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诗性教育与现代高校德育
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国人未能深刻认识到国学的重要性,先秦的儒家思想被不同程度地歪曲和批判。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促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
无论是在充实和巩固中国人文化信仰方面,还是针对社会越来越凸显的躁动不和谐的现象的反思,或是在经济繁荣发展背景下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儒家思想都在不同程穹和场咸成为了被研究和审视的主角。
世界在改变,交流也版来越频繁,中国儒家教育思想也同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和思想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从教育内容看,孔子创学伊始,就确立了授道德、教“六艺”为核心的教育方针,依此来设置教育体制,确立教育方式。
儒家学说重视德育,并视之为根本,强调内心道德功能和内在自觉性。
儒家道德价值承担了形成和改造人们的态度的功能。
儒家既重视道德教育,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所谓“六艺”是指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写字)、数(算术)六种技艺,它涵盖了当时学术成就的精粹,涉及日常生活、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多个领域。
儒家善于把伦理教育和知识教育结合起来。
从教育方法看,儒家教育的基本方法是强调自我修养,发扬个人内在的对自身、对家庭乃至对社会的责任感。
儒家思想正是通过教育人们如何掌握内部世界、鼓励人们学习未知的东西来培养人们的科学精神。
这样不但能够促使人们深入思考,而且能够引导人们思想的开放。
思想的深刻性和开放性对于现代科学精神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且对于人类知识的进步和延续具有根本的意义。
从教育目的看,需家教育理念的确立是基于一种“大学”的教育思想,儒家伦理中关于人和人性的自我完善的根本信念正是这种教育理想得以确立的基础,需家的“大学之道”就在于造就一种既有完善道德行为的内在品质,又具“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各种外达才能的“君子”或“贤人”,即《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先秦儒家道德观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探析
先秦儒家道德观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探析引言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重视。
思政教育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而先秦儒家道德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先秦儒家道德观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进行探析。
一、先秦儒家道德观的内涵与特点先秦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儒家思想流派之一。
先秦儒家思想关注的是人的个体道德修养与社会伦理治理,注重个人的修养与家族、国家的治理。
儒家道德观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的内涵: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一种具有同情心和爱心的道德品质。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人应该相互关爱、体谅和帮助。
仁者善养生,善养亲,善养物。
仁义道德,是儒家思想最核心的价值理念。
义:义是指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
儒家认为,人应该遵守社会公共利益的道德规范,做到诚实守信,积极帮助他人,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形成社会和谐。
礼:礼是指社会行为的规范及其风范。
礼教是儒家理想社会治理的一种方式,通过尊重他人、遵守礼仪、维系社交关系来维持社会秩序。
儒家认为,有礼貌、有礼仪、能言善辩的人应该成为国家的领导者。
只有遵守礼仪,才能建立和谐社会关系。
智:智是指人的认识和思维能力。
儒家认为,人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不断学习进取,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卓越的才智。
信:信是指言行一致,守信用,信守承诺的品德。
儒家认为,只有守信用,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团结。
先秦儒家道德观的特点是注重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强调人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的统一,重视社会和谐与秩序的建立。
先秦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二、先秦儒家道德观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在当今社会,高校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提高其全面素质。
儒家传统道德教育对当今学校德育的启示
儒家传统道德教育对当今学校德育的启示作者:郑文莉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年第01期[摘要]儒家传统道德教育主张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仁智统一”的贤人、君子,并且在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上形成了较完备的理论体系。
纵观我国学校德育,在内容、方法上存在很多弊端,而且只关注学生的在校表现而忽视了家庭、社会的影响,致使学校德育实效性不高。
吸收儒家传统道德教育学说的合理成分,对于解决学校德育低效问题,培养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儒家传统道德教育;德育失效;学校德育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1-0013-03目前,学校青少年群体中失范行为日趋严重,已由原来的破坏公物、打架斗殴发展到抢劫、偷盗等恶性犯罪行为。
如何促使青少年道德健康成长成为社会关注的中心问题。
青少年失范行为的产生与自身因素有关外,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影响也密不可分,我认为学校德育失效是青少年失范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
现今学校德育在内容、方法、实施方法上存在诸多问题,以致学校德育实效性较低,无法有利于学校青少年优良品德的培养和形成。
因此加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解决学校青少年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成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
