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优质教案_3

合集下载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优秀4篇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优秀4篇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优秀4篇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2、理解诗意3、赏析诗句4、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情分析对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初一学生来说,经历了从小学到初中的一个跨越后,学习成绩不容乐观。

现分析如下:对教材的不适应是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最大困扰。

初中和小学的教材在教学重点上有所区别,所以学生的学习方法在短时间内很难转变。

生源相对较差。

多年来,各小学质量层次不齐,相对较大的、好的小学,比较正规,学生的素质较高些;大多偏远的小学,素质较低,基础薄弱,进入我校的学生差异非常大。

所以在考试分数上存在很大差距。

由于学生小学学习成绩参差不齐,所以目前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

字词掌握较差,语言的表达能力欠缺,课外知识积累较少。

由于没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所以做阅读题很难理解文章内容,解答缺少条理。

没有素材可写,内容空洞,立意不新颖。

由于目前教材与实际生活有些差距,所以学生学习缺少热情。

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诗意、赏析诗句;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掌握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文本解读1、作者简介李益(748-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中唐时期著名诗人。

有人把他归入大历十才子中。

元和、长庆年间,蒋防写了一篇很著名的唐传奇《霍小玉传》,描写的是大历年间陇西才子李益和妓女霍小玉的爱情故事。

故事中的李益是一个始乱终弃的伪君子,受到人们的唾弃。

蒋防是和李益同时代的人,他笔下的李益,是不是就是诗人李益呢?李益有一个大毛病,就是多猜忌,对妻妾很不放心,他出门的时候,要把家门都关起来,还要在门外和窗户撒上灰,怕有外人与妻妾偷情。

当时人们把那种妒痴之人称为李益疾。

也许就是这个原因,使蒋防把他作为故事的主人公。

在中唐诗人中,李益的边塞诗是很有特色的。

他最著名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流传极广,还被教坊乐人度曲演唱。

诗是这样的: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夜上受降城闻笛》,并理解诗歌内容。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如“烽”、“降”、“征”等,并能正确使用。

3. 学习并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诵读、讨论和赏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语言和结构,学习如何表达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学习诗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国情感。

2. 培养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和敬意。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与理解。

2. 诗歌中情感的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难点1. 学生对边塞诗背景知识的理解和诗歌深层情感的把握。

2. 诗歌中含蓄表达的理解和赏析。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边塞风光图片展示(1)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让学生直观感受边塞的辽阔与苍凉。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描述自己对边塞风光的感受,激发学生对边塞诗的兴趣。

2. 唐代边塞诗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唐代边塞诗的背景,包括边塞诗的兴起原因,如唐朝的边疆战争频繁,将士们的生活状态等。

(2)通过讲述李益的生平,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以及边塞诗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3)引导学生思考边塞诗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学素养。

(二)新课呈现1. 诗歌朗读与节奏把握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首先,请大家跟我一起朗读这首诗,注意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这里的节奏是四三停顿,大家跟着我一起读,感受诗句的韵律美。

2. 逐句解析与生字生词学习我们逐句来解析这首诗。

首先看第一句,“回乐烽前沙似雪”,这里的“烽”指的是烽火台,是古代用来传递军情的设施。

“沙似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沙地比作雪地,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的荒凉景象。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作用呢?对,它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那片白茫茫的沙漠。

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夜上受降城闻笛》的背景、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词。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的课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夜上受降城闻笛》这首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挺高的。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心,这对于后续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但在讲授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词原文理解:《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每句诗句含义,尤其是边塞诗的背景和意境。
-诗词韵律特点:掌握诗词的韵律结构,如平仄、对仗等,以及如何通过韵律传达情感。
-修辞手法分析:识别并理解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它们在表达诗人情感中的作用。
-文化背景解读:理解诗词背后的历史文化和边塞生活背景,体会诗人的家国情怀。
-在修辞手法方面,如“笛声”被拟人化为“起来愁”,学生需要理解这样的表达不仅增加了诗句的形象性,也加深了情感的渲染。
-对于文化背景的融入,教师需要通过讲解边塞的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边塞诗的整体认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夜上受降城闻笛》这一古诗词。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在夜晚听到某种声音而引发的感慨?”(举例说明,如夜晚听雨、听风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诗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这首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首先,对于诗词的韵律特点,虽然我尽力通过举例来解释,但感觉部分学生仍然有些迷茫。可能我需要寻找更生动、更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例子,来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感受其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o掌握“回乐烽”“受降城”等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o品味诗歌中“沙似雪”“月如霜”等诗句营造的意境。

