,又为他们的误国失政一叹遗恨之声,二者交相融汇而不是机械叠加。
为此,我从两方面来说明我的观点。
根据全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
贵纪进宫后恃宠而娇,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
开卷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这些全部都讽刺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
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
诗人将玄宗重美色看作是安史之乱的导火索,但也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让我们被悲剧气氛所感染,同时也淡化了批判的语气。
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寂寞悲伤和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
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克,“不见玉颜空死处”。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_论王安忆小说_长恨歌_的美学特征
林嫂死了,可是《祝福》的结尾鲁迅写道:“我在这繁响的拥 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凝虑,全给祝福 的空气一扫而空了,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③ 一个悲剧故事却是以这样轻松的笔调结尾的,让我们不得 不抛开死亡看到一种新的希望。 《孤独者》一直都在写死, 情调是抑郁的, 但它的结尾却是:“我的心地就轻松起来, 坦然地在潮湿的石路上走,月光底下。 ”④如果联系上一段 文字看,这个结尾是很突然的,但细究来,这里包含着作者 的深意。 这结尾似乎是说:“魏连殳已经走到人生的终点, 我们也不要老是在沉重中打坐,也要‘轻松起来,坦然地’ 走我们的新路吧! 魏连殳的‘长嗥’‘愤怒和悲哀’让它留在 后面吧! ”《伤逝》中所体现的生命意识更为明显,作品虽然 是写“死”并以女主人公的死来终结,是所谓“理想的破 灭”,但它的主旨却是“生”,在涓生的身上表现出希求新生 的意志,“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 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 前导… …”,小说通过死来以生的意志为主题。
《死亡哲学》说:“死亡是所有人的避难所。 ”的确,对 于孔乙己、祥林嫂、魏连殳等人来说死亡真的是他们的避 难所,因为他们同死人一样的活着,是活死人。 他们的死 无人关注,但这种死却是最悲惨的死,鲁迅说过:“暗暗的 死,在一个人是极其惨苦的事。 ”⑤但这仅仅是死亡的表层 意义, 在作品中鲁迅并没有写这些人物的死亡所引起的 悲哀,他是以一种坦然的笔调来写死的,死亡背后的真正 用意是让人看到新生。
○ 语言文学研究 2010年3月号上旬刊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 ——论王安忆小说《长恨歌》的美学特征
何健
(安徽大学 中文系《长恨歌》中,以她特有的 女性细腻的笔墨感性地描绘出一幅具有诗性美的日常生 活风景图,通过对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审美 化的寻找与发现, 从中体味其审美特征。 本文从时代因 素、作家的创作理念和女性观出发,力图揭示她的这种审 美风格形成的原因及其现实意义。
王安忆长恨歌论文
一曲生命的赞歌——王安忆《长恨歌》意象解读摘要:王安忆的《长恨歌》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这是王安忆继《小鲍庄》,《三恋》后的第三次创作高峰,这部作品她用近30万字的篇幅,浓缩了上海近40年的岁月变迁。
作品中有具有独特意味的“弄堂”“闺阁”“鸽子”“王琦瑶们”等意象,人们从作品中可以看到“上海历史的肖像”,一个个上海风景的缩影,承载着作者特殊的意蕴情感。
王安忆作为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用散文般的话语来书写上海女性王琦瑶的形象,书写她所熟知的上海。
城市与文学,人与文学,物与文学,在时光的隧道中变幻着,生活的节奏依旧,一曲终了一曲继续,作者用女性独特的视角写了一曲永恒的赞歌。
关键词:独特意蕴散文话语王琦瑶女性视角一曲生命的赞歌——王安忆《长恨歌》意象解读王安忆的《长恨歌》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这部作品是王安忆继《小鲍庄》,《三恋》后的第三次创作高峰,她用近30万字的篇幅,浓缩了上海近40年的岁月变迁。
作品中有具有独特意味的弄堂,闺阁,鸽子,“王琦瑶们”等意象,这些带有作者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女性的细腻情怀,同时作者用散文般的笔法将小说细腻化,生活化,使意象具有了独特的意蕴。
时间在不断地变幻着,在上海的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这期间一切都在变化着,“这里的一切只有鸽子们看到,它们是四十年代鸽子的子息,它们一代一代地永不中断,繁衍至今,什么都尽收眼底。
”它们的“哨声是哀鸣”,天空辽阔,所以听起来也“不那么刺耳”。
意象在作者笔下运用自如,带给读者特殊的审美感受。
