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课例及分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案例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美感、2、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3、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在艺术形象中蕴含情感的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欣赏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同学们请看黑板,我们伟大祖国中华人民共与国就像一只雄鸡屹立在世界东方、面对这幅地图,让时光沿着历史的长河回溯到上个世纪,当日寇的铁蹄在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烙下耻辱与灾难的印痕,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抗争,这其中有拿起枪杆子的抗争,也有拿起笔杆子的抗争、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一个高贵而倔强的灵魂,走进身陷囹圄的戴望舒,看柔弱的她如何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被日本侵略者践踏的国土。
生介绍作者二、读出音乐美师:古人讲“三分诗,七分读”,读诗的美好境界是读出诗歌的音乐美、情感美,我期望我们今天的学习能达到这种境界、课件出示:读出音乐美1、读准字音2、读准节奏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生个不读,师引导生评价、再朗读,读出诗歌的音乐美三、读出情感美课件出示背景资料,指名读、生结合背景资料,再次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抒发了诗人如何的情感?师:在敌人阴暗潮湿的牢狱里,在想象中,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被日寇侵略的国土,她摸索到了哪些地方哪些景物?请同学们勾画出来。
生勾画并交流,师课件出示师:同学们,这些地方、这些景物表示我国大部分领土都被日军的铁蹄践踏**,诗人就是借助这些景物这些形象来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爱与恨,怜与悲,痛苦与希望。
请同学们品读诗歌,读出情感美。
课件出示:读出情感美1、划出您觉得倾注诗人情感的句子,在旁边做好批注(能够从词语运用、修辞、写作手法、调动感官等方面入手)。
2、读准重音,读出语调、语气,尝试读出诗歌的情感美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交流生派代表展示交流,师引导通过品析语言,读出情感美四、延读以升华师:1942年,抗战正处于最艰难的相持时期,戴望舒走出了惆怅的丛林与寂寥的雨巷,在敌人阴暗潮湿的地牢里,倔强抗争,同时满怀希望地歌唱着,这是如何的赤子之心哪!(画心)事实上,在同时代当中,还有特不多如此高亢的诗文,在号召着每一个爱国者的心。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实录与评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实录与评析
师:2005年的10月17日,对于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是难忘的,为什幺?
生1:神舟六号”胜利返航!
师:(屏显图片)对!因为激动人心而难忘,因为扬眉吐气而难忘!但是令老师难忘的,还有另外一件事,一件令人怒发冲冠,使人义愤填膺的事!谁知道是什幺事?
生2:日本首相小泉第五次参拜靖国神社!
师:这位首相来不及换上和服,就急不可耐地去参拜了靖国神社!(屏显图片)你不想说点什幺吗?
生3:我们觉得非常悲愤!因为二战”已经结束六十年了,日本依旧坚持自己错误的军国主义主张,依旧去参拜供奉有像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这是对中国、乃至全亚洲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公然挑衅和野蛮践踏!(掌声)
师:我们的敌人却成了他们的英雄!即使两件事的重叠纯属偶然,这也足以刺激我们中国以及亚洲人民那根敏感善良的神经!屈辱我们可以宽容,但绝不可忘却。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个高贵而倔强的灵魂,(屏显作者图片及文字:。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诗人戴望舒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
下面一起随语文网小编一起来学习《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吧。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诗的开头两行起着统摄全诗的作用。
可以想见,在阴暗潮湿的土牢中是不可能有什么地图的,因此,有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就只能是在心理场中展开的超现实的想像,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诗人运用了象征义,放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不仅写实,它还是一种意象。
戴望舒几次谈到过中国的疆土,就如一张树叶,可惜缺了一块,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一张完整的树叶。
如今他以《残损的手掌》为题,显然以这手掌比喻他对祖国的思念,也直指他死里逃生的心声。