儒家传统道德教育,涉及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和理想人格培养的问题,在教育内容、方法及途径上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教育价值,借鉴古人教育经验,吸取合理部分,对于我国现存学校德育问题,青少年道德素质培养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儒家传统道德教育主要特点儒家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以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为主体,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在教育内容、道德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方面均有独特鲜明的观点,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伦理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具体表现为:(一)在教育内容上,重视从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儒家教育家在教育内容上注重从生活实际,从小处着手去教育学生,以儒家经典和百家之书为主,把道德教育要求贯穿于文化知识的学科教育、学习之中。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德育的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德育的意义◆韩天鹏(甘肃省金昌市第二中学)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创造了许多著名的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
有助于我们更科学地认识传统伦理思想的精神实质,对改进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主要介绍孔子的教育思想,其次分析了孔子教育思想与现代德育的潜在、深层次的关系,并总结了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今德育的启示意义。
孔子教育思想德育精神内涵一、德育的地位及其现代意义孔子十分重视德育的作用,把德育摆在育人的首位,知识教育放在第二位,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第一》)他认为德育主导着整个社会的兴衰,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得以治理的根本,是培养圣贤君子的重要手段,在教育工作中居于首要地位。
这对于德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德育内容与目标及其现代意义孔子的德育思想主要反应在《论语》中,而仁爱、礼义、忠恕、明智和诚信是孔子德育思想中的主要内容。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1.重德。
孔子认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重点在于怎样提升群众的道德修养和品质,只有每个人都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丰富的知识结构,才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所以,他十分注重人的德育教育,认为人的品格的塑造主要取决于道德的自主性,完善的人格需要不断的积累和道德的培养,小人和君子的区别就在于其道德思想的培养。
一个真正有学问和才能的人,应当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只有德才兼备,方能以天下为己任,肩负起“治国”“平天下”的重担。
2.为仁。
孔子道德教育内容的核心是“仁”,孔子是仁学的开创者,他的“仁”学思想主要内容是“爱人”“孝悌”“克己复礼”。
第一是“爱人”。
“仁”的基本意思是“爱人”,主要讲做人的道理,也就是要同情人,要爱人,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应当相爱。
仁爱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精神追求,其他的美德都是围绕着这种道德修养而展开的,一个人想要追求真正的品德,就应该以爱人为主要的前提。
儒家德育思想对大学生德育培养的启示
儒家德育思想对大学生德育培养的启示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德育思想对于大学生的德育培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我对儒家德育思想对大学生德育培养的启示的总结。
首先,儒家思想强调“诚信”和“孝道”这两个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这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更是需要时刻谨记。
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需要有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
诚信是一种纯粹的道德规范,可以保障个人和社会的正常运行。
而孝道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代表着我们的亲情、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其次,儒家思想注重个人修养和自我完善。
大学生在学术上和就业上面临着很多挑战和压力,需要有坚持不懈的自我提升和修养。
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味着一个人必须要先做好自我管理和修养,才能对家庭和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因此,大学生需要不断深化自我了解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成更高质量的个体。
同时,他们也需要在交往中获取经验和感悟,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学会如何处理彼此之间的利益冲突。
再次,儒家思想强调敬老尊贤和尊重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大学生正是从社会最年轻的一代而成,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现代社会和文化语境,需要借鉴传统文化经验,汲取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因此,大学生应该重视文化传承的意义,尊重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精髓,并努力将其发扬光大。
同时,尊敬各个方面的权威人士、长辈和领导,尊重他们的经验和学问,更能帮助大学生在发展之路上更快地进步。
此外,儒家思想注重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大学生需要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愿意付出自己的力量和热情,为社会出一份力。
这既有利于社会和个人,也是一种体现高尚情操和道德伦理的表现。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取民之事则以民意为本”,意味着一个人必须在关心自己的同时,也必须关心他人,关心整个社会。
大学生应该在自我发展的基础上,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浅谈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对高校德育创新的启示
代 了丰富 多样 的 生 活世 界 , 缺乏 对 人 的生 命 去 培 养 人 的 道 德 情 感 , 定 道 德 信 念 。 坚 因 伦 理和 生 命价 值 的关 照 , 视 了道 德理 想 所 此 , 校 德 育 应 吸 收 和 借 鉴 儒 家 重视 道 德 忽 高 需 要 的 生 活 基 础 。 化 的 是德 育本 身 , 强 最基 情 感 培 育 的 德 育 理 念 , 过 各 种 途 径 培 养 通 本 的 人 伦 道 德 方面 的教 育却 在 不 断 地 被 弱 学 生 良好 的情 感 , 道 德 的 语 言 、 为 变为 使 行 化 。 种道 德 教 育 实 质上 是 相 当虚 弱 、 这 伪善 其 内 心 感 受 和 动 机 的 一 部 分 和 无效 的 。 直接 导致 了教学 过 程 中教 师的 23重视道德 修养 和道德 实践 , 也 . 强调知行统一 教 学 脱 离社 会 、 生 实 际 , 条 地 灌输 过 于 学 教 在 儒 家 德 育观 念 中 , 个 人 仅 仅 懂 得 一 1 当 今 高校 德 育存 在 的 主 要 问 题 并 只有 身 I 1道 德教 育呈 边缘性 . 理想 化 、 善 化 的空 泛 道 德 理 论 , 歪 使学 生 产 了应 当怎 样 做 人 , 不 算 是 有道 德 , 出现 名 义上 的 “ 强 ” 实际 体 力 行 道 德规 范 , 算 真 有道 德 , 加 而 才 应把 提 高 市场 经济 条 件下 , 高校 教 育呈 现 出 鲜 明 生 了逆反 心 理 , 的特 点 : 识 教 育被 日益强化 而 道 德教 育逐 上 的 “ 化 ” 名义 上 的 “ 实 ”丽实 际 上 的 思 想 认识 与 培 养 道 德 行 为 习惯 结 合 起 来 。 知 淡 和 落 I 渐衰 弱 。 表现 在 : ) 这 ( 评价 标准 : 所大 学
