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一轮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和看法

合集下载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与实践分析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与实践分析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与实践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适应信息社会的需求,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教育部对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实践。

本文旨在对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与实践进行分析,探讨其意义、特点和实施策略,为教育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导。

一、新课程改革的意义1. 适应社会需求。

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越来越高。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提高其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和竞争力。

2. 推动教育改革。

新课程改革突破了传统课程的框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性,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推动了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

3. 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

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仅是学习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新课程改革的特点1. 突破传统束缚。

新课程改革不再是传统信息技术课程的简单延伸,而是突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注重跨学科的整合与创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2. 注重实践与应用。

新课程改革注重信息技术知识的实际应用,倡导“学以致用”,通过项目设计、实践操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3. 强调个性化学习。

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与潜能。

三、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1. 优化课程设置。

新课程改革要合理设计课程结构,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核心技术与应用技能的培养,使课程设置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2. 强化师资培训。

新课程改革需要培养一支具有信息技术专业背景和教育教学经验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3. 增加资源投入。

新课程改革需要增加信息技术实验室、硬件设备、软件资源等教育教学资源的投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改革心得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改革心得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改革心得通过对新教材新课标的学习,我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使我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方面要求我们以超脱姿态,踏实前行,坚持遵循教育规律,研究新课改思路;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自觉培养终身发展意识,力求适应课改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课改必须更新信息技术教师观念课程改革的最高境界是教师观念的提升。

教师作为课改的执行者,决定着这场教育变革的成败。

因此一方面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广大教师参与各级培训,优化校本教研,自觉发展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力求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规范优化教学行为;另一方面科学认识和处理推进课程改革以及实际教学时的矛盾,处理新旧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矛盾,使教师更加刻苦钻研,提高素质。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这对每位老师而言是痛苦的蜕变。

新课改让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每位老师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落差。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可以实现自身发展,而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

我们的课改不是细枝末节的小变化,而是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根本性变革。

首先我们必须接受课改新理念,为失去平衡的心理寻找支点,真正走进新课程;其次努力建树并在实践中贯彻新理念,明确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的角色,做有思想、有远见的实践者。

(二)课改让学生真正当起小主人。

对比以往的教学,我觉得现在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将教学过程设计为“灌”和“填”的流程了,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地,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激励学生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有创造性的活动,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地活动起来,让学习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真正体现了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

论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课

论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课

论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课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更是备受关注,因为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课的变化和意义。

1. 以实践为基础在新课改的框架下,信息技术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更倾向于灌输大量的理论知识,而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掌握知识和技能。

学生将通过项目制学习、实地调研、实习实践等方式,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应用技能。

2. 强调跨学科整合新课改要求信息技术课程要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

信息技术不再是孤立的学科,而是与数学、物理、化学、语文等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跨学科整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信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

3. 引入新技术和新方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技术和方法不断涌现。

信息技术课程也需要及时更新,引入新的技术和方法,使学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都可以被引入到信息技术课程中,让学生了解和学习最新的科技知识。

二、新课改下信息技术课的意义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信息技术是一个不断创新的领域,新的技术和方法不断涌现。

新课改要求信息技术课程要引入新技术和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不断学习和尝试新的技术,并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4. 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跨学科思维能力,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为他们的未来就业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 加强实践环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实践环节,引入项目制学习、实地调研、实习实践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掌握知识和技能。

2. 加强跨学科整合信息技术课程要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可以组织跨学科课程,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改革总结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改革总结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改革总结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学科课程也需要不断改革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关于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改革的经验。

第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注重理论的传授,但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欠缺。

我们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取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第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学生的兴趣与天赋存在差异,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设置个性化的专业方向,让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展。

也要关注学生的弱势环节,给予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

注重培养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个创新的学科,学生应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课程设计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可以通过开设创新实验课、组织科技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第四,与行业接轨。

信息技术行业发展迅速,学科课程也需要与之保持同步。

我们应该与企业合作,了解行业需求,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使之符合行业要求。

可以组织实习或参观企业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真实的行业环境,提前适应未来的工作。

第五,注重培养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学科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领导力等方面。

可以通过开设辅修课程或组织各类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第六,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学科变化快速,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水平。

学校应该提供相应资源和机会,支持教师的进修和研究工作,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科发展的需求。