残损一词,饱含血泪,既有自己深受摧残的痛苦,也有对日寇暴行的憎恨;既有对亿万同胞惨遭屠戮的同情,又有对苦难祖国命运的深沉思考正是这一切,转化为一种不能自已的内驱力,使诗人强忍肉体与心灵的创痛,写出了这首传业佳作。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中是血和泥,灰烬,血和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
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手掌将诗人引到了他的家乡,这里的景色曾是那么美丽迷人。
作者写到了家乡的春天、繁花、嫩柳、荇藻、水,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等感觉经验,如同身临其境地回到了家乡。
这各种感觉经验的综合与联通,使诗人的幻觉世界立体地、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使读者也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深沉的爱国之思与切肤的沦亡之痛。
充溢在字里行间浓浓的思乡之情,与作者身陷囹圄的现实形成强烈对比。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手掌由北向南,抚过大片国土。
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每到一处,作者都突出了该地区的特征性事物:雪峰、水夹泥沙、新生的禾草、蓬蒿、荔枝花,等等,是多种感觉器官对国土现状的感受,也是对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的暗示,是诗人在囹圄中向祖国母亲的抒怀。
《我用残损的手掌》主题思想和分析
灰烬
对 比
解放区
在诗中,作者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 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 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 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同时,借助于诗的 想象,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 向往。
我用这残损的手掌,
统 领 句
饱尝艰难困苦,“残损的手掌”既是 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对祖国诚 挚的爱和深深的 哀痛
象征祖国
我 用 残 损 的 手 掌
摸 索 这 广 大 的 土 地
沦陷区
表达了对侵略者 血和泥 无比的痛恨,对 像牲口一样 祖国支离破碎的 惨状无比痛心。 活,像蝼蛄 一样死。 表达了作者对 解放区的无比 春 向往,因为她 驱逐阴暗, 是民族的希望。 带来苏生。 太阳
九年级语文下《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现代诗人戴望舒的作品。
这首诗在艺术上以含蓄、温婉、深沉而细腻的笔触,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忧虑,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首先,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非常内敛而不做作。
诗人用“残损的手掌”这一形
象,暗示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苦难,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这种内敛而不做作的情感表达方式,使得诗歌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和共鸣力。
其次,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采用了象征和隐喻等手法,使得诗歌具有更强的视觉效果和意象感。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如“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以及“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等,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给祖国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同时,诗人也通过“残损的手掌”这一象征,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忧虑和关注。
最后,这首诗在思想内容上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诗人通过对祖国的描绘和关注,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热爱和忧虑。