儒家教育思想的现代德育价值
儒家教育思想的现代德育价值恣意纵横于历史的生命隧道,不难发现,在中国古代的各种学术流派中,没有哪一个学派像儒家学派那样以教育为中心全力打造深入全民的思想体系。
而在世界各种文化中,也几乎没有哪一种文化像儒家文化那样以教育作为立国的根本。
可以肯定地说,儒家的教育学说本身就是当时最为成熟、也是今人最值得借鉴的学说之一。
一、儒家教育思想的概述孟子在论述夏、商、周的学校教育时指出“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孟子?滕公文上》)孟子的这一论述正表明了我国古代重视道德教育的社会特征。
“明人伦”是我国传统教育的教育目的和教育中心。
此外,《学记》中提出的“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的理论又可全面理解为我国传统教育的课程论,它所提倡的正是“藏息相辅”,即“正业”与“居学”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关注具体的德育方面,孔子提出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正是在提倡一种完美的灵魂教育。
于此相近,孟子的“持志养气”的修身方法实际上也强调有志之士应具有刚强的精神力量。
而从某种意义上看,这两种观乎人文的智慧和精神力量也正是现代社会我们所极力推崇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对德育的环境问题的探索中,“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的理论与孟子“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
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孟子?告子》)的论述无一例外都宣告“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的必要性。
同样,在儒家的道德教育理论中,道德实践也是极其重要的环节。
孔子于“理崩乐坏”之际,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政治,明确表明了儒家关于“以德治国”的耐性。
他的道德教育以“仁”为核心和源动力,以“礼”为方法和宗旨,目的就是将二者尽力结合以塑造“文质彬彬”的真君子。
笔者认为,除上述思想外,儒家教育思想中的“启发教学”和“顺导性情”的学说也是现代德育工作真正需要重树的两个方面。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诗词与德育的关系
诗词与德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从古至今,诗词一直是表达情感、传承文化、教育人们的重要工具。
在德育方面,诗词可以发挥很多作用。
首先,诗词可以传递正能量,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
通过赞美、歌颂、弘扬正义等表达方式,诗词可以激发人们的向上精神,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使人们更加注重道德修养。
其次,诗词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观和人文素养。
优美的诗词可以让人们感受到语言的美妙和文化的深厚底蕴,使人们更加注重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水平的提高。
此外,诗词还可以传递历史文化知识。
通过诗词的创作和欣赏,人们可以了解历史事件、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等方面的知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总之,诗词与德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欣赏、学习和创作优美的诗词,人们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还可以培养道德情操,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诗词在德育方面的作用,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
儒家思想与德育教育
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我国学校德育的价值摘要:儒家德育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其中有很多丰富的宝贵资源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
本文通过分析儒家德育思想对我国当代学校德育的价值问题,来探讨学校德育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儒家德育思想;学校;价值中国古代的儒家德育思想是世界德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们继往开来,迎接新世纪诸多挑战,构建我国当代学校德育可资借鉴的一个重要宝库。
如果做宏观整理,我们可以发现儒家德育思想对我国当代学校德育的价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学校德育目标的价值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对教育所有培养的受教育者在品德方面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是教育者在德育上“施工”的“蓝图”。
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离不开德育目标问题。
但我国目前的学校德育目标建设并不尽人意。
1.我国学校德育目标存在的问题我国学校德育目标不讲层次,不讲“序”。
忽视德育目标的程序性和现实性,不是循序渐进、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不是设立一个个可行的、有序的目标让学生进一步达到,没有根据自身任务要求和层次提出相应的德育目标,只有抽象的大致相同的培养目标。
这种德育目标不具体,不明确的状况,实际上淡化了目标意识,软化了学校德育工作。
如“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
这是对广大干部、人民群众和青少年的共同要求。
但对中小学学生,对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年级、不同群体和不同个体学生,层次上有何不同,理论上研究不多,在实际工作中更容易被忽视。
导致学校德育实施这些目标的内容、方法、途径基本雷同。
于是,小学、中学、大学的德育目标、内容虽各有自己的系统,但重复的东西太多,缺乏层次性,构不成整体系列,严重影响了学校德育的实效。
2.儒家德育思想德育目标方面可借鉴的价值儒家的德育目标是有原则,有规律的。
《大学》中提出道德学习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以修身为中心,以道德认识为起点,以道德信念的建立和道德自觉性的培养为根本要求,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践目标,由此可见儒家德育思想在道德教育上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先秦儒家道德观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探析
先秦儒家道德观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探析引言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道德观注重人伦关系、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在当今社会,随着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入开展,儒家道德观也逐渐被融入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进行塑造,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围绕先秦儒家道德观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展开探讨,深入分析其现实意义和实践效果。
