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庄子解》中的“神”

合集下载

休于天均:王夫之《庄子解内篇》对庄子思想的解读-精选文档

休于天均:王夫之《庄子解内篇》对庄子思想的解读-精选文档

休于天均:王夫之《庄子解内篇》对庄子思想的解读从哲学史的角度来讲,王夫之可以被称为是一位“后理学”的儒者,因为其在拒斥佛老、批判程朱陆王的过程中?依了张载的思想传统。

然而,正如在理学内部区分出正统与邪说那样,王夫之不仅反对“强儒以合道”、“强道以合释”,而且确信老子的学说贤于佛学,庄子克服了老子的偏颇。

在《庄子解?内篇》中,王夫之遵循“以庄解庄”的方法深度解读了庄子思想,提出庄子思想的宗旨是“休于天均”,并对“逍遥游”“神凝”“葆光”等术语展开公允的评论。

一、庄子别为一宗尽管王夫之关于庄子与老子的评论颇多,然而只有在《庄子解》中才讲明了二者的区别。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通?^撰写《老子衍》和《庄子通》,王夫之对于老子和庄子的问题意识和论证方式皆有深刻的理解;二是探讨《庄子》的文本结构以及实践主张,又成为王夫之辨别老子和庄子思想之异同的基本依据。

作为其研究老庄思想的第一部著作,《老子衍》明确地展现出了王夫之驳斥异端的儒家立场。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王夫之认为诠释《老子》首先要摒弃以儒解老和以佛解老的进路,而是主张以老解老和以庄解庄。

其次,王夫之确信老子所提出的道论隐含着三种弊端:“激俗而故反之,则不公;偶见而乐持之,则不经;凿慧而数扬之,则不祥。

”[1]3老子的“道”是要刻意颠覆世俗观点,并且充斥着叛经离道和穿凿附会的言论。

或者说,老子的道论既不公允、正当,同时又无法与“文之以礼乐以建中和之极”的“圣道”同日而语。

在王夫之看来,老子之“道”的实质就在于“反”:“若夫道,含万物而人万物,方往方来,方来方往,蜿嬗希微,固不穷已。

”[1]23“道”用来表示天地万物所遵循的必然法则,其中蕴含着物极必反、周而复始两个向度的意思。

如果人们希望体现“道”的功用,那么就应该遵循“弱”的原则,即是要极力弱化人为干预,尊重天地万物所固有的运行法则。

这种道论会对人们的实践活动造成不同的影响:一方面相信“道”将“死于仁义”,因此排斥仁义教化;另一方面又主张“其道不用作而用观”,也就是以静观来应对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社会的变化。

王夫之——庄子通 庄子解的哲学思想浅谈

王夫之——庄子通 庄子解的哲学思想浅谈



简介背景 庄子通》 《庄子通》中体现的哲学思想 庄子解》 《庄子解》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观点 所得的君子之道 价值意义
《庄子通》 庄子通》
本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王夫之通庄的背景和目的, 第一部分:论述王夫之通庄的背景和目的,指出他 所谓“不能言之心” 不相涉之世”的真实义指。 所谓“不能言之心”和“不相涉之世”的真实义指。 第二部分:分析王夫之对“人间世”的理解, 第二部分:分析王夫之对“人间世”的理解,突出 他对“集虚” 心斋” 寓庸”等概念的诠释。 他对“集虚”、“心斋”、“寓庸”等概念的诠释。 第三部分:提出王夫之的处世观念, 第三部分:提出王夫之的处世观念,指出王夫之与 庄子“迹同而心不同” 庄子“迹同而心不同”之处及王夫之在这些方面对 庄子的改造, 庄子的改造,阐发庄学在人格修养上对儒学可能有 的补益。 的补益。
无待以立身, 无待以立身,逍遥以来自世无待,在王夫之看来, 无待,在王夫之看来,大 约有以下两层含义: 约有以下两层含义:其一 为无所求亦无所图。 为无所求亦无所图。不待 不待事、不待实, 物、不待事、不待实,其 所立己即无己, 所立己即无己,所立之功 即无功,所立之名即无名。 即无功,所立之名即无名。 庄子·逍遥游 所谓“ 逍遥游》 《庄子 逍遥游》所谓“至 人无己、神人无功、 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 无名” 即此无待之谓也。 无名”,即此无待之谓也。 其二, 其二,无待是对来物的顺 应,而不是对来物的期待 与依赖。 与依赖。 逍遥,当其在一 逍遥, 定的生存环境中, 定的生存环境中, 面对无穷曼衍的 是非之辨, 是非之辨,不必 作出这样或那样 的偏执性选择; 的偏执性选择; 尽其天年也不过 是顺应物我之性, 是顺应物我之性, 作到物至而应, 作到物至而应, 如此则物我无伤, 如此则物我无伤, 天下无伤。 天下无伤。

王夫之“逍遥义”

王夫之“逍遥义”

王夫之“逍遥义”探析摘要:“逍遥”是庄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历来哲人对之亦有着不同的诠解。

生活于明末清初之际的大儒王夫之,通过对《庄子》的注解重释了“逍遥”,并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逍遥义”。

一方面。

时代的乱世际遇促使船山激活并深化了庄学“慎”的品质,并将之引入对逍遥的理解之中,从而提出了“慎即逍遥”的观点;另--#面,在儒者的价值立场之下,船山试图将“求仁之心”、“寓庸”的现实关切灌注到《庄子》的字里行间,使庄子哲学可以“因以通君子之道”,最终提出了“寓庸以逍遥”的论题。