同时,诗人也通过“残损的手掌”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这种思想内容上的深刻性,使得这首诗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总之,《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首非常优秀的现代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对祖国和人民的关注和忧虑,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这首诗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内心,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优秀4篇)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如下是漂亮的小编给大家找到的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优秀4篇】,欢迎参考阅读。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篇一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一找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归纳点拨:形象:“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
感情: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未曾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2、作者感情的。
变化,具体体现在诗中一些起修饰作用的词语上,这些词语有些是消极、冷色调的,有些是积极、暖色调的,请同学们找出这些词语,并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点拨归纳:积极暖色调词;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消极冷色调词: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表达效果:通过对比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憎。
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四人一组合作,找到诗中有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在师的点拨下,理解诗中具体形象中蕴含的感情。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学生仔细读诗,边读边画出起修饰作用的词语,并区别哪些是冷色调,哪些是暖色调,进而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在师的点拨下,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理解、欣赏这首诗。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篇二教学依据:“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带给读者的首先是一股震撼人心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这是诗人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用爱和恨、痛苦和希望编织成的一首热爱祖国,憧憬光明的诗篇。
随着诗人的神思遐想,诗人“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从塞北的长白山,到中原的黄河,从江南水乡,到岭南至南海,面对一片山河破碎的凄凉景象,诗人深沉的哀痛洋溢在字里行间;可那“辽远的一角”,却依然“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又使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深情的赞颂解放区是“永恒的中国”,他把祖国的新生、民族解放的前途都寄托在解放区。
《我用残损的手掌》课例及分析
点思 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当代社 会 ,用 当代 精神 担 当当代 责任 , 用
当代 思 维培育 当代智 慧 ” 。教师 们据 此设 计 出的
教学 方案 也参 差不 齐 ,有 些甚 至还 平庸 得很 , 就 是 一些 优 质 课 的获 奖 的教 学 设 计 也不 免瑕 瑜 互
见。
笔 者在 校 教科 室从 事校 刊 编辑 、 负责 修改 教 师 的教研 论文 、指 导 教师 进行 教学 设计 等 工作 , 对一 线教 师 的教学 情 况 比较 了解 , 也 参加 了一 些 教 师 的赛课 活 动 , 由于是 “ 旁观者清” 的缘 故 , 看 问题 自认还 比较客 观 。我 的这个 教学设 计是有 感 于大 多数 教师 的 同类教 学设 计 的不 完善 而作 的 , 也难说 有多 完善 , 但 至少是 我独立 思考 的结果 。
案 例
体悟 了美 好 的情感 , 当然 , 也 得到 了美 的熏 陶 。
四、 质疑 : 促 进学 生 的思想飞 跃
血; ⑥ 诗 歌解 读 缺乏 “ 当代 视 角 ” , 没能 引 导学 生 “ 初步 学 习用 当代 眼光 认识 当代 生 活 ,用 当代 观
师问: 基 于 中国现 代 诗歌 的 “ 当代 视角 ” 来 审视 《 井》 , 除 了我 们 已经 获得 的审 美愉 悦 外 , 我 们 思 想 上 是 否能 够 相应 地 得 到 提 高 呢 ?也 就 是 说, 除 了接受 《 井》 一 涛教 材要 求我 们 懂得 的思 想 内容外 , 与 时代 同步 , 作 为 当代人 , 我们 还 有哪 些
众志成城 、 同仇 敌 忾 , 顽 强 乐 观地 应 对 民族 的苦
难 。我 们今 天读 这首 诗 , 当然 除 了继 承杜 运燮 所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我用残损的手掌》优秀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我用残损的手掌》优秀教学设计、课后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背景本课所教学生为九年级学生,主题为“人与自然”。
学生已经对文学作品的基础知识和阅读技巧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掌握。