一、儒家道德观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先秦儒家思想主要包括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其核心理念和价值观主要包括仁、义、礼、智、忠、孝等。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强调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做到以仁为本。
而儒家道德观强调的礼、义、智、忠、孝等价值观,都是为了建立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培养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儒家道德观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校思政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儒家道德观注重人伦关系和社会责任,与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导向高度契合。
通过儒家经典的阅读和解读,高校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道德担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2.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儒家思想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道德修养,注重个体品德的培养和提升。
高校思政教育也倡导全面立德、全面育人,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
通过儒家思想的课程设置和讨论,高校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提升其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儒家道德观注重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注重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建设,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培养社会责任感的目标相一致。
通过儒家经典的学习和实践,高校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激发其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利益而努力奋斗的意识和愿望。
三、实践效果和现实意义1.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儒家思想注重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具备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在面对社会挑战和问题时能够有所作为。
传统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传统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摘要:我国传统儒家德育思想博大精深,底蕴厚重,传承至今仍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保留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
本文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探讨传统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从传统儒家德育的原则、方法以及”知行合一”、”修己”等理念中获得改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儒家德育思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启示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思想道德状况和精神生活质量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如何做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众多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而传统儒家德育思想是我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和积累,早已成为我国民族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且在当前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趋势下,这种德育思想依然对我国的道德教育和思想观念养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结合以上两点,笔者认为传统儒家思想能够传承至今而不衰败,说明这种德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值得人们去学习和坚持的,是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教育发展的规律的。
因此,笔者通过探索和分析传统儒家德育思想,来获得提高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启示。
一、传统儒家德育的原则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传统儒家德育思想是以”仁”、”礼”为核心,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强调人伦和礼义的关系,秉持”仁”的原则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种”仁”的思想最早是由孔子所提出来的,且普遍存在其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之中。
在这里”仁”的含义比较多,其中常用的一点就是指要”爱人”,即关心爱护他人。
这种”爱人”的思想在孔子以及其继承者身上都有十分明确的表现,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等这些都表示出一种为他们着想,关爱他们的思想。
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传统儒家的”仁爱”思想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将关爱他人、尊重他人以及理解他人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则。
从儒家传统文化浅谈当代教师的师德师风的培养
从儒家传统文化浅谈当代教师的师德师风的培养1. 引言1.1 儒家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
儒家文化强调仁爱、责任感、修养和榜样力量,对当代教师的师德师风起着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儒家文化提倡仁爱之心,即心怀仁爱之心,待人宽厚仁义。
在教育领域中,教师作为引导学生的重要角色,需要表现出真诚的关怀和热爱,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儒家文化还强调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应该抱着无私奉献的精神,尽职尽责地教育学生,不辜负家长和社会的期望。
儒家文化提倡修养和素养的培养,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儒家文化强调树立榜样形象,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楷模,引领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儒家传统文化为当代教师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道德指引,对于培养教师的师德师风具有重要意义。
