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在诗歌技巧上,现代派继承了初期象征派对“纯诗”的强调,对“契合”与“暗示”的强调,对法国象征主义的借鉴.但是,现代诗派排除了对西方象征主义诗歌意象的盲目照搬,将西方的象征主义和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融合在一起,不仅是诗歌意象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更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意象单元和主体的人生感悟有机地融纳整合,形成诗歌的整体意象之美.
2.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

主要作家还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

荷花淀即白洋淀,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

《荷花淀》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当作背景,具有朴素、明丽、清新、柔美的风格。

洋溢着诗情,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孙犁的作品在河北青年作者中有强烈的影响;他在编辑《天津日报·文艺周刊》时,通过这块园地,团结和培养了京、津、保定三角地带的一批文学青年。

这一派作家的共同特色是着力追求诗情画意之美,早期作品都吐露出华北的泥土和水乡的清新气息。

后来,逐渐发生了变化,从维熙就写出了不少慨慷悲壮的作品,与“荷花淀”派的风格不同。

3.延安整风运动
延安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

1941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标志着整风开始;1945年4月20日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止。

延安整风运动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党的建设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通过延安整风,使全党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使干部在思想上大大地提高一步,使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四、简答(每小题6分,共18分)
1.比较《雷雨》、《日出》的结构特点。

雷雨》是属于锁闭式结构.时间集中,从第一幕到第四幕时间不到20小时;地点集中,三幕都在周家客厅;剧本巧妙地以明线、暗线交织布局,以幕前情节推动现在的剧情.
《日出》的结构是“横断面的描写”法,既西洋戏剧史上“人像展览式”的结构.它不像《雷雨》的结构那样严密紧凑,而是从“片段的方法写起”:
第一,剧本人物众多,却没有一个可以统帅全剧矛盾的角色.
第二,剧本情节线索也较繁杂,虽以剥削阶级对下层人民的迫害压榨和他们内部狗咬狗的矛盾为基础,但全篇没有统帅全剧的中心冲突,也没有绝对统一的贯穿动作.
初看,结构松散,矛盾冲突不集中,但主题思想将他们(人物和事件)有机的统一在一起
2.评张爱玲散文创作的艺术个性。

答张爱玲是抗战时期沦陷区的杰出的海派女作家代表作家她的创作力图还原战争背景中人的固有的本性张爱玲所展示的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芸芸众生在战争环境中正式的人生形态。

在张爱玲的“私语”中交织着复杂而矛盾的美感倾向一方面是对现代文明的“荒凉”感受中呈露出来的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美感特质另一方面则是对士大夫乐感文化传统的眷恋对普通人的寻常人生乐趣的沉迷。

3.评孙犁小说对“单纯情调”的审美追求。

五、论述(每小题15分,共30分)
1.以《小二黑结婚》为例,论述赵树理小说民族化、大众化的特色。

一、问题小说,这是一篇典型揭露农村存在的问题的问题小说;〈〈小二黑结婚〉〉中揭露了三仙姑和二诸葛的封建迷信思想,也深刻揭露了农民的愚昧。

此外小说业从金旺兄弟的所作所为反映了解放后解放区遗留下来的恶霸作风,和欺上瞒下的行为;也反映出农民自身的小农意识。

再有,文中对父母包办婚姻的揭露也很到位。

如三仙姑不顾女儿的反对希望将其嫁给“插起招军旗,就有种粮人”的吴先生;还有二诸葛家养育的童养媳等等都可反映这些问题。

二、强烈的政治色彩,也由于过分注意为政治和中心工作服务,因此给赵树理的创作带来了一些明晰那的局限,如拘泥于具体问题和事件,伸展不开对人物的刻画时有简单化的倾向;作品有图解政治,图解政策的痕迹。

有时会因政策事物而累及作品等。

但是由于赵树理常年生活在农村,扎根于基层,凭借他对农村
我对于二十世纪的中国货色,有点不大喜欢,粗恶的模仿品,美其名曰国货,要卖得比外国货更贵些。

新房子里卖的东西,便不免都有点怀疑,虽然这样说好像遗老的口吻,但总之关于风流享乐的事我是颇迷信传统的。

我在西四牌楼以南走过,望着异馥斋的丈许高的独木招牌,不禁神往,因为这不但表示他是义和团以前的老店,那模糊阴暗的字迹又引起我一种焚香静坐的安闲而丰腴的生活的幻想。

我不曾焚过什么香,却对于这件事很有趣味,然而终于不敢进香店去,因为怕他们在香盒上已放着花露水与日光皂了。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

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可怜现在的中国生活,却是极端地干燥粗鄙,别的不说,我在北京彷惶了十年,终未曾吃到好点心。

十三年二月(1924年2月作,选自《雨天的书》)
题目就叫“北京的茶食”,而文章并没有写到什么像样的“北京的茶食”。

其实,作者写作的直接目的并非在此;“这也未必全是为贪口腹之欲,总觉得住在古老的京城里吃不到包含历史的精炼的或颓废的点心是一个很大的缺限。


谈“北京的茶食”,却从日本的、东京的茶食写起。

可见,作者并非局限于北京一地;对历史、对都城的生活都有理想的看法,几百年的繁华,当然要有一种享乐的流风余韵留传到今日,于衣食住方面应有多少精微的造就。

写文章总是因为现实触人感想,在他看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货色,模仿粗恶,有点不大喜欢;觉得当时的中国生活,极端地干燥粗鄙,没有意思。

在他看来,人的生活态度应该是:“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

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生活趣味往往反映文化精神,一般人认为,日常生活里的东西,比如点心,没什么了不起。

可是,周作人谈点心时,特别点出“历史的”、“精炼的”、“颓废的”三个修饰语,关照了历史文化、艺术审美、内心情感。

从点心的粗糙,看出文化的粗糙、灵魂的粗糙。

从而鄙薄文化上的功利主义,追求精致的生活趣味,渲染一种安闲且丰腴的生活情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