之前已经学过中国古诗词和现代作品的鉴赏,以及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等。
2. 教学目标1.了解并熟悉作家──杨绛。
2.理解并掌握「我用残损的手掌」这篇课文的基础知识、主题及个别段落的理解。
3.发掘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及寓意,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思考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教学内容本课重点是《我用残损的手掌》(杨绛)。
4. 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通过欣赏图片课件(可以用屏幕共享功能,但是要保证图片清晰),了解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引导学生产生对大自然的爱和欣赏。
(二)展示杨绛的生命历程和历史背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接受和体会《我用残损的手掌》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了解作者杨绛的成长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
(三)阅读文章并发问——本步骤可以分为多次,每次培养不同的阅读技巧,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四)剖析难句并掌握词语——通过学习和剖析《我用残损的手掌》中的难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词汇和语法知识。
(五)表达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水平,设计合适的表达活动,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5. 教学手段课件、图书、黑板、PPT、投影仪等。
二、课后反思课后我认为,本课设计得还算顺畅,学生在收到期末考试的成绩单之后,对这门课的评价还是比较高的。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作为老师,我的时间和精力都不够充分,导致很多设计没有完全去落实。
例如,我设计的写作练习,没有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进行一遍发言,进度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一些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他们往往只看到表面,而没有看到更深层的文本表达。
因此,我需要进一步完善我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九年级下册语文《我用这残损的手掌》优质教案五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我用这残损的手掌》优质教案五篇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天气没有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九年级下册语文《我用这残损的手掌》优质教案五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九年级下册语文《我用这残损的手掌》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有感情的诵读全诗,感知诗歌内容,初步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资料补充法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内容,体会诵读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盼望,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和对祖国未来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感知诗歌内容,初步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内容,体会诵读之美。
初步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突破方法:通过补充资料拉近学生与诗人的距离,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通过多种层次的朗读把握诗歌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导航:情境创设法、资料补充法、朗读法、合作交流法等。
学法导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法、朗读法、欣赏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及代表作品。
2.教师筛选有关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的资料及相关录音、视频等。
3.对课堂充分预设,积极寻找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4.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查找戴望舒、现代诗的相关资料。
2.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3.课前熟读诗歌,课堂上赏析、朗读。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2010年的5月1日,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
