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表达“主体感受”的口述史佳作

合集下载

口述历史访谈的心得体会

口述历史访谈的心得体会

口述历史访谈的心得体会历史是一本厚重的教科书,记载着人类漫长的进程和文明的发展。

通过阅读历史书籍,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的故事、人物及其经历,探寻曾经的盛衰兴衰,从中汲取智慧和经验。

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我们通过访谈历史中的人物,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甚至从中发现一些被遗忘或被掩盖的秘密。

在参与历史访谈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也有一些心得与体会,下面我将详细阐述。

首先,历史访谈提供了直接接触历史人物的机会,使我们能够跨越时空与他们对话。

通过与历史人物的交流,我们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历史的温度,理解历史事件所背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比如,在一次访谈中,我有幸与一位在二战期间参与反法西斯斗争的老兵进行了对话。

他生动地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描述了战时的艰苦与残酷。

通过听他的口述,我仿佛也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深刻体会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无尽的牺牲。

这样的亲历式体验对于我们真实认识历史、铭记历史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其次,历史访谈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历史事件的原本和背后的真相。

历史教科书有时候会因为种种原因而偏颇,对历史事件进行一定程度的篡改或者缺失,这就导致了我们从教科书中得到的历史知识有时候并不完整或者准确。

而历史访谈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的渠道,使我们能够接触到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类人物,有机会了解到更多准确的历史陈述和相关证据。

通过接触不同的历史人物,我们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比较不同的观点,进一步理解事件的复杂性和多义性。

这种多元化的视角有助于我们建立更加全面客观的历史认识。

第三,通过历史访谈,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历史人物的个性魅力和使命感。

有些历史人物是伟大的领袖,他们拥有非凡的智慧和胆识,能够指导国家和民族走向光明的未来;有些历史人物是普通的百姓,他们虽然没有豪言壮语,但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与这些历史人物交流,听他们讲述自己的人生历程和经历,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他们的思想、行动和价值观,进而更好地学习和传承他们的精神。

口述历史的范文

口述历史的范文

口述历史的范文口述历史。

在我们的生活中,历史无处不在。

它是我们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也是我们未来的指引和启示。

口述历史是一种传统的历史记录方式,通过口头传承,将历史故事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今天,我将向大家口述一段我所了解的历史故事。

让我们回到几百年前的中国古代。

那个时候,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国家由一个皇帝统治,人民生活在严格的等级制度下。

在那个时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名字叫孔子。

孔子提出了许多关于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理论,对中国古代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但他的家庭并不富裕。

他从小就对学习和思考充满了兴趣,对于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疾苦也深感痛心。

他立志要改变这种现状,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于是,他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四处游历,向各地的名师学习。

在他的一生中,他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一系列重要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巨人。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教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友情,提倡“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

他还提出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认为只有具备高尚品德和道德修养的人才能担任重要的职责和领导地位。

这些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社会和文化。

除了在思想上的贡献,孔子还在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提倡“以教育教化人民”,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人们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他还主张“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这些教育理念对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总的来说,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理论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教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通过口述历史,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传承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让我们珍惜历史,传承文明,共创未来。

印象深刻的书籍普通话三分钟命题说话

印象深刻的书籍普通话三分钟命题说话

印象深刻的书籍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因为每个人的阅读经历和感受都是独一无二的。

但是,总有一些书籍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给我们带来了启发和感悟。

今天我要谈论的是我个人印象深刻的书籍,它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籍的一些观点和感受。

1. 书名及作者这本书的名字是《活着》,作者是余华。

这是一本描述我国农村生活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的生活遭遇和心路历程。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命运来反映我国农村的苦难和变迁,展现出了生命的坚韧和希望。

2. 内容概要这本书的故事发生在我国的一个小村庄,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

在这个小村庄里,农民们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困苦,但他们依然坚强地活着。

主人公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他在每一次挫折中都坚持活着,直到他意外地获得了一次新的生活机会。

3. 书籍亮点这本书之所以能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主要是因为它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故事,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坚韧。

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主人公都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这种精神让我深受感动。

书籍通过主人公的命运,揭示了我国农村的现实,让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4. 书籍感受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这个物质丰富但缺乏精神寄托的社会里,人们往往容易被追求金钱和名利所迷惑,忽视了生命的本真。

而这本书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真挚的情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让我明白了生命的可贵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5. 结语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本生活的启示录。

通过主人公的命运,作者传递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坚持的信念,给了我巨大的启发。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感受到它的力量,让它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份美好回忆。

在深刻反思余华的《活着》之后,我愈发坚定了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念。

这本书所揭示的生命的顽强与坚韧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

一部表达“主体感受”的口述史佳作——评马林英《百岁人生川康史——彝族老人李仕安口述记录》一书

一部表达“主体感受”的口述史佳作——评马林英《百岁人生川康史——彝族老人李仕安口述记录》一书

一部表达“主体感受”的口述史佳作——评马林英《百岁人生川康史——彝族老人李仕安口述记录》一书作者:郎维伟来源:《民族学刊》 2016年第1期郎维伟近期有幸拜读由李仕安口述、马林英撰写的《百岁人生川康史——彝族老人李仕安口述记录》一书,掩卷之余,感慨良多,通览全书,特作评介。