2.教学难点o理解诗人在边地环境中的思乡之情和内心的孤寂。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想象法、讲授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 分钟)o播放一段凄凉的笛声音乐,让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从而引出课题。

2.作者简介(3 分钟)o简单介绍李益的生平经历和他的诗歌特点。

3.初读课文(10 分钟)o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纠正读音,如“回乐烽(huí lèfēng)”“降(xiáng)”。

o教师讲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如“回乐烽”“芦管”等。

o学生再次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4.诗歌赏析(15 分钟)o学生默读诗歌,思考: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o小组讨论:“沙似雪”“月如霜”这两个比喻有何妙处?o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边地环境的荒凉和诗人内心的感受。

o请学生说说听到芦管声后诗人的情感变化。

5.课堂总结(5 分钟)o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o让学生再次朗读诗歌,加深体会。

五、作业安排1.默写《夜上受降城闻笛》。

2.用自己的话改写这首诗,描绘出诗中的情景。

六、板书设计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景象:沙、月、笛情感:思乡、孤寂手法:比喻、借景抒情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但在初读环节,对于一些字音的纠正可以更加注重全体学生的掌握情况。

在诗歌赏析部分,部分学生对于意境的感受不够深刻,需要提供更多的引导和示例帮助他们体会。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更多的互动环节,以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之《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之《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尽量作为一个引导者和协助者,让学生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看到他们能够分享自己的观点,甚至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小诗,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学生的思考深度还不够,可能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他们思维能力的训练。
最后,我也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和教学节奏还有待提高。有时候可能会因为急于讲解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程度,未来我需要更加注意这一点,确保教学过程既高效又富有成效。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不断反思和改进的重要性,我会继续努力,为学生们提供更优质的教学体验。
4.诗词翻译:将古诗词翻译成现代汉语,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
5.诗词赏析:分析诗词的主题、意境、手法等方面,如边塞诗的特点、描写月夜的技巧等。
6.诗词感悟:引导学生从诗词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7.课后作业:布置与《夜上受降城闻笛》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二、核心素养目标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为: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词情感表达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通过诗歌表达思乡之情”。
2.诗词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创作一首小诗,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小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夜上受降城闻笛》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夜晚独自一人时,是否曾经因为听到某种声音而感到思乡?”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词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李益如何借助月夜和笛声表达思乡之情。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三、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三、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诗是人教2011课标版(部编)七年级上册的一首课外诵读诗歌,是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

诗歌笔法简洁轻灵,意韵深隽,曾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没有学习诗歌的意识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诵读是关键,要加强诵读指导;其次注重诗意的领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诗歌语言的品析和情感的领悟。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学会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赏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赏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引导、探究。

教学准备:预先板书全诗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流程闻笛入课,解题明任务1、屏显:笛曲《关山月》师:唐诗中边塞诗的创作往往离不开“笛声”的塑造,孟浩然《凉州词》有“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王之涣《凉州词》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有“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其中对笛声情有独钟,描写得出神入化的,当推中唐诗人李益。

板书课题,学生试读。

2、简介受降城(小小解说员):在常见的唐诗注解中,受降城被视为灵州的别称。

灵州即今日银川下辖的灵武市。

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和吐蕃的前线,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

公元646年,唐太宗李世民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投降,自此灵州被称作“受降城”。

3、解释课题。

4、了解这节课学习任务。

屏显:1、反复诵读,学会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赏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一、诵读,赏音韵之美1、听朗读录音。