一、独特的女性视角在很早以前,人们对女人和男人有了片面的认识,从《圣经·创世纪》上人们看到了亚当抽出自己的肋骨创造了女人,并认为女人对男人具有依附性,到古代的“三从四德”,人们不难看出,女性的地位是怎样的,女性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没有自由,女性作家也相对较少,而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大致从20年代到80年代一批女性作家不断崛起,从而出现女性文学的热潮,女性们用她们不同于男性的细腻,来对生活,爱情,友谊经历进行描绘,王安忆可以说算是女性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浅析《长恨歌》主题论文
浅析《长恨歌》主题论文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
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浅析《长恨歌》主题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容提要:白居易的《长恨歌》的主题主要有“同情和歌颂”说、“讽刺批判”说、“双重主题”说、“爱情理想”说等。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作者以李杨爱情故事为基础并结合历史材料,在加工、改造、提高中表现了作者态度的丰富复杂性。
后人对这一事件,则可能会因他们社会地位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有所差异。
作品主题的这种丰富性的特点又与作者自身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关。
关键词:“同情和歌颂”说、“讽刺批判”说、“双重主题”说、“爱情理想”说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伟大诗人,《长恨歌》是他叙事诗的代表作,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许多人对这部作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在这里,本人将针对作品的主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唐明皇和杨贵妃的传奇性爱情悲剧故事,是历代诗歌、小说、戏剧中经常描写的一个传统题材。
白居易根据这个题材写出了著名的叙事诗——《长恨歌》,在当时特别是以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起了人们对《长恨歌》的广泛探讨,特别是在作品的主题方面。
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一)“同情和歌颂”说这种观点认为作者对李杨爱情持一种歌颂更主要的是同情的态度。
作者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李杨爱情故事的基础上,对历史材料进行取舍(即进行了加工、改造和提高)写成了这一首爱情悲剧叙事诗。
这种“同情和歌颂”的态度表现在作品净化了李杨的关系,特别是在作品的前半部突出地描写李杨欢爱的热烈,在后半部更倾注全部感情地描写他们的生离死别,歌咏双方刻骨铭心的思念。
正因为如此,作者明确地将《长恨歌》归于歌咏“风情”的“感伤诗”,而不是归于“美刺比兴”的“正声”——讽喻诗之列。
还有人认为,作者同情和歌颂的主要是在被玩弄、被牺牲的女性——杨贵妃方面,她忠实于自己的诺言,忠实于爱情。
关于赏析长恨歌的作文
关于赏析长恨歌的作文关于赏析长恨歌的作文长恨歌是白居易一首现实主义诗歌。
读长恨歌,你有何感想呢?来看看精心为你长恨歌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作为一代文人,白居易可谓是一个成功者。
他的现实主义的笔,写出了多少个凄冷的场面,敲响了一次又一次警钟。
他的《长恨歌》,可谓是他一生的代表作。
诗以喜剧开头而转成悲剧,虽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惩尤物”,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
这首叙事诗的最成功处就是抒情,相当复杂的情节只用精炼的几句就交代过去,而着力在情的渲染,细致地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浓烈和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之情.《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
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竭力铺写和渲染。
“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缺乏”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象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
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我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
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
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开展。
长恨歌中的意境营造与审美趣味
长恨歌中的意境营造与审美趣味长恨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脍炙人口的长诗,是唐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作为一名传统文化学者,我对长恨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从中发现了其独特的意境营造与审美趣味。