该书的撰写人马林英教授与我在研究机构共事已有三十年,她专注于文化人类学在彝族和彝区方面的研究,思想活跃,田野扎实,治学严谨,著述颇丰。

这是她第一次以口述史的方式书写凉山彝族的历史,该书所选口述历史的采集对象,为当今凉山彝族中屈指可数阅历丰富的百岁老人;其方法应用之娴熟,秉持了口述史尊重客观、挖掘事实、弥补文献不足的原则,通过采访和记录、发掘和认识历史相结合,围绕口述对象的个人经历与社会变迁的主题,呈现出凉山彝族在民国和新中国两个不同时代的历史场景。

全书以突出的史料价值和一定的学术价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和解读凉山社会历史的新视角,给人耳目一新,令人信服的感觉。

具体来看,该书有以下特色:首先,该书颇具存史的价值。

这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从口述对象的层面考察。

作者选取的口述对象是使这本书能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关键。

李仕安先生是一位跨越民国和新中国两个时代、两个世纪的百年历史人物,1913年李仕安出生于宁属地区的雷波县,迄今健在。

从其年谱浓缩他的人生阅历:自幼习得彝文和汉文,曾先后就读于四川省测绘学校、黄埔军校成都分校、华西大学文学院,是兼通彝汉民族文化的彝族知识分子。

他的政治阅历在凉山彝族中十分罕见,民国时期他在华西大学读书期间当选“国大”代表,成为全国唯一的在校大学生代表;李仕安早年加入过国民党复兴社,解放前夕加入民革,被刘文辉视为心腹和办理“彝务”的能人,曾以黄埔学生的身份在西昌受到蒋介石接见;新中国建立之初他被贺龙亲定为派往凉山的民族干部,曾担任过凉山军政委员会委员,在民族事务、政协、教育和出版等部门任职和工作。

正如李仕安先生所言,他是新旧两个时代的见证者,甚至是那个时代川康两地许多重大事件的参与者。

口述史论文——精选推荐

口述史论文——精选推荐

浅谈结合课程理论和实践的感想一、我眼中的口述史的发展与学术价值在上口述史课程之前,我对口述史这一学问的看法仅限于各种类似于回忆录的记载方式。

但是上完此课程、通过对刘老师的采访记录和整理以及接触一些这方面的学术论文和书籍以后,我对口述史有了深层次的看法。

三千多年前,周朝就设有专门为史官搜集人们言谈内容的书记,所谓“动则左使书之,言则右使书之”。

这些书记主要是记载君王的言行举止,而不是普通社会的历史,但到汉代,确实已运用访谈、口述的方法来搜集史料。

司马迁在撰写《史记》之前,曾四出访问,请年长者述其见闻。

在《刺客列传》中他便明言,有关荆轲刺秦王的资料,是他从公孙季功、董生那里听得来的,公孙季功、董生则是从秦始皇的私人医生夏无且那里听来的。

《李斯列传》开头一段关于老鼠的议论和绘声绘色的描写,估计也是得自传闻。

其后,通过访谈、口述搜集资料,代不乏人。

顾炎武《日知录》中许多资料,皆得自访谈。

西方的《荷马史诗》、《马可·波罗游记》是众所周知的口述史书,藏族的《格萨尔王传》是口述作品,《李秀成自述》、斯诺的《西行漫记》、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也都是口述历史。

1不过,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史作为一门学科则在1940年代开始的。

现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非常重视口述历史,政府专门设立口述历史馆,有专业人员从事口述历史工作。

仅以香港为例,香港博物馆自1980年代开始从事口述历史工作,以“香港人及其生活”为主题,聘请香港大学等单位学者参加,比较集中的话题是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的香港市民生活,包括家居生活、饮食习惯、工作娱乐、交通、居住习惯、社交圈子、团体生活、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及价值观念等方面。

2如今,只要有人的地方,只要已经出现录音设备,就可以找到有人进行口述历史工作。

口述史的对象也是越来越丰富,包罗万象,包括政治家、示威抗议者、原住民和移民、艺术家和工匠、士兵和平民、圣职人士和俗人,还有特殊群体,像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幸存者、二次大战受监禁的日裔美国人和苏联思想劳改营的受刑人等。

以“从历史中得到的启示”为主题的口述史2000字

以“从历史中得到的启示”为主题的口述史2000字

历史的启示在中国上下5000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有过无数灿若星辰的历史人物。

他们或是力挽危局而名扬天下,或是驰骋疆场使妇孺皆知。

正如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所写:“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一部《明朝那些事》让我了解了大明王朝二百多年的历史。