王夫之深奥而精微的“逍遥义”,既是明清之际的哲人对庄子的回响和呼应。

又是对逍遥义自身的拓展和更新。

关键词:王夫之;逍遥;慎;寓庸在中国哲学史上,《庄子》在文本结构、表达方式以及意义指归等方面均体现出无与伦比的开放性和复杂性。

与之相应,作为庄子哲学的理论内核和思想结穴的“逍遥义”,亦因为这种文本的开放性、复杂性而体现出了一种“动态性”的卓异品质,在后世学者的诠释中,时代境遇、思想归趣甚至个人情性都会影响到他们对“逍遥”的理解,从而产生出丰富多彩的“逍遥义”。

钱穆先生曾说:“大抵嗣宗得庄之放旷,康节得庄之通达,船山则可谓得庄之深微”。

如果说阮籍的放旷和邵雍的通达呈现了庄子“逍遥”的风致和神采,王夫之则可谓触及了“逍遥”的深微理境。

的确,籍助对“逍遥”的探究,王夫之不仅回应了时代及思想的挑战,在“改铸”了庄子哲学的同时,也“重塑”了自己所归心的儒家思想。

王夫之深奥而精微的“逍遥义”,既是明清之际的哲人对庄子的回响和呼应,又是对庄子哲学中“逍遥义”的拓展和更新。

在本文中,我们即是试图根据王夫之的时代境遇和儒学立场,探究其“逍遥义”的深微内涵和特殊品质,并以此呈显船山庄学及其哲学思想的新意和气质。

一、“慎者,一逍遥也”:时代境遇中的逍遥义庄子所处的战国时代,是一个充斥着铁与火的乱世:战争频仍,社会动荡,生灵涂炭,生命如芥。

然而,正所谓“乱世出思想”,在对乱世情境的思考中,在与粗砺现实的磨炼中,智慧绽放出了多姿的神采,终而造就了充盈着自由与活力的思想氛围,这就是所谓的“百家争鸣”。

课程讲义

课程讲义

庄子论“形”与“神”之关系一、《庄子》书中的形残之人1(一)王骀王骀是四体不全的人,但他一心修德,不以自己的形残为念,结果是无心为师而弟子满门,连儒家圣人孔丘也表现出无限企慕之情而表示“丘将以为师”。

这说明,凡修道之士,都必须以德行为重,而一切形体上的缘饰,都是毫无用处的。

道德修行到了一定的程度,自然就不再束缚于外物,甚至不再束缚于自己的形体。

庄子论“形”与“神”之关系【原文链接】2庄子论“形”与“神”之关系 【译文】常季说:“他是一个被砍去一只脚的人,而能超过先生,那他比平常人一定高出很多了。

像他这样的人,运用心智是什么样的呢?”孔子说:“生死虽是大事,却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心境,即使天塌地陷,也不会与天地一起坠落。

审视自己没有瑕疵而不与外物一同迁移覆灭,主宰万物的化育而守住大道的宗本不变。

”常季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从事物的相异方面去观察,肝胆就好像楚国和越国那样相距遥远;从事物的相同方面去观察,万事万物都是一样的。

像他这种人,就无意弄清哪些声色是适合视听的,而能使自己的心神悠游于道德的和谐境界中。

只看到万物是相同的,所以好像没有察觉到自己的形体上欠缺什么,他把失去一条腿,看成是像随手扔掉一块泥巴一样。

”3庄子论“形”与“神”之关系常季说 :“王骀只是重视修养自己,运用他的智力去修治他的心灵,然后再进一步去求得他常心,人们为什么这样尊崇他呢?”孔子说:“人们不能在流水中照到自己,而只能从静止的水中照到自己,只有静止的水才能留住求照者。

树木受命于地而生,只有松柏禀受自然之正气,保持四季常青;人们受命于天,只有尧舜能独得天之正气。

尧舜幸而能自正心性,所以能够引导众人自正心性。

善保宗本的人一定有特征,就像是勇敢的人具有无所畏惧的气概一样。

勇敢的武士单枪匹马,也敢冲进千军万马之中。

将士决心求取功名的,尚且能这样忘掉生死的念头,何况是主宰天地,包藏万物,只是以六骸为自己的寄托之具,把耳目等器官看作迹象,视万物为一致,而且没有丧失本真之心的人呢!王骀将指日登升而与玄道冥合为一,人们都乐意归依他。

王夫之庄子解论寓言

王夫之庄子解论寓言

王夫之庄子解论寓言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庄子研究的重要人物。

他的《庄子解》是对道家经典《庄子》的详细注解和解读。

在《庄子解》中,王夫之运用了丰富的寓言、比喻、以及深刻的哲学思考,对《庄子》中的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

王夫之的解读特点是深入挖掘庄子哲学的内涵,强调庄子思想的实践性和生活性。

他通过对庄子书中寓言故事的分析,提出了自己对道家哲学的理解,尤其是关于自然、无为、和谐与差异等方面的观点。

王夫之对庄子寓言的解读
1.关于自然和无为:王夫之认为,庄子书中的许多寓言故事强调了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

例如,庄子经常用水流、云飞等自然现象作为比喻,来说明道的自然无为。

2.关于主体性和个体差异:在庄子的许多寓言中,强调了每个个体的独特性和价值。

王夫之在这一点上特别强
调,每个人都应保持自己的本性,不应迷失于外界的干扰和压迫。

3.关于逍遥游:这是庄子书中最著名的寓言之一,描述了一种超越世俗束缚、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

王夫之对此的解读不仅仅局限于物理层面的自由,更强调精神层面的超脱和自由。

4.关于相对主义和多元观点:庄子书中的许多寓言反映了对事物的多元看法。

王夫之在解读时,强调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主张要有容纳不同观点和看法的胸怀。

结论
王夫之的《庄子解》是对《庄子》深刻理解的体现,他的解读不仅仅是对古文本的注解,更是对庄子哲学思想的现代阐释。

通过对庄子书中寓言的解读,王夫之揭示了一种深刻的生活哲学和对宇宙人生的理解。

论王夫之解《庄子》方法

论王夫之解《庄子》方法

第31卷第2期2021年6月Vol.31.No.2June 2021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Social Science Edition )论王夫之解《庄子》方法摘要:王夫之认为《庄子》内七篇是庄子亲作,在他的庄学专著《庄子解》中,始终以内七篇的思想为研究视域和判断基准,注重保存庄子思想的整体性与独特性。