首先,长恨歌通过丰富的意象描绘,营造了浓厚的意境。
诗中以“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为开篇,通过对汉武帝与王昭君的爱情故事的描绘,展现了一种深沉、悲壮的意境。
接着,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物描写,如“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这些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春天的花海之中,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与短暂。
而后,诗中又描绘了王昭君被迫离开故乡的情景,如“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这些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王昭君的孤独与无奈,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意境。
其次,长恨歌通过音韵的运用,营造了独特的审美趣味。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押韵和对仗,如“重”与“倾”,“色”与“得”,“朝”与“归”,这些押韵的运用使整首诗的音韵和谐,给人一种悦耳的感觉。
同时,诗中还运用了平仄对偶,如“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这种平仄对偶的运用使诗歌的节奏感更强,读起来更加流畅。
此外,诗中还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如“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富有表现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再次,长恨歌通过情感的表达,营造了深沉的审美趣味。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王昭君的深深思念和对国家的忧虑,如“明月皎皎照我庐,玉笛谁家听落梅”、“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这些表达使诗歌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读者不禁为之动容。
同时,诗中还表达了作者对王昭君的赞美和对她坚强的敬佩,如“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昨夜寒蛩不住鸣”,这些表达使诗歌更加感人,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综上所述,长恨歌通过丰富的意象描绘、音韵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成功地营造了浓厚的意境,并创造了独特的审美趣味。
这首诗不仅在唐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恨歌的艺术价值与审美观念分析
长恨歌的艺术价值与审美观念分析长恨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深邃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审美观念而闻名于世。
作为一名传统文化学者,我对长恨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中发现了许多令人惊叹的发现。
本文将从艺术价值和审美观念两个方面对长恨歌进行分析,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杰作。
首先,长恨歌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和精湛的艺术技巧上。
长恨歌以杨玉环为主线,通过叙述她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情纠葛,展现了一个宫廷女子的悲剧命运。
整首诗以五言绝句为基本形式,行文流畅,语言优美,给人以深深的感染力。
同时,长恨歌还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使长恨歌在叙事上更加丰富多样,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审美享受。
其次,长恨歌的审美观念表现在其对美的追求和对情感的表达上。
长恨歌通过对杨玉环的描写,展现了她的美丽与聪明,以及她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诗中的杨玉环被赋予了超凡脱俗的形象,她的美丽和智慧成为了整首诗的亮点。
同时,长恨歌还通过对情感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杨玉环命运的同情和对爱情的赞美。
诗中的唐玄宗对杨玉环的深情表露,以及杨玉环对唐玄宗的忠诚和爱恋,使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情感色彩。
这种对美和情感的追求,使长恨歌成为了一首具有深远意义的诗歌作品。
此外,长恨歌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与平衡,追求一种内在的美感。
长恨歌中的描写和表达都体现了这种审美观念。
诗中的景物描写以及对情感的表达,都注重细腻和平衡,给人以和谐、舒适的感觉。
同时,长恨歌中的情感表达也注重内敛和含蓄,不张扬不浮夸,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追求。