这是一个坚持“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朝代;这是一个皇帝可以几十年不上朝而国家依然运转的朝代;这是一个思想活跃,经济高度发展的朝代;这也是一个驱除鞑辱,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的朝代,而它却在十七世纪走向灭亡。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中国干支纪年甲申年)3月,李自成的大顺军兵不血刃攻下了北京城,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自缢身亡,统治中国276年的大明王朝悲怆地降下了帷幕。

4月,山海关外的满清辫子军接受明将吴三桂的邀请,入关与李自成的军队在山海关决战,随即将登基才一天的大顺皇帝李自成赶出北京城,满清6岁的顺治皇帝坐上了紫禁城的金銮龙椅,从此开始了历时268年的大清帝国。

这一年,是中国历史上惊心动魄的一年,是风云突变、天翻地覆的一年,也是各种势力最后较量、江山易主、改朝换代的一年。

历史是一面镜子,明朝灭亡既有政治经济的原因,也有军事气候变化的原因。

历史的教训是惨痛的,也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以史为鉴,对于当今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明朝灭亡,首要原因是政治上的失败。

而政治失败的主要原因,则是官员的腐败无能。

明朝末年天灾人祸,内忧外患,朝廷官员们想的不是如何平定内乱,抗御外敌,而是贪得无厌的聚敛钱财,争权夺利。

当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们不关心国事,都在为怎样搜刮民脂民膏,为自己敛财和升官发财而“努力”的时候,这个国家也就到了灭亡的边缘。

明朝党争始于嘉靖朝张璁担任首辅时期,万历时期愈演愈烈,到崇祯时文官集团已经完全把持朝政,朱由检无力回天了,以致发出“满朝大臣皆可杀”的悲叹。

口述史【范本模板】

口述史【范本模板】

口述历史:1以录音访谈的方式搜集口传记忆及具有历史意义的个人观点2口述历史访谈:一位准备完善的访谈者向受访者提出问题,并且以录音或录影的方式记录彼此的问答.口述历史性质:口述历史是个人化的历史。

1包括口述历史在内的个人化历史描述正日益成为一种新的历史描述倾向。

原因:政治环境趋好,文化建设的需要,技术进步的产物,新中国的创立者“人到老年”。

2无论是官方身份还是民间身份的口述历史者,在对历史进行描述和考证时,都更加注重场景和细节。

原因:囿于个人视野和角度,记忆所限。

3口述历史者“个人造假”的可能性较小,从而使之在“主观"上更趋真实。

口述历史的层级和分类与形式:1初级(粗加工),中级(细),高级(精)。

2个体,群体,点式,线式3用口讲述的历史,根据口述而来的历史口述历史的写作:选择,确定口述对象;了解受访人情况,背景;确定口述历史的内容;拟定并敲定提纲;口述,录音;整理,撰写成文;考订;统稿,定稿。

口述对象的选择:年龄,资历,身体条件,口语表达能力,记忆力好,政治倾向,文化水平,外部环境限制(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及组织纪律的限制;所在组织,机构,单位的限制;家族,家庭,家人的限制;资料考订的限制)。

口述历史内容的选择:有史料价值;代表性;重要历史时期与人物;揭秘;还原历史;纪念性。

了解受访人或事件:1受访人基本信息,思想倾向(政治态度),个人经历,背景,个人爱好特长。

2前因后果,大致过程,影响力。

口述历史的几种写法:“原声“式写法,“美声"式写法,“重塑"式写法,“变声”式写法.口述历史作者的素质与修养:第一阶段,访谈阶段是记者,第二阶段,整理阶段是编辑,第三阶段,撰写阶段是作家,第四阶段,考辨阶段是史家。

要有新闻记者的敏锐,文学编辑和历史学家的严谨,作家和诗人的想象力,编辑的搜索能力和奉献能力,改革创新者的创新能力。

口述前的准备:设备,语言(外语,方言),路线,时间(准时,时限),故障排除。

教师口述史心得体会范文

教师口述史心得体会范文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作为一名教师,我有幸参与了这次教师口述史的录制工作,通过回顾自己的教育生涯,重温那些难忘的瞬间,我感慨万分。

以下是我对这次口述史工作的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教师口述史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教育事业。

在录制过程中,我回忆起自己从教以来的点点滴滴,那些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岁月,那些在课堂上收获的喜悦,那些在教育工作中遇到的挫折与困难。

这些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师这个职业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责任,一份使命。

我们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去呵护学生,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

这次口述史工作让我更加坚定了教育事业的选择,让我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

其次,教师口述史让我认识到教育的传承与发展。

在录制过程中,我了解到许多前辈教师的教育故事,他们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成果都让我受益匪浅。

同时,我也发现,教育在不断发展,教育理念在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在不断完善。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再次,教师口述史让我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

在回顾自己的教育生涯时,我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比如,对学生个别差异的关注不够,教学方法单一,教育评价方式不够科学等。

这次口述史工作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勇于创新,勇于突破,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此外,教师口述史让我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录制过程中,我了解到许多学生在我教育生涯中的成长故事,这些故事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身心健康、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最后,教师口述史让我感受到教育事业的伟大。