这一天不仅是劳动节,还是上海世博会胜利开幕的日子(屏显图片)。
初中语文_2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感情线索,激情诵读诗歌。
2、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理解诗歌对比手法。
3、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
【学习重难点】有感情诵读,体会诗人情感变化。
【过程学习】预习学案一、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锦zhàng()xìng zǎo()lóu yǐ()róu lìn ()灰 jìn( ) zhàn着()蓬蒿( ) 憔悴( )堤上()掠过()二、朗读诗歌时,你觉得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至少三点)三、朗读诗歌时,你有那些疑惑?四、背诵诗歌。
课堂学案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诗中蕴含着诗人深沉而炽热的爱国之情,爱之深,深到即使喉咙嘶哑也要放声歌唱;爱之浓,浓到即使死去也要融进祖国的怀抱。
同学们,在你的记忆中还有哪些爱国诗句曾经深深的让你铭记?二、激情读诗,感受深情1、你觉得诗歌朗读时应该注意什么?诗歌朗读有哪些技巧?诵读关键词:字音清晰;语速合理;停顿恰当;重音准确;感情充沛;2、诗人的手掌为什么是“残损”的?: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1942年。
1938年,诗人戴望舒从沦陷区的上海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
194 1年,日军占领香港后,立即逮捕了几乎全部的在港知名华人,包括戴望舒在内。
戴望舒活跃的抗战姿态,很显然引起了日军的注意。
日本宪兵动用酷刑审讯戴望舒,试图从他口中获取文艺界抗日人士名单等资料,但他始终没有屈服。
戴望舒在狱中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所受的酷刑和折磨,是非常惨烈的,这使他出狱后仍无法摆脱这场噩梦,两年之后,他在《等待(二)》一诗中,还写下了这样刻骨铭心的句子:在这阴湿,窒息的窄笼:做白虱的巢穴,做泔脚缸,让脚气慢慢延伸到小腹上,做柔道的呆对手,剑术的靶子,从口鼻一起喝水,然后给踩肚子,膝头压在尖钉上,砖头垫在脚踵上,听鞭子在皮骨上舞,做飞机在梁上荡……“泔脚缸”,就是废水桶、马桶。
《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年级下教案设计)共3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年级下教案设计)共3篇《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年级下教案设计)1《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年级下教案设计)导引课:一、导入题目:重温光阴,感受生命1、以展示一组百年老照片为导入,引起学生对光阴的思考。
2、请学生照片中人物的状态、年龄、穿着、环境等方面进行描述,并结合自身感受谈谈对百年前的生活的理解。
3、老师通过提问指导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审视身体在不同时期、文化和地域的差异,引发学生自我认知。
二、自主学习题目:《我用残损的手掌》1、学生在分享阅读中了解新词汇,并自主学习阅读短文,梳理文章结构。
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设问,从不同角度挖掘短文中的意义,并结合自身经验,理解文章所表述的思想和情感。
3、学生单独、分组完成异构性阅读任务;边阅读,边把认为重要、难懂、值得商讨的内容记录下来,等读完之后,集中同学们的困惑与问题,以问题为中心进行讨论,解决疑难。
三、合作探究题目:手掌的奇妙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发现手掌的奇妙;记录神奇的手和触控的感受;集思广益,分享小组的体验和思考。
2、老师负责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性活动,如制作折纸、雕刻、拼图等,体验手指的微妙机制,感悟手的神奇,转变对身体的认知。
四、评价1、引导学生使用评价工具,展开自评、互评和分析评价;了解自己的能力水平,发现问题所在;检查学习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肯定优点,提出改进意见;给予鼓励,帮助学生形成有益的自学和合作习惯。
学习反思:《我用残损的手掌》讲述了一位女性残疾人的故事,她的手残缺,但她一直坚持用自己的手去探索神秘的世界。
阅读这篇文章,让我体会到人类的身体是多么的神奇和所不为人知的灵性。
这位女性的意志十分坚定,她不为残疾所限,而是以更加努力的态度去探索未知的领域,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通过本次阅读我也发现了手掌的奇妙,它不仅仅是我们日常工作的工具,更是我们感受世界、表达情感的重要媒介。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篇1 戴望舒用深重忧郁的口吻缓缓叙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惨遭侵略者蹂躏的中国以及世世代代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饱经风霜的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像,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