这种审美观念的体现,使长恨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独树一帜,成为了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综上所述,长恨歌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审美观念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通过对长恨歌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杰作。
长恨歌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其叙事结构和艺术技巧上,而其审美观念则表现在对美的追求和情感的表达上。
赏析长恨歌中的意境与情感表达
赏析长恨歌中的意境与情感表达《长恨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极具影响力的长篇叙事诗,由白居易创作于唐代,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而闻名于世。
作为一部描写历史与爱情的作品,《长恨歌》通过细腻的意境描绘和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于爱情的追求。
本文将从意境与情感表达两个方面对《长恨歌》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我们来探讨《长恨歌》中的意境描绘。
整首诗以长恨为线索,通过对历史背景的描写,使读者进入到一个恢弘的古代宫廷场景中。
在描绘长恨的过程中,白居易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整个作品充满了浓郁的古典气息。
首先,诗中的意象描绘十分丰富。
例如,“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中的“幽草”和“黄鹂”等形象,给人以宁静和美好的感觉。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视觉效果,也通过隐喻的方式传递了作者对于爱情的渴望和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次,白居易巧妙地运用了修辞手法,使意境更加深入人心。
例如,“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中的“一寸相思一寸灰”通过对比的手法,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同时,作者还通过对色彩的运用,如“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使意境更加丰满,给人以视觉和感官上的享受。
其次,我们来分析《长恨歌》中的情感表达。
作为一首描述长恨的诗歌,情感是其核心。
白居易通过对于爱情的描写和对于命运的思考,展现了深沉的情感和对于生活的热爱。
首先,白居易通过对于爱情的描写,表达了对于爱情的追求和对于失去爱情的痛苦。
例如,“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中的“绊人心”和“莫相识”,表达了作者对于爱情的无尽思念和对于失去爱情的悔恨。
通过这样的描写,作者让读者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和脆弱。
其次,白居易通过对于命运的思考,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思索和对于生活的热爱。
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大漠孤烟”和“长河落日”,表达了作者对于命运的无奈和对于生活的热爱。
通过这样的描写,作者让读者感受到了人生的辽阔和美好。
长恨歌的文化审美观
长恨歌的文化审美观长恨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首千古绝唱的长篇叙事诗,被誉为“千古绝唱”。
作为一位传统文化学者,我对长恨歌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文化审美观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首先,长恨歌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独特审美情趣。
诗中描绘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追求和对美的崇拜。
长恨歌以其优美的语言、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表达,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美的追求和对情感的表达方式。
这种审美情趣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流倜傥”、“情意绵绵”的审美观相契合,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浪漫主义情怀。
其次,长恨歌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崇拜和对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
诗中通过描绘春天的花开花落、秋天的叶黄叶落等自然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这种审美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相契合,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相互影响。