在录制过程中,我了解到许多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他们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无私付出。

这些事迹让我深刻感受到,教育事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我们要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而努力奋斗。

口述史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口述史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口述史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史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在一次历时两个星期的史社会实践活动中,我有幸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感受历史的底蕴,对于社会实践的意义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不仅仅学到了知识,还体验到了亲身参与其中的乐趣和意义。

以下是我对这次实践活动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可以让我们看到过去的辉煌和失败,可以让我们从历史的经验中吸取教训。

通过参观古代建筑、博物馆和遗址,我看到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辉煌,了解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独特之处。

古代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和灵魂,代表着我们的传统和价值观。

只有了解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使命。

其次,我认识到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社会实践是我们学习的一种形式,它不仅能够增加我们的实际经验,还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实践,我们能够亲身体验到社会的多样性,加深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了解了许多我以前从未接触过的知识和经验,比如如何保护文物、如何解读历史文化等等。

这些知识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为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很多的参考和借鉴。

另外,我还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往往需要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这就需要我们具备团队合作的能力。

通过和队友们一起分工合作、互帮互助,我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和效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只有合理利用每个人的优势,我们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果。

团队合作不仅能够增加工作的效率,还能够培养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提高人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学会了聆听他人意见,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商,并将这些技能应用到实践任务中。

最后,我认识到了实践活动的积极影响。

通过实践活动,我不仅能够增加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还能够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

实践活动能够帮助我们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我们学以致用。

写身体感受的文学作品

写身体感受的文学作品

1.《感官之旅》作者:米歇尔·布托尔
这本书以一个男人在手术台上醒来为开端,他全身麻醉,却有了感觉。

接下来,他经历了一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极致盛宴。

在这个过程中,他回忆起自己的一生,与亲人的关系,以及他对世界的理解。

2.《身体与灵魂》作者:刘小枫
本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人的身体性如何强烈地影响着人的道德和精神感受。

比如,道德的界限是顺着从身体中自然逐渐伸展出去的感觉划出来的。

没有这种身体的“气”,道德就空洞无物。

3.《身体的秘密》作者:张荣昌
这本书通过故事、诗歌、散文等不同的文学形式,讲述了关于身体的奇妙与复杂之处。

其中包括身体感觉的多样性、身体记忆的深刻性以及身体在生命历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等主题。

4.《痛史》作者:齐邦媛
这是一部回忆录,主要描述了作者从童年到大学时代的成长经历,其中涉及身体和心理层面的创伤和治愈。

在描述个人经历的同时,也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复杂。

5.《肉体与石头》作者:迈克尔·海登
本书是一部诗体小说,通过对人体器官的精细描述,展示了肉体与文明、技术与伦理的冲突。

它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世界中,人的价值何在?。

口述历史的意义和价值——以《荷马史诗》为例

口述历史的意义和价值——以《荷马史诗》为例

口述历史的意义和价值——以《荷马史诗》为例口述历史的意义和价值——以《荷马史诗》为例徐鸿琳摘要:口述史本是史学的源头,西方史学史是从《荷马史诗》开始,其中的人物是半人半神,故事也属半真半假,但却毫无疑义地被尊为西方史学的滥觞。

在没有发明文字以前,口耳相传的历史是人类唯一的记忆形式,因此口述的《荷马史诗》被认为是一个英雄时代的反映。

《荷马史诗》作为口述历史的典型代表,显示出了口述史学相较于传统史学的特殊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口述历史;史诗;荷马史诗口述历史是指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或由此形成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学科分支。

较之于其他历史学科,口述史学本身所具有的悠久的文化和历史传统,可以说是历史学最古老的形式。

广义地说,它始现于远古时期历史文献大量出现之前,人们通过口头转述将历史流传下来。

虽然口头传说与当代口述史研究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它就像一面镜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乃至历史史实。

例如,“有诗为证”,不仅是中国的国粹,同样也适用于外国的国情。

《荷马史诗》中有关特洛伊木马的传说已为现代的考古研究所证实。

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案例在历史学和相关学科的研究过程中比比皆是。

口头传说和民间传说不仅是口述史研究的历史渊源,而且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它也是人种学和社会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来源之一。

《荷马史诗》作为口述历史的典型代表,显示出了口述史学相较于传统史学的特殊价值和意义。

《荷马史诗》是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人民口头集体创作的,是古代希腊从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产物,其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结构严密,如百科全书般包涵着天文、地理、历史、社会、哲学、艺术和神话等知识。

