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幸福教育思想述评

合集下载

浅析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思想

浅析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思想

浅析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思想摘要: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家庭教育思想是其整个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通过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劳动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为了更好的实施家庭教育而创立的“家长学校”,从而得出启示,在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的同时,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父母家长学校正文: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发挥着光芒,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发。

他不仅致力于学校教育,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而且其家庭教育理论是他整个教育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他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认为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和偶然出现的因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家庭在塑造孩子的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出发,通过系统阐述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思想,从中得到启示,以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使孩子能够在一个充满活力的、和谐的家庭氛围中获得更好的教育。

一、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在致力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同时,十分重视家庭教育。

他强调,家庭是人们多方面的关系经济的、道德的、精神一心理的、美学的基层细胞,孩子的“和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和家庭教育直接有关。

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孩子的一切都取决于童年期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童年期是孩子思想品德和智慧发展的奠基时期,而这一时期的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

他在分析研究了七十多个难管教的孩子,其形成“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孩子所受教育和孩子早期童年的周围环境条件所引起的”。

他把健康成长的孩子比喻为美丽的花朵,指出,“我们所期待的美丽的花朵,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

需要多年的努力才能创造出来一一培养、防暑、防寒、注意浇水和施肥”①,这一切工作主要靠家长来完成。

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做一个幸福成功的教师

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做一个幸福成功的教师

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做一个幸福成功的教师有人根据教师对教育的体验和感悟深度不同,由专业发展进程,把教师形象地分成三个境界。

初级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中级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高级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教师大都是一些刚刚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在“学院”里学了许多书本上的教学方法,教育的方法,他(她)兴奋地认为,自己有了文化专业知识“一桶水”,只要倒出去“一碗水”就可以了。

教学吗,就是我讲学生听,听完了做练习,做作业,考试,测验。

上班,下班,双休日,寒假、暑假优哉游哉,“人类的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人”当成了。

对课堂教学和对教书育人,充满了浪漫和憧憬。

走进课堂,接触学生,拿起教材,同行和领导听课评课,学生考试评价,问题一个一个出现了,课堂上忙着传授知识,部分学生不感兴趣,溜号的说话的,不听课搞小动作的、看散书的,发信息的,“三闲” 的学生在蔓延,学习目标实现不了,情商激活“黔驴技穷”……,“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埋怨学生,埋怨学校,埋怨家长。

甚至还埋怨自己的父母,不应该让自己当教师。

美好的憧憬开始暗淡了。

有思想的年轻教师没有沉沦下去,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反思自己的专业水平,反思自己对学生的了解,反思自己的教书育人的方式和方法。

从挫折和问题出发,开始学习,找同行帮助,让领导支招,向名家学习,在实践中总结。

把挫折和失败当做财富,进行着“改变学生首先改变自己”的尝试,努力提升着“爱心与教育”的综合素质,逐步走进学生的心灵,随着教书育人的体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对学生研究把握,美好的憧憬由暗淡转向了光明……。

逐步走向“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

最近再读苏霍莫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第一条建议,感触又进了一个层次,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是常读常新的,每次阅读都有新的感受,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进行实实在在的实践,对促进“第一境界和第二境界”教师的幸福,建设关爱生命的课堂,加速课堂教学改革是有帮助的。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一、论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

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1)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

”(2)关于德育。

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

(3)特别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

”(4)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

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说:“爱孩子”。

(5)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

同时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关于智育。

他认为智育就其本质与任务来说,包括给学生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科学世界、发展智力等方面。

智育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传授,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并发展他们的智力。

他是知识与智力的统一论者,提出学生的知识要建立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上,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其中包括:给儿童上思维课;开展课外读书;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等。

在帕夫雷什中学,所有学生整个下午都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小组多达到一百多个。

关于体育。

他说:“对健康的关注,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

孩子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们是否乐观愉快,朝气蓬。

”(6)并响亮地喊出了“健康、健康,再一个还是健康”的口号。

他不允许低年级儿童在室内进行三小时以上的脑力劳动,反对让12-15岁的少年每天花费四、五个小时去做家庭作业。

评析苏霍姆林斯基

评析苏霍姆林斯基

评析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干训部杨丽娟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前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也是世界教育史上很有影响的人物。

他的全部教龄35年,其中担任校长26年。

从1948年,他被任命为乌克兰一所农村十年至中学——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在他的正确领导下,该中学成了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乐园。

从五十年代末起,这所学校名扬全国,成了国内外来访者求经取宝的场所。

苏霍姆林斯基虽然学历不高,只相当于师范学校毕业的水平,但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勇于实践,不断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写了41部专著、600多篇论文,1200多篇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