长恨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使诗歌更富有生命力,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此外,长恨歌还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诗中以杨贵妃为载体,通过叙述唐朝盛世的繁华和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唐朝的兴衰和社会变迁。
长恨歌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思考,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这种审美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历史的厚重感”相契合,强调了历史的价值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最后,长恨歌还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诗中揭示了权力的腐蚀和爱情的悲剧,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人生的无常。
长恨歌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真挚的情感,引发了读者对人性和人生的思考。
这种审美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苦短”、“人生如梦”相契合,强调了人生的无常和对生命的珍视。
综上所述,长恨歌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长篇叙事诗,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独特审美情趣,对自然、历史、人性和人生进行了深入思考。
通过对长恨歌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并从中汲取智慧,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长恨歌读书心得范文
长恨歌读书心得范文
《长恨歌》是一部由王安忆所著的长篇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柳如是的一生经历,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和女性在其中的命运。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感动,也有了一些思考。
首先,小说中对于女性命运的刻画让我深感心痛。
柳如是作为一个女性,经历了家庭的破裂、爱情的背叛、社会的冷漠,她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磨难。
在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交替中,女性的地位和命运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她们所面临的困境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这让我深感到对于女性权益的关注和呼吁是如此的重要。
其次,小说中对于历史的描绘让我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柳如是的一生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程,这其中充满了磨难和挑战。
作者通过柳如是的视角,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的生活,让我对于中国的历史有了更加生动的认识。
最后,小说中对于人性的描绘让我对于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柳如是的一生经历了爱情、亲情、友情的种种变化,她的坚韧和勇
敢让我深受感动。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但只有坚持和勇敢,才能走出困境,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的来说,读完《长恨歌》让我对于女性命运、历史和人生有
了更深刻的思考,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和命运。
希望我们都
能像柳如是一样,勇敢面对生活,坚定向前。
长恨歌中的情感诉求与审美观念
长恨歌中的情感诉求与审美观念长恨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以其独特的情感诉求和审美观念吸引着无数读者。
作为一名传统文化学者,我对长恨歌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发现了一些深刻的心得。
首先,长恨歌中的情感诉求展现了人们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诗中描述了杨贵妃对唐玄宗的深情厚意,以及她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这种情感的表达让人感到温暖而动容。
长恨歌中的情感诉求不仅仅局限于个体,更是代表了广大人民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既是对个体情感的抒发,也是对人类情感的共鸣。
长恨歌通过情感的表达,使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爱情的美好和伟大,从而引发人们对爱情的思考和感悟。