在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创新能力,与行业接轨,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同时也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

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我们才能使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更加贴近实际需求,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论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课

论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课

论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课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我国进行了教育体制改革,推行了新课程改革。

信息技术课程也在新课改下发生了许多变化,那么,在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课究竟是怎样的呢?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课更加注重交互性。

在传统的信息技术课中,教学往往是单向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课更加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

师生之间的互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学生之间也能够相互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合作,提高学习效果。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课更加注重综合性。

在新课改下,信息技术课程更加注重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除了学习传统的信息技术知识外,学生还需要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课通常会融入一些实际案例或者项目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课更加注重创新性。

信息技术一直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会引导学生多进行探索和实践,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课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通过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可以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还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实施,相信信息技术课程在新课改下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

信息技术新课课改的认识与思考

信息技术新课课改的认识与思考

信息技术新课课改的认识与思考一、建立新型的教学环境,构建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要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和安排课时从不同地区不同办学条件的角度来砍,我认为课程设置为“多起点”模式;不同地区、不同难度、不同要求的教材进行学习。

对于难以避免的部分重叠内容,必须改革其教学难度、广度、深度,并形成梯级层次。

高中阶段应以独立研究、探索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主;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较差,硬件水平跟不上的地区,对大型通用软件和网络信息的处理净是困难的,不能适应网络化、交互学习,课程考虑安排计算机基本原理和程序设计等内容,对计算机的硬件要求不高的应用软件课程。

而具备一定硬件条件的学校,课程内容加强与科学、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间的整合,进行网络化、交互式学习。

课时安排对教学改革的进程起到重要作用,打个比方,课程教学就好比是计算机的硬件部分,而课时就是计算机的软件部分,是计算机的灵魂,能使计算机正常运转。

三、在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误区要克服教学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误区。

这就是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师生观。

我们的教学过程,总是只把结论告诉学生,很少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很少重视过程。

过去有一个教学原则叫“精讲多练”,但讲到什么程度才叫精,是讲少点才叫精,还是越细越精?多练,练到什么程度才算好呢?过去我们讲:“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水桶”,现在行吗?如今,报纸、杂志和网上都有很多很多的信息,老师有一桶水够不够?学生都在信息的海洋里面“冲浪”,我们教师要跟着学生一起“冲浪”才行。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改革总结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改革总结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改革总结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改革主要包括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创新和评价制度调整三个方面的改革。

1. 内容更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课程内容需要与时俱进。

课程改革将重点关注当前流行的技术和应用,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的技术领域,并将其纳入课程中进行教学。

2. 教学方法创新: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践与应用。

课程改革将强调教学方法的创新,采用项目式教学、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3. 评价制度调整: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主要以考试形式为主,注重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评价。

课程改革将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评价内容将包括知识掌握、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多个方面。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需求,并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此外,课程改革还可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和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对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

对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

对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伴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如火如荼的开展,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也迈入了一个崭新而重要的发展阶段。

特别是随着2009年新高考方案的实施,又将信息技术课程提高到了一个全新而又极具挑战性的高度。

新课程改革实施两年来,其中喜也有,忧也有,苦也有,甜也有。

下面谈谈我校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本人对本学科(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一、对于教材的认识总体感觉新教材(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宽泛无本。

具体表现在:第一:“多”——教学内容、知识技能的目标要求繁多,要在有限的课时内一一落实,可能会比较难,即使落实了,可想而知,效果也可能甚微;第二:“杂”——课程内容繁杂,面面俱到,但大多浅尝辄止,重点突出不够,系统建设难有作为。

本人拿到教材后的第一感觉就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广度有了,但是深度不够,泛泛而谈。

如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光讲不动手,开始学生可能会听,但很快就会失去兴趣;落实到实际教学中有空洞的感觉,没有实体,不知该如何具体切入,心中比较迷茫。

比如像第四章的数据库这一块内容,数据库这一块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但是教学要求对这一块内容的安排总共也就三课时,也就是说这块内容要讲,但是好多内容又不需要讲,所以具体到底怎么落到实处,怎么个上法,心里真的没底。

感觉就是一踏入门槛,马上就掉转头回出来的感觉!再如第三章的多媒体信息处理部分也是如此,内容涉及的很多,范围很广,其实要求学生掌握的东西却很少。

还有,教材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矛盾:新教材对于软、硬件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学校的现实设备远远跟不上,也就是日益先进的教材体系与落后的机房设备之间的矛盾,而且这个矛盾可能在短时间内难以妥善解决。