他的主要著作已用29种文字出版发行,中国也陆续翻译了他的许多著作。

如《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儿童》等。

“把心灵献给儿童”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座右铭。

他的书被誉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一、苏霍姆林斯基论全面、和谐的发展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活动主要阶段是在50至70年代度过的,这一时期前苏联的普通教育中,出现了普遍而又尖锐的升学与就业的矛盾,由于中学生数目急增,使高校不能容纳这么多学生,而学生又没有直接参加社会劳动的思想和技术的准备,因此不可能顺利就业,社会上出现众多游手好闲的人,故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与教育背景下,苏霍姆林斯基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基本原理出发,提出把全体学生都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所谓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用他的话来说,这种人是精神生活丰富、道德纯洁和体格健全三者和谐结合在一起的新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是把对社会的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统一起来的人,是在各方面都很饱满的有教养、有文化、成熟和坚强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完整地描述了和谐发展的人的形象:就是指他是公民——社会主义祖国的爱国主义者,是祖国大地的英勇的保卫者,是为实现理想而斗争的坚定的战士,是诚实的、干练的、热爱自己工作的劳动者,是集体主义者,是能享受生动完满的欢乐和人生乐趣的、有教养的人,是忠实的父亲和丈夫,是有爱心的母亲和妻子。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思想家、法学家,在九十年代苏联帝国亡解体之前,他的理论博大精深,被视为苏联社会发展的理论引导者,包括教育思想在内,它在当时月季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力。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教育思想是以“社会主义”为基础,以“反资产阶级和反俄国封建制度”为宗旨。

他认为,教育应该在社会主义和苏联式共产党民主观念的基础上进行,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活跃的社会分子。

首先,他认为应使用军事化的方式来管理教育,让共产主义的精神与苏联的封建精神统一起来;其次,让学生在实践实验中去培养社会主义民主意识,开发他们的才能,激发他们的思维;最后,他敦促学生担负社会责任,履行共产主义公民义务,使他们深入了解社会主义的精神,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刻画出当时苏联的政治、文化特点,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可以从一个密切联系实践和理论教育的完全系统中获得双重收获——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和全面的实践教育。

因此,全面的实践体验可以提升学生的素质,发展其社会责任感,并增强其社会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在当时拥有丰功伟绩,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当时苏联的教育形态,对政治和学术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他的教育思想更加凸显了实践的重要性,也使我们深入了解实践教育应该是怎样一种形式,并以此更加严格地检验和分析现今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浅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

浅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

浅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1875-1941),是俄罗斯教育家、心理学家、哲学家,他创立了“和谐教育”这一概念。

他认为,学校应当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使学生能够学习到各种知识,并能够在社会中成功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重视人的本质。

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发掘自己的潜能,从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二是倡导良好的教育环境。

他认为,学校应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以便学生能够愉快地学习。

学校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不要强行灌输学生某种思想,以免影响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发展。

三是重视学生对社会的贡献。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学校应该教育学生,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中发挥最大的作用,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社会服务的精神和道德。

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以及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对当今的学校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学校的管理也有深远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1264篇: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逍遥行者2015年12月8日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朋友:今天我就把对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的粗浅认识,同大家交流一下,不正确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我的介绍主要分四部分内容;一是对苏霍姆林斯基的简要介绍,二是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的几个理念,三是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的内容,四是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首先了解一下苏霍姆林斯基。

对于中国教育者来说,苏霍姆林斯基是大家非常熟悉的。

苏霍姆林斯基是社会主义苏联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

他出生于1918年,17岁从师范学校毕业之后就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后来通过参加函授学习获得中学教师资格证书,并成为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兼教导主任。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苏霍姆林斯基上了前线。

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

伤愈复员后战争结束,他被任命为家乡的教育局长。

但他十分热爱一线的教育生活,提出到学校工作的申请。

1947年他被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从此他一直工作在这一学校里,直到1970年9月2日去世,历时23年。

苏霍姆林斯基虽然只活了52岁,但他一边从事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一边坚持教育科学研究,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

他一生撰写了41部专著、600多篇论文、1200多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和短文。

他的作品被译成3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发行。

他的重要著作大都译成中文,受到我国教育工作者的赞扬。

代表作品有《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和青年校长的谈话》、《给儿子的信》等等。

苏霍姆林斯基最杰出的思想,是提出了培养个性和谐全面发展人的学说。

他的教育思想非常全面,包含了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

他的著作生动地反映出学校教育的真实情况,是对学校工作的高度艺术概括、提高和再现。

苏联教育界人士把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看成是几十年来的“先进教育经验的完整总结”,是“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教育思想的泰斗”。

幸福的教育与教育的幸福----谈谈苏霍姆林斯基的幸福教育观

幸福的教育与教育的幸福----谈谈苏霍姆林斯基的幸福教育观

幸福的教育与教育的幸福----谈谈苏霍姆林斯基的幸福教育观【摘要】前苏联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理想的教育“培养真正的人……,这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

