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春夜洛城闻笛》教师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教师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春夜洛城闻笛》教师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时:1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歌中所表现出的作者情感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语言特点入手,分析诗歌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诗歌意象的分析,作者情感的把握。

难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诗歌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交流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4. 诗歌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作者情感,讲解诗歌背景。

5. 应用拓展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中美好事物的追求。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美学价值。

7.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2)写一篇关于《春夜洛城闻笛》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内容,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春夜洛城的图片和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美丽的夜晚。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解答问题,提高课堂的活跃度。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和探究。

4.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优秀5篇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优秀5篇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优秀5篇新课标语文七年级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品味古诗的思乡怀亲的主旨。

2、掌握通过意象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表现手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思念家乡亲人的古典诗歌小学背过不少吧?比如说李白的《静夜思》、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安石的《泊船瓜州》。

2、学生背诵以上古诗。

3、背完后老师提示课文这两首诗都是表达思乡怀亲的感情,提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诗中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初读一遍感知表现主旨的诗句。

4、学生读完后询问这两首诗表现主旨的诗句,教师总结:这两首诗都有“故园”,点出这两首诗的思乡怀亲主题。

二、学习理解:《春夜洛城闻笛》1、教师范读《春夜洛城闻笛》2、学生朗读这首诗,并结合注释初步把握诗的内容。

3、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怎样来理解“暗”?照应题目中的“夜”;写出了“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笛声,想寻找它的来源,却又不知道何人所吹,从何而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经意间打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2)第二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满洛城”是夸张写法,由己及人的推想,推想很合理,笛声本来是悠扬的,又当夜深人静,加上春风吹拂,说它飞遍洛城并不过分,客居的有心人,应该是听到的。

(3)谁来解释一下“折柳”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李白在夜晚听到幽幽的笛声,而且正好吹的是《折杨柳》这首歌,唐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所以由送别的伤感马上想到家乡和亲人。

因此,本诗根据“折柳”的意象来表达“故园情”的。

(4)启发提问:《春夜洛城闻笛》中用了那些词来表达作者心中的思乡之情呢?学生大概会找到“玉笛”、“折柳”,教师板书。

(5)提问,激发创造力:为什么唐人折柳代表送别呢?同学们猜一猜。

这里让学生自由想象,自由地说,教师最后总结两点:(1)、“留”与“柳”谐音,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能留下来。

(2)、柔顺袅娜、随风摆动的柳枝,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分别时恋恋不舍的心。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优秀7篇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优秀7篇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优秀7篇《春夜洛城闻笛》教案篇一《春夜洛城闻笛》教案[教学目标]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的写法。

3、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试着通过想象,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描写诗中提示的音乐。

[教学过程]一、课前交流同学们,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乡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马致远的乡愁;那么“诗仙”李白的乡愁是什么呢?(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什么勾起了他的乡愁?(生:明月)在这首诗中明月能勾起他的乡愁?那么,在李白的其他诗中,还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乡愁?二、揭示课题,了解诗人今天,我们就再学一首李白的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

(板题,读题)1、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生:告诉了时间,地点,事情)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生:一个春季的夜晚,李白在“洛城”听到了笛声。

)知道“洛城”在哪儿吗?(生:今河南洛阳)不错,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师: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史称“诗仙”,生于中亚细亚碎叶城,长于蜀地,25岁出蜀而漫游楚湘,最终葬在安徽当涂。

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多以雄奇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浪漫的手法,讴歌祖国的大好山河,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

这首诗是他在开元二十三年(735)游洛阳时所作。

那么,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一问,提出下一节学习要求。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2、抽查学生朗读,相机证音:散(san san)折(zhe zhe she)师:同学们能根据意思的不同而选择它在诗中的正确读音,真棒!当然读好古诗,不光要读准字音,讲究节奏、停顿,如同唱歌一般。

3、老师示范:(老师边读边在桌子上轻轻的敲打节拍),学生模仿练读。

【优质课教案】最新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教案2篇

【优质课教案】最新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教案2篇

篇一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准确诵读古诗,理解诗歌内容。

2、学习触景生情的写作方法,学习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乡之情,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教学重难点: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学习触景生情。

教学过程:导入:在唐朝多若满天繁星的诗人中,有一位诗人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就是——李白。

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一提起李白,就可以想见一个飘然超群的诗仙形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感受一下。

(板书课题、作者)一、读诗人。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多首。

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补充“小李杜”)二、读诗题。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时间:春夜地点:洛城今河南洛阳事情:闻笛)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三、读诗文。