比如选修模块中的多媒体技术应用,有些学校的硬件设备是达不到要求的。

二、对于教师自身的提高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我们教师也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新教材里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新增的,特别是选修模块的内容。

信息技术新课改的认识与思考

信息技术新课改的认识与思考

信息技术新课改的认识与思考摘要:本文主要从新信息技术情况下的课改为思路,结合自己学校的一些经历对信息技术新课改的开展进行阐述,同时对课改后的教学工作进行分析,对课改后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课堂;目标为配合信息技术教育新课程的实施,非常有必要对新课程标准进行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在教学中有效地将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理念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改进自己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学习。

以下就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谈谈笔者的认识及提出一些思考。

一、新课改的改革目标及内容1.新课改目标信息技术作为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必修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主要表现在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突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培养;注重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突出情感的意义与价值。

2.课程学习目标及要求①知识性目标了解水平:再认或回忆事实性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列举属于某一概念的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理解水平: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迁移应用水平:归纳、总结规律和原理;将学到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建立不同情境之间的合理联系等。

②技能性目标模仿水平:在原型示范和他人指导下完成操作。

独立操作水平:独立完成操作;在评价和鉴别基础上的调整与改进;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熟练操作水平:根据需要评价、选择并熟练操作技术和工具。

③情感性目标经历水平:从事并经历一项活动的全过程,获得感性认识。

反应水平:在经历基础上获得并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的反应等。

领悟水平:建立稳定的态度、一贯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价值观等。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①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②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关于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一点思考

关于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一点思考

关于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一点思考一、课程改革的培训与学习信息课程的改革从07暑假培训开始正式启动。

在培训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尤其小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设计的讲评阶段,广大培训教师各抒己见,各显神通,讨论激烈、评价中肯。

大家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更好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改革的主旨,更完美地上好新课程中的每一节课。

作为一名普通的信息技术教师,在课程改革实施的第一学期,我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高中的课程改革,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我非常珍惜作为一名课程改革一线教师这一机会,虽然信息技术在普通高中的位置比较尴尬,但我暗暗发誓,让我的学生在每个40分钟课堂中有所收获。

二、钻研业务,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听课、评课活动第一学期的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是必修模块,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

是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围绕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需求,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

由于高中信息技术为非零起点为,因而怎样更好根据学生的能力层次,设计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兴趣,能主动投入地学习中来,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二次开发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案例,既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提升。

由于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较少,为了更好地借鉴和学习同行的教学经验,有更多的机会和其他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交流。

我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听课、评课活动。

去北大附中和特级教师、信息技术课程课标组成员李冬梅听课,并与之交流。

并指导北大附中的高老师,航天中学的王老师做区研讨课。

三、以主题任务为导向的信息技术课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行动研究2007年9月北京市进入新课改的实施阶段。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材选用广东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教学活动中更多地关注过程,以及对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在近三个月的教学过程中,我一直是以技术为主线,以任务为载体,把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内容作为教学中的实践操作部分。

谈信息技术新课改的一些看法及体会

谈信息技术新课改的一些看法及体会

上 突破 ,注重激发学生利用基础技能创 新学习的过程 ,注重培 养学生创新 能力 。 3 、关于信息技术 教学 中,如何体 现与其他学科整合 的思
想 的心 得 :
谈谈学科整合 ,当今时代计算 机及网络改变了学生 的学 习 方式 ,为学 生提供 了更 为丰富的学 习资源。在信 息技术课教学 中就应 该让 学生把所 学知识 应用到 日常学 习和生活 当中。 因 此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 中应该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 ,让学生 自觉做 到 “ 学以致用” 。这样能让学生认识 到信息技术知识 的 重要性与实用性 ,促进学科 的同步发展 ,培养 了学生 的信息素 养 ,也增长 了知识面 ,同时培养 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力 , 促使学 生全面发展。
3 、运 用 案 例 教 学 法
知识 、新问题 ,这种 不断 学习的压力 和挑战是 巨大的 ,让我在 感受到欣喜 的同时,也感 受到压力 的巨大。因此在新课改 的主 体框架下 ,我结合 了信息技术课程新课 标 ,加上 自己几年 的实
践 教 学 ,得 到 了一 些 新 的认 识 :
目前我们 的机房大 多具备 多媒体 电子教室功能 , 我们 要充 分利用其展示功能 ,讲 练结合 ,仅靠教师讲 ,学生很难理解 , 而利用多媒体 电子教室 软件 中的广播教学 ,教师边讲边演示 , 学生就听得很 明白、看得很清楚 ,更容易掌握 ;像在学 习过程 中,教 师要 注意利用 实例作 品进行教学 ,向学生 展示一些实践 中做得较好 的作品 , 让学生在欣赏作品时得到感悟 , 引起共鸣。 同时 ,教师可构建信息技术教育网站 ,将教案 、课件 和操作难 点录成视频文 件 ( 可用 “ 屏幕 录象专家”) 放在 阿站上 ,学生
可 根 据 自 己的 掌 握 情 况 来 浏 览 网 页 和 选 取 下 载 内 容 , 使 课 堂 教