2、放声朗读,力求读准字音。

3、组长评,对比,提高。

(从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等角度评)师小结:初读诗歌不仅要读好节奏、重音、语气语调,还要注意断、连、停。

4、组长带组员读,组员与组员互读,提高。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精品教案_13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精品教案_13

一样的乡愁异样的情怀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夜上受降城闻笛》——思乡诗群文阅读群文篇目:《夜上受降城闻笛》《泊船瓜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乡愁》《静夜思》《夜雨寄北》《次北固山下》《逢入京使》《天净沙·秋思》教学目标:1.诵读诗词,体会诗词表达的思乡之情。

2.了解诗人借助物象表情达意的方法。

3.感受中国独特的思乡文化,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诵读诗词,体会诗词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了解诗人借助物象表情达意的方法。

感受中国独特的思乡文化,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乡愁谈话导入,引出这节课的主题乡愁。

二、明确学习目标课件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1.诵读诗词,体会诗词表达的思乡之情。

2.了解诗人借助物象表情达意的方法。

3.感受中国独特的思乡文化,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三、自主尝试诵乡愁请同学们看学习导学单,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听,感受一样的乡愁,异样的情怀。

四、学习新课《夜上受降城闻笛》知识回顾:诗歌鉴赏五步法第一步:解诗题:夜上受降城闻笛你从标题中获取哪些信息呢?时间:地点:事件:第二步:知作者李益(748-829),字君虞,排行十,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代宗时迁居洛阳。

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尉。

有《李君虞诗集》,《全唐诗》存诗二卷。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

贞元元年 (785)起,李益佐灵州大都督杜希全幕,约四、五年之久,诗当作于此时。

第三步:读诗文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第四步:明诗意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清冷如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出征人都眺望故乡。

第五步:悟诗情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佳作,从多角度抒写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

五、合作探究品乡愁请同学们拿出课堂导航单,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四首古诗词,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学习提示,完成学习导航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夜上受降城闻笛》的背景和基本内容。这是一首表达诗人爱国情怀的边塞诗,描绘了夜晚在受降城上听到的笛声,以及这声音引发的思乡之情。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分析诗中的重点意象和情感表达。通过具体诗句的解读,理解诗人如何通过夜、城、笛声等元素,展现其深厚的家国情怀。
3.提升思维发展与创造力:鼓励学生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诗词进行个性化解读和创意表达,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4.增强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通过诗词原文诵读、意象解析和情感体会,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诗词抒发情感,锻炼语言组织能力。
5.培养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从诗词中提炼出爱国主义主题,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社会和民族发展,培养有责任担当的新时代青少年。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诵活动。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词中的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词中的情感表达,分析其背后的思想,并探讨如何在现代生活中体现这种情怀。
7.诗词拓展阅读:推荐与《夜上受降城闻笛》主题相近的其他古诗词,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通过学习《夜上受降城闻笛》,使学生了解我国古诗词的历史背景,感受古人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从诗词的韵律、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韵律和意象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 名师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 名师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

《夜上受降城闻笛》——思乡诗群文阅读敎學目标:1.诵读诗词,体会诗词表达的思乡之情。

2.了解诗人借助物象表情达意的方法。

3.感受中国独特的思乡文化,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敎學重点:诵读诗词,体会诗词表达的思乡之情。

敎學难点:了解诗人借助物象表情达意的方法。

感受中国独特的思乡文化,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敎學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敎學课时:一课时敎學过程一、谈话导入揭乡愁谈话导入,引出这节课的主题乡愁。

二、明确學习目标课件展示本节课學习目标:1.诵读诗词,体会诗词表达的思乡之情。

2.了解诗人借助物象表情达意的方法。

3.感受中国独特的思乡文化,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三、自主尝试诵乡愁请同學们看學习导學单,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听,感受一样的乡愁,异样的情怀。