追求幸福是人的天性,这源于人趋利避害的本能;追求幸福是人穷其一生跌跌撞撞的终极目的。

幸福既是一种素养亦是一种能力,它与教育有关。

当然,并不是什么教育都可以培养出幸福的人,只有幸福的教育才可以培养出幸福的人,让人感受到教育的幸福。

今天,我们要向遥远的苏霍姆林斯基学习的正是我们目下最需要的幸福教育观。

在21世纪向20世纪教育大家学习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引言【实例与问题】学校希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与科研能力,给每位教师派发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

许多教师拿到书本之后有人耳语,有人叹气,有人拿书拍着桌子大声说“这本老得不能再老的红色教育跟现在的教育有什么关系!那种老掉大牙的东西有什么用啊!”教师的如此反应,让我想到了一个问题:今天,我们到底该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些什么?翻开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我们会发现,不仅从技术层面还是从思想层面,他教育孩子的方法不仅没有落后,相反具有很高的前瞻性。

读他的著作,我们会发现他真的在用他的爱浇灌每一个人的心灵,让这个心灵接触幸福的花朵,并且他还拉阔这种爱,传递幸福的火种,留下经典著作。

我们不禁可以感叹,这种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不是因为它的深奥,而是因为它的深刻!一、我们的校园怎么了在今天的校园里,我们看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

孩子们高高兴兴地来上学,却神情凝重地放学;孩子们想要求知,但不愿意学习;孩子们喜欢读书,但不愿意上语文课;孩子们喜欢科技,但不愿意学习数理化;孩子们喜欢活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我们的校园到底怎么了?今天的学校,一切的设计都是从大人的视角给孩子们设计的,所以当我们的教学模式越趋于成熟,我们的教育就越趋于僵化;我们的教育越是宣扬培养个性,它的功利性色彩就越浓。

因为我们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手段完全颠倒了。

谈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谈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谈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给儿子的信》*只有七万多字,算不上鸿篇巨著,但它涵盖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如生活、学习、劳动、理想、做人、真理、爱情、友谊等。

全书始终贯穿着如何做一个充满爱心的幸福而高尚的人这一主题,内容博大精深,给读者以无限的教育启迪。

以下几方面尤其让人感受深刻。

1. 关注孩子的未来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在小孩子身上看到明天的成年人”,这正是今天我们的教育者,包括家长在内的多数人应该具备的眼光。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关注孩子的长远发展和未来成长,告诫人们不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要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和开放思维,促使孩子全面长进,不要一味地死盯分数不放。

而这正击中了时下教育的软肋与弊端,让人警醒!2.呵护孩子的人格“孩子是神圣的和纯洁的,即使在强盗和鳄鱼那里,他们也在天使的位置上。

”苏霍姆林斯基教导儿子,当然也包括我们芸芸众生在内,千万“不能把孩子当作自己情绪的玩具,忽而温存地亲吻,忽而狂暴地脚踢。

专横的爱还不如不爱的好。

专横的爱,这是一种可怕的摧残儿童的力量”。

他所描绘的这样的情景就在我们身边不断地发生着,甚至是变本加厉地进行着。

每当孩子考试得了满分,竞赛获了奖,或是自己有了高兴的事情,一些家长或教师对孩子便是大张旗鼓地表扬或无微不至地疼爱;而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或是做错了事,或是自己心情郁闷之时,对孩子则是棍棒交加,大发雷霆。

孩子备受“摧残”。

孩子的喜怒哀乐要伴随家长、教师的心情、脸色而“阴晴”有别,殊不知,这是违背教育原则与教育规律的。

须知,孩子永远处在“天使的位置上”啊,容不得教育者的“随心所欲”!3.拥有高尚的品德苏霍姆林斯基说,“美,这是人性的深刻体现”“人是最高尚的美的化身”。

他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五年大学能培养出一个工程师(他儿子学的是无线电物理专业),但学会做人需要一辈子。

这与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一生所追求的“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主张何其相似。

走进苏霍姆林斯基 走进教师的职业幸福

走进苏霍姆林斯基 走进教师的职业幸福

走进苏霍姆林斯基走进教师的职业幸福
——学习心得12月26日,我们在学校的会议室集体学习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理念,了解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思想,我就这次学习谈下自己的体会。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核心要素,是教育质量得以提高的基础和前提,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公民”。

教师要深刻地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科。

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

只有掌握了本学科的知识,才能在教学中更好的讲解知识。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有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没有活跃的情绪或者教师没有活跃的情绪,学生就不感兴趣。

学生没有兴趣自然就不愿意听讲。

所以,教师只有在深刻了解自己的所教的学科的基础上,才能在讲课时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