1、自由读古诗,正音、读顺。

(散 sǎn)2、指名读。

把握节奏。

(七言绝句一般4/3 指名读)3、有感情读。

轻声默念:谁家玉笛-----暗飞声;低吟:散入春风------满洛城;高声:此夜曲中----闻折柳;情到深处可以长叹一声:何人不起-------故园情四、读诗意。

要准确把握诗的情感,首先要准确理解诗的内容。

刚才我们从题目当中知道了,时间、地点、事件。

现在谁具体说说这首诗。

可以翻译,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描述李白当时的情景。

(不知从谁家的窗户里悄然飘出了阵阵悠扬的笛声,这笛声随着春风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在这个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2、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谁家”、“暗”、“散”、“满”“折杨柳”等。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方案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方案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 了解并理解《春夜洛城闻笛》这首古文诗的背景、作者以及主题。

2. 掌握诗中的重要词汇、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

3.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 《春夜洛城闻笛》的诗文。

3. 场景音乐——古箏演奏《春之憶》。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用场景音乐《春之憶》为课程导入,并将洛阳美景的图片展示在课件或黑板上。

2. 教师提问:“你们是否听说过《春夜洛城闻笛》这首古文诗?它的内容是什么?”步骤二:了解背景(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唐代洛阳的繁华景象,并带领学生想象春夜洛城的情景。

2. 教师给出《春夜洛城闻笛》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杜牧、唐代文人、洛阳的鸣笛传统等。

步骤三:鉴赏与解读(20分钟)1. 教师逐句解读《春夜洛城闻笛》的诗句,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思和修辞手法。

2. 教师解释一些生词和常用词的意思,并引导学生进行词汇记忆和疑惑解决。

步骤四:朗读与欣赏(15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春夜洛城闻笛》,注重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2. 教师播放场景音乐《春之憶》,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再次朗读诗歌,加深学生对诗歌情境的理解和感受。

步骤五:创作与赏析(20分钟)1. 教师分发白纸和铅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创作一幅表达《春夜洛城闻笛》意境的插画。

2. 学生互相交换插画并讲解自己的创作理念,由同学们一起欣赏插画,分享彼此的观点和感受。

步骤六:总结(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集体总结所学内容,提炼出《春夜洛城闻笛》的主题和意义。

2. 教师鼓励学生表达个人对这首古文诗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唐代洛阳的历史文化,以及其他古代文人的创作成就。

2.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古代诗文进行鉴赏和欣赏,进一步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

五、课堂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作业完成情况。

《春夜洛城闻笛》教师教案范文

《春夜洛城闻笛》教师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春夜洛城闻笛》教师教案范文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1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2)理解诗歌的背景,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关爱他人,珍惜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背诵与默写。

(2)诗歌意境的分析与表现手法的研究。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诗歌主题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课后注释,自主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春夜洛城闻笛》。

2.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写一篇短文。

3. 收集其他关于李白的作品,进行阅读和欣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春夜洛城的图片和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2.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情感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023年最新-《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精选5篇)

2023年最新-《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精选5篇)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精选5篇)《春夜洛城闻笛》赏析篇一《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接下来一起来赏析这首《春夜洛城闻笛》吧!春夜洛城闻笛作者: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柳》曲。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

《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

初中语文_《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节奏,读出情感,熟读成诵。

2、理解诗人由笛声引发感想,情景交融的写法。

3、感悟诗歌的内涵,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情感。

[ 教学重难点]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悟诗歌的内涵,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情感。

[ 教学方法]朗读品悟法、小组讨论法、引导点拨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微视频[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一、跨越千年诗仙李白同学们,唐诗千百年来一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去年的《中国诗词大会》让国人对诗词更多了一份热爱。

唐朝有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你们知道是谁吗?你知道李白有哪些诗作吗?今天,我们就再学一首李白的诗《春夜洛城闻笛》。

(读题)关于李白,你还有哪些了解?(设计意图:以优美的诗歌感染学生,营造古诗学习的氛围,奠定本课学习的基调。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与大家共享。

生介绍完作者,教师出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史称“诗仙”。

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多以雄奇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浪漫的手法,讴歌祖国的大好山河,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

(设计意图:学生回顾、交流关于李白文学常识,检查学生对李白的了解情况,同时可以加深学生了解。

)二、出示目标明确重点同学们课前准备做得很好,让我们开启今天的诗歌之旅。

齐读学习目标。

三、穿越千载,诵读李白培根: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所谓三分诗,七分读。

如何朗读,老师送给大家“三法”: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板书1、请同学们自读古诗两遍,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散折2、老师点名学生读。