四、學习新课《夜上受降城闻笛》知识回顾:诗歌鉴赏五步法第一步:解诗题:夜上受降城闻笛你从标题中获取哪些信息呢?时间:地点:事件:第二步:知作者李益(748-829),字君虞,排行十,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代宗时迁居洛阳。

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尉。

有《李君虞诗集》,《全唐诗》存诗二卷。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

贞元元年(785)起,李益佐灵州大都督杜希全幕,约四、五年之久,诗当作于此时。

第三步:读诗文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第四步:明诗意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清冷如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出征人都眺望故乡。

第五步:悟诗情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佳作,从多角度抒写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

五、合作探究品乡愁请同學们拿出课堂导航单,老师给同學们准备了四首古诗词,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學习提示,完成學习导航单。

出示學习导航单:1.同是思乡诗,却有着不同的故事。

请你根据资料想一想,在这四首诗中,是什么原因勾起了作者的乡愁?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2.三分钟后小组内部按顺序交流。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
1.对诗词鉴赏技巧的讲解还需更加细致,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鉴赏方法。
2.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要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度,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3.针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足的问题,多设计一些相关的训练环节,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4.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注重了对诗词韵律、意境和情感表达的讲解,通过逐句解析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情感。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理解古诗词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在诗词鉴赏技巧和情感深度理解方面。针对这一点,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分组讨论、诗词朗读等,以期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中表现出积极的参与态度,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在诗词朗读环节,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更好地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氛围。然而,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感悟时,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关注这一点,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鼓励。
-突破方法: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朗读、多讨论,提供表达的机会,并适时给 Nhomakorabea指导和反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夜上受降城闻笛》这一古诗词。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夜晚独自一人时,是否有过被远处声音触动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词情感表达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人是如何在诗词中表达这种情感的。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诗中表达情感的手法和效果。
2.诗词朗读:为了加深对诗词韵律和情感的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读活动。通过朗读,感受诗词的节奏和情感氛围。

部编人教语文初中七年级上册的《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学习教案2

部编人教语文初中七年级上册的《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学习教案2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课方案教材版本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单元节点课外诗歌阅读依照一师一优课的要求,在充足地研读教材、掌握教材的基础上,我抓准教课的重难点,并在教课方案时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水平的扎实训练,与课标的阅读要求贯彻到教课中,在学生自设计理念学自悟,独立思虑的基础上,适合的点化指引学生学习、学会学习方法、形成学习水平。

感觉戍边将士浓浓的思乡之情。

培育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意识,加强国家意识。

本班学生一半来自城市,一半来自乡村,整体上看,语文学科基础较好。

从初一入校以来,我在平常的语文教课中很着重培育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本班学生也养成了优秀的语文学习习惯,并学情剖析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浓重,因此,为本课古诗的学习也打下了优秀的基础。

这个首七绝是中唐诗人李益所作,曾一度被尊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

相传本诗写成后即被谱以管弦而广为传唱。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怀亲的诗篇。

前三句所写,是诗人登城后的所见所闻。

并为最后一句的出现作衬托和铺垫。

“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述出内容剖析边塞的荒芜、凄冷。

这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第三句描摹笛声,成心不言曲调以内容、声情,直至第四句才一语破的,让读者在“一夜征人尽望乡”的图景中去揣摩和回味那笛声所表露出的浓郁乡思和满心的忧愁。

读来,余音袅袅,言尽而意无量。

学知识与技术:1.在频频朗读的过程中,使用相互怀疑解答的方法,理解诗意。

习 2. 品尝语言,领会戍边将士浓浓的思乡之情。

过程与方法:目经过教师指引、学生怀疑、议论、观看视频等方式达成学习任务。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标1、感觉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培育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意识。

