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研究趋势与热点问题述评
50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评析
50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评析张海鹏对于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历史学来说,中国近代史研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从严格意义来说,它从形成迄今大约不到一个世纪。
1949年以前,为国民党政权和国民党统治服务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意识形态,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可视为这方面的代表作。
少数共产党员和非党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服务、推进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需要出发,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观察、研究中国近代史,在那时的时代条件下,这样的观察和研究对于挑战那时的主流意识形态,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范文澜在延安写作的《中国近代史》(上册),胡绳在香港出版的《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属于这方面的代表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中国共产党成了执政党,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新的国家形式。
对于中国历史的这一巨大变化,占人口大多数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欢欣鼓舞,他们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到建设新中国的历史潮流中去。
中国学术界要讴歌这一巨大历史进步,要探索这一历史进步之所由来。
在新中国的学术园地里,中国近代史学科空前地发展、成长起来。
较之1949年以前,中国近《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5期代史研究有了很大前进,无论是研究机构、研究队伍、研究成果,以及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与往昔不能相比的发展。
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进步是在历史观方面,是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概括起来说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建立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积极开展百家争鸣,推动中国近代史研究向纵深发展。
1954年,在《历史研究》创刊号上,胡绳发表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一文,引起了近代史学者的强烈关注和热烈讨论。
1957年,《历史研究》编辑部汇集了三年来学者的讨论文章予以出版。
这是中国近代史学界学习唯物史观、寻求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建立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的宝贵纪录。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分析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分析1. 引言1.1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分析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范式,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范式、西方史学范式以及当代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新范式等。
这些不同的范式对于研究者的思维方式、研究取向和研究成果均有深远影响。
马克思主义范式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对社会阶级、生产关系等因素的分析,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矛盾性。
西方史学范式则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方法,使研究者能够站在全球视野下审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不同范式的分析,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也能够为未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提供新的启示和方向。
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复杂背景下,新的范式将不断涌现,对于推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创新和发展至关重要。
2. 正文2.1 范式的概念及意义范式是指在特定领域内被广泛认可的理论模式或方法论框架。
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范式的概念和意义十分重要。
范式提供了研究者们对于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认知和解释的一种基本方式。
通过建立范式,研究者可以对复杂的历史材料进行分类和整合,形成系统性的历史理论,从而揭示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内在关系。
范式具有指导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的作用。
在选择和应用范式的过程中,研究者会受到范式所包含的理论观念和方法论倾向的影响,从而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
范式还具有启发研究者思考和探索新的历史认识的作用。
通过对不同范式之间的比较和对话,研究者可以超越已有的研究框架,开创性地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推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范式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促进历史学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2.2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存在的不同范式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存在的不同范式主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范式、国家建构范式、社会运动范式和文化史范式等。
这些不同的范式在研究中国近代史时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范式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重要范式之一。
中国近代化问题研究述评_宋晓来
中州学刊1998年第2期 中国近代化问题研究述评宋晓来 以近代化为主题研究中国近代史大约是近十几年的事。
十几年来,学术界先后发表有关近代化论文大约60余篇,在不少问题上取得了共识。
当然对有些问题的看法仍存在分歧,这也是正常的。
只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以事实为依据的科学分析态度,继续深入探讨,问题一定会逐步得到解决。
现就有关中国近代化问题的研究作些述评。
一、关于中国近代化的内涵和外延目前,学术界对近代化称谓并不统一。
大体有三种表述:一是把近代化和现代化统称为现代化,不使用近代化一词。
如胡绳、罗荣渠等先生如是。