1.2 师德师风对教师的重要性师德师风是教师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品质和操守。
师德师风的建立和培养对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师德师风是教师的灵魂和本质所在,是教师的立身之本,也是教师个人修养的重要体现。
一个具备良好师德师风的教师,不仅能够赢得学生和家长的尊重和信任,也能够为学生树立正面的榜样形象。
师德师风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具备高尚师德的教师不仅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以身作则,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师德师风还可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教师更加珍视教育事业,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师德师风对于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注重培养和弘扬师德师风,才能够真正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影响力。
2. 正文2.1 儒家传统文化对当代教师的启示儒家注重教育和修养。
古代儒家强调“教无常师”,即教育不分贵贱,不分长幼,这启示当代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不偏不倚地对待他们,为他们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儒家强调仁爱之心。
儒家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儒家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教育是国家和社会的事业,是实现国家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
中国的教育从古至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而儒家教育思想更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教育思想凭借其丰富的内涵、实用的方法和强大的生命力,对中国的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探讨儒家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一、仁爱主义教育理念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精神。
孔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修己以敬人”。
儒家教育强调人的尊严、人格的建设和爱的力量,提倡在教育中发扬仁爱精神。
对于学生,儒家教育注重培养其博爱、诚信、正直、谦虚等品质,引导学生自觉培养优良的品德和道德素养。
这种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的影响是明显的。
现代教育中也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二、教育方式的改进儒家教育强调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并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对其进行全面的培养。
在儒家教育体系中,教师被视为学生成长的关键人物,教师应为学生树立榜样、提供道德引导。
现代教育中也注重培养学生对人类社会生活有所裨益的能力,强调实践教学,逐渐将实践活动纳入教育的体系中来。
在对教师的要求方面,现代教育与儒家教育思想一致,重视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
三、教育目标的拓宽传统的儒家教育目标是追求礼法制度,培养出品学兼优、儒雅仪表的士人,其目的在于造就合格的国家官员。
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现代教育的目标更加多元化,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优秀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更强调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法律素养和创新能力等。
这种教育目标的拓宽与儒家教育的精神是相符合的,可以说现代教育借鉴了儒家教育的发展经验和理念,将其所长发挥到了极致。
四、教育制度的改革儒家教育在制度上具有自身的特点。
传统的儒家教育大多以私塾为主,办学规模小、组织灵活、教育质量较高。
儒家德育视角下高校立德树人路径实践探索
儒家德育视角下高校立德树人路径实践探索一、前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流派之一,儒家思想自古以来就对中国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德育理念一直是中国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立德树人的任务也更为严峻,如何在当代教育中融入儒家的德育思想,成为了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儒家德育视角下高校立德树人路径实践进行深入探索。
二、儒家德育的内涵儒家德育的核心是培育人的德行和道德品质。
在儒家看来,德行的培育是通过仿效尊者、修养自己来实现的。
在过去的中国社会中,尊者通常是指孔子等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因此儒家的德育强调的是尊者的模范力量,通过学习尊者的品德、行为来自我修养,形成自己的道德品质。
儒家德育还强调了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在儒家看来,人应该尊敬长辈、敬畏神明、友爱兄弟,这种关系的观念在儒家的德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儒家德育主张积极融入社会中,建立和睦的人际关系,培养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
三、高校立德树人的现状在当代中国,高校立德树人已成为了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
由于社会变革、文化冲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现代大学教育在传统价值观与现代观念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冲突,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深刻理解和接受儒家德育的理念。
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化,一些高校教育过于注重学科知识和技能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道德修养。
高校师资队伍的结构和素质也对德育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对德育工作存在很大的认识误区。
1. 增强师资队伍的儒家德育意识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师资队伍是推动德育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高校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增强师资队伍的儒家德育意识。
可以通过举办儒家德育理念的研讨会、讲座等活动,教师参与加深对儒家德育的认识与理解。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的儒家德育课程或专业,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和德育理念,从而增强师资队伍的儒家德育意识。