信息技术课改心得体会(通用16篇)

信息技术课改心得体会(通用16篇)

信息技术课改心得体会信息技术课改心得体会(通用16篇)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马上将其记录下来,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

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信息技术课改心得体会(通用1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信息技术课改心得体会篇1本次培训很实用,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活动为中心、以讲授、研讨、自学、评价相结合、以理论相渗透、以技术为支撑,让学员充分感受了教育技术应用的多样性,在学习体验中感悟了现代教育理念与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创新的魅力。

与以往的培训相比,本次培训具备很多的优点,同时给我们的感受也非常深刻。

1、培训内容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实用性很强。

比如创建教学设计方案,规划主题单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能梳理我们的教学思路,促使我们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更好的理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意义,为我们今后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矗2、培训形式新颖有趣,着力培养学员们的合作意识。

特别是以小组为单位,设立小组代表,既有趣又能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迅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为后续培训打下基矗3、课堂属于开放式,气氛轻松,但受益匪浅。

在这里我们见识了很多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鲜活的案例,在集体讨论和辅导老师的点拨下,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信息技术对现代教学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优化方法。

不但丰富了我们的教学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活动有很大帮助,可以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对所任教的学科进行教学规划设计,梳理教学思路,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4、是学习收获巨大。

在学习内容方面,不仅理解了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深入理解了教设计的一般过程,掌握了信息资源的获取方法、处理方法,还通过案例的研讨,掌握了探究型学习和授导型学习的设计方法及评价方法,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提升了教学设计的整合水平等等,可以用“收获颇丰”来概括。

对信息技术课改的认识与思考

对信息技术课改的认识与思考

对信息技术课改的认识与思考〔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学评价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既要完成会考目标的要求,又要确实地培养起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同时还要以此为契机促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及优化。

所以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应该注重两点,即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新课改精神和建立新型的教学环境,构建教学模式;要体现出一个理念,素质教育理念;要树立三大目标,即会考通过率、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及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其他学科的教学。

一、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新课改精神,为顺利实施新课程改革打好理论基础新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加工、整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总体归纳为三个层面:1. 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

2. 能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学习和工作,能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能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3. 能体验信息技术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能负责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不能人为地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相互孤立的活动分别培养。

二、建立新型的教学环境,构建教学模式1. 进行教学改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因此,教师的教学策略要发生根本性改变。

体现科学发展观,通过课程改革,实现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渗透素质教育思想,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真正实现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潜能。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课程价值方面,计算机技术在不断地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也一直在发展,教学内容已经从软件操作进化到了信息活动,却导致了很多课堂趋向基于信息主题开展活动,出现了为操作而操作、为主题而主题的现象,在信息需求下技术弱化、重复越发严重。

但对学生而言,这些内容有何学习价值?学什么、怎样学才是必要的呢?在课程内容方面什么内容是必须学的,什么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学?一个新的软件出现了,就要学生学,还没学会,一个新的软件来了,又要学,这种赶时髦的思想,在计算机教学中时有出现。

学完图像处理不够,再来二维动画、三维动画、网页制作等等,自我创新能力差。

新课程标准正是在长期以来我国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背景下出台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西方的思想和模式,与过去的教育大纲相比,迈出的步子之大,不亚于一场教育革命。