教师要有较高的语言修养。

教师在课堂上靠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如果教师的语言精炼,逻辑性强,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就会成倍提高。

反之,其结果是令人痛苦的,只能是学生什么也听不懂教师不近要具备过硬的素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还应具备良好的教育技能。

教师要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教师和学生是我们教育中的两大主体。

任何一方出了问题我们的教育工作都不能顺利地进行。

因此,
在教育中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注意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灵,必须关注孩子的个性,必须在爱孩子的基础上进行和孩子的情感交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孩子感觉到你即是老师又是自己的朋友。

经过这次的学习了解了以后应该在工作重要怎么做,如何做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走的更远。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教育思想简评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教育思想简评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教育思想简评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着重强调教师教育
的重要性,其思想被称为“苏霍姆林斯基教师教育思想”。

根据他的观点,教师教育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教育发展的根本条件,
所以应该给予教师得到重视。

他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必
须掌握和运用科学知识和教育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育的作用,才能将孩子的头脑发展成优秀的思想和智力。

此外,他还强调了教育
的“目的性”,要发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而
最终实现教育的目的。

总的来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教育思想不仅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思想及其现实启示苏霍姆林斯基是20世纪苏联的一位杰出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他对教育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的教学思想上。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思想强调以儿童的发展为中心,让儿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实践和社交互动来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首先,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思想强调以儿童的发展为中心。

他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和需要来安排教学内容和方式,以促使儿童全面地发展。

他反对传统的机械记忆和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法,主张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参与实践活动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其次,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思想强调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他认为儿童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应该给予他们适当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让他们从实际经验中探索和发现知识。

他主张教师要充当指导者的角色,引导儿童思考和解决问题,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反馈。

最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思想强调社交互动对儿童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儿童能够获取更广泛的知识和经验,并培养良好的社会情感和人际关系能力。

他提出了“近似发展区”概念,即教师应该帮助儿童在他们能够独立完成和他们无法完成的任务之间找到适当的学习区域,从而促进他们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思想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重要的现实启示。

首先,教育应该关注儿童的实际需求和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其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具备解决问题和探索知识的能力。

最后,教育应该重视社交互动,培养儿童的合作能力和人际关系技巧,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思想提供了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儿童的主动性、发展和社交互动。

它对于我们理解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方式,以及教育实践的改进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幸福教育观及其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幸福教育观及其启示

第15卷第3期教育探究Vol.15No.32020年6月EDUCATIONAL STUDY Jun.2020苏霍姆林斯基幸福教育观及其启示陈添镇(东山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东山363400)摘要:幸福,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中的重要命题和核心内容。

他强调,教育的理想就是“使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成为自主独立、自豪快乐的人;幸福教育的核心是“使一个人想成为一个好人”,通过学生“表现自己”树立自尊自信;倡导创造的教育生活,引领教师走上研究的“幸福道路”。

其幸福教育观在“以人为本”的新时代,对于打造“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幸福教育观;启示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K128(2020)03-0039-04收稿日期:2020-03-29作者简介:陈添镇(1963-),男,东山县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理论与教师教育培训。

幸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共同的生活目标,也应当是教育活动恒久性、终极性的核心价值追求。

对于幸福,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中都极其关注。

幸福,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中的重要命题和核心内容。

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发展目标,重温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从中探寻通向新时代幸福教育的路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的理想:使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儿童的幸福,是苏霍姆林斯基最为关心的课题,也是其教育思想中恒久性、终极性的价值追求。

他说,我们时刻都不要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没有做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

[1]473他明确指出,教育学方面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去珍惜孩子有权享受的欢乐和幸福。

“我认为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的幸福而充满快乐”。

[1]474什么是幸福的人?在苏氏的教育世界里,这种幸福的人首先是独立自主的人,一个真正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幸福教育思想述评

苏霍姆林斯基幸福教育思想述评

苏霍姆林斯基幸福教育思想述评作者:孙孔懿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18年第28期摘要:适应人性的普遍需求与社会发展趋势,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幸福教育思想。

他在深刻阐述“幸福”的精神与道德内涵的基础上,确立了致力于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形成了从内容到方式的完整的幸福教育体系。

他重视让教师满怀职业幸福感由衷地推进幸福教育。

他本人更是以与孩子融为一体的幸福体验,使幸福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充满浓郁的诗情画意。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幸福;幸福教育;综述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10A-0008-05在教育学史上,苏霍姆林斯基虽不是第一个提出“以幸福为教育目的”的教育家,却是第一个从理论和实践上全面探索幸福教育并为之奋斗一生的教育家。