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儒家德育理念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儒家文化、儒家伦理等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儒家德育理念。
先秦儒家道德观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探析
先秦儒家道德观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探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高校思政教育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高校思政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而先秦儒家道德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价值理念对于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着内容单一、形式呆板等问题,学生对道德观念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有待提高。
结合先秦儒家道德观的精髓,将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对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旨在探讨先秦儒家道德观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期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进和提升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意义先秦儒家道德观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先秦儒家强调仁爱、义理、诚信等道德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对于当代高校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
通过将这些道德观融入到思政教育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素质。
二是促进高校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
先秦儒家的道德观念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将其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中可以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高校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三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先秦儒家注重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强调个体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和使命。
通过将儒家道德观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中,可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研究先秦儒家道德观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促进高校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正文2.1 先秦儒家道德观概述先秦儒家道德观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先秦儒家礼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先秦儒家礼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先秦儒家礼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刻而又广泛的一部分,它在历史上对中国的社会发展、文化传承、道德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而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先秦儒家礼育思想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强调德育为本在先秦时期,儒家思想以孔子、孟子为代表倡导德育,认为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是修养心德。
先秦儒家礼育思想重视培养人的品德,讲究的是人的“内在”,强调道德素质的培养,认为一个人的行为规范最终都要定于其内心的至善至美的情感与行为。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应该重视德育的基础性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品德修养,引导大学生秉持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打造精神内核,这是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
二、注重身心健康先秦儒家礼育思想强调的是身心健康,主张“身心同治”、“以身明德”。
强调身心有机结合,要求人们的身体和精神都要健康,减少疾病和疲劳对人体机能、情感、行为、价值观等各方面的不良影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注意到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身心保障,培养健康的身心素质,使大学生在综合素质和个人发展方面取得更为全面的进步。
三、强化人际交往先秦儒家礼育思想,注重追求人际交往的和谐、相互尊重、关爱他人,主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行为准则。
让每个人都在孝道、友谊、爱情、婚姻等方面明白自己的责任与义务,知道如何对待他人。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应该强化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注重人际交往的和谐与尊重,不断推动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化解矛盾、增进感情、传递正能量。
四、注重实践历练先秦儒家礼育思想主张“知之者甚少,而好之者众”,即强调知行合一,实践是知识的重要来源。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践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和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提高学生对社会和生活的认知度,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谈诗词文化融入学校德育教育的策略
谈诗词文化融入学校德育教育的策略诗词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
将诗词文化融入学校德育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提升其道德修养和情感品质。
本文将从诗词文化教育的意义、融入学校德育教育的策略以及实施策略的具体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学校开展诗词文化融入德育教育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
一、诗词文化教育的意义1.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意蕴和独特韵味能够激发学生的美感和情感,培养其对美的敏感性和鉴赏能力。