在解《庄子》方法上,他善于总结庄子说理过程中的方法、规律,并化为己用,运用了“连属其意”“自说自扫”和“格外相求”三种阐释原则具体展开论说,认为解《庄子》者应注意到《庄子》各篇内质精神之贯通,提出“庄老有别”,庄子甚至可以自成一派,在一定程度上统摄百家。

关键词:王夫之;庄子;《庄子解》;阐释方法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181(2021)02-0009-05杨柳青(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收稿日期:2020-03-1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代散文与经学之关系研究”(13BZW043)。

作者简介:杨柳青(1993-),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YANG Liuqing(School of Literature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China )Abstract:Wang Fuzhi thinks that the seven chapters in Zhuangzi are written by Zhuangzi himself.In hisZhuangzi Study ,the thought of the seven chapters is always the research horizon and judgment benchmark ,and he pays attention to the integrity and uniqueness of Zhuangzi ’s thought.In terms of the method of under-standing Zhuangzi ,he is good at summing up the methods and laws in the process of Zhuangzi ’s reasoning and imitating them in his own book ,using three principles of interpretation ,namely “connecting their mean-ings ”,“self-constructing and self-destructing ”and “establishing another school ”are discussed in detail.It is believed that those who interpret Zhuangzi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nection of the internal spirit of each chapter of it.Wang also insists that “there is a difference between Zhuangzi and Laozi ”.Zhuangzi can even form a school of his own ,commanding hundreds of schools to a certain extent.Key words:Wang Fuzhi ;Zhuangzi ;Zhuangzi Study ;interpretation methodsResearch into Wang Fuzhi’s Interpretation Methods of Zhuangzi《庄子解》是王夫之有关庄子研究最重要的著作,该书采用随文注解的体例对《庄子》思想进行了细致的阐发。

王夫之庄子解论寓言

王夫之庄子解论寓言

王夫之庄子解论寓言(原创实用版)目录1.介绍王夫之及其对庄子的研究2.阐述王夫之对庄子解论寓言的理解3.分析王夫之的观点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正文王夫之,字子畏,号东篱,是我国明朝末年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

他对庄子的研究颇具造诣,尤其在庄子解论寓言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

本文将从王夫之庄子解论寓言的角度,探讨其观点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王夫之认为,庄子的寓言并非简单的故事,而是一种哲学表达方式。

他在《庄子解》一书中,详细阐述了自己对庄子寓言的理解。

王夫之指出,庄子的寓言是基于道家的哲学思想,通过生动的故事来阐述抽象的道理。

这些寓言故事往往具有极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既能引人入胜,又能发人深省。

在王夫之看来,庄子的寓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庄子的寓言富有哲学性,通过故事来传达道家的哲学思想。

例如,《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展翅、逍遥游于天的故事,寓意着人应当顺应自然、追求自由。

其次,庄子的寓言具有象征性,故事中的人物和事物往往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如《庄子·秋水》中的河伯与海若的故事,象征着人的知识有限,应当谦虚好学。

最后,庄子的寓言具有实践性,通过故事来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

如《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应当顺应自然、把握规律,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王夫之对庄子解论寓言的观点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忽视了思考和反思。

通过学习庄子的寓言,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同时,庄子的寓言也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启发我们在面对问题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王夫之对庄子解论寓言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庄子哲学的新视角。

论_庄子_之_神_的功用与修养

论_庄子_之_神_的功用与修养
其次,我们再来 看 一 下《庄 子 · 天 地 》篇 中 的 “神人”又是怎样的呢? 他的神异之处又体现在哪 里呢?
“愿闻神人。”曰: “上神乘光,与形灭亡,此谓 照旷。致命 尽 情,天 地 乐 而 万 事 销 亡,万 物 复 情, 此之谓混冥。”[1]( P. 108)
文中对神人的描述更为玄妙: 神人之“神”与 光为一体,其身体也不见行迹,达到了虚明空旷的 程度。他能够穷尽性命的极致,了解物化的玄机, 尽显自己的本性; 他与天地万物和谐快乐的相处 而不再受到 任 何 事 物 的 牵 扯 和 拖 累,并 且 辅 天 地 化育万物,使他们能够以自己本来的面目出现,这 样神人与天地万物混沌一体而实现了与至道的冥 合。这段对神人的描述显示了神人已经炼化了自 己的形体,成为一种虚的存在———光的形式,从此 摆脱了对肉体的依赖和牵挂。他也通彻了命运以 及生命 情 感 变 化 的 奥 秘,其 心 胸 开 阔 如“天 府 ”。 何谓“天府”? 庄子曰: “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 若有能 知,此 之 谓 天 府。注 焉 而 不 满,酌 焉 而 不 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1]( P. 21) 神人一 般能容纳万 物、化 育 万 物,使 万 物 恢 复 其 本 性,因 此能够与天同乐、与道冥合,实现精神上的超越。
本则寓言里使用了两个“神”字,都是指人的 精神意识,它 是 超 越 了 多 年 的 感 觉 经 验 逐 渐 积 累 提升而展 现 出 来 的。 庖 丁 能 操 刀 若 神,其 关 键 原 因有三个: 其一是庖丁对牛身体的天然结构有着 全方位的认识和了解并达到了全息的程度。其二 是庖丁操刀解牛的技能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升, 最后形成了无意识的本能———自然而然地操刀游 走于牛的骨节、经络、组织之间。它已完全是一种 下意识的行 为 能 力,根 本 用 不 着 心 意 的 指 挥 和 引 导,这也许就是庄子学派所认为的“神”的一层涵 义。其三是平 静 轻 松 的 心 态、饱 满 的 信 心 使 精 神 高度专注而 产 生 战 胜 一 切、压 倒 一 切 的 意 志 和 气 势。在这种强 大 意 志 力 作 用 下,人 的 机 体 的 潜 能 就会得到不 断 的 挖 掘 和 开 发,甚 至 会 出 现 令 人 匪 夷所思的奇迹。