他的著作(中文版)中出现“幸福”一词达2020余处,这些相关段落足可编辑成一部内容全面的《幸福教育学》。

限于篇幅,本文只能对他的幸福教育思想做简要述评。

一、适应人性需求与社会发展趋势的“幸福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幸福的追求是人性的永恒追求,教育者的天职就是爱惜、保护、培育、发展、巩固这种追求。

他注意到孩子往往分不清“快乐”与“幸福”,常常专注于当下的快乐,因而他的“幸福”也与“快乐”相通。

他在参观二战“死亡集中营”遗址时发现:这里曾关押着15000名儿童,孩子们在陆续被法西斯分子残忍杀害之前,在墙壁上留下许多恐怖情景:绞杀、枪杀、一颗颗活生生的头颅和一双双睁得大大的悲惨眼睛。

同时,图画中也有大量色调鲜明、翩翩起舞、姿态优美的蝴蝶。

这让苏霍姆林斯基意识到:对死亡的恐惧压制不了儿童对欢乐的追求;对欢乐的信心与向往是儿童本性所在。

他多次指出:教育学方面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去珍惜孩子有权享受的欢乐和幸福。

“教育的目的是使所有的人幸福,也就是使每个个人都幸福。

”[1]对幸福的追求诚然是人的本性和天赋人权,不过在剥削阶级的社会里,只有少数人才能享受到幸福,整个社会不可能有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述评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述评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述评苏霍姆林斯基出生于乌克兰的一个小村庄。

童年时期尽管生活艰苦,但家中有酷爱书籍的祖父、擅长讲述明间故事的外婆,无限忠诚于苏维埃政权的父亲和慈爱的母亲,为他创造了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良好的环境造就了苏霍姆林斯基那颗金子般的心。

就读于克列明楚格师范学院期间,他因病中断学业回母校任小学教师。

酷爱教育工作的他从担任教师工作的第一天起就决心致力于教育事业!为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经过不懈的努力,他最终在教育事业上取得了骄人的成就,被选为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信院士,被授予“苏联功勋教师”称号,并发表多篇教育著作。

堪称世界教育伟人!一看教育观论提起他的教育伟业,首先的从他的教育观说起。

苏霍姆林斯基提倡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既以全面发展为主体,把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与个性发展三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统一体!可以说,它使全面发展更完整,充实;它使和谐发展增添新意并发生了质变。

因为它不再把和谐发展凌驾于其它发展之上,而是并列的一部分。

它把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这对看似矛盾的观念统一起来。

堪称完美的教育理念!为了更好更形象的了解这一教育理念,笔者在此做一类比。

培养一位出色的人才譬如盖一幢漂亮的房子。

众所周知做房子需要打地基,这时就需要“全面发展”,打地基时每个点都得打牢,照顾到。

这样才能进行后续的工作,培养人才也是如此,智育、德育、体育、劳动教育和美育等各个发面都得发展,缺一不可。

房子往上做时,各个部位要构建和谐,要考虑各部分的受力及整体的外观。

这样房子才能既不坍塌又比较美观!育才也如此,一位杰出的人才并不是所有良好特点和品质的机械堆加,而是和谐结合的统一体。

这种和谐发展就是把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看成是一个有机的、互相融合的、统一的整体。

任何一方面都以其它几方面作为必要的条件和基础。

到了盖房顶了,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风格,在这里突出些,在那里冒个尖,这里绣点什么,那里雕点什么。

对苏霍姆林斯基的评价有哪些

对苏霍姆林斯基的评价有哪些

对苏霍姆林斯基的评价有哪些对苏霍姆林斯基的评价苏霍姆林斯基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

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被列为世界上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经验与理论著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

在他一生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既当校长,又当普通教师;既教课,又当班主任;既做具体工作,又搞科学研究。

他是一位勤奋务实,笔耕不辍的杰出人物。

这就使得他能从学校工作的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全面地观察、了解研究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种现象和问题,避免理论与实践中的片面性,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将其提升到理性的高度,逐步形成自己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他的著作是近几十年来罕见的先进教育经验宝库。

苏霍姆林斯是具有执著的教育信念和顽强的工作作风。

自从1948年被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校长后,他的教育才华就愈益明显地展示出来。

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他已成为一名成熟的教育家,活跃在原苏联教育界。

他的工作富有鲜明的独创性和革新精神,从不拘泥于传统的陋习,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如他敢公开指出:20世纪30年代苏共中央发动的对“儿童学的批判有过火之处,批判的结果是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了”,从而导致原苏联20世纪30至40年代直至凯洛夫教育学的严重错误;又如,1955年以前的一段时间内,原苏联普通学校一度完全取消了劳动课,而他主持的帕夫雷什中学却从未间断过。