胡绳说:“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中国,现代化就是资本主义化。
”①罗荣渠先生有《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等大著为佐证。
使用现代化概念实际是把近代化到现代化看成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着眼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同“二战”后西方学术界兴起的现代化理论热相呼应。
不足的是淡化了时间观念,现代化成了一个以生产力水平为转移的无相对标准的概念。
既不能同近代史与现代史分期紧扣,也难以把握现代化内涵。
二是把近代化称作社会转型。
认为“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从总体上看,是从传统农业宗法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变”②。
此说站在历史长河高度以社会转型为视角审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
可谓一家之言。
但按此说逻辑,明代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和新中国建立后的现代化建设应包容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之中。
因为,迄今中国尚未完成这种社会转型。
这样,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这段历史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显得微不足道。
三是多数学者使用近代化这一概念。
虽然近代化与现代化在英语中是一个词,但作为中国史学学术用语近代化与现代化是有联系的两个概念。
我以为使用近代化这一概念比较贴切:首先,它同历史分期紧扣。
所谓中国近代化专指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9年间中国社会的资本主义化。
近化代与现代化有明显的时间界定。
中国近代史研究
中国近代史研究:新研究热点的出现一、抗日战争史研究1.日本侵华罪行研究。
关于日军南京大屠杀问题,南京大学的学者编辑出版了28卷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汇集了日本、美国、德国及我国各档案馆收藏的相关史料,以及口碑史料,其中有很大部分为首次刊布。
还有学者利用该史料写成《澄清历史———南京大屠杀研究与思考》一书,对南京保卫战与南京大屠杀的关系、大屠杀的时空界定、性暴力发生的位臵与特点、新发现的埋尸地点以及民众对日军暴力的抵抗,都比以往做了更深入的研究。
关于细菌战问题,《太阳旗下的罪恶:侵华日军江西细菌战揭秘》一书,通过对江西玉山、上饶、广丰等地细菌战受害者的调查,揭露日军实施细菌战的过程和实况,并对近年来中国民间细菌战受害者的对日索赔诉讼进行了法律方面的分析,对人们认识战争遗留问题及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有一定启发作用。
关于战时日本强掳中国劳工问题,有河北的一位学者以个人的力量进行广泛的调查,编成了5卷本的《二战掳日中国劳工口述史》,其中刊布了500多名幸存劳工的口碑史料,真实记述了日本侵华时期被掳到日本北海道煤矿、九州岛煤矿、本州金属矿业、日本各地土木建筑、港湾装卸与造船等共计55个公司135个作业场4万名中国劳工的苦难经历。
关于“慰安妇”问题,有学者利用台湾省编印的有关史料,以及中央档案馆尚未对外开放的日军战俘口供,并结合实地调查,对日军在华北地区慰安所的分布、形态与特点,以及日军强掳慰安妇的手段,不仅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并较为详实地论述了战时慰安妇制度是由日本政府与军方操纵而实施的,并非商业行为。
关于日本战时的毒化问题,有学者以较多的满铁资料和其他档案资料,论述了日本在东北实施毒化行政的演变过程、这一政策的实施对东北农业的危害,以及烟毒对东北农村社会的影响。
2.日本侵华政策研究。
关于日本侵华政策的根源问题,《日本大陆政策史》一书,把日本的侵华政策上溯到甲午战争前,即明治维新后大陆政策的制订时期,认为日本从发动甲午战争到太平洋战争的一切对外侵略,都是大陆政策实施的结果。
中国现代史研究的新问题、新领域和新动向
中国现代史研究的新问题、新领域和新动向摘要:本文旨在研究中国现代史的新问题、新领域和新动向。
首先,总结了中国现代史学研究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相关研究的特点和不足之处。
其次,介绍了当前中国现代史研究的新领域以及如何从不同的视角深入研究中国现代史。
最后,介绍了中国现代史研究的新动向,以帮助人们对当前中国现代史研究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中国现代史、新问题、新领域、新动向正文: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许多新兴的学术领域开始关注中国现代史研究。
尽管中国现代史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许多问题已经涉及到一些新的领域,从而推动了对这一领域的新考察。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现代史研究的新问题、新领域和新动向。
首先,本文总结了中国现代史学研究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相关研究流派的特点和其不足之处。
例如,中国现代史学的史实性研究倾向于重视当代历史的观察与研究,而对于前历史时期的认识却缺乏深入和全面的研究。
另外,现有的研究不能深入剖析中国现代史上的历史性变化和相关问题,因而也无法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其次,本文介绍了当前中国现代史研究中出现的新领域,以及如何从不同的视角深入研究中国现代史。
例如,现代中国史研究者有必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有意义的方面,以便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中国现代史。
例如,中国传统哲学、宗教信仰和文学作品等传统文化影响了中国现代史的发展。
此外,还要深入探讨中国现代史中影响国家历史进程的文化因素及其演变,以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现代史。
最后,本文介绍了中国现代史研究的新动向,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当前中国现代史研究的趋势。
例如,重视社会学视角和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是当前中国现代史研究的新趋势。
社会学视角从现代史的文化生态角度进行研究,而多学科结合则更倾向于将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等学科相结合,以有效地捕捉中国现代史的多样化特征。
综上所述,本文讨论了中国现代史研究的新问题、新领域和新动向。
中国现代史研究的不断发展需要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现代史。
中国近代史研究热点问题述要
中国近代史研究热点问题述要宋小庆近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提出了诸多新的见解。
其中有些涉及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原则性问题,已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和讨论。
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一、关于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早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的思想理论界就曾围绕中国的社会性质问题展开了一场持续近十年的大论战。
参加讨论的人在政治理念、学术主张、所用依据方面虽不尽相同,但是,凡是否认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人,同时也就不赞成中共领导的反帝反封建革命;反之,则大都会肯定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必要性。