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
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支离破碎的土地,寄托着对苦难中的祖国深深的忧愤的感情。
家乡的美丽景象与现实、祖国的河山曾经的美好与现在的凄凉形成对比. 我用残损的手掌深情地抚摸在敌人的铁蹄蹂躏下的祖国广大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接着,诗人无形的手掌触到家乡一片湛蓝的湖水,现时微凉的湖水与昔日堤上繁华如锦障的美丽春光形成强烈反差,表现出诗人对敌人践踏故土的无比忧愤。
为了使诗歌表达的主题不流于肤浅狭隘,诗人想象的世界由近拉远,由北到南,从长百山的雪峰、黄河的泥沙到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南海的海水。
诗人选择每一地域中最典型的风景加以点染,它们既是人民的苦难与不幸的象征,又是侵略者罪恶的见证。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两句既是对上半段的总结,又与开头三、四行遥相呼应。
诗的后半部分仍在想象的世界中展开,描绘的是与前面灾难景象形成极大反差的心中渴慕的图景:那虽是辽远的一角,但山河完整无损,没有阴暗和血污。
而是充满了温暖、光明和生机,那里是太阳,是春。
与前半部分的哀怨、忧伤的基调相比,这一部分跳动着诗人按捺不住的快乐与激动;与前半部分意象快速流动的抒情相比,后半部分则显得安静而舒缓,使这首诗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抒情风格显得变幻多姿。
在那个以狂暴的吼叫代替艺术的凝想的年代里,这首诗像一朵美丽而永不凋落的奇葩:意象高度凝炼而不晦涩,感受细腻而不暗淡,深刻的现实内容与现代抒情方式完美地交融起来。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优秀10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优秀10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清诗歌思路,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3.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研读诗歌,品味语言。
2.感同身受地体会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健全的双脚总渴望踏在坚实的土地,康健的双手总期盼握住永远的幸福。
曾经有这么一个诗人,写了一首《断指》,据说,这位断指的革命者是诗人的友人,他为了不再为感情所累,全身心投入到解放事业当中去,当众砍下一根手指,请友人在酒精瓶里保存好以为见证,以志警醒。
可是,十多年后,诗人被日军逮捕用酷刑审讯,在狱中他想用残损的手掌抚摸被日军蹂躏的国土,身体被拘禁的他用不曾屈服的灵魂写下了《我用残损的手掌》,他是谁?“雨巷诗人”戴望舒让我们来读一读在特殊的年代里写下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听一听,他唱出了什么样的心声。
(板书课题)二、听读,品意象1、创设音乐情境,教师配乐范读。
同学们,请先允许老师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诗,同学们要设身处地地倾听诗人内心深处的声音。
2.学生自由吟诵两遍。
你们认为老师读得好的地方就试着学一学,不好的地方就改一改,然后激情朗读两遍;读后请你们告诉我: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诗人摸到了一片怎样的土地?预设:黑暗、残损、被侵略军蹂躏等三、想象,知情感1、用残损的手掌哪些事?可以找到相关句子来朗读,重点读出关键的动词预设:他用手掌去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触到、掠过,沾了,轻抚、运力量、贴在上面,寄爱和希望)诗歌围绕题目出现了两次“用残损的手掌”,可两次的动词不同,一处是摸索,一处是轻抚,你觉得两处可以调换吗?通过学生的比较得出:摸索中的摸通常是在黑暗中进行探索,心中是很急切的,沉痛的,很冲破这黑暗,找到光明的出口而轻抚则是轻轻的抚摸,是诗人在抚摸探索无限的江山之后,摸到了自己理想的'地方,他对这块土地特别的热爱,于是他会将所有的力量运在手心,贴在这块土地上面,通过这两个词语的比较明白诗人对这“辽远的依然完整的一角”炽爱、倾注柔情、满怀憧憬2、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后半部分诗歌,说说这“辽远的一角”为什么会吸引诗人的心?预设:直接的有: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蓬勃间接的有:“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用残损的手掌》课例及分析作者:张绪凤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6年第12期张绪凤《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诗歌教学的第二篇文章。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余光中的《乡愁》,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外国诗两首》以及本文,这些诗的写作背景都和特定历史现实相关,其字里行间蕴含着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情感。