它包括《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两个故事,是古希腊流传至今最早的文学作品。

《伊里亚特》直接描写特洛伊战争最后一年中几十天发生的故事;《奥德赛》描写战争结束后奥德修斯的回国,表现人与自然的斗争及人们为争夺财富的斗争。

外婆陈洁如口述史料问世始末

外婆陈洁如口述史料问世始末

外婆陈洁如口述史料问世始末外婆陈洁如,是我家族中最尊敬的长辈。

她身上有着许多让人敬佩的品质,其中之一就是她对历史的热爱和深入研究。

多年来,她收集了大量的史料,记录了许多珍贵的历史事件和故事。

现在,我将向大家讲述外婆陈洁如口述史料的问世始末。

一切起源于几十年前的一次家庭聚会。

那时,我还是个孩子,对家族历史一无所知。

一天,我无意中听到外婆与家人们谈论她的年轻时光和她对历史的研究。

我被她的故事吸引住了,每天晚上,我都迫不及待地跑到外婆的房间里听她讲述一些曾经发生过的事情。

外婆讲述的故事让我如痴如醉,我对那些曾经的人物和事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逐渐意识到,外婆知道的历史故事应该被记录下来,并与更多人分享。

于是,我决定帮助外婆将她的口述史料整理成一部完整的著作。

整理过程并不简单,因为外婆的记忆中有时会有遗漏或混淆的地方。

为了确保准确性,我决定每次整理一段史料后,都会请外婆再次检查和补充。

在整理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历史知识,也更加了解了外婆的一生。

整理工作持续了几年时间,期间还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有时,外婆会突然记起一些与当时发生的事件相关的细节,这让整个叙述变得更加丰满和生动。

但有时候她也会遇到记忆空白的情况,这时我们就只能去翻阅照片和其他的史料来帮助她回忆。

虽然整理工作十分艰苦,但我和外婆都坚持了下来。

我们终于完成了整理工作,并将史料整理成一本书,名为《回忆与见证》。

这本书记录了许多外婆经历的历史事件,包括她在年轻时代参与的抗日斗争,家族历史的发展,以及她对历史的研究心得等等。

这本书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很多读者对外婆所述的历史事件和故事表达了浓厚的兴趣和赞赏。

有一些读者还联系到我,询问有关家族历史的更多细节,这让我感到非常高兴。

通过这本书,我不仅帮助外婆实现了她的梦想,也为家族和其他人了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回忆与见证》的问世,使得外婆陈洁如的故事和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认可。

她从年轻时的抗日斗争到晚年的研究成果,都成为了人们研究历史的重要参考。

李辅仁:京城御医 安老扶康

李辅仁:京城御医 安老扶康

李辅仁:京城御医安老扶康
刘智利;巨峰(摄影)
【期刊名称】《健康大视野》
【年(卷),期】2010(000)023
【摘要】他长期负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医疗保健,总结了独特的诊治老年顽症的规律,屡起沉疴,被称赞“用药得当,可以通神”。

【总页数】6页(P38-43)
【作者】刘智利;巨峰(摄影)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605
【相关文献】
1.心脑血管病人——给我6个月还你30年——访8代御医传人连汝安教授 [J], 占旭
2.关爱长者,共建融和世界——访香港明爱安老服务总主任李佩菱女士 [J], 陈虹霖
3.一部表达“主体感受”的口述史佳作——评马林英《百岁人生川康史——彝族老人李仕安口述记录》一书 [J], 郎维伟
4.“他,救过上海!”——老新闻工作者李康贤追忆茅以升 [J], 陈楠枰
5.薛立峰安玉金故意杀人案薛立江郭景福聚众斗殴案钟淑杰钟宝林薛再冬康殿军胡树生薛建国赵秀菊李连霞窝藏案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口述历史的范文

口述历史的范文

口述历史的范文
口述历史。

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历史被遗忘,被掩埋,被淡忘。

而口述历史,就是那些被遗忘的历史的见证者,他们用自己的口述,将那些曾经的辉煌和悲伤传承下来,让后人能够了解和记住。

我曾经听到过一个关于口述历史的故事,那是一位老人在讲述他年轻时的故事。

他说起了二战时期的德国,那个时候,整个国家都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之下。

他回忆起了那些被炮火摧毁的城市,那些被战争摧毁的家园,那些被战争夺去生命的亲人。

他的口述让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年代的恐惧和绝望,也让我明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伤痕。

还有一次,我听到了一位老人在讲述自己的童年。

他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里条件很艰苦。

他说,那个时候,吃一顿饭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家里人常常为了一点点吃的而争吵不休。

他的口述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贫困和艰辛,也让我明白了生活的可贵和珍惜。

口述历史,就是这样,它让我们能够通过别人的口述,去了解那些被遗忘的历史,让我们能够感受到那些被淡忘的情感。

口述历史,是一种传承,是一种承载,是一种记忆。

在现代社会,口述历史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经历过的人们逐渐老去,他们的口述也成为了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口述历史,尊重口述历史,让这些历史的见证者能够继续传承下去。

口述历史,是一种珍贵的宝藏,它让我们能够了解那些被遗忘的历史,让我们能够感受到那些被淡忘的情感。

口述历史,是一种传承,是一种承载,是一种记忆。

让我们一起珍惜口述历史,让那些被遗忘的历史得以传承,让那些被淡忘的情感得以感受。

?国道文献推荐口述史,亲述者的故事!

?国道文献推荐口述史,亲述者的故事!