2.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诗词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通过诵读、欣赏和理解经典诗词,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促进其树立正确的文化认同。
3.促进学生的道德修养。
经典诗词中渗透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人生智慧,学生通过学习诗词,能够领悟其中的道德情怀和价值观念,从而提升其道德修养和情感品质。
4.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
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集大成者,通过诗词学习,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修辞能力。
二、融入学校德育教育的策略1.制定诗词文化教育发展规划。
学校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制定诗词文化教育的发展规划,明确学校开展诗词文化融入德育教育的目标和重点,并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和措施。
2.开设诗词文化课程。
学校可将诗词文化融入语文课程、文学课程等教学内容中,通过诵读、欣赏和解读经典诗词,引导学生了解和感悟诗词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情趣和审美能力。
3.举办诗词朗诵比赛。
学校可以组织诗词朗诵比赛,鼓励学生通过朗诵经典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魅力。
4.组织诗词文化体验活动。
学校可通过举办诗词诵读大会、诗词文化展览等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诗词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对诗词文化的认同和情感投入。
5.编撰诗词文化读本。
“新时代”德育工作与儒家乐教的结合
文山学院学报Vol. 33 No. 4Aug. 202087第 33 卷第 4 期2020年 8 月JOURNAL OF WENSHAN UNIVERSITY收稿日期:2019 - 11 - 27作者简介:张小雨,男,云南文山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儒家哲学、儒家音乐美学、儒家乐教研究。
在十九大上,习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文化自信”“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概念引起全社会的热议,怎样通过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的文化自信提供动力,应是当前国人极其关切的问题。
2018年6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思政工作应“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主题文章,关注到“新时代”条件下展开思政工作的具体方式等重大问题。
可见,以“新时代”的新特点、新要求为出发点,将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全新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途径,是现阶段德育工作者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一、“新时代”的特点与要求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总书记代表参会委员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
这是“新时代”一词第一次出现在全民的视野中。
“新时代”的提出,无疑是开天辟地的大事。
它反映出我党对于当前国家形势、国际环境的深刻认识,显现了当下我国在各个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背景,是我们认识基本“新时代”德育工作与儒家乐教的结合张小雨(山东大学 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100)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十九大取得的一大重要理论成果和历史贡献。
它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因此,“新时代”条件下的德育工作,必须符合新的时代特点与要求,做出相应的创新与发展。
从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将当前德育工作与传统儒家音乐教育思想进行结合,通过对儒家礼乐教化观念的创造性解读与创新性转化,提取其中有利于开展德育工作的思想和方法,便能对“新时代”条件下德育工作的展开、中国特色意识形态教育的学科建设、贯彻落实国家对文化自信的要求等,提供一系列有利的思想资源与实践方向。
儒墨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启示
四、儒家与墨家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 安邦济世、建功立业当作个人的最高理想,把个人的
启示
人格完善与人类的福祉紧紧联系在一起。墨家强调
儒家和墨家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教育影响很大, “非命”“强力”,认为人应该积极发挥能动性改造自
直到现在,其仍然有很多值得当代教育学习和借鉴的 然,主张每个人都要自食其力,对不劳而获者要坚决
地方。
反对。儒家和墨家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能够教
儒家和墨家的教育思想都包含悲天悯人的救世 育当代大学生自立自强,积极进取,对当代大学生成
情怀。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利用现实中的人物来 长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
阐述其观点和思想,教育学生要有救世情怀。如孔子
对学生举例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 参考文献:
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儒
二、墨家的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及教育内容
墨教育思想中体现出来的教育平等思想和重视道德
墨家创始人墨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大量“兼士”,
教育思想,以古鉴今,为当代教育事业服务,以便更好 即奉行墨家兼爱学说的人。《墨子·尚贤上》记载:“是
地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Enlightenment of Confucianism and Mohism Education Thought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Kong Fanhong
(West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ncang 6770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whole Warring States period, Confucianism and Mohism were in the position of "outstanding learning". Both of them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education and have profound discussions on educational thoughts. Starting from the educational purpose, educational method and educational content,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onfucian educational thought and Mohist educational thought, puts forward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nd probes into the enlightenment of Confucian and Mohist educational thought o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Confucianism; Mohism; educational thought; college stud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lightenmen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诗性教育与现代高校德育