这说明单从学术层面上看,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也不是一个孤立的、无关大局的问题,它同时关系到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改良和革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
事实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工作者正是通过这场论战,不仅判定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而且重新研究、勾画了中国社会从古至今的发展进程和未来趋向,对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作出了许多新的阐释,从而初步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科学的史学体系。
中国共产党也在对近代社会性质这一基本国情认识基础上,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近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观点,为史学界所普遍接受,而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实践,则被公认为是对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明。
但是,近年来,有些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
有的学术刊物还曾专门开辟了专栏,邀请学者对此发表意见。
有人认为,近代中国社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系统全面冲突的产物,对此很难以形态区分标准来分析,所谓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半封建半殖民地等等概念,都带有认识上的偏差。
有人则提出,半封建半殖民地并不是个统一的整体,半殖民地与半独立相对应,是对国家地位的描述;半封建的另一半则是半资本主义。
中国近代的总趋向是封建主义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毛泽东“两半论”的失误,就在于忽视了资本主义在中国发生和发展的巨大进步意义。
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与前沿问题
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与前沿问题华南师大黄珍德教授一、(美)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在1898—1912年,特别是1901—1910年间,中国在思想和体制方面,把长期形成的典范变为不同质的外来典范。
中国统治阶层的精英,方向转变得如此激烈和持久,人们可以毫不犹疑地把它定性为革命,或者说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清廷从未提“新政”一词,也未对改革的目的系统地解释,其真实含义近似于“新的政治体制”,包括教育、军事、警务、监狱、法律、司法和立宪政府——新政改革的成就,远远超过了发起者的意图或想象。
虽然未能达到梁启超提出的革命最广义,改造“社会一切无形有形”的因素。
无论如何,它终归提供了理解新世纪中国的必不可少的基线。
二、《临时约法》内容解析规定中华民国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及其各自的职能。
参议院是立法机关,选举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公布法律,接见外国使节,总统受参议院制约。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协助总统处理政务;法院为司法机关,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的法官组成,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的干涉。
这种三权分立的政权形式,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家推崇的分权制衡原则,它采用内阁制,参议院拥有广泛的权力,国务员负有实际责任,而临时大总统的权力则受到多方限制。
三、李泽厚关于辛亥革命的若干看法▪在辛亥革命之前,清政府已经在进行改革。
比如,当时制定了许多法律,甚至新闻法都有了,而且构成了比较完备的新闻法律体系。
这些法律明确赋予国民言论出版自由的权利,相当不错。
另外,很多主要省份都有了咨议局,议会已经成型,而且很像个样子了。
各地立宪派已经大体长成,许多新的制度、机构、规则也在不断建立、筹划和实行。
▪辛亥革命的成功是非常偶然的。
武昌起义后,清廷派袁世凯去镇压起义军。
北洋军队把汉口、汉阳打下来后,袁世凯就按兵不动,开始和清廷讨价还价。
假如慈禧在世,袁世凯根本就不敢这样做。
慈禧有权谋,能够统帅、控制比袁世凯的权势大得多的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在慈禧面前,袁世凯是非常畏惧的,根本不敢心存异想。
21世纪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若干趋势
《长江丛刊》2018.0610721世纪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若干趋势■贺 伟/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摘 要:从近些年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发表的研究报告、学术论文中,我们不难察觉出,那些学者的历史观显露出的趋向性的变化,总结性的说这些变化即是历史观的精细化、长程化、研究内部取向化以及更加总体化,这些历史观的变化从某种层面上我们可以认为这是由于研究范式发生变化而引发的改变,并且可以看出当今时代历史思维随之发生的变化,以及历史研究空间的扩展;而另一方面,历史观的这些变化同时也侧面的反映出了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发展走向,这些改变是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关键词:21世纪 中近现代史 趋势 历史研究多元化一、前言我国20世纪末期时由于动荡的时局稍作安稳,历史学术界呈现出无权威、无大师、虽然学者众多却并没有领头羊的局面,一时间里学派成群,众语喧哗,历史学术界里一片混乱。
就算发展到现在,不论是我国还是全世界,都是处于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各种研究理论、研究信息、史学看法,在全世界流传,我国的思想流出国外,国外的思想涌入我国,也因此有人提出这样的说法,21世纪的中国史学研究发展是呈多元化趋势的,不难看出,我国目前对于近现代史的研究越来越自由了,中国大部分学者对于外国的论述、研究方法也摆出了接受的姿态,问题就在于中西方源头不同的研究方法能够完美结合了,但是根本原则还是尊重历史本身,力图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二、史学研究多元化体现(一)史学理论多元化由于学派分立众多,那么出现多种多样的指导理论也是必然的,21世纪的中国近现代史学研究不再以一条理论来指引方向了,史学研究也兵分几路,各自有各自的理论发挥着指导作用。
举个例子,社会史的研究以社会学理论作为指导理论,而文化史的研究则以文化人类学理论为指导理论。
(二)史学方法多元化史学方法的多元化是史学理论多元化所带来的。
比方说,史学发展的进程中,社会史的研究逐渐成为了史学研究的主流,而适用于社会史研究的田野词查逐渐得到关注,也发展成了社会史研究的主流方法,并且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近代史现状分析报告
近代史现状分析报告近代史是人类历史演进的重要阶段,涵盖了18世纪末至今的历史事件。
这一时期,全球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发生巨大变革,对于今天的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篇文章旨在分析近代史的现状,并对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进行探讨。
近代史的特点之一是工业革命的发生。
18世纪末,英国率先进行了蒸汽机的应用,从而开启了机械化的时代。
工业革命力量的迅猛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和扩张,同时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剧变。