教育的改革、教学观念和策略的转变势在必行,本文是本人在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的一点思考。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互动的过程,教育并不是告知,老师讲明白了,不代表学生学会了。

在传统的课堂里,老师竭尽所能、声嘶力竭地把教学内容讲得委婉动听,这或许会让来听课的老师有一种听觉和视觉上的冲击,但对于长期沉浸于课堂的学生来说只不过是一堂稍微精彩的“满堂灌”。

一、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时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这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新课标的课程设置,突出了学生要有较强的自主性,确保学生活泼、主动地发展。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Flash动画创作中,补间动画基础动作分形状渐变和动作渐变,每种动作适应的对象不同(图形对象和非图形对象),很多学生都分不清楚,导致在创作补间动画时“失败”。

对于这种情况,很多老师都直接告诉学生每种动作的适应对象是什么,做动画时应加以注意和处理,但是学生只是随意地听,或者跟着老师演示的步骤和要求去操作,实际操作中还是有很多学生犯同样的错误,当遇到设置动作“失败”时还是举手问老师“为什么会这样的”。

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授课理念改革的几点看法

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授课理念改革的几点看法

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授课理念改革的几点看法在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每个人都从中获得前所未有的体验和感受,享受着其带来的种种便利和个人潜能的延伸,自觉不自觉的成为信息社会中的一员,我们的整个教育体系也不例外。

那么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即“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作为一名高中的信息技术课教师,我也以积极投入的态度参与其中的改革与实践,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也不断用亲身的实践去印证并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从而获得了一些自己的教学体会,以下就是我对目前我们正在探索实施的“新型信息技术课”授课理念改革的一些粗浅的想法,提出来与同行、学生以及家长一起探讨,以其更大的提高与完善。

一、新的信息技术课评价体系,让老师、学生看到了教学和学习的方向,并为更深层次的学习注入了强劲积极的动力。

在过去,信息技术课是应试教育的陪衬,学生及家长对其的态度反应都较为冷淡,包括从事本门课程的教师也感觉不到自己本门课程教学的重要地位,在一些学校,为了抓文化课,教学课时也常常被其他学科挤占,陷入了“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尴尬境地。

而且教学成绩以考核为主,考试内容的设置缺乏有力的监管和审查,试题不科学、不合理、不客观情况就在所难免,很难从总体客观的角度正确评价参与到所谓信息技术课教与学环节中的师生,无法真正体现高中阶段设置这门课的教育价值和意义,浪费了资源,流于了形式,打击了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而现在,新的信息技术课享有与高中其他科目同等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大大的提升了它在高中教育整个阶段中的地位,让教师、学生、家长开始正视和重视这门课,并能真正体会到这门课的实用价值,以及能从这门课由评价体系改变,随之产生的一系列必然改变中,体会到现今新课改下人才培养目标的精髓所在,那就是;我们这个教育体系不能再培养高分低能,文化结构单一,和动手能力差的学生了!二、新的信息技术课强调务实性、实用性,不再是学生心目中的“淘汰技术再普及”。

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信息社会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信息社会的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协作能力、创新精神、创业意识、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在这种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下,我们应该全面贯彻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在新一轮学习新课改革的过程中,我体会如下:一、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经过多年来众多教学设计专家的努力已发展成为具有较完整的、严密的理论方法体系、具有很强可操作性的教学方式,有许多优点,但弊病明显:以教师为中心,偏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全部教学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很少开发学生如何“学”。

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习空间主要限制在校园和教室,有意义有价值的课外活动项目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这样能够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知识,但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对于重能力培养而并不很看重知识积累多少的信息技术课来说,传统教学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很多弊端,不能适应为社会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全民族信息素养的目的。

如: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系统地掌握了教材或大纲要求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但不懂得在学习和生活中运用,上机时只会对教师所讲知识进行机械地翻版式练习而不能自己举一反三;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学容易抹杀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大人本主义”,认为教学的实质是以发展学生的心智能力为主,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而非“教师为中心”。

这就是我们平时所倡导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重心”的“两主两心”教学模式。

教师经过认真筛选,找出最佳教学方式,其标准是:联系实际、发人深思、给人启迪,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发散、聚合、观察、想象等思维能力。

巧妙设疑,步步引导,层层剥茧,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精选教育文档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精选教育文档

xx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新课程改革从2001年9月在国家级课改实验区启动以来,如一股浪潮席卷了我们整个教育界。