【摘要】:儒家教育重视道德人格的培养,重视诗性与理性的紧密交融,陶冶”善美合一”的道德情操,锻造”知行合一”的道德人格,为日益倾向于理性化的现代高校德育提供了深远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诗性教育;高校德育;善美合一;知行合一
儒家理论中具有严密、完整的德育体系,儒家教育向来重视道德人格的培养,以自然物隐喻道德人格、寄情于景陶冶情操是儒家诗性教育典型的手法。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就指明了儒家善美合一的教育思想,这种诗性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把德育与美育紧密地交融在了一起。
反思现代高校德育工作,”德育课程化、课程知识化、知识灌输化”[2]的”理性”教育蔚然成风,使学生与教育所培养的理想道德人格越来越远。
今天在回归儒家传统教育文化的同时也希望能为高校德育教育发挥固有的作用而提供一些借鉴,为培养一批诗性与理性兼而有之的合格道德人才而努力。
一、儒家的诗性教育
儒家创始人孔子开创了诗教,并创立了”比德”式的诗性德育方法。
”比”是象征和比拟,”德”即道德人格。
所谓”比德”是指自然物(如山、水、松、竹等)的某些特点使人联想起人的道德属性,借为人的道德品格、情操的象征,因之赋予道德物于自然意义。
[3]由此形成了观物比德的特有手法,以自然物隐喻道德人格,把自然美升华为人格美。
儒家诗性教育具有直指人心的震撼力。
儒家观物比德的所”比”之”物”很多,以天地、山水及松、竹、梅”岁寒三友”和梅、兰、竹、菊”四君子”为最,都含有丰富的教育思想。
以天地为例,如:《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以天地来比拟君子的品行、胸怀和行止。
以山水为例,如:《论语·庸也》篇中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用山的高大、雄伟、刚毅和水的恒久、绵长、不息来比拟君子的人格。
而以松、竹、梅”岁寒三友”和梅、兰、竹、菊”四君子”比德的更为广泛。
如:以松来隐喻君子的坚韧挺拔,有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4],以竹来喻君子的超凡脱俗,最著名的就是清朝郑板桥的《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以梅来喻君子的超然物外,最令人醉心的当数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以兰和菊做喻最有代表性的是《孔子家语·在厄》:”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
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等等这些用”比德”式教育来引导人通过自然物来进行价值观参照,自我反思,使人格理想物化,使君子形象通过自然物表征出来,从而使君子的道德人格有了具象,这就是诗性教育。
诗性教育是对自然物的审美欣赏,更是对道德人格的审美体验。
它培育了人一种诗性的品格,也使人具有了一种诗性的思维。
这对现代理性横扫的教育模式,
无疑添加了一抹柔情和温暖,让学生在日渐灌输化的教学模式中能得到诗意的熏陶,培养一种诗性的思维和诗性的话语。
二、诗性教育对现代高校德育的启示
儒家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德者”,这与现代高校的德育目标是一致的。
”有德者”应”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5],同时,”有德者必有言”[6],而这言就是诗意的美的言说。
让诗意与美学相互交融,让道德与艺术相互辉映,让生命诗化,让人生诗化,就是今天高校德育工作应该追求的一个境界。
(一)陶冶”善美合一”的道德情感
孔子倡导的德育是从善美合一的角度追求诗意的境界。
王国维认为孔子的教育是”始于美学,终于美学”的,朱光潜曾解释说:”诗、礼、乐三项可以说都属于美感教育。
诗与乐相关,目的在怡情养性,养成内心的和谐;礼重仪表,目的在使行为仪表规范,养成生活上的秩序……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从伦理观点看,是最善的;从美感观点看,也是最美的。
”[7]传统德育是诗性德育,而反观现在的高校德育,只重视学生道德知识的学习、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而忽视情感因素在道德学习中的作用;只传授道德知识、道德规范,手段却是理性的灌输与说教,无视学生道德学习的主动性,更别提培养诗性的人格,造成大学生道德人格缺失愈演愈烈。
应该说,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对个体自我发展能力的解放与促进,而非”制约”,德育涉及的是主体的价值选择,具有更高的主观精神色彩。
高等教育面对的是个性独立、自主意识很强并且具有自主选择能力的大学生,”知识化”教育的灌输和说教无疑”制约”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压抑了他们的个性,更严重阻碍了他们的自主选择,导致了他们对德育的怀疑、反感甚至抵触,严重创伤了他们的道德情感。
这样的大学生”善”从何来?”美”又何在?解决这样的问题,还是要追本溯源,回归传统。
在中国,有人格魅力的人都是”善美合一”的人,既有德性之知,又有诗性之美。
孟子的”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此之谓大丈夫也”,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都内附了这种德性和诗情,他们的”浩然正气”千古长存,感染和浸透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人们为之景仰和遵循的道德典范和道德楷模。
这也正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习、继承和遵循的”善美合一”的道德情感。
(二)锻造”知行合一”的道德人格
儒家的诗性教育也追求”知行合一”的道德人格,在中国文化中,学的另一种含义就是”仿效”,《说文解字》说:”学,效也。
”学包含着模仿和效法的意思。
而模仿和效法又是在”行”中的,所以传统儒学强调”知、情、信、意、行”的统一。
儒家德育尤为重行。
孔子云:”言必行,行必果。
”孔子认为言而无行的人不是道德高尚的人。
”巧言令色,鲜矣仁”[8]。
而就现实中,大学生”知德”与”行德”的割裂已成为现代高校”知识化”德育很难克服的弊病。
”知识化”德育的过程通常都是对学生进行说教和灌输,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代替了修养心性和自由选择,其结果必定是学生的”知、情、信、意、行”诸环节被阻断和割裂,导致大学生的道
德品格严重败坏,一串串不文明、不道德行为屡屡发生。
大学生的道德人格正遭受着严重的质疑!种种困境的存在不得不让人对高校的德育理念与方法做出深刻的反思,我们培养的道德人格为什么与古人这样背道而驰?”范仲淹”们没有了,消失了,”顾炎武”们更是杳无影踪,高校德育的改革迫在眉睫!我们需要去借鉴古人,追寻古人,以寻求当今德育的改革。
现代高校德育工作更应该注重培育”知行合一”的道德人格,健全的道德人格,言行一致、知行统一的人才是道德修养真正成熟的人。
时代的发展需要”善美合一”的人,世纪的辉煌要求”知行合一”的人,在今天,对于负有涵育高尚道德人格重任的高校来说,德育秉承传统儒家的诗性教育,在今后的发展和培养中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论语·泰伯》.
[2] 高德胜. 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M]. 教育科学出版社.
[3] 张开城. 君子人格与比德[J]. 学术月刊, 1995(12).
[4] 《论语·子罕》.
[5] 《论语·述而》.
[6] 《论语·宪问》.
[7] 《朱光潜全集》. 第4卷,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45.
[8] 《论语·学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