不仅如此,学生毕业时,既领取毕业证书,还领取职业证书。

苏霍姆林斯基伟大、光辉的一生给后人的最大启示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应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做深入细致研究工作及教育工作者除了搞好日常工作之外,也时刻不应忘记肩负的理论研究的使命。

真正的教育家是教育理论家与教育实践家的完美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苏霍姆林斯基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教育活动中,一边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一边坚持教育科学研究。

一生写下了41本教育专著,600多篇教育论文和1200多篇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

研究性学习法述评——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思想

研究性学习法述评——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思想

"研究性学习法"述评——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是名俄罗斯教育家,他有着独特的教育思想,为教学课程、教学方式和教学
工具带来了许多革新。

他的教学思想被称为“研究性学习法”,是学生主导式学习的理论
基础之一。

研究性学习法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发掘更多知识,学会真正掌
握知识,并逐步学会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复杂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促进学生自
主学习的关键是提供合适的条件,建立有效的创造性学习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一个
良好的教室应该鼓励或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学习内容,尤其是关注和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帮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价值,形成学习的积极和持久的兴趣。

研究性学习法强调先学后思。

学生可以先获取一定的知识,然后进行思考,回答有关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从而深入地学习知识,更好地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

研究性学习法强调学生的实践和体验,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和分析,尽量做出最有效的选择。

老师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增进学生学习的快乐,任务型教学、模拟游戏、案例
分析等教学形式采用更为灵活多样的要求,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体验,让他们深入理解知
识的内涵,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性学习法”通过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体验和实践,有效地激发了
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为学生成长进步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这一学习理论能够让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自信,在最大程度上潜能发挥,是现代教育理念的火花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及评价简介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及评价简介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及评价简介瓦·阿·苏霍姆林斯基(B·A·Cyxomjnhcknn,1918-1970),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一、生平及主要教育活动1918年,苏霍姆林斯基诞生在乌克兰基洛沃格勒一个贫民家庭。

1926年,入一所7年制的农村学校。

1933年毕业,翌年入短期师资训练班,1935年结业后便开始当小学教师。

1939年,在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接受函授教育,取得了中学教师的合格证书,并先后担任中学语文教师、教导主任。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后,他立即奔赴前线,受过重伤。

伤愈后不能重上战场,被委任为一所中学的校长。

家乡解放后回到当地,任区教育局长。

1947年,主动申请调回学校工作。

1948年开始担任帕夫雷什农村中学校长。

直到1970年逝世,享年52岁。

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教育活动中,他一边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一边坚持教育科学研究。

一生写下了41本教育专著,600多篇教育论文教育论文和1200多篇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

其中较著名的有:《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和青年校长的谈话》等。

他生前是乌克兰共和国的功勋教师、原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曾获得两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

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被列为世界上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

二、主要教育思想(一)论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

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总第388期 2018·10A ︼|百家论坛收稿日期:2018-07-12作者简介:孙孔懿,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13)基础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摘要:适应人性的普遍需求与社会发展趋势,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幸福教育思想。

他在深刻阐述“幸福”的精神与道德内涵的基础上,确立了致力于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形成了从内容到方式的完整的幸福教育体系。

他重视让教师满怀职业幸福感由衷地推进幸福教育。

他本人更是以与孩子融为一体的幸福体验,使幸福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充满浓郁的诗情画意。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幸福;幸福教育;综述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10A-0008-05在教育学史上,苏霍姆林斯基虽不是第一个提出“以幸福为教育目的”的教育家,却是第一个从理论和实践上全面探索幸福教育并为之奋斗一生的教育家。

他的著作(中文版)中出现“幸福”一词达2020余处,这些相关段落足可编辑成一部内容全面的《幸福教育学》。

限于篇幅,本文只能对他的幸福教育思想做简要述评。

一、适应人性需求与社会发展趋势的“幸福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幸福的追求是人性的永恒追求,教育者的天职就是爱惜、保护、培育、发展、巩固这种追求。

他注意到孩子往往分不清“快乐”与“幸福”,常常专注于当下的快乐,因而他的“幸福”也与“快乐”相通。

他在参观二战“死亡集中营”遗址时发现:这里曾关押着15000名儿童,孩子们在陆续被法西斯分子残忍杀害之前,在墙壁上留下许多恐怖情景:绞杀、枪杀、一颗颗活生生的头颅和一双双睁得大大的悲惨眼睛。

同时,图画中也有大量色调鲜明、翩翩起舞、姿态优美的蝴蝶。

这让苏霍姆林斯基意识到:对死亡的恐惧压制不了儿童对欢乐的追求;对欢乐的信心与向往是儿童本性所在。

他多次指出:教育学方面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去珍惜孩子有权享受的欢乐和幸福。

“教育的目的是使所有的人幸福,也就是使每个个人都幸福。

”[1]对幸福的追求诚然是人的本性和天赋人权,不过在剥削阶级的社会里,只有少数人才能享受到幸福,整个社会不可能有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类进步的历史充满了人们为争取幸福而进行的斗争,包括对剥削阶级精神统治的反抗。