休于天均:王夫之《庄子解

休于天均:王夫之《庄子解

休于天均:王夫之《庄子解•内篇》对庄子思想的解读作者:尚建飞来源:《船山学刊》2018年第01期摘要:在《庄子解》中,王夫之不仅提出《庄子·内篇》代表着庄子本人的思想,而且又将庄子思想的宗旨归结为“休于天均”,即是以均平的态度对待天人、物我和生死的价值立场。

在此基础上,王夫之认为“休于天均”可以转化为“葆其天光”的道德原则。

正是通过还原庄子本人的思想宗旨,王夫之才会确信庄子思想蕴含着诸多合理因素。

关键词:王夫之;《庄子解》;休于天均;葆其天光从哲学史的角度来讲,王夫之可以被称为是一位“后理学”的儒者,因为其在拒斥佛老、批判程朱陆王的过程中飯依了张载的思想传统。

然而,正如在理学内部区分出正统与邪说那样,王夫之不仅反对“强儒以合道”、“强道以合释”,而且确信老子的学说贤于佛学,庄子克服了老子的偏颇。

在《庄子解·内篇》中,王夫之遵循“以庄解庄”的方法深度解读了庄子思想,提出庄子思想的宗旨是“休于天均”,并对“逍遥游”“神凝”“葆光”等术语展开公允的评论。

一、庄子别为一宗尽管王夫之关于庄子与老子的评论颇多,然而只有在《庄子解》中才讲明了二者的区别。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撰写《老子衍》和《庄子通》,王夫之对于老子和庄子的问题意识和论证方式皆有深刻的理解;二是探讨《庄子》的文本结构以及实践主张,又成为王夫之辨别老子和庄子思想之异同的基本依据。

作为其研究老庄思想的第一部著作,《老子衍》明确地展现出了王夫之驳斥异端的儒家立场。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王夫之认为诠释《老子》首先要摒弃以儒解老和以佛解老的进路,而是主张以老解老和以庄解庄。

其次,王夫之确信老子所提出的道论隐含着三种弊端:“激俗而故反之,则不公;偶见而乐持之,则不经;凿慧而数扬之,则不祥。

”[1]3老子的“道”是要刻意颠覆世俗观点,并且充斥着叛经离道和穿凿附会的言论。

或者说,老子的道论既不公允、正当,同时又无法与“文之以礼乐以建中和之极”的“圣道”同日而语。

从“听之以心”到“听之以气”——论《庄子》“凝神”的审美心理内涵朱

从“听之以心”到“听之以气”——论《庄子》“凝神”的审美心理内涵朱

【哲学与当今世界】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2022年6月(第6期,总第302期)Jun.,2022(No.6,General No.302)收稿日期:2021-08-21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规划重点项目(2018GA036);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4BZX106);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一般项目(17wdjd007);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1CZX066)作者简介:朱炜(1982-),湖北广水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美学。

从“听之以心”到“听之以气”———论《庄子》“凝神”的审美心理内涵朱炜1,2(1.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2.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湖北十堰442002)摘要:“凝神”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源自《庄子》的“凝于神(疑神)”和“神凝”。

“气”是理解“凝神”的关键所在,庄子的“气”具有身体面向,“气”不仅充实身体,而且人的精神或心灵活动依靠“气”来承载和实现。

“听之以气”揭示了“身(体)”“心”“神”与“气”的内在关系。

由于“气”的内充作用,人能够通过听“气”实现体“道”,从而到达“虚”的境界,即应目、会心、畅神。

从审美发生的过程来看,“凝神”即“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本质是气聚而神定,体内阴阳二气达到平衡时的一种心理状态。

它不仅仅只是一种修道的功夫,而且还蕴含着重要的审美心理意义。

在内,“凝神”强调从专心经由净心到忘心的心理过程;在外,“凝神”实际上是由心静而心空,由心空而心游的一种审美高峰体验。

关键词:庄子;气;凝神;心;审美心理中图分类号:B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22)06-0023-08在艺术欣赏过程中,人们的意识常常会被书中美好的文字、画中美丽的图案、电影中美好的场景瞬间霸占,人们聚精会神地欣赏它、领悟它,以至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事物,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存在,这便是审美活动中“凝神”状态。

王夫之庄子解论寓言

王夫之庄子解论寓言

王夫之庄子解论寓言
【原创版】
目录
一、王夫之其人及其学术成就
二、王夫之对庄子解论的理解
三、王夫之对寓言的解读
四、王夫之的庄子解论寓言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一、王夫之其人及其学术成就
王夫之,字子房,是我国明朝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

他博学多才,尤擅文学,与钱谦益、张岱并称“江左三大家”。

王夫之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对古代经典的注解与解读上,其中,他对庄子的解论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二、王夫之对庄子解论的理解
王夫之对庄子的解论,主要体现在他对庄子的哲学思想的理解和诠释上。

他认为庄子的哲学思想是“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的,这一思想贯穿于庄子的所有寓言故事中。

王夫之认为,庄子的寓言故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概括,以达到传达其哲学思想的目的。

三、王夫之对寓言的解读
王夫之对庄子的寓言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理解,为我们揭示了庄子寓言的深层含义。