其次,长恨歌中的审美观念展示了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理解。
诗中以华丽的辞藻和优美的韵律描绘了杨贵妃的美丽和唐玄宗的英俊,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美的魅力。
长恨歌中的审美观念强调了对美的敏感和欣赏能力,表达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这种审美观念与现代审美观念相比,或许有所不同,但它却是古代人们对美的独特理解,具有其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此外,长恨歌中的情感诉求和审美观念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中通过情感的抒发和审美的表达,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张力。
长恨歌以其独特的情感诉求和审美观念,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幅美丽的画卷,一部动人的故事,它通过情感和审美的交融,向人们展示了美的力量和魅力,使人们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美的存在和意义。
总结起来,长恨歌中的情感诉求和审美观念,展现了人们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以及对美的追求和理解。
这种情感的抒发和审美的表达,使长恨歌成为了一首充满艺术魅力的经典之作。
作为传统文化学者,我深深地被长恨歌中的情感诉求和审美观念所吸引,我希望通过我的研究和探索,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长恨歌的美丽和魅力。
都市里的民间形态──王安忆《长恨歌》漫议
都市里的民间形态──王安忆《长恨歌》漫议都市里的民间形态──王安忆《长恨歌》漫议王安忆是中国当代作家中备受瞩目的一位,她以散文创作著称于世。
其中,《长恨歌》,就是一部充满都市民间形态的作品,让人叹为观止。
《长恨歌》以上海为背景,以三代女性故事为线索,展现了都市中的民间形态。
在这部作品中,王安忆描绘了生活在都市里的普通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态,并通过讲述家族三代女性的命运,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思考与回顾。
首先,王安忆在《长恨歌》中通过细腻而独特的描写,展现了都市中的民间形态。
她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上海的风土人情,道出了都市中人们的喜怒哀乐。
通过描写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的苦闷和迷茫,从而勾勒出都市中的民间精神风貌。
例如,小说中的人物季离离是一个现代都市女性,她经历了生活的磨难,内心深处却一直怀抱着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而在她的身边,则有一群真实的人物,以及他们在现实中的所作所为,这些都是都市里真实存在、且受到社会尽人皆知的个体。
王安忆将这些民间的故事、人物以及他们的生活状态有机地融入到小说中,使得整个作品更加真实可信。
这种真实感让读者对都市中的民间形态产生了一种亲近感,并引起共鸣。
其次,王安忆在《长恨歌》中回顾了历史变迁,并对之进行了思考。
小说中,通过三代女性的命运,王安忆通过揭示历史中的种种矛盾与折磨,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思考与回顾。
大时代下女性的命运因缘由阻,无法挣脱世俗的束缚,成为了历史变迁时的牺牲品。
小说中的季离离,虽然活在一个新时代,但她所经历的相似的遭遇仍然让人感到历史的重复。
通过这样的叙事方式,王安忆表达出了对历史中曾经重复出现的错误的痛惜之情。
她揭示了历史变迁中民众的遭遇与生活状态,唤起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及内省。
总之,王安忆的《长恨歌》是一部充满都市民间形态的作品,通过对上海的细腻描写以及家族三代女性的故事,展现了都市中的民间精神风貌。
小说刻画了真实存在的城市形态与都市民间生活,唤起了读者的共鸣。
同时,作品通过回顾历史变迁,并对之进行的思考,表达了对历史的痛惜之情。
长恨歌的总结(通用5篇)
长恨歌的总结(通用5篇)长恨歌的总结(通用5篇)长恨歌的总结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长恨歌的总结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长恨歌的总结(通用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长恨歌的总结篇1《长恨歌》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大约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
该诗描写了一段关于唐明皇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爱情史诗的代表作之一。
《长恨歌》的主要情节脉络分为三条线索:一是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二是安禄山谋反潼关,唐明皇逃往四川,途中的凄凉悲苦;三是唐明皇回到长安后对杨玉环的深切怀念。
整篇诗歌通过对这些情节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唐明皇荒淫误国、爱美人不爱江山的批评和警示。
李商隐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将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描写得如泣如诉,情感真挚动人。