因此,正如名师王君所言,语文的语文味儿之一就是品读语言文字的丰富蕴含,从中去发现含蓄的文字后面隐含着人深刻而隽永的情感。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诗人戴望舒于1942年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诗人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描写出沦陷区和解放区截然不同的景象,加之诗人巧妙的运用一些冷暖色调的词语,含蓄而深刻的流露出自己的对敌人的愤懑之情和对“辽远的一角”那种朝气蓬勃而有尊严的新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诗人的爱憎之情分明,诗人的痛惜之情与向往之情交织。
所以,引导学生咀嚼诗歌语言是与作者情感共鸣的最佳抓手。
而对于诗歌的写作背景,20世纪的少年们已经是渐行渐远的陌生,学生情感上难以很快与作者对话,故此,巧妙地抓关键词进入文本,制造悬念激发学生阅读好奇心的同时,还能通过一条主线阔开一个面,既能体现教师的引领又能生成很多。
一、教学思路根据“手掌的动作”——“手掌的冷暖”——“有形手掌与无形手掌”为教学引导的主线,引领学生品析、感悟、朗读,达到品析语言,体悟感情,探究写法的目的。
二、教学实录(一)教师有层次地板书课题并发问,激趣导入。
师:(板书:手掌)这个词同学们都认识也都明白他的意思吧?生全体:是的。
师:(添加板书:残损的手掌)同学们看到这个短语有哪些疑问?生1:这是谁的手掌?生2:这手掌是怎么残损的?师:(添加板书:我用残损的手掌)你又有怎样的疑问?生3:他用残损的手掌干什么?师:这是诗人戴望舒的手掌,至于他的手掌为什么会残损,以及他用残损的手掌干什么,请大家走近他的诗中去探寻答案。
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这首诗,待后给大家分享你初读所得。
(二)初读诗歌:学生全体自读诗歌。
(学生一读)生4:诗人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大地,在有些地方他感受到是血和泪的凄凉,而那辽远的一角却是温暖、明朗,蓬勃生春的。
生5:我也有同感。
在这里请大家关注几个词语的读音。
“锦嶂”的“锦”应读前鼻音jin;“荇藻”的“荇”应读后鼻音xlng。
“蝼蚁”应读“l6u yI”。
师:这说明大家已经走进这首诗了,能大概把握这首诗朗读的感情基调吗?有没有变化?生6:前半部分要读出愤恨之情,后半部分要读出赞美和向往之情。
生7:前半部分还要读出痛惜之情,后半部分还要读出喜悦之情。
师:那就请同学们这一次带点儿感情试着朗读这首诗,让老师欣赏一下。
(学生二读)(三)探究“手掌的动作”。
师:诗人戴望舒到底用手掌干什么呢?要想知道这个答案,请同学们在诗中找出表明“手掌”动作的词语。
(学生三读)生8:“摸索”、“触到”、“蘸着”、“掠过”、“沾了”、“轻抚”、“贴”。
师:诗人的这只残损的手掌是充满动感的,这只手掌是贯穿全诗的线索。
请深入这首诗品析手掌的动作:“掠过、沾了、轻抚、贴”。
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9:“掠过”表明诗人的手掌快速走过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所看到的是荒凉和凄惨的景象,诗人不忍心看下去,所以快速掠过,其痛惜之情可见。
生10:“沾了”一词写出了手掌所到之处,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说明祖国河山正饱受蹂躏和摧残,人民生活痛苦不幸。
这里有诗人的痛和恨。
所以我就想问:这究竟是什么时候的祖国现状呢?师:这两位同学结合语境品析了这两个词所蕴含的内涵,还感悟出诗人的情感,真实用心深入了。
尤其是XX同学还有了新的思考,真是很有价值啊。
是啊,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中国呢?请同学们看课题下小方框里的引语,从中发现。
生11:从“抚摩着被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国土”中看出是日本侵略祖国,祖国大半壁江山沦陷时。
师:因此作为国民的一份子,面对小日本对祖国的蹂躏,作者对沦陷区的土地和人民的现状感到深深的痛惜,对日本鬼子充满着恨。
而且诗人当时由于积极支持抗日,在香港被抓关进监牢,但是身陷囹圄斗志不灭,于1942年写下了这首诗。
请同学们朗读这一部分,替诗人抒发痛惜和愤恨之情。
生全体:朗读诗歌前半部分。
(学生四读)师:请同学继续品析“轻抚、贴”。
生12:“轻抚”和“贴”是写诗人手掌轻抚“那辽远的一角”,感受到了温暖和美好,于是用手轻抚并把手掌贴了上去,那种深爱之情、依恋之情和向往之情,都在其中,真实深情外露啊。
而且那辽远的一角就是指拯救祖国未来的解放区。
师:这位同学不仅深入语境思考,而且悟性也很灵活哦。
这位同学对“那辽远一角”的解读,你们同意吗?生13:同意。
结合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来看,能在当时给人们带来希望曙光,并让人有尊严的活着的就是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
师:这位同学的理由还是很充分的,老师也赞成这个发现。
那么请同学们,带着深爱、依恋、向往之情朗读这部分。
(学生五读)(四)探究“手掌的冷暖”。
师: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大地,当诗人摸索到沦陷区看到的景象和摸索到解放区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内心的感触也不一样。
这只手掌不断摸索的区域不同,动作情态不同,手掌的感觉也呈现出冷暖不同的感觉,请你寻读这首诗,把能体现手掌冷暖感觉的词找出来品一品。
(出示多媒体三:手掌的冷暖)(学生六读)生14:诗人摸索沦陷区时写手掌感觉的词有“微凉、冷到彻骨”;摸索解放区时是“温暖、明朗”的。
生15:这些词语,表面上写手的感觉,实际上是诗人痛惜之情和爱恋之情的体现。
师:是啊,文中类似这样带着明显感情色彩的词还有吗?请看一看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二”,试着探寻答案。
生16:文中带有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还有“坚固、蓬勃生春、柔发、希望、太阳、苏生等”。