例如,他将“庖丁解牛”解读为顺应自然的养生之道,“逍遥游”解读为追求自由的人生境界等等。

王夫之对庄子寓言的解读,不仅使我们对庄子的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和理解古代经典的方法。

四、王夫之的庄子解论寓言对后世的影响
王夫之的庄子解论寓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解论对后世的学术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他对庄子寓言的解读,为后世的文学批评和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同时,他的解论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后世的文学作品都受到了他的解论的启发和影响。

王船山庄子解之外物解析

王船山庄子解之外物解析

王船山庄子解之外物解析【最新版】目录1.引言:介绍王船山及其对庄子的解读2.王船山对庄子《外物》的解析3.王船山解析《外物》的贡献与影响4.结论:总结王船山对庄子《外物》的解析价值正文一、引言王船山,即王夫之,是中国明朝末年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他对庄子的哲学思想有着深刻的研究。

在众多关于庄子的解读中,王船山的《庄子解》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而备受瞩目。

本文将以王船山对庄子《外物》的解析为例,探讨王船山是如何解读庄子的哲学思想,并分析其解析对后世的影响。

二、王船山对庄子《外物》的解析《外物》是《庄子》一书的一篇重要篇章,主要论述了庄子哲学中的“外物”概念。

在王船山的《庄子解》中,他对《外物》篇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王船山认为,“外物”是指那些相对于人的精神而言的客观存在,这些客观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人的精神生活,但同时也可以被人的精神所利用。

王船山进一步指出,庄子通过《外物》篇表达了一种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把握。

庄子认为,人应该认识到外物的存在,同时努力把握外物与自身精神的关系,从而达到与外物相融相生的境界。

王船山对这一观点的解读,不仅揭示了庄子哲学中的“外物”概念,还进一步阐述了庄子关于人与外物关系的哲学思想。

三、王船山解析《外物》的贡献与影响王船山对庄子《外物》的解析,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王船山的解析对庄子哲学思想的传播和弘扬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王船山的解读,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庄子的哲学观念,从而推动了庄子学说的传承和发展。

其次,王船山对庄子《外物》的解析对后世哲学家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多哲学家在研究庄子哲学时,都受到了王船山解析的启发,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见解。

此外,王船山的解析还对文学、历史等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四、结论总之,王船山对庄子《外物》的解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通过对《外物》篇的深入解读,王船山揭示了庄子哲学中的“外物”概念,阐述了庄子关于人与外物关系的哲学思想。

《五石之瓠》歧解辨析

《五石之瓠》歧解辨析

《五石之瓠》歧解辨析作者:陈明洁来源:《现代语文》2021年第08期摘要:《庄子·逍遥游》中的《五石之瓠》一节,被众多的散文选本收入,近年又被收入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

但古今学者对文中某些词句意义的诠释颇有分歧,有的还涉及全篇主旨。

为使语文界同仁更为全面地了解各种观点,更好地开展教学探索,特以统编《语文》教材的注释和配套《教师教学用书》的相关资料为基础,对文中重要的歧解之处进行梳理辨析,以澄清有关文本释读的争议,为语文教学更趋于科学性和语文教材的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五石之瓠》;歧解;辨析;语文教材《五石之瓠》节选自《庄子·逍遥游》中庄子和惠子的一段对话,为众多的散文选本收入,或题名《不龟手之药》。

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1]也收入此文,并在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2]里,编录了此文的“参考译文”和“课文解说”。

原文虽仅二百余字,但对其中某些词句意义的释读却存在着一定的分歧,有的还关系到全篇主旨。

对此,我们以教材的注释和《教师教学用书》的相关资料为基础,将几处重要的释读分歧逐一列举并加以辨析,以供当前的语文教学参考。

一、“实五石”的“实”究为何义原文: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按:教材对“实五石”的注释是:“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

”[1](P37)这一注释虽未直接说明“实”为何义,但从“容得下”来看,应是将“实”释为“容纳”之义。

《教师教学用书》的“参考译文”将此句译为:“我种植它结出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的果实)。

”[2](P67)从“结出……果实”的语意来看,则似将“实”理解为“果实”或“结果实”的意思。

可见,注释和译文对“实”的词义理解并不相同。

对文中“实”的意义,古人的释读已有分歧。

西晋郭象注《庄子》,引时人司马彪注语,谓“实中容五石”,此注语也为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庄子音义》所引用。

这里的“实中”之“实”,显然是指“果实”。

唐代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云:“实者,子也。

庄子解原文与解析

庄子解原文与解析

庄子解原文与解析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全名庄周,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

庄子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学才华而闻名于世。

他的著作《庄子》集中记录了他的哲学思想和文学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庄子解原文与解析》。

《庄子解原文与解析》这一题目要求我们对庄子的著作《庄子》进行解读和分析。

在进行解析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庄子》这部著作的背景和特点。

《庄子》是庄子的代表作,是一部道家经典之作,共分为三十三篇。

它以隐喻、寓言和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庄子对人生、自然和世界的独特见解。

首先,我们来解读《庄子》的原文。

在原文中,庄子通常用隐喻和比喻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思想。

他以自然界的现象和动物的行为作为比喻,来描述人生和天地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齐物论》这一篇中,庄子通过描述螳螂捕蝉的情景,寓意人生中的智慧和决策。

这种使用隐喻和比喻的手法,使得庄子的思想更加形象生动,也更加深入人心。

接着,我们进行对《庄子》的解析。

庄子的思想主要包括自然无为、逍遥游和道的观念。

他强调“自然无为”,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而不去强求,放下功利心和欲望,以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他提出了“逍遥游”的概念,意为在心境自由的状态下领略世界、享受人生。