同时,通过对安史之乱的描绘,展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命运,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长恨歌》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言优美,韵律和谐,具有强烈的音乐感和节奏感;二是情节结构巧妙,前后照应,层次分明,让人回味无穷;三是人物形象生动,情感真挚,充满悲剧色彩,深刻揭示了人性的悲剧;四是象征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将抽象的情感表达得形象生动。
《长恨歌》的主题思想主要是对爱情、人生、历史和政治的反思和批评。
作者通过对唐明皇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脆弱和爱情的脆弱,同时也揭示了政治的残酷和历史的无情。
作者对唐明皇荒淫误国、爱美人不爱江山的批判和警示,也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长恨歌的总结篇2《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大约作于元和元年(806年)冬季或元和二年(807年)春天。
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广大读者,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长恨歌赏析作文(精选11篇)
长恨歌赏析作文长恨歌赏析作文(精选11篇)长恨歌赏析作文篇1“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落叶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吹落的梧桐叶,勾起绵绵长恨。
一个是重色轻国的君王,一个是娇媚恃宠的妃子。
云鬓花颜,芙蓉暖帐,曾经铸就了一段刻骨铭心的不伦之恋。
自古君王迷色误国,爱江山更爱美人,只可惜李隆基生不逢时,安史之乱,六军不发,君臣出逃,情急之下,只有以杨贵妃的死换得苍生性命。
西南路上,悲凉秋景,马嵬坡生死离别,无边落木萧萧下,香销玉陨。
长恨啊!为国之君,身不由己,不忍割爱却又欲救不得,“血泪相和流”是那没完没了的恨。
蜀地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后睹物思人,白日伤情夜难眠,朝思暮想不复返。
缠绵悱恻的思念之情,荡气回肠。
真切的酸楚愁惨,梦中的“悠悠生死别经年”是那动人心魄的恨。
行宫月色,夜雨铃声,萧条衰败,落叶有情。
上天入地,蓬莱仙境,含情凝睇,梨花带雨。
拖物寄词,重申前誓,七七相会,比翼连枝,此情此恨,了无绝期。
曾经甜蜜的爱情如流星,闪过瞬间的美丽。
吹落的梧桐叶,从高高的枝头掉下。
从枝头到树根,从完美到毁灭。
也许李隆基本不该为大唐天子。
一个贫民百姓与自己心爱的女子白头偕老,又有谁会横加阻拦呢?或者李隆基不是贪图享受的酒色之徒,杨贵妃也不是个好玩的女子,又哪里会有六军不发,马前死呢?既然是一国之君,就要以江山为重,社稷为大,否则到头来只会陪了夫人又折兵。
其实,身为天子也有致命的无奈与遗憾。
江山,美人不可兼得,成全了一面总还有另一面让自己心痛啊!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人们已谈得很多,本文作者另辟蹊径,从落叶梧桐下笔,通过寂寞凄苦的梧桐意象,显现爱情悲剧的长恨,此情难了,此恨难消。
作者擅长叙述、抒情,善于取材,语言也很唯美,但文章内容还嫌不够丰满。
长恨歌赏析作文篇2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那是一条黄昏梦残的古道,那是一渺春江花月的清波,那是一驿积淀了江楚流香的亭阁。
长恨歌的情感书写
长恨歌的情感书写
《长恨歌》是一首描绘爱情悲剧的长诗,情感书写深沉、复杂。
以下是对这首诗情感书写的分析:
首先,诗中表现了爱情与命运的交织。
在诗的开头部分,诗人通过历史人物和传说的创造,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这个故事是悲剧性的,因为玄宗的纵欲和沉于酒色导致了他对朝政的忽视,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
这是爱情的悲剧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
在第二部分,诗人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后玄宗的仓皇出逃和杨贵妃的死。
这部分描绘了玄宗的悲伤和相思,以及他对杨贵妃的深深怀念。
这些情感是“长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酸恻动人的语调,揪人心痛,催人泪下。
第三部分,诗人写玄宗借助道士的力量在蓬莱仙山中找到了杨贵妃的踪影。
这部分描绘了玄宗对杨贵妃的深情厚谊,以及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同时,通过描绘杨贵妃在仙境中的形象,诗人再次强调了“长恨”的主题。
在诗的结尾部分,诗人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
这句诗表达了爱情与命运的无奈和无力,也表达了对生命和爱情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总的来说,《长恨歌》的情感书写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复杂,以及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于爱情的信仰。