国道文献推荐口述史,亲述者的故事!在战争爆发的第七天,纳粹占领了我们的小镇。

当纳粹再来的时候,他们开始干他们的肮脏勾当,然后他们袭击了犹太人,有很多非常虔诚的犹太人,当纳粹在街上遇见犹太人时,他们就剪掉他们的胡子。

那些都是幸运的人。

否则,他们就扯掉胡须和脸上的皮。

他们的行为非常可怕。

犹太人被赶出了他们的地盘。

商店被洗劫一空……译自《通过证词理解》(犹太人大屠杀中心)口述史视频作品当我的孩子们足够大,记得,我总是和他们一起钓鱼。

如果你在晚上去,就像晚上的大部分时间一样,但在白天,你会醒着,四处走动,但能感觉到他在做什么。

直到你年纪大了,你才会真正理解事情,你会看到他做事情……译自《一个时代的终结:吉普斯兰湖最后的渔民》口述史视频作品开头给大家展示的这两段,是口述史视频作品中的两段口述,这两段口述都是当事人亲自讲述的相关经历的故事。

其中,《通过证词理解》是墨尔本的一个犹太人大屠杀中心(JHC)做的关于犹太人大屠杀历史的口述历史视频作品,主要收集了犹太人幸存者的口述,包括战争爆发、集中营及战后生活等。

我们不用看整个作品,仅仅看开头的这段,就可以感受到幸存者所经历的可怕的一切,以及记忆的沉重,第一人称的叙述也增加了我们对于历史的触感,可以让我们更感同身受。

相比之下,第二段,笔者截取的比较短,大家可能没有那么强烈的感受。

这是因为作品《一个时代的终结:吉普斯兰湖最后的渔民》主要展示的是吉普斯兰湖最后的渔民的生活史,亲历者采用的是当地的口语化的叙述。

因此,翻译起来比较有困难,但是可以看出这段叙述就像回忆录,比较平淡,也比较生活化,这也是口述史的另一个特点,它可以记下传统历史学很少关注的个人生活史。

总体上,口述史和传统历史相比,可以很生动地让我们看到历史的多个侧面,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现在我们通过口述史学来正式认识一下口述史,一起看看口述史学还有哪些价值!口述史,简单地说,是通过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

彝族人家过“库史”

彝族人家过“库史”

彝族人家过“库史”
杨黎明(图);张凌云
【期刊名称】《新西部》
【年(卷),期】2024()1
【摘要】库史木萨!孜莫格尼!听到彝族同胞这样的问候,就是过彝族年了。

汉语是“新年快乐!吉祥如意”的意思。

彝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
省(区)。

彝族年,彝语称为“库史”。

“库”即年、“史”即新,有辞旧迎新的含义。

“库史”一般选定在农历十月,庄稼收割完毕的季节。

彝历新年与彝族的“十月太
阳历”有关,这种传统历法将一年恒定为十个月,一月恒定为三十六天,另加的五六天为过年日,即“岁余日”。

过年日平均为五天,每隔三年,到第四年多加一天为闰日。

过年之后,新年伊始。

【总页数】4页(P10-13)
【作者】杨黎明(图);张凌云
【作者单位】四川省摄影家协会;西昌市摄影家协会;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6
【相关文献】
1.论“摩史”在彝族民间信仰中的地位和作用——基于彝文古籍《摩史苏》的文本分析与田野调查
2.一部表达“主体感受”的口述史佳作——评马林英《百岁人生
川康史——彝族老人李仕安口述记录》一书3.《彝族文学史》:彝族文学研究的新
成果4.毕摩文化与彝族教育关系初探——兼谈彝族教育发展史5.民族史的他者表述和自我表述:以巍山彝族史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凡一平《顶牛爷百岁史》的地方表达

凡一平《顶牛爷百岁史》的地方表达

凡一平《顶牛爷百岁史》的地方表达
付慧明
【期刊名称】《河池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42)3
【摘要】凡一平2021年的长篇小说《顶牛爷百岁史》以百岁老人顶牛爷的人生
经历为主线,由9个独立又互相关联的故事串联而成。

就文本涉及的地域范围而言,《顶牛爷百岁史》以作者凡一平的家乡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瑶族自治县上岭村为原型,展现桂西北乃至广西的地方自然、人文风貌。

凡一平认为上岭是一个村,也是一
个人,当他的思索呈现于文本之中时,其独特的地方表达便呈现在读者面前。

以此为
依托,文章从地方环境的呈现、地方人物的品格、地方叙事的特征三个方面来探究《顶牛爷百岁史》地方表达的意义。

【总页数】6页(P27-32)
【作者】付慧明
【作者单位】河池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5
【相关文献】
1.世俗情怀的镜像表达--论壮族作家凡一平小说的语言特色
2.一部表达“主体感受”的口述史佳作——评马林英《百岁人生川康史——彝族老人李仕安口述记录》一
书3.顶·从·根:《顶牛爷百岁史》与中国农民思想探源4.“顶牛爷”人物塑造方法—
—兼谈凡一平“上岭村”长篇系列的叙事策略5.论凡一平《顶牛爷百岁史》的创作艺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00个人的十年》读后感。