庄子还提倡追求“道”,将其视为宇宙的原则和真理。

他认为通过追求道,可以超越生死和痛苦,达到心灵的解脱。

在《庄子解原文与解析》中,我们可以进一步论述一些具体的篇章,例如《逍遥游》、《养生主》和《大宗师》等,以展现庄子的思想。

在《逍遥游》中,庄子通过描述自己的梦境,表达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心灵自由的追求。

《养生主》则是庄子关于养生和修身养性的篇章,他认为人应该保持身心的平衡,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大宗师》是庄子的一篇对话文章,通过对话展示了庄子对于修道和领悟道的观点。

综上所述,《庄子解原文与解析》旨在通过对庄子著作《庄子》的分析和解读,深入理解庄子的思想和其对人生、自然、道等问题的独特见解。

《庄子》的鬼神观念研究

《庄子》的鬼神观念研究

但是,在“道”以下的具体层面上,庄子并不否认鬼神的存在。
《庄子》一书中的理想人格有神人、圣人、至人和真人等,在庄子的笔下,这些人在饮食起居、行为和作用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强烈的神异色彩:“貌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脂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道遥游》)“圣人……入于不死不生。”(《大宗师》)
孔子的鬼神观念,其立足点和着眼点正在于“入世”,在于现实人生。庄子则“出世”,超越现实,追求“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进而,“归精神乎无始,而甘冥乎无何有之乡。”(《列御寇》)无所系念而与宇宙并存。显然,这种超越的精神和境界,没有明确的概念和理论作界定和说明,是难以有明确而深入的揭示的。因此,庄子借助神的灵异特性来传达这种观念,应该是比较自然的。

道家试图追寻对天道、世道和人道全面而终极的理解。依庄子的起点和思路,“道”是一个超越时空的本原,既至高无上,又孕育万物。“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老子》第二十五章)。因此,一切皆以“道”为根本,万事万物源生于“道”;或者说,是“道”赋予万物,然后有一切之事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因此,鬼神既为万物之一,同样是“道”赋予了鬼神的神性。“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老子》第三十九)。“一”即是“道”。这样,把握了最高原则的“道”,也就能把握住鬼神的本质。“能无卜筮而知吉凶”(《庚桑楚》);甚至,老子直接宣明:“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这里,“其鬼不伤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把握了“道”这一最高原则,认识了鬼神的本质,其神异就无从施展,因而不再惧怕来自鬼神的伤害。“神无以灵,将恐歇。”《老子》第三十九章)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庄子》书中的灵异色彩,应来自于与庄子有很近的亲缘关系的楚文化的渗透。庄子和楚文化的渊源,崔大华在《庄学研究》中有精当而明确的论述:“庄子家世的面目已被世代久远的历史风尘剥蚀覆盖得无法辨识了。但是,庄子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中所内孕育的那种袭人心扉的没落感,想象神奇,变幻无端的汪洋文字,特殊的楚方言等等却又清晰地显示出了他与衰落了的楚国公族乃至具有浪漫主义特质的楚文化,有完全可以肯定的很近的亲缘关系。”[2]

建立在阴阳二气之上一种精神状态——庄子之神

建立在阴阳二气之上一种精神状态——庄子之神

建立在阴阳二气之上一种精神状态——庄子之神庄子之神,是建立在阴阳二气基础之上的一种精神状态。

庄子之神,是建立在阴阳二气基础之上的一种精神状态。

凝,《说文》云:“俗冰字,坚冰也。

”凝神,即通过集中注意力,一方面逐步排除“有心”的干扰,另一方面凝结体内阴阳二气使之排除心中杂质并达到和(平衡)的一种无心的精神状态。

也就是说,凝神具有去蔽的作用。

“有心”使体内阴阳不和,即物欲或世俗道德等的追逐引起感官心智的运用,使心灵不洁,从而使人的自然本性被遮蔽,也从而破坏了体内的阴阳平衡。

《庄子》中很多“有心”的例子,“有心”破坏了体内的阴阳平衡: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

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

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使人喜怒失位,居处无常,思虑不自得,中道不成章。

寇莫大于阴阳,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非阴阳贼之,心则使之也。

“道家所重在养生,而养生之要,则在养此生生之和。

庄子之道,即在于此。

…… 夫足以滑此和者,莫过于情。

情生于知,启发此知者,耳目为之诱也。

”也就是说,耳目感官被物欲等外在的东西所诱,为追逐这些外在的东西,心思智巧便运用上了;能追到这些东西则喜,追不到就悲,于是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态就产生了;诸种情态,或破阴,或破阳,体内阴阳二气就不平衡了,即“滑此和”(滑,扰乱的意思)。

当然,破坏了体内阴阳之和,也就会伤身伤神甚至危及生命。

凝神的去蔽作用,笔者认为其机制应该是这样的:首先注意力集中,专注于某一个对象,这样就逐步排除诸多“有心”的干扰,也就是在“ 去蔽”,最后连这个专注的对象也没有了,也就是达到“无心”的状态;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注意力的集中,意志力就对气进行控制,使气去掉内心的杂质,即“ 虚空其心”,人体内阴阳二气逐步达到“和”即平衡的状态。

对于这个机制,要说明三点1·为什么意志力能控制气。

当然这跟先秦意志与气的关系的背景有关。

如上面所列举的孟子的话:“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昆明理工大学选修课--中国传统文化专题--道家.道学术语

昆明理工大学选修课--中国传统文化专题--道家.道学术语

道家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老子》(《道德经》、《老子五千文》)作者老聃,通称老子。

原书分上下两篇,不分章,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

今本分八十一章,一至三十七章为《道经》,三十八至八十一章为《德经》。

《道经》主要为宇宙论、本体论;《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

《道德经》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明确指出天地万物的本源不是天帝,而是“道”;所倡导的“无为”不是号召君王甚么也不做,而是不妄为,是顺乎自然发展。