随着工业生产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的出现,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成为一种常态。
因此,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与经济转型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近代史还见证了列强之间的殖民扩张。
为了获取资源和市场,欧洲国家主导着对非洲和亚洲的殖民控制。
殖民主义给受控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文化影响,但同时也造成了政治和社会的不稳定。
这种形式的帝国主义甚至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
二战后,殖民主义制度逐渐解体,各国独立运动兴起,近代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近代史中还有一系列的政治和社会运动,例如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美国民权运动等。
这些运动起源于人们对不公正和不平等的不满,旨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民主。
这些运动的影响超出国界,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奠定了基础。
近代史现状可以从全球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角度来审视。
政治上,国际社会显现出多极化的趋势,国家间的相互依存程度增加。
然而,由于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的碰撞,全球冲突和紧张局势依然存在。
经济上,全球化进程带来了更多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关系更加紧密。
然而,贫富差距也在扩大,经济不平等问题仍然困扰着世界。
社会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的流动,社交媒体和全球互联网成为塑造公共舆论和社会活动的重要平台。
然而,信息泛滥和虚假信息的传播也让社会面临新的挑战。
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而言,近代史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
首先,工业革命的发生使得技术进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中国近现代史学术研究动态
中国近现代史学术研究动态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趋势与特征:(一)了解中国近代史研究动态的主要途径《中国近代史争鸣录》,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述评》,人民出版社1986年;《中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述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重新认识百年中国――近代史热点问题研究与争鸣》,改革出版社《抗日战争史研究述评》,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八十年来中共党史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五十年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中国近代史》、《抗日战争研究》、《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等。
(二)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发展趋势:90年代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1、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创新。
广泛借鉴和吸收了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心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的若干方法。
传统的实证研究(乾嘉史学)方法在新的理论指导下得以复兴。
2、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传统的政治史的研究相对减少,而经济史、社会史、思想文化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出现了大量的史学分支学科,如社会史、文化史学、心理史学、城市史学、家庭史学、比较史学、口述史学、新政治史学等。
3、研究的热点发生新的转移。
晚清史的研究相对冷寂,而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渐成热点;对革命运动、革命者的研究相对减少,而更多关注统治阶级、统治集团人物的研究。
4、研究成果有重大突破。
特别是对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的研究,对近代经济史、社会史、思想学术史等方面的研究。
(三)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存在的评价标准问题1、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的评价标准误区★“革命与反动”的标准★“彻底与妥协”的标准★“价值与情感”的标准★单一的政治化标准★“现实生活”的标准2、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应建立的评价标准★任何评价都必须尊重历史★历史的标准应该而且可以多样化★历史评价中的现代化标准★所有评价标准都必须统一于唯物辩证法的原则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三、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理论(一)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自1954年胡绳第一次提出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问题后,中国近代史学界展开了持久的学术大讨论,先后提出了10余种学术观点。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十大问题
其次,我们必须明确: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 的矛盾并非始终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主要的矛盾。 两大主要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可以这样说:当 列强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时,外国资本主义和中 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也正是如此,才 有清政府的对外宣战、爱国官兵的英勇抵抗、人 民群众自发的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才有国共两 党的二次携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而当 列强改变侵华手段与方式,使用经济、政治而非 军事的手段和以间接的“以华治华”而非直接的 殖民统治的方式时,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最突出。如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 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解放战争的时期。
关于中国近代 史的十大问题
作者:信息1204班彭思敏
(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2)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3)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 的原因,教训