经过几年的艰苦摸索、潜心研究与努力实践,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已在学校、社会得到广泛的传播、普遍的认可和积极的实践。

本人对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笔者这里不揣浅见,谈一点学习认识与体会,与大家共享,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一、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1、课程地位的变化:新课程背景下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新课程体系八大学习领域之一的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科目,与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并列。

而原先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纲要是单独颁发施行的,只是强调“中学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考试科目”,实际上不少学校只是将其作为“副课” 消极对待。

令人欣慰的是:信息技术课从无到有,从过去的“副课”转变为今天的“必修课”。

“信息技术基础”已成为普通高中的必修课,占两个学分,这一可喜的变化彰显了信息技术课地位的极大提高。

2、课程的基本理念: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强调从实际问题的解决出发,让学生参与处理信息、开展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

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实践活动中去,注重实践与创新,使高中学生发展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合格公民。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在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强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和交流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3、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模块化的设计思路体现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与地区发展差异性的要求,以及给学校自主开发校本课程的空间与可能。

4、具体的培养目标:《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并明确指出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信息合作的能力和健康使用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的思考

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的思考

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的思考第一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的思考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的思考内容提要: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教学改革创新的密切关系,对探讨新的教改思路,培养新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寻找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具有现实的意义。

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给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将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也是一个新理念的提升。

本文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课程教改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教学改革创新的密切关系,主要体现为信息技术的先进特性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能够得以充分地发挥,对探讨新的教改思路,培养新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启发活学活用的创新精神,寻找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具有现实的意义。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教改创新的结合,是一种新型思维能力的训练,一种先进、超前意识的强化,从而使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更有创造性,更有实用价值。

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给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它能把浩瀚知识海洋中的有用信息及时地汇集起来,经过处理,转换为学生和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有用的信息,这些都是手工劳动不可能完成的,只有计算机高速准确无误的计算能力、海量的存储能力以及快速的传播能力,才能在有限时间内把丰富多彩的知识利用动感画面传授给学生成为现实。

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改革将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也是一个新的理念的提升。

一、寻找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口1.无论那一种媒体形式,只有在教学中切实起到了其它媒体无法替代、举足轻重的作用,使教师和学生亲身感受到其教学应用的优越性、实用性、科学性和先进性,才能认定此种媒体形式在教学中的存在价值。

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只有为先进的教育思想服务,它才具有目标和出发点,具有自由广阔的创作天地,具有活的灵魂。

如果承袭落后的教学思想,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简单地进行媒体替换,则只能是“新瓶装老酒”,大材小用,难以摆脱低层次的徘徊。