全书充满了辩证法思想,书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一些名句流传至今。

注本有西汉何上公注、魏王弼注等等,1973年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文物中,有《老子》的抄写本。

道可道 非常道《道德经》第一章。

凡是可以被说得出的“道”,都不是真正的恒常大道(自然法则、定律)。

凡是可以被形容得出的“名”(住相),都不是真正的恒常现象。

无为道家哲学思想。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

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

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

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道法自然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用语。

《庄子》的主要内容

《庄子》的主要内容

《庄子》的主要内容庄子继承老子的思想并不断加以深化。

论“道”以老子为本,而且以开放性和发散性的思维拓展对道的认识。

他认为“道”不可以用形象来描画,它是自然而然内在于天地万物的,“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

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庄子·齐物论》)。

正如郭象注所说:“万物万情,趣舍不同,若有真宰使之然也。

起索真宰之眹迹,而亦终不得,则明物皆自然,无使物然也。

”好像在玄冥变化的世界中有个“真宰”,但实在没有迹象可寻,放眼看去,宇宙万物自然而然地运行,毫无爽失,万物自发地生成,不是由什么有形的东西促成的。

《庄子·则阳》也说:“万物有乎生,而莫见其根。

”认为万物自生自成,这就从内在性、无限性的角度将“道”论推向深入。

与“自然”有密切关系的“常”“反”“有无”等观念在庄子思想中都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常”是万物自发运行和维持自身存在的力量,是万物“自然”运行的趋势,在《老子》一书中“大”“逝”“远”“反”的往复运行就是“常”,它是对“道”的运行过程的总概括。

庄子继承老子,对“道”的认识进一步深入,在庄子看来,“道”的运行过程更为复杂,具有多样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

庄子论“常”,线性循环运动的意味减少了,自发性和不确定性的意义增加了。

庄子用“常”来描述事物自存在、自组织、自运行的趋势,它是事物不断地展现自身的过程:“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庄子·大宗师》)“天下有常然。

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索。

故天下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

故古今不二,不可亏也。

”(《庄子·骈拇》)人有生有死,就像天地运行有昼有夜一样,这自然而然的变化,人力根本无法干预。

天下万物自然而然生长变化,方、圆、曲、直各有“常然”。

“常然”引导着事物生长变化:“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

《逍遥游》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逍遥游》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逍遥游》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问题探究庄子的《逍遥游》需要探讨的问题很多,你只要打开不同的选本,就可以看到各家注释差异很大。

我们的这本书与教材的解释就有许多不同之处,与一般的选本也有许多的不同。

为了正确理解文意,我们现在提出四个问题,请大家潜心探讨。

这对于提高我们的探究能力和阅读能力都是很有帮助的。

第一个问题:“息”字作何解释?“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对第一个“息”字,有的版本解为“休息”。

郭象《庄子注》:“夫大鸟一去半岁,至天池而息。

”教材屏弃了这一说法,释为“风”。

依据是此句与前文“海运”照应,古有“六月海动”之说,海动必有大风,有大风鹏鸟始可借风力而南徙。

对第二个“息”字教材没有正面注释,但对这个句子的翻译是“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可见教材是把这个“息”字释成“生命的气息”。

《教师用书》的“参考译文”和教材的解释一样。

沈增善先生在《还我庄子》一书中的解释与此不同,他认为这两句话的连结点就是那个“息”,因此两个“息”字必定意思相同,第一个“息”字应当照第二个“息”字来解释,都释为“生命的气息”。

你认为这个“息”字应当怎样解释?正确解释这个词对于理解文意有何好处?第二个问题:谁向天上看?“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查阅所有注释《庄子》的著作,都把“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看成是人站在地面仰视天空而发出的疑问,而把“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看成是大鹏从高空向下俯瞰地面发生的感叹。

但是,本书不是这样解释的。

本书认为这里都是描写大鹏,先描写大鹏向天上看,再描写大鹏向地下看。

你认为前人的解释正确吗?本书的解释有没有道理?为什么?第三个问题:课文为什么反复?读庄子《逍遥游》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个难题,大鹏南徙在文中反复三次,蜩与学鸠(斥鴳)笑大鹏反复两次,庄子的文章以简练著称,《内七篇》遍说天地万物仅寥寥万余字,但是为何在本文中如此地不避重复?这是不是没必要的简单重复?传统的说法是,庄子这样做是为了证明故事的真实性,先引用《齐谐》,证之以书,后引汤之问棘,验之以史,不外乎叫人信其真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持 守 ; 观浑 天之体 , 沦一气 , 而 浑 即天 即物 , 即物 即道 , 物 自为 根而 非有根 , 目为道 而非 有道 。 则 物 ”
“ 浑天 ” 内涵 即“ 的 浑然 一气 ” 在 这种气 化流 行 的宇 宙论 视野 中 , 、 、 、 、 甚 至 黍米 均 是 齐 , 天 道 物 人 我 同的, 没有 空 间性 的区隔 , 没有 时 间性 的分 别 , 无 本 质性 的差 异 。值 得 注 意 的是 , 山特 别强 调 “ ” 更 船 道 必须 在 “ 持守本 根 ” 的基础 上才 能获 得正确 的理 解 , 露着 对老 庄 以“ ” “ ” 透 无 为 道 的警 醒 。继 而 , 山并 船 未停 留在 这种 源初 意味 的普遍 性 和无 差 别 性 上 , 认 为 在 “ 天 ” “ ” 中 , 有 着 更 为 精 纯 的东 他 浑 或 气 之 还 西, 这就是 “ ” 神 。船 山说 :神者 天之 精 。 ‘ “ ” 神者 , 天气 之 醇者也 。 ” 可见 ,神 ” “ 一方 面隶 属于 “ ” “ ” 是 “ ” “ ” 天 或 气 , 天 或 气 的一 部分 ; 时 , 神 ” 因 为其 精 纯 的性 质 同 “ 又 而 区别 于“ ” “ ” 是 “ 天 或 气 , 天之 精 ” “ 或 气之 醇 ” “ ” “ ” 对 , 纯 ” “ ” 。 精 与 粗 相 “ 与 杂 相对 , 这种 对 比之 在 下, 就能很 容 易看 出 : 然“ ” 虽 神 属于 “ ”但 船 山无意 于对 “ ” 行宇 宙论 的客观 描述 ; 气 , 神 进 如果 说 “ ” 气 是
I 学子2 年 3 ; ; ・l 第期 I2 0
王 夫之《 子解》 的 ¨ " 庄 中 种
王 玉 彬
摘 要 :船 山在《 庄子 解》中对“ 的阐释 , 神” 蕴含甚广 , 着意甚深 。“ ” 神 作为“ 天之精” “ 、 气之醇”,
是 宇宙 自然及社会人 生的价值 根基 ; 为“ 作 生之主 ” “ ” , 神 以其真 纯之性 呈显 着“ 生” 的意 义。通过 对 “ 与明” 阐发 , 山倡 导由“ 入“ 的认 识论转化 , 神 的 船 明” 神” 以消解“ 是非 ” 争。“ 之 凝神 ” 是船 山的工夫论