在他短短的一生中,他的社会经历了三次重大解放,一是因“十月革命”从沙皇专制统治下获得解放,二是因苏联卫国战争胜利从苦难的战争状态中获得解放,长期被践踏的人道精神获得全社会重视,三是因苏共中央明确将“一切为了人,一切为了人的幸福”作为党的纲领性目标,从而带来人民群众思想和精神的解放。

三次解放使苏联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迅速提升,达到那个时代的高峰,也促成了“幸福教育”思想应运苏霍姆林斯基幸福教育思想述评孙孔懿总第388期 2018·10A9︼|百家论坛而生。

苏霍姆林斯基幸福教育的目标全面而具体,包括:使每个学生获得生理、心理、伦理需要的全面满足,实现身心双重健美;让每个学生在各门学科和各种各样的劳动中,找到自己最喜爱的学科和最能发挥自己创造精神的劳动项目,从中获得成功者的幸福体验;为每个学生积累恋爱、婚姻、家庭生活方面的“道德资本”,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定基础;让学生懂得“只有通过为社会幸福而斗争才能得到个人的幸福”[2]。

促进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良性互动、和谐发展,是苏霍姆林斯基提倡和实施幸福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幸福”的教育学诠释苏霍姆林斯基贬抑“庸俗的幸福”,提倡高尚的精神追求。

他肯定幸福需要一定物质基础,同时强调:物质方面的满足只是世俗意义的幸福,是“第二位的幸福”;“第一位的幸福”则是精神生活的丰富,是人自身完美的幸福。

基于“教育就是赋予人以高尚的精神”的信念,他对“幸福”的精神内涵做过全面阐述,其主要观点有:信仰理想,这是幸福最细最深的根源;智慧,给人以享受文化财富和审美财富的幸福;自由劳动是人类最大的幸福;只有那些能主宰自己愿望的人才是幸福的;创造善良和用自己心灵的力量抗御邪恶是最珍贵的幸福;幸福首先是一种乐观主义;没有个人的尊严感、荣誉感和自豪感就不可能有幸福;真正的幸福在于履行义务;为别人谋福利的人是最富有、最幸福的人;等等。

一句话:“幸福是一种精神状态。

”[3]“人最可怕的不幸,就是精神空虚。

”[4]他尤其强调幸福的道德和审美内涵。

他指出:没有一般的幸福,只有根据道德标准和审美标准所说的幸福。

对道德美的追求就是对幸福的追求。

个人的幸福应以与整个社会的道德准则和精神要求和谐一致为道德底线,只有自己感到没给别人带来灾祸、没使别人受到委屈和给别人增添麻烦时,才会觉得安宁和幸福。

为此,要让学生“以自己的道德上的纯洁、美和高尚作为个人幸福的源泉”[5]。

与此同时,“幸福不是无所用心地‘消费’他人赐予自己的抚爱、善良和满腔热情,形象地说,只有往火堆里添柴取暖同时想到要为明天点燃火堆添柴时,幸福才是合乎道德的。

”[6]对学生而言,全面发展是最大的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回顾说:全面发展思想最初就是作为一种关于幸福、关于人的完满的精神生活的抽象观念产生的。

在现实生活中,强壮健康的身体,高度发达的智力,高尚的道德品质,体现着人的最大幸福。

因此,所谓“给人以真正的幸福”,就是促使其享受身体上、道德上、智力上、审美上全面发展的幸福。

这里最重要的则是个性和谐发展,他写道:“一个人的个人幸福,……归根结底取决于在人的身上将展现出哪些才能,取决于他在哪一方面的才能表现突出并将使他的一生闪耀出光辉。

”[7]“幸福”有质的高下也有量的丰贫,有一个过犹不及的域限。

如何把握幸福教育的分寸,是教育学的一大课题。

苏霍姆林斯基希望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他相信,要是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正确地解决了幸福教育这个问题,教育方面的一大半困难也就会迎刃而解了。

三、幸福教育的主要内容与鲜明特色苏霍姆林斯基的幸福教育,是以幸福为目的和途径的教育,是为了幸福并经由幸福生活体验的教育。

具体而言,是以幸福为主旨,着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提高学生感受和珍惜幸福的能力,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获得当下的幸福体验,学会全面享受和创造个人与社会幸福的教育。

1.培养学生正确的幸福观与感受幸福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发现:孩子们虽然置身于“无限的幸福的海洋”,“然而就像在空气充足时没有任何一个人去想到它那样,很少有人去思索生活的幸福”[8]。