生围绕三法评师:当然读好古诗,不光要读准字音,还要讲究节奏、停顿。

七言诗的节奏2212 2221 师生用手打节奏读3、老师点名学生读齐读配乐读等师:节奏读准了,我们该如何带入感情来读呢?这就需要通过语调、语速和声音的抑扬顿挫来表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一. 教材分析《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春夜洛城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对唐代诗人李白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这首诗的背景和意境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2.理解诗中的词语和意境,翻译诗句。

3.能够分析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中的美好景色。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文,理解诗中的意境。

2.难点:分析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中的美好景色。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美好景色;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共鸣;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讨论。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诗文的朗读和背诵录音。

2.准备诗文的翻译和解析。

3.准备相关背景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洛阳夜景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夜晚的美好。

然后播放诗文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意境。

2.呈现(10分钟)将诗文呈现在屏幕上,让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如“洛城”、“春夜”、“笛声”等,并解释词语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诗句进行分析和讨论,理解诗句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最后,各组汇报自己的成果,师生共同总结。

4.巩固(5分钟)让学生进行诗文翻译练习,巩固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5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与诗人的情感进行对比。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教学重难点】1. 明诗意。

2. 悟诗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学过的李白的诗作。

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

2.读诗,正音。

三、译读诗歌1.参考注解,译读诗歌:夜深人静的时侯,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长笛声,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

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四、赏读诗歌1. 赏诗文此诗①②句描写美妙动听的音乐声,但不是为写音乐的美妙,更不为赞美吹笛者的演技的高超,这与李贺诗《李凭箜篌引》以及白居易《琵琶行》不同。

它是为下文诗人静听笛声,听到“折柳”勾起许多游子的思乡之情伏笔铺垫。

第二句,采用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笛声的悠扬、美妙动听。

③④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直抒听到“折柳”曲后的思乡之情。

2. 赏语言明确“飞”和“暗”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答:①“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②“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

3、赏艺术手法第二句和第四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明确:①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张。

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

②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是反问。

它的表达效果是: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五、课堂小结《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六、课后练习1.背默《春夜洛城闻笛》。

2.此诗写得感人,说说它的感人之处。

明确:本诗没有详写笛声,而是写由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结句“何人”一词,说明爱国思乡人人皆有,爱国思乡之情是崇高的,因而千百年来这首诗感人肺腑。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了解唐诗的背景知识,掌握一些常见的诗词术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意。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懂得珍惜当下,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

2. 诗歌背景知识的掌握。

3. 诗词术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文意境的体会。

2.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利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文意境。

3. 运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4. 采用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节奏与韵律。

(2)学生分享对诗文的理解,提出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意。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互相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诗文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讲解诗歌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掌握诗词术语。

5. 欣赏与感悟:(1)让学生谈谈对诗文意境的体会。

(2)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文描绘的景象。

6. 应用拓展:(1)让学生举例说明其他唐诗中的意境描写。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文主题的思考。

7. 课堂小结:8. 作业布置:(1)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9.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

10. 课程评价:(1)学生诗文背诵情况。

(2)课堂参与度及合作交流能力。

《春夜洛城闻笛》课文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课文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课文教案课文概述:本课文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春夜洛城闻笛》。

白居易通过描绘春夜时洛阳城中的笛声,表达了自己对家乡春天的思念之情。

本课文以其唯美的描写、细腻的感受和深刻的思考而备受推崇。

本教案旨在通过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意境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

教学目标:1. 了解《春夜洛城闻笛》的背景和作者白居易。

2. 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旨和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对唐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情感意识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1. 通过课文的分析和解读,使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唐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准备:课文《春夜洛城闻笛》的复印件、课件、笔记等。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唐代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2. 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阅读课文(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整篇课文,先让学生尽量理解课文的大意。

2. 学生读完后,教师出示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a. 课文中主要描绘了哪些景物和情景?b. 作者通过怎样的方式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c. 你能否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考?课文解析(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比如修辞手法、意象和韵律。

2. 教师解释课文中较难理解的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细节和意思。

讨论与思考(15分钟)1.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就课文中描绘的景物、作者的感受和思考展开讨论,并将自己的观点写在纸上。

2. 学生进行展示:各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小组成员的观点和讨论结果。

情感表达(10分钟)1. 学生回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写下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可以是一篇短文、一首诗歌或一段话。

2. 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作品,展示个体的情感表达。

拓展活动(15分钟)1. 学生选取其他诗歌或文章,以课文为参考点,尝试写一些类似的作品,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本诗。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3.展开想象,以“诗”写诗,加深感悟。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2.展开想象,以“诗”写诗,加深感悟。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史称“诗仙”。