可以说在大家都掌握了以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以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 为大家所接受。 课程标准的制定标志着在课程结构的层 面上
往的 , 它都要好得多 , 而且切实可行。近几年来 , 中小学信息技 术课在基 础教育体 系中的重要性 以及信息技术 在个 体综 合素 质中的重要性逐渐被人 们所接受并达成共识 , 信息技术课已由 原来的各 地区各学校根据 自身的条件 自 开设 的选 修课 变成 行 了由正规教材指导下的必须达到规定学时 的必修课 。同时 。 随
7 6
散文选刊( 理论版 ) 2 1 年 5 00 月下旬 刊 第 l 期
浅谈新一轮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和看法
张虹(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 十六 中学 0 00 ) 50 0
【 要】 摘 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发布和实 施关系到我们所有的老师, 全国各地州市县, 各校, 各学科都在积极的思考、 探索并实
教学 中 ,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 , 大部分时间处 于被动接
受状 态 , 学习空间主要限制在校 园和教室 , 有意义有价值的课
外活动项 目 。 少 学生的主动性 、 积极性很难发挥 , 这样能够传授
给学生一定 的知识 。 但不利于创造型人才 的培养 , 利于学生 不 综合 能力 的提高 , 对于重能力培养而并不很看重知识积累多少 的信 息技术课来说 。 传统教学在实际应用 中表现出很弊端。比
高全 民族信息素养 的目的。 此次新课 程标准将信息技术学科从 原来 的计算机工具应用转为现在 的富含科学 、 、 、 生活 人文 知识 技能 的信息技术学科体系 , 而新教材 的编写也是 围绕着信息素
养的培养这一主题而紧密展开 , 教师可 以从教材 的具体内容 中 感受和体会到转变后的充实 内涵 。 并通过教材 中精心设计 的教
进行有效 的学习 。 要求把原来的教师 向学生硬性灌输变成学生
学模式上大多 以传统 的讲练结合 与 目前大力 提倡的 自主探究
性学习模式相结合 。根据 比较现行 的新课程标准和原来 2 0 00 年发布执行的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以及传统教学评价标 准 。 我认识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 它的意义是不言而喻 的。相 比以
生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实践过程中 . 把握具有普遍迁移意义 的技 术文化要素 , 体验信息文化 , 提升信 息素养 , 支持基础文化素养 的全面发展 。 信息技术教育走向信息素养培养 的理念已经广泛
带来了课时安排上 问题 。由于教学课 时不足 , 师在制定和 教 执行课程教学计划时就会捉襟见肘 , 无所适从。如果按照教材
学活动使基 于转变的 目 标顺利实现。新课程改革强调“ 以学生 为 中心”认 为教学 的实质是以发展学生的心智能力为主。 。 教师
按照“ 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 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 重心” 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新课程改革还鼓励通过实践活动
着我国信 息化 的加快 , 电脑进 入了平 常百姓家庭 , 网络的普 及 程度逐步提高 。 学生在 电脑知识 和操作技能等方面 的能力也随
完成 了从计算机教育 向信息技术教 育的转变。 传统的信息技术
教学 , 以教师为中心 , 偏重教师的“ 而忽视学生 的“ , 教” 学” 全部
教学都是 围绕如何 “ 而展开 , 教” 很少注重学生如何 “ 。课堂 学”
施新课程标准。 随着新一轮课 改的到来,8年暑假我参加 了由市教科所主 办的贵 州省音 、 美、 O 体、 信息新课程 改革培训, 通过三天的
学习、 交流、 研讨 , 听了课改专 家和新教 材主编 、 聆 课改区老师作的报告、 讲座 , 也和其他老师广泛 交流 了听课 的想法 , 作为一名 高
中信 息技 术课老师 。 本人积极思考并探 索新课 改下, 我们老师应该如何开展教研 、 学和教改 , 教 下面就这个 问题谈谈 自己对新课 改
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 关键词】 信息; 信息技术; 信息素养; 课程标准; 新课程改革; 考核机制; 学科定位


新课程改革的意义
程改革能够使学生 的特长和个性得到展示 、 发展和提高 。在教
《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 实验)中明确提出高中信息技 》
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 息素养为根本 目标 。 其指导思想是使学
( ) 一 教学课时不足 , 内容取舍困难 教学 根据国家教育 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 纲要 ( 试行 ) 》 的规定 ,信息技术》课程在高 中阶段的总教学课 时应 为 7一 《 O 10 4 学时 。 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 的 7%。但 目 0 前不少学校 安排的《 信息技术》 课程 每周课 时仅为一节 , 除去期 中、 期末复 习停课和节假 日 休息 。实际教学课时大约 只在 6 -0学 时左 09 右 , 的甚至还达不到 , 有 这与国家教育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指导纲要 ( 试行 )的规定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的 , 》 这样就给教学
进行教学带来 了困难。
如说 , 通过教学 , 生系统地掌握 了教材或大纲要求 的知识 和 学
操作技能 , 不懂得在学习和生活 中去运用 , 机时只会对教 但 上 师所讲的知识进行机械地翻版式地练习而不能 自己举一反三 。 这样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 这样 的传统 教学容易抹杀 学生 的个性和特长 , 不能适应为社会培养创造型人才 , 面提 全
之提 高。 广泛发生的信息文化变革正在影响着信息技术课程的 建设一 从技能训练到文化素养 。特别是随着社会 的进步 , 科技 的发展 , 求全 民的素质 也要 全面发展 , 息素 养的发展 要 信 更是必不可缺 。 因此信息技术需要得到更高的重视 。
二、 目前实施新课程改革存在的障碍 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开设 时间不长 , 目前 尚未形成 自己 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 学校在信息技术课程 的教学管理中无法 可依 , 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 的教学 实践 中无 章可循 , 不像其他 语文 、 数学 、 英语等学科一样 , 这为我们广大的信息技术课 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