他深信:“一个人只有在真正懂得并且从心底里意识到他为什么能得到幸福,只有在了解并体验到自己幸福的源泉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9]简言之,“人有什么样的幸福观,他就是什么样的人”[10]。

为此,苏霍姆林斯基将形成学生的正确的幸福观视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具体的教育举措有三。

一曰比较,特别是通过今昔对比和不同社会制度的对比,引导学生用心体察、感悟,以获得对幸福的真切感受,增进学生对幸福的敏感性。

二曰溯源,即引导学生追寻幸福的源头。

他通过家长学校与家长共同讨论,如何让学生懂得劳动是幸福的重要源头:“生活中的一切幸福和快乐都是劳动创造的,而且只能用劳动来创造。

”[11]三曰体验。

即着力引导学生通过劳动(包括学习这样的脑力劳动)获得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性的满足,在这些精神性满足中体10总第388期 2018·10A ︼|百家论坛验到最大幸福。

“如果一个人不去体验、不去感受为自己的创造而自豪的感情,要达到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也是完全不能想象的。

幸福和充实的生活的源泉就在这里。

”[12]2.学校与学生共同创设当下的幸福生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中小学时代是一个人道德、智力、情感、身体、审美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应当让儿童在今天就过着丰富的精神生活,享受充实的生动活泼的精神发展的幸福。

“如果我们要求人现在忍受困苦而答应在冥冥的未来给他以幸福,那就是伪善。

”[13]幸福的反面是苦难,幸福教育的阳光首先要照亮身处不幸的孩子。

如果孩子的痛苦、悲哀、屈辱、不安和孤独无人理睬和分担,就会使所有的教育化为乌有。

在二战后的最初几年,德国侵略者留下的战争创伤尚未愈合,孩子们大多处于各种不幸之中,苏霍姆林斯基及时提出“保护性教育”,要求为那些在家庭中未曾享有过天伦之乐的孩子恢复童年。

他不仅仅着眼于保护,更着力激发孩子的自尊自强,让孩子的心自己发出热来,融化心中的冰块;他力求增进学生的勇气,让孩子挺起胸膛,永远感到自身的庄严。

他眼中不幸的孩子后来还包括学习困难儿童,他特别重视帮助这些孩子摆脱不幸。

他以理论和实例启发教师相信:人的智慧就像一朵花,总是在逐步地贮存生命的琼浆,只要不断地给植株的根提供养料,使之得到阳光,总有一天花就会开放。

学习困难的孩子正像迟开的花朵,在教师循循善诱下一定能次第开放,享受到人类最大的快乐——认识的快乐、求知的快乐。

孩子的幸福还源于儿童权益的充分保障。

苏霍姆林斯基努力将学校办成保护儿童权益、特别是全面发展权益的机构,每当孩子受到伤害时,他总是毫不犹豫地站在孩子一边全力护卫。

他尤其期盼儿童学会成为争取自己权利的主人,努力争取自己快乐生活的权利。

他千方百计鼓励孩子们成为校园生活的主人,“力求使学校以其有趣的、令人振奋的、滚滚向前的生活像磁石那样吸引人(这时候学习也会像磁石那样吸引人)”[14]。

他极力主张尽可能地增加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相信学生需要自由活动时间就像健康需要空气一样。

帕夫雷什中学实行的作息制度颇为独特:上午上课,下午自由活动,就是为了确保学生个性自由自觉发展的权利。

3.帮助学生找到最喜爱的创造性的劳动项目苏霍姆林斯基从马克思、列宁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中,从当时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中,特别是从当时劳动者的实际生活中发现:“社会要求培养的人,是热爱某项具体劳动的人,是为某项心爱的工作献出全部力量的人,并且由于这种爱好和钻研而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完满的精神生活的人。

”[15]因此,“要使每一个人早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找到这样一种劳动,在这种劳动中能够最充分、最鲜明地展示他的天赋才能,并给他带来精神创造性的幸福”[16],“要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就要让他从事他喜爱的劳动,而且,他越深入到这种劳动中去,他的能力和天资就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他的生活也会更加幸福”[17]。

为了扩大学生发现自己劳动兴趣的机会,扩大学生对劳动项目选择的自由度,帕夫雷什中学成立了各种各样打破班级界限、由学生自愿结成的兴趣小组。

教师鼓励学生在这些兴趣小组中尽情地尝试、流动,直到专注于其中的一项或几项活动停下来为止(此时发现真正的兴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潜能都能得到较为充分的发现和发展。

4.激励学生主动追求战胜困难的幸福苏霍姆林斯基在极力让孩子享受当下幸福的同时,指出:“童年不应该总是沉浸在节日之中——如果没有孩子力所能及的紧张的劳动,他是不会懂得劳动的幸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