(4)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5)为什么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
(6)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7)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8)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
解放战争 (9)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 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10)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 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是 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 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1)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了,但是封建 剥削制度依然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 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仍占着显著的 优势。 (2)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它没有成为中国 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力量很软弱,它的大部分同外国 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资料合集目录一、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理论思考兼论历史学的社会学化二、50年来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述评四、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五、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三十年发展趋势与瓶颈六、六十年来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理论思考兼论历史学的社会学化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一直是中国历史学界的重点领域之一。
在这个领域,研究者们试图通过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探讨,揭示中国社会的演变规律和特点。
本文将从理论思考的角度,探讨历史学的社会学化对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影响及意义。
社会史研究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分支,它通过运用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社会意识、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在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中,社会史研究与传统的政治史、经济史研究相互补充,共同揭示中国近代社会的全貌。
历史学的社会学化是指将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历史学研究,从而实现对历史现象的深入分析和解释。
在近代社会史研究中,历史学的社会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学对历史学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历史研究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和演变机制。
社会学化的历史学研究更注重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考察,以及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从而更全面地揭示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
在社会史研究中,研究者常常采用社会调查、文献资料收集和统计分析等方法,以获取丰富的研究资料。
例如,通过对近代中国农村社会的深入调查,研究者能够了解农村社会的结构、功能和变迁过程;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历史文献,研究者能够深入探讨社会制度、社会行为和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变化;通过统计分析,研究者能够对历史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更准确地揭示历史现象的规律和特点。
近年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某些历史现象的深入研究还不够充分,某些研究方法的使用还不够成熟等。
更加完整与客观: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走向——21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走向笔谈之四
更加完整与客观: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走向——21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走向笔谈之四纵观中国历史学的发展进程,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发展进步,与此前相比已属相当迅速。
而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进展,在整个历史学科中又是非常突出的。
虽然如此,近代史学界不少学者仍多有不满足之处,希望近代史研究在今后发展更快,取得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
至于如何促进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学者们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很好的见解.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浅见。
1..在诸多研究领域热烈争论的“繁荣”局面难以再现,建构完整与客观的中国近代史应该成为基本总体目标。
在刚刚过去数年的世纪交替之际,史学界不少学者曾经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领域,总结反思上个世纪中国历史学发展的成绩与不足,探寻和展望新世纪历史学的发展新趋向。
提出了许多值:得重视的学术见解。
《历史研究》作为中国最有影响的专业史学杂志,曾发表过多篇对各种专题百余年研究的发展进行回顾与展望的评述文章.与此同时,另外一些历史学专业学术刊物也有意识地组织和发表这方面的文章,常常集中刊发一组相关论文,以期引起海内外史学界关注。
以此为主题的规模大小不一的学术研讨会,同样召开过多次。
应该说这一工作是颇有意义的,但其对中国历史学在新世纪发展的作用与影响尚需较长时间才能加以判断。
在此前后,还常常听到一些史学刊物的编辑们感叹于80年代中国近代史学界在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许多领域近乎于轰轰烈烈的讨论,无论是在学术刊物上登载的论文,还是在相关学术研讨会的讨论中,一些完全对立的观点甚至有过相当激烈但又十分友好的学术争论,呈现出十分热烈的史学繁荣场面。
当时,大多数史学杂志的来稿数量都比较可观,当时的编辑们也不愁稿源不足。
而进入90年代以后,史学研究则似乎显得相对沉寂,甚至到处出现“史学危机”的感慨。
不少史学杂志的编辑感到稿源不足,特别是比较满意的高质量论文较少,显得十分沉闷,因而希望研究者能够寻找到新的争论点,相互进行讨论和争鸣,使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再次出现新的“繁荣”景象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