1.理解诗意。

1.感觉边塞空阔凄凉之感。

学习要点2.品尝语言,领会诗歌的思想学习难点2.领会诗歌的思乡感情。

感情。

教法设计教法:激趣启迪点拨学法指导学法:收集资料朗诵默读品析商讨研究沟通展现教课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企图教课反省一、创建情境,引入新课以李白的《静夜思》导入。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1教学过程:一、导入:李太白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他在唐朝停下的这只酒杯被苏东坡在宋朝遥遥接起。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停一接之间何止两次追问。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头顶的那轮明月被赋予了多种情感,也洒下清辉,照出了诗人无限的情思。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寻月色下的诗情。

先跟随唐代诗人李益去感受千年前的一夜,月色下诗人独特的内心感受。

二、《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1-2名同学读,全班齐读。

)2、再读诗歌,注意停顿,读出节奏。

(七言绝句,应为四三节奏)1-2名同学读全班齐读3、古人云“文以载道,诗以言志”那么,请你找出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句子。

(一夜征人尽望乡)4、哪个字重读?朗读指导:“尽”重读体现一种思乡之切之深,“望乡”轻读,体现故乡的一种遥远内心的惆怅,遥不可及。

5、大家已经能把握住这种思乡之情了,那么诗人这样的情感是在什么情况下生发出来的呢?(举目远眺,月光笼罩下的沙漠如同广袤无垠的雪原;近处凝望,月光皎洁,如同大地附上了一层深秋的寒霜。

在这清冷的月色中,夹杂着阵阵幽怨的芦笛声,征人一个个披衣而起,幽怨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望着远方,沉沉的静夜,诗人的心事更容易被月亮勾勒出来。

)6、在朗读整首诗时,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情感,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学生读老师范读,全班齐读)过渡:在大漠如霜的月色下,我们感受到李益的思乡之切,不仅李益,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轮明月,每个人都有自己愿意看见的那一片月色。

对每个具体的人,具体的环境来说,月光的温度,月亮的形状,月色的表情都不一样,李白同样在峨眉山月夜下歌咏一曲。

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又是在什么情况下生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三、《峨眉山月歌》李白1、学生自读,教师正音,读出节奏。

2、这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乘船夜行看到高峻的峨眉山颠,悬挂着半圆的秋月,月影静静地倒映在缓缓流动的江水之中。

七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 教案

七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 教案

3 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目标: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一、作者简介李益(748-829),字君虞,排行十,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代宗时迁居洛阳。

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尉。

尝为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又佐邠宁戎幕。

宪宗时,历任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官至右散骑常侍。

文宗时加礼部尚书衔致仕。

久历戎幕,多写边塞题材,悲歌慷慨,颇多佳作。

兼工众体,尤以七绝见长。

胡应鳞《诗薮》云:“七言绝,开元以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诸篇,可与大白、龙标竞爽。

”有《李君虞诗集》,《全唐诗》存诗二卷。

二、创作背景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

这首诗就是由此而来。

三、读一读朗读诗词,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感情。

四、译一译【译文】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清冷如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出征人都眺望故乡。

五、细读感悟1.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前两句所展示的边塞月夜景色。

举目远眺,蜿蜒数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

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诗中描写边塞夜晚所见“沙”、“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有何作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沙漠”比作“雪”,把“月光”比作“霜”,诗人如此运笔,一是为了突出受降城之夜寒冷凄凉、苍凉旷远,更是要借这寒气袭人之景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也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做了铺垫。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是塞外的景,受降城和回乐峰的夜景,戍边将士,尤其是站在城头上的将士们眼前看到奇景。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
李益(公元748-829年),字君虞,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广德二年(764)随家迁居洛阳。

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

多次从军边塞出任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终于礼部尚书衔。

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

二、诵读诗歌: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诗题中的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

故址在今宁夏灵武。

因646年唐太宗亲临该地接受突阙部投降得名。

回乐烽:回乐县城附近的烽火台,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

一说应在西受降城附近。

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芦管:乐器名,这里指笛。

征人:戍边的将士。

尽:全。

三、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四、赏析诗歌: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

诗歌笔法简洁轻灵,意韵深隽,曾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

1.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

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

“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的荒凉、凄冷。

这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

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2.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

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凄凉幽怨的芦笛声。

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怀?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