《100个人的十年》读后感。

《100个人的十年》读后感《100个人的十年》是一部以口述历史形式记录中国特殊时期社会百态的作品。

作者杨显惠先生通过100个人亲历或亲闻的叙述,将文革时期的真实历史呈现于读者面前,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阅读这部作品,我深感其中的优点。

首先,作品采用了口述历史的形式,使得历史的记录更加真实、客观。

口述历史不同于传统历史书写方式,它更注重亲历者的个人感受和见证,从而能够更深入地揭示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和细节。

其次,作者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生动,使得我们能够深入了解那个时代不同人物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最后,作品的语言简洁明了,使得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并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历史氛围。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作者传递的信息和思想。

首先,作者通过亲历者的口述,揭示了文革时期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扭曲。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变革的必要性。

其次,作者通过不同人物的命运变迁,表现了历史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常。

这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并意识到历史对我们的影响是深远的。

这些思想如何适用于当今社会呢?我认为,首先,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珍惜当下的生活。

我们应该认识到历史的错误和悲剧,从而避免重蹈覆辙。

其次,我们应该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变革的必要性。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我们应该认识到历史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常。

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时刻,积极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变化。

总之,《100个人的十年》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它以口述历史的形式记录了文革时期社会的百态人生。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深刻认识到了历史的错误、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变革的必要性。

同时,这部作品也启示了我们应该如何珍惜当下生活、关注人权和社会进步、以及积极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变化。

我相信这部作品会对每一个读者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2024年叙事四重奏与人物口述史_《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摄制技巧探析》范文

《2024年叙事四重奏与人物口述史_《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摄制技巧探析》范文

《叙事四重奏与人物口述史_《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摄制技巧探析》篇一叙事四重奏与人物口述史_《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摄制技巧探析一、引言《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一部深入人心的纪录片,其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以叙事四重奏为线索,运用人物口述史的技巧,细腻地捕捉并讲述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故事。

本篇将就本纪录片的摄制技巧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二、叙事四重奏的运用在《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叙事四重奏的运用是本片的一大亮点。

这一叙事手法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视觉效果和音效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

首先,故事情节的构建。

本片通过精心设计的情节安排,将一个个独立的故事串联起来,形成了完整的故事线。

这些故事既有独立的意义,又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体系。

其次,人物形象的塑造。

本片通过采访、访谈等方式,让当事人亲口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从而塑造出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既有代表性,又具有个性,让观众能够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再者,视觉效果的运用。

本片运用了大量的航拍、跟拍等拍摄手法,以及色彩、光影等视觉元素,营造出了一种极具冲击力的视觉效果。

这些视觉元素与叙事内容相互呼应,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

最后,音效的配合。

本片在音效上做了精心的设计,通过背景音乐、现场录音等手段,营造出了一种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音效与画面、叙事相互配合,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故事的魅力。

三、人物口述史的技巧《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在运用人物口述史方面也展现出了高超的技巧。

本片通过采访、访谈等方式,让当事人亲口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让观众能够更加真实地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首先,选择合适的采访对象。

本片在选择采访对象时,充分考虑了他们的代表性、个性以及与故事情节的关联性等因素,从而保证了采访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其次,引导和倾听相结合。

在采访过程中,本片采用了引导和倾听相结合的方式,既让当事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又适时地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让当事人更加深入地思考和回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期有幸拜读由李仕安口述、马林英撰写的《百岁人生川康史――彝族老人李仕安口述记录》一书,掩卷之余,感慨良多,通览全书,特作评介。

该书的撰写人马林英教授与我在研究机构共事已有三十年,她专注于文化人类学在彝族和彝区方面的研究,思想活跃,田野扎实,治学严谨,著述颇丰。

这是她第一次以口述史的方式书写凉山彝族的历史,该书所选口述历史的采集对象,为当今凉山彝族中屈指可数阅历丰富的百岁老人;其方法应用之娴熟,秉持了口述史尊重客观、挖掘事实、弥补文献不足的原则,通过采访和记录、发掘和认识历史相结合,围绕口述对象的个人经历与社会变迁的主题,呈现出凉山彝族在民国和新中国两个不同时代的历史场景。

全书以突出的史料价值和一定的学术价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和解读凉山社会历史的新视角,给人耳目一新,令人信服的感觉。

具体来看,该书有以下特色:
首先,该书颇具存史的价值。

这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从口述对象的层面考察。

作者选取的口述对象是使这本书能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关键。

李仕安先生是一位跨越民国和新中国两个时代、两个世纪的百年历史人物,1913年李仕安出生于宁属地区的雷波县,迄今健在。

从其年谱浓缩他的人生阅历:自幼习得彝文和汉文,曾先后就读于四川省测绘学校、黄埔军校成都分校、华西大学文学院,是兼通彝汉民族文化的彝族知识分子。

他的政治阅历在凉山彝族中十分罕见,民国时期他在华西大学读书期间当选“国大”代表,成为全国唯一的在校大学生代表;李仕安早年加入过国民党复兴社,解放前夕加入民革,被刘文辉视为心腹和办理“彝务”的能人,曾以黄埔学生的身份在西昌受到蒋介石接见;新中国建立之初他被贺龙亲定为派往凉山的民族干部,曾担任过凉山军政委员会委员,在民族事务、政协、教育和出版等部门任职和工作。