为一 ” “ ” “ ” ,道 与 气 有着 相 同的 “ ” 通 的能力 ; 生 天生地 ” 而“ 的表 述 亦彰 示 出 “ ” 具 备 的生 成性 。大 道 所 体而言, 承袭 了张载 的气本 论 的船 山 , 对庄 子 的气 论 和道论 无疑也 是 可 以接 受 的。 船 山将 庄子 的宇 宙论概 括 为“ 天” 并 认为 庄子 正 是 由此 而 开悟 的。他 说 :言 道 者 , 浑 , 它蕴含 着“ 持志” 内在性 、 合天” 的 “ 的超越性 , 并延展 出具有普遍性 的“ 天均之 大用” 。 关键词 :《 庄子解》 神 ; ; 凝神 ; 形 明;
中图分类号 :B 4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7 8 (0 2 0 0 0 0 2 92 0 4— 37 2 1 )3— 0 8— 4
郁 的 内在境 界意 味 , 以突显 《 子 》 寓庸 ” 庄 “ 的人 间面 向 。当然 , 这并不 意味 着《 子解 》 庄 中的“ ” 无本 神 毫 体 论色 彩 , 以及超越 性 或 内在 性 的意 旨。相反 , 山正是 在探 讨神 与 天 、 、 等 概念 关 系 的基 础上 , 船 气 形 通
过对“ 神与明” “ 、神与志” “ 、凝神” 等重要问题的阐发 , 神” 将“ 拢归到“ 立人道之极 ” 的思想本 旨上的。


神 : 之精 , 天 气之 醇 , 生之主
在《 庄子解》 王夫之批判地继承了《 中, 庄子》 的气论和天道论。庄子认为 ,通天下一气耳 ” 《 “ ( 庄子 知北游》 下引庄子原文 , , 只注篇名) 气弥漫并贯通于天地之间, , 无处不在 ; 庄子又描述人 的生成过程 说 : 杂乎芒 芴之 间 , 而有 气 , 变而 有形 , “ 变 气 形变 而有 生” 《 ( 至乐》 , 是人 之 生命 的 开端 , )气 也是 生 命 体 的质素。在庄子那里 , 气的运行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 的体现。《 道” 齐物论 》 庄子认 为“ 中, 道通
精” “ 、气之醇” 之后 , 旋即转入 了对“ 的探讨 , 人” 体现 出对人道 的关注与关心。在船山看来 , 人之 生命 首先 有 着 “ ” “ ” 神 与 形 的对 立 , 者 是 “ 两 主宾 ” “ 、 内外 ” 的关 系 , 体 现 出 “ 伪 ” 并 真 的价 值 分 野 。船 山说 : “ , 也, 形 寓 宾也 ; 知寓神 以驰 , 也 ; 心 役 皆吾 生之 有 而非 生之 主也 。 _ ‘ ”5‘ 内之 充者 天也 , 其形 也 , J 使 尊足 者
收 稿 日期 :2 1 —0 2 0 2 3— 8 作者简介 :王 玉彬 (9 3一) 男 , 18 , 山东莱芜人 , 北京 大学哲学 系20 0 9级博士研 究生 , 北京 ,0 8 1 10 7 。

王夫之《 子解》中的“ ” 庄 神
宇 宙生 成 以及大 化 流行 的原 因 和基础 , 么 , 山所 引人 的 “ ” 那 船 神 的概 念 , 有 着鲜 明 的价 值论 意味 了 , 则 如 果没 有 “ ” 神 的存 在 , 宙不 过是 纯物 质性 的 、 宇 毫无 生气 或 价值 的 时空之 维 。 这 样 , 山并未 深入 论 述 “ 与 气 ” 船 神 的关 系 , 或者 “ 与化 ” 生成 过 程 。在 将 “ ” 定 为 “ 之 神 的 神 勘 天
王夫之对“ 之概念的思考 , 神” 集中体现在《 张子正蒙注》 以及《 庄子解》 两本著作中。陈来先生认 为 ,船山《 “ 正蒙注》 的思想 , 就哲学形态而言 , 可以说是一 ‘ 宇宙论中心取向 ’ 的体系” , 山在其 中也 … 船 主要是通过对“ 神与气” “ 、 神与化” “ 、神与理” 的探讨而论述“ 之概念的。而在《 神” 庄子解》 船山的 中, 意图则是 以《 庄子》 通君子之道”他一方面淡化《 “ , 庄子》 神” 之“ 高明玄远的特征 , 同时也试图突破其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