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多以雄奇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浪漫的手法,讴歌祖国的大好山河,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

这首诗是他在开元二十三年游洛阳时所作。

二.了解诗意不知是谁家的玉笛暗暗吹出凄切的笛声,它随着春风飞呀飞,飞遍了整个洛阳城。

今夜想必每个人都听到了那首哀怨的《折杨柳》曲子,谁的心中能不涌起强烈的思乡之情。

三.合作探究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感情的思想感情。

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诗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4、“折柳”在诗中指《折杨柳》曲,“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借“柳”表达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留恋之情,请你默写一句古诗中含有“柳”的诗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三.体味感情《折杨柳》:古乐曲。

古人别离,折杨柳相赠,以寄托伤离之情。

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理解性默写练习1.诗中以声传情的诗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2.诗中集中抒发闻笛感受的诗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方案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方案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和背诵《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

2、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情感和主题。

3、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如用词、韵律等。

4、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乡之情。

(2)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难点(1)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复杂情感。

(2)对诗歌艺术特色的深入领会。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和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欣赏法:展示与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一段悠扬的笛声音乐,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

(2)提问学生:听到这段笛声,你们会联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文学成就和他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心境。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纠正。

4、诗歌讲解(1)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重点解释关键词语,如“洛城”“折柳”等。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如“笛声”“春风”等,体会它们所传达的情感。

5、情感分析(1)提问学生:从这首诗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2)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教师总结归纳,指出诗人在春夜闻笛时所触发的思乡之情。

6、艺术特色赏析(1)分析诗歌的语言,如用词的精准、生动。

(2)探讨诗歌的结构,如起承转合的巧妙安排。

(3)欣赏诗歌的韵律,感受其和谐之美。

7、拓展延伸(1)让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思乡经历,并用简短的语言描述出来。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诗歌《春夜洛城闻笛》的背景知识,了解唐代文化和文学发展的特点。

2.能够正确朗读诗歌,并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描绘春夜的景象和心情。

4.培养学生对于美的鉴赏能力,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春夜洛城闻笛》的诗歌朗读和表达技巧。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感情表达。

3.运用语言描绘春夜的景象和心情。

三、教学准备1.课文《春夜洛城闻笛》2.多媒体设备3.黑板、彩色粉笔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一幅描绘春夜景色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春夜的回忆。

2.学生讨论春夜的特点、感受和印象。

步骤二:了解背景知识(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唐代文学的特点和发展背景。

2.学生了解唐代的文化氛围、士人的生活状态。

步骤三:诗歌朗读和理解(15分钟)1.教师朗读《春夜洛城闻笛》,让学生跟读。

2.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感情表达,并进行展示。

步骤四:语言表达练习(20分钟)1.教师与学生探讨诗歌中的一些写景手法和表达方式。

2.学生仿写诗歌,运用适当的语言描绘春夜的景象和心情。

步骤五:诗歌欣赏和评析(15分钟)1.教师播放唐代古琴音乐,营造诗歌的氛围。

2.学生欣赏其他与春夜相关的唐代诗歌,并进行评析和讨论。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1.教师总结今天课堂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鼓励学生继续深入研究唐代文学,欣赏和创作更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五、教学评价1.学习表现:通过诗歌朗读和讨论,学生表达能力和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2.诗歌创作:学生的诗歌创作作品是否能够准确描绘春夜的景象和情感。

3.课堂参与度:学生在讨论和评析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4.学习成果:学生对于唐代文学的了解和欣赏能力的提升。

六、教学拓展1.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唐代诗歌,培养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3.开展诗歌创作的活动,激发学生对于文学创作的兴趣。

《春夜洛城闻笛》 教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 教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掌握诗歌的艺术特色,如用典、借景抒情等。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2)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韵律美。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3、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一个春天的夜晚,洛阳城里一片宁静。

突然,一阵悠扬的笛声传来,打破了这份宁静。

这笛声勾起了一位诗人的思乡之情,于是他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篇——《春夜洛城闻笛》。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感情抒发一气呵成,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2、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 年),李白客居洛阳时。

当时的洛阳是唐朝的东都,繁华热闹,但李白在这样的环境中,却因听到笛声而引发了思乡之情。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