正如李仕安先生所言,他是新旧两个时代的见证者,甚至是那个时代川康两地许多重大事件的参与者。

当然他对彝族和汉族、上流和底层社会,都有亲身接触和体验。

他还是一个善于将自己亲历、亲见、亲闻的事撰写成文,并公开发表政治见解的人。

在那个时代凉山彝族中有这种经历和影响力的人实属少见。

李仕安是一位老人,也是一位名人,更是一位杰出代表,能记录下他的所闻、所见和亲身经历,存史的价值尤其突出。

二是从涉及历史范围的层面考察。

以该书人物的身份、时间跨度、空间经历和已经记录的内容来看,对研究近代川康历史、彝汉民族关系史、凉山彝族社会变迁史都是不可多得的口述凭证。

凉山在近代历史上是四川、西康、云南三省交界的一个区域,清代设置宁远府,治所在西昌,民国时期相继归四川省、西康省管辖,旧称宁属。

在这个区域内交
织着多重矛盾,民国中央与地方军阀之间、彝汉民族之间、彝族内部家支之间、彝族社会的不同等级和阶级之间,可谓是错综复杂、相互纠结,以致社会矛盾与冲突起伏跌宕、动荡不堪。

要厘清纷繁复杂的川康历史、民族关系史和凉山社会变迁史,必须以历史事实和历史材料为依据。

实事求是的说仅靠过去的文献和档案,显然不足以复原一个真实的历史,通过有存史价值的口述史可弥补这一缺陷,从目前情况看该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这个作用。

只有将各种形式和各种来源的历史资料汇聚到一起,才能通过学术研究的方式得到一个更加接近事实的真实历史。

由此可见,该书确有存史之价值。

其次,该书记录了真正的“主体感受”。

旧中国凉山彝区是什么样的状况?应该说亲身经历者最有发言权,作为彝族知识分子的李仕安先生更有深切体验。

我认为李先生的口述记录是真实的“主体感受”和表达,第一章看似在写李仕安的出生经历,实际上彝族文化的许多特点得到体现和表达,这就是一种“主体感受”的记录。

其后的三章是对民国时期宁属地区政治和社会历史的记录,但其中对许多事件或观点的表达显然也是真真切切的“主体感受”,例如李先生笔下的“彝务”,在他看来“只要官吏不贪污,不剥削彝人;商人不奸猾,不欺诈彝人;士绅不豪劣,不玩弄彝人;军队守纪律,不压迫彝人;行政机构不复杂,不使彝人受层层盘剥……那彝务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的。

”旧中国在民族问题上存在制度性不平等,对凉山的少数民族认为“畏威不怀德”,所以发生在凉山的许多事件都与进剿彝族有关,由此造成民族隔阂深重,李仕安先生表达的是真实的“主体感受”。

李仕安受过内地的高等教育,反观自己的家乡,他希望彝族内部各派、彝汉之间能和睦相处,应该说这是一种自觉的“主体感受”。

他撰写《边民的呼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刘文辉在西康的“亲民”政策表示好感。

旧中国无力改变这些状况,新中国使他真正看到了希望。

第三,口述者与众不同的经历,不限于口述,还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文史资料。

李仕安自青年时代养成写作习惯,勤于耕耘,留下的文字史料与口述资料相互映证,为该书增色不少。

据记录,在成书之际李仕安已先后发表88篇文章,解放前发表的达46篇。

这些文章不是应景之作,一看题目就有时代和地域特点,诸如《“三化”政策阐述》、《“三化”政策漫谈》、《边民的呼声》、《白彝革命宣言》。

解放后他的许多文章发表在《普格县文史资料》、《凉山文史选辑》、《雅安文史资料选辑》、《四川省文史资料选辑》、《全国政协文史》等刊物,所载无不与亲身经历的川康历史相涉。

该书附录部分收录部分原文,对还原真实的历史大有助益。

另外,该书的研究方法是成功的,除采用历史学的口述史方法外,
还以历史人类学的方法,从一位“主位”人士的经历和表达中获取丰富的资料,并与文献相互映证,使这项成果在方法和认识上具有前沿性和原创性。

总体而论,这是一部来自真切的“主体感受”的口述历史,它以跨世纪、跨族群的经历,把百岁人生和川康社会历史结合到一起,展现一个真实的社会变迁的场景。

该书填补了以往研究的缺失,当然更希望通过该书能让后人了解近百年的凉山和川康社会历史,并为推进这一区域的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有重要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郎维伟(1956-),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学、文化人类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