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了自己的心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长恨歌》;日常生活审美化 ;日常物象世界 ;精神观念
中图分类号 :120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239(2015)04—0085—05
“日常生活是最直接 、最具体的生存形态 。”n怍 为 日常生活的主体 ,我们终 日沉溺在刻板 、繁 琐 、庸常中 ,所 以往往会忽视其背后 隐藏 的诗意 。在 《长恨歌》中 ,王安忆凭借女性特有 的敏锐和 细腻 发 掘 日常 生 活 的审 美 情调 ,用感 性 的笔 墨展 现 日常物 象 世 界 和 日常精 神 观念 中 隐藏 的诗 质 ,从 而使 作者 对世 俗生 活 的书 写充 满 了温婉 优 雅 的气息 。
王安忆以诗意的眼光和细腻的描写发现了日常生活的别致把笔触深入到普通人原生态的生衣食住用柴米油盐无一不是我们司空见惯的日常物象却被我们轻易地忽略了而王安忆捕捉到了细碎物象中蕴含的诗意把淘米做菜裁剪衣料写成了一种审美享受书中那股淡淡的怀旧也增添了日常生活的韵致
鬈
NA州L。 u N- 脑蔫。F 术ENG学INEE院RIN盏 E报NCE N V Go eO1 n.4 e3r, 3a 2l0 N1o5 .177
· 85 ·
那 细 针 密 线 ,绣 的 都 是 她 的 希 望 ,滚 边 滚 的 也 是 希 望 ,看 着 会 掉 泪 , 即使 事 情 不 成 也 不 怪 它 的 。 ……苹 果 绿 的洋 装 的裙 裥 ,则 要 洒脱 的 多 … …稳 住 了心 的 。结婚 %LN 的 白可是 百 感交 集 ,有 千 万句话要说 ,终还是哑 口无言 ,……是善解里的善解 。这些衣服都是要与她共赴前程的 ,是她孤独 中的伴侣。她与它们是有肌肤之亲 ,是心贴心”[3p。。衣服平 El里就是女人最贴心的伙伴 ,它见证 了 女人 的美丽 ,渲染 了女人的娇艳 ,为女人争夺小世界的风头和虚荣 。而此时的旗袍%L ̄JIE作为王琦瑶 参 加选美 比赛 的制胜法宝 ,自然具有更不 同寻常的意味 ,荣光与前程就在眼前 ,能陪伴她走最后一 程 的 只有这 些 衣 服 ,最 能体 贴 她 的也 只有 这 些 衣服 ,所 以对 每一 道 滚边 、每个 针 脚 的仔 细 ,其实 是 王琦瑶在寄托 自己不甘平庸 的期望 。王安忆凭借着 自身的女性生命体验 ,理解并表达 出王琦瑶此刻 内心 的 孤 独 、委 屈 和期 待 ,复 杂 的 内心 活 动 投 射 在 衣 服 这个 El常性 的 物象 上 ,就 变 成 了情 感 的依 赖。除此之外 ,王安忆在书中还花 了大量笔墨描写女性在平时生活 中是如何讲究穿衣打扮的 :根据 时间、地点、场合的不同 ,会有不 同的搭配 ;按衣料 、质地 、款式要求 ,会有不 同的选择。女性在 充分表达 自由意志的同时 ,也在表达着 自身高度 自觉的审美意识 ,这些 比柴米油盐更进一步 ,在物 质基础上添了点做人 的精神追求 ,是女性对于生活美学的亲身实践 。五光十色的裙衫堆积的不仅是 视觉上 的审美享受 ,一衣一扣 的搭配更蕴含着哲学思想 ,正是这些从俗如流的女人心支撑起了上海 的美 丽与 风情 。
论《长恨歌》对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书写
夏 睿
(四川师 范 大学文 学 院 ,四川 成 都 610068)
摘 要:王安忆在《长恨歌》中凭借女性特有的细腻发现 了平淡的 日常生活中蕴含 的审美情调 ,在她笔 下,衣食住行等具体物象,因为人们的细心经营有 了优雅的味道 ,El常生活的韵致也因怀旧的感伤而变得浓 郁。在 日常物象世界之上 ,作者又对 日常生活主体的审美意识和实践能力、生存品质、生活哲学都进行 了审 美化 的书写。
一 、 日常物象世界 的审美发 现
托马斯 ·曼在 《论小说艺术》中指出,小说家的任务不是叙述重大事件 ,而是把小小 的事情变得 兴趣盎然。因为他讲到了变寻常为有趣 的问题 ,叙述故事的秘密就是把原来肯定无聊的东西变得妙 趣横生 。[2j419日常生活本身是重复的 、繁琐 的 ,而王安忆 以敏感 的诗心发现 了柴米油盐中的别样风 情 ,她怀着善意和温情反复描写 日常生活琐事 ,并饰 之以细腻丰饶的语言 ,使得一粥一饭 、一针一 线 都有 了让 人 惊艳 的色 彩 。
同时 ,王安忆凭借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及 与 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以审美的眼光描写与女人最 贴心贴意的穿衣打扮 ,并将 自己的情感体验投射到衣服上 ,将其诗化为与人心意相通 的意象。在写 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瑶为 自己准备 “上海小姐”决赛的出场服装时 ,“粉红的旗袍缎子上 的绣花 ,却温暖着她的心 ,
收 稿 日期 :2015—06—12 作 者简 介 :夏 睿 (1991一 ),女 ,四川 眉山人 ,四川 师范 大学文学 院现 当代文学 硕士研 究生 。研 究方 向 :现 当代文学 。
20世纪 40年代到 80年代是中国政局动荡 的50年 ,但王安忆避开宏大的政局叙事 ,选择了一群 活在时代主流之外的普通市民作为创作对象 ,就是想借他们竭尽所能在平淡 中绽放惊喜 的衣食住行 展现 日常生活 中美 的情调 。平安里 的 “炉边小天地 ”是与世 隔绝 的 ,在这里 ,时 间仿佛凝滞不动 了,几个 “前朝遗民”pm。将生 活的智慧和聪明全都用在了经营 口腹之欲上 ,所 以他们有了精致的下 午茶 :糕饼汤圆 ,清茶咖啡 ,芝麻糖 ,桂花粥等 ,层 出不尽 ,全都色香形味俱全 ,无一不是时问和 心思堆积成 的艺术 品。做蛋饺 ,他们会把蛋饺摆成花朵和宝塔 的样子 ;做黑洋酥 ,他们会一个舀 米 ,一个摇磨 ,一个舂芝麻 ,花一整天时间来精心制作 ,王安忆甚至还刻意描绘 了香浓腻人的芝麻 香气和乳 白米浆 。这些都是再普通不过 的生活场景 ,可王安忆 以独特生动 的视角 ,细腻紧凑的语 言 ,悠 悠述 说 ,缓慢 的节奏 让人 感受 到 “吃 ” 的精 细 和优 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