(四)精读诗歌,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是谁家的庭院,飞出了幽隐的玉笛声,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了整个洛阳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在这样的夜晚,听到这《折杨柳》的曲调,谁能不涌起思念故乡的情感呢?2、赏析诗句(1)“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用得极为巧妙,你觉得妙在哪里?引导学生思考:“暗”字有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意思,既写出了笛声的隐约传来,又营造了一种清幽的氛围,为下文思乡之情的抒发做铺垫。

《春夜洛城闻笛》教师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教师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春夜洛城闻笛》教师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1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 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难点:1.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2. 诗人情感变化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春天的夜晚氛围。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自主探究诗歌的深层含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洛阳夜景的视频,引导学生欣赏洛阳的美丽风光。

提问:你们听说过洛阳吗?谁知道洛阳有什么特色?2. 诗歌朗读与背诵(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学生背诵诗歌,教师进行检查。

3. 诗歌解析(1)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歌内容。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小组合作探讨,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的家乡,谈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感受诗人对家乡的热爱。

5.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春夜洛城闻笛》,通过朗读、背诵、解析诗歌,我们体会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希望大家能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教师提供其他描写洛阳或春夜的诗歌,如《洛阳城东西》、《春夜喜雨》等,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分析异同。

【优质课教案】最新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教案2篇

【优质课教案】最新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教案2篇

篇一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准确诵读古诗,理解诗歌内容。

2、学习触景生情的写作方法,学习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乡之情,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教学重难点: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学习触景生情。

教学过程:导入:在唐朝多若满天繁星的诗人中,有一位诗人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就是——李白。

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一提起李白,就可以想见一个飘然超群的诗仙形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感受一下。

(板书课题、作者)一、读诗人。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多首。

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补充“小李杜”)二、读诗题。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时间:春夜地点:洛城今河南洛阳事情:闻笛)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三、读诗文。

1、自由读古诗,正音、读顺。

(散 sǎn)2、指名读。

把握节奏。

(七言绝句一般4/3 指名读)3、有感情读。

轻声默念:谁家玉笛-----暗飞声;低吟:散入春风------满洛城;高声:此夜曲中----闻折柳;情到深处可以长叹一声:何人不起-------故园情四、读诗意。

要准确把握诗的情感,首先要准确理解诗的内容。

刚才我们从题目当中知道了,时间、地点、事件。

现在谁具体说说这首诗。

可以翻译,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描述李白当时的情景。

(不知从谁家的窗户里悄然飘出了阵阵悠扬的笛声,这笛声随着春风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在这个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2、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谁家”、“暗”、“散”、“满”“折杨柳”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春夜洛城闻笛》
作者:李白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材分析:《春夜洛城闻笛》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一篇古
诗,是李白客居洛阳时的所闻所感。

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诗都是古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通过对春夜笛声的细腻、夸张描写,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的体验
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初一学生由于自身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和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知人论世—听读朗读—品味诗句—知识迁移”,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弥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

3.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典文化的思想感情。

2.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训练,提升诗歌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分析不同意象的组合对理解诗歌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方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

上学期我们学了一首元曲《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道出了马致远及无数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除此之外,我们还学过哪些思乡的诗歌呢?(《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看到明月从而引发乡愁。

)那么,在李白的其他诗中,还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乡愁?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春夜洛城闻笛》。

(多媒体展示文题《春夜洛城闻笛》)
二、走进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李白是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其诗歌豪迈奔放、清新俊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夸张,惯于采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

李白最擅长乐府歌行,近体则以七绝和五律著称。

有《李太白集》传世。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

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夜晚宿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四、朗读诗歌
1、生根据预习情况自由朗读。

2、生听朗诵音频,注意字音和节奏。

3、请学生代表朗读,生集体朗读。

五、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1、理解重点词
玉笛:笛子的美称。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笛:芦管。


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故园:故乡,家乡。

2、诗句大意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六、品味诗句
“谁家玉笛暗飞声”
①“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②“暗”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门飞来给在外的游子们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以抒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③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忽隐忽现,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散入春风满洛城”
①“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

②“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①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离别情。

长安灞桥是有名的送别之地,唐朝时,灞桥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好友东去,一般都要送到灞桥后分手,并折下桥头柳枝相送。

②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

《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

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

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

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七、主旨探究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八、吟诵诗歌
结合自己的体会再读诗歌,读出感情。

九、课后思考
①还有哪些有关折柳赠别和闻笛思乡的古诗?
赠别——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思乡——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②诗中出现“柳”“笛”意象,是否一定表示思乡之情?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惬意)
牧童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闲适)
十、课后作业
搜集课外古诗,分析不同意象的组合对理解诗歌表达情感的作用。

十一、板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暗闻
春夜闻笛折柳故园情

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