生17: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还有“蓬蒿、寂寞、憔悴、苦水、阴暗、灰等”师:谁来品析“坚固”和“柔发”两个词所蕴含的情感?生18:“坚固”一词写出了那辽远一角,也就是说解放区的军民是保护那块儿土地的坚强力量,也是对解放区的军民守护国土充满着自信。
“柔发”写出了诗人对辽远一角的依恋之感,充满着美好的期待,有一种温馨的亲切的感觉。
师:看来我们细细品味词语的言外之意慢慢读懂了诗人的内心,那谁来在品析“寂寞地憔悴”?生19:“寂寞地憔悴”既写出了荔枝花盛开而没人欣赏,冷清地凋零,又暗示了诗人内心此时是忧伤的、心痛的,惋惜的。
师:词真情深的诗,字里行间总是情浓意浓,“一切景语皆情语”,表面写景实际含情。
诗人用这些冷色调的词和暖色调的词,爱憎分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实在是写作的精妙之举啊。
(五)探究“有形的手掌”和“无形的手掌”。
师:老师有个疑问:深处监牢的诗人能用手掌摸索祖国大地吗?你怎样理解“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讨论一下。
生20:这里“残损的手掌”是诗人真实的手掌,而“摸索”则是想像出祖国的版图,并想像手掌在摸索。
师:那到底是什么在摸索祖国大地?生全体:思绪。
师:诗人由眼前真实的残损的手掌,生发出了一种思绪,让这只手掌去充当这种思绪跳跃的载体,回忆了祖国沦陷地区的惨状,继而畅想了解放区的光明和生机勃勃的现象,从而条理分明地抒发了对祖国的爱以及对祖国未来美好前景的期盼。
这就是实虚结合的写作技巧啊。
师:(出示多媒体4)残损的手掌与无形的手掌真实与虚拟师:诗人戴望舒这种爱憎分明的情感,这种景语皆情语的的流露,这种真实与虚幻结合的思绪,在他的诗《狱中题壁》也有所体现,请阅读该诗,谈谈自己的感受。
《狱中题壁》(戴望舒)如果我死在这里,朋友啊,不要悲伤,我会永远的生存,在你们的心上。
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在日本的地牢里,你们应该永远的记忆。
当你们回来,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用你们胜利的欢呼,把他的灵魂高高举起。
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曝着太阳,沐着飘风: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这曾是他唯一的美梦。
生21:这首诗和课文的主题有相似之处,都抒发了对自由的渴望之情。
而且也都运用了真实和虚拟结合的写法,如:“在日本的土牢里”、“他伤损的肢体”是真实的,而“当你们回来,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用你们胜利的欢呼,把他的灵魂高高举起。
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曝着太阳,沐着飘风”是想像的情景。
生22:这首诗还能看出诗人的身残志坚,对信念的坚守。
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民族危难,每个受践踏的中国人内心都刮着激怒的风,澎湃着抗争的潮。
诗人,用手中的笔作斗争的武器,留给我们的除了诗歌的浪漫,还有民族的使命感。
最后让我们带着感情吟诵出诗人心之战歌吧!(学生七读)四、课例分析自从了解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观后,一直在教学中琢磨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尤其是学生的探究学习,需要教师在兴趣、方法和过程等方面的引导,至少让学生能享受探究的情趣所在,学生才喜欢去探究,学生才能在探究中收获知识,获得成长。
在语文教学中,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能激起学生的阅读、理解、探究、感悟的兴趣的,尤其是引领学生进入文本,通过语言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并进行师生对话,是需要教师对文本解读和驾驭的智慧的,是需要一种情趣去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的。
1.边引边悟。
笔者带着这样的思考开始对诗歌教学进入文本切人点的探索。
《我用残损的手掌》一文,就是笔者在历经一个周的时间去解读教材,解读诗歌的教学目标,才拟定了“探究手掌的动作”——“探究手掌的冷暖感觉”——“探究有形手掌和无形手掌”的教学思路,达到品读语言,感悟作者情怀,学习写作技巧之目的。
通过课堂教学效果。
笔者认为整个教学主线的设计还是做到了以语言为抓手,在读中找,在找中品,在品中悟,在悟中感受诗人情怀的教学目的。
2.边品边读。
在课堂上学生根据老师探究话题的框架引导,很投入地寻读,引导学生七次阅读,真情实感地品析词语蕴含的深意,在零碎的语言品析中慢慢走进作者,想像那些苦难的岁月中人们爱国情愫之痛苦的失望与执着的向往之间的纠结。
老师想要讲的,学生自己都说出来了,这样探究学习才有了效果,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
3.边问边思。
堂上学生探究气氛浓烈,还是因为这一教学主线也达到了激趣的目的,点燃了学生探究的热情。
笔者在开始导入新课时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即“他的手掌是怎么残损的?”、“他用残损的手掌干什么?”,这样引领学生生发疑问,就是为了点燃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为后面的寻读和品读制造了悬念,调动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4.边找边探。
在“探究手掌的动作”的活动中,通过找动词,品深意,简单的一“找”,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引发了学生的疑惑——为何要找?就用这样的悬念推动学生进行品,品出意蕴后再去朗读,使学生有感而